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學習哲學,要先看哲學史?


我理解題主的語境是,自然科學好像就不用學習它的歷史,比如物理學就不用學物理學史,化學就不用學化學史,但是,為什麼偏偏哲學要學哲學史?

其實,任何學問,包括自然科學在內,都要學它的歷史。比如,物理學,你學物理學的時候,肯定是先學牛頓三大定律,然後才是愛因斯坦。這其實也是物理學史啊,並不存在一個真空的物理學,任何物理學定律或者理論都是特定人在特定時間上提出來的理論。所以學任何學問,都其實是在學這個學問的歷史,都是先看看前人已經研究到了什麼程度。

但是話說回來,問題在於,自然科學(比如物理學)的教材就沒有按照編年史的路子來編寫,它就是按照經典力學、光學、電學、量子力學的門類來分,但是哲學的教材卻是按照編年史的路數來編寫的,從泰勒斯開始說起,到柏拉圖,到阿奎那、到康德、到尼采、到海德格再到現在,這不就是歷史書嘛。

為什麼會有這種分別?簡單說,那是因為自然科學的理論是很容易被證實或者證偽的,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一旦確定下來,這條理論就可以分門別類地放在整個物理學大廈裡面,做一個確定的「螺絲釘」。

我們知道,一旦前提確定(或者我們暫不管前提是否正確的話),而後,由這個前提推演出來的理論就很容易被證實或證偽的,而科學主要是研究後面這個路數的東西的。比如,如果達爾文的進化論的確定的,那咱們後期再研究出的各種社會生物學、基因遺傳學問就是可以容易證實或證偽的(因而這些就可以是科學),但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這就很難證實或證偽了,所以進化論本身並不是科學,它和神創論一樣,都只是假說,只不過目前看起來bug少一些。你若要研究達爾文的進化論,那就必須從達爾文的履歷開始研究了,研究他是怎麼踏上小獵犬號的...

而哲學這門學問,它就是研究元科學的,也就是,研究科學的前提的,所以就很難被證偽,所以,它才很難被當成自然科學一樣確定地、分門別類地編寫,也只能把前人提出的所有有見地的理論都擺出來了。

也正因為哲學理論很難被證偽,所以,就無所謂哪個哲學是正確的,哪個是錯誤的,因此,「哲學」這門學問更多像是一個動詞,更是「philosophizing」,也就是探究的意思。所以呢,把先哲有見地的探究都擺出來,倒不主要是為了讓你學到他們得出了什麼結論,而是學學他們都是怎麼探究問題的。


主要是學一下行話(黑話)和套路。


1.消化術語

比如形而上學,認識論,理性什麼的,不看看書只看維基你是理解不了的

2.消化觀點

很多時候你想過的事情早就有人提出過,比如功利主義作者就想過,還比我全面的多的多。這樣的話保證你的思考資源不會被浪費。

3.確定立場

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哲學流派,然後去專門讀專著,比胡亂的不系統地看強多了。

先想到這些,有別的接著寫。


確保你不會提出一些早就被人解決的哲學問題

或理解那些東西有什麼處理套路

舉個例子來說,

你若能在10歲前,不受訓練,

憑個人想像就證明微積分並系統化

很強

但人家幾百年前就解決的問題

你就算聰明到能獨自完成,也對這世界意義不多

甚至浪費時間


因為哲學根本上是一種語言(思維)遊戲。就好比擼啊擼和DotA一樣,玩遊戲最基本的是你得操作熟練。

這點上,其實自然科學也差不多。但是自然科學的熟練度,可以通過運算方程和觀測數據來獲得。所以你可以不學科學史而進入科學遊戲的玩家之列。

但哲學不行,一般來講,人們普遍的常識意識和人腦的運行模式就不適合做出深刻的反思。非批判式的語言運用也不可能完成思維批判的任務,更別提運用特有的概念進行一系列的拼裝、拆解和建構了。

但題主可以放心,哲學史不是唯一的通道。如果可以把主要哲學著作從柏拉圖一直到丹尼爾丹尼特全部讀上一遍,其實完全是不需要讀一般的哲學史的。當然,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本身就是經典哲學著作之一,所以自然需要讀。

同樣,如果不讀原著只讀哲學史,也是進不到哲學的語境之中的。其實,不只是哲學。如果不對西方主流文化、宗教背景、歷史淵源都有一定的了解,哲學知識也只能是空有其名的裝逼工具,不能真正的內化為自己的話語模式的。


學哲學必須要學習哲學史,這個意思大概不會有疑問,如果你說唯有通過學習哲學史才能學哲學,這層意思疑問就會多起來……

任何稱得上「大哲學家」的哲學工作,都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他要把前人做過的工作,重複再做一遍……在這個意義上,也就是把哲學的歷史內容,反覆再思再想。於是,他的(思想)工作,也就蘊含了(全部)哲學的歷史發展。

這就是說,我們學習哲學可以採取「一本書主義」,或以「一個哲學家」、「一個哲學流派」為主,兼及其他。既然我們相信凡大哲學家的基本著作都是貫通歷史的,則我們上述學習方法就不是一種不得已的「方便法門」,而是學習哲學的「康庄大道」。

實在來說,選擇何種哲學著作入門,並無固定程序,應是因人而異的,甚至是隨著人的興趣而變化……甚至並不能說,在時間上出現得早的一定要先讀,或者說哲學著作,越早就越好懂……

我們通常建議,學哲學的可以以18-19世紀的德國古典唯心論——我國習慣叫做「德國古典哲學」這一段作為入門的基礎功夫。

——以上摘自葉秀山主編的《西方哲學史(學術版))》,第一卷第一章第(三)節,哲學與哲學史。

這幾日有新聞,葉老駕鶴西去。看到這個問題,立即想起這套書,謹以此答緬懷。


了解這些哲學家都在談論什麼?否則走偏了方向


推薦閱讀:

脫離、或者不直接建立在某種存在論和知識論基礎上的道德哲學(倫理學) 究竟有沒有價值?
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那麼自由最大的限制是什麼呢?
尼采說的的「沉淪」是什麼意思 ?
如何評價道德相對主義?
你們有哪些關於學習物理深入到哲學,或學習哲學而後以物理知識來填充的經歷?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