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究竟為什麼發動二戰?
以一國之力(不考慮軸心國聯盟),挑戰全世界,還非要殺盡猶太人,德國人瘋了嗎?還是另有原因?
我來簡單論述下:
希特勒政府上台之時,普遍性的經濟衰退已經停止,目睹了經濟危機如何摧毀魏瑪政府的希特勒政府下大力氣來安撫國內民眾,提高民眾福利,降低普通工作人員的稅務負擔。由此導致的,就是上台後兩年,希特勒政府的公共債務增長了103億帝國馬克。而到了1937年,國家已經有了破產的跡象,這時,如何為這種「財政的瘋狂」(萊比錫市長格德勒語)注入資金來避免國家破產的慘劇成為一個緊迫問題。
這時,希特勒盯上了在國內大部分屬於富庶階層的猶太人。1938年2月出台的一項法令要求每個在德猶太人,只要財產超過五千馬克,就要在六周內申報財產。在猶太人並未全部按照法令申報的情況下(如漢堡,只有16%符合納稅申報義務的猶太人申報了財產),在德國和奧地利的德國猶太人財產也達到了80億帝國馬克(占當年總稅收的40%),並且考慮到身為德國公民的猶太人平均每人每年的1500馬克各種保障措施(養老金,失業補償金等等),如果清除猶太人,便又可以得到每年五億馬克的資金來填補虧空,所以到了1937年,希特勒政府用各種手段逼迫猶太人放棄德國國籍離開德國,又利用法律規定的移民稅以及財政機構和外匯管理局對外匯,證券,郵票,首飾,黃金,白銀,寶石,貴重藝術品以及古玩的極為嚴厲的輸出限制,靠對猶太人財產橫徵暴斂來填補虧空。在1938年的大屠殺之後,又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猶太贖罪金」、對私有財產的強迫國有化、其他途徑)獲得了26億馬克的資金
但是即便如此,按照1938年9月1日德國財政部長給希特勒寫的信中,也暴露出帝國財政仍然缺口很大的問題:
9月帝國的現金儲備已近枯竭,長期的新國債又不適合馬上發行…………我們在一個非常困難的財政情況下進行調節,給國外的印象就是我們的經濟狀況處於非常虛弱的狀態,在國內會因為驚恐導致民眾支持銳減,重蹈魏瑪的覆轍。
1939年1月帝國銀行董事寫信給希特勒,闡述了他們的擔憂:
無止境的國家開支膨脹已經摧毀了有序預算的企圖,即便是稅收負擔的大幅度增加也會將國家財政置於崩潰的邊緣,並因此摧毀中央銀行的貨幣匯率。沒有什麼財政上的靈丹妙藥或者是什麼機構亦或是控制措施能夠有效到在這種無邊無際的支出經濟的災難性作用下還能保持貨幣的穩。沒有哪個貨幣發行銀行有能力在導致通貨膨脹的國家支出政策下還能維持貨幣價值的穩定
到了1939年,在國家財政收入為170~180帝國馬克的情況下,民用財政支出達到了163億帝國馬克,債務還本付息的支出達到了33億帝國馬克,用于軍用的支出也達到了接近100億帝國馬克,而帝國總債務已經達到驚人的374億帝國馬克。
所以,為何德國人執意對內在國內大規模迫害猶太人,對外不惜挑起世界大戰的原因已經顯而易見:國庫缺錢,德國政府不惜一切代價來避免國家破產,只要國家出現靜止狀態,這些破綻就會顯現出來,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斷的採取過激行為來避免國家破產的可怕局面到來。瀉藥:
誰說希特勒想發動二戰?
要知道,希特勒入侵波蘭的時候,聽到英國大使的通牒,完全是始料未及的。
在希特勒看來,既然法國的鐵杆盟友捷克能夠被大英、大法隨意拋棄,憑什麼我就是為了在波蘭走廊修一條公路,英法會跟我玩命?況且波蘭在1938年的慕尼黑會議上背叛英法,支持了德國的主張,1939年又背叛了英法,跟大德意志一起參與了對捷克的瓜分。德波關係一度好到讓英國人嫉妒,大德國還曾經試圖解決但澤問題後與波蘭結盟呢?憑什麼大英要為波蘭這個二五仔的這麼一點小利益出頭?
所以,當張伯倫嚷著要跟大德國干仗時,希特勒表示,這TM完全看不懂啊?
希特勒懵了,戈林也懵了,不由嘆到「如果我們輸掉戰爭,上帝也會原諒我們」。
所以,希特勒或許做好了空手套白狼,訛詐不掉血的準備,但真沒有在1939年9月就準備掉大坑了啊。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wtt1316606212
「侵略者是最愛好和平的人。」——《戰爭論》德國從來沒有想過要「發動二戰」,在奧地利,在蘇台德,英法不都妥協了么?能夠用恐嚇拿到的東西,幹嘛要打仗呢?德國向波蘭要求但澤的時候,心裡想的多半是最好這是第二個慕尼黑協定而不是我們要再來一次世界大戰。類似地,盧溝橋邊的日軍也不打算「發動侵華戰爭」,威脅一下中國人,讓蔣介石妥協,華北五省自治了,幹嘛要打上八年呢~問題不在於德國,問題在於英法的反應和反應時機。
如果1936年法軍撲向進軍萊茵蘭的德軍,那麼就不會有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了,只會有一場短促的德法衝突。如果1939年英法放棄了波蘭,也不會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會被拖延,會變成另一種全新的情況。
所以我們需要理解這點:二戰不僅取決於德國的要求,同樣取決於其他國家對要求的回應。各方選擇了激化矛盾的回應,才讓問題升級為戰爭,直至世界大戰。討論政治、意識形態、歷史仇恨,太淺薄。
我來講講更高層面的東西:人口、資源、科技。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是因為閑的蛋疼才分分合合,而是統一的國家在經歷一段穩定發展後人口會上升到資源承載極限、進而爆發戰爭。國家分裂後,經過一段時間穩定發展,各自的國家人口再次上升到資源承載極限、必然再次爆發戰爭。
偉大的馬爾薩斯先生的史詩級巨著『人口原理』講的很清楚,人口是呈指數增長,而食物並不能呈指數增長、土地生產食物、而土地是有限的,以有限的土地供應無限的人口,想想都知道會出現什麼問題。
人吃人的社會,你以為是說著玩兒玩兒的?
三國開篇第一句話已經暗喻了『人口原理』中的根本邏輯,雖然我並不認為羅貫中先生洞悉『人口原理』的真正意義,但是依然不得不豎起大拇指對羅貫中說一句:小伙兒,牛逼啊~!你一個玩兒文字的、竟然玩兒出人口學新高度了!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人口、資源、科技的發展不平衡,必然會發起戰爭。戰爭帶來巨量死亡,同時調節人口、資源、科技發展的不平衡。
人類進化幾百萬年,至今已無可爭議的站在地球食物鏈的頂端,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依賴科技獲取更多的食物、控制人口繁衍、獲取更多的資源,再沒有其他的辦法避免戰爭。
從科技角度考慮:
科技並不總是帶來更多的食物,工業革命、紡織機、取代了很多傳統工業,大規模失業的後果就是爆發戰爭,初中歷史有講。從資源角度考慮:
地球就這麼點兒,石油、天然氣、土地,就這麼點兒,你說怎麼以有限的資源供應毫無節制、肆無忌憚繁衍的生命?從人口角度考慮:
人活著就要吃飯,而各種內因外因之下,當一個國家的人民普遍吃不飽時,怨氣、民憤、自然而然會積鬱。人多、吃不飽,就要搶。搶分兩種,一種是人民內部互相搶,一種是抱團兒搶其他國家。大家都不傻,反正都是搶,能抱團兒搶老外、誰想提刀搶自己鄰居?總之:歷史的發展是一個又一個必然,德國不是想打、是活不下去、不打不行了。
---------------------------------------------------重要補充:請不要認為戰爭僅僅會帶來破壞、毀滅。
戰爭在國家與國家看來,一個是因為人口、資源、科技發展不平衡,一個是因為迫切需要『消滅低生產力人口』,無論哪次戰爭,我從來沒聽說過哪個國家會派科學家上前線當步兵、當『炮灰』,我也從來沒有聽說過戰勝國會屠殺戰敗國的科學家。因為即便再蠢得統治者都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科學是無國界的,沒有科學、人類文明就沒有未來。
殺藝術家、文學家倒是不少。恐怕統治者的心裡話是:搞文學、搞藝術的,殺吧,反正沒什麼用。
很多人謾罵、抵制中國的計劃生育,恕我直言:沒文化的人請少說話。
我發自內心的認為計劃生育是正確的,但是只計劃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的員工,不計劃非此類人群,導致國家未來30年高素質子女銳減、低素質子女暴漲,我並不認為這是促使一個國家穩定健康發展的好方法。
當年,計劃生育是有效的,今天,計劃生育依然是必要的。
按照平等的原則,要計劃、就一起計劃,按照『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原則,素質越低越應該計劃。『上面這段發言是我表哥寫的,我也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抵制計劃生育=發起戰爭百科說法是:
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下面是第三帝國視角,大德意志的野望:
為了德意志民族的偉大復興。
東普魯士自古以來就是德國的。西普魯士自古以來也是德國的。波美拉尼亞自古以來也是德國的。西里西亞自古以來也是德國的。鐵證如山,波蘭我都懶得跟你解釋。。
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地區的德意志民族正在被迫害,蘇台德地區應該回歸德國的懷抱。
石勒蘇益格地區的德意志民族也正在被丹麥迫害,石勒蘇益格地區也應該回歸德國的懷抱。
奧地利和德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家。
弗里斯蘭 海爾雷 布拉邦特 弗蘭德斯 列日還有洛林和阿爾薩斯本來就是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屬地。
仔細算一下勃艮第 阿圖瓦 康布雷 埃諾 那幕爾 盧森堡 弗朗什孔泰 卡羅萊也應該是德國的。查理的女兒瑪麗嫁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諸如此類。
以上這些德國群眾是支持的。誰要反對我們我們就砸爛誰的狗頭,統統關進達豪。
許多學者將法西斯主義定義為擁有以下一種或多種特質的意識形態:強烈的民族主義、經濟的社團主義,一個權力極大的軍事領導者,將民族、國家、集體的地位置於個人或團體之上。
為什麼要殺猶太人 吉普賽人 斯拉夫人等等非雅利安民族?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上面有個回答只能解釋為什麼是拿猶太人開刀,並不能解釋之後對猶太人 吉普賽人等等民族的種族屠殺)
納粹跟法西斯不同的地方在於,納粹更多的是強調民族(Volk)與民族共同體(Volksgemeinschaft)。
小鬍子的原話:
民族社會主義則要求保護民族,必要時犧牲個人為代價。必須使每個人逐漸認識到,他的自我同整個民族的存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不要隨意延伸,我們討論的是德國,謝謝。
古往今來所有戰爭的本質,都是為了保有或者爭奪資源。資源,是戰爭的核心。
工業革命以來的戰爭,一戰二戰,所要獲取的資源更加偏重於原料,市場,以及投資的權力。這才是主要的矛盾。
所謂安全問題,種族問題,歷史問題,只不過是一些導火索和開戰的理由,是次要的矛盾。主要矛盾才決定了戰爭的本質。
內容提煉自《第三帝國的興亡》,作者是戰前美國駐德記者威廉.夏伊勒Willian L.Shiere,親身經歷了魏瑪共和國走向第三帝國的過程,因此在「興亡」的論述上,「興」的部分撰寫的十分有說服力。
該書作者的主要觀點之一是,希特勒的所有理念,在《我的奮鬥》中幾乎完全展現。他有著極大的戰爭可渴望,其中包括作為一名一戰士兵對法國的復仇,作為日耳曼人對猶太人的敵視,還有烏克蘭平原上豐富的糧食產出,對剛剛復國的波蘭的不屑一顧。總之希特勒就是一個瘋狂的民族主義者,他要求整個歐洲都為德國人服務。(但是他缺十分明的想要得到義大利的盟約以及日本在亞洲鉗制蘇聯才發動戰爭,雖然事實表明這兩個全是豬隊友)
威廉在書中評論到:「假如當時的各國領導人(英法等)閱讀過《我的奮鬥》,那麼他們應當對於戰爭並不感到驚訝,或者他們還能採取相應的措施制止這一切。」
從希特勒1933年上任總理開始,他一面恢復經濟,一面進行全面戰爭準備,這絕對不是簡單的因為需要轉移經濟壓力而發動的戰爭,這是為了那一紙20年休戰協定的復仇,更是民族主義在世間最激烈的一次爆發。
而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從政治經濟等角度來分析他的行為,他不是政治家更不是軍事家,他只是一個狂熱者,他就是按照自己非常中二的夢想來指揮這個國家。抱有相同理念的人在德國不佔少數,希特勒只是作為其中最極端的代表站了出來,帶領世界走向戰爭這個必然的結局。
所以說川普是新時代的希特勒,多少還是有點像的。牛皮吹爆了,興奮劑吃多了體力透支需要咬別人補補。
看《失去的勝利》的結論,片面的 一戰後的不公平對待,周圍的諸國的敵視。在二戰前,波蘭對德國是極其敵視的,德國還防備波蘭入侵,還有法國等諸國,時時刻刻防備著「準備著入侵德國」。關注這個問題,肯定還有大神能從經濟 軍事 政治 地緣 諸多角度給人一個滿意的回答。
先佔坑。隨便說兩句,在MeinKampf里,消滅猶太人和發動世界大戰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幾個基本事實:希特勒是個變態殺人狂,他只是一個想殺光猶太人的傻逼,不管這個猶太人有沒有錢;希特勒是變態戰爭狂,他只是想發動世界大戰,不管有木有經濟危機或者有沒有其他國家挑撥。二戰的爆發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脫離希特勒個人的變態心理去討論二戰。打下法國前沒有幾個德國人想要戰爭,更不要說離開溫暖富饒的萊茵河去冰天雪地的俄羅斯找什麼生存空間了。承認歷史的偶然性和個人對歷史的影響是客觀的態度,什麼都往歷史必然性上套才是主觀。
根本是被逼的。
東邊是蒸蒸日上的蘇聯,西邊是如日中天的英美法荷四大殖民帝國。夾縫中的歐陸諸國,出路何在?如無變革,必在東西方擠壓下支離破碎(東方的中國就是前車之鑒)。
這些前途渺茫的歐洲國家中,最強大的德國和義大利破斧成舟,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希特勒更加激進,力求以武力統一歐陸,東抗蘇聯,西退英美。
而後,歐陸諸國對希特勒半推半就,大部分歐洲人聚集於希特勒麾下,希望借德國之力抗擊英美蘇的壓迫。
無奈美英蘇國太過強大。整個二十世紀,全世界幾乎都籠罩在這三個超級大國的淫威之下。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偉哉!希特勒!
錯就錯誤德國不該與鄰國或強大的國家戰爭,如果與非洲、中東、亞洲進行戰爭,估計英國、法國等還會幫忙呢!要知道英國、法國就是靠侵略和戰爭起家的。
原因很多,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背景、國民性格、思想傳統方方面面,但我認為客觀原因的核心是1929年從美國引起的金融危機波及德國,這一事件如同地震海嘯,成為了一劑催化劑加速了二戰的發生,尤其當時的德國還是新興工業強國,金融危機帶給德國人民的災難極深。還有一個重要的客觀原因是,一戰後以法國為首的戰勝國在《凡爾賽和約》中對德國瘋狂掠奪,從佔地到賠款無不苛刻,擺明了要置德國於死地,最好此後一蹶不振。這些當然在德意志人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正所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所以希特勒可以很輕易地以「復仇」為由煽動起千千萬萬的普通民眾支持自己、支持法西斯黨、支持發動戰爭,可以說,戰爭是早晚的事,經濟不景氣只是加速了它的爆發而已。最後,德意志民族在歷史上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因此德意志人普遍缺乏民族安全感,德意志詩人曾經一遍遍問:「德國它在哪裡?我找不到它!」故,德國人需要強有力的政權能夠完成統一鞏固國家的使命,帶著濃厚軍國主義色彩的德意志上層被推到歷史舞台,從菲特烈大帝把普魯士帶上歐洲列強行列,到後來宰相俾斯麥完成德國統一,軍國主義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德國的政治意識形態傳統,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軍國主義造就了德國奇蹟,卻也導致了德國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二戰前,這一傳統在主觀上給了希特勒施展「我的奮鬥」(希特勒在獄中寫的一本書)一個平台,最終不可避免的爆發了二戰,給世界人民特別是猶太人帶去了深重的災難。
就像原始森林一定時間一次大火,不管你願不願意,戰爭是發展進步的必須一環,摧毀才能有新生
思維上有問題。不是德國發動了二戰,而是德國國力提升想獲取更多的政治經濟上的優勢發動了對周圍幾個國家的戰爭,沒想到各個國家之間利益盤根錯節捲入了太多的國家就形成了所謂的二戰。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四號坦克及其各種改型?
※如何看待「東德之後再無普魯士」這個說法?
※二戰中蘇聯能否憑藉一己之力戰勝德國?(關鍵點:租借法案,英美戰略轟炸,開闢西線戰場)?
※二戰時,如果暫時不進攻英蘇,德國是否能維持已佔區域的統治?
※二戰期間德國生產力有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