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東北自主發展,政府不做計劃經濟規劃,東北會不會成為北歐國家那樣?

如題,因為東北一直是計劃經濟,而且受到計劃經濟影響東北現在也變得貧窮。同樣的緯度,同樣的人口數量,東北如果自主發展是否能夠做到和北歐國家一樣。


預警:本答案基本只有圖

================================

謝邀,簡單來說比較難。

北歐五國的富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戰後的國際貿易。由於海運成本低,港口的數量和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貿易能帶來多大的收益。而貿易帶來的好處又能逼出各式各樣有利於發展的制度——畢竟要服務好買主才能賺更多的錢,而好制度正能起到服務作用。

下面是看圖時間:先來看看海港。

這是東北地區

這是北歐

不難發現,東北地區的出海口太少了——無論是人均還是總量。更糟糕的是,黑龍江外麵包著的是毛子的無人地帶,吉林外麵包著的是朝鮮。遼寧就好得多,面對我國南方諸港和日本。而五個北歐國家的商品都能輕易運到人口密集的地方。人口多意味著有消費潛力。

結果是什麼呢?來看幾張圖。以下都是出口(不是「凈」)佔GDP的比重。

這是北歐五國

這是歐洲五個大國

這是東亞三國+美帝

這是世界、OECD國家加總以及高收入國家加總

從這幾張圖可以看出來,北歐五國出口佔GDP的比重要明顯高於主要的高收入經濟體和我國。如果上面幾個圖看上去不那麼明顯,那麼下面這個圖可以看得更清楚。我直接把前面幾組國家出口佔GDP比重各算了個簡單算術平均值,畫出來長這樣:

而東北地區能不能賣到國外和國內其他省這麼多東西呢?我們看看東北周圍啊……毛子,pass;北棒子,pass;內蒙,人比東北還少。所以東西都得往南邊賣。往南邊賣的話,成本最低的辦法是陸路運到遼寧然後走海路發到東部沿海地區。遼寧的產品還好點,吉林的產品運過來也還湊合,黑龍江的產品運過來實在是有點遠……

對於貿易來說,運輸成本是個很重要的事。之前看到說雞西、鶴崗的煤運到秦皇島,比澳大利亞運來的煤要貴。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北地區在貿易上不佔便宜的事實。

那麼什麼東西適合作為東北的貿易品呢?重量低價值高的東西唄,比如電子產品。這個屬於東南沿海的優勢產業。產學研集群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形成了。要搬到自主發展的東北來,只可能是因為

1)東北在成本上相對長三角和珠三角有優勢——地便宜、勞動力素質高且便宜、行政摩擦低。

2)其他東南沿海不做的行業,並不像電子行業這樣渴望東北的成本優勢。

對,僅僅有第一條是不夠的。新興產業往往能享受很長一段時間的高利潤率,比起成熟產業和夕陽產業,對成本更不敏感。所以真讓東北自主發展了,接收的也更可能是成熟產業的轉移,而非利潤率更高的新興產業。但假如國家有在東北地區建一些新製造業集群的規劃,東北發展的機會就會更大。這其實也是個可以推廣的結論——越是最近20年發展得不夠的地方,越需要向國家要政策;越是發展得好的地方,越不需要。因為人家發展得好是因為區位優勢-制度-人力資本這三個東西不斷地互相給正反饋,轉起來了。而發展得不夠好的地方這三樣東西互相在給負反饋,需要外部力量給擰到一個更好的軌道上。錢的方面,倒是不用強行拉。錢比啥跑得都快,正反饋只要有形成的趨勢,錢自然就來了。

=====================================================

評論里好多人質疑說東北勞動力素質不如東南沿海高,行政摩擦也不低。現狀如何,我沒有深入調研,不發表意見。不過我原文說的「只可能是因為」是假設的意思啊。一個「假設條件甲存在,那麼有結論乙」的論述,你要想質疑,可以質疑說「即使條件甲存在,結論乙也不一定成立,反例丙可說明」。但是被質疑說「你居然認為條件甲存在」,是個什麼情況……


我就說說瀋陽,98年以前,大南街不是單行線,政府突然下令改成單行線,包括小南街(小南街可以理解,因為是五愛市場沿街)。原來大南街兩側商鋪立即沒生意了。

瀋陽年輕人(我指的是70/80後這代),大概都知道順通市場,當年也是非常火的一條小吃街,麻辣燙,羊骨頭…大牌檔等等,結果政府突然搞什麼順通食街,直接把順通的「火」滅掉了,現在順通路簡直就是破爛衚衕了。

再說五愛街(我說的不是五愛市場),從渾河北岸到熱鬧路這段叫五愛街,過了熱鬧路叫風雨壇街,然後廣宜街,小北關街,望花南街…這條街借著五愛市場,中街,小北手機市場,對了還有陸軍總院,成為一條非常有商業價值的街路,結果今年開始修南北快速隧道,直接導致幾百家商鋪關門。

計劃經濟?征服干涉?我就想知道:那些天天坐辦公室上班看報紙午休打撲克下班鑽酒店的政府官員會計劃tmlgb?


那東北可比全中國其他所有省加一起都牛逼了。計劃經濟的時候東北大豆產量佔全國一半可東北每人每月只有三兩油吃。可是每月哦!1945年東北gdp佔全國百分之85。其中百分之十還是台灣的。其他所有省加起來才只有百分之五哦!。。大慶油田累計產油20多億噸。。要不是無償輸送給全國。要不是計劃經濟中全國拖了東北的後退現在大慶應該比迪拜還土豪吧!你去查查計劃經濟的的時候鞍鋼年產鋼量是多少,國家給的上交任務是多少,最後國家留給鞍鋼的生產資金又是多少。媽的!困難的時候還得職工捐錢買鍊鋼的煤炭。三年自然災害東北人也餓死不少但是還要讓全國人民吃飯。東北送出去的不是糧食那是人命啊。要我說東北根本不是共和國的長子。東北是共和國的奶媽!把你的奶吃光後一腳踹開不管了。十三五竟然把東北定性為農業發展一個工字都不提,這祖國母親也是沒誰了。當年國企改革我爸媽一起下崗,我差點書都沒法念。想一想好氣啊!


反對上述所有答案。

剩下的因為書報檢查挪個地方吧,不過不知啥時候又會被徹底刪除了:

大難臨頭,出路何在? - 傅友德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不會,就像蘇聯沒了,西部利亞上的人都往溫暖地方跑一樣,

東北早年把國企都賣了,市場經濟了,結果掙錢了都去建設海南島去了·············

不過也沒辦法,卓一航的師父的兒子拿著老爹批的條子去國企領東西然後拿到南邊去賣(指張三丰的兒子上前線,卓一航的師弟倒彩電的民諺),廠長不給就撤了再換一個,國企員工在努力也扛不住這種吸血啊······後來國企改革又賣給卓一航的師父的兒子了···還是拿著廠子抵押在銀行貸款五萬塊買的,工人表示我們集資五百萬買廠子不行········

都知道一個故事,什麼美國的資本家給工人發高工資,然後礦場成為了一個城鎮,礦幹了還能繼續發展

南美的資本家給工人發低工資,最後礦幹了也散了··

然鵝···美帝的時候美洲大陸都窮的叮噹響

南美的時候已經有美帝了,你是給工人發高工資呢,還是能撈多少撈多少然後去美帝享福呢?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東北擁有全國最多的熟練工人儲備已經是過去式了,東北以前的輝煌,跟現在蜂擁當公務員進體制或者干服務行業但死活不肯進廠的東北年輕人沒啥關係,因為現在全國熟練工人主要集中在川渝兩湖河南安徽,也就是以前出民工現在接收產業轉移的主要省份,新一輪的工業增長也只能出現在這些省份。


大家不了解東北,希望能放下偏見,如果真有心,就為東北為國家想想對策。

東北根本問題,是政策問題。說政策,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舉個例子。

我認識一些河北工廠老闆,他們當年很多通過貸款起家,在銀行貸個一百萬,然後做木材加工,低價買原木,加工後高價賣出去。那時候就像撿錢,只要你干,保你發財。

現在南方很多地區都是這麼發展起來的吧?溫州的服裝產業,廣東的電子產業。

但東北就不行了,一句話,市場經濟,不讓你干!

首先幾乎沒有任何貸款政策,普通老百姓別想貸到一分錢,甚至在我上大學走出東北那一年(2005年),我才知道原來在中國的某些地區,還能像美國那樣貸款!!

後來才知道,不只是南方,在90年代,河北山東很多地方都已經改革開放了,各種政策傾斜,形成了原始資本積累。所以不要拿什麼山東河北和東北比,政策真的不一樣。

其次,做買賣的成本非常高,各種營業執照,各種條件要求,各種政策卡著你不讓你做,據我所知,關內的很多省份都設有地方保護,但在東北,不但沒有,還打壓你!你強來?搞不好還要坐牢!

計劃經濟政策就像是一雙鐐銬,不是東北人手不巧,而是綁住了東北人的手。

我家在黑龍江伊春市,就是小學課本上的那個小興安嶺,紅松的故鄉。我們那裡的資源不比任何一個地方差,如果按照市場經濟來,相信不比山西煤老闆窮。

但是,如今山已經空了。當年一車紅松以極低的價格賣到南方,南方加工後乘以幾十倍的價格賣出去,貧富差距,可想而知!因為是計劃經濟,東北人民是沒有定價權的,紅松價格是國家定的,這和白拿有什麼區別?

這種現象一直到2000年之後,依然存在。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南方發展起來了,不再需要東北援助了(也沒有什麼可援助的了),國企改革了,工人下崗了。但經濟政策卻依然沒有迎來改變。

說好的先富的帶動後富的呢?很多人為國家幹了一輩子,就這樣的下崗了,你們知道我父親20年工齡下崗給了多少錢么?1萬6!

沒有政策沒有錢,怎麼辦?一部分年輕力壯,文化素質高的人選擇走出去,很多人在全國各地發家致富;剩下的一部分只能留下來,想盡辦法只為活下去。沒有錢,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觀念就會落後,就越沒有賺錢的方法。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很多人只能吃吃喝喝,打打麻將,度殘生。

如今,積重難返。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直到今天,東北還有許許多多的不公,某國企萬名員工討薪且不說,就說我們那裡,還有5-6萬名混崗知青因為不給退休,年復一年的奔波在上訪的路上。

東北是個爛攤子,東北的官員也知道,所以這裡的官員大多是來混個資歷的,混幾年調到南方去,想像成都、重慶那樣的地方發展,談何容易?

其實,東北人在各個領域都有很傑出的人才,只是欲還鄉,無可依。我認為政府想要發展東北,靠補助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開放政策,吸引人才迴流!

首先,政策一定要和全國統一,改變觀念,行政簡化。這是前提!

第二,政府應該結合東北特點,鼓勵東北人回鄉創業,並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成都遊戲公司免稅,東北就不可以么?如果東北真的要搞建設,我第一個回去!

第三,應該加大東北基礎設施的投入,東北現在還只有動車,沒有高鐵(所謂的高鐵和動車速度一樣),讓東北與全國接軌。

第四,必須整頓吏治,不能讓東北成為三不管的腐敗之地!必須調任有為的官員,來徹底改革東北!

第五,經濟文化向來是一體的,想發展經濟,必須提高東北人的素質,確切的說更重要的是改變東北人的觀念,讓東北人重新燃起當年的激情!讓東北人有機會開拓眼界!

最後,我不認為地域位置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政策,是人心。人心齊,泰山移!真希望國家早日重視東北,若真有一日,我必歸來!


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動搖了計劃經濟體制,90年代算是徹底廢除了計劃經濟體制。所以不存在「東北一直是計劃經濟體制」的說法。我估計題主只是反感計劃經濟罷了。但是要黑計劃經濟也別瞎編一個題目啊。

說到東北,其實核心問題是原本的重工業部門無法快速轉型,其產品無法滿足市場。龐大的工業部門只能供應下崗工人。而現有的人群中,由於人口凈流出,難免出現各個部門裙帶關係盛行,缺少奮鬥動力等惡性循環的事情。

放任不管或者完全搞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只能進一步逼死東北。比較穩妥的辦法就是從農業作為突破口,發展出更高水平的機械化農業和農業托拉斯。然後反向慢慢重振重工業基地。先把東北人變富了,當地才有資金孕育適應時代的重工業體系。


作為一個在東北讀書的廣東人有必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當然比較偏主觀。

先說東北的優勢吧。1,資源豐富。不論是黑龍江的煤炭,遼寧的石油,還是豐富的森林資源以及其他礦類資源,東北的儲藏量都是遠高於全國大部分地區的。2,重工業基礎。這個大家都知道。3,土地資源。人口密度小平原多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農業。4,良好的基礎教育,城市化進程高。東北這邊的人均受教育和程度在中國算是比較高的。在大多數內陸城市之上,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前的政策優勢。

再說說東北的劣勢。1,殭屍國企眾多。東北大部分的城市都是屬於,2~3個大型國企提供大部分市民的工作崗位,佔全市大部分的gdp比重。這一點也是毛時代遺留下來的產物。在當時那個計劃經濟年代這種做法很吃香,也間接地提高了東北的城市化率以及人均受教育水平。但是放在現在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劣勢。產能過剩,行政效率低下,經營不佳,這些都是國企的毛病。同時佔據地方經濟比重過大導致政府不敢放開手腳搞民營經濟。國企倒閉產生大量下崗工人對地方維穩不利。所以以前計劃經濟的優勢在市場經濟上成為桎梏東北發展最大的枷鎖。2,官本位嚴重,腐敗嚴重。這點是上了大學才深有體會。東北這邊的大學創新力完全不如華東華南的大學,且校內官本思想嚴重,大部分人都削尖腦袋想擠進事業單位。人人都想從政的地方必然證明這個地區的商業,金融的不發達。同時腐敗嚴重,具體可以參見英雄曲媽媽們。3,人口結構失衡且青年人口加速外逃。如果說前面兩條是現在制約東北經濟的主要問題,那麼這一點將是未來20年制約東北發展最大的障礙。東北人口密度在中國東部地區算是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屬於地廣人稀的範疇。同時由於城市化率高,軍公教工占人口比例大,所以是計劃生育執行最好的地區。但是東北本身的人口並沒有達到所謂的馬爾薩斯人口陷阱。這樣大規模跟隨全國一起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東北人口結構失衡。同時由於經濟的不景氣,也有東北地區人口喜歡遷居的特點(本來就是闖關東來的,所以對這個地方也沒有很深的鄉土意識)導致大量東北人外逃。產生了諸如東四省-海南島。東北世界的首都-溫哥華等等現象都是這個特點最好的寫照。我的大部分東北同學除了家裡在市裡是官的。大部分人都傾向於往南方發展,最次也要在大連定居。一個地區經濟不景氣且兼青壯年勞動力外逃。我相信會對這個地區未來的發展產生毀滅性的打擊。

綜上所述。短期來看,隨著最近國際大宗商品進一步降價,東北的優勢之一資源豐富也將蕩然無存。東北的經濟勢必在短期內還將下行。長期看。東北也將深陷經濟轉型的泥潭10~20年。如果能夠破除殭屍國企的吸血效應,以及打擊腐敗培養民營經濟,促進生育減少人口外逃,那麼東北經濟還是可以重振。只是每一次改革都伴隨著權力的外放。東北能否轉型成功還是趙老爺們說的算。同時中央也東北地區視為如同北疆一樣的工業資源供給,還有自身獨有的農業供給基地。所以不破不立。難度也是不言而喻。

如果中央放開手腳讓權給東北地方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最好也就是加速轉型的過程。遼寧到達略次於東南沿海諸省的gdp,其他兩省跟大部分內陸地區相差無幾。別說北歐連發達國家的門檻國葡萄牙,希臘都摸不上。


從張氏父子時期到滿洲國時期,東北人口大規模流入。20世紀40年代中期東北的經濟甚至是亞洲第一,而這不是計劃經濟時代。

計劃經濟時代,東北絕對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拿人說事兒的,東北漢族幾乎都是關內人的後代,黑東北人跟黑自己有什麼區別呢?

國家政策絕對是一個地區的發展原動力,東北建國後的發展絕對是國家政策傾斜的結果,同樣要不是30多年前一個老人在南方劃幾個圈,那幾個地方也還是漁村。


看了前面的回答,特別是 @Reinhardt Jin 用了這麼多筆墨,其實就講了一句話(當然這就是知乎的風格,形式主義):東北缺少良港,對外貿易薄弱。

實際上,如果為建國後中國行政手段下的產業布局政策來辯護的話,也只有地理條件這個唯一的因素可以稍微站得住腳。就答主的問題而言,是一個歷時性、全局性的問題,涉及到種種影響的變數,誰也不能推測自由發展的東北會是怎麼樣,有可能還不如現在,也有可能比北歐發展還要好,歷史發展不能靠後人線性的邏輯推演,輕易下結論都是無知和狂妄的表現。

雖然不能給出準確的答案,但我想,有這樣一些問題可能會被討論:

1.日本全面侵華之前曾制定大陸政策,其中重要一點就是以滿蒙(東北)地區為跳板,侵略中國甚至全球,日本把東北視為其全球戰略的重中之重。東北也是歷史上清王朝的龍興之地,蒙東地區也曾作為元朝發祥的重要據點。就是這樣一個地區,在歷經歷史的洗滌(實際上是如何洗滌,大家心裡也都清楚)之後成了現今這般。

2.東北地區人口:1949年,4365萬,2010年,1.2億左右,相當於日本全國人口,基本上佔全中國十分之一左右。耕地面積4億多畝,全國18億畝,佔四分之一弱,可謂是地廣人足,市場較為廣闊,自然資源更不必說,在全球範圍都很難找到如此優良的自然環境,當然東北也有漫長嚴寒,就農業生產來說,這是不利條件,但對於旅遊等資源的開發,這又是有益處的。

3.東北地區的產業發展。建國以後,由於靠近蘇聯、煤鐵等自然資源豐富、工業基礎好。東北地區被高層劃設為全國重工業基地,建國後,重工業發展佔比一度達到全國90%以上。這些重工業產業有力地支持了國家的國防和工業體系的建設,但由此也造成了輕工業發展的不足,嚴重的自然環境污染等問題。大量的生活資料更多需要外區域買入。直到現在這些問題還一直存在,產業偏科,污染嚴重,高耗能行業遲遲不能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更遑論向資本密集型和現代服務業轉型。這些問題是由於計劃經濟下的僵化體製造成的。

4.北歐地區的產業發展又是如何呢?目前看來,信息通訊、生命科學、清潔能源、環保、汽車等產業是北歐地區的重要產業分布。這些產業大都屬於高新科技產業,並且是屬於高附加值產業,北歐地區掌握的更多地是研發端和技術端。例如,我們眾所周知的NOKIA品牌。北歐地區雖有大西洋沿岸的眾多良港,但其發展並不是憑藉大規模的常規產品貿易輸出,而是以高新科技和高附加值為主導,這與亞洲代工模式不同。當然,在這以前北歐地區也經歷過石化產業加工(對來自中東地區的石油產品加工,轉銷歐陸、美洲等地)等傳統工業發展路徑。不過最終都實現了從資源密集或者地理位置優勢向高新產業、服務業的升級換擋。

5.東北地區沒有實現升級換擋,時至今日更多地還是傳統的工業生產模式。這是因為東北人民都是活雷鋒。通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有力地實現了東部沿海地區產業的升級換擋。當然,邊疆人民和農村地區的人民從這個意義上都是活雷鋒(例如建國初,農村地區的廉價甚至無償的農產品徵收有力地支援了國家工業化的建設)。

6.這樣帶來的結果是。一方面,在行政命令和計劃調配的手段下,邊遠地區從事的都是傳統產業的生產,甚至是通過直接自然資源輸出的方式有力地支持了東部地區持續繁榮和產業升級。農村地區通過直接的勞務輸出,成為大城市的建築工人、保姆、服務員。另一方面,戶籍制度、地域歧視甚囂塵上,東北人被社交網路嚴重污名化;農民的宅基地無法流轉,更無法在大城市落戶,農民工的孩子不能與城市學生接受同樣教育,為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照顧」農民工孩子的教育,特設「農民工子弟小學」(實在想不出這與美國上世紀黑人和白人種族隔離制度下的兒童學校區隔有什麼差別。)再一方面,改革初期提出的「先富帶後富」戰略,東部地區實現產業升級,產能開始轉移到非洲地區等一些不發達國家,實現了這些國家的「後富」。

7.照這樣分析,東北地區似乎永遠也成為不了北歐,因為他們從來都是活雷鋒。


評論里隨便探討,但不要人身攻擊,我最煩的就是地域攻擊,有人說我禁言舉報,呵呵,要是禁言舉報刪評論,我出門被卡車撞死可以嗎?

反倒是有人和你探討,結果被摺疊,他說的沒問題,誰踩的呢? 呵呵,你們罵人就當看不見,到東北人這裡就選擇性忽視,玩兒的一手好雙標 。

以下原答案 。

經濟衰退不是東北人不行,而是因為老百姓說了不算。別的地方具體不了解,只說我的家鄉,曾經被稱為龍江第一縣的阿城。多說一句,阿城就是金朝的第一個首都,全稱阿勒楚喀城。龍江第一縣是怎麼來的,因為經濟一直領先,1987直接從縣變成了阿城市。看起來挺厲害的哈,別急啊,從九十年代後期開始,到08年最後一個滌綸廠內醫院和子弟學校收歸國有,至此所有工廠都倒閉了。這期間,阿城被劃入哈爾濱成了一個區。一個區能有多少工廠啊,我給你數數:糖機場 ,黑加侖,酵母廠,滌綸廠,紡織廠,鍋爐廠,軋鋼廠還有什麼我給忘了,全區一共六十萬人口,一半以上是周邊農村,可想而知,這些廠子的倒閉對城區內的老百姓的衝擊有多大。一個臭不要臉的王八蛋坑死了所有人,大手一揮下崗吧,都關了吧,你們他嗎的說關就關,老百姓怎麼辦?都特么關了這城市經濟收入直接減大半,再加上無良貪官趁機各種撈錢,我們都傻眼了。

有外地的朋友來,領她出去玩兒的時候她說,為什麼看不到你們這的寫字樓,什麼企業都沒有啊?你們都在哪裡上班啊?周圍怎麼都是商場和居民區啊?我說因為我們以前是工業區啊,結果廠子都黃啦,大家都下崗啦,人就「外逃」了。我們家幸運點因為一直是做生意,否則肯定也早就走了,你想啊,你不是農村戶口,你沒有土地,下崗了怎麼辦?出門打工去了唄。這是普通工人的責任嗎?當然不。那怪誰?誰也不敢怪,敏感會被刪。 以小見大你能想像到當年那個下崗潮把東三省的老百姓弄成什麼樣嗎?這樣經濟還怎麼可能發展起來?只靠種地嗎?廠子雖然倒了,但是貪官們也早已撈的差不多了。我記得當時我們這一把手卸任走的時候百姓把他罵死了,帶走的錢據說九位打底。

不是東北人偏激總愛提過去的輝煌,不是東北人懶惰不知進取只出黑社會。而是你吃飯的碗被打碎了,只能另求出路不是嗎? 普通百姓的出路是什麼?幾代都是工人下崗後能幹嘛去?靠什麼養家?只能往東三省外跑了。

為什麼人才都不願意回來,因為東北毛都沒有啊,那時候南方早就發展起來了,我們只能看著倒閉的廠子傻眼。

東北人挺無奈的,真的,森林礦山重工業,現在只剩大興安嶺的一片大森林了。貪官走了一批又來新的,沒有乾淨的,沒有真心實意做城市建設的。 這是東北人的錯嗎?那些地圖炮張嘴就說東北人這個那個的,你們又真的了解多少?誰不願意回到自己家鄉?誰願意在外面飄著?噴東北人的你們是什麼心理?東北不欠你們的。

這就是以我二十幾歲的年紀所看到的這十多年我家鄉的變化,以小見大,對了,最慘的其實是大慶,大慶本應最富有,結果現在窮的一逼啊,油沒了,留下一地窟窿。不是東北人不思進取,而是實在無路可走,本就處境艱難,當官的卻都跟約好了似的集體不作為,這麼多年就一直干曬著,我們再心急有個屁用啊!到了最後受苦的是誰?不還是普通百姓嗎?

現在的東北唯一的利用價值大概就是黑土地上的優質糧食了吧!

哈哈哈我好自豪呀 。

ps:地圖炮請哪來的回哪去,我只是以普通百姓的角度說我看到的聽到的,爭取讓更多人了解一下吧 ,所以別噴東北人那麼難聽,很多事根本不是你們想的那樣。上升到zz高度的也請回,懂經濟的能說一大堆的也別浪費吐沫了,你說了我也不懂,浪費彼此時間。


首先我先說一下我是東北的,準確定義為黑龍江人。我對於這幾年中國的經濟表示驚喜同時對東北的gdp表示,好尷尬呀。如果東北自治,怎麼自治。包干給中國7成以上的人的糧食完事之後再自治,還是我們跟祖國母親好好地親兄弟明算賬那樣自治,可能我過多的會選擇後者。以下是我以東三省農業方面為主的情況來敘述。

1.上面有答主這麼說的東北的基本現狀,東北地區人口:1949年,4365萬,2010年,1.2億左右,相當於日本全國人口,基本上佔全中國十分之一左右。耕地面積4億多畝,全國18億畝,佔四分之一弱,可謂是地廣人足,市場較為廣闊,自然資源更不必說,在全球範圍都很難找到如此優良的自然環境,當然東北也有漫長嚴寒,就農業生產來說,這是不利條件,但對於旅遊等資源的開發,這又是有益處的。

我來仔細分析一下以14年為例糧食產量黑龍江1352億斤+遼寧400億斤+吉林700億斤,這是最少的總共2452億斤,每人每天網上說吃0.6斤糧,浪費一點1斤。1.2x1x366=439.2億斤糧食,

為了東三省的糧食安全正常需求17%夠了,再加上良種之類的算50%計算如下439.2x0.5=220億斤糧食,

剩餘用於今年銷售2452-439.2-220=1792.8億斤糧食,光糧食這一項就是東三省一年的毛利潤。中國人都知道,東北的糧食基本上都是綠色無污染的,假如純靠自己向其他省份銷售那價格就不知道少了。還有東北是中國的大糧倉,糧食儲存這一項在北方的價格也不菲。1792.8億斤x2.5=4482億元

2、北歐之一的挪威2013年挪威GDP總額為5051億美元,(原諒我2014年的原始數據沒找到但是增長率大約2.3%)5051x7x1.023=36170.211億元

4、東三省的服務業,就2014年旅遊業收入來看,遼寧全年收入為5577億元+吉林全年1846.79億元+黑龍江前三季度1007億元=8430.79+最後一個季度的收入200億元=8630.8億元

5、工業收入:23220+13086+49686.1=85992.1億元

加在一起的話,數字真的有些尷尬,這麼多個東西養活1.5億人,個人覺得是沒有問題的,儘管冬天會消耗一些能源,但是完全可以自產自足。不過中國就是中國,家人就是家人,誰吃點虧就吃點虧,不是為了祖國更好么。我愛祖國天安門,東北為中國做了這麼多,是時候該往回找補一下了。


我們縣裡的書記很厲害,因為項目建設和扶貧工作排在全省前列,很快能提副廳。

說說他這幾年都干過啥。

項目:就是招商引資。這麼多年總是雷聲大雨點小,什麼某足球企業要投資了,某酒業要投資了,某化工廠要投資了,可最後都不了了之,尤其是那個搞什麼糧油生產的企業,把租地價格炒起來人跑了。我們縣裡組織了十數個項目組,加上縣領導的招商活動,每年人員經費近千萬,而且客商來了還要吃吃喝喝玩玩,支出就不得而知了,多大的企業一年能給地方財政補充這麼多呢?而且很多招商來的企業還要免去裡面的稅。雖然企業很少,但我們的秘書材料整的硬,我們的項目工作排在全省前列。

扶貧:近期比較熱門,領導高度重視,機關幹部都要包扶。今年脫貧明年脫貧的,可一年了,沒看到我們這些機關幹部為困難戶爭取到啥了,反倒是下了鄉,廢了油,拿了補貼,填了明白卡,就回來了。我們前幾天開會,我一同事還表示不知道自己幹了啥,群眾怎麼脫貧?靠數據嗎?沒關係,我們秘書材料整的硬。。。。我們在全省都很優秀。

這就是我們東北最普通的一個縣。

哦,對了,幾乎所有落戶企業都不會在當地招工,哪怕掃地阿姨。記得當年某重工企業(國企)落戶某縣的時候進行了招工,不過要花上十數萬才能進去當工人,還得縣領導打招呼。

還跟北歐比???我不知道題主來沒來過東北,但請你不要變法黑東北。


東北是計劃經濟?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了這麼久,居然有地方說自己受制於計劃經濟?誰給的膽子敢這麼做?

如果說是官員造成的這種局面,然後鍋甩給政府,那麼就有新的問題。這些官員是怎麼當上官的?都從北京派出去的?然後派給東北的都是貪官污吏,派給江浙滬的都是開明清廉的官員?據我所知,省內官員,除了大頭頭,大部分還是本省的人出任的多。

那麼這些官員出於本省,是誰教他們吃拿卡要,懶政官僚的呢?應該不是中央,起碼天子腳下的北京現在不是計劃經濟,也沒有那麼嚴重的官僚問題。難道是人民的問題?好像也不是,畢竟答案里對東北現狀痛心疾首的是大多數,人民並不希望東北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那麼,只能說,是社會風氣,這社會風氣是個大蓋子,連民帶官都扣在裡面。民要想反這種風氣,會得罪官員和周圍的其他民。官員要想反這種風氣就會得罪其他官,甚至得罪民。

所以,本身讓政府不再計劃而使東北經濟發展就是個偽命題,真正限制東北的是風氣。就算現在中央發紅頭文件,嚴令東北政府不得干擾經濟。那麼一個東北人成立企業,從註冊到開拓市場,辦這些事情時他會選擇那條路呢?投身市場弄潮,還是先去找官員吃飯?一個人的選擇屬於個人問題。但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你會發現中央的文件命令根本就是廢紙一張。


拋開政府的計劃經濟,也就是前提條件設定為完全不考慮東北的發展歷史,跟玩《海島大亨》一樣。但事實上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但也不妨礙我們做這個假設。

不考慮歷史,那麼就只能分析初始的地理環境了, @Reinhardt Jin 已經解釋的非常清楚了,東三省里有位置優勢的只有遼寧,黑龍江跟吉林的位置其實很差勁。而北歐三國的經濟核心區也在波羅的海沿岸,就是偏南的海濱帶,中部跟北部壓根沒多少人也沒什麼產業。

東三省除了位置外,還有一個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那就是氣溫。北歐三國如挪威的首都奧斯陸,1月的最低平均溫度也就是在-7℃左右,也就是說北歐三國主要住人地方的平均氣溫跟北京、紐約沒啥區別。回過頭來再看看東三省。最南的遼寧,靠海的大連1月平均最低溫度為-6℃,內陸點的省會城市瀋陽立馬跳到-14℃去了。其他兩個更北的的省份,吉林跟黑龍江的1月平均最低溫度都飆到了-24℃。別看只是幾度十幾度的差別,其實對人的活動,經濟的發展會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另外有同學說,東北有暖氣,那麼也僅僅只是解決了日常經濟生產中的一小部分問題罷了。歷史上明朝滅亡也跟天氣有關,趕上了小冰期,滿族人受不了了集體南下,這場景跟今天東北人集體跑到海南買房是不是有那麼點類似呢?

所以,東三省的問題,如果不考慮歷史,倒不如拆成2個部分進行分析,黑龍江加吉林放一塊,遼寧單獨放一塊。遼寧的發展可以參考北歐三國,而黑龍江加吉林則更像是俄羅斯或者加拿大的內陸地帶,像沿海那樣發展是不大可能的,更不足以支撐那麼多人口,而今天的衰落更多的是為過去人口暴漲買單。人少資源多的情況下搞搞礦產,林業,設計創意等服務業,這個省(或者視為獨立的國家)還是能活的很滋潤的。

也許因為歷史上的種種原因,大家都把東三省視為一個整體,但實際上,根本就不能這麼做。


要真說共產黨對東北有什麼對不起的,那就是當年買斷工齡的時候給錢給少了,工人不能拿著這個錢過生活。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沒有生產導致更多人下崗,導致東北經濟瞬間進入死循環。今年武鋼下崗給錢也沒到位,但是好歹能維持生活。雖然下崗潮不對,但是全中國不是只有三個省下了崗的。

--------------------------------------------------------------------------------------------------------------------------------------------

東北所謂的偽滿洲國時期經濟領先內地的神話,很簡單,就是不要錢的勞動力、機槍和鐵絲網。

和偽滿時期相比,就是因為現在東北人過得太好了,要真和偽滿時期一樣,把上百萬東北人變成奴工,還有各種萬人坑,生病了治什麼,費錢,養個幾把老,統統把你們拖到萬人坑活埋,東北經濟絕對會起飛。

要是現在中國也按偽滿時期搞東北,東北經濟肯定能騰飛,不要錢的工人,放在哪個國家都能起飛。

我就想不明白了,共產黨把你們當人看,給你們大米和自由,你們還有什麼不滿的,是生的賤想回到那種當奴隸的日子嗎?當年共產黨的政策可是利用工業品農業品剪刀差來壓榨南方這些農業省的啊, 怎麼能光看見賊吃肉不看見賊挨打。@田中四郎@fishmoon 麻煩解釋一下東北所謂的偽滿時期領先全國,你們要要是願意當不拿工資的奴工我敢保證全國的製造、採礦都往東北走。說實話,東北人不當中國人也好,這樣就能名正言順的送進萬人坑了。反正死的都不是中國人。

東北在滿洲國時期就已經處於全國遙遙領先的水平了,再往前推張作霖時期,東北相對於關內而言就已經是聖地了。

東北要想一個人發展,除非打下整個黑龍江流域,敲掉伯力和海參崴徹底控制整條黑龍江,向南還要壓到漢江流域,要不然統一的韓國都能壓著東北打。當年中國舉全國之力打朝鮮都沒打掉,光一個東北何德何能能壓服朝鮮?

1939年,日本制定種150萬畝水稻的「大查哈陽」計劃,強抓15萬名中國勞工,修築黃蒿溝蓄水工程。現在太平湖水庫的庫底就是當年的萬人坑。在修築過程中,有5萬多名中國勞工死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水利工程時,挖出數不清的白骨。

1931年5月,日軍佔領佳木斯,同年8月向鶴崗進攻,8月11日奪取礦山。日本侵略者在鶴崗礦山每掠走1噸煤就要死4到5人。東山萬人坑原是一個坑長40米、寬30米、深近7米的自然大坑,成為日本侵略者屠殺和拋棄死難礦工的場所。

1934年至1945年,雞西滴道礦被掠走原煤500萬噸。滴道萬人坑形成始於1934年,總面積達3840平方米。坑上共保留東西向排列的屍坑12排。其中有的屍坑屍骨疊壓二三層。礦工被圈在電網之內,每天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多達12-15小時。礦工死亡後,由馬車運到山溝里一扔,久之,便形成了萬人坑。

1937年,日軍在豐滿修建號稱「亞洲第一大工程」的水電站,並從中國各地騙招、綁架數萬名勞工做苦役。由於勞動條件、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加之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統治,致使勞工死傷無數。據偽滿時期東北水電分局的一本勞工數目統計本記載,當時,每天平均有1萬至1.2萬名勞工修建大壩,最多時有1.8萬名勞工

遼源萬人坑位於遼源市西北8公里,在遼源礦區西南,佔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日本侵略者為把遼源的礦山變成「以戰養戰」的物資供應地和「以華治華」的集中營,在掠奪大量煤炭的同時,製造了6個萬人坑、7處屍骨點和1處「煉人爐」。1942年9月23日發生的瓦斯煤塵爆炸事故中,就有617名礦工遇難

617人的礦難要放在我們國家早就是大新聞了。

1933年,日本侵佔北票煤礦,在長達12年多的時間裡,造成3萬多勞工死亡,留下5處萬人坑。勞工居住的房子被稱為「協和寮」、「報國寮」,房子周圍有高牆、電網、崗哨,形同監獄。

自1936年至1945年8月,日本從阜新共掠奪煤炭2500多萬噸,造成7萬多名勞工死亡,在阜新留下了新邱興隆溝、城南、五龍南溝、孫家灣等四處大規模的萬人坑。1941年初到1943年5月,有十多批「特殊工人」被押送到阜新煤礦。「特殊工人」大部分參加過抗日鬥爭,反抗精神強烈。

日本侵略者於1917年開始掠奪東北的鎂礦資源。大石橋鎂礦萬人坑就是伴隨著日本對鎂礦資源的掠奪而形成的。經挖掘探明,僅在方圓五千平方米的虎石溝,就堆積了一萬七千具屍骨,是死難的中國勞工。屍橫遍野、白骨累累的虎石溝萬人坑。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5月到1945年8月,從弓長嶺掠奪鐵礦石,奴役成千上萬的中國礦工,形成多處萬人坑。從1933年5月到1945年8月,日寇對礦工進行了殘酷剝削和血腥鎮壓,被殘害的礦工多達2萬餘人。屍體無處放置,於是在弓長嶺三道溝地區就出現了「萬人坑」這個令人髮指的人間魔窟。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平均每月就有120多名被殘害的礦工兄弟的屍體被扔進「萬人坑」內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老頭溝煤礦。一個中隊的關東軍守備隊和自衛團長期駐在礦里,抓住逃跑的礦工就活埋,以此鎮壓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東北14年中,從老頭溝煤礦共掠走了164萬噸煤。這期間共死亡10900多礦工。平均每掠走150噸煤就留下—具屍骨,每年都有700多人被扔進萬人坑。

日本帝國主義強行在石人開礦以來,被奴役含恨死去的勞苦礦工,均被扔在了浴淋塔山,從此浴淋塔山變成了白骨滿山坡、血淚流成河的「血淚山」。13年間,日軍共掠來5萬餘人為他們採礦,其中有3萬餘人慘死。史料記載:日本侵略者侵佔北票煤礦期間,在掠奪煤炭的同時,殘害致死礦工31200餘人,平均每掠奪269.95噸煤炭,就有一名中國礦工失去了寶貴生命。當年在北票台吉南山有位姓鄧的大車夫,專拉死屍。這位車夫曾證實,他當年一天拉兩趟礦工屍體,人死得無法計算,有一個冬天就埋了500多具。當時,日軍專門設置了一個「死人庫」,每湊齊10多具屍體,就統一掩埋。有時,有的礦工胳膊或腿受了傷,日軍也不救治,沒等人咽氣,就直接丟進「死人庫」,有很多礦工都是被活埋的。姓鄧的車夫曾說:「看那些勞工死的慘啊,每拉一趟死屍,都心裡發酸。」

自1905年到1945年,撫順煤礦被日本侵略者整整霸佔了40年,造成至少25萬名勞工死亡。凡是較大礦區工人集中居住地附近都有萬人坑。

日本侵略者控制本溪湖煤鐵公司長達40年之久,在本溪形成了6處較大的掩埋死難礦工的萬人坑,資料顯示,死難勞工超過13萬人


什麼人不人的!咱們國家什麼地方不論人啊?

我昨天剛去面試視頻節目策劃!影視編導畢業項目經驗豐富成績不錯人家說不行,你沒有人脈!

順便,我人在廣州,離東北夠遠吧,就算東北有什麼陋習,能穿越大半個中國傳到廣州啊?空氣傳染嗎exm?

(╯°□°)╯︵ ┻━┻

廣州到瀋陽的春運的火車票求老闆託人買到的

請問這是人脈還是人情?

:)不要告訴我是因為回東北的火車所以需要論人好嘛


題主提這樣的問題,說明你對東北在全國的地位不了解。東北的資源、工業、農業從來都不屬於東北自己,而是屬於全國的。再說的明確點,是屬於中央政府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央政府要想保持對經濟強有力的控制,必須有其能夠如指臂使的力量。也就是說,政府手裡必須握有完全屬於自己的企業與資源。東北的大型國企,和地下資源,就屬於這樣的力量。中央政府不僅可以利用這些力量干預國內經濟,還能用它們和外國做交易。比如一汽-大眾原本的股權結構是6:4,一汽佔6成,大眾佔4成。大眾長期以來,都在謀求提高他們持股比例,但被一汽堅決拒絕。後來在國務院的主導下,一汽才答應與大眾集團就持股比例問題重新談判。為什麼國務院要幫大眾?因為要通過給大眾更多分紅,來換取中國高鐵進入德國市場。說白了,東北的東西就是國家手裡的牌,東北人就不要操中南海的心了。


你們為什麼都認為東北很窮?報表gdp,和實際的偷稅漏稅是有縫隙的。東北散布在全國的流動人口,都是有投資能力的。東北需要的、這是政務改革,一旦政府部門清洗乾淨了,東北的生意人能做許多事。最起碼,石油,礦產,糧,娛樂,四個產業都是有巨大能量的。


推薦閱讀:

油田後期會有怎樣的問題?能源城市如何轉型?
如何評價2017年黑龍江省ACM程序設計競賽?
東北三省各自的特色是什麼?
如何用東北話撒嬌?
黑龍江人,十一如何遊玩?

TAG:東北 | 黑龍江省 | 區域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