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讓孩子接受學校教育,主要依靠父母教育、家庭教師、遊歷實踐式的生活教育培養孩子,有什麼優勢和弊端?

如果經濟條件和父母的時間安排上沒有問題,不把孩子送去學校進行教育是否可行?有何成功先例?需要注意什麼?有什麼知識是孩子成長所不可或缺的?會有什麼優勢和弊端?

----------------

有些人以為我是孩子父母,我稍微補充一下問題的背景:

我與男友目前處在努力積累財富爭取35歲以前實現財富自由的階段,近4-5年不打算要孩子。前幾天男友與我探討未來孩子教育問題,提出不希望讓孩子接受學校教育的觀點,我覺得這個話題很有意思,特拿來與大家一起討論。

我男友的主張是:

1)他不喜歡學校里的競爭性氛圍,不希望孩子成為「唯成功論」的犧牲者,如果自己的孩子喜歡帆板,那就讓他一輩子在海邊玩帆板,也比出人頭地要好。我男友很要強也很有能力,但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唯成功論」的犧牲者,他覺得賺錢並不能讓他感到快樂,但是為了順應社會系統,不得不去努力賺錢儘早實現財富自由。他或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不受社會大系統的約束,我想這可能是一個通病,想要在孩子身上「找補」自己所缺失的部分。

2)他覺得學校里學的很多東西沒有用,如果不做相關工作,我們學的很多數學物理生物知識現在都忘記了也用不上了。他認為孩子更多地需要接觸自然,了解世界。不用上學的話就可以帶他去世界各地遊歷(前提是父母有錢有時間,這一點通過努力可以達到)。需要學習但是自己又不能教的知識,通過請家教來實現。

3)他認為學校不能給你帶來什麼朋友。他有一兩個摯友,我問他「那你不是在學校里認識他們的嗎?」,他覺得即使是將來在社會裡認識,他也能跟這幾個人成為至交好友,至於其他成長階段認識的朋友,全都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因為人生經歷的不同已經不再是至交。這一點上我覺得他的立論非常薄弱,畢竟交朋結友的能力仍然是在與同齡人社交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但是另有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個性非常早熟,他的心智永遠都早於同齡人,所以從小一直處於「領導地位」,屬於學習很好但是想法出格並煽動同學到令老師頭疼的孩子,直到現在仍然是同齡人之間的「意見領袖」。我想這也有可能是他在同齡人間交不到什麼朋友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基於他的經驗認為學校不能帶來朋友的原因。


作為一個高中生前來作答。我認為學校教育利大於弊。

1.以我的親身經歷來說,我不認為學校教育讓我成為「唯成功論」的犧牲者。我的家長不認為我一定要做一個成績優秀/名氣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人。他們只希望我生活得開心。他們教會我的就是:考試幫助我明確自己的定位。在學校教育下成為「唯成功論」犧牲者的關鍵是父母的態度。

2.就我個人而言,學校教育帶給我很多快樂。幾乎每天都可以跟同齡的同性異性朋友在一起。我喜歡學校教育系統化的知識體系(這並不代表禁錮思想)。不少知識都很有趣,不要臉的說,有時候刷題也能刷出快感。這是一種不同於家庭生活的方式(住宿生),同樣帶給我很多樂趣。

3.摯友三個,從初中前後桌三年到高中同校。我覺得如果是在社會中相遇,我不會跟她們成為摯友。三年的朝夕相處使我們十分了解彼此,即使興趣愛好目標都不同也能愉快相處。因為三年的相處,初中時純潔的情感使我們非常信任對方。

4.我愛健身愛跳Jazz愛吉他愛烹飪愛化妝。學校在很多方面給我平台和動力讓我成為更加優秀的自己。在學校的行動力是家庭教育不能給我的。


謝邀

成功典範:鄭亞旗

成功理由:他爹是鄭淵潔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啊,人作為一個社會性動物,最關鍵的是融入社會,無論是哪個國家,學校對於孩子來說不只是獲取文化知識,在學校這個小社會裡面學到的溝通交流技能是家長帶著孩子遊歷所過去不了的

在學校,孩子處於脫離家長視線,嘗試獨立處理問題

如果採取家庭教育,那孩子簡直是被拴在家長褲腰帶上

我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人採取家庭教育

對中國教育質疑?那可以出國啊

對學校制度不滿?這是最基本的規則啊

恕我直言,讓孩子放棄學校,選擇在家接受教育,簡直是把孩子當試驗品,滿足家長的想法


謝邀。

這個問題,真的有人做過實驗。從目前的效果看,還沒有算得上成功的先例。

當然,可能是我收集到的樣本過少或過小的原因。因為這樣的做法下的孩子最後幾乎都子承父業,所以也難以評判其是否成功。

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是一方面,社會教育也是一方面,如果讓孩子離開學校,孩子社會性的一面成長會受到限制。因為孩子在學校里不僅學習知識,也學習適應社會,學習人際交往。任何人都無法保證自己的原生態家庭是完美無缺的,而一直在原生態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沒有機會在外界社會中去驗證和更正原生態家庭的負面影響和局限性。

明天細答。


我不知道這樣的父母需要多少學識和閱歷。可以不通過學校教育把孩子培養成才的應該不會在知乎問這個問題。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啊!題主打算採取這種方式多久結束?一直這樣教育嗎?有些行為教育不單單是幾個人能完成的。簡單如體育遊戲「老鷹捉小雞」至少三個角色,讓大人與孩子一起玩玩看?!不是同齡段的孩子定有說不出的尷尬!甭說培養孩子其他技能了,如獨立性 守秩序 自信心等。寶寶嬰幼兒期依賴性強尚可,大些還是需要集體活動的。


可是,這樣難道不是違法的么。。。

你們知乎不是最講遵紀守法的么?


孩子的成長需要三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缺一不可,沒有學校教育,就會缺少融入社會的能力。


居里夫人等一票人對他們的子女。

下文摘自《居里夫人自傳》:

蘇城沒有太好的學校 。當時我的小女兒年歲尚小 ,需要的是於身心健康有利的生活環境 ,她需要戶外遊戲 、散步 、初步的小學教育等等 。活潑 、聰穎的個性特點已經在她的性格中顯現 ,對於音樂 ,她更是非比尋常地喜愛 。她的姐姐有點像她父親 ,不太活潑 ,反應也比較遲鈍 ,但是理解問題和推論的能力卻很強 ,似乎適合搞科學研究 。她在巴黎的一所私人學校上過學 ,但我卻並不想讓她進中學念書 ,因為我總覺得中學的課程太多 ,課時太長 ,不利於青少年的成長發育 。

關於孩子的教育 ,我認為應該順應其身心健康發育 、成長的需要 。除此之外 ,還應該儘可能多地讓孩子們學習文藝知識 。但是 ,現在大多數的學校 ,都將過多的時間花費在了讀寫練習上 ,並且還有大量的家庭作業 ,令學生喘不過氣來 。而且 ,這類學校所設置的大部分理科課程都和實踐相脫節 。

大學的圈子中有一些朋友和我持同樣的觀點 ,所以我們便成立了一個互助合作小組 ,共同對我們的子女進行一種新式的教育 。我們每人各自負責一門指定的課程 。即便大家工作都很忙 ,並且孩子們的年齡大小不一 ,但是我們的熱情絲毫不減 ,對這項教育改革實驗保持著很濃的興趣 。通過不多的課時 ,我們將理科課程和文科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並且所有理科課程都配有實驗 ,孩子們對此充滿了興趣 。

通過我們兩年的努力 ,大多數孩子都有所收穫 ,特別是我的艾萊娜(Irène Joliot-Curie。通過這種學習之後 ,她竟然能夠插入巴黎一所中學的高年級班 ,並且沒有遇到太大困難便通過了各門功課的考試 ,在比一般學生小的年紀便進入了巴黎大學 ,學習理科專業 。

由此可見,居里夫人一票人的培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比學校的教學更高效,學習了更多文藝知識,還培養了孩子的興趣。

P.S. 1935年,38歲的艾萊娜(Irène Joliot-Curie)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我覺得學校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十六年(只到大學畢業的話)的學習生活,脫離了父母,我們會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我們自己的性格,價值觀,世界觀也是慢慢成長中一步步完善的。

和那麼多個同學交往,才知道大家都不喜歡我的愛插嘴,說話直接……於是我學著一點一點改。

從最初和一個我很討厭的同學相處模式就是翻白眼,看到他的缺點會和好朋友無限放大,如果我知道他很討厭我,那我會做出我更討厭他的表現,到現在我學著看看別人的優點,不再想用一眼覺得別人不順眼就反感他們。

以前和同學交往的時候,總是玻璃心 小心翼翼想做好自己時時在意他們說 我又哪裡哪裡不好了,拿了三好的獎狀被別人妒忌的在背後說我的時候,還一度覺得自己是不是錯了,擰巴又敏感的自己。後來才明白能讓人妒忌也是種能力,我應該更努力奮鬥不是。

從小到大,每次心情不好的時候,好像和好朋友說說著說著,就算是廢話,就會突然開心起來。

曾經想和那些同學深交,才知道三個人的友誼有時候有個人真的顯得很多餘

對別人掏心掏肺不一定會換來和每個人的深交

也不知道闖了多少次禍,說了多少個小秘密和自以為的『』好朋友『』聽,還不讓他們告訴父母,結果反被背叛的感受,讓我知道了有時候你想讓那個秘密只是秘密,那就永遠別和別人說

和不善言談的同學團結協集齊小浣熊泡麵卡片成長好姐妹,拿到獎勵的錢,兩隻饞豬在酷暑下又買了多少個夢寐以求的冰激凌而激動不已,(?▽?)

有好多美好又純真的回憶啊,不用考慮對方是不是善意的接近自己,就是單純地想要一起玩泥巴而已,可是題主說的社會也可以交到好朋友,我覺得也許可以,但是更多時候的是因為利益的多少來進一步交往(?′ω`? )不免要猜忌

記得小的時候只覺得『』讀書改變命運『』,認為成績好才可以做社會的『』棟樑『,』要往死里讀啊,所以小學的時候數學經常考砸了,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地不敢回家,總是覺得以後的人生只能回家種田了吧,( ̄へ ̄)

後來上了初中,老師很喜歡跟我們說他們身邊人勵志的事情,自己也看了很多新聞,我覺得自己很多舊的認知都被推翻,在對一些事物的模糊認知也有了更清晰的意識。

因為一些老師,自己也明白了什麼其實做一個負責任的人,有時候真的很辛苦也很累。他們也經常給我們分享如何教育小孩子的,也讓我懂得 我活在世上,現在17了,我的生命不僅僅是我自己的 也不是小孩子了 也要開始意識到並承擔自己的責任 。我從小學到初中,上的都是農村學校,一直到現在,上的雖不是重點中最好的,都特別感謝我遇見的每個老師,不僅教我知識,還教我很多為人處世,講法律講如何保護自己。

到現在上了高中,雖然經常因為數理化慘不忍睹的成績還是有點無奈,但也已經深刻意識到成績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要面對高考,所以相對來說還是很重要)收穫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學會重新審視狂妄的自己,學會失敗後要如何飛翔,而不是破罐子破摔,埋怨……而且我覺得這高中三年是每個人都應該經歷的,它一定程度上磨練我的心境。沒有經歷那麼多次鮮紅的成績,每次滿心期待年段,班級自己的排名有進步的喜悅或者退步多少名的挫敗感,一次次感嘆競爭好激烈啊(?˙ー˙?)並為之認真奮鬥三年,就早早進入社會, 也是不完整的啊( "ω" )

答主提到不在學校教學而去世界各地遊學,我想到以前我的初中老師他們就是每到周五就計劃周六去附近的哪裡玩,然後周日回來,周一也是正常上課啊。 然後到暑假,老師和孩子也放假就去旅遊,現在他們的孩子一年級就去了幾十個地方,當然他們是在不影響孩子成績下,(孩子象棋好,寫的一手好書法,老師說以後會慢慢培養琴棋書畫)在孩子學習生活和精神思想上都有很深的影響。每到學完一篇課文,再相應的去課文的景點,孩子對那些課文的感受有了更深的體會。我記得老師說過,她帶她孩子去某個地方,然後他就順口想起了最近剛學的哪句詩歌,覺得特別應景。我覺得這真的很好。(*/?\*)

還有答主說一些學科以後不做相關工作就沒有用,我覺得我們學的地理知識就是和生活有關啊,了解更多常識性的東西。有的東西可能以後我們沒有用到,但是起碼是增長了知識呀不是?

作為父母,想要讓自己的孩子走更少的彎路可以理解,但不代表你作為父母就能讓他真的少走,我們自己不也經常聽不進父母對我們的忠告,但是有一天我們經歷了痛,看到後果,才知道他們說的其實是真的對的。有的路有的苦總是要吃的,沒人能替他們走(? ˙o˙)?我們自以為對別人好的事,真的別人就覺得好嗎,有時候反而更不好吧。? (ˊωˋ*) ?

對於一個家境一般,父親非常喜歡拿 鄰居家孩子 怎樣怎樣來對比的小妞強答 (?`н′?)個人看法|?ω?`)


「2)他覺得學校里學的很多東西沒有用,如果不做相關工作,我們學的很多數學物理生物知識現在都忘記了也用不上了。他認為孩子更多地需要接觸自然,了解世界。不用上學的話就可以帶他去世界各地遊歷(前提是父母有錢有時間,這一點通過努力可以達到)。需要學習但是自己又不能教的知識,通過請家教來實現。「

去看世界 可以給你知識的廣度 唯有下苦工鑽研物理化 才能了解知識的深度 家庭教師 呵呵呵呵(不好意思啊 我是理科生 我文科也非常棒 到了一定程度,文科是可以自己自足的 但是科學的邏輯必須日復一日的苦練 指導和討論 才能貫通)

遊歷帶給你的 學校給不了你 同樣 學校能給你的 遊歷給不了你

如果孩子以後還是要進入社會 那麼同齡人的氛圍很重要 無論你是否交到摯友 這個氛圍 是家裡給不了的 將來孩子跟別人聊天 大家回憶起美好的校園生活 孩子只能在旁邊看著 多遺憾

如果孩子以後不用進入社會 一輩子只用吃喝玩樂就行了 那就不去上學吧~


我們是人而不是神。

越是早熟的人越不容易認識到這點。


學校是在現有社會體制下所形成的教育機構,而你和男友也是被這種教育方式培育出來的。你和男友的三觀是深深受到現今教育制度主導的,你後來的想法也是在此基礎上衍生的。如果你們沒有極具創新性、甚至顛覆性的新潮教育理念和高效方法,那麼你的孩子受到的教育和去學校相比,似乎只是少了一個在校學習的情境而已。這個情境中所包含的人事物,都將是你孩子所缺少的經歷。


我的點在於樓主男友他那麼早熟那麼要強你是如何跟他相處的?我覺得你很偉大:-)


你的提問讓我想到了心理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說為什麼會有學生不喜歡上學是因為學校是一個大監獄,在裡面你必須遵守規則,必須按照老師的旨意做,學校和監獄唯一的不同是你犯罪了才會去監獄,學校是你不犯罪你也要去的。在美國很多父母選擇home schooling,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適合自己的適合孩子的就會是最好的。我認為不接受學校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孩子沒有機會和同齡人相處,缺少和同齡人的社交經驗,無法經歷和體會在學校里和同伴相處的種種酸甜苦辣。我接觸過一些只和大人相處的孩子,他們很多都在社交上有或多或少的問題,不懂得如何和同齡人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比較單一。優點當然是自由了,但是你要提供給孩子一套符合TA學習方式成長需要順應社會發展的課程,讓他真正地學到他所需要的東西,這是很多教育學界的人都在摸索的。真正的教育要做到自由但不放任,讓孩子積極地學習探索。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自己教育,孩子的未來主要取決於你。


完全不同意……孩子的每個階段都需要有同齡的人來一起成長,一起分擔喜怒哀樂…… 家庭教育是一方面,社會教育是一方面,但是素質教育也同等重要。並不是說以後進入社會了,以前在學校學習到的東西就沒有用了,課堂是可以培養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地方,教育可以讓一個孩子懂得明辨是非。周圍的同學是個玩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非要求以後走到社會了還依然是朋友那是不是就顯得太過攻擊?交朋友難道不是為了找個合得來的人一起聊天這麼簡單么?我們去學校是去學習的,但又不僅僅是學習,團隊意識班級責任感與人相處之道甚至是興趣愛好都是可以在學校里培養出來的。這不是單單一個家教就可以解決的。本人是剛剛處於大學畢業的階段。雖然很多朋友也漸漸不聯繫了,因為大家都在忙自己的工作。但是現在偶爾一個電話也依然可以聊的眉飛色舞。並且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正是因為有很好朋友而感到非常開心,也正是受到不同性格不同理想的人的影響,一步一步找到自己前進的方向和夢想。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上學的時候,你喜歡那個明星,你喜歡上了班級的那個異性,青春的懵懂,大家下課後一起約個籃球,這是父母不能代替的……


典型案例:老漢堅持自己教女兒致其20歲做不完初中題

http://news.sina.cn/sh/2016-08-22/detail-ifxvcsrn8849609.d.html?vt=4pos=108wm=3164_0005


我個人認為,學習只是學習。自由的學習

以學校教育為主要發展路線,在成長中開發自己喜歡的一些其他知識去學習,

喜歡數學,初中生就在大學的教室裡面學習了。

喜歡音樂,四處拜訪名師。

就像提前進入大學,選課的方式學習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吧,第一就是作為父母,你男友肯定希望孩子將來辛福。生活的好,並且他認為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發展自己的先天優勢,把他的長處發揮到極致,享受自由人生,這一點想法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從這個想法延伸出來的,如果真的讓孩子這樣去發展的話,孩子真的會幸福嗎? 我估計(不一定對哈~)孩子以後不會自由,幸福的生活,為什麼?因為在一缸被污染的池水中,這個教育體制中,整體素質中,幾千年來傳承到現在的特色的封建文化中。你能給一條新出生的魚一個乾淨的水域固然是好,然而這條魚終究是要融入到這個社會體系,這個大染缸中,到那時候你能保證他能很快適應嗎?我感覺如果你們沒有足夠的把握,讓孩子未來出國發展,那就讓他儘早的適應這個環境,也許不失為一種無奈中最佳的選擇了。

第三: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也有他們自己的個性,你男朋友跟你的孩子其實不一樣,他們想的我不一樣,他們就算面對同樣的這種不怎麼好的教育體制,也許看法,態度,以及結果也不一樣,我覺得很有東西還是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看看孩子真正更適合走哪一步

哈哈,也許我說的不對,我自己也沒有孩子,只是一個90年的單身汪,然而也希望也能提供一點幫助吧~


這個問題也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複雜。

要不要去學校學習這樣的問題看起來不大,但攤開來說卻可以分出好多其它問題。

題主的問題也是我在生活中看著當下的小孩們學生們常常會思考的問題。

我想說我很欣賞這种放棄讓孩子去學校學習,通過父母引導價值觀建立,家庭教師或親友教授各科基本知識,遊學實踐發現自我價值的教育方式。這也是我所嚮往的讓小孩成長的方式,如果以後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會這麼選擇的。

但我並不認同你男友完全否定現今確實不完善的教育體制的觀點。也就是說我認為送去學校接受教育也不是不可以。

那些從興趣出發自發性的求知,探索,學習,實踐當然是美好的,但在學校學習的同時也是可以實現的。那些在學校體驗到的同齡社交圈,也只能說對孩子的影響有好有壞。在加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學校的教育體制,教育偏向,教育能力都參差不齊。還沒談因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會有不同小孩適合不同教育方式的情況等等等等。

這些是非,得失,利弊等等都加進去的話,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讓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吧。

我就把學校比作人生旅途早期一座很多人都去了但不是非去不可的小島吧。

我不認為因為去了這麼一個島,就會直接影響到我們是否能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人。

也不認為因為繞過這麼一個島,就會直接影響到我們是否能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人。

各種的經歷是我們的財富,要成為怎樣的人是我們的選擇。

在我眼裡,去這島是冒險,不去這島也是冒險,旅途本身就是在冒險。人生就是在冒險。

想開了就感覺不到什麼風險不風險了。

儘管去經歷,去感受,去行動就好了。

我們經歷了這些。就害怕孩子經歷那些了嗎?

既然題主男友也認為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人生,

或許到時可以問問孩子自己,讓剛到學齡的他們自己做出決定也沒什麼不好的。

最後,冒昧的說一句。

題主可以在心裡反問自己一個問題,

「為什麼要生一個小孩?」


孩子很可能會是父母思想的產物,畢竟人無完人。


你男朋友在學校到底都經歷了什麼?


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啊


需要學校教育。

1、記得以前看到過一個故事,教授在學校做講座,完了之後又學生提問老師你還可以說出顱底的十對大孔嗎?教授說很遺憾不能,學校學習知識不是讓我都記住,而是讓我知道在我自己有問題的時候可以在哪找到答案。以上回答學校 學的東西沒用的觀點。

2、人是社會性的生物,離開社會性談人性都是耍流氓,不要以為孩子喜歡種地就讓他一輩子種地,還喜歡帆板就一輩子帆板,他需要為人處事,不是把自己封閉在自己小世界裡。學校就像一個小社會,我們不能代替孩子去融入。可以調節孩子的競爭心態,因噎廢食是不明智的做法,對應題主問題一。

3、好朋友是要看脾氣性格和三觀的,不是在學校找不到還朋友,選擇標準錯誤,不評價了。對應問題三。

完畢~


推薦閱讀:

辦幼兒園程序?
怎麼帶小孩才不會扼殺小孩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你認為最好的育兒/早教書籍是哪幾本?
為什麼不讓本科生當幼兒園老師。?
混血家庭的孩子學習兩種語言的過程是怎樣的?多外語學習者會不會有語言混雜使用的情況?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幼兒教育 | 家庭教育 | 教育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