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第二十二回「原來故宋時」指的是什麼時?
朱仝義釋宋公明,對知縣撒了謊。有一段:且說宋江,他是個莊農之家,如何有這地窨子?原來故宋時,為官容易,做吏最難……
這是在說哪一宋?每回結束後的 有分教 能不能逐字解釋?
「原來故宋時……」這一段話,是後世說書人的口氣。——換言之,這裡其實是「說話」(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評書)這種東西向書面文學過渡時留下的痕迹。
你可以想像一下,在元朝(或明朝)的勾欄茶館之中,一個說書人正在台上口飛白沫的向下面的聽眾說評書,講到宋江家有地窖的時候,他看到底下的觀眾臉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是啊,一個莊戶人家,好端端地為什麼要在家裡挖地窖呢?這時他就要解釋一番:「原來故宋時,為官容易,做吏最難」,——你們大家別驚訝,你們不知道啊,在以前宋朝的時候,當官還好辦,當個小吏最是為難了。
所以,這個故宋,就是宋江所在的那個宋朝。
「有分教」是說書人的套話,屬於宋元時的口語,其大概意思就如同我們今天說「這正是」,但要逐字解釋恐怕做不到。關於「有分教」一詞,可以參看一下與水滸大致同時或更早的《清平山堂話本》。《錯認屍》一篇中的使用較為典型。梢工遂乃下船倉里去,問老夫人道:「小人告夫人,眼前這個小娘子,肯嫁與人否?」見說言無數句,放不一席,有分交這喬俊取了這個婦人為妾,直使得:一家人口因他喪,萬貫家資一旦休。次日午時分,周氏門首又有人敲門。周氏道:「這等大雪,又是何人敲門?」不因這人來,有分交周氏再不能與喬俊團圓。周氏輕輕的叫小二道:「你來房裡來,將些東西去吃。」小二千不合,萬不合,走入房內,有分交小二死無葬身之地。正是:只因酒色財和氣,斷送堂堂六尺軀。王酒酒認得喬家董小二的屍首,口裡不說出來,只交程氏認看。只因此起,有分交高氏一家死於非命。直叫:高氏俱遭囹圄苦,好色喬郎家業休。王酒酒被罵大怒,便投一個去處,有分叫喬家一門四口性命。能殺的婦人到底無志氣,胡亂與他些錢鈔,也不見得此事:雪隱鷺鴛飛起見,柳藏鸚鵡語方知。
《清平山堂話本》中對教、叫、交等字基本是當作同一個字混用的,所以有分教、有分叫、有分交實際是一回事。
至於「分」字乃是緣分、命分之分,「有分」也即命中注定之意。如《水滸傳》第一回:不是這夥人來捉史進,並三個頭領,有分教,史進先殺了一兩個人,結識了十數個好漢,直使天罡地煞,一齊相會。直教蘆花深處屯兵士,荷葉陰中治戰船。從語法來看,這裡的「不是」與「有分教」是對應的關聯詞(或者可以加上「直教」),意為不是這夥人想要捉人,而是史進殺人結識好漢天罡地煞相會等等都是命中注定的。當然,這種分析也沒什麼意義。大致而言,這一詞是作為說書人點評總結下文等所用,跟「直叫」「正是」「直使得」之類沒多大區別。中國的傳統文化習慣,比如說民國時代的中國人說清朝的事情,就可以說【前清】時候是如何如何(其實就是「之前的清朝」的簡化稱呼),但是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人再說清朝時候的事情,就不能說【前清】如何如何了,按照傳統習慣就應該是【故清】時候是如何如何。
因為這有一個政權實體前後相繼、還是政權實體中間隔了一代的時間問題在這裡;也有一個政權實體繼承性的問題在其中;當然說話主體本身,也應該是歸屬這個政權管轄下的自然人——亦就是本國人說本國事、說本國歷史,就可以使用【前某朝】、【前某時】等詞,反之異國人用這些詞,其實是存在國家身份的顛倒錯亂。
本國的自然人,對本國當代(本朝)前面的一個皇朝政權,他可以可稱為【前某朝】、【前某時】;但再往前追溯其他皇朝政權,則應當稱作【故某朝】、【故某時】了,「故」就是指「故往」的意思,完整的聯繫起來,就是「故往的某個朝代」,所以【故宋時】就是——故往的宋朝時候,這個意思。比如說,現代很多中國人,動不動就說的【前蘇聯】,就是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習慣的,是有問題的,是錯誤的用法。
如果是一個俄羅斯人說【前蘇聯】,這個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習慣來說是沒有問題,沒有錯誤的,因為對俄羅斯聯邦的俄羅斯人而言,蘇聯就是他們之前的一個政權實體時期,是他本國的歷史時期,這個俄羅斯人與其本國的兩個前後相繼政權之間,是有特定關係的。因為【前蘇聯】是現在俄羅斯聯邦的【前蘇聯】,但不是我們中國的【前蘇聯】。
我們中國跟蘇聯,不存在政權實體的前後繼承關係。中國相對於前後相繼的蘇聯、俄羅斯聯邦而言,其實是第三方的他國,作為第三方他國人的中國人稱「蘇聯」為【前蘇聯】,是非常弔詭和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習慣的。以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習慣而言,【前蘇聯】這個詞,獨聯體國家成員的各國國民大抵是可以用的。但我們中國卻跟蘇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上的歷史上政權實體更迭關係與政權實體前後繼承關係,【前蘇聯】這個詞對我們中國人而言並不是任何場合都可以用,甚至可以說絕大部分場合,我們中國人在談到蘇聯的時候,都不適宜用【前蘇聯】這個辭彙。說回我們中國本身的歷史,那麼
明朝時候的中國人,說起元朝的事情,他們就可以說【前元】時候是如何如何。如果明朝時候的人說【北元】或【北虜】是如何如何,這個【北元】就是講的明朝時候北方的黃金家族直系後裔所轄的蒙古大汗政權(或者說是元朝退回草原之後的蒙古大汗殘餘勢力),而包括後來的蒙古人分支建立的瓦剌、韃靼等政權,雖然也能跟黃金家族扯上血緣世系,但不算公認的蒙古大汗直屬嫡系,則都屬於【北虜】。【前元】和【北元】,所指代的對象是有很大區別的,甚至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對象。明朝時代的人,如果說起宋朝時候的事情,不管是南宋,還是北宋,都是屬於【故宋】的範疇了。
同理,明朝時代的人,如果說起唐朝時候的事情,就可說【故唐】時候如何如何了,當然也可以直接說【唐朝時】。而明朝人如果以【前元】來稱呼退出中原的北方蒙古大汗政權,這按照傳統就是錯誤稱呼;
明朝人稱呼與明朝同時代的北方蒙古大汗政權,可以說【北元】,也可以說【蒙古】等等稱呼。同理,清朝時代的人,說起明朝時候的事情,就可以說【前明】,比如說【前明時】【前明遺老】【前明貳臣】【前明遺民】等等。
但清朝人說起元朝,亦只能說【故元】時候如何如何;同理,清朝時候的人說起宋朝,不管北宋、南宋,統統都是【故宋】時如何如何。——————————
至於【有分教】,也是【有分交】的通假,其實是一個提示性的套路辭彙,類似於論文當中的【小結】【綜上所述,我認為是如何如何的】【綜上所述,比較公認的看法是如何如何的】的作用,起到引領後文,承上啟下的作用,用來提示聽眾或者讀者,從這裡往下啊,就是一段相當於現代的【畫外音】【編者按】【篇末說明】【旁白】【旁白解釋】——小結、評論、議論、感嘆、詩詞等等等等,與主要故事情節不屬於一個類別的起承轉合環節,是【由此將導致一連串重要情節,有待於(我來)分解交代,或下回分解。】,類似於相聲里的賣關子,抖包袱,大抵意思「就是在這裡,有一段分說,有一段交代,有一段說明,有一段揭示」,相當於小結加上預告片。大抵就是【這件事有個說法,是如何如何,然後故事會向什麼趨勢發展】。理解成畫外音就好了,相當於「筆者按」。
理解成:原來在宋朝時期。施公著書時是用上帝視角寫的
作者是元末明初人 他說故宋意思就是故國 古人對非漢人政權都沒什麼歸屬感 內心裡還認為是宋朝人吧 跟這些類似的有反清復明 驅除韃虜 回復中華
以上是鄙人的窺測 不一定正確
推薦閱讀:
※蔡東藩寫的宋史裡面為什麼把水滸傳的劇情加進去?
※難道《水滸傳》里的宋江是朝廷的卧底?
※《水滸傳》梁山一百單八將里,有哪些人名不副實?
※《水滸傳》里哪一位是真正的好人?
※紅樓夢中寶玉疼惜女孩子到極致,而水滸傳中把女人看成物質,極不尊重。形成兩種觀念差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