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計屌絲到設計大師的學習方法?
微胖界的吳彥祖
"十年前的一個秋夜,一個青年人,思緒飄忽,就在下午他參加了一個聚會,設計師的聚會,因為他也是個設計師,他猛然間在聚會時覺察到,大家相互認識5年了,而大家和5年前幾乎沒有什麼不同,而前輩的言談之間,好像和10年前他們也沒有什麼不同,大家彷彿只是年齡增長了,其它並未有變化,年輕人很痛苦,因為他覺得這樣下去,再過5年也不過是在重複入行早5年同行今天的日子。
年輕人,拿起電話,打給了他的一位前輩大哥,他說了自己的困惑,
大哥說:你學點管理的知識吧......
於是這個年輕人想起了機場的電視里慷慨激揚的管理學大師,國學大師,於是年輕人開始了機場管理學的修行之旅。"
"哈哈哈,那個年輕人是你吧?"年輕的設計師梅有仁問道:
"是我,那個時候我還是設計界的吳彥祖,而不是微胖屆的吳彥祖" 老岳說
"老岳,我現在有時的感覺就像你當年一樣,工作3年了,畫圖畫的很熟了,工藝基本也了解,對室內設計這個工作以及設計公司的流程也了解大概了,可是再往後不知道怎麼辦了?有時挺焦慮的。前幾天看到你們成象設計的海報說"唯有行動可以解除所有不安",我看了覺得很激動,我也知道,我要和你當年一樣展開學習的行動了,可是我突然發現我竟然不知道該怎麼行動?" 小梅設計師說
"你能說的在具體一點嗎?"老岳說"比方說,我已經畫了3年的施工圖了,在公司的深化部門是老員工, 我想轉崗到方案或軟裝,我也知道,這不是說轉就轉過去的,我知道我需要學習,可是,我特么怎麼學習啊,"
"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讓我們學習主要是多背誦書本上的內容,即使是上專業課也是多臨摹而已,可是我工作了,我不知道我該臨摹和背誦什麼?即使是臨摹和背誦了,好像也沒有什麼效果,工作後我發現使用上學時候的學習方法根本不好用......"
"有時候同事或者微信上好多人推薦書,我也有買來看,可是有許多看不太明白,不太懂,更重要的是我不知道看了這些書後會有什麼用?我突然覺得我不會學習了。"小梅激動的說
覺得好但不知道好在哪
"好的,我基本清楚你目前所遭遇的困難了,我之前也有過一段時間和你一樣,不過我花了大約10年的時間才真正的想清楚怎麼學習,學習什麼的問題。"老岳說
"哈哈,今天有機會get到你10年讀書心法嘛? 好興奮啊....." 小梅高興的叫道
"你不用高興的太早,知道沒有用,做到才有用,而且學習這個話題非常大且深,如果我寫一本書給設計師看的書,我會用四分之一的篇幅來寫關於學習的內容,如果我們當面對談,把學習這個事聊透要花費我一天時間,今天我先嘗試的和你聊一點初級的學習知識。好吧,我先來問你一個問題,作為一名設計師,你主要想學習一些什麼?"老岳連珠說道
"我一方面想學習一些專業知識,比如我在看《設計中的設計》,我還買了一本《安藤忠雄傳》,說實話,我看了一些句子有時會有點感覺,絕大多數的內容看過後,很快就忘了,我覺的和我的現實工作生活沒有關聯。另一方面我想學怎麼做設計,我工作3年了,圖基本都會畫了,也經歷過一些項目,看過一些牛逼的項目,有時看大師的作品知道好,但是不知道好在哪裡?大部分時候就是把大師項目的工藝,造型什麼的抄下來。也不太了解為什麼大師這麼設計" 小梅說
陳述性知識
"其實我們可以在兩個領域展開對設計大師的學習。第一個學習領域是「陳述性知識」,什麼是「陳述性知識」呢?其實就是我們從小學時就開始學習的敘事方式,比如:張阿燦和我在肯德基談了一次方案, 再比如:辯證法是低層級的理性邏輯,你看陳述或描述一個事件,一個觀點或一個事實,這都屬於陳述性的知識。
我們整個文科生的生涯,其實就是不斷的學習這種陳述性知識,那麼對陳述性知識最基本的學習方式是什麼呢?就是記憶,不停的背誦,直到記住的那天為止,而我們整個應試教育能教給我們的學習方法基本都是這個,我們叫做死記硬背,這個方法應對考試非常有效。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所以這一招並不好用了,你就是背下整本的《安藤忠雄傳》你也不會成為安藤,最多是個熟悉安藤歷史的人。但是這個領域的知識和學習方法是最基礎的,也是最有奠基效果的,比如,你要是學英語恐怕依然要用這個方法"
非陳述性知識
"第二個學習領域叫做非陳述性知識,這種知識主要是指一些技能技法的。
比如,某一個鋼琴演奏家,某一個水平高超的運動員,他們所掌握的專業技能就是「非陳述性知識」,也就是說這種知識無法通過具象的表達傳遞。
想像一下,我讓你看上10年高水平拳擊比賽的錄像,在看一百本講拳擊的書,然後讓你去和重量級拳擊的世界冠軍比賽,你想會怎麼樣?一定是被秒殺啊,這個例子說明一個什麼問題?用學習陳述性知識的方法是無法學習非陳述性知識的。那麼請再想一想,我們上學時候的文化課是不是主要由「陳述性知識」構成的,而我們的專業課及對設計的學習是不是主要由「非陳述性知識」構成?"
"老岳,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設計主要就是「非陳述性知識」,我不需要整那些虛的,大師的書雲里霧裡的我也看不懂,我就好好練習,好好練習畫圖,各種圖,手繪,CAD,效果圖,平面圖.等等等等"小梅說
設計是動詞還是名詞
"好吧,你可以這樣做,但你這樣做只能說明你對設計的理解非常的淺薄......
首先「設計」這個詞當作動詞的時候,也就是你把設計作為一個動作去執行的時候,做一個設計呈現的時候(還記的戰犯購假表裡的表現層嗎?),設計絕對就是非陳述性知識,
是一種要反覆練習,反覆實踐的技能,就如同彈鋼琴一樣,可以水銀瀉地,人琴合一,物我兩忘,其實絕大多數時候設計的藝術性也主要體現在這個方面。
可是,當「設計」作為一個名詞的時候,設計可以被視作廣義設計的時候,設計就是一個陳述性為主的學科和知識的集合。
好吧,我知道這樣說很繞,你可能理解不了,我還是舉個例子來說明:想一想為什麼牛逼的建築大師,有想法的當紅設計師都要著書立說?
如果僅僅是談技巧,技藝,他們出個滿是照片的作品集就可以了,為什麼他們要出純文字的書,要向你傳遞陳述性的信息。
其實就是因為他們擁有了更宏觀,更有高度的認知,很大程度上這些認知是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的陳述,所以他們著書立說的主要目的是告訴別人,我是這樣看待世界的,所以我認為世界的問題是什麼,我的解決方案是什麼,我的解決方案落實到建築或設計這些非常具象的地方時會是怎樣的一種狀況,而這種狀況是我創造的,是我對人類知識總量的貢獻,同時我也想向所有人推廣我的方法。"
大師是什麼
"哈哈,我好像有點明白了現在室內設計圈裡的大腕們,要提出一個概念,要光大一種什麼文化,弘揚一種什麼精神的原因了,雖然他們說的那一套,我聽著雲里霧裡的......"小梅說
"你說的對,大腕們其實是走在成為大師路上的設計師,他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嘗試著把自己成功的設計經驗和思考提煉總結出一套方法和體系,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總是喜歡自封各種主義,霸佔各種風格山頭的原因。 "老岳說
"同時我們通過大師大腕的做法,應該能夠察覺到,非陳述性知識和陳述性知識之間是有通道相互連接的,可以相互轉換的。大師們就是對自己非陳述性知識作出了提煉和總結,把這些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隱性知識,變成了可以在社會中傳播流動的顯性知識。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一個馬拉松的冠軍,把自己的跑步經驗整理成可以被敘述的狀態,出了一本關於跑步的書,雖然你讀過這本書,如果你不跑步的話,這本書對你而言是沒有用的,不能提高你的身體健康程度,可是你要是學習完這本書再去跑步,你不但會避免運動損傷,還能取得比別人更快的進步,可能別人練2年長跑才可以跑馬拉松,你有這個跑步的知識後,練一年就跑的和練兩年的效果一樣好了。所以,你看,這兩個不同領域的知識之間的流通關係大體可以總結為:
1,大師前輩通過實踐產生了「非陳述性知識」。
2,而後總結為「陳述性知識」。
3,然後這些「陳述性知識」被你學習。
4,你必須要通過實踐和應用轉換成你自己的「非陳述性知識」。
5,於是有一天你再次總結,再次傳遞,於是整個行業的知識總量不斷增多。
6,那麼最終你也是這個行業牛人中的一員了 "老岳說
"老岳,按照你的說法,所謂大師就是傳承和增加這個行業的知識對嗎?"小梅說
"是的,有的大師通過出好的作品,增加這個行業的「非陳述性知識」的總量,有的大師不但拿出好作品。還通過理論建設增加了行業里陳述性知識的總量,所以這些有理論建設的大師,是大師里的戰鬥機,比如上世紀的建築三巨頭,人人都有好作品,人人也都有理論建設。」
怎麼學習大師
"這樣講的話,那就意味著我要想學習大師的作品,不但要了解他們「非陳述性知識」的結果,多看他們的作品,多讀他們的圖,甚至多去參觀他們的項目作品實地去體驗感受。
同時還要注意他們講過的話,寫過的書等這些「陳述性的知識」,通過這些書和大師的思想去解讀大師的作品?"小奧問道
"是的,你很聰明,我可以幫你總結一下你剛才所說的:
1,首先要學習這個大師的作品(非陳述性),看看他們是怎麼設計的,包括你直接能從圖上讀出來的造型,比例等非常具象的信息(偏陳述性),這個部分能直觀看到,你甚至可以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習,我有個同學能默畫出100種花卉畫法,使用的就是這個學習方法。
2,熟悉大師的顯而易見的設計語言後,你對他設計表現層的語言很清楚了,那麼你需要問自己2個問題:
第一,大師這樣設計處理會有什麼好處?
第二,這樣設計處理主要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想回答這2個問題,必須要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這個時候就需要更多的從大師的言傳中去尋找答案,回過頭來,再來看大師的身教,於是,這個過程中你能從一個平面,一張立面,甚至一張材料列表裡,讀取越來愈多的信息,長此以往,你看任何一個作品時候,能從作品當中解讀出來的知識越來越多,你會發現你進步很快。
3,當你有了越來越多的解讀能力後,這意味著你對自己的設計能力有了更專業的訓練,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你會潛移默化的想起大師遇到同樣問題時是怎麼解決的。
再假以時日,你會想起假如遇到同樣一個問題,A大師是這樣做的,B大師是這樣做的,C大腕是這麼玩的,於是你開始思考哪一個設計處理方法會比較好,這個過程中,你將會擁有局部的獨立思考能力,這時候你就可以問自己另外一個問題了:我能不能找到比大師更好的處理方法? 於是,恭喜你,你在通往大師的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老岳說
老夫把畢生功力傳給你
"老岳,原來武俠小說里說的都是對的,沒有武功秘籍要找武功秘籍看,而且光看也不行,還要自己反覆的練,才能把武功練好,這樣才可以學到絕世武功的真髓......."小奧說
"是的,必須反覆實踐,反覆消化,非常艱辛的道路"老岳說
"真希望也能像武俠小說一樣,不需要練功,有個絕世高手,把他畢生的功力傳給我,我就是絕世高手了"小奧笑道
"哈哈哈,我也希望有這樣的事,不過雖然沒有能一夜之間讓你變成絕世高手的方法,倒是有一夜之間讓你增長功力的知識 "
"啊!!!快說,快說.....什麼知識?"小梅激動道
拓展性知識
"好吧,剛才我們聊了一下學習的領域,為了讓你了解什麼樣的知識可以讓你功力大增,現在我們先概括性的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一下「知識」,先說一下拓展型知識吧,其實你在朋友圈傳來傳去的內容,都是屬於「拓展型知識」,我們日常生活和書籍里90%的知識也都是拓展型知識。
首先拓展型知識的主要的功效是拓展你現有的知識,修正你已有的信息,其次拓展型知識用來確認你已知的,讓你獲得「安全感」。
舉個例子,朋友圈裡經常有大師案例的分享,其實就是圖片合集,你看了一下,覺得真好,將來可以抄這個顏色,用這個傢具,或者直接抄這個立面,哎,李姐家那個項目可以直接把這間卧室搬來用,其實這個信息就是用大師的設計作品去拓展你對設計的想像:卧槽,還能這樣設計,真棒。你看,這就是拓展你已有的知識,幫助你提升。
那麼拓展型知識的確認功能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你每天都在喝的各種雞湯"老岳接著說道
"這個世界變化實在是太快,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缺少安全感,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不斷的確認我們知道的這些知識還是有效的,來獲得安全感。所以,我們朋友圈裡各種關於教你做人的雞湯,各種執行力的雞湯。這些雞湯任何營養都沒有,只是起到安慰劑的作用,讓我們獲得短暫的安全感。
其實我們看的書籍絕大多數也都是拓展型知識,90% 的書是在教你怎麼樣把已有的事做的更好,拓展和提升你的效率,比如《高效能設計師的7個習慣》《一個戶型的18種可能》之類的工具性的知識和書籍,有很強的實用性,同時也有很多成功學的書也是確認你已知道的道德教訓,讓你獲得安全感,比如《XX就是一場XX的修行》這些東西化整為零後就是微信的雞湯。
重構性知識
"老岳,還有剩下的10%的知識類型是什麼?" 一直認真聽老岳說話的小梅說道
"剩下的10%的知識非常重要,這一部分就是我說的,可以一夜之間讓你增長功力的知識,我把這些知識稱之為重構型知識"
"舉例來說:有沒有發現,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級,同一家公司,相同年齡,你懂的我都懂,你會的我都會,可是我們對一些事情的判斷和選擇,我們的學習能力卻是如此的不同,為什麼?
比如說:同樣一家公司離職的兩個創業者,一樣的學歷,一樣的技術,一樣的社會出身,甚至在原公司的崗位都一樣,N年後,一個最後是成功的大企業家,一個還是一家小公司苦苦掙扎的小老闆,為什麼?
其實之上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重構型知識來解釋。
大多數時候對一個人的格局和判斷力產生重大影響的主要是重構型知識。你和大師牛人之間的差距不在於那些拓展型的知識,而在於重構型知識。
那麼什麼是重構型的知識?簡而言之就是重新讓你用新方式看待世界的知識。
先舉個科學的例子,正常情況下,人類的原始神話和傳說里,基本上都是太陽圍繞大地循環,因為太陽東升西落這個觀察符合我們的直覺,西方的地心說就是源於這個直覺,但是隨著人類的信息量逐漸增加,地心說解釋不了很多人類觀察到的現象,直到日心說出現,這個學說解釋說我們地球圍繞太陽旋轉,這個學說非常可怕,顛覆了人類的直覺,所以一開始被認定為是邪說,直到後來通過驗證,發現這個解釋可以更簡潔,更準確的解釋人類觀察到的現象,並且可以做天文預測,於是人類才逐漸接受這個學說 ,在日心說的基礎上我們人類的近代科學文明才能得以展開,你看沒有換視角之前人類是愚昧和黑暗,換了一個角度最後迎來了光明與科學。
再比如,柯布西耶說:住宅是居住的機器。
這句話整個顛覆了我對住宅的理解,從此住宅對我來說不再是:客廳,卧室,衛生間,也不再是:立面,地面,天花面,而是和機器一樣,關乎效率,關乎維護,關乎人際關係,關乎成本,我對住宅的認知模型改變了。
比如效率,住宅的效率,包括生產建造住宅的效率,還包括人在使用這個住宅機器的效率,人是否能在房子里完成生活目標?完成的是否高效,人在房子里的生活目標又應該是什麼?(居住的機器要幫人完成什麼?),那麼人又要怎麼去維護這個機器?成本如何?維護方便嗎?那麼這個機器控制起來方便嗎?友好嗎?......
你看,無論日心說,還是機器說,都是對我原有理解的重新構建和二次升級"老岳說
"我去,你說的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是不是我們一直在說的:世界觀?柯布西耶說的就是他的設計世界觀?"小梅說道
"是的,就是世界觀的意思,人和人的不同主要就是世界觀的不同,所以我們每個人心裡所形成的世界的樣子也是不一樣的,你看待世界的眼界有多寬廣,那麼你的格局就會有多大,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事,你所做出的選擇都會和別人不同"
強迫症發作
"再說個詳細的例子:
一天一位小夥伴對我說:我喜歡你的作品,老岳。
我嚇了一跳,我說:我的作品目前有3個,一個是我自己,一個是成象設計公司,一個是我兒子,你喜歡哪個?
他說:我喜歡你的XX項目的設計
我說:謝謝,那個項目是成象設計的作品,不是我的。
他說:到底哪個設計師的作品?
我說:成象設計的作品,不是哪個設計師的。
他:.......作品不都是設計師設計的嗎?你有點裝逼喲
我:好吧,我給你說一下成象設計的運營方式吧,首先成象設計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的目標就是「生產好設計」,而這個系統的管理者是CEO,CEO要對系統的健康運行負責,更要對「生產好設計"這個目標負責。
這個系統里有好多分工,所以有好多的崗位,不同的崗位要有不同專業和特質的設計師協作,有的設計師負責研發,有的設計師策劃能力強,做設計的定性工作,有的人可以給設計整體的解決方向提供思路,有的設計師溝通能力、銷售能力強,負責和甲方溝通,有的設計師擅長方案,能把前期定性的工作展開和細化。有的設計師,要把設計的想法轉化成圖紙語言,要負責作圖。有的設計師負責水電,有的兼職燈光。後面還有軟裝設計師的工作,包括選形師。如果我做產品研發我還要有打樣師。
所以這個是一個工業文明之下的生產體系,我真不好說具體是誰的作品。這就有點像是: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同時,我知道你在媒體上看到很多大師的XX作品的署名,我相信那更多的是出於品牌傳播的考量,而不是真的有個大師,帶著眼鏡,穿著馬甲,擼著袖子,手拿筆和尺子,趴在圖板上,從頭到尾的,事無巨細的,樣樣精通的全盤搞定,那是手工業裁縫一般的生產場景,是很經典,很感人,但對不起,那個時代過去了200年了,即使是呼喚工匠精神,也絕不是要倒退到那種場景里,而是對現有的工業分工生產體系的升級。
他:嗯,我明白了,你們是一個團隊....像一隻手一樣,有各個手指,最後握起來是一個拳頭.... 謝謝老岳告訴我
我:對不起,你快讓我的強迫症發作了,我必需告訴你,你沒明白,我們不是團隊,不是團隊,是系統,是系統。團隊是: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斷了就玩完了,我們說的是系統,系統是特么哪個指頭沒了,系統都能自動補位,而且過段時間能長出一個新的手指....."老岳說
人丑就要多讀書
"哈哈哈,我幾乎能想像出你一言不合,強迫症發病的樣子"小梅說
"是的,我當時的內心是崩潰的,我相信對方也一樣,因為我們兩個對「作品」和「公司的運營」這兩個具體事上的理解和腦海里的模型完全不同。
為什麼對同一件事的認知差異會如此的大,我相信這就是我所講的,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
假如兩個人腦海里有相同的一堆知識點,因為一個有重構性的知識,他就可以用這些重構型知識當做柱子和梁,在配合上擴展型屬性的知識點,他就可以建造出3層高的大樓,而那個沒有重構型知識只有擴展型知識的人,因為少了柱子和梁這些結構,他最多就蓋個小平房,不可能有高度。"
"嗯,有點明白了,平時我們所說的,這個人有高度,那個人沒有高度,其實說的就是,重構型知識在知識體系里的多寡吧?"小梅說
"是的,我們常說的這個人談吐有料,說的也是這個。"老岳說
那怎麼才可以,學習到更多的重構型的知識呢?"小梅問
"第一,毫無疑問,要多閱讀,因為重構型的知識,不均勻的分布在很多的書里 ,即使是《高效設計師的7個習慣》這種書里也有一部分的知識是重構型的。
第二,1哲學,2物理,3數學,4生物學,5經濟學,6心理學,7管理學,這個是我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對分工分科不同領域裡重構型知識含量的排序,假如你有時間可以從頭啃哲學,哲學書籍里的重構型信息比重是最高的,但是也是最難解讀和理解的。"老岳說
(且聽老岳下回分解)
(好吧,老岳下回不一定分解這個,但一定有下回)
岳蒙
2016.07.02
如果你希望看到一個類似「30天進化成設計大師的秘訣」的回答,那可以略過我的回答了。
設計圈有個普遍認可的事情:從出道到大師,基本要作上20年,除非你是骨骼清奇、自帶大師光環的奇才。
如果悟性比較高、人也比較勤奮,還可以再少幾年。
所以如果你能夠接受這個事實,可以繼續看下去。
設計大師與設計屌絲高在哪裡?
審美絕對過關、對設計有一定的獨特理解、知識面廣闊、對某個領域有深入研究,當你看著ta的雙眼,你會看到一股自信和淡定。
如果你有個不錯的老師、總監帶著你,你可以多向ta請教。
如果沒有,我建議你可以通過閱讀的形式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同時去實踐。
接下來,我按設計師的不同進階目標做了書單,除了書籍還有雜誌和網站。
我要做美的創造者
你可以長的不美,但如果你作為一個設計師設計的東西有點丑,那就是罪過了。
設計是創造美的行當,不論是畫面之美、服飾之美,還是居住之美。
你得先知道什麼是美:自然美、暴力美、生活美、社會美、荒誕美、幽默美、古典美、超現實美····
你對美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形成自己的獨特美學。
《美的沉思》蔣勛
《藝術的故事》貢布里希
《西方美學與藝術》彭鋒
《中國美學十五講》朱良志
我要做實用主義的死理性派
這一派別是美學至上的極端對立面,你的甲方或者老闆很可能就是這一派別。
「好看有屁用?Logo那麼小誰能注意到?」
「你這套設計不錯,但是執行成本太高了!」
「按鈕大一點啊,這樣才能刺激點擊的慾望!」
「這玩意除了好看還有什麼用!」
廣告界祖師爺大衛奧格威說過「一切不以銷售為目的的廣告都是耍流氓。」
浪漫與情懷讓你顯得可愛,但有時可愛沒什麼大用。
你還是得理性起來,學會怎麼讓你的老闆賺錢、讓你的設計更實用。
《失控》凱文·凱利
《給討厭數學的人》小室直樹
《Techno Textiles》Parsons設計學院學姐推薦
《影響力》西奧迪尼
《萬物簡史》比爾·比萊森
《批判性思維》布魯克.諾埃爾.摩爾 / 理查德.帕克
我要做設計師
終於進入專業設計領域了,是不是覺得做個設計師太特么不容易了?是的,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是藝術家,是企業家,是工程師,但就是做不了設計師。
《設計是什麼》Michael Kroeger
《為真實的世界設計》維克多·帕帕奈克
《設計中的設計》原研哉
《The Phaidon archive of graphic design》(這套收錄了19世紀至今所有的代表性平面作品)
《喬布斯傳》沃爾特·艾薩克森
《建築家安藤忠雄》安藤忠雄
《viewpoint color》聖馬丁學院學姐推薦
《The art innovation》Tom Kelley (學霸點此進入斯坦福設計學院書單)
我要做有靈魂的設計
當你在設計圈混了多年以後,你p得一手好圖,做的設計又好看又能拿下甲方,但你還是會覺得自己差了一口氣。
如果你研究大師的作品,會發現他們的作品都有著豐富的文化精神、人文關懷、社會價值、哲學思考。
當你的世界觀、價值觀足夠深邃、清晰,你的表達才能打動別人。
那個是你的思想和靈魂。
《人類群星閃耀時 》茨威格著
《人類簡史》尤瓦爾·赫拉利著
《槍炮、病菌與鋼鐵》賈雷德·戴蒙德
《1984》喬治·奧威爾
《渴望生活·梵高傳》歐文·斯通著 (Vincent Lian推薦)
《看不見的森林》戴維·喬治·哈斯凱爾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羅伯特·M.波西格
《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
莎士比亞作品集
馬爾克斯作品集
我想做個有趣的設計師
這個太難了,但不是無解——
《Codex Seraphinianus》 塞拉菲尼抄本
《零ZEЯRO》松田行正
《萬物生光輝》吉米·哈利
《史努比黃金50年》
王小波時代三部曲系列我想做個高效率的設計師
暫時沒找到合適的時間管理書。
建議平時手機靜音,關掉各種社交賬號。
除了上面的書單,還怎麼找其他的書?
去讀經典的書。看作者是不是已經去世了,如果人已去世,書還在出,這個書可以讀。
活人的書就不能讀了?如果一本書已經出版十年以上,還在繼續發行,大多數可以讀。
新書也有值得讀的吧,我這麼fashion的人怎麼能不看最熱的書呢?
新書還是要看出版社和書系,人文社科類整體質量較好的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系列、中信出版社、中華書局、上海譯文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三聯書店、新星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南海出版公司、作家出版社。
不愛看書怎麼辦?
還好我準備了雜誌清單——
《kinfolk》(重點介紹這本: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誕生於波特蘭,沒有廣告,有獨特的美學風格,高質量文章,關注攝影、美食、旅行,攝影家、畫家、造型師、布景師、藝術家參與創作,每期定價100RMB)
《新周刊》(時事生活類,比較新銳)
《中國國家地理》(知曉中國上下五千年,圖好看)
《lens》(圖像、人物、故事)
《周末畫報》(多半是在看廣告,但視野相對開闊)
《優仕生活》(雜誌和書的結合,具有啟發性和娛樂性)
《知日》(深度報道日本的創意、藝術、旅行等文化)
不想買書和買雜誌怎麼辦?
海外留學黨首推網站——issuu,全球頂級雜誌的電子文檔,不過國內基本打不開。
大作這個網站,原「大獅搜索」www.bigbigwork.com,可以同時搜到behance、dribbble、designmilk、fubiz、houzz等全球上百個設計、攝影、藝術網站的作品。
大作是實時更新的,而且網站自帶加速,比直接上國外網站快,你也不用一個個挖掘國外的網站了,國內可用。
曾聽說設計圈有這麼一個觀點——多看作品,少看書。
但我覺得最好的是,一邊讀書,一邊看作品,有條件再多去旅行,獲得屬於自己的眼界、素材、經驗。
如果若干年後,知乎還在,我的回答還在,希望大家到時都已在設計領域小有成就。
(本文圖片來自不同網站,版權歸原網站、原作者所有)
點個贊?
岳蒙 寫得很好。題主看他的就夠了!不過要注意,有一點關鍵是,大師不是學習出來的,你可以學,但是能否成大師,只能盡人事知天命。
瀉藥,首先你要會翻牆。
之前曾覺得:設計源於創新,創新源於積累,積累源於學習,學習源於模仿。。。。
確實,大師的產生需要一個開放的社會環境,開明的政府,有遠見有素質有商業或藝術頭腦的甲方支持,中國現在比較困難吧有錢的多是暴發戶,沒有足夠的文化底蘊,跟古代的大家族,世家比不了。眼裡只有他們擅長的經濟利益,有錢去世界各地體驗參觀就覺得自己可以對設計指手畫腳了。
姑且當作答主已經擊破了0到1的次元壁,向1到100衝擊吧。
但也想寫點0到1的艱苦長征,請喝我一碗茶樹菇老鴨湯。
設計大師相對設計屌絲,或許只是他站在了「心體技」的巔峰吧。
體
體是嘴和眼。
你要說話發聲,你需要用舌頭,用Google娘,用腹腔(@ 瑪麗肖)。 要讓設計做你的「口」,能唱京劇能飆硬核,那麼你需要一套強健的「口腔肌肉」。
肌肉的構成是畫筆,是PS,是CDR,是犀牛,是沙灘和你的手指。 而你將說出口的,是設計語言。
沒有人生來就能rap,而語言的學習來自於模仿和練習。
打拳,師傅要給你喂招。拆解你的一招一式,化入不同的情境里:這裡我擋,那裡你拆。我上步沖拳,你黑虎掏心 - - 為的是培養你的肌肉記憶,讓你的每個套路都融入你的條件反射里。
簡化將初級問題拆解 - 分析 - 處理的過程,並在訓練中達到省略基礎操作的思考 - 執行。
而眼,更為簡單。
目能視物,更要目能識物。我們要的是一雙設計師的眼,能看那所謂「處處皆設計」的生活。練好嘴,這雙眼不招即來,水到渠成。
那麼我畫九十九本手繪、做無數平面圖、連一根要吃的香蕉都要建個模、把馬雲p成了AKB48: 要上雲端,起碼要有搬磚建天梯的覺悟吧?
如何自學工業設計? - 工業設計
如何自學平面設計? - 美術
如何自學室內設計? - 工裝設計
煉體已畢,這時候你點滿基礎技能,渾身彷彿有使不完的力氣,搬磚也有勁。一般的乙方,在你手裡總能被撓到癢處,而你也「隨心所欲不逾矩」,效率步步高。當你亂拳能打死老師傅,但卻有時棋差一招時,或許就是「技」在作怪。
技
在」體」里你應該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那麼,開始看吧。看作品裡的各項元素、技法,把它們分離;分離出的個體與整體的聯繫;整體與主題的互相映射。
你是一個食客,把每一幅海報、每一個建模、每一張平面圖都吃下去,分解、消化。吃的越多,你變得越強。化整為零,由零至整,萬物可以是1和0,那也可以是板式、像素、矢量或是飛天麵條。
思考每一個吃下去的食材是為了滿足味蕾的哪一個部分:海報加紅黃,這股苦澀是不是來自於某個老闆背後加班的美工 ;扁平加冷色,這餘味是不是性冷淡又沖入了某個設計師的心底。
思考每一個吃下去的食材所適用的食客:是給普通食客的去腥的些微辛辣,還是直衝顱骨的劇烈信號,送給無辣不歡的老饕?
擴充你的儲備,並把它們吃光抹盡。然後,做一個廚師,開始生產你自己的食物給其他人吃。
擁有收到需求 - 解構需求 - 由儲備中挑選元素 - 重新組合 - 更優化滿足需求 的能力。
這時候的你已經不再只是執行乙方要求的手,你提供的是他們需求的 - 更優解。
發現-觀察-重構-再次表達。
太陽之下無新鮮事,設計也不過是已有信息的處理再表達。 而處理方式千千萬,一人有一人的哈姆雷特。那麼讓我們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採摘果實:
室內設計網站推薦? - 室內設計
學工業設計要看那些網站? - 產品設計
平面設計類的書看什麼好? - 平面設計書籍
學建築設計的人應該看哪些書? - 建築工程
喂喂,巔峰的果實就那麼兩三個,想做大觸,你做的還不夠。
若你是一個來自山川湖海卻又囿於晝夜廚房與愛的人,那到這裡也就夠了。輸出價值,恰到好處地滿足他人的需求,做一顆別人不可或缺的螺絲釘,挺好的不是嗎?但是如果你還有一股火,想瘋魔,那麼請繼續跟著我來。
心
恭喜你,你已經摸到了由術入道的邊邊,要渡天劫了。當然,也更加玄學。
就像所有狗血文一樣,這裡站著的對手是你自己,就像《信長之野望:革新》之後跟著的是《信長之野望:創造》 。
你的每一項設計,每一次思考,都建立在模仿和改進的基礎上;你的定式已經形成,但「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到這裡已成了枷鎖。
你的設計,來源於何處? 你的美學,都還基於著你的文化環境、他人的影響、其他先行者們給你的華麗展示。在這條路的盡頭,應該是一個新的開始。
打破原有體系的封頂,將其 提煉-打磨-升華,往天空更進一步;或是下潛海淵,再造-實驗-建立,看那未被人發現過的魚。
當你擁有了成熟而完滿的專業技能與細緻入微的觀察力(體),高效而優秀的反饋分析力與快捷而時刻更新的學習能力(技),那麼,你還需要一些些的跨界轉化能力,與靈感、還有熱愛。所謂作品有了「靈魂」,不過是作者傾注了1萬小時與無數思考後獲得的更優表現方式罷了。
一個大師,可以走著前人的老路,但一定要到達別人沒有到達的地方,而不只是走的更好。
而這片空白的處女地,或許就在你的其他生活里。
每個小說作者都會把自己映射在角色身上。同理,每個設計者都會把自己的美學映射在自己的作品裡。
設計,有時候是你所有所接收的信息在你處理後,獲得的更優化美學輸出。
You are what you eat. 同理,你設計出的也是你,或者,至少包含著你的一部分。
我口言我志,我筆畫我心。
娶一個車模,並且多參加大會,做一個全國知名的設計師
看了岳老師的答案,趕緊買了一本他的書來啃。
作為從業15年的三線城市非著名廣告設計師,俺來補充兩句。
從設計屌絲到設計大師的學習方法?
沒什麼特殊的方法,你一直用心學習就對了,方法總會找到你的。
我平時喜歡看雜書,看到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應該就是——各個行業通用的學習方法了。
華彬的解釋是:這句話不是說「學了東西經常複習,就很快樂」的意思。而是有三層意思。
一、找到你學習對象。
二、照著做。三、沒有參照時,想一想,如果他來做,他會怎麼做?然後再照著做。
你這樣做,最後證悟到了,果然是這樣!這就很快樂。
同岳老師一樣,我也寫了一本《從設計到創意》,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直達本書:從設計到創意(基礎篇)小燚_從設計到創意(基礎篇)全文閱讀_百度閱讀
若不好看,歡迎來罵我!好讓我要有動力寫此書下冊!
我想大師們從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會成為大師,他們每天在想如何畫的更好更有意思,如何滿足和表達自我的審美需求,如何靠畫圖做設計活下去,且站著活。
後來不過是恰好被很多人知曉並認可。其實也有很多才華爆表的人並沒有留下名字或者得到大師稱號
高人們主觀的角度和我們追捧的角度
這是兩件事吧不過,如果以成為大師作為努力的目標,這個人生目標也太成功學了。
我好像跑題了,尷尬最近對自己的作品越來越不滿足,可是又不知道如何去改變這個現狀
為什麼是屌絲到設計大師啊?我不是很懂有些人的邏輯?
不錯的方法 值得學習 不過真有個問題 大師真的是學習來的么??我之前做過一個方案 初稿出來就跟劉亦菲一樣 之後彙報完 一個減法減成了賈玲 之後一直減減減 雖然我極力在保持著設計的初始樣子 但最後被甲方以及政府省查活活改成了人妖~~有次去聽一個大師的講座 看著她的設計 我突然有種感覺 這東西放中國 過審都過不了 更別說修建出來了 所以大師有時候真不是學習來的 天時地利人和一樣缺不得
有點意思·
這個除了自身的各方面條件以外,教學也是很重要的,導師也很重要。絲路教育在設計這塊的培訓還是蠻贊的,現在有活動是15800學費全免的,畢業了直接就進入絲路數字視覺工作了,公司很強大,貌似上市公司,做設計的應該都知道的。
岳蒙,謝謝你的這篇文章,解決了一個設計新手的困惑,真的很感謝,我的收穫應該是重構性知識,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沒有這麼透徹的理解,在學習的路上總是多了徘徊和猶豫,現在好多了,醍醐灌頂
有天賦,加頓悟。藝術方面的事真不是一廂情願地頭懸樑錐刺骨能成就的。
獨立設計師路過 就中國這個廣告牌只會紅加黃的 國情來看 學習方法可能真的沒有
個人覺得設計的主要根基來自於自己所見所感 有點玄學了畢竟設計不像數理化 公式邏輯就能解決的設計可以先學會各種基本的ps ai il技巧然後就要靠自己了閱讀大量設計類書籍也是很有幫助的學習比較好的設計 臨摹開始設計其實源於對於生活的改良 發自於人性紅星美凱龍(我笑了)設計師說的執念積累,別無它法。
邁銳寶現在的配置性能真心已經告別屌絲稱號了XL的外觀線條有點科邁羅的感覺,整體有了一種跑車感,在設計上不得不給設計師點贊,流線線條可以說是很流暢,豪華感提升了不少
推薦閱讀:
※喜歡極簡和原木的裝修風格,傢具陳設該如何選擇?
※如何裝飾一個黑色的牆面?
※客廳隔斷如何做隔音?
※如何做好家庭裝修的隔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