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比如,電子以概率雲的形式出現在原子核周圍,那麼這是從外界觀察者的角度的觀察結果?那如果從電子自身去看呢?假如我就是一個電子呢?那我的位置,我的運行軌跡,從我自身來看,也是概率的嗎?
沒有意識的物質沒有測量的許可權,先root了再說
我來試著理一下樓主的想法,樓主提到了主觀還是客觀的問題,是認為我們觀察者觀測到的現象是屬於主觀的,而電子本身實際上的狀態(即「觀測」到的自己的狀態)是屬於客觀的。 但是實際上我們能夠觀測到的東西才是客觀的,而電子「觀測」到的自己本身的狀態對我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個狀態永遠不可能被我們觀測到。玻爾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物理學不告訴我們世界是什麼,而是告訴我們關於世界我們能夠談論什麼。我們感興趣的是我們能夠觀察到的世界,而不是這個世界本來是什麼樣的。 回到「測不準」(現在被稱為不確定性原理)的問題上:無論用什麼方法我們都不可能同時得到某一特定時刻一個微觀粒子精確的位置和動量,此精則彼糙。這並不是觀測方式上的限制,而是「觀測」這個行為本身的限制,這個世界決定了有些東西我們註定觀測不到。那麼現在來考慮這個問題:A.電子本身在某時刻具有精確的位置和動量但是出於某種原因我們註定觀測不到,和B.電子本身就不存在同時精確的位置和動量,這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對我們觀察者來說,A和B所表述的事實是完全一樣的,但是A卻不必要的多了一個假設,所以根據剃刀原理,我們最好就把這個假設給剃掉,認為電子本身就不同時擁有精確的位置和動量。(這也是為什麼「測不準原理」這個名詞翻譯不準確而後來被改為了「不確定性原理」)
量子世界與佛教世界 寒武紀生命觀察地球就有寒武紀生命的法存在 寒武紀生命成化石他的法存在就如泡沫消失
爵士貓1 分鐘前
李淼VS.朱清時:量子世界觀和佛教世界觀是否相似?量子力學是否支持人類靈魂的存在?
roverim
朱時清院士關於女兒在客廳或者不在客廳由觀察者的意識決定的說法是謬論。同樣,觀察一個電子的位置的觀點也是這種謬論的引申。
爵士貓回復roverim
朱時清院士關於女兒在客廳或者不在客廳由觀察者的意識決定的說法是謬論,這是肯定的,以為女兒在客廳或者不在客廳,是在經典宏觀世界談問題。
【觀察一個電子的位置的觀點也是這種謬論的引申】就是一句糊塗話,錯誤的話。電子非實體,電子還可繼續分析,電子的位置就符合量子世界的結論。此為常識也。
飛鶴回復roverim
宏觀與微觀是基於人類認識來區分的。以宇宙為標準,女兒在客廳與否是可以用意識決定的。沒有意識時,也就沒有客觀可言。這個時候談客觀存在是沒有意義的。疊加態,也可以看做一種不存在。觀察導致了主觀和客觀的存在,才導致有具體的狀態。教授對佛學理解不夠,批判的只是形而下的佛學。
2 贊6 個月前
回復贊舉報
爵士貓回復飛鶴
可以接著思考下去。
【疊加態,也可以看做一種不存在】是一種人類思維的模式。【疊加態,就是存在的一種模式】。比如人類意識就處於疊加態與坍塌的模式中,人類意識的坍塌才是人類經典客觀世界、宏觀世界的邊界,人類的存在就是意識疊加態的一種特例。
大乘佛學所謂的【三千世界】【極樂世界】【十方佛】的理論,其實絕大多數佛教徒理解錯誤了!
大乘佛學所謂的【三千世界】【極樂世界】【十方佛】非客觀世界,非人類的實體世界。【三千世界】【極樂世界】【十方佛】,是在表達修行人的禪定狀態中,修行人的意識中就會呈現【三千世界】【極樂世界】【十方佛】。此【三千世界】【極樂世界】【十方佛】可以說類似於【三體世界】,是一種比人類三維世界更高的維度。
運算元
客觀世界的確有可能並不存在,但跟量子力學沒啥關係,應該是缸中之腦的哲學思考實驗,從奧卡姆剃刀的角度,不需要考慮這種可能性。
爵士貓回復運算元
朱時清院士關於女兒在客廳或者不在客廳由觀察者的意識決定的說法是謬論,這是肯定的,以為女兒在客廳或者不在客廳,是在經典宏觀世界談問題。
【觀察一個電子的位置的觀點也是這種謬論的引申】就是一句糊塗話,錯誤的話。電子非實體,電子還可繼續分析,電子的位置就符合量子世界的結論。此為常識也。
客觀世界,如何定義?人類消失以後的世界或宇宙,才能被稱為客觀世界。現在人類觀察到的客觀世界,只是人類眼中的【所謂的客觀世界】。很簡單,一句話,蝙蝠用超聲波來識別世界,蝙蝠的【所謂的客觀世界】就不是人類的【所謂的客觀世界】。
小林哥
在二維生物眼裡,宇宙是不存在的,雖然智人相信宇宙是真實存在的!回到當下,李教授講了不管意識是否存在,客觀世界是一定存在的,因為李教授是站在智人的高度觀察客觀世界的!假如有更高維度的智慧,已經超越時空,思想瞬移,是否可以理解客觀世界就是一個幻象,它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中呢?
爵士貓回復小林哥
同意小林哥的觀點。人類的【客觀世界】只是人類在三維維度,【三維時空對宇宙的觀察的結論】。但是不能否認宇宙存在比人類處於更高維度的智慧生命。比人類處於更高維度的智慧生命,觀察宇宙就不是【人類的客觀世界】。
現在量子理論,已經揭示到【人類的意識就是處於量子世界】,所謂的【人類的客觀世界】,不過是【人類意識量子坍塌的經典世界】。
人類一直盼望衝出太陽系,與其它智慧生命握手。但是【三體】劉慈欣的【黑暗森林法則】告訴我們,【三體】生命就遠高於人類的三維維度,【三體】生命可用一個智子監視人類,用一個【高維度的水滴】滅絕地球。
至於人類意識屬於哪個維度,量子科學還沒有揭示。
只是佛學的三十三天理論,有一個引起人類深入思考的線索,就是【意識是可以一層一層的開啟新的世界的】。這就是佛學的高深。
言道三
《法華經·方便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南公懷瑾大師說,我的道說不出來,說出來就成了知識了,就成了學問了 。
是不同的。
爵士貓回復言道三
【法】【道】是超越人類思維的,是無法用人類語言予以表達的,般若性空學就是回答這個問題。
天地人都是【法】之周遍,【法】本是不依靠俗世而生滅,【法】本是不依靠俗世而如空氣般布滿了人類的時空,但是人類用【符號與假名】來表達【法】,這就以人類的思維局限了【法】的無限可能與無限的必然!
【法】本【無我】【無住】【無相】【無願】,人類既要以種種【假名法相】限制【法】,人類就不會明了【法】是【無名】而【無所擁有】【無所執著】,【法】既是存在於人類的生活之中,但是【法】又是遠離人類的生活而存有。
【法】【道】是整個宇宙的【法】【道】。人類只是一種宇宙的文明形態而已。現代人類5萬年以前才開始存在於地球。現代人類也必將自己毀滅自己。所以人類存於宇宙,必然而且必須接受宇宙的【法】【道】。這就是大般若經【一切法無所有,無所得,法即於五蘊,法又離於五蘊】。人類的種種概念,只是為了模擬宇宙的【法】【道】,表達宇宙的【法】【道】。
fausthsdpa
光子與被觀測粒子相互作用,退相干即發生了,至於後面光子又入了牛眼狗眼人眼還是遁入永恆黑暗與此過程已經無關
爵士貓回復fausthsdpa
說得對,【光子與被觀測粒子相互作用,退相干即發生了,至於後面光子又入了牛眼狗眼人眼還是遁入永恆黑暗與此過程已經無關】。
光子又入了人類的眼睛,就得到了【人類的客觀世界】的觀察結果。
光子又入了牛的眼睛,就得到了【牛的客觀世界】的觀察結果。
光子又入遁入永恆黑暗,就是觀察行為的失敗。
desire caution
根據楞伽經的白話文:佛說:不可因幻相有種種,諸法有種種,而說一切法如幻,而應以一切法當體不實,速起速滅,如電如光,所以說一切法如幻。大慧,譬如電光,一閃即逝,世間所見一切諸法,也是這樣,本都是自心虛分別所見,而愚夫起自、共相執著,虛妄計著各種色相。 其時,世尊重說頌曰: 諸法如幻並非一無所有,也並不是實有諸法; 諸法如電如光無自體性,所以說一切法如幻。
說現象界如幻,或不實,是指的說是這個意思,而不是否定真實本身的存在,實際上,若從大乘走,空即絕對的真實,然而空是什麼狀態。是無法言說的。能言說的都是經驗到的,或說觀察到的,而只要是經驗到或說觀察到的都和經驗者的肉體感官系統和意識狀態有聯繫,即無法說觀察到的那個東西,在脫離特定的肉體感官狀態和意識狀態,一定還是觀察到的那樣。而任何人想要推測未經驗到的東西,都會順理成章的拿經驗到的去推,所以,既然經驗到的無論如何只具備相對的確定性,而不是絕對的確定性。那麼推測未經驗到的那個,自然也只能說是相對確定,即換句話說,是絕對不確定的,其實上,任何主流宗教信仰和修行派別,在談及本質或說至高體時,都是說其不受限,而不受限,換句話說,就是絕對不確定。比如上帝是不能被人真正理解的,比如,道可道,非常道,都是在說這個意思。換句話說,如果非要說宗教有個所謂的絕對確定性,那麼其絕對確定的不過是有個自身沒有任何確定性的東西衍生經驗者和經驗下各種相對確定的現象。
而按照經驗者的經驗去推測的話,非要說某種在經驗內的現象,脫離經驗一定存在,卻又在用經驗去驗證它是很扯的邏輯。它扯的地方,就是無法被證偽也無法被證實。正因為如此,任何宗教信仰都首先肯定經驗者經驗的現象變化和經驗者的同在性,而經驗意味著意識,所以就等於在肯定意識和現象界的變化的共存性。因為不這樣是無法談的。換句說,只要在說任何變化性,那就等於是在說有個意識者在觀察著這些變化。
所以以上的邏輯,到底哪裡不科學或不理性,是在搞迷信呢?
爵士貓回復desire caution
師兄說得好。【任何主流宗教信仰和修行派別,在談及本質或說至高體時,都是說其不受限,而不受限,換句話說,就是絕對不確定。比如上帝是不能被人真正理解的,比如,道可道,非常道,都是在說這個意思。換句話說,如果非要說宗教有個所謂的絕對確定性,那麼其絕對確定的不過是有個自身沒有任何確定性的東西衍生經驗者和經驗下各種相對確定的現象。】
我在接著師兄的邏輯思考下去。
【菩薩】首先是心識意念而有,心識意念而持有菩薩的形象,心識中的意念不可認為真的有【實體的菩薩存有】,為何?
心識是緣起緣滅之法,心識不是真有【實體的心】存在。
心識【亦不有,亦不無,亦不能得,亦不能知處】,心識活動是【法】【道】的顯現,不是俗世的客體,說心【有,或者沒有,或者能獲得,或者在某處】。
心識的【亦不有有心,亦不無無心】,就是說【法】【道】已超越人類的思維與語言,不可說【有此心】,也不可說【無此心】。
人類只有謙卑的承認【一切法對人類就是緣起性空】
【一切法對人類就是無所擁有,無所獲得】
【一切法對人類就是就是無我之之存有】
【人類用了無數名相試圖表達一切法,這些名相符號都是假設,不是法本身】
【一切法又是通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十七道品,向人類顯示法的存有】
【一切法是超越人類存在的時空維度而存有,一切法是更高維度甚至是十一維度的存有】
杜研
這個朱清時啊,把佛學裡的空,理解為沒有!號稱自己20年佛教徒,對佛教不完全相信,在求證!不信佛教里的輪迴轉世是無知,相信佛教里的輪迴轉世是愚昧,他說矛盾!
6 個月前
杜研
基督教(即耶穌教)已經完全看談了復活,佛教也逐步看談六道輪迴轉世,但佛教的六道輪迴轉世,在一些別有用心人士的操縱下,有相當的基層的、虔誠的佛教徒,在六道輪迴轉世內打轉而不能自拔,付出或正在付出錢財、精神控制的代價,朱清時的危害就在於為別有用心人士提供科學依據!
6 個月前
爵士貓回復杜研
我批駁你一下。
主要依據還是佛經,不知你的佛學修養如何,我下面的話,沒有一定的佛學修行功力,你就會不知我在說啥東東。
須菩提白佛言:「我熟念菩薩心不可得,亦不可知處,亦不可見何所。是菩薩般若波羅蜜,亦不能及說,亦不能逮說菩薩字。菩薩無有處,處了不可得,亦無如出,亦無如入,亦無如住,亦無如止。何以故?菩薩字了不可得故,無如住,無如止。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色不當於中住,痛癢、思想、生死、識不當於中住。何以故?住色中為行色,住痛癢、思想、生死、識中為行識,不當行識。設住其中者,為不隨般若波羅蜜教。何以故?行識故,是為不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者,菩薩不得薩芸若。」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道行品第一
[0537c04]
「復次,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應色中住,不應受、想、行、識中住。何以故?若住色中,為作色行;若住受、想、行、識中,為作識行。若行作法,則不能受般若波羅蜜,不能習般若波羅蜜;不具足般若波羅蜜,則不能成就薩婆若。何以故?色無受、想,受、想、行、識無受想。若色[12]無受則非色;受、想、行、識無受則非識。般若波羅蜜亦無受。菩薩應如是學行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諸法無受,三昧廣大,無量無定,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何以故?是三昧,不可以相得。若是三昧可以相[13]得,先尼梵志於薩婆若智不應生信。先尼梵志以有量智入是法中,入已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是梵志不以得[14]聞見是智,不以內色見是智,不以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外色見是智,亦不離內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亦不離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先尼梵志信解薩婆若智,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得解脫已,於諸法中無取無捨,乃至涅槃亦無取無捨。世尊!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雖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未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終不中道而般涅槃。小品般若經卷第一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2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
此段經文,把【般若波羅蜜經】與【五蘊】之關係說的十分透徹。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應色中住,不應受、想、行、識中住。為何?
若住色中,為作色行;若住受、想、行、識中,為作識行。若行作法,則不能受般若波羅蜜,不能習般若波羅蜜;不具足般若波羅蜜。
住色中為行色,住痛癢、思想、生死、識中為行識,不當行識。設住其中者,為不隨般若波羅蜜教。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進一步闡述了,般若波羅蜜不住五蘊與解脫的關係。【若色[12]無受則非色;受、想、行、識無受則非識。般若波羅蜜亦無受。菩薩應如是學行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諸法無受,三昧廣大,無量無定,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闡述了,般若波羅蜜與【三昧,不可以相得】的關係。先尼梵志以有量智入是法中,入已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是梵志不以得[14]聞見是智,不以內色見是智,不以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外色見是智,亦不離內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亦不離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先尼梵志信解薩婆若智,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得解脫已,於諸法中無取無捨,乃至涅槃亦無取無捨。
爵士貓回復杜研
前面是佛經的依據,後面是我對你的評判。
業力的思想概念,大前提就是佛學的思想概念,是印度文化的思想概念,業力你只能與印度文化體系的人群談論【業力】思想。
業力就是在【心識】這一大的思想體系中,探討人的【生活經歷與現象】以及人的【輪迴】。
首先,要明確【心識是沒有時空的規定的】,你在做夢中就不能體會時間與空間的邏輯,有的只是一幅幅的圖像和信息。為何·?心識就是一種持續不斷地存在。
心識的世界如何轉化為現實世界?就在於你的執著與執有。
在夢中,你一旦要執有某個圖像與信息,你就立刻從夢中驚喜,回到現實世界。用量子力學術語,你的【心識世界】就坍塌為確定的【現實世界】。這句話十分重要,就是業力的核心!
你的【心識世界】就坍塌為確定的【現實世界】,就是【業力】!
因為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最底層的邏輯都來自於【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
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有時是不受你自己理性控制的,比如你喜愛某個比你老很多的異性,比如你喜愛某種遊戲,比如你的一見鍾情,比如你天生就喜愛權力場的搏殺,比如你天生就是一個溫柔有愛心的人!上述你的行為,不排除,你在後天受的教育。但你想過沒有,其他人為何就沒有上述行為?
根子還是在於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
用佛學的思想概念表達,就是【業力】!
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與感受,又深深的影響你的【心理】【生理】【思維模式】【道德倫理】【智慧與智商】,這一切都屬於【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所以,精神疾病由於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被破壞,而呈現抑鬱症、暴力行為、自殺行為等等。
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時刻在改變,重重疊疊,直到你的死亡一刻,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重新脫胎為下一世代!
這就是【業力】的基本描述。
你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就是你【意識世界】的基礎,所謂的阿賴耶識說就是談論此問題。
1 分鐘前
刪除
爵士貓回復杜研
再說愛因斯坦的天才,莫扎特的天才,你以為就是現今世界當中一個人通過學習,就可以擁有愛因斯坦莫扎特的天才嗎?大錯特錯!愛因斯坦莫扎特的天才,首先是一個種族的群體的共相的結果,其次才是一個個體前世轉世的結果!不然,那些智慧用普通學習的過程,是無法積累的!
你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就是你【意識世界】的基礎,所謂的阿賴耶識說就是談論此問題。
修行人應該明了,如果對【五蘊之色】有所執著、有所行為,就是直接導致【行想】,有【行想】就會執著於【法相】,就會【不行般若波羅蜜】。
【使行色為行想,生色行為行想,觀色行為行想,滅色行為行想,空色行為行想,識行立欲得為行想,痛癢、思想、生死、識行為行想,生識行為行想,觀識行為行想,滅識行為行想,空識行為行想,】這一系列行為動作,都是修行人【心識】的運行,就是落入【心想行想】。【心想行想】就會產生執著於【法相】,修行人就沒有行是三昧,無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修行人如何才是【今菩薩云何行,名為行般若波羅蜜?】
不行色,不生色行,不觀色行,不滅色行,不空色行;不痛癢、思想、生死、識行,不生識行,不觀識行,不滅識行,不空識行;不行色,不色想行,不色生行,不色觀行;不識滅行,不識空行;亦無見,亦無行,亦無見行;無行無見,亦復無行,亦無止行,如是為無見。
經文有進一步解釋正確【行般若波羅蜜】的原因,【一切法無所從來,亦無所持。菩薩摩訶薩一切字法不受字,是故三昧無有邊、無有正】,強調【一切字法不受字】,一切法不是【法之名號】。
【若菩薩不行色,不行色生,不行色滅,不行色壞,不行色空,不行受、想、行、識,不行識生,不行識滅,不行識壞,不行識空,是名行般若波羅蜜。不念行般若波羅蜜,不念不行,不念行不行,亦不念非行非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羅蜜。】
修行的核心是【諸法無受,三昧廣大,無量無定】
現在量子實驗已經得出結論,修行人進入禪定狀態,修行人的量子意識的坍塌次數可由每秒40次,提升到每秒80次.所謂【行般若波羅蜜】,確實可以使修行人的智慧大大提升。
佛學中所謂的【佛眼】【神通】,就是指在修行人進入禪定狀態,他的智商提高。
再說愛因斯坦的天才,莫扎特的天才,你以為就是現今世界當中一個人通過學習,就可以擁有愛因斯坦莫扎特的天才嗎?大錯特錯!愛因斯坦莫扎特的天才,首先是一個種族的群體的共相的結果,其次才是一個個體前世轉世的結果!不然,那些智慧用普通學習的過程,是無法積累的!
desire caution回復爵士貓
存有本身也是一切法之一,維度本身也是一切法之一,自己本身也是一切法之一,所以,這些有嗎,這些無嗎?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一幻一切幻。
1 贊18 分鐘前
回復取消贊舉報
爵士貓回復desire caution
我說的【存在】就是【法】。
佛學說一切法如幻如泡沫,是假設了【我】這個觀察者的存有。如果沒有【我】這個觀察者的存有,也就不談什麼【法】,【存在】了。
但是在人類沒有誕生之前,或者人類滅絕之後。宇宙肯定有其他智慧生命存在,就有觀察的問題,就有【法】【存在】。
很簡單,在地球的寒武紀,有寒武紀生命大爆發(Cambrian Explosion)被稱為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上的一大懸案,自達爾文以來就一直困擾著進化論等學術界。大約5億4200萬年前到5億3000萬年前,在地質學上被認為是寒武紀的開始時間,寒武紀地層在2000多萬年時間內突然出現門類眾多的無脊椎動物化石,而在早期更為古老的地層中,長期以來沒有找到其明顯的祖先化石的現象,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簡稱「寒武爆發」。這也是顯生宙的開始。
寒武紀生命肯定要觀察地球,有寒武紀生命的【法】【存在】。而後寒武紀生命成了化石,自然寒武紀生命的【法】【存在】就如幻如泡沫了。
題主的問題又要回到我們期待的「大一統」終極理論才能解決了。
首先,你不是電子啊!!你不是!
宏觀尺度的你,我們通常用相對論來描述;微觀尺度的你,我們通常量子力學來描述。為什麼有這個「通常」??因為我們現在人類所掌握的牛逼閃閃的兩大理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他們是不相容的!!不相容的啊!親!所以,你這麼問「如果我是電子」,這樣是不對的。以現在人類所掌握的理論,要麼單單描述宏觀,要麼單單描述微觀。「如果我是電子」這屬於把宏觀和微觀統一起來看的情況,而這種理論,現在還沒有問世。(弦論很可能能實現這個統一哈,期待吧!)
另外,我想我能理解題主實際上想要問什麼。其實高中物理講過物質波的概念哈:你在宏觀世界也是概率波呢,只是波長太短,察覺不到而已。題主有興趣可以手動查一下「量子隧道」這個關鍵詞,這可是一個能穿牆的技能噢~
再另外,關於主觀、客觀。上帝的交給上帝,撒旦的交給撒旦;物理的交給物理,哲學的交給哲學。吧~物理學都是建立在人對外界的觀察的基礎上的,至於電子自己的感覺,人類也觀察不到「電子自己的感覺」。就好像問上帝長什麼樣一樣,我說他長得像一塊石頭,也沒人可以證明我是錯的,因為誰也沒見過。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有一種世界觀認為,世界是真實的,真實的意思是一切已發生的都是必然的、確定的。
這種世界觀怎麼解釋量子世界的概率性呢?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如果我們肉眼觀察遠處某個物體,如果不藉助於已知的參照物,想要判斷它的大小、就要先知道它離我們的距離,想要判斷它的距離、就要先知道它的大小。大小和距離這兩個量雖然是客觀的、真實的、確定的、互相無關的,但對我們觀察者來說卻是互相影響的,如果其中一個判斷錯誤則另一個也會判斷錯誤。所以古人才會認為太陽和盤蓋差不多大,而即使我們的理性已經知道太陽的大小和距離,我們的直覺依然頑固地把太陽看成一個普通大小的圓盤,無法感受到真實的大小,這就是受人體感官限制的測不準。
量子世界中粒子的動量和位置關係以及測不準原理可以用上面的例子來想像。(大誤)
想像我們是通過拍照來觀察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可以用照片上粒子的重影長度/照片曝光時間來計算速度,為了精確測量速度,需要增加曝光時間,即重影越長越好;但為了精確測量粒子位置,則需要照片越清晰越好,即重影儘可能短。由於曝光技術的極限(閃光燈會影響粒子狀態),這兩個變數就呈現互補性,總是無法同時測准。
所謂測不準原理,就是觀察者效應,由於觀測手段的局限性導致測不準,粒子的狀態本身是確定的。
而單光子干涉實驗卻說明粒子確實可以同時出現在多個位置,也就是粒子的狀態是不確定的,這是粒子的基礎性質,和觀察者無關,即所謂不確定性原理。用上面的世界觀怎麼解釋呢?這就提出了多重宇宙假說,認為我們觀測到的干涉現象是不同宇宙的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每個宇宙的粒子的位置還是確定的……基於客觀的非牛頓時空觀的。 海森伯測不準原理是通過一些實驗來論證的。設想用一個γ射線顯微鏡來觀察一個電子的坐標,因為γ射線顯微鏡的分辨本領受到波長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長λ越短,顯微鏡的解析度越高,從而測定電子坐標不確定的程度△q就越小,所以△q∝λ。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電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電子的碰撞,波長λ越短,光量子的動量就越大,所以有△p∝1/λ。經過一番推理計算,海森伯得出:△q△p=h/4π。海森伯寫道:「在位置被測定的一瞬,即當光子正被電子偏轉時,電子的動量發生一個不連續的變化,因此,在確知電子位置的瞬間,關於它的動量我們就只能知道相應於其不連續變化的大小的程度。於是,位置測定得越準確,動量的測定就越不準確,反之亦然。」 海森伯還通過對確定原子磁矩的斯特恩-蓋拉赫實驗的分析證明,原子穿過偏轉所費的時間△T越長,能量測量中的不確定性△E就越小。再加上德布羅意關係λ=h/p,海森伯得到△E△T<h,並且作出結論:「能量的準確測定如何,只有靠相應的對時間的測不準量才能得到。」 海森伯的測不準原理得到了玻爾的支持,但玻爾不同意他的推理方式,認為他建立測不準關係所用的基本概念有問題。雙方發生過激烈的爭論。玻爾的觀點是測不準關係的基礎在於波粒二象性,他說:「這才是問題的核心。」而海森伯說:「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貫徹一致的數學推理方式,它把觀察到的一切告訴了人們。在自然界中沒有什麼東西是這個數學推理方式不能描述的。」玻爾則說:「完備的物理解釋應當絕對地高於數學形式體系。」 玻爾更著重於從哲學上考慮問題。1927年玻爾作了《量子公設和原子理論的新進展》的演講,提出著名的互補原理。他指出,在物理理論中,平常大家總是認為可以不必干涉所研究的對象,就可以觀測該對象,但從量子理論看來卻不可能,因為對原子體系的任何觀測,都將涉及所觀測的對象在觀測過程中已經有所改變,因此不可能有單一的定義,平常所謂的因果性不復存在。對經典理論來說是互相排斥的不同性質,在量子理論中卻成了互相補充的一些側面。波粒二象性正是互補性的一個重要表現。測不準原理和其它量子力學結論也可從這裡得到解釋。參考資料:wikipedia.以上。
沒有什麼是電磁波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讓粒子來解決
主觀的。嚴格說來,「結果」只是針對「測量」來說的。
如果你想和你女友吃飯。
女友內心想吃:中餐、西餐、和風…你問她想吃什麼?如果你們關係很好,不是互相孤立,那麼她也會思考你問這個問題是期望她給出何種回復。從而給出一個適中的決定,最終這個決定傾向於對雙方都有利。而不是她最初最想吃的那個。總結:如果你們不是孤立的兩個人,那麼你只要問出口,有些答案你就再也不知道了…目前能夠知道的是孿生物質之間的確定關係。
一對孿生粒子,無論它們相距多遠,它們都是滿足著某種守恆律的,因此它們的屬性總是相互關聯著的,比如雖然在測量之前,沒有人知道它們之中,哪個會是正哪個會是負,但測量出來的它們總是一正一負的。出現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
第1種可能:它們的屬性在它們出生的時候就確定好了的,只是在測量之前沒有人能夠知道而已。第2種可能:它們的屬性是在它們被測量的時候才確定的。當其中的一個被測量出來是正或是負時,另一個才確定下來,並讓自己與之相反。這兩種可能在測量上有區別:
先測量其中的一個粒子,第1種可能:測量第二個粒子是對它的第一次測量。第2種可能:測量第二個粒子是對它的第二次測量。因為對第一個粒子測量,也等於是在對第二個粒子測量。因此,再去測量第二個粒子,就是對它的第二次測量了。對這兩個粒子的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會是不同的:
第1種可能:對兩個不同的粒子分別測量一次,這兩個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第2種可能:對同一個粒子連續測量兩次,第一次的測量結果和第二次的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對於這兩個可能的計算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就像一個是等於9的,而另一個是等於5的一樣明確。可以把它們都計算出來,然後再通過實驗,來看現實世界是9還是5,從而判斷現實世界是哪一種可能。目前的這種實驗的結果都是第二種可能的計算結果。按照釋迦牟尼的說法:
所謂測不準原理即——你無法以自身之外為參考點,來觀察你自身。所謂你身外的量子,以關係和聯繫的角度來看,它和你自身的意識是一體的,你觀測它的時候是無法找到參考點的,就像你用你自己的眼睛觀察你自己,想要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這是不可能的。當然這是佛教的說法,討論這種哲學問題科學給出答案還需要一點時間吧。測不準原理更準確的說法是 不確定性原理 ,目前大部分物理學家認為這是本質的,也就是題主所指的客觀的。當然,這是數學的結論,實驗是很難證明主觀和客觀的
物理里很少說主觀客觀吧,一般說實質和唯象
既非主觀,亦非客觀;既是主觀,亦是客觀,介乎主客觀之間,亦即所謂的「主客間性」。
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學說,認為物質具有波的特性,或者簡言之,物質就是波。量子力學認為,不存在一個確定不移的實在,一物必定依賴於他物而生滅,《阿含經》云: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這四句話被歸納為「緣起性空」,是佛教宇宙論的邏輯起點,類似於現代科學哲學中所謂的關係實在論。關係可以理解為一系列參量,觀察是關係變數中最常見的一種,陽明先生對此有過精闢表述: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用貝克萊的話說,「存在即被感知」。「心外無物」被當作「主觀唯心主義」的荒謬論調,在各種場合被批駁得體無完膚。其實這短短31個字,是陽明心學的最精妙處,它敏銳地覺察到「觀察」的重要性。依常識,一個物體不可能同時處於兩個位置——一個人不能既在客廳又在廚房,但是按照量子力學理論,這種有悖於直覺的解釋才是物質世界的實相:
一個粒子在空間中出現的概率是一個分布。這個分布可以用一個分布函數來描述。在很多種情況下,這個分布函數都和古典的波函數形式上類似。
並且得到了許多實驗的確證,雙縫干涉實驗是最著名的一個:
如果用電子代替光波,可以觀察到,電子分布的規律和干涉條紋的明、暗高度吻合,這意味著當電子不被觀察時,它的位置並不確定;一旦採取觀察措施,比如在兩個狹縫處安置一個探測儀,干涉條紋立刻消失不見。量子力學對此的解釋是:不被觀察時,物體處於迭加態,也就是既在A處又不在A處,既在B處又不在B處;一旦施加觀察,該
物的迭加態立刻崩塌,它就只出現在A處或B處,物體經歷的這個過程稱為波函數的坍縮。
在上述意義上,道家的「道」約等於量子力學中的波函數,是一個抽象而又抽象的存在,是萬物的本體,有了它,宇宙本身成為「一份免費的午餐」,不幹上帝的事;拉普拉斯說的方程也不再欠上帝一個無窮大。」「道」也是佛經中所說的「無明」:整個世界「本來無一物」,因無明而產生波動,因波動而形成宇宙,不存在一個萬能的造物主。
推薦閱讀:
※《三體》中的降維打擊能否實現?
※如何評價女作家杜紅冷凍遺體,等待50年後復活?
※為什麼維德會聽從程心?
※你覺得人類的未來真的會像《黑客帝國》里說的一樣嗎?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科幻或奇幻類美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