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認真地提問,希望發泄情緒的人不要來回答。謝謝

我以前對傳統文化並不是特別地熱衷,後來註冊了知乎,受到了楊大懶人的影響,漸漸愛上了傳統文化。後來又看了幾位傳統文化領域大牛的回答,覺得獲益匪淺,所以有此一問。

幾位大牛我都邀請了,有兩三位我每次都邀請,可是好像從來都不搭理我。


瀉藥。

傳統文化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內里包涵的東西也很多,這個題還真不太好答。

先下一個結論:在現在,不懂傳統文化並不會有什麼問題。不展開敘述。

懂傳統文化可以讓你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這個豐富程度並不會就比看美劇看動畫高什麼的,相反,上海白雲觀,國內輩分最高的薛道長,現在的愛好也是看韓劇。

先談談儒釋道三家吧。

在中國,道佛二教多是作為精神寄託而存在。由於中華文化的同化性,血腥暴力猥瑣……的佛教原教旨在中部東部基本絕跡了,但近年隨著藏傳佛教的興起,又有復辟跡象。

這個精神寄託,有其價值,但古往今來都有不少人將此作為騙吃騙喝的手段和加官進爵的捷徑,古有燒丹鍊汞獻君王、甚至還有明代青詞道人和一些進獻床笫之術的下作人員,今有凈空和某梁姓之流不要臉的玩意。

更多則在其潛龍勿用的隱逸之上。儒家言「一簞食,一壺漿,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但儒家其實骨子裡確實是一個天行健以求自強不息的學派,更多的人是通過道佛,來做到貧而樂的。

而儒家的價值,則在於其一針見血的人心洞察和完善的社會構架理論,算是比較實用,如果真的能從四書五經里讀出點東西並且篤行,除卻養在胸間的浩然正氣不談,為人處世、為官任職上都會比較遊刃有餘。當然對腐儒來說是看不到這層的。

至於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這些愛好和別的愛好的地位是一樣的,沒有誰比誰優越,只有喜不喜歡。

但有一點,傳統文化的東西是需要切磋琢磨的,不但有苦功夫,還有巧功夫,吃不了苦,無非附庸風雅,探不到巧,何談圓轉如意。前者如同當今所謂古風圈,後者猶如孔乙己。

題目太大,隨著性子瞎講了一些,漏不漏洞的我也不在意了。

祝好。


子曰:「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

傳統包羅萬象,有很多我並不夠專業,比如醫學,所以也不敢妄自評論。就揀我了解的說起。

在這之前,你必須清楚一點:不是所有中國封建社會遺留的文化都叫傳統文化。

中國的大部分傳統文化起源於先秦,百家爭鳴,那是中國思想最自由的年代,比起今日的知乎尤有過之。

秦朝為了統一思想焚書坑儒,讓這些思想家們第一次見識到了政治的力量。漢朝以後,董仲舒吸取教訓,將儒家服務於政治,於是就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這之後的大部分文化,我認為都算不上傳統文化。

典型的比如《孝經》,雖然託名為孔子所作,但南宋時已經有人質疑,清朝時有人指出該書成書於秦漢之際,我則更傾向於是漢武帝之後所作。

比如「非先王之法復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這一段,有非常明顯的政治意圖,類似的句子孝經里很多,這和孔子的觀點明顯是有出入的。所以我認為是漢武帝之後的儒家為了達到政治目的而作,也是迎合漢朝「孝」治天下的宗旨。

更別提之後的什麼《二十四孝》、《弟子規》一類的垃圾。

當然,也不是說孔子的言論都是好的。比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這一點明顯是不利於進步的。有很多給儒家強行洗地的人,對於這一句非要解釋一大堆。而實質上,從孔子推崇周禮就能看出,孔子確實缺乏質疑權威的精神。

這一點上,老子就做得好很多。如果是儒家推崇階級固化,那麼老子則是主張平等。典型的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中多處可以看到打儒家臉的句子,如「絕仁棄義,民復慈孝。」如「大道廢,有仁義」。等等。

因為老子認為「仁義」是一種相對狹隘的個人情感,仁義了一方,勢必有損另一方,所以「仁義」未必真「仁義」,這會打破平衡。

所以《老子》說的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保持萬物的平等和平衡,這一點上,莊子似乎有所曲解,或者說偏執。

那麼把儒家的「仁義」去掉狹隘鋪開呢?這就成了墨家的「兼愛」,儒家噴墨家可是就差開口罵娘了,說墨家是「無父無君」之徒。

我說這麼多,是想說,儒墨道法,諸子百家,並非一無可取,也並非都是完全正確。人的思想要多元化,就像諸子百家一般,偏信哪一個都不對。

傳統文化在歲月長河裡,被多少人曲解,多少人過度解讀,衍生出太多糟粕。去偽存真,君子不器,方為正道。


謝謝邀請。可能我的答案要讓題主失望了。

我覺得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不應該是我一個個體怎麼看。但凡有利於我所處階級的傳統文化,我都應該去宣揚,若不利於我所在階級的傳統文化都應該批判。如果我所處的階級在社會整體中太弱勢,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那麼有利於執政者的傳統文化就應該發揚,不利於執政者的傳統文化就應該批判。說白了在現實面前傳統文化不過是眾多統治手法的其中一種,眾多獲利途徑中的其中一條而已。

當然在精神層面熟習傳統文化,也是增強自我信心的一個方法。中國歷史上的聖人如天上的繁星一般多,有這些聖人們為我背書,我在面對世界上任何國度任何文化的人類都不會覺得自卑,都不會舔跪。當然同時背書的還有我口袋裡的鈔票。

祝好


任何文化都有就精華和糟粕,學習就會留下精華,不學習就會被澆灌糟粕洗腦。

子不語,亂神怪力。


泥沙俱下,難於辨認。概念虛無,無偽無真。

偏執一門,全牛不存。妄自尊大,民族沙文。

泥沙俱下,難於辨認

現在的女德班讀經班是什麼貨色這點根本不用說吧。有人提倡傳統文化就一定有人借著傳統文化招搖撞騙,可惜的是,傳統文化的騙子產業聲勢興隆,卻少見正兒八經的東西。說泥沙俱下絕不為過。

概念虛無,無偽無真

對的,遇到借著傳統文化招搖撞騙的、裹小腳說孝道女德的、搞跪拜的……一句話,那都不是真正的傳統文化。

什麼是真正的傳統文化?呵呵,恐怕沒人知道。

傳統文化的信徒掌握傳統的解釋權,他們隨時可以把負面的內容定性為「不是真正的」傳統文化。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真正的傳統文化吧。

偏執一門,全牛不存

實際上還是到底什麼算傳統文化這方面。中醫算么?占卜算命算么?儒家經典算么?佛教經典算么?法家經典算么?唐詩宋詞……哦這個一般都是算的。墨經算么?道家、道教算么?古代科學技術算么?包括篆刻、木雕、曲藝、戲曲……太多了。說起來無所不包,但是無所不包也就等於啥都沒有。

現在最流行的恐怕是蒙學和一些初步的儒學。法家就比較少人關注,名家墨經經說那種就更少了,至於其他小眾領域(按道理這部分是更加需要格外投入的),不知道為什麼,崇尚傳統的人也並不很著意。有些很垃圾的內容卻有很多人推崇。

黃鐘棄毀,瓦釜雷鳴。奇哉怪也。

妄自尊大,民族沙文

有民族自豪感是好事,我國古代也確實很有些重大的成就。後來有一段時間落魄,有一部分人妄自菲薄,而另一部分人則妄自尊大。

這點在曆法啦,天文史方面頗可一窺。在知乎,基本上說中國哪項不如外國,立刻就會引來愛國主義人士的反對。只能誇,沒轍。

甚至我曾經捲入一場爭端,對方為了證明宋代曆法先進,不惜斷章取義,扭曲學術論文原意。而且很多人根本也不考證,就只覺得,我們祖上也闊過,然後點贊。每一個古老的民族都有十分豐富燦爛的文化,因為某些情感格外崇尚自己的祖國這很正常,但是不宜妄自尊大。

===============================

傳統文化不能單純的評價說好或者不好。因為實在我也是不知道什麼叫做傳統文化——我甚至不知道什麼叫做文化。說了這麼多傳統文化及其信徒的缺陷的現狀,我在考慮要不要談一下優點。

想想還是不用了,批判性的集成不就是把那些垃圾都扔掉就好了么。但是毫無疑問傳統文化的優先順序應當低於當代的文化知識。

我對很多東西感興趣,篆刻,中國古代天文。不知道算不算傳統文化。呵呵,玩唄。


引用鄧老一句話: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我用心學習任何東西,目的性都非常強。

比如

學佛修行就是為了明心見性,解脫無礙。

學風水只遵循一個原則,實踐驗證有效的吸收,如果不能應用到實踐中的,書本上的除了基礎知識,都漠然視之。

所以純風水技術上的,不論道德,我只追求診斷與調理的實用性。

傳統文化能怎麼看待呢?好壞都是角度問題。人生在世就兩個事,一是自利,二是利他。

能自利也能利他的,不管傳統還是現代,我覺得有興趣有條件都可以學習啊,畢竟身外之物,技術之流都只是工具而已,工具的作用就是為人更好的服務。

個人的一點小看法。謝妹子邀。


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如果你對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有了理解, 以及進一步的體會, 你自然就能夠明白中國傳統文化對人和社會的看法是什麼,這種看法被後的根本假設在那裡,和今天的西方社會的哲學不同在那裡,這種不同的背後反映的是不同的認知方法,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最後你所問的,對今天的人的作用在那裡。 所以要理解你的問題,要從你自己有了真正理解作起。

對於中國文化是什麼,最好是自己讀古典探索和思考為主(可以由春秋戰國時代的九流十家和歷史讀起),其他人的看法,包括評論,演講等只做參考(利用別人的思路刺激思考和探索方向之後,自己再研究), 因為其他人的看法是從他讀很多不同的書,經過自己很多的思考, 以至是人生的經歷提煉出來;你所聽到的,只是他最後的結論,而他背後形成這個思考的過程你沒有經歷, 所以你聽回來的只是比較表面的一層,至少沒有他的深刻;所以最後應該要自己思考,內化才是你自己的。當然這裡不是說無論如何的堅持己見,或者人家一定錯,但是背後的內化工作應該更深入。

讀書應該盡量讀古典本身,在自己讀了,有了初步的見解後,或者真的不明白了,才參考譯註或者他人的看法,並在過程中完善自己的理解。如果不是的話就會被他人的看法影響你對古典的理解,你就會先入為主了,對古人的話就沒有客觀和深入的理解了。千萬不要以為聽過人家說了就是真正理解了,那只是表面,更加深入的見解應該是自己一字一句(是的,文言文,尤其是好的文章,應該一字一字的理解)的理解,和在生活中實行中體會(是體會,不單是理解;如果所說的是社會,那就從古代和現代社會多比較與分析吧)出來。

讀書時最好不單看到他字面的意思,還應該思考背後根本的假設是什麼,這種假設反映他是從什麼方法去認知社會與人性,出發點在那裡,跟其他的流派有什麼不同(比如儒家,法家,墨家為甚麼會得出這麼不同的結論,他們背後的出發點和原意是什麼,以及這種不同如何導致他們不同的結論),這樣你才真正理解了整個哲學體系的關鍵,重點在那。

有時候中國古文比較精鍊,一個字或者一段字就表達了很多意思,所以讀的時候多留意文字裡頭的hidden message, 你會有新的發現,佩服他們的表達手法了。

最後的是理論所提倡的和實行都會不同,比如論語的儒家和漢代之後所真正實行的所謂儒家是不同的,不要把歷史中所發生的和經典上說的混在一起,要分別評價。

當你真正投入去讀時,你就會自己會答到這個問題了。


我認為關鍵是對傳統進行有效的:價值重估和重新發現,絕不是什麼責任!發展現代化的傳統,在於對人們本就踐行的價值觀重塑,傳統的文化根基在於民間底層,就像基督文化之於美國,而非又要背負什麼。而這需要的是最廣泛而平等的民眾參與。


如果要較真,那就先學習,再談繼承,再考慮結合實際論發展。

看待是什麼?以我所見就是一群沒讀過書的人憑空想像一些不實的東西來泛泛而談,或者抓一些邊緣的點來「一本正經」,這種事不單現代有(且看知乎),古代也有(多讀書就能發現)。這當然沒什麼用的,否則那麼多大學的國學院,那麼多鑽研文史哲的學生,都是在浪費青春。


與其探討我們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還不如一起來探討自古以來的-人性。。無論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如何,我們的人性似乎還是那樣具有哲學味道的陰陽述。


目前中國社會沒有傳統文化方面的大牛,,


器以載道,其實更重要的是好好生活,修鍊。

好討厭那些利用傳統的人啊……


平和看待。

世界又不止一個中國。自然也不止中國有傳統文化。

一個國家的東西無論如何也比不上整個世界的。

中國文明早?

兩河流域文明開始的時候中國什麼朝代來著?


這是賺錢很好的幌子呀,我咋沒想到呢?!


取精華去糟粕,裹小腳這個傳統就是糟粕,當然您有這方面需求,那沒得說。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開設文化產業管理門學科?
朝貢制度的「薄來厚往」是否客觀上屬於文化殖民?
有哪些人們常用的「俗話說」是極為扯淡的?
為什麼說「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怎麼看?
有哪些看似平常的東西只有中國才有?

TAG:文化 | 社會 | 中國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