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的理財和智能理財有什麼不同?
看到很多互聯網金融公司都在說自己高科技、大數據、智能理財,但是我搜了一下智能理財的意思是機器人理財、智能投顧,所以我就搞不懂了,互聯網金融的理財和智能理財有什麼不同嗎?
只談我個人的認知:互聯網理財起於屌絲,智能理財興於新中產。
剛好前幾天和同事討論新中產和屌絲的話題,所以先來發散一下。屌絲和新中產其實都沒有明確的劃分,說你具備哪幾個明確的標準就是屌絲或者就是新中產了。個人認為,屌絲或者新中產不僅體現在財力上,同時也體現在對於社會、生活的認知上。
屌絲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被別人認為是屌絲的,一部分是自認為屌絲的,前者可能確實有各種屌絲的特徵,後者很多是自嘲,前者是屌絲的主體。但除了自嘲和少數自我感覺良好的屌絲之外,相信大多數人不願意做屌絲吧。
美國有很多中產,雖然現在大家都說美國的中產日子不好過,但當年美國中產恰恰是美國夢的代表群體,通過努力工作創造財富讓自己的生活富裕、家人過上富足有品質的生活。中國過去不太認同中產,因為中國的中產過去只被賦予財富的劃分標籤,而沒有精神上的。直到近幾年,開始有一部分人,有些錢但和富人不能比,對生活品質有追求但不是窮奢極欲,對社會有態度但不是憤世嫉俗,輕奢其實就是新中產的最好代名詞:有品質、有態度、有理性、不奢求。
屌絲經濟「統治」了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新中產經濟剛剛到來。從網路購物就能看出明顯的差別,屌絲經濟催生了淘寶,而新中產經濟催生了大V店、小紅書。
可能會有人對上述感到不適,但需要強調一下,屌絲經濟也好,新中產經濟也罷,都是代表了不同群體的價值觀和態度。只有態度不同,並無高低之分。革命不分高低貴賤,經濟革命也是。
回到題主的問題,其實呢,嚴格來說的話,智能理財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個分支,和現有的互聯網理財有相似,有不同。以下回答都是我個人見解,如果有人覺得「這傢伙就是扯淡」,或者有互聯網理財或智能理財的從業者覺得被冒犯,歡迎討論,只要合情合理有理有據的都歡迎。
說兩件事之間的不同,先看看是否有相同點,前面我也說了,有相似,相似在哪裡呢?
1、依託於網路。和傳統的線下理財不同,互聯網理財往往在網頁上或者在手機APP上操作,智能理財也是一樣,離開了網路就沒辦法了。
2、操作簡單。有朋友說,家裡長輩買互聯網理財就像買菜似的,天天買都上癮了。這樣的模式,風險的部分咱們就不說了,只說在操作上,確實簡單,老年人都可以一鍵投資,不用跑銀行,不用看那麼厚的合同。智能理財也是如此,雖然在理財前一般會被要求填寫幾個「風險評估」的題目,但後續的操作類似,只是智能理財不是自己選產品,而是「被」配置產品,當然很多平台也可以自己調整風險預期,變換組合。
3、直觀可見。你在銀行買一款理財產品,多半買完了你都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合同根本看不懂。但你買一款互聯網理財,起碼你知道自己買了什麼(也有不知道的),並且能每天看到自己的錢變成多少了,很多人都被這種「快感」征服。智能理財也是這樣,能直觀的看到,知道自己的錢投資了什麼。
但是…但是…但是…二者在表象之外,更多的卻是不同。在此不討論太多技術層面的問題,二者的技術上有顯著的不同,一個是產品超市,一個是解決方案。至於深入的層面,就像沒有多少人會想要了解MK和Chanel在製作上有什麼區別一樣。
第一,門檻不同,一個百元起投,一個起步就要幾千幾萬。
互聯網理財最大的好處是什麼?是超低的准入門檻,只要100塊,只要100塊!唯一能和互聯網理財比門檻低的,就只有銀行的存款了。但你要是拿著100塊去存銀行定期,估計會遭到櫃員大大的一個白眼,甚至幾個。
100塊的好處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100塊的損失都是可以承受的,嘗試一下,虧了,沒事。賺了,好爽,我的賬戶上每天都能看到多出來0.008元!如果是存10000塊呢?每天就有8毛錢了,每個月就有24塊錢了,看起來比銀行多不少!(實際上和前些年的銀行定存利率差不多,比現在的多)
智能理財呢?有些平台要5萬起步,比如彌財;有些平台只要500美元起步,換算成人民幣3300多,比如投米RA。這些雖然比起銀行理財、信託、私募之類的門檻還是低得多了,但比起互聯網理財要高得多了。
第二,模式不同,一個賣產品,一個賣服務。
互聯網理財就是個純粹的賣產品的地方,也有人叫理財超市。在網站上或者APP上,有P2P,有貨幣基金,有公募基金,有保險理財,等等,都是產品。投資者在上面找自己覺得收益可觀、風險可承受、靈活性好的產品購買,他們的核心目標是產品的「收益」。這種模式京東金融描述的很好,叫「小白理財」,意思就是你啥也不懂沒關係,只要會點擊購買就行了,你也不需要深入的了解這個產品是幹嘛的,只需要看清楚收益率就成。
智能理財不同,智能理財不提供單一的產品,提供的是資產配置服務。資產配置這件事,懂的人不用多說,不懂的人多說無益,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即便我相信肯定有人會問「資產配置有啥難?不就是簡單的產品搭配嗎?」對此我想說,好想狗帶。
還是普及一下吧,比如你有10塊錢,好吧,10萬塊錢,你是每個資產都配10%的比例?還是說風險低的配99%,風險高的配1%?或者有的配2%,有的配14%,有的配27%,有的配57%?我跟你說,這樣的配置可能出現的組合數量有10的20次方,一萬萬億。你確定你能從一萬萬億挑到一個最合適你自己的?機器人可以,只要你輸入你的需求和條件。
賣服務和賣產品不同的是,服務的內涵要多得多,遠比只賣產品多得多。比如你在智能理財平台上選擇一種資產組合,它裡面包含多款產品,有國內的有海外的。如果讓你自己去組合的話,第一你沒有這麼多產品的信息,第二你不懂這麼多產品,第三你自己也很難找到渠道買。費時費力不說,可能最終還搞不明白。所以,這就是資產配置服務的價值。
第三,價值觀不同,一個鼓勵衝動投資,一個提倡理性投資。
有個詞叫衝動消費,還有個詞叫剁手,在剁手領域,扛起大旗的是淘寶,是無數人的馬爸爸。在投資領域,還有個詞叫衝動投資,這是近年才出現的,扛起大旗的是無數的互聯網理財平台。
舉例說明,某購物網站的理財產品中有一款是投資多少多少錢以後,就可以「白得」某件商品。其實白得實際上是提前用收益買到這款商品,但在概念上、一眼看去好像是佔了多大便宜似的,無數人蜂擁而上,看到的是「白得」的產品,而不是理財背後可能會產生的風險。這就是衝動投資。
引導是比倡導更管用的一件事,化於無形。當你告訴客戶「100塊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投資即白拿」的時候,產生衝動投資是必然的事情。
反觀智能理財,本身就是難以衝動的事情,雖然有些平台喊出「一鍵投資」「無費率」的口號,但這並不是這類平台吸引人的根本,根本還是在於大家對於「機器人」怎麼理財感興趣,然後去了解其背後的大數據、演算法、模型,這就從衝動變成了理性,理性的了解了這些,才會選擇這樣的投資形式。
不排除一部分人因為簡單便捷而在不理解的情況下選擇了智能理財,但更多還是認同資產配置的用戶,初步對於分散投資、分散風險有一定的認知。
說了這麼多之後,做個總結吧。
互聯網理財=低門檻、賣產品、衝動投資;
智能理財=中等門檻、賣服務、理性投資。
比較認同@財智過人的說法。互聯網金融的理財主要就是把理財產品搬到網上來賣,以前是客戶經理在銀行、證券公司推銷,現在放到網上來,不用簽一堆看不懂的合同,能夠更加及時地了解收益率,投資門檻也更低一些,很像理財產品的電商超市,像網易理財和銅板街這些比較知名的平台都有在做的業務,可歸為此類。
謝邀,專業是財務管理,愛好是二級市場投機獲利,對於理財知之甚少。就我所知,理財應對的是資產已經達到一定規模的家庭,為了對沖物價指數上漲帶來的貶值損失而做的一些低風險的投資方式。難度低,風險也低,盈虧同源,預期收益也比較低,而且無法解除到投資OR投機的本質。我建議年輕人,積蓄不多的情況下,適當拿一部分資金出來,做做股票或者期貨,是很有好處的。雖然一開始大概率都是賠錢,但如果你虛心好學,你有機會領略到投資的本質,內核裡頭去。
而理財說白了,就是你把錢借給別人去投資或者投機。別人靠水平,承擔風險吃飯。賺的好,就分你一小部分,大頭歸他。虧了錢,他自己承擔,並把承諾好的給你的一小部分收益也給你。等於是你在提供資源,鍛煉其他人。其實很多平台說自己高科技、大數據、智能理財,也不是完全胡說。現在的金融已經從傳統金融互聯網化走到新金融,再到互聯網金融+科技的方向發展,行業也是在與時俱進中的。現在,也有一些平台的技術團隊也在開發智能投顧,可能表現形式不一,但運用的技術理論是一樣的。簡單來說,個人理解的互聯網金融理財與 智能理財 之間的關係 應該是 智能理財是互聯網金融理財發展的延伸
本人覺得目前國內的「互聯網金融理財」與「智能理財」的區別可以理解為「偽科技」與「科技」。
互聯網金融理財是指通過互聯網管理理財產品,獲取一定利益。我的理解就是在網站、APP上賣理財產品,不是為客戶量身定製的。儘管大多數公司說大數據、信息技術等,但基本上是忽悠大於實際。具體到理財產品,在投資過程中,也是有各自風險的,比如主動型產品會受到個人情緒、效率和專業能力的限制;被動型產品也會受到模型、技術等影響。
智能理財可以稱為「機器人理財」,機器人理財並沒有實體機器人,更準確地說是指通過網路或移動平台,藉助計算機模型和演算法,為客戶提供全自動的投資組合建議、管理、動態平衡調整的服務。相較傳統理財服務動輒上百萬美元的資產門檻和高昂的管理費用,智能理財具有低門檻、低費用、易操作、智能化等特點。
智能理財的投資建議完全依據後台的模型和演算法給出,相較傳統理財更為直觀、透明,排除了理財顧問人為的干擾因素。智能理財可以投資者的財務狀況、風險偏好、理財目標等問題,量身設計資產配置方案,除此之外,它還可以最快速度分析市場和投資者自身資產甚至心態的變化,還可以根據用戶的交易行為更加準確的推斷你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的真實投資心態,從而進一步改進投資方案。
謝邀。名詞都是人們定義的,新事物的名詞往往過很長時間才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意思。
從某種意義上說,智能理財和互聯網金融理財都屬於互聯網金融的一部分,二者都是通過互聯網管理理財產品,從而獲取一定收益,大同小異。如果說有什麼不同,我認為是隨著智能理財概念的迅速崛起,已經成為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新方向。
互聯網金融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覆蓋支付、借貸、融資、理財產品銷售等眾多領域,但其實並沒有一款真正的服務理財需求的產品。所謂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無論從技術,服務人群,資產管理規模還是業務模式等各個方面都無法滿足客戶的真正需求。在我看來現在的互聯網金融理財更像是一個發展階段的試驗品,零敲碎打,完全沒有形成規模。
但智能理財不同,它通過網路或移動平台,藉助計算機模型和演算法,為客戶提供全自動的投資組合建議、管理、動態平衡調整的服務,有了可靠地技術支撐和先進的服務模式,也因此,變得能加有操作性。所以,智能理財概念一經推出,便受到熱烈追捧。在美國,智能理財已經有近10年的發展歷史,尤其是近5年來以WealthFront、 Betterment、FutureAdvisor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大力發展智能理財顧問服務,其服務的人群與管理資產規模迅速擴大,業務模式也變得更加豐富。
所以,大膽的說,智能理財的出現,將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一次革命性突破。雖然,現在人們對智能理財還存有諸多質疑,認為噱頭大於實質,但智能理財低門檻、低費用、易操作、智能化等優勢是不能被忽視的,智能理財依然是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來就是兩件事 不太好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前者強調的是理財的一種渠道,後者是一種理財的方法,智能理財可以通過互聯網金融的方式實現。
互聯網金融時代 各種各樣產品都想分得一杯羹 互聯網理財 以前線下的理財產品 拿到互聯網上來賣 等於換個包裝 人手門檻低 潮流趨勢入手人群也雜多無規律 選擇智能理財的人就會顯得更理智些 能幫投資者量身定製投資計劃 能享受相對更好的服務
都是扯淡,吹智能理財的,你去查他們的現金流量表,呵呵
一個是現在一個是未來的區別。
互聯網金融現在已經很普遍了,互聯網金融理財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很多線上理財產品都屬於互聯網金融,餘額寶這樣的小額理財、P2P一類的,比如之前跑路的e租寶。互金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便捷、靈活、小額、高風險。這個風險不是股票的高收益高風險,是因為很多互金公司不靠譜,所以一提到互金大家就會覺得風險很高,想想e租寶就知道了。不過目前監管越來越嚴格,互金行業正在重新洗牌。
所謂「智能理財」,也就是「以自動化、計算機演算法為基礎,結合個人投資者的具體風險偏好與理財目標,持續跟蹤市場變化,在資產偏離目標配置時對其進行再平衡。」也有人叫智能投顧。簡單的說,智能理財有兩個重要的部分,一是通過大數據,對投資人,也就是你進行客戶行為分析,得出你的資產配比、投資偏好、風險承受能力等等,然後根據這些信息為你量身定製一種投資方式。注意哦,這裡說的是量身定製。第二個,就是你的投資會根據市場的變化自動進行配置。
聽起來很棒吧,躺著就能把錢賺了。不過雖然現在智能理財炒的火熱,國內也有好幾家公司聲稱自己是「智能理財」,但是,還都離真正的「智能理財」很遠,只能算剛起步。成為智能理財至少要有幾個標準,一是通過大數據獲得投資人的個性化偏好和變化規律;二是根據用戶個性化的風險偏好結合演算法模型定製個性化資產配置方案;三是利用互聯網對投資人個性化的資產配置方案進行實時跟蹤挑戰;四是在投資人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實現收益最大化。在這裡面,大數據和個性化是最為重要的,但國內的智能理財還都停留在人工+一點智能的階段,並不是真正的智能。不過相對於傳統的理財,還是多了那麼一丟丟含金量的。
講真,還是蠻期待智能理財時代的。
互聯網金融理財和智能理財的區別,簡單來說,可以看做李世石與阿爾法狗的區別,雖然互聯網金融是依託大數據和雲計算在開放的互聯網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業態和相關服務體系,並且以其高效和便捷性給廣大投資理財用戶帶來了很多的方便與收益,但與智能理財(智能投顧)相比,互聯網金融理財仍需要個人或理財專家人士根據數據進行人為的相關資產配置策略設置與調整,受到個人情緒、效率和專業能力的限制。
智能理財,可以說是財富管理的2.0時代。財富管理的1.0時代就是在網上列出理財產品,向用戶展示理財產品;2.0時代智能理財時代。智能理財可以使用機器人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類投資顧問,除了像投資顧問一樣,詢問投資者的財務狀況、風險偏好、理財目標等問題,並量身設計資產配置方案以外,它還可以最快速度分析市場和投資者自身資產甚至心態的變化,還可以根據用戶的交易行為更加準確的推斷那個你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的真實投資心態,從而進一步改進投資方案。
如果從工作效率上看,若藉助互聯網的強大能力,一台智能機器能達到成千上萬個投資顧問的工作效率。此外,人的情緒在投資行為中對投資結果往往佔有決定性影響,然而機器是沒有情緒的,這是智能理財與傳統以人為核心的投資顧問完全不同的地方之一,彌補了人性中的不足,智能理財可以做到非常客觀、中立,並且十分注重風險。智能理財,是始終懷著
「我能讓投資者賺錢」的心態去幫您設計投資的。
從國內來看,智能理財還處於起步階段,且掛羊頭賣狗肉的偏多,多是說的多做的少。那些敢於公開實際運營數據,比較透明的、穩紮穩打的平台相對更靠譜一些。總之,智能投顧機器人理財模式固然吸引人,但也需要投資者明辨好壞,選好平台,警惕虛假宣傳。智能投顧機器人可以幫助您實現智能理財,創造高收益,但選擇什麼樣的智能理財平台,終究還是需要您個人去判斷的,總不能,再出一個明辨智能理財平台好壞的機器吧!
捷達和捷達王的區別。
賺錢渠道和方法不同,贊同「財智過人」
謝邀。互聯網金融的理財和智能理財可以說完全是兩個事情。
目前,國內大多數互聯網金融只不過是「理財產品」銷售平台而已,就和互聯網電商平台類似,只不過後者是將商品在網路平台售賣,前者是將「理財產品」在網路平台售賣。當然這些「理財產品」是多種多樣的,有我們常見的基金、保險,有的是債權,還有私募、信託等等。
另外,目前國內一說互聯網金融,往往說的是P2P公司,這一類公司本身也只是一個借貸平台而已,如果你把借貸中的債權看做是「理財」的話,其實也是很好理解的。
這裡面確實會有一些公司有金融科技、大數據分析等方面的運用,這就跟購物網站的「猜你喜歡」的廣告一樣,如果你非說這叫「智能」,也可以,但是別說這叫智能理財。因為智能理財一般指的是智能投顧(Robo-Advisor),又叫機器人理財,是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定義的,這是兩碼事。
如果從作用上講的話,智能理財的終極目的是幫投資者更合理的定製資產配置規劃。如果舉個不恰當的比喻的話,智能投顧有點像私人形象顧問,互聯網金融的理財就像一家天貓服裝店,私人形象顧問是為你針對性解決著裝、服飾搭配、個人色彩搭配、化妝、髮型等問題,服裝店則是賣給你衣服,儘管這個服裝店根據你的消費大數據可以「猜」你喜歡什麼類型的衣服。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有利網和人人貸的模式?
※股權眾籌門檻提高了, 風險能降低嗎?
※人人貸的顧崇倫是一個怎樣的人?
※互聯網金融將會如何蠶食傳統銀行的市場?
※區塊鏈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