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性別分工合理嗎?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姑娘,當心,更多「女性安全」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首先,分工的合理性在於存在個體差異,有些人做這個比較擅長,有些人做那個比較擅長,那麼為了提高效率,將擅長的人安排到ta擅長的工作就形成了分工。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性別分工。

不同性別是否存在差異?存在。

同性個體是否存在差異?也存在。

同性差異是否小於異性差異?不一定

那麼性別分工是否合理呢?也不一定。

這個世界上有的男人就喜歡做飯,帶孩子並且非常擅長

這個世界上有的女人就喜歡在職場拼殺並得到豐厚回報

所以結論就是,性別分工只能作為結果而合理,而不能作為出發點而天然合理。

另外,我想強調一點,夫妻之間,我擅長並做的事通常是你不擅長的,同樣,你擅長並做的事通常是我不擅長的。

那麼我強的就是你弱的,你強的也是我弱的,這是兩性平等的基石。

我強的比你強的更重要,我弱的比你弱的更不重要,這是兩性不平等的原因。


【男主外女主內】這種默認的性別分工是不合理的。

、男主外——有前途的,有償的,公共領域的,受尊敬的,能獲得晉陞的。

女主內——無前途的,犧牲式的,無償的,私人領域的,不計入gdp的,不能得到晉陞的。

正是這種劃分導致長久以來女人沒有話語權,沒有經濟實力,她們一輩子都圍著鍋台轉,不能在社會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幾千年的歷史幾乎都是由男人書寫的。

恩格斯說:「只要女人仍然被排除於社會的生產勞動之外而只限於從事家庭的私人勞動,那麼婦女的解放,婦女同男子的平等,現在和將來都是不可能的。

《女性的奧秘》中講了這種無名的問題:家庭主婦不知道「我是誰」,瑣碎的家事,給丈夫做飯,送孩子上學,這就是生活的全部嗎?她們覺得絕望,生活沒有意義。

父權制告訴女人什麼是重要的——女性的完美就存在唯一一種定義:好妻子好母親

包括現在非常厲害的女強人大家還會說她的人生不完整,只因為她不是好妻子、好母親。

而且幹家務都是為了丈夫、孩子服務,會失去自我。這就是《女性的奧秘》一開始講的女人不知道「我是誰」的原因。而男主外是自我提升和自我價值,很多男人說這樣分工公平,這種父權制的社會分工公平嗎?

二、到了如今,我國女人工作率這麼高,可男人做家務的比例卻遠遠達不到。女人工作一天回家還要繼續做「女人天經地義該做的」家務。

有的男人啊,提到錢(彩禮,女人工作)就說【男女平等】,一說到家務,帶孩子,立馬露出無恥嘴臉【女人就該做家務】【生孩子帶孩子是女人天職】。

古代父權制還是花錢買保姆,養保姆,到現代直接就是找個免費而且自帶工資的保姆了…

三、不可否認現代科技的進步減輕了全職主婦的負擔(比如洗衣服有了洗衣機,但是帶小孩還是很累),但是家庭主婦為社會做的貢獻依然被父權制蔑視,不計入gdp,長久以來,由於女性沒有話語權,女性在私人領域的貢獻被抹殺,這種做法非常不利於家庭工作的地位的確定,如果一個男人想當家庭婦男,卻被嘲笑為【吃軟飯】,這正常嗎?明明是兩個人的分工不同,但是家庭工作卻被認為更低等,更清閑。明明有些女人迫不得已放棄工作回家帶孩子,卻被說成是在被人養真幸福

我不能斷定這種性別分工男人更累或者女人更累,因為男人的工作有可能是喝茶的閑職,也有可能是力氣活兒,女人有可能有婆婆幫忙帶孩子,有全自動洗衣機,掃地機器人也有可能要照管兩個孩子還要洗衣拖地忙得焦頭爛額,也有人說男人有上下班,女人卻是全天待命,但我覺得內外分工從工作量來說大體是平等的吧。

四、男女性別分工一開始就不是因為【男人更擅長社會工作,女人更擅長照顧人】而分配的,而是隨著私有制的出現,男人為了讓女人只生出屬於他的孩子,把女人【娶】回來(私有化),讓她呆在【家】里,不讓她從事社會工作,她是男人的附屬品,她打理男人的家,給他生養孩子,照顧老人,不公平的體現是丈夫可以佔有女奴或者小妾等別的女人,而妻子只能擁有一個男人。

這種性別分工的產生就不是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產生的,結果自然不會平等。

五、如果這種分工合理,女人為什麼要拼了命的爭取工作權呢?

奧蘭普·德古熱(olympe de gouges)在《人權宣言》發表同時,創作《女性與女性公民宣言》,被推上了絞刑架。(因為當時的人指的是男人,人權也不包括女人的人權,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家們一提到女人就講父權制婚姻那一套,所以女權即人權的意思就是我們女人也是人,也要求人權)

瑪麗·安托尼內特、羅蘭夫人、多少女性為了女權事業犧牲?

又有多少女性覺醒後無法接受真相選擇自殺?

卡羅莉娜·馮·馬特羅德懷疑「女人永遠不可能過上自由自在,充滿創造性和藝術感的生活」二十六歲將匕首刺入胸膛。

弗吉尼亞·伍爾夫,石塊裝滿衣兜走向河心。

馬爾塔·林奇飲彈自盡。

如果這種分工合理,有些男人為什麼要拼了命的打壓想進入社會工作的女性呢?

「美麗的女人遠不是像那些自以為善於思考的女人那樣危險,因為美女慣於人家向她獻殷勤,而醜陋的女人(女作家)卻要向每一個男子獻殷勤」

克尼格男爵:任何一個女作家都無法與男人相比。

有些女人想工作,想從事某些社會工作,弗洛伊德的某些荒謬理論被(故意的)廣泛傳播:女人永遠也無法和男人平等,因為男人有生殖器,她們想要工作權,因為她們得了「陽具羨慕」病,她們嫉妒男人的生殖器。

《現代女性·迷惘的性別》「婦女受教育越多,就越可能出現性生活失調,越失調,生的孩子就越少,她們不僅在生孩子方面,連性快感方面都已經失去了女性的特徵」

「事業型女性失去了女性魅力,不會有男人要她們」

「女權者都是脾氣暴躁的食人者」

德·古熱作為婦女權利的支持者,在她被處以極刑兩周後,巴黎公社檢察長皮埃爾·肖梅特發表演說打壓仍對爭取權利抱有希望的婦女:「從什麼時候起允許婦女放棄她們的性別變成男人?從什麼時候起習慣了看到婦女拋棄了對家庭和子女的精心照料,來到公共場所,來到演講台,來到議會,來到我們的軍隊中間,履行天性只分派給男人的權利?……那些想成為男人的厚顏無恥的婦女們,你們有資格這樣做嗎?你們還要發動運動嗎?」

德·古熱自然成為了這次演講中的反面典型,肖梅特警告其他婦女:「要記住這個『潑婦』……這個無恥的德·古熱……她不去承擔自己的家庭責任,並且妄想著參與政治事務,還犯下如此罪行。她的這些不道德的所作所為,已經被法律復仇的火焰所吞噬,你們難道還想要效仿她嗎?不,當你們做回婦女天生應該做的事情的時候,你們一定會覺得那才是你們值得做的事情。」

六、有些人認為這樣做提高了生產效率,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其實不是這樣的,這幾千年女性由於被禁錮在家裡,只從事生育和家務等職能,社會的生產力反而低下。有些女性智商很高,天賦本領很強,但都被父權制抹殺了(過去女人沒有受教育權,女人被禁錮在家裡)女性的才能充分發揮,社會的蛋糕才會越做越大。

喬治·桑,勃朗特三姐妹,喬治·艾略特,科萊特等女作家的作品都通過男性化名才能發表,當出版人知道真相:作者是女人時,幾乎會立即表示拒絕出版其他作品,認為寫的並不好。所以更多的女性作家只能繼續隱姓埋名。

而有些男人可能不願意競爭,他們想待在家裡過安安穩穩的日子,他們可能更適合做家務而不是打拚,可這些都被社會的性別分工和刻板印象阻止了。

這種性別分工同時也在壓迫男人,父權制的分工將養家賺錢的壓力施加在男人身上,並將能否賺錢看作衡量一個男人的標準。這使男人承擔了很大壓力。

每個個人都具有天然的正當性,(正義的訴求)

因此,在一個正義的社會裡,平等公民的自由權被認為是確然不移的;得到正義保障的權利不受政治交易的支配,也不受制於社會利益的權衡。

——約翰·羅爾斯

好的社會可以使每個個體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設定一些刻板的框架(比如男主外女主內)去阻礙人的發展。

七、又想說點題外話了

在現在的社會,我覺得最理想的家庭狀態就是倆人都工作去賺錢,實現自我價值,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回到家裡共同承擔家務(尤其對於男同胞說),因為一起做家務是一種良好的兩性互動,倆人共同參與孩子的成長,見證成長的喜悅,把私人領域營造成一個充滿愛的輕鬆愉快的的港灣。

————————————————

補充:評論區有人說我太過理想主義,家務事這麼枯燥,就算不得已一起干,也不可能「輕鬆愉快」。說我是因為沒成家,才這樣天真。

那麼我就截取一些《我們仨》的片段,告訴大家,真的有如此幸福的家庭,和如此有趣的家務。

除了鍾書有病的時候,這一頓早飯總是鍾書做給我吃。每晨一大茶甌的牛奶紅茶也成了畢生戒不掉的嗜好。後來國內買不到印度「立普登」茶葉了,我們用三種上好的紅茶葉摻和在一起做替代:滇紅取其香,湖紅取其苦,祁紅取其色。

早起,鍾書照常端上早飯,還赺了他愛吃的豬油年糕,滿面得色。我稱讚他能赺年糕,他也不說什麼,裝做若無其事的樣兒。我吃著吃著,忽然詫異說:「誰給你點的火呀?」(因為平時我晚上把煤爐封上,他早上打開火門,爐子就旺了。)鍾書等著我問呢,他得意說:「我會劃火柴了!」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劃火柴,為的是做早飯。

我把做午飯作為我的專職,鍾書只當助手。我有時想,假如我們不用吃飯,就更輕鬆快活了。可是鍾書不同意。他說,他是要吃的。神仙煮白石,吃了久遠不餓,多沒趣呀,他不羨慕。但他作詩卻說「憂卿煙火熏顏色,欲覓仙人辟方」。電灶並不冒煙,他也不想辟。他在另一首詩里說:「鵝求四足鱉雙裙」,我們卻是從未吃過鵝和鱉。鍾書笑我死心眼兒,作詩只是作詩而已。

我們的廚房用具確是「很不夠的」,買了肉,只好用大剪子剪成一方一方,然後照他們教的辦法燒。兩人站在電灶旁,使勁兒煮,也就是開足電力,湯煮幹了就加水。我記不起那鍋頑固的犟肉是怎麼消繳的了。事後我忽然想起我媽媽做橙皮果醬是用「文火」熬的。對呀,憑我們粗淺的科學知識,也能知道「文火」的名字雖文,力量卻比強火大。下一次我們買了一瓶雪利酒,當黃酒用,用文火燉肉,湯也不再倒掉,只撇去沫子。紅燒肉居然做得不錯,鍾書吃得好快活唷。

一次店裡送來扁豆,我們不識貨,一面剝,一面嫌殼太厚、豆太小。我忽然省悟,這是專吃殼兒的,是扁豆,我們燜了吃,很成功。店裡還有帶骨的鹹肉,可以和鮮肉同煮,鹹肉有火腿味。熟食有洋火腿,不如我國的火腿鮮。豬頭肉,我向來認為「不上台盤」的;店裡的豬頭肉是製成的熟食,骨頭已去凈,壓成一寸厚的一個圓餅子,嘴、鼻、耳部都好吃,後頸部嫌肥些。還有活蝦。我很內行地說:「得剪掉鬚鬚和腳。」我剛剪得一刀,活蝦在我手裡抽搐,我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蝦,逃出廚房,又走回來。鍾書問我怎麼了。我說:「蝦,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後咱們不吃了吧!」鍾書跟我進道理,說蝦不會像我這樣痛,他還是要吃的,以後可由他來剪。

我們玩著學做飯,很開心。鍾書吃得飽了,也很開心。他用濃墨給我開花臉,就是在這段時期,也是他開心的表現。


男主外、女主內這一性別分工,亞洲國家比較強烈,歐美相對較弱。

大家都知道日本已婚女性有很多是家庭主婦。但戰後初期日本女性的就業率很高,日本六七十年代的家庭主婦文化的形成其實有一部分受美國電視劇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美國已婚女性的75%為家庭主婦。而日本在家庭主婦比率較高的20世紀70年代中期,家庭主婦也只佔已婚女性的60%。

到現在,已婚女性也繼續工作,在美國成為理所當然。而日本依然有四成已婚女性是家庭主婦。

說到性別分工,人們總會說到價值觀與社會文化。

但其實價值觀與社會文化很大程度上受經濟基礎的影響。

不可否認的是,男女生理特徵的不同對性別分工有著很大的影響。但就家務育兒的性別分工來講,勞動市場中的性別歧視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家務勞動總得有人做,孩子總得有人帶,一個家庭里工資低的人多承擔一點家務,就家庭經濟收入最大化而言,是合理的選擇。

但由於勞動市場的性別歧視,家庭里這個工資較低的人通常是妻子。

不過有時家庭效用的最大化並不等於個人效用最大化。

組成家庭的個體的價值觀會影響家庭中的勞動分工,也會影響對該分工公平感的評估。

對於我雖然賺的沒你多,但我覺得你即使少賺點,多分擔點家務我會更開心的人來講,為實現家庭經濟收入最大化的分工選擇是不合理的。

因為「合理」這一概念是價值觀的問題。

而這裡的我,可以是妻子,也可以是丈夫,相信在現實中都可以找到實例。

而對於,雖然我賺得多,但是我願意多干點的人來說,實際多干點也不會覺得不合理。也許你會說,傻子才這樣,但現實中這種人也真實存在。通常這種情況下,和對方在一起這件事本身帶來的幸福度相對較高,或者從小受到女性應該多承擔家務的教育、男人應該疼老婆這一觀念的灌輸。

總結一下就是,我們在勞動市場和家庭勞動中所擁有的比較優勢、對金錢和時間的偏好、對性別角色的定位,以及和對方在一起的幸福度都會影響家庭勞動的分工以及對這一分工的公平感評估。

(當然分工本身也會影響和對方在一起的幸福度)

所以家庭中的性別分工合不合理這一問題本身是無解的。

我們只能說在某一條件下,就從某一角度講會怎樣。

而有時候即使理性認為合理,情感上也未必感到快樂和完全接受。

日本不怎麼在外工作的家庭主婦,理性上覺得自己全面承擔家庭勞動合理,但情感上未必就快樂。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有日本研究表明,丈夫對家務和育兒的分擔,對妻子生育第二胎有著正的影響力。

我累了,就寫到這兒吧。


分工是合理的,但分工的標準不是性別。


詳情請見教科書《family economics》


我認為不該以性別分工,而應該以能力分工。

兩歲以後,老人不再幫忙,我和妻子開始自己帶孩子,我工作養家,妻子全職在家。

我自己開一個小公司,比每個員工都辛苦,應酬接待談判管理幹活收款,每天身心俱疲,回家就想躺下什麼都不想。對於孩子,我覺得在有精力的時候我陪他玩當然樂意,如果我很累的時候,早早休息也天經地義。

但是妻子不這麼想,她覺得我回家後就應該接過她手上的工作,至少擔負大部分才合理。理由就是,帶孩子相當於全年無休,我起碼還有休息的時候。

基本上這種事情是討論不清楚的,無奈之下我提出一個建議,她工作,我當家庭婦男,把我倆的角色直接調換一下。

至於她沒我賺的多怎麼辦,我覺得無所謂,月薪三萬有三萬的活法,三千有三千的活法,反正房子車子都有,保險買齊了,我公司交給副總打理,我不要工資只拿分紅,這個家還是能活。

一切從妻子上班後開始執行。在此之前還是她帶孩子,需要出門面試時,我或者老人來臨時帶一下。

結果妻子光找工作找了五個月,中間還過了個年加起來半年多。除了因為妻子生孩子幾年有點脫離社會,還因為她不想再干本專業工作,覺得太累了,又沒想好做什麼工作,於是挑三揀四。

找到第一份工作後,一個月辭職,辭職以後沒再說找工作的事。

為什麼不找了,妻子不說原因,但其實我清楚的很,她就是覺得上班更辛苦了。所以自己回來繼續當家庭主婦了。

至於我帶孩子那段時間的感受,其實出乎我意料外的收穫大。

通過和孩子長時間接觸,我對孩子產生了真正的興趣。他的每一點進步,都能給我帶來比工作更多的成就感(我所在行業市場萎靡也是造成工作成就感下降的一個原因),他和我小時候很多不同的地方,比我強的地方,都忍不住讓我無比自豪。

有次孩子幼兒園搞活動讓每個家庭做本書義賣,我通宵達旦做了一本手翻動畫書,驚艷全場,而且我是會場中唯一一位單獨帶嬰班孩子來參加活動的爸爸。動畫書被媽媽團傳看,誇讚不已。到了拍賣環節,大家紛紛來詢價,兒子驕傲無比,但把書抓的死死的,是全場唯一一個堅決不賣自己書的小朋友。

今後即使我還是要忙工作,但是肯定會把精力逐漸往孩子身上轉移的。


一個家庭的連接,其實更多的是法律財產關係,很多時候不是依靠感情維繫。那麼家庭的分工就建立在一個相對婚姻法制完善的社會基礎上。比如在我國就不應該鼓勵分工,因為離婚成本極低甚至會出現政策性離婚,這樣一來對於沒有能直接創造社會財富的家務一方非常不利。

而性別分工並不具有絕對的合理性,因為家務勞動帶來的是長遠的勞動生產率提升緩慢,目前應該還沒有制度設計可以支撐這樣的變數。通俗說也就是離婚最多會給弱勢一方提供贍養費用,而這之前用於家務勞動的時間成本造成的社會勞動生產率低下也就無法得到補償。

女性從事家務勞動,對於家庭成員的健康或者是總體看對整個社會兒童的教育和性格培養是非常有好處的,這也是發達國家通過稅率號召女性回歸家庭的出發點。也就是說這在實質上創造了非常大的間接價值。只是說,社會的多元化,帶來的更多問題需要更多制度跟上,例如同性婚姻家庭,丁克家庭等等。

所以我認為,家庭性別分工,只有相對合理,沒有絕對合理。


生育+哺乳這一過程是需要持續兩三年的漫長時期。

在事業上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在婚姻中這是一個巨大的投資。

當生育數量增加時,事業上的可行性被摧毀,人生中的大量時間已經被投入到家庭中,那麼繼續投資徹底「男主外,女主內」,大多時候是一個理性選擇。

公司里有兩位女性同事,一位本碩都是985畢業,事業心很強,和男同事一樣加班,領導很看重她。沒過幾個月和相戀幾年的男友步入婚姻,接著不到一年請了產假。假期結束後,再也不參與加班,下班忙著回家帶孩子,沒幾年又懷了二胎。

同期的男同事即使當年能力遠不如她,靠著時間的積累,能力上也已經遠遠的將她拋下。

另一個女同事,一開始就保持這樣的狀態,結婚生子後,還是這樣的狀態。

現在兩位曾經互相看不上的女性,早已成了閨蜜,每天討論曬娃技巧和穿衣美容。

這樣的故事普遍發生在我們周圍,於是部分女權否認生育,認為一切壓迫來源於生育。但是拒絕生育是無法普及到所有女性的,因為人類社會存在基礎就是生育。

否認生育,認為願意生育的女性就是偽女權,這樣的女權主義,對抗的是整個社會。

我認為堅持「不婚、不育」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這是為了迫使社會承認生育、哺乳、家務的社會價值。

鄧文迪被女權視為敗類,但本質上她只是利用了社會規則、法律中保護女性的那部分。她告訴了部分男權主義男性,那些想娶一個經濟能力遠低於自己,千依百順於自己的女性有什麼代價。她從反面告訴了大家,為什麼要平權。

家庭主婦/夫離婚獲得高額贍養費(家務價值),離婚後女性優先獲得撫養權,子女獲得高額撫養費,(生育價值),這是女性地位的保障,也是讓男性認清為何要平權的保障。

「男主外,女主內。」只是一種策略,它本身沒有對錯。

錯的是,男主外有遞增的收益,女主內只有負增長的收益。

現階段既然生育、哺乳、家務的意義沒有被承認,那麼平分家務,女生男養(奶爸),自然是女性為了避免負擔全部損失的理性選擇。

男性在分擔越多家務、哺乳期承擔越多責任,女性生育二胎的傾向越高。

我對物化這個女權常詞很不感冒,我覺得社會對女性、母親更多的定義是偉大。熟知社會話語體系的我們,應該知道偉大等於玩命幹活還不要錢。比如白衣天使、最美教師、大國工匠、感動中國。

相對於現狀,物化反而是一種進步,畢竟買東西還要錢,而偉大不用錢。

可笑的是我們男性希望沒有彩禮,而女性應該希望彩禮和嫁妝一起歸女孩所有,而應該反對彩禮歸父母所有。前者婚姻穩定情況下,男方並沒有損失,而婚姻破裂時,女方多了個保障。

現階段的女權意見領袖,多半自己不差錢,所以宣揚彩禮就是物化女性,和子貢贖人有什麼區別?

這不禁讓人覺得,中國的女性地位完全是經濟極速發展提供的充裕經濟環境和獨生子女政策憑空抬高的。

怪不得經濟一減速,二胎一開放,女性地位立刻開始下降。

綜上,「女主內男主外」只有能對女性損失的機會成本與付出生育——哺乳——家務價值進行保障才是合理的。(比如房本寫名字。)

如果沒有保障,那麼考察配偶時,該男性對平分家務和奶爸的看法就要加大權重了。

要麼男性出錢,要麼男性出力,要麼國家出政策補貼,等價交換才是公平。

中國女權有個很痛苦的地方,她們按照西方理論反男權,卻發現中國男權道德體系早已崩潰,留下的只是人吃人赤裸裸的叢林法則,這種法則對抗的是整體的人權,女權無力獨自抗衡。


按性別分工豈止不理性,簡直愚蠢,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但是,你最好相信大家都是理性的,每個家庭中自然有對整體更優的分工。

比如需要一人全職帶孩子、照顧老人,那基於理性應該是選擇收入少的、對照顧目標經驗豐富的、體力方面能擔當的那個人

可惜我看到的太多人,是把基於理性的家庭分工,扣上「按性別分工」的帽子批判一翻,藉以表達自己或叫女權或叫偽女權的政見。希望本題里不要出現這樣的回答


從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的角度看,家庭性別分工太有必要了。


現在的性別分工一點都不合理,什麼男主外女主內,狗屁!誰喜歡幹嘛就幹嘛唄,找個志同道合的人,沒必要限制誰幹嘛吧。每次聽到這些男權主義言論我就想吐,一副自以為是的嘴臉,什麼維修啊搬運啊說的好像很了不起一樣,腦力上我不承認任何差別,體力上我同樣持懷疑態度,現在這個社會需要體力的地方說句不好聽的都是低收入職業,日常體力勞動比如搬袋米啊換桶水啊任何人都能做好嗎?我小學的時候買米50斤都是我扛回家的,再說現在大部分地方還送貨,換桶水就更簡單了,一桶連四十斤都不到搬起來根本沒一點費勁的地方,做不到那就是不鍛煉身體太弱自己懶惰的結果,小學生都能做到的事一個成年人怎麼反而退化了呢。

智力方面,人與人是有差異,但與性別無關,我就數學好,文科爛的一塌糊塗,學也學不會,數學的話自認為遇見過的天賦比我強的人最起碼不會多。而且我一路上去學習好的工作能力強的真的跟性別無關。所以男主外女主內就是把這些優秀的人的成就當成空氣,讓她們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把在工作能力不行的人推出來讓他們承擔根本承擔不起的壓力辛辛苦苦還要被這社會瞧不起?所以每次有人跟我說這個的時候我就想爆發,反正作為生存必需,我會做飯會打掃衛生,可是我從來不會給別人做,也沒人吃過我做的飯,如果有人要我做我寧願不吃飯大家一起餓著,有些人就是不能慣著,讓他們以為理所應當,反正如果我要結婚我肯定找個賢良淑德的男人,陽光一點的,想不想工作無所謂,反正我掙錢就夠了,家務做不做無所謂,請個人做唄,我就喜歡有個美人在家,工作也有動力,養美人也是我樂意,美人最好有點自己的興趣愛好,彈彈琴啊唱唱歌啊完美。

如果找不到我絕對不將就,要比我厲害的掙錢多的絕不考慮,從小我就討厭比我優秀的,天天看別人家孩子,找虐嘛這不是,至於帶孩子什麼,我覺得沒必要生孩子,反正我特討厭小孩,軟綿綿的看起來好恐怖,傳宗接代什麼的也沒必要,都什麼年代了還興這個?

總而言之,分工就是誰想做什麼適合做什麼就做,如果這社會強加給你的那就反抗吧,一個人的力量也許很微弱,但是自己不發聲就沒有人為你發聲


不知道為什麼會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我暗自回憶並揣度了一下,可能是我曾經在一條回答中無意識地表露過是大師Gary S. Becker (加里?貝克爾Gary Becker)的腦殘粉的原因吧。家庭中的性別分工這個問題,從現實生活中的經驗理解來回答,每個人都可以寫一個「標準答案」,不過如果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當然是繞不過Becker的。其實我真的只是腦殘粉而已,對Becker的思想精髓並沒有理解多少,Becker著作買了好幾本,但沒來得及讀,A Treatise on Family (家庭論)也只是因為寫論文需要讀了其中一章。Becker的文章倒是讀過一些,也都是關於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代際流動性)方面的一些文章。

但是還是本著又邀請必回答的原則,我就嘗試從我理解的Becker的家庭經濟學的框架內,梳理一些我所知道的一些理論和相關的討論;另一方面,拋開經濟學的範疇,我也就現實生活中家庭內部的性別分工談談我個人的理解。

  • Becker的理論

「For having extended the domain of
microeconomic analysis to a wide range of human behaviour and interaction,
including nonmarket behavior」 是大師Becker在199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的頒獎詞。現在到處流行著經濟學帝國主義的說法,從社會學(大型社會調查以及RCT隨機實驗的興起)到心理學(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從醫學(健康經濟學)到歷史學(地理經濟學、經濟史),甚至從生物學(基因與遺傳)到環境科學(氣候、環境經濟學)都有經濟學的影子出現,而且這種趨勢還越發明顯。一方面是由於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進入到一個非常細化的階段,精細化的分工也會直接帶來學科的交叉;另一方面是由於經濟學自身的學科屬性(方法論和實用主義)導致經濟學的向其他學科的滲透和「侵略」。

我並不認為經濟學帝國主義就是經濟學家們標榜自己是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從而要到其他學科去搶飯碗,而是經濟學本身就不該局限於就業、收入、經濟增長、通貨膨脹等實際的經濟問題,它只是去到它自己本來就應該去到的地方。到現在我還記得我第一次接觸經濟學時那本教材對經濟學給出的定義:經濟學就是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的行為的學科(經濟學就是研究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時如何作出最優選擇的學科,這一選擇體現的就是人在預算約束條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話說遠了,回到Becker。

Becker最早利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時間分配(Becker,
1965)、歧視(Becker, 1971)、犯罪(Becker, 1968)、成癮(Becker and Murphy)、社會互動(Becker, 1974)和家庭(婚姻(Becker, 1973, 1974)、生育(Becker, 1973)、家庭分工(Becker, 1981))等社會問題,同時對人力資本(Becker, 1964)等經濟學研究的傳統領域也有很大貢獻。我只讀過Becker關於human capital 一脈的相關文獻,儘管對其他領域的了解不多,但Becker的human capital方面的研究卻是已其家庭經濟學的範式來展開的,從家庭的視角來研究人力資本問題,所以,我僅從這個角度也了解了一些Becker 家庭經濟學的思想(其實重點是思維禁錮的打破和研究方法的運用)。

Becker的大作基本上都在這裡Gary S. Becker,大家可以按自己的興趣閱讀。我就簡單說一下與家庭分工相關的一些研究。

最經典的當然要屬A Treatise of Family(家庭論)這本書了——

通過目錄可以初步了解到,這本書涉及到了家庭的方方面面。看上去和「家庭內部的性別分工」這一問題最相關的就是第二章「家庭內部的勞動分工」,其實《家庭論》整本書都是在論述家庭分工這個問題,因為談到家庭分工(主要是指丈夫和妻子),就需要從這二者的結合開始。為什麼他們會結婚(assortative mating and marriage markets婚姻市場中的匹配)?為什麼要生孩子(the demand of children對孩子的需求)?生多少(Quality-Quantity tradeoff子女數量和質量的替代)?孩子怎麼養(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代際流動性)?甚至對子女的感情問題(altruism利他性)。

Becker簡單談到過,一紙婚書實際上就是一個契約(commitment),妻子在這張契約的約束(保護)下生孩子,帶孩子,丈夫為妻子提供一種保護(保障)。具體到家庭分工問題,就是夫妻雙方根據自己的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而形成的一種時間的理性分配。妻子在家庭內部勞動(家務、帶孩子)上更具比較優勢,而丈夫在外部勞動(工作賺錢養家)上更具有比較優勢。實際上任意一方也是在內部勞動和外部勞動的邊際時間產出相等這一臨界點決定自己在家庭內部勞動和外部勞動上的時間分配,從而完成家庭分工。

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家庭做了這樣的比較優勢分析和邊際分析,而所有的家庭又都是這樣做的(我理解的經濟學只是嘗試解釋這個世界)。

當然,Becker並沒有完全「理性人」地去分析家庭問題,他一個很重要的貢獻就是將利他(altruism)引入到分析框架中,將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做了拓展,認為人並不是完全理性的,人們在作出行為決策時,除了是自私自利的以外,也會顯示出利他性,特別是父母對於子女的利他。利他性的引入就將一個現實的人更加具體化,從而具有現實代表性。這一拓展同時極大地促進了人力資本理論的發展(父母對子女人力資本的投入)。

儘管Becker認為家庭內部的分工是由夫妻雙方各自的比較優勢決定,根據家庭內外勞動時間的邊際產出作出的理性選擇。但他並沒有認為這種家庭內部的性別分工就是一層不變的。既然這種分工是基於比較優勢的理性選擇,那麼不同的家庭之間這種比較優勢是不同的,甚至有些家庭出現丈夫在家庭內部勞動上更具有比較優勢,所以這樣的家庭就會選擇「男主內,女主外」。(這一點是我自己的理解)

當然,丈夫和妻子在生理結構上的區別是客觀存在的,或許這種客觀的差異所帶來的戀愛-結婚-親情等因素讓同為一種契約的關係要比勞動力市場上的合同穩定的多。(不過按照現在的情況來看,也不盡然,婚姻可是門大學問)

以上根據我對Becker研究的粗淺的理解,全當拋磚引玉吧,畢竟Becker大師的論文讀的還太少(這裡有關於大師的一些討論如何評價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Gary Stanley Becker 的學術成就? - 微觀經濟學),更重要的是,婚姻和家庭這些問題也確實太複雜,需要智慧去認識和理解。

以下就「家庭內的性別分工」談談我自己的生活上的一點體會。

  • 我的淺見

家庭內的性別分工,我想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1. 關於誰賺錢養家?

目前來看,不管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還是男人賺錢養家是主流,這當然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也可以用Becker的夫妻雙方比較優勢原理來解釋。對這個問題,我比較喜歡森的《以自由看待發展》,自由既是發展的目的,也是發展的手段。我喜歡一種自由的狀態,所以不管丈夫也好,妻子也好,不必刻意強調這種分工,自然地做好自己喜歡(擅長)做的事就好。

我讀研那會特別窮,我家小姑娘得養著我,我也覺得無所謂,她工作我讀書,她養我天經地義(好像有點厚臉皮,但我就是這種心態啊);現在讀博的補助也只能是貼補家用,大頭還得是她的工資和信用卡;她有時會吐槽我大手大腳之外,就只有一句話:現在我養你,你畢業了就養我唄!

這點其實每個家庭都不同吧,重點就是兩個人得合,兩個人你情我願的分工,不管怎麼分,都是合理的。

當然這是沒有孩子的時候,有了孩子,情況就不同了。

2. 關於誰帶孩子?

生孩子女性比男性承受的要多的多,分娩時的痛苦(不管剖腹產還是順產應該都是一種痛苦吧),小孩子從出生到三歲階段的各種照料女性都天然比男性付出的多。雖然目前還沒有孩子,但對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孩子幼年時天然需要媽媽陪伴的時間多一些,所以這個階段男性有責任有義務進行除了養家之外其他方面的付出(比如對妻子的關心和對養育孩子的參與)。這裡更多的體現的倒不是分工,而是合作。儘管分工合作這兩個詞總被放在一起說,但我覺得合作比純粹的分工要更進一步。這是從丈夫和妻子的角度考慮,即使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丈夫也應該參與撫養孩子的各個環節,這個對與孩子的成長是必要的。同時,妻子也不應過多地與孩子綁在一起,我見過太多為了孩子而完全犧牲自己幾年美好年華的媽媽。儘管她們可能是心甘情願的,但我覺得這樣的犧牲並不值得。

3. 關於誰做家務?

這個問題不那麼重要,我還是想說說。我外公外婆那輩和我爸媽那輩,這個問題是不需要討論的,我從沒見過一個處於他們那個輩分的男人下過廚房(可能我見識少),但到我們這一輩,情況變了。我身邊認識的很多男生都會做飯,而很多女生一半都只是不會做飯的吃貨而已。對於這個問題,同樣,我也覺得沒有什麼分工的存在,分工是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誰做飯、誰洗碗、誰掃地這種問題還根本沒有上升到要拼比較優勢的地步,於我而言,只是一項非常簡單的家庭內部活動而已,我樂意參與,這是對家這個概念的一種完善。有時候忙或者想偷會懶,我可以借款,刷信用,用下次的閑暇還。

當然,家家有本經。這些還可能和夫妻的性格、成長環境以及當下所處的環境有關。

寫了這麼多,感覺越寫越亂,於是就不要寫了。

感慨一下,以前看只是在知乎刷答案,總是有「寫出這些答案的人我是得有多佩服啊!」的感嘆,於是也不經常敢回答問題,總覺得自己懂的太少,表達一般,寫出的回答可能做不出一點邊際貢獻。但碰到邀請回答時就不得不硬著頭皮上了。

不一定回答的非常好,盡量真實一些吧。

又想到上次一個朋友分享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總在輸入,也要適時輸出才行。可能知乎上的大神們將一個回答可以寫成一篇論文時,收穫最大的可能是他們自己。從思考問題、查找資料、組織語言到展現在我們面前,回答者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可能比原來又上了一個台階。

我開始體會到輸出的好處,儘管我的回答對提問者的邊際貢獻是0,甚至可能由於部分不正確表達使這一貢獻降為負,但自己卻真是收穫了不少。

僅好比今天,重新整理了一下Becker的文章,讀了一下A Treatise of Family的相關章節,也發現了一篇被忽略的好文「The Endogenous Determination of
Time Preference」。這篇Becker 1997年發在QJE上的文章,這篇文章將長期以來經濟學中默認外生的時間偏好(折現率)內生化,並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分析。之前一次專業課上和老師討論過時間偏好的問題,那個時候被人們的時間偏好這一非常重要而又屢被忽視的問題吸引了。當時只覺得這個問題博大精深,今天也讀了汪丁丁老師寫的紀念Becker的文章,發現Becker已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刻討論。所以趕緊下載下來,要好好拜讀。

時間偏好(折現率)看起來是個金融問題,其實它和個人消費行為有關,和家庭代際流動有關,也和國家經濟增長有關。知識不夠,懸念來湊。對這個有興趣可以先讀讀汪丁丁老師的這篇紀念文章(永遠的貝克爾-汪丁丁),裡面簡單談到過這個問題,喜歡深究的,可以去讀讀Becker的原文和其他文獻。以後我覺得自己對時間偏好有自己的理解或相關研究了,會考慮再來深入討論一下。

又扯遠了。

最後,謝邀。


如果這種模式是市場選擇的,是最有競爭力的,就是合理的。


大方向上不合理。小細節上可以接受。

大方向就是指如:孩子就應該媽媽來帶,家務活就應該由女性包攬等等等等與性別刻板印象有關的家務分工。

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印象呢?一個家庭是由雙方共同維繫的,家務活應該是誰更方便誰來干,或者是在商議後共同均攤。這樣雙方都不會有怨言也更能體諒對方的辛苦。有的男性會說,啊我不會帶孩子啊我不會換尿布,孩子看見我老是哭。那我問你,你媳婦兒就是生下來就會帶孩子了?也是有了孩子之後一點一點學的,你什麼都不幹就往那裡一坐說自己不會帶孩子,這鍋甩的我給滿分:)

還有的直男癌會說:「我是一家之長,你是我媳婦兒你就應該幹活!」哦你是娶了個媳婦兒啊還是請了個保姆?保姆還有工資呢你算算你每個月給你媳婦兒買過什麼?

小細節就是指如換燈泡,扛米扛面這類活由男性來做。男性在體力上就是比女性有優勢,這一點不得不承認。所以一些女性做不來的家務上男性應該主動承擔,我認為這樣的安排是男女都能接受的。

Over.


存在即合理。男主外女主內,不過現在這個分工已經隨著城市化在瓦解了。

我老家建市比較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經不再是單一的性別分工了,而是老人做家務,年輕人工作;老人不在身邊的夫妻共同承擔家務。我奶奶家從新中國成立就因為奶奶有工作,由老人接過來來幹家務了。

現在除了這兩種形式,很多收入尚可的家庭開會雇阿姨。

現在即使是在農村,完全年輕女人做家務也不普遍了,至少我認識的都是甩手掌柜。


性別無貴賤,人心有高低……


大多數情況下,男人賺錢養家能力強,女人溫柔體貼照顧家。也有相反的情況,重要的不是性別,而是合適。讓一個有事業心的人帶孩子,讓一個擅長帶孩子的去上班,就不能利益最大化了。


我有一個弟弟,比我小一歲半。

從我懂事開始,就是我做飯洗碗。(當然有時候也是我媽做)

我的弟弟從沒有下過廚房。至多,收拾一下碗筷。

我的父親告訴我,女孩子就是做家務的。

我到現在也不同意這句話。

我已經結婚了,我的丈夫會幫我洗碗做飯。


我父母那一代,媽媽比較辛苦,因為爸爸長年出差,所以媽媽需要工作,做家務,帶我。爸爸退休後,所有的家務都歸他了,媽媽到比較清閑了。

誰在家裡的時間多,家務自然就做的多。之後回家的那位,請主動做家務,有兩點好處,一是兩人做家務更快更好;二是互相承擔,兩人心情也會很好。這兩點使家更有家的感覺。

做家務和工作相比,其實都很辛苦。家是需要經營的,為家付出為彼此付出,感情才會越來越好。


正是因為這種默認的角色分配方式,人們的慣性思維,導致現在單身男女數量增多,恐婚的女性也越來越多。這個社會,留給女性的時間太少了。大學剛畢業工作沒兩年就會被催婚,婚後兩年不生就會被催生,生後兩年不工作,就嫌棄你天天跟家坐吃等死…而用人單位呢,畢業的時候招女性,怕請婚假,婚而暫時無兒女的女性怕她們請產假,產後的女性怕她們工作態度不認真,工作時間被家庭壓榨。總之,這個社會對女性簡直有點太殘忍了!


推薦閱讀:

婆媳關係中,我還是會偏向我媽怎麼辦?
有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媽媽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姐姐是什麼樣的感覺?
不同階層的家庭之間有什麼差異?
如何面對父母的出軌?

TAG:家庭 | 社會學 | 經濟學 | 性別差異 | 勞動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