建國初期,印度甚至非洲的鋼產量、發電量、人均壽命等大部分指標都超過中國,為何現在他們都遠遠不及中國了?
為什麼從1949年到1990年,中國人均GDP和大部分指標仍然一度落後於印度?1949年前後的中國,8.0度的人均發電量甚至在黑非洲最多也只是中游:在迦納(44.5度)、阿爾及利亞(60.0度)、辛巴威(214度)等國之後,與馬達加斯加(6.2度)、莫三比克(6.9度)等國為伍……
1949年前後的中國,占當年世界人口近1/4的中國人總產鋼量僅佔世界總產鋼量的0.1%!人均鋼產量不到世界人均鋼產量的1/200!
即使是厚著臉皮用1943年(含日據東北)人均產鋼1.8公斤的數據來比較,卻仍是連黑非洲的辛巴威都比不上——他們1943年人均產鋼3.3公斤,1949年人均9.6公斤!
1949年前後的中國,人均僅有「幾乎夷為平地,物資限量供應」的日本人均硫酸產量的1/280、人均燒鹼產量的1/70、人均純鹼產量的1/10、人均精鍊銅產量的1/260、人均水泥產量的1/35、人均鋼產量的1/140、人均化肥產量的1/700……
各種工業品和工業原料(如:燒鹼、磷酸鹽、精鍊銅、鋁等)總規模即使是名義上的歷史最高年產量也比不過印度、南非等國,只能和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埃及、土耳其等國為伍;例如:磷酸鹽和硫酸年產量,中國為14.8萬噸(1953年)和4萬噸,阿、摩等國依次為64.8萬噸和3.7萬噸;369.3萬噸和2.9萬噸;36萬噸和2.1萬噸;……。至於人均——可以這樣說,任何國家的任何工業品,只要能找到兩國1950年以前的同年產量數據,其人均產量基本都高於中國。
最關鍵的是,包括東北在內,1949年中國5.4億人中,文盲率高達80%以上,當年小學畢業生僅有64.6萬人,和現在的碩士博士生數量相當,以至於高小(小學4、5年級)畢業生也成了「知識分子」!而當年大學畢業生更僅有2.1萬人,其中文科生約佔80%!工業建設所急需的各種技術人員總數不足5萬人(含見習生),占人口比例不到萬分之一,工業(含土木工程)科研機構不過區區32個(歸併後共21個),甚至遠不及當時美國一個「托拉斯」僱傭技術人員的數量!
【甘地式獨立】這條線點先天不足,點不了【中央集權】這個科技點
而【中央集權】又是【土地革命】 【消滅宗族勢力】 【破除迷信】 【剪刀差】 【禁毒運動】 【掃盲運動】【婦女解放】【傳染病防治】【家國意識】的前置科技點
分別對應:生產資料改革 消除地方封建勢力 世俗化 原始積累 重建農村經濟結構(可以查下1950年之前南方省份的煙土種植率) 儲備工業人口 保證基層穩定 提高人均壽命 建立動員體系
二戰後獨立的第三世界農業國想玩工業化,不點上述科技點基本沒戲;代表選手:菲律賓 印度 破解路徑:勞務輸出/新興產業
點了一部分之後沒有慷慨的友邦文明有償贈予你一整套工業體系——沒戲;代表選手:墨西哥 土耳其 伊朗 越南(給過後來砸了)
破解路徑:站隊換工業/勞務輸出/撈偏門/自己摸索
稟賦好到陷入資源詛咒——沒戲。 代表選手:辛巴威 伊拉克 沙特 巴西 幾內亞 奈及利亞 委內瑞拉 破解路徑:《沙特2030》?/皮諾切特模式?
這得感謝國家當時能頂住壓力,拿買武器裝備的錢發展教育。
教育的成本很高而且早期看不出效果,印度當初買買買把中國甩的老遠,人家早早的用上了三代機和航母。我們自己設計個殲10還困難重重,俄羅斯現貨su27直接全軍列裝得了幹嘛要自己造?
然而事實證明教育真是個神奇的東西,中國用買武器的錢培養了大批人才,在殲9,殲10上面走了大量的彎路卻也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後期開發殲20的時候就水到渠成了。核潛艇也是,當年無論如何都要自己造的核潛艇,現在已經可以在各大洋的深海里伺機狩獵了。航母更是如此,自己研發航母,拿瓦良格試水,了解航母的構造,上來001A就是五萬噸級,002估計要上彈射和核反應堆,直接就是沖著美軍的標準去了。
印度呢?印度LCA和J10同時研製,我們J20都已經開始服役了LCA還沒有列裝,T50更是很久都沒聽到消息了。99A已經可以吊打全世界多數坦克的時候阿瓊還在掉鏈子,沒人知道中國核潛艇位置的時候,三哥的常規動力潛艇卻因為被自己的導彈打中而被全世界笑話。中國馬上航母都要開始下餃子了,印度的超日王還在被俄羅斯坑錢。
教育是指數式發展的,而買買買只能越買越窮,但是民眾都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只有高智商的決策者和他們的智囊才能看到未來的收益。
可是印度看不到么?不是:
民主的印度喲!讓一堆文盲選舉執政黨就是這個結果!印度人自己的說法是brain drain。說白了就是印度有本事的人都被英美抽走了。
印度和中國不同,作為英國長期的殖民地已經和英國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聯繫,以至於印度的精英階層理想都是子女上牛津劍橋,將來做英國人,生活在英國,財產轉移到英國。二戰之後更是開拓了美國等其他潛在移民地區。
印度獨立是個複雜的過程,說到底就是各種妥協,沒有摧毀原有的統治階級。所以雖然謀得了國家獨立,但是沒有改變統治階級的利益。統治階級依然是那個終極理想做英國和美國人的統治階級,以買辦為主,推工業化顯然不會太積極。說到底,這個國家是高種姓買辦們的,工業化怎麼推,推到什麼程度,得符合他們的利益。印度的工業化指標是不如中國,但是這波人過得很好啊,因為他們的核心利益不在印度。
中國則不同,是泥腿子政權徹底推翻了原有的統治階級,泥腿子在海外沒啥利益,當然希望自己國家啥都能造。加上建國初期美蘇先後不待見泥腿子,紅太陽高舉意識形態大旗,新生統治階級想當買辦連機會都沒有,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推工業化自己干。所以在改開打開國門的時候,泥腿子已經建立了完備的工業體系並培養了大批工程技術人員,這時候做買辦就有了干oec的本錢,用低人權優勢轉移人家的產能本身也是進一步推工業化。
所以呢,說到底是印度沒有搞推翻整個統治階級的暴力革命,沒建立首陀羅政權。所以我說,越是窮人,你越該感謝共產黨。所以呢,團中央在知乎的宣傳員是個高職學生,有人覺得團中央缺人了。其實人家是三觀正。
沒有共產黨,精英還是精英,精英的精神祖國還是美國,精英還是要移民美國,中國的最高文明成果可能還會更高。但是高職學歷的人員,從學歷判斷其社會屬性的話,在印度基本是吠舍或首陀羅,他們的生活質量顯然是不如中國老百姓。所以人家該不該對黨感恩戴德?當然!先說結論:太祖時期,中國文明實現了三重進化。
第一是人種學意義的進化,人口翻番同時人均壽命的大幅度提高(1949年35歲,到1976年66歲),生育模式從R變K。
第二是農業國變成工業國(他接過的中國只有木犁,而他離去時,中國已有核武器),從而成為冷戰後唯一能承接西方產業轉移的國家,變成世界工廠,並具備自主生產能力。
第三是文化上的進化,這個可以同港台與海外老華人對比。
大陸人主體性較強,奴性較少,對士大夫(知識分子)與官僚權威的崇拜和依附性有所下降(比如不迷信精英治國,嘲諷「磚家」)。大陸女權水平是華人最高,亞洲領先。
見官不跪,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沒文化的人同樣有智慧,人的精神力量可以化為強大的現實力量。弱小的人團結起來能夠實現不得了的目標,只要走對路子,我們能化不利為有利,抗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欺負我們的強者,體面的站起來……在他來之前,這個國家很少有人持有這些觀點。在他走的時候,這些思想被他推銷給了幾乎所有的人。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792919/answer/180654063
資料如下(會慢慢補充):
一、人均預期壽命(世界銀行數據)
From 1952 to 1982, infant mortality in China dropped from 200 to 34 deaths per 1,000 live births. Life expectancy rose from 35 years to 68. And under the government"s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fertility rates dropped by half, from six births per woman in 1970 to three as of 1979.
——Harvard Public Health Review
http://www.hsph.harvard.edu / PGDA / Bloom_Canning_China_India.pdf二、工業化水平
1946亞洲大陸鐵路建設,直觀感受下印度和中國工業底子對比
1920年印度鐵路6萬公里,2010年6.3萬公里。
1949年中國鐵路2萬公里,1976年4.9萬公里。2013年10萬公里。
1952年-1989年中國印度美國主要工農業產品人均數據差距
三、文化的進步
2008年全球性別差距指數排名。
中國57名,越南68名,巴西73名,新加坡84名,印尼93名,馬來西亞96名,日本98名,韓國108名,印度113名。
——2012年的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數值越高,說明男女差距越小)
港台的封建殘餘:
那些年,弟子規和騙你的台灣假國學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b037129ffh2.html柯文哲接受美媒《外交政策》專訪 聲稱「被殖民越久越進步」
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5_02_01_308195.shtml台灣某地作業本封面統一印縣長像 家長怒批造神-搜狐文化頻道
http://cul.sohu.com/20130902/n385613796.shtml台灣有通姦罪你造嗎?可是他們想要通姦除罪……(組圖)_網易新聞
http://news.163.com/15/0518/01/APS2FMGQ00014AEE.html
一名36歲楊姓女子,婚後因工作進修認識徐姓男子,發展出婚外情。不久,2人因財務糾紛鬧上法院,楊女之夫發現2人姦情而提告。法院依2人交往7年,折算楊女通姦480次,依一罪一罰各判2個月徒刑,合計判刑80年,合併執行刑1年6個月、緩刑3年。
由於台灣存在「通姦罪」,一旦強姦訴訟不成功,強姦者的配偶可以馬上以「通姦」起訴強姦受害人,而受害人之前提出的性行為證據或證詞又會變成對付自己的法律武器。因此,強姦受害人如果拿不出受暴力脅迫等極端情況下發生性行為的證據,則往往會反過來被強姦者用法律手段再次進行侮辱。這就造成大量強姦受害者、特別是熟人強姦受害者忍氣吞聲,不站出來告發強姦者。台灣法律界的共識就是,「通姦罪」既違反人性,也不符合現代法律精神,但每當有人要求廢除時,總是有自詡為家庭守護者「民代」忙不迭跳出來否決。
所以台灣沒有綠帽文化。
儒家套路,禮法結合
為什麼香港要到1970年代才廢止納妾制?_人文頻道_東方頭條
http://mini.eastday.com/a/160828151746622.html
香港當年居然可以娶兩個 盤點一夫多妻的明星 - 明星八卦 - 聚合趣聞
http://www.juqu8.cn/ent/2015/06/04/1795.html冷哲:美國政治中的華裔
http://www.guancha.cn/LengZhe/2014_08_29_261945.shtml1980年代以來,尤其是2000以後來到美國的中國移民,大多對美國不再有前輩們那樣的仰視,而往往是採取平視的態度。他們對自己的文化屬性有著更客觀的評價,對美國的政治事務有著更深刻的認識,並積極地參與到美國的政治生態之中,為自己族群的利益而奮鬥。這就是相對於老華人的新華人。
四、與印度對比
印度女記者中國親歷記:做印度人還是中國人好?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4_04_08_220312.shtml最後一個問題以各種形式出現,對於這個問題我考慮了很久,每次碰到它,我的答案都不盡相同。與婁亞 (音譯)和我家附近公廁的保潔員聊過之後,我想到了印度那些可憐的女傭;我對於中國最底層的人仍享有相對的尊嚴感到驚訝。
在我住的那條衚衕里,垃圾工每天來收垃圾的時候都戴著手套。這樣一個簡單物件——起到保護作用的覆蓋物、細菌和皮膚之間的阻礙物——至少讓他們得到了一點點自尊。他們的子女基本都在學校接受教育。他們自己或許沒有念過什麼書,但一般說來,他們的讀寫能力足以避免最惡劣的盤剝。這些都算不上是多大的益處,而且在中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享有這種不算大的進步。但如果我是印度那數百萬保潔員、清掃工、門衛或者掏糞工中的一員,我恐怕更願意通過命運的輪迴投胎成為中國人。中印在社會發展方式上的比較-阿瑪蒂亞·森
http://www.guancha.cn/AMaDiYa-Sen/2013_01_08_118825.shtml文章對中國和印度在社會發展領域的經驗進行了比較, 認為中國在1979年前在社會發展上取得遠比印度更好的成績, 但是這一優勢並沒有很好地保持下去……
必須將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視為條件性的或伴隨性的還有另一個原因(可能從運作角度來講是更重要的原因)。經濟的繁榮在何種程度上會促進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極大地取決於各種社會政策,包括教育設施、醫療、社會保險、社會工作的建設,以及全社會和全世界不同人之間良好社會關係的培養。即使在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好的社會政策也能讓人們的生活更加長久、富裕和充足。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沒有對社會發展給予足夠的重視,那麼極高的經濟增長率所達到的效果也是遠遠不及有針對性的社會政策及實踐所能達到的成果。
中國在這兩方面的經驗就給我們上了有趣而又重要的一課。就拿醫療來說吧,中國向我們充分地證明了,即使一個國家相對貧困,我們也能通過良好的社會醫療和社會分配政策來極大地提高人民的健康和壽命。戰爭年代,中國的人均壽命只有40歲,但三十年後就不同了,即使是在1979年實行經濟改革之前,人均壽命估計也接近70歲了。那時,從經濟上講中國還是比較貧困的,但也就是從那時起,它就開始在衛生醫療成就方面與比它富裕得多的國家相競爭了。事實上,它向世界證明了,衛生醫療成就的取得並非離開了經濟手段就沒有希望,即使經濟手段非常有限。中國早期發展進程中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告訴我們:人民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政策,而不僅僅是經濟發展。
謝邀~
這一個問題其實可以拆成三個小問題來回答就比較容易理解:
1)為什麼兩國各自建國初期,印度在一些重要經濟指標上超過中國?
2)中印兩國在各自建國以後,為什麼類似的計劃經濟發展道路帶來了哪些不同的發展成果? 3)為什麼兩國各自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在經濟指標上遠超印度?
1) 中印兩國建國以前的歷史背景迥然不同。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而且染指中國的不是一家帝國主義,而是好幾家。這一點很關鍵,因為列強對於中國這種依照勢力範圍劃分的「公共殖民地」是基本不願意進行大規模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容易吃力不討好,還替他人做嫁衣裳。此外,在建國之前,中國已經經歷長達幾十年的軍閥混戰、外敵入侵和革命戰爭,其中日本侵華又給中國帶來尤其深重的災難。這些紛爭對於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在這個階段,「中國本部」的鋼產量、發電量和鐵路歷程等重要指標,是要遠遠落後於「滿洲國」、「台灣」等日本專屬殖民地的,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所謂「民國黃金十年」也恰恰是錯誤計入了兩個當時日本殖民地的結果。
反觀印度,則被稱為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是大英帝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殖民地。在這種獨家佔有的情況下,英國自然對於投資印度一直保有很高的興趣,項目從鐵路、礦山、鋼鐵到市政設施應有盡有。當然,英國也不是出於發善心而對印度大肆投資投資,只是殖民者認為他們可以長期佔有印度這個禁臠才會有戰略投資的打算。大多數時候這些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殖民統治——印度的兵站和市場隨著鐵路蔓延,既方便了收割原材料、傾銷工業品,更方便軍隊輸送和鎮壓。此外,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英國本土面臨封鎖和上升的戰爭壓力,但印度不但基本沒有受到戰火洗禮,反而逐漸成為大英帝國的備戰基地之一,可以自行生產包括粗鋼在內的多種工業產品。
英屬印度1909年鐵路全圖,這與2009的鐵路全圖幾乎沒有區別
建國前印度和中國兩相對比就可以發現,印度在關鍵生產指標上高於中國其實並不奇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除了日本等極少數逆襲的特例,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想在短時間內提高硬體經濟指標最方便的辦法就是靠殖民者的投資和技術。同樣遭受了殖民剝削,當時統一、穩定、未經戰火洗禮、專屬於英國的印度比起分裂、混亂、列強環伺、飽經摧殘的中國,發展環境不知道要好到哪裡去了。
1950年以來的中國、歐洲國家、美國、印度的平均預期壽命http://www.chinaprofile.com/data/fig_WPP2008_L0_1.htm
雖然印度部分硬體指標比當時的中國好看,但是畢竟也還是任人魚肉的殖民地,具體到個人境遇上和當時的中國並無本質差別。例如,雖然印度在二戰期間並未受到戰火波及,但是由於英國二戰時期對於糧食物資的剝奪性搜刮,導致1943-1944年印度東部孟加拉、比哈爾等邦出現大規模饑荒,導致約400萬人非正常死亡,而這種政策性饑荒居然在英屬印度時有發生。在印度獨立前,其平均預期壽命只有32歲,比中國20世紀30年代所統計的35歲還要短,在1950-1955年這個區間內中國平均預期壽命達到41歲,高於印度的38歲。
總體來看,印度較高的硬體指標並不是它自主決定的結果,而只是肆虐的殖民主義留下的遺產之一。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印度雖然坐擁水準較高的硬體,但是這些設施並不內生自印度本土,而是外部強加的結果——除了土建施工和維護(這同樣也是印度僱工在英國人的組織下),印度大工商業設施和基礎建設的規劃、融資、管理都和印度人沒什麼關係。即使少數幾個大家族財團,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殖民主子的擺布。結果就是即使印度人在獨立以後成功接盤,他們也總體上缺乏駕馭這些複雜整體系統的能力,只能做到勉強維持。從獨立自主這一點上說,雖然中國近代史上出現的民族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甚至買辦資產階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局限性,但是客觀而言,正是他們催生了中國內生的第一批機械師、工程師、經理人和技術工人,這一點和一直處於帝國卵翼下的印度形成鮮明的對比。
2) 雖然中印在建國以後都按照蘇聯模式建立了計劃經濟體系,但是兩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政策卻大相徑庭。中國建立了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此後不僅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還逐步在社會層面對舊文化、舊習俗進行革新和重造。這樣一來,中國共產黨不僅僅握有政權和經濟統制權,還擁有了超強的社會動員和資源調配能力,這為後來的社會和經濟大改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印度雖然趕走了殖民者,但是在政治制度上卻並沒有打破殖民時代窠臼,上層基本繼承了西式的議會民主選舉制度,而基層則依靠地主、權貴聯盟政治,帶有封建色彩的地方自治。雖然中印在建國後選擇了相似的計劃經濟模式,但是由於兩國與之對應的政治、社會的基礎截然不同,因此也就結出了完全不同的果實。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和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經濟建設,尤其是工業化方面成果豐碩。這一方面是源於新中國建立以後完成了史無前例的社會改革,包括社會平等、醫療、教育、文化等等,激活了規模龐大的社會經濟資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形成了中央集權,並滲透到基層的大強政權組織,這使得被激發出來的社會經濟資源得以被高效的組織起來,用於投入各種建設之中。這個過程中,最為典型的做法採取「工農業剪刀差」的方式,在極其薄弱的經濟基礎上完成工業化的跨越式發展。具體說,在這種政策下,工業品長期高於其,價值農產品長期低於其價值,以此完成對於農業剩餘的抽取,以此作為工業投資的來源。
「重工業優先發展要求國家具有相當高的資本積累和資本動員能力,然而當時我國工業資本來源渠道很少:第一,建國初,百廢待興,而國家財力極其有限;第二,受當時的國際環境制約,我國工業化建設資金來源的國際渠道很窄;第三,土地改革以後,地主階級被消滅,富農階級也大為削弱,農村中已經基本上不存在具有一定規模的私人資本。因此,民間的農業資本向工業資本轉化的渠道在土改後基本上被切斷了;第四,土地改革以後,農村收入趨於平均化,總儲蓄率下降,因而國家通過金融系統轉移資金的餘地也不大;第五,農業稅收的名義稅率已經較重(1953年我國農業稅的稅率已達11.9%),提高農業稅增加國家財力的空間不大。在這種背景下,在確立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高速實現工業化之方針的前提下,國家收入分配由農業向工業、由農村向城市傾斜,讓農業為重工業優先發展提供積累,也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巴志鵬 《建國後我國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分析》
以社會改革為引導、以發展重工業為核心、以工農業剪刀差為動力,新中國走上了一條工業化的道路。這其中,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蘇聯工業領域援助的156個項目尤其關鍵,為我國此後的工業化大廈打下了堅實的地基。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於專業化人才的培育也遵循了「蘇聯模式」——為了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需要實行文理分科,合併或增設專門的學科和學校,成批次的培養對口的工業化所需的人才。這一點,對於此後中國的發展走向也極為關鍵。
印度獨立之後難道沒有任何想法嗎?
其實早在建國之初,尼赫魯渴望印度「成為有聲有色大國」的雄心抱負就昭然若揭。在被大英帝國殖民統治長達幾個世紀之久的印度,不管是從政治上還是經濟上,從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極其渴望獨立自主,而想要達成這個願望,工業化、現代化則是不可能繞過的坎。有趣的是,雖然尼赫魯的導師聖雄甘地主張禁慾系的「家庭小工業」、「回到農村,但尼赫魯卻是個不折不扣的世俗工業黨,主張用大計劃、大工程、大發展來推動印度的經濟獨立自主。因此,印度也和中國一樣選擇了蘇聯的工業化道路為模板,企圖在極其薄弱的農業國基礎上快速實現工業化。
作為死硬工業黨尼赫魯把大壩稱為「現代印度的神廟」,圖為印度一五時期完成的布哈拉大壩
從學習蘇聯模式的角度看,印度比起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國家計委、五年計劃、專業部門一樣不落,直到今天仍然在印度仍佔據重要的政策地位。在尼赫魯時期,印度也進行了大規模的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各種各樣大規模的水電站、鋼鐵廠等項目紛紛上馬,一片熱火朝天、欣欣向榮的局面。作為鐵杆工業黨的尼赫魯對此自然非常自豪,在1954年為印度北部的布哈拉大壩(Bhakra Dam)揭幕時,他甚至說「大壩應該成為現代印度的神廟(Temples of modern India)。」對於篤信宗教的印度人,尼赫魯的這句話的分量可想而知。各種各樣的國營企業(public sector undertakings,PSU)在這個增長迅速,數量從印度一五期間的5家增長到1980的163家,而且涉及行業、僱員人數、創造產值也都出現了極為迅速的增長。
雖然獨立後幾年工業化建設搞得風風火火,但是印度很快就出現了後勁不足的嚴重問題。與中國、蘇聯不同,印度實施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並沒有相應的社會和政治機制與之配套,這就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從資源動員到運行體系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印度五年計劃時間表,1966年至1969年因為後勁不足而有斷檔
從資源動員的角度看,印度由於沒有完成徹底的土地改革、社會改造和基層政權的滲透,國家的能力至上而下受到層層盤剝,導致政權的資源汲取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例如,雖然印度為了加速推動工業資本的積累也實行了總體工農業剪刀差的政策,但是卻沒法像蘇聯和中國一樣動用強大的行政力量「勒緊褲腰帶」,集中優勢資源搞重點突破。印度資源動員的問題在大規模工業化投資的初期還不明顯,一旦工業規模上來之後,印度官方很快發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很多重工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的經濟收益並不明顯,但是印度的政治經濟體制又無法動員起足夠經濟資源和政治資本來填坑,很快就淪為吞噬財政資源的黑洞。一旦經濟出現波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只能被迫停滯。
從運行體系的角度來看,印度既沒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利潤導向,也沒有社會主義國家行政命令導向,因此出現了一種最為糟糕的組合:市場調節和行政調節同時失靈。由於計劃經濟的條框限制,印度的自發經濟活動受到嚴格統制,市場調節幾乎失靈。同時,由於印度並沒有建立起一套足以駕馭經濟運營的統一而強大政治系統,這導致印度雖建起了規模龐大的國有經濟系統,但是這些投入大量資源換來的企業卻並不「聽話」,反而成為能夠左右政府的勢力集團,行政命令也幾乎失靈。市場調節和行政調節雙失靈的情況導致這些企業紛紛轉身成為一個個佔據既得利益的的獨立王國,因為他們既不太在乎市場的反應,也幾乎對政府的行政命令免疫。例如,同樣在市場調節缺乏的情況下,中國政府用幾個行政命令就能解決的國企企業經濟決策問題,到印度就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政府,還有政客個人之間的複雜博弈,很有出現幾十年都解決不了的情況。
雖然這些印度企業吞噬了大量資源,但是他們既不聽市場指揮,也不聽行政命令指揮,形成了佔據既得利益的獨立集團,這就導致了印度經濟整體效率極其低下。從這一點上說,最好的例證非國防研究發展組織(Def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DRDO)莫屬,強大的內部利益集團使他們既在市場上油鹽不進,也對行政命令熟視無睹,直到2016年還在趕1984年的研發進度,印度軍隊、國防部、甚至最高領導人都曾對其怒髮衝冠,但是卻又無可奈何。相比之下,雖然很多專家經常指責「中國的國營企業效率低下」,但是他們往往是用純粹的市場標準看問題,而忽視了國企在市場標準之外,無可替代的社會、戰略和政治職能,因此也低估了國企的綜合效率,而這一效率的來源恰恰是各級各部門高效的黨政命令。
印度在1950-1980年取得了很不錯的硬體經濟成就,中國對其領先幅度不太大
因此,雖然印度和中國一樣,也在獨立以後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也取得了一些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展,如發電量、公路通車裡程、電話線路等等,但是由於印度並沒有理順內部的體制機制問題,導致其效率極其低下,管理失靈,因此發展道路難以為繼,甚至出現了規模越大,負擔越大,損失越多的可悲局面。這也為印度20世紀80年代的瘋狂借貸和90年代的改革開放埋下了伏筆。
3) 為什麼兩國各自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在經濟指標上遠超印度?
請參考 最近去了印度,發現印度有非常多的優秀工程師,為什麼是中國而不是印度抓住了全球化的機會? - 知乎
-------------------------
本文作者: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 @穆克疾
每讀印度新聞,疑心其既缺太祖,又缺西門豹。
這麼多年沒看到黑西門豹的不科學啊。人家不尊重信仰把一干神公神婆丟進河裡,去見她們的河神,又興修水利。
印度出幾個西門豹或許就趕超中國了。九十年代的時候,是台灣的發展高峰,GDP達到了大陸的三分之一多。
現在呢,中國是日本的兩倍,印度的5倍。如果我們懷著大局觀去感恩,那麼一定不能忘的就是建國前三十年的逐漸獨立自主重工業建設和改革開放後國家經濟發展的逐漸開放吧。
毛主席和鄧爺爺的貢獻不可遺忘。我們當然可以站在歷史的最末端回看、批判先人的許多錯誤,但是他們的眼光氣魄雄心是我們過多少後代都難以望其項背。站在全體中華民族的現今和將來的利益,領袖和先烈的貢獻值得我們永遠感恩。
當然,最要感謝的還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我們是上進勤奮有榮譽精神的民族,是這幾十年來對個人價值的追求,對家庭的責任,對國家的貢獻,對民族的爭光為我們爭取到一個越來越好的未來。
所以,加油吧各位,雖然我們還有很多不足,但是取得的成就仍然值得我們自豪。什麼鋼產量發電量已經不是我們的追求了,我們追求的是星辰大海,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向前看吧,希望中華未來更好!
以上!用數據得出一個招黑的觀點:中國比印度(和非洲)好才是應該的,不應該完全歸於制度優劣,不如印度才是不正常,與印度進行比較用於體現制度優越性就是一種對中國和XX主義的侮辱。
先看看GDP數據:
中印1820-1950年人均GDP比較[1]:
圖1:
註:20世紀中國數據只有1900、1913、1929-1938和1950年的。單位:美元
//如果負責任的話,就不應該只告訴你1949年的數據然後說三道四,就好像不應該為了抹黑中國只告訴你1960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然後說三道四。
1950年人均GDP,美元(無奈沒有1949年的數據)[1]:
中國 614, 印度 597 ,孟加拉 551,緬甸 614,印尼 874,巴基斯坦 650,菲律賓 1298,韓國 876,台灣地區 922, 泰國 848
象牙海岸 869,埃及 517,衣索比亞 277,迦納 1193,肯亞 609,摩洛哥 1611, 奈及利亞 547,南非 2251,坦尚尼亞 427,剛果金 636.
二十個樣本中中國排第12,落後於東亞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和部分非洲國家樣本,但強於南亞的印度、孟加拉和一半的非洲樣本。
圖1耐人尋味,1929—1938年中國的人均GDP遠超印度,然而到1950年就僅僅超過不到20美元。主要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封建制度嗎?官僚資本主義嗎?KMT執政水平嗎?
看法國(因為每年人均GDP數據都有)[1]:
看圖的時候請記住兩個時間段:1929—1933,全球性金融危機,1939—1945,二戰歐洲戰場戰爭。於是,再大的經濟危機也抵不過國內戰爭對經濟的影響...
回到原來的問題:對中國,從1937年開始,恰巧開始了12年的全面戰爭,八年抗戰傷亡三千五百萬人[2],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600億美元[2],緊接著三年內戰……經濟能發展好真的是有鬼了。
對印度,大規模戰爭從來沒燒到過大部分領土(印巴分治的烈度很低,死亡人口數最高估計200萬[3],第一次印巴戰爭是局部戰爭),非洲亦然,一直處於殖民者棍棒的和平「秩序」下。這種條件下中國與印度和非洲比經濟發展水平,是否可以反映中國真實的水平?
來看看這個[8]:
即使這樣,
1949年人均糧食產量仍然是1952年印度人均的接近2倍[4](我猜不是因為耕作技術、化肥等原因,也不是與土改關係太大,畢竟1949年將近夏天才解放江浙滬,到秋天才解放西南,土改不會那麼快);
人類發展指數(解放不到一年之後的1950年)中國人類發展指數1.63,高於印度1.60[5];
1950年代初人均壽命:中國45歲,印度38歲[6];
......
由上面可知:一個從1911年就開始沒消停、連年戰亂、從1937年開始打了12年,(沒有三大社會主義改造的情況下)恢復了1年,居然很多指標都接近或者超過了一直處於和平之中的印度。
這說明的是,中國的正常水平(無全國性戰亂,無論誰統治,怎麼統治)都理應高於印度這種國家,與印度進行比較體現制度優越性就是一種恥辱。這裡這種先天優越性不作分析,因為太難,個人猜測大概包括文化、自然條件等等。
//另外,1949年之後,中印都開始在大體和平的環境下發展,經過40多年,中國人均GDP終於開始明顯超過印度[7]....不過這四十年先把人均壽命、鐵路里程、鋼產量、發電量等等先提高上去了。
[1] 麥迪森,世界經濟百年回顧,鏈接:世界經濟二百年回顧_pdf下載_愛問共享資料
[2] 抗日戰爭(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_百度百科
[3] Partition of India
[4] 本問題 @大風 的回答
[5] Desai, Meghnad, INDIA and CHINA : AN ESSAY IN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https://www.imf.org/external/np/apd/seminars/2003/newdelhi/desai.pdf
[6]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Europe, USA and India, 1950
[7] http://data.worldbank.org/
[8] 中印經濟發展的長時段對比.doc
先吐槽一下,這問題里比的都是些啥國家啊。當時根本沒有一個國家叫阿爾及利亞,只有法國的三個省和其他幾個沙漠領地(1956年改製為十幾個省,沒過幾年就獨立了),大部分地區完全就是法國本土好么。你一個未工業化國家和老牌列強法國的建省直轄本土(哪怕是最落後的海外本土)比發達?和辛巴威比?當時更沒有什麼辛巴威,人家叫羅得西亞,整個國家的統治階層是英裔移民、白人農場主,黑人奪取政權把國家改叫辛巴威那是1980年了。
剛翻身的僱農家的親兒子,吃的不如地主老財家的奴僕丫鬟,丟人是丟人,但是按照常理也沒什麼值得奇怪的。
回到問題本身。答案非常簡單,而且極其具有一般性,可以推廣到西方以外所有國家——推動這個國家近代化的是土豪,這個國家後勁就不行,推動國家近代化的是游士,這個國家後勁就大。
日本就是典型的游士國家,你看起來他是土豪割據,實際上列藩下面真正幹事的人,比誰都游士。一群游士攛掇四強藩起來建立了明治政權,實行了明治維新,明治政府就是一個游士政府,所以非西方國家裡日本經濟發展的最好,人均GDP超過大多西方國家。
在中國推動近代化的,從辛亥到本朝建國,主力是一群中小地主子弟,間或夾雜著工人、知識分子和貧農出身。家業對他們的作用,就到他們上西洋東洋學堂讀書讀出來為止,大富大貴家庭出身,是沒有的。所以本質上中國革命也是游士革命。
朝鮮、韓國這種完全靠地主階層推動復國的就差一些,舊兩班階層統治的餘蔭,不僅在南邊,在北邊也大量存在,朝鮮政權就是舊朝鮮的翻版。拉丁美洲那種遍地都是大地主的更不行。
印度這種靠土豪的就完全不行,尼赫魯那一批人的出身都是大富大貴,這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成事。落後國家的土豪的利益就站在這個方面,比起好好建設國家,把本國人剝削夠了,再把子弟送出國去,對他們來說效價比高多了。印度的愚昧和落後不是一個人的問題,也不是一個人可以解決的。印度的解放和本朝建國可不在一個數量級,主席的話說得好: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
從清末開始,中華文明在行將至歷史的谷底時獻祭了一代又一代最優秀的兒女,投身到民族解放過程中,用積累百年的爆發才換來的奇蹟般的覺醒和轉型——這種活力豈是種姓制度能提供的?
那些年,我們文明最後的傳承者們生於憂患負擔前行,燃燒著靈魂用自己的血肉填進坑窪、鋪平溝壑、鑄成基石,在斷崖天塹上磨出了一條可以繼續前行的小路,讓古老而腐朽的文明不至於一步踏空墮入深淵。無數仁人志士以己試錯點燃了渺茫的希望,使得帝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這種不屈精神豈是南亞買辦們所能擁有的?
百年民族救亡中誕生的嚴酷淘汰機制以最殘忍的標準篩選出帝國未來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在時代和經濟基礎的局限和框束下依然誕生了當時最先進的團隊,生於舊時代的第一代領導們經過慘烈的內外部政治鬥爭眾志成城叩開了新時代的大門,給帝國群眾指出了工業化的道路——這種思想上的高度統一豈是得國不正的印度精英能比擬的?
綜上,印度人民得為過早的妥協買單,我們的成就是全民努力的結果。第一:印度只有形式上的統一。印度的統一是英國「賜」給它的,各民族間語言、宗教各不相同,被強行安排成一個國家,沒有一個絕對強勢的民族起核心作用,結果衝突不斷。
第二:印度的傳統文化是宗教文化,不看重現世,例如臭名昭著的種姓制度,在民眾內部以及民眾和精英間製造出深深的裂痕和巨大的對立。並且宗教總是反科學反世俗的,然而今天社會要想進步只能擁抱現代化,印度的開明人士被傳統落後的勢力打敗。
第三:印度過早實現民主制度,政府被庸眾手中的選票綁架,無所作為,而地方上的有錢人成為真正的主宰。印度各黨派衝突內耗不斷,政府幾乎無法作出長遠的正確決定,只要這個決定會短期內損害不少人的利益。
第四:印度的基礎工業水平低下,卻優先發展第三產業,只為少數精英創造條件,大多數人是沒有進步機會的,經濟畸形發展,社會本有的裂痕被進一步撕開,本有的力量進一步分散。
第五:印度沒有經歷過重大革命,印度20世紀影響力最大的英雄甘地是個和平人士,印度的獨立過程總體也是和平的,獨立後和鄰國打過的戰爭都只算的上中小規模。由於印度缺乏一場疾風暴雨式的暴力革命洗禮,舊有的落後的文化、政治、經濟勢力全都被保留,先進的現代的思想不能在民眾間紮根,無論怎麼改變都只是表面功夫。
也就是說,1949年的印度是一棟由泥巴材料建起的房屋,而同時的中國是一片平地,中國卻用水泥鋼筋建造新房屋。60多年後鋼筋房屋升上了天空,泥巴屋只能在大廈下邊搖晃。以前回答過
再說一次吧:
當年中印都缺化肥
中國是搞四三計劃,買機器買技術買工廠,要知道,這些工廠投產都是十年以後了,換句話說,功勞是下一屆的,你這一屆是要背黑鍋的。
印度是借綠色革命直接買化肥,這一屆就增產了,至於下一屆,後人肯定比我們聰明,一定能想到更好的辦法的。
不幸的是,中國兩種方法都搞過
幸運的是,蘇聯解體在我們之前,歐美分割的盛宴,給出了我們時間,使得他改變了中國
66-70年所選國家和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數據
中國:7.4歲(66年51.3歲
韓國:4.3歲(66年57.7歲)
巴西:1.9歲(66年57.3歲)
印度:2.7歲(66年45.0歲)
中等收入國家:3.4歲(66年52.4歲)
70-75 年所選國家和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數
中國:4.9歲(70年58.7歲)
韓國:2.0歲(70年62.0歲)
巴西:1.6歲(70年59.2歲)
印度:3.4歲(70年47.7歲)
中等收入國家:2.9歲(70年55.8歲
註:71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數據趕超巴西0.3歲(中國59.9歲);
75-80年所選國家和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數據
中國:2.9歲(75年63.6歲)
韓國:1.8歲(75年64.0歲)
巴西:1.2歲(75年60.8歲)
印度:2.8歲(75年51.1歲)
中等收入國家:2.3歲(75年58.7歲
東亞與太平洋地區:2.7歲(75年63.4歲)
80-85年所選國家和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數據
中國:1.7歲(80年66.5歲)
韓國:2.7歲(80年65.8歲)
巴西:1.6歲(80年62.0歲)
印度:2.0歲(80年53.9歲)
中等收入國家:1.7歲(80年61.0歲)
註:84年,韓國人均預期壽命數據追平中國(同為67.9歲),85年韓國趕超中國0.3歲(韓國68.5歲)
82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數據趕超巴西4.7歲,達到頂點(中國67.3歲);
85-90年所選國家和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數據
中國:0.8歲(85年68.2歲)
韓國:2.8歲(85年68.5歲)
巴西:1.8歲(85年63.6歲)
印度:2.0歲(85年55.9歲)
中等收入國家:1.4歲(85年62.7歲)
90-95年所選國家和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數據
中國:0.9歲(90年69.0歲)
韓國:2.1歲(90年71.3歲)
巴西:2.3歲(90年65.3歲)
印度:2.5歲(90年57.9歲)
中等收入國家:1.1歲(90年64.1歲)
註:至95年止,巴西趕超速度迅速,人均預期壽命拉近與中國差距至2.3歲
95-00年所選國家和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數據
中國:1.8歲(95年69.9歲
韓國:2.4歲(95年73.4歲)
巴西:2.4歲(95年67.6歲)
印度:2.2歲(95年60.4歲)
中等收入國家:1.5歲(95年65.2歲)
00-05年所選國家和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數據
中國:2.1歲(00年71.7歲)
韓國:2.6歲(00年75.8歲)
巴西:1.8歲(00年70.0歲)
印度:1.9歲(00年62.6歲)
看同期對比
那些扯什麼戰亂停止了啊,醫學進步了啥的,
給我去看同時期和其他國家的對比
看什麼時候離韓國最近結果又開始慢慢拉大的啊??!!
說來以前對印度只有3個印象:1、西遊記,2、歌舞,3、1962年。但自從看了某些人大力吹捧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讚美「印度民主:一個成功範例」、「印度是窮人的天堂」,聲稱民主印度發展潛力遠大於中國,及「媽媽,如果有下輩子,請把我生到印度!」等等之後,在好奇心驅使下,在網路上找了一些印度的資料,看了以後才發現:印度,確實是「民主」奇葩!
現在當我的朋友因為貪腐、蕭條(近幾年生意確沒以前好做)等問題悲觀時,我都會這樣安慰他:怕什麼,印度都沒崩潰我們還會亂嗎?看到印度我們就看到了希望,就對未來有了信心!
我們的視線以前通常只關注美、歐、日,因為那是我們的目標,而且我們的現實和目標還有很長的距離,如今卻有人來告訴我們:印度才是「成功範例」,讓人情何以堪!
印度,在上世紀中葉,是和中國最為相似的國家。剛獨立的時候,是世界八大工業國之一,製造業相當發達,主要工業品產能均在中國之上,是認定自己要做「世界的一極」的,是要做「有聲有色的大國」的國家。尼赫魯設計的大印度聯邦甚至包括了中國(至少要納入西藏)。
印度於1947年獨立,共和國於1949年建國,兩國人均GDP和鋼鐵產量是印度略高,雖然印度國土只有中國的1/3,人口是中國的1/2,耕地面積卻還比中國多1/3,鐵路營運里程是中國的五倍,文盲均占人口80%以上,所以兩國的發展基礎至少是相當的。在發展過程中,印度除了因核問題遭到了短期制裁外,基本上一直是左右逢源,即使是和蘇聯打得最火熱時,也因是英聯邦國家的緣故,可從英國購入航母;地緣上更是背山面海,全是弱鄰(與中國有雪嶺阻隔不可能大打)。中國卻是一路風雨,一路烽煙,甚至曾一度兩面受敵。發展條件印度應該是好於中國的。
但現在實際上卻是印度除了人口增長率和軟體出口外,所有的經濟指標均低於中國!
因不是什麼「磚家」,無錢也無力去從事專項研究,所有資料只能來自網路,所以數據不是最新的,但我認為已經能說明問題了。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以1990年「國際元」計算)1952年:印609元、中537元。1978年:印972元、中979元。1995年:印1568元、中2653元。
鐵路運營里程:1950年:印5.3萬公里、中1.0萬公里。1978年:印5.4萬公里、中3.6萬公里。2011年:印6.4萬公里、中9.3萬公里。
人均預期壽命:1949年:印38歲、中35歲。1978年:印58歲、中68歲。2010年:印63.7歲、中72.5歲。
鋼鐵產量:1950年:印200萬噸、中61萬噸。1978年:印995萬噸、中3178萬噸。2011年:印7220萬噸、中69600萬噸。
發電量(單位:億千瓦時):1950年:印61、中57。1978年:印1010、中2566。2008年:印8343、中34958。
識字率:1949年:印約20%、中約20%。1982年:印?、中76.3%。2011年:印65%、中94%。
即便在印度最自豪的軟體行業,在2011年度(財年)印度250萬從業人員,產值881億美元,其中600億美元為出口;中國360萬從業人員,產值2859億美元,其中304億美元為出口。
此外,2007年,印度在1.7億公頃耕地生產出2.16億噸糧食,而中國在1.21億公頃耕地生產出5.01億噸糧食。2010年在84個國家中,印度飢餓指數24.1點(被認為連年處於嚴重饑荒威脅的朝鮮20.3點),排名18位,5歲以下的兒童至少40%營養不良。中國6.0點,排名76位。
有人說印度「全民免費教育」,一看卻「印度強推「免費教育」爭議不斷 政府被指逃責任」,再搜居然是「印度4成學校無廁所 最高法院下令學校建廁所」!
有人說印度「全民免費醫療」,一看卻是連赤腳醫生都不如!
有人說印度「全民免費上網」,一看卻僅僅是競選口號!
有人說印度不拆遷,一看卻是「孟買野蠻拆遷貧民窟"趕超國際大都市"」
有人說印度廉潔,一看透明國際的數據,2011年「清廉指數」印度在183個國家中排名95位,中國75位。
有人說印度民主,一看卻是村民選票全聽村長(地主)的!
更多人說印度有人權,一看卻有數億的「賤民」和低種姓!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2011年全球性別差距指數排名,印度在130個國家中排名第113位(中國57位)。
更不要說印度國內活動的大大小小百多支,目的不同(政治、宗教、民族、經濟),活躍程度不同的非法武裝了。
為什麼基礎和發展條件均好於中國的印度會是這樣?
如果是因為計劃經濟,可印度經濟的計劃程度遠遠不如1992年之前的中國,尼赫魯雖然在學習蘇聯模式,但並沒有破壞英國人留下來的金融制度、市場經濟體系。當然,對於我國,改革開放絕對是發展的必然條件。
如果是因為中國有華僑資金的注入,可印僑也不少,而且也挺有錢。
如果是因為宗教民族邊境問題造成的衝突,但中國這方面的麻煩也不少,藏、疆、回、蒙,更加上北方的蘇聯,東南的台海,建國初的匪患,朝、越的烽火——
如果是因為氣候問題,可新加坡(印度裔9.2%)同樣是熱帶國家,而且印度大部分國土在北回歸線附近,和我國兩廣相同。
如果是因為素質問題,1、已經證實種族內智商差異遠大於種族間差異,所謂「優等種族」是偽科學。2、古印度文明不說了,後來的征服者雅利安人更是納粹認為的「最優種族」,而且美國科學家中印裔人數僅次於華裔。3、中國人當年也同樣被西方人看不起,誣為「東亞病夫」。
我認為,印度就是一個沒有經歷革命,沒有土地改革,沒有摧毀地主階級的中國:
一、印度沒有經過革命,沒有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也就無法統一意志,在全國範圍內集中人、財、物優先發展一些急需的項目,進行全國系統的道路、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最終建立一個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並能在適當的時候以國家意志對其升級改造。韓國以如此小國能有一批國際級的企業也和當初獨裁政權以國家力量支持有關。
正因中國有了一個工業體系和交通網路的基礎,以億計數的產業工人,龐大的非文盲的勞動力後備軍,各國對華投資熱情才一直高於在印度和非洲。資本家不是慈善家,資本流入的目的是謀利,而不是幫你建設,它們只會在沃土中播種收穫,絕不願在荊棘中開荒。之所以當年台一再「戒急用忍」,要求台企積極南下卻終歸失敗,就因大陸已經有了完整的產業鏈,機電、化工、機械、電子等各類產品的原料、配件的供應成本和便捷更有優勢。
二、印度沒有進行土地改革,沒有消滅與地主階級(自耕農)伴生的工業化天敵——小農經濟,解放地主階級對農村土地、財富、勞動力的佔有。在不能對外掠奪、殖民,完成原始積累的情況下,要等待工業化的萌芽自己從小農經濟中生長出來,只能等到花兒都謝了。而中國卻通過剝奪農業和長期的極度的壓制消費的高積累來獲得了工業建設的第一桶金,並歷經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聯產承包,最終形成了土地國有,使用權實質上屬私人的土地制度,這樣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建設中佔用土地的成本;另一方面,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的需求;同時避免了土地的更新兼并。有了土地,農民在工業化過程中就有了憑籍,所以中國會有「民工潮」,潮來潮去,大部分民工無論成敗,其始終是和土地相聯繫的,有土地農業收入為最後備選和底線,在心理上就有退路的,避免了印度那樣以百萬計失去土地的農民滯留於孟買貧民區的情況,又有利於資金、信息、技術向農村轉移。這種模式是種妥協但也解決了些問題。
三、印度沒有進行土地改革,沒有摧毀地主階級,也就無法掃清種姓制度及其相伴的諸多愚昧觀念(在中國就是宗族制度和宗法觀念),為農村、農業的發展清除障礙。大家聽說過印度發生的強迫寡婦殉夫、殺死「賤民」和私奔情侶的事,但誰聽說過中國還有某地在「浸豬籠」、「開祠堂」?
在中國,清潔工是職業,他可以憧憬子女甚至自己成為經理、律師、會計、工程師,只要他在努力就不會有任何人取笑他。但是在印度,清潔工是命運。一個賤民出身的人,不管他如何努力,他也很難混入一億中產階級大軍的一員。試問,在這種向上通道閉塞的情況之下誰能勤快的起來?我再怎麼努力也是個掏糞工,再怎麼勤奮也還是為主人做飯的廚子,我為什麼要勤快?沒有生來就懶的人,「印度乞丐的微笑」背後更多的是無奈,印度人的「樂天知命」(換個說法就是懶)雖然沒了中國的「浮躁」,但一個社會的絕大多數人沒有了向上的動力,社會還可能發展嗎?
結論:正如浴火之後鳳凰方能涅槃,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國家不經歷革命的衝擊不可能實現整個國家的轉型。今天的印度是中國的最佳參照物,他反映的就是一個沒有經歷革命,沒有土地改革,沒有摧毀地主階級的中國將是什麼樣!且不要說什麼經濟指標,只要印度不進行土地革命,沒有消滅地主階級,就不能根除種姓制度。只要印度還有「賤民」,他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民主國家,也不可能真正實現整個國家的進步和發展,甚至連和平穩定也無法維持。這樣「不怕問題也不解決問題的印度民主」有什麼用?印度充分證明了中國「革命-土地改革初步工業化-改革開放工業化-政治改革實現富強民主」這一道路的正確性。
有人說與印度做對比對中國毫無意義,今天中國人享受的福利與印度人似乎已不在一個水平上。很多人提出中國應當與歐美比,從中國的志向上說,有其道理。但是中國的今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從苦難、血與火中奮鬥出來的,總結我們的過去,總結印度實踐西方體制和民主制度的過程,這些經驗和教訓都是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的發展和進步都是極寶貴的,中國人只要認真思考就可以從中悟出很多很多。
和中國相比,俄羅斯缺了鄧,印度缺了毛。
春過雪消:工業化之前的全國平均糧食畝產最高能有多少?
春過雪消:地主真的都是壞的嗎?感覺網上很多關於地主的描述都是好的?
春過雪消:1949年,中國(大陸)的工業水平和規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麼等級?
春過雪消:如何評價建國後、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工業體系?(近現代史之核心:國家工業化——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春過雪消:小農經濟(包產到戶)已經到最後的末路,這個觀點是否正確?
春過雪消:我國農業改革的邏輯以及進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過雪消:如何看待印度 GDP 在 2016 年首超英國?
春過雪消:如果你可以改變你的國家一個政策或者法律,你會改變什麼?
說實話,剛建國時的那一代領導人背了不少黑鍋,至今還有人抹黑,謾罵,許多噴子鍵盤俠們也跟著瞎起鬨。當年許多勒緊褲腰帶上馬的工程建設也是各種被噴,什麼濫用民力,不切實際 ,勞民傷財,就連金庸也曾撰文噴過中國的原子彈工程。國內更有甚者居然相信美國當年沒有打中國的意思,中國抗美援朝純粹是為朝鮮背鍋之類的言論,其腦殘無知真是令人髮指。中國能夠一步一步的發展到現在這樣,離不開每一代人的拼搏,離不開每一代領導人高瞻遠矚,力排眾議。這期間如果任何一代領導人出現失誤都可能前功盡棄,蘇聯的教訓大家都知道。印度是民主國家不假,但是民選的領導人不會為了一個十年後甚至幾十年後才有效果的政策和項目去浪費自己的任期,為繼任者做嫁衣,這也是現在民主國家特別是歐美印度等國家的嚴重弊端。
看看馬克思怎麼說的。
恰好與此相似的問題,馬克思也談到過。時間在1853年,早了一個世紀。
當時馬克思聽說英國人要在印度修鐵路,像小孩子一樣興奮,預測在遙遠的未來,印度的前途必須是光明的,種姓制度是要完蛋的。他說:"由鐵路系統產生的現代工業,必然會瓦解印度種姓制度所憑藉的傳統的分工,而種姓制度則是印度進步和強盛的基本障礙。"
馬克思這麼想的,英國人在印度修鐵路,必然造成技術的擴散,得到這些技術的印度人,呵呵。前途不可限量。
馬克思這個判斷也是正確的,印度的確學會了修鐵路。比如中國正在非洲修的蒙內鐵路,前面一條1901年修的,就是印度工人。
但是印度人仍然讓馬克思的預測落空,160多年後,印度的種姓制度還在。而且在印度獨立後,印度人竟然不再修鐵路了。真是猜到開頭,猜不到結尾。
當然,馬克思的預測也不能做錯,因為他說的是"遙遠的未來"。160年,不夠啊。導師就是導師。
我想印度不再修鐵路的原因吧。還是印度獨立後,傳統文化的反撲,讓印度重新回到相互扯皮的境地,以至於無法完成整體統籌。
傳統經濟方式的回歸,也讓修鐵路變成一件沒有必要的事情,對於印度來說,英國人留下的鐵路已經夠用了。既然如此,又有什麼必要修鐵路呢?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未來印度可能會迎來一個修鐵路的高潮。馬克思所說的"遙遠的未來"也許就要到了。印度在1947年雖然獲得了獨立,但並沒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務,至今印度仍然保存這封建時代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封建時代的土地制度(印度至今仍有大片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封建時代的落後思想。又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去掃除這些障礙,怎麼能發展起來。印度甚至不能做到書同文,車同軌。近代以來哪個發展得較好的國家不是掃除了這些封建殘餘,英國有光榮革命,法國有大革命,德國有俾斯麥的統一和二戰後的民主改革,俄羅斯有廢除農奴制的改革和十月革命,美國有廢除奴隸制的南北戰爭,日本有明治維新和二戰後的民主改革,中國有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連韓國和我國的台灣地區都進行了土改並有一個強有力的威權政府發展經濟。印度有什麼?
這就是秦始皇的偉大之處。
大一統,中央集權,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輪,統一度量衡,後世王朝無不遵之。而印度,除了表明的大一統,其他沒有做到任何一條。
殖民地不管多富,那還是殖民地。獨立國家不管多窮,那也是獨立國家。
印度不清楚,本人非洲待兩年了來說說非洲的情況,本人待得國家在非洲還算很不錯的的國家了。 首先是這個國家的體制吧,內耗太大多黨執政,有句話說得好,非洲國家逢選必亂,今年碰巧也要大選最近已經各方面的消息單位要求盡量減少去首都的次數,形勢比較嚴峻,就在昨天由於反對黨的煽風點火,當地民眾圍攻了一處中方企業的營地。前一個月吧,在首都由於大選造勢民眾上街焚燒汽車輪胎等等,總之很混亂,我很難想像一天為了吃飽肚子而發愁的人們卻對大選有著這樣的熱度,又上街示威遊行時間不如做點事情讓自己過得更好。
第二點,也是黑人的秉性——好吃懶做,太他媽的好吃懶做了!!本人所在企業,也招收了一大批的肯方員工,不得不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幹活極其的慢,耍奸溜滑,對黑人真是接觸時間長了真的覺得他們活該。不思進取,活該!
第三點,自然環境和人的處理方式。這裡分雨季和旱季,但是自從去年雨季的降雨量比起往年少很多,導致了很嚴重的乾旱,這邊的中資企業和使館也組織了一些援助活動,給予了大量的水和食物,盡了應有的社會責任。現在又到雨季了,雨量正常,但是話又說回來了,雨季下的那些雨水都去哪了,不應該收集起來嗎??但是呢,他們沒有這個意識,沒有蓄水池任由雨季充沛的水量白白蒸發掉。
其實吧,原因很多,這是本人的一點見解。
雨季來了,草原又綠了,給大家放幾張圖,就不說國內的霧霾天了,咳咳
PS:非洲的自然風光和野生動物保護真的是全世界做得比較好的!
看起來獨立了,壓在印度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可沒有推翻。隨口瞎說,不懂這些,請勿噴。
推薦閱讀:
※如何免疫從眾效應?
※中國學者做了哪些好的民族志研究?能推薦一些好的著作嗎?
※為什麼女性對於化妝的需求和熱愛都遠遠大於男性?
※窮人都有什麼特權?
※「文化研究」專業主要做什麼?和社會學、人類學、傳播學有什麼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