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內,醫學技術會有哪些重大突破?憑藉頂尖科技,個人壽命能夠達到150歲嗎?

一直很關心這個問題,我覺得對每個人也很重要。本來打算改研究醫學,無奈環境所迫改不了,請教多人也未果。。。所以求救於萬能的知乎,這問題沒有一定科研水平回答不了。

另外,作為一個經常規劃自己的人,很想預測一點點未來,哪怕一點點,因為一點點也會對我們產生重大影響,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想法。

最近幾年貌似有重大突破?還是一些網路噱頭?

比如目前很火的「換頭術」、再生術、克隆器官,靠不靠譜?發展到哪一步了?

還有現實中,李嘉誠、蓋茨那伙人現在感覺很年輕啊,是新醫療受益者?還有林志玲、劉曉慶這些逆天存在,抗衰老取得一定進展?

注意,這裡關注的的是個人,個人壽命在未來50年內可能的最新技術治療下(假設資金充足),壽命最大限度能不能到150歲。

全人類的壽命那太複雜,先不研究。

有人在研究嗎??

知乎醫學大神終極召喚@@@@


瀉藥~

這方面不在行,大約方向可以這樣理解:

如果要想把平均壽命從現在的位置提高個5-10年的數量,是一個醫學問題。

只要醫學能夠讓更多的新生兒不死亡、能夠救活更多半途夭折的青年人、通過預防手段更大範圍的干涉一些中老年疾病的發病時間使其延長,以及對腫瘤治療有新手段,高個5-10年是可以的。

但是,提高到150歲的平均值,這個可能不是我們現在這個物種在現在這個短時間的科技條件下能夠輕易達到的了,這個涉及到「細胞能夠正常分裂的最大次數」與「外來損傷對細胞分裂的需求」之間的平衡。

前面說到的「通過預防手段更大範圍的干涉一些中老年疾病」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減少可避免的「外來損傷對細胞分裂的需求」。但是,咱們的體細胞一定分裂次數是有上限的,而外來損傷是不斷的,除非被冷藏起來,完全停止生化反應。我抄了一小點兒wiki上的內容,其實就是說細胞正常分裂能力跟不上的正常外界損傷病,這些都是常見的「早老」疾病: Werner syndrome, Ataxia telangiectasia, Ataxia-telangiectasia like disorder, Bloom syndrome, Fanconi anemia and Nijmegen breakage syndrome

另外,有一些器官的細胞,一旦長好就不能分裂了。能用多少年,純決定於「損傷的程度」。

猜想如果能夠向150這樣數值突破,需要的醫學手段減少損傷,同時生物學發生巨大的認識突破,讓咱們的細胞可以多正常分裂幾輪。


現在的問題不是活的不夠長,而是不夠年輕。

換句話說,不死容易,不老很難。

把一個95歲的人狀態延遲到125歲不等於讓人到了70歲還一直保持35歲的身體機能。

140甚至150對社會和其本人真心沒什麼意義。

家裡多養了一位退休金提款機而已,他自己的生活質量十有八九堪憂。

看看301西院那些常駐的領導就知道了


謝。簡單說兩個比較靠譜、我又知道的、能延長壽命的方法——

1)減少能量攝入,這一點其實有些人可能已經知道了。減少能量攝入、但保證營養。但——這只是在一些動物身上得到的結論,在人身上還沒大規模試驗過。

2)藥物——前兩天剛報道一個,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老葯——二甲雙胍,目前正在做較大規模的臨床試驗,驗證其對於延緩衰老、延長壽命是否真的有作用。

二甲雙胍是相對比較安全的治療糖尿病的藥物,臨床發現有些服用二甲雙胍的糖尿病病人,居然活得比一般正常人的壽命還長,所以引起某些致力於研究延緩衰老的人的興趣。

「抗衰老葯」臨床試驗將啟動,吃藥也能延年益壽了嗎?

但這也還沒有得出結論——是否有效、有效程度如何,以及延緩衰老要服用多少劑量合適,都還沒研究出來不要先急著試驗

最後一點。呃。。好像閹割也是延長壽命的一種方法。

針對題目下的問題描述、補充兩點——1)比爾蓋茨看起來真不年輕,滿臉皺紋,一般人60多歲也不像他那樣。李嘉誠還可以。 2)誰都避免不了衰老,但衰老速度卻是因人而異的,有先天因素、有後天因素,比較林志穎與郭德綱。


謝邀,不知道行不行。不過直觀感覺平均壽命越長人類整體就離毀滅越近。


^_^。不會。

更新

佛經里早已說過彌勒菩薩降生的時候的情況,彌勒菩薩距離降生還有…………年,數字龐大!彌勒菩薩降生時人的壽命是多長呢,你百度下好吧。你這個百年就怎麼怎麼的,與經論依據不一致。故我說不會。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一門學科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其他學科的支持與進步,醫學或者生物學的發展也不能脫離其他如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支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測序技術的進步,使得我們可以對細菌、動物和人類這樣具有龐大基因組的生物進行測序並分析,使得我們得以窺探生物遺傳信息的奧秘。而測序技術的發展就是多學科共同進步的結果。

關於人類壽命的延長,進入現代社會後,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就目前的情況看,人類的平均壽命也是在穩步提升的,但是想有大幅度的攀升在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因為受到自然規律所限,人類的壽命基本也就是個定數(估計也就是150到200歲),就像我們想要實現星際旅行一樣,光想著提高航速是很難達成的,可以考慮另闢蹊徑(比如凍眠什麼的)。

現在已經是個很好的時代了,比起平均壽命不過二三十歲古代人,我們要幸福的太多太多,至於未來,人類科技的進步是必然的,只是我們可能很難享受到那樣的成果了。


謝邀~~

50年內醫學領域的重大突破,最有希望的就是基因治療。

西醫和現代醫學發展到現在,一共就出現了2.5次重大突破。其中有2次是比較公認的:1、外科手術的發明和應用。2、抗生素的發現和應用。另外0.5次是我剛剛考慮到的——化學藥物(非滅菌殺毒類的化學藥物,如胰島素、激素等)的使用。外科手術的基礎是對人體的客觀物質屬性的認識成熟所致:我們敢把人體作為一個物件或者一隻動物一樣去「動手動腳」了。而抗生素和化學藥物大規模使用的基礎是對人體的化學和基本生物屬性的認識成熟所致:我們認識到了人體是可以被其它生物(寄生蟲、細菌、病毒(暫且把病毒看做生物)等)入侵併發生相互作用而致病的,而在體外可以殺滅致病原的藥物在體內同樣可以安全有效。我們也認識到了人體內的生命活動是基於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的,因此能夠用外部手段——比如化學藥物,來影響人體內部的生化反應,繼而影響生命活動。

目前我們也已經認識到了人類本身的遺傳學屬性和一些遺傳病的遺傳學機理。對於基因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我們也已經認識得相當多了。所以從理論上論證很多基因療法——即人為控制基因的遺傳和表達,已經沒有太大問題。瓶頸在於技術。我們目前還無法做到精確針對某一個基因進行操作——尤其是無法做到在成本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精確操作某一個基因。同時,理論上對於基因表達過程中的重新編輯及其機制的揭示也沒有覆蓋全部的基因。然而,針對某一些我們已知的特定基因進行精確操作已經實現。只要再進一步完善流程、降低成本,其臨床實驗已經指日可待。但臨床實驗即使成功,距離大規模臨床應用依然還有距離——這個距離可能是幾十年。

至於壽命達到150歲——這個應該不僅僅與醫學有關。醫學上目前完全能夠在不計成本的情況下做到讓某幾個自身條件好的個例活到150歲甚至更多。但第一,這些技術如何普及?每個人的情況均不相同:有的有遺傳病;有的某些關鍵功能衰老過快;有的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器官損耗;有的營養及衛生無法保證……醫學還做不到妥善處理這其中的大多數情況。第二,成本如何降低?延長壽命的成本不亞於治療大病;甚至是治療一場大病的數倍。第三,活到150歲是怎樣活?維持不腦死亡就行?還是要維持各種正常功能?功能要維持到什麼程度?不同標準的難度也是大不相同的。我以上說的僅僅是維持不腦死亡的情況。但躺在床上插滿管子的150歲壽命恐怕也沒什麼現實意義。


150歲,那退休年齡豈不是要到120歲。。。


題主問的是個人,那就看中國男性一生中都主要由哪些死亡危險因素。主要由三類可干預因素,行為因素,環境因素和代謝因素。我把行為和環境因素拿出來看看:

有人說,這些都是統計數字,並不能代表個體壽命的長短呀。其實人能活多久,取決於這個人什麼時候死亡。這當然是句廢話,我真正想說的是,人類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死亡風險服從一個特定的先驗分布,而個體的死亡風險則是這樣一個概率分布的樣本實現。要提高個體的壽命,要麼靠運氣變成這個先驗分布的極端值,要麼改變自己的行為,選擇更適宜的環境,讓自己的後驗分布變得不同,不是嗎?而科學進步的福利,很大程度上在於讓這種行為和環境改變更容易。

這是中國男性不同年齡段死亡危險因素中行為和環境因素的構成情況,圖中紅色的是空氣污染,綠色的是吸煙,淺綠是缺乏鍛煉,紫色是不健康的飲食,淺紫色是酒精和藥物濫用,下面稍深紅色是職業危險因素。其中行為因素並沒有包括意外傷害相關的因素。可見14歲及以下的男性兒童主要的風險來自於營養不良,飲水衛生和空氣污染,14歲以上主要來自於空氣污染,吸煙,飲酒吸毒,缺乏體育鍛煉等。當然還包括圖中沒有包括的交通事故等。

所以,如果有什麼重大突破能延長中國人壽命的話,一定和這些因素有關。其實大家都知道這些因素是有害的,但為什麼總感覺為之改變的人很少呢?

首先,改變是有的,比如入院分娩的普及降低了中國孕產婦和新生兒的死亡率。食鹽攝入危害的發現降低了美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事件,還有典型的反式脂肪酸對心血管危害的發現。有了醫學證據,就有了對應的策略來預防和控制。

但目前主要的問題在於這類醫學證據產生地太慢,而且也不夠個體化,每個人遺傳背景不同,暴露的環境因素不同,對這些危險因素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人們會想小平同志吸煙喝酒活到96歲,恩來同志卻做不到呢,這樣例子在人們身邊也在大量發生。如果給予相同的干預,那麼可能平均需要干預幾百人,才能讓一個人受益。如今人類所掌握的醫學證據數量和質量,遠遠談不上個性化的風險預測。所以,未來醫學的突破,我覺得應該是醫學證據的產生效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今天能看到的雛形,就是精準醫學。不要被裡面基因組深度測序,蛋白質組那些名詞所誤導,這些方法就像是狙擊步槍的瞄準鏡,要打得准,最重要的是掌握證據分辨敵人是誰。

---原答案分割線---

人類人均期望壽命的延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降低,而兒童死亡率最高的地區在亞撒哈拉非洲。我覺得如果未來五十年有什麼重大醫學突破能延長人類壽命的話,那一定是在亞撒哈拉非洲建立了成熟的衛生體系,從而能控制瘧疾的傳播,及時治療嬰幼兒呼吸系統感染和腹瀉,普及疫苗,阻斷艾滋病的母嬰傳播。


不能。


謝邀

我準備活到250歲

前提是可以像年輕人一樣有活力能折騰

如果70歲以後只能在病床上繼續毫無意義的活到150或250歲

我還是決定在71歲的時候自殺算了


不可能,50年後你就知道了,太坐井觀天了


謝邀。不要逆天而為。活得太長了,對社會的進步是阻礙。要是某些權貴早死個十年最好是二十年,中國將會變得更好。


謝邀!

早就想談談生和死的問題。剛好引用一篇自己的文章來詳細說說。

長文無圖預警。。。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任你上至君王,下至庶民,任你一手遮天還是超脫世外,都難逃最終的宿命。死亡,看似容易,蹬腿閉眼翹辮子。但從醫學的發展來看,死亡並沒有那麼容易。下面我要從四個方面來闡述死亡:生死之間,長生不死,死而復生,生不如死。

首先,什麼是死亡,從哲學的角度,死亡就是生命終止,不復存在。但是從醫學的角度,這還是一個含混不清的問題。

「生死之間」

最初人們認為心臟停跳就是死亡,雖然來源無從考證。但這是顯而易見的,並且這種說法延續了很長時間。但是由於現代醫學的發展,許多人在心跳停止之前被挽救,甚至是心跳停止以後又被按了回來。雖然心跳回來了,但是大部分器官,包括腦組織已經缺血時間過長,完全失去了功能,簡單的說,只剩心臟在跳了,這樣的情況如何界定?

「腦死亡」概念首先產生於法國。1959年,法國學者莫拉利特和戈隆在第23屆國際神經學會上首次提出「昏迷過度」的概念,並開始使用「腦死亡」一詞。他們認為這種病人蘇醒可能性幾乎為零。

美國哈佛醫學院於1968年首先報告了他們的腦死亡標準。要求在24小時的觀察時間內持續滿足:

(1)病人無自主呼吸;

(2)一切反射消失;

(3)腦電心電靜止。

同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建立的國際醫學科學組織委員會規定死亡標準為:

1.對環境失去一切反應;

2.完全沒有反射和肌張力;

3.停止自主呼吸;

4.動脈壓陡降;

5.腦電圖平直。

但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並沒有被全世界所有國家接受。英國皇家醫學會於1976年制定了自己的腦死亡標準,他們提出腦幹死亡為腦死亡,比腦死亡更進了一步。我們知道,腦幹是人的生命中樞,人為什麼要呼吸心臟為什麼要跳都是腦幹說了算,而其餘的大腦則控制著其他更複雜的活動。因此腦幹死亡,說明人死的更徹底。1979年明確提出病人一旦發生了腦死亡便可宣告其已死亡。

那麼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制定腦死亡的標準,為什麼病人心臟還在跳動就認定他死亡了呢?在我看來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為器官移植考慮,腦死亡病人體內有保持良好的器官可供移植使用,而正在心跳循環停止的病人體內臟器多有嚴重損害不具備一直的條件。第二,節省醫療資源,每個腦死亡病人的維持都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使用支持系統去維持幾天乃至幾個月,直至心臟自然停跳,並無必要。

雖然腦死亡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近年來的一些「奇蹟」似乎表明腦死亡並不足以證明一個人真正死亡,或者說這種腦死亡後重新恢復自主呼吸甚至意識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也許是因為,目前人類科學對腦死亡的判定不夠精確,畢竟人類對大腦的了解還知之甚少。正有鑒於此,多數承認腦死亡的國家還保留有傳統的「自主呼吸停止,心臟停跳,瞳孔放大,血壓為0等」作為標準,腦死亡僅僅是輔助判定。

中國對於腦死亡還沒有公開承認,也沒有公開否定。腦死亡法的制定也異常謹慎,畢竟面對偌大的國家,十幾億的人民,制定死亡的標準並不是那麼容易。中國的腦死亡法一直在起草階段:深昏迷,腦幹反射全部消失,無自主呼吸(靠呼吸機維持,呼吸暫停試驗陽性),瞳孔放大或固定,腦電波消失。在首次確診後,觀察12個小時無變化,方可確認腦死亡。以上內容可能非專業人士並不能理解,簡而言之,腦死亡法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並涉及倫理學等複雜問題,其立法必須建立在堅實的醫學基礎、社會基礎和法制環境之上,現在在中國立刻實行也並不現實。所以,現在在中國只要患者家屬不放棄,哪怕造成資源的浪費,醫生也並不會宣布患者的死亡。

「長生不老」

古來皇上拜佛祭天,請道士煉丹修仙,唯一的追求就是長生不死,但依然沒能成功。一代代的巫師道士只能憑藉虛假的不死之術謀生。

時至今日,全球許多大名鼎鼎的實驗室依然在研究長生不死的技術。只是現在有了更專業的名詞叫做抗衰老或者是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人類關於長生不死的希望來源於,端粒、腫瘤細胞和幹細胞。

1966年,美國科學家海弗利克發現,細胞分裂次數是有限的,大部分細胞是50-60次,就慢慢死亡。他猜測細胞內有一個限制細胞分裂次數的「鍾」,他後來通過細胞核的移植實驗發現,這個「鍾」就在細胞核的染色體上。現在已經知道決定細胞衰老的「生物鐘」就是染色體兩端的端粒DNA,它可隨著細胞有絲分裂而縮短。一旦端粒消耗殆盡,細胞將會立即激活凋亡機制,即細胞走向凋亡。只要能調控這個「鍾」,就可以長生不死。

科學家還注意到了腫瘤細胞就可以長生不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位美國黑人婦女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的宮頸癌細胞的細胞系。半個世紀以前,一位外科醫生從她的腫瘤上取下組織樣本,並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患者在1951年死於該癌症,而他的腫瘤細胞卻保留了下來。在以後的歲月中,海拉細胞被提供給了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用於癌症研究和製藥等。現在想看看「海拉細胞」的真容,只要在附近研究婦科腫瘤的實驗室就能找的到。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這些細胞不死的原因,在於引發子宮頸癌的人類乳頭瘤病毒(HPV)。人類乳頭瘤病毒基因,能任意改變與正常細胞的壽命及分裂有關的「開關」,從而使得細胞能夠「長生不死」,無限增殖。當時,蓋伊憑直覺知道,這就是自己多年來尋找的「不死」細胞。為了防止其他科學家利用拉克絲,蓋伊決定,取拉克絲姓和名的前兩個字母,將這組細胞命名為 「海拉細胞」(HeLaCells)。

現在才知道,讓腫瘤細胞長生不死的東西叫跟前面說的端粒有關,他叫做端粒酶。他就是調控細胞鐘的物質確實存在,他叫「端粒酶」,他可以延長端粒。

端粒酶在正常細胞中被抑制,而在腫瘤細胞中被激活。如果調控端粒酶,細胞就可以不斷的分裂下去,人類似乎看到了長生不死的希望。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細胞生物學及神經系統科學教授謝伊在包皮細胞和視網膜細胞中誘導端粒酶,讓細胞已分裂了300多次卻毫無終止的徵兆。但是他是否能夠讓人體長身不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要說如何激活端粒酶,就算能夠激活又如何調控,細胞無止境的分裂,豈不是把正常細胞都變成腫瘤細胞了?

「長生不死」還有一個重要的可能,就是現在在學術圈裡如火如荼的幹細胞技術。幹細胞是什麼?對於這個名詞也許大家都不會陌生,他是一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和自我複製能力的原始的未分化細胞。簡單的說就是全身其他細胞的祖宗,而幹細胞的祖宗叫做胚胎幹細胞。他一方面可以無限自我更新,一方面可以分化為體內的各種組織細胞類型,也稱作「萬能細胞」。

現在的幹細胞技術主要是用來治療血液系統疾病,曾今遇到這樣的患者。5歲的女兒得了白血病,父母趕緊要了二胎,利用二胎出生的幹細胞治療大女兒的血液病。還有許多家庭在出生的時候保就存胎兒的幹細胞,用來預防將來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因為有了這樣的潛力,用幹細胞對自身的細胞修修補補,不是可以長生不死了?

克隆也「長生不死」的一種可能。克隆技術的誕生一度轟動全球,克隆羊多利的名字也一度轟動全球。簡單來說就是先將含有遺傳物質的供體細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利用微電流刺激等使兩者融合為一體,然後促使這一新細胞分裂繁殖發育成胚胎,當胚胎髮育到一定程度後,再被植入動物子宮中使動物懷孕,便可產下與提供細胞核者基因相同的動物。

克隆人的技術已經成熟,但是收到倫理學的限制,無法繼續進展。當然,克隆的你,還是你么? 也許有人說,相同的基因,從生物學角度來說,沒有差別。

在這裡我要岔開一個話題「特修斯之船」,說一個悖論,也是為古老的思想實驗之一。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幾百年的船,歸功於不間斷的維修和替換部件。只要一塊木板腐爛了,它就會被替換掉,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開始的那些了。問題是,最終產生的這艘船是否還是原來的那艘特修斯之船,還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來的船,那麼在什麼時候它不再是原來的船了?

人類的細胞反覆更新,7年之內全身的細胞都完全更換了一遍。那麼那個你還是你么?還是一個新的人。我們當然知道,應該還是你,因為時空的同一性,你的肉體和思維一直延續下去。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別的看法。

「死而復生」

影視作品中大家可能都看過木乃伊復活,或者是巫師施法讓屍體復活。江湖中也不缺乏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雖然人固有一死,但人類從來都不屈服於死亡。死而復生,也是人類和死亡之間的博弈。不過那麼多的復活傳說,僅僅是故事。

目前似乎算的上靠譜的只有冰凍人體技術。那是一種試驗中的醫療科學技術,把人體或動物在極低溫(攝氏零下196度以下)的情況下冷藏保存,夢想未來能通過先進的醫療科技使他們解凍後復活及治療。目前最大型的人體冷藏公司為美國的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

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貝德福就是世界上第一個被人工冷藏的人,他是1967年1月19日開始被冷藏的。最近中國重慶女作家杜虹冷凍大腦的新聞也被炒得沸沸揚揚,負責他大腦冷淡的也是這個公司。目前,該基金會為100多人進行冷凍術,包括著名棒球運動員泰德·威廉斯的大腦和比特幣先驅哈爾·芬尼的身體。目前全身冷凍最低20萬美元。雖說價格不菲,但是一想到有可能延續生命,對於那些富豪來說完全可以說是零成本的保存了死而復生的機會。

就現有技術而言,細胞的凍存技術基本成熟。實驗室里大大小小的液氮罐都是為了凍存細胞。凍上的細胞可以長期保存,復甦之後活力如初。組織器官也可以通過凍存相對長期的保持形態和功能的穩定。說到整個人體,目前已經凍傷上了100個,但是有沒有凍壞?如何復甦?還不得而知。

人體冷凍術也面臨著道德方面的問題。一個經冷凍處理的人能適應100或200年後的全新生活嗎?一個「復活」的人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復生之後卻得了抑鬱症再自殺了,這恐怕要成為天大的笑話。在死而復生出現之前,人們的確需要先考慮好這些問題。

「生不如死」。

最後要來說說生不如死。中國有一句諺語「好死不如賴活著」。說這句話的人一定沒有在醫院裡看過那些腫瘤晚期或者嚴重顱腦損傷的患者的痛苦過程。

在這裡不得不說說筆者的經歷,實習期間遇到腹腔腫瘤晚期患者,年輕男性,因為胰腺腫瘤,已經開了三刀,身上插滿了管子,有的管子里不斷的灌入維持生命的藥物、血漿,有的罐子里不斷滲出患者的腫瘤壞死所產生的液體,糞便,尿液,每過幾個小時就需要我去給他更換覆蓋在管口和手術傷口上的紗布,不分晝夜。患者意識清楚,每次換藥都痛苦異常,但是如果不換,這個人就要泡在尿糞之中。這種痛苦沒日沒夜,大劑量的止痛藥物也毫無用處。由於年輕人身體基礎經得起消耗,由於現代醫學的發展又很多辦法可以維持生命,這個狀態持續了幾個月,父親母親流幹了眼淚,患者早已精神崩潰變成了行屍走肉一般。這個狀態讓我深深的理解了「生不如死」這個詞。只記得熬過了那一年的春節,年初三再去上班,那一張病床已經搬空,我愣了一回神,卻長舒一口氣。這個結果無論對於我,還是家人來說,都是一個解脫。回首那痛苦的幾個月,不知道他的父母心中是什麼滋味?

後來在神經外科工作,太多顱腦創傷的患者。現在神經外科基本上可以做到能下手術台就基本能保住性命。但是對於那些特別嚴重的腦損傷,不要談恢復如初,即使是想要蘇醒都難上加難。患者沒有一點意識,吃喝拉撒通過插管完成。看著家屬耗盡了最後的積蓄,面對一個曾經熟悉的面孔,眼神卻失去了光亮。雖然植物人蘇醒的奇蹟也曾今聽說過,但那個只是個奇蹟,不僅概率是微乎其微,比中彩票的概率都小的許多。而且所謂蘇醒,可能僅僅是可以認識人和說話,距離生活自理仍然相去甚遠。對於貧窮的家庭來說,更無法負擔期間高額的醫療費用,用幾十萬元來買一張彩票。面對一貧如洗,債台高築和於心不忍,這個時候至親家人是什麼心情?

這種心情,我可以理解。2013年,外公去世。他走的很平靜,只是在一個冬天的下午,接到醫院的電話,通知我們來辦理後事。其實好像我們都在等這個電話,等這一天。

外公已經在病床上躺了太久,帕金森病的晚期讓他早已喪失了年輕時的颯爽英姿,沒有意識,靠管子和藥物生活,可能談不上生活,僅僅是生存。僅僅是藥物和儀器讓他維持生命。幾年的卧床,讓他的面容和軀體都變了形,呼吸和進食都靠管子,鼻子失去了呼吸的功能,嘴巴失去了咀嚼的功能,整個臉的下半部分開始萎縮,由於長期卧床和營養不良,瘦的只剩一個骨架,但手腳卻水腫的像個饅頭,皮膚快被撐開,甚至他的尊嚴都在慢慢消逝。這已經不是我認識的那個人,一個傲骨的學者,一個親民的市長,一個慈祥的外公。我想如果他有意識,一定不允許自己走到這一步。但是有些病魔卻恰恰會吞噬人的思維,難道我們不能有決定自己生死的權利?

說個三個故事,目的在探討生不如死的狀態。雖然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是決定自己的生命也應該是一項基本的權利。中國沒有腦死亡法,只要患者還有心跳,醫生無權放棄治療。這個選擇的權利交到家屬的身上,至親的家人大都會傾其所有延續患者的生命,但是這種延續在我看來更是延續自己的責任,並不是考慮到患者本人的福祉,有的延續卻是痛不欲生。

這一點在西方國家就有所不同,患者在生前簽署協議。是否搶救,是否允許侵入性的操作,是否接受植物人狀態,甚至是在維持多久之後就放棄治療。但是這也需要強大的法律體系來保障,保障這個制度不會被人所利用,雖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想在不能長生不老,不能死而復生的情況下,至少可以選擇死亡。

生和死的博弈,不僅是一個醫學問題,更是一個哲學問題。醫學每天都在直面死亡,似乎如此便可看淡生死,超然物外。但是,在死亡面前,誰又能正真說得清呢?


記得生導課上,老師介紹過關於果蠅的長壽實驗,簡單地說就是雜交而得到長壽基因最多的果蠅,最後雖然的確得到了壽命有明顯延長的果蠅,但是,這種果蠅的其他生存指標都顯著降低了。

換句話說,如果是壽命延長了,總要在別的方面有所損失。

大自然是不喜歡衰老的生物的,新葉催舊葉才是自然的偏愛。


不回答壽命啊。關於醫學技術突破。

個人覺得腫瘤免疫治療這塊兒會有很大突破,腫瘤免疫治療50年內會改變現在惡性腫瘤的治療方式,並在實體瘤的解救治療中凸顯出來,關鍵詞——腫瘤微環境、抗體、嵌合抗原受體、微生物。

不過,醫學技術突破最終依賴基礎學科。

再不過,腫瘤還是bug。


謝邀。我只能回答四個字,好好做夢。


現代醫療的發達程度,已經使他不再是限制壽命增長的主要條件了,現代社會限制壽命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貧窮


這個問題一點意義沒有,一個人能活多久只是個數值而已。


只有他可以。


推薦閱讀: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如何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
如何看待「可控核聚變!中國『人造太陽』持續60秒創全球紀錄」?
人類社會的未來到底在哪裡?
17歲你想做什麼?

TAG:未來 | 預測 | 醫學 | 科學 | 人類壽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