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對宋元時代的社會造成了什麼樣嚴重的後果?

自北宋出現紙幣後,歷朝印刷紙幣有無節制?宋元兩朝有無形成大規模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給宋元時代的社會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這個問題不錯,相當不錯~

真心瀉藥~~

都說咱家是宋粉,哼~咱家這次讓你們看看花式黑宋的正脈嫡傳~!

更第一次:

南宋的政治格局和經濟體制,就是一個戰時體制和平時體制的混合物。

一方面政府要保有大量的動員力,在軍事方面面對北方的壓力;一方面要維持政府統治和統治集團的消費。兩者的結合,就造就了早熟的以手工業和種植農業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市場,這種市場的誕生太早了,還沒有足夠的生產力加以填補,因此使得南宋植根在流通領域的經濟槓桿和金融槓桿的調節作用逐步弱化,鈔票貶值就是一個表面現象。這個現象體現為鈔票貶值,本質上體現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限,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南宋在慶元年間開始推行的一體納糧的新徵收方式和賈似道最終放棄在流通領域的努力而轉攻對土地所有權的爭奪,這個過程體現的是國家經濟負擔的逐步加重和統治階級逐步擴大給國家帶來的沉重經濟壓力。

事實上,即使是統治階級內部,對於當時的政府財政危機,也是有不同看法的,這也就是賈似道得以執政的政治基礎。只不過生產力的發展,得以養活更多的脫產知識份子並逐步成為官僚地主,最終導致地方精英的崛起和他們對地方經濟勢力的整合,某種程度上標誌著封建國家對社會的控制逐步轉弱,古典社會逐步呈現崩潰的趨勢。賈似道的政治改革,就是代表國家體制並依附國家體製為生的一部分統治階級的成員的垂死掙扎。

軍費、統治階級的消費、國家行政日常支出,這三項的開支最終使得在流通領域進行槓桿調節的一切努力最終作廢,沒有生產力的發展,這個問題解決不了。而生產力的發展在農業時代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最終的辦法只能是爭奪生產資料,通過對生產資料的壟斷來實現對生產力的壟斷。

南宋中晚期經濟發展的停滯,是只有通過發展生產力才能解決的問題。任何妥協或者幻想通過溫和改革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的,都不可取。


最根本的影響,本人認為,應該是士兵拿到的紙幣軍餉,一天天貶值,士氣必然暴跌。

兩宋金元後期都陷入了紙幣貶值-士氣不振-戰敗-財政緊張-濫發紙幣-紙幣貶值的惡性循環。失敗的一方根本沒有挽回局面的可能。而戰勝的一方可以靠新佔領的地盤擴大自己的紙幣流通,暫時緩解通脹壓力。

參考解放戰爭時期拿法幣金圓券軍餉的國軍。惡性通脹直接影響了王朝的國運。


以宋為例。一般情況下,當然是有節制的,正常人都會知道這個道理,紙這東西要作為貨幣流通,肯定不能隨便發,不然肯定會跌價嘛。

當然,宋代的情況不一而足。以紙幣的出現和流通歷史來看,紙幣誕生在四川地區,真宗景德五年(1005)「初,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續通鑒長編》卷一〇一)

四川流通紙幣後不久,陝西河東地區就引入了紙幣。

熙寧七年(1074),陝西開始獨立發行交子「詔永興軍路皮公弼,秦鳳路熊本併兼推行本路交子,仍以知玢州宋迪提舉永興、秦鳳兩路推行交子。」(《續通鑒長編》卷二五四)

陝西、河東以及四川流行交子的原因是這些地區使用鐵錢,大面積的普及紙幣是到了南宋時候了。

紹興六年是南宋第一次發行紙幣,不過三月後就廢了,紹興三十年(1160)再次製作會子同行,且規定了通行區域,「會子初行,止於兩浙,後通行於淮、浙、湖北、京西」((《宋史》卷一八一《食貨志》)

大規模的通貨膨脹是有的,主要是南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有關聯,而且,南宋的紙幣政策是分地區的。也就是不同地區使用不同的會子結算,不同的會子有不同的匯率。

這是南宋各地區使用紙幣的情況,不同地區都不同。非常複雜。

這張更加清楚些。

實行各地區紙幣的一個原因,是總領所的緣故。這與當時對北方戰事劃分了四大戰區有關係。這裡不再多說。

各地區的通貨膨脹也不同,在不同時間段不同情況下都會有不同。比如在南宋早期會子流通比較穩定的時代,乾道年間,江浙地區民間會子一貫可以換610文左右(《歷代名臣奏議》卷二七二辛棄疾《論行用會子疏》),在湖會區的鄂州地區,一貫會子換600文左右(《宋會要輯稿》《食貨》四十之五四》),你可以看出實際差距不大。

但是寧宗即位後,由於會子數量劇增,貶值嚴重,各地區控制物價增長的措施以及效果又不會一樣,所以,差距就出現了。

一般而言,一旦遇到戰事,軍費劇增,會導致會子增發較多,也會導致貶值。另外一方面,南宋的會子實行的是回收制度,即命名一期二期三期這樣子,一定年份後回收上一期的,發下一期的,這是為了控制市面流通紙幣的數量。但是事與願違,經常出現沒錢花了,這一期的會子又不夠用,所以增發下一期的會子,上一期的會子又沒有全部收回,又承認可以使用,導致紙幣貶值。

說道濫發紙幣的影響的話,無異於應該是對民間財富的掠奪。

大量的通貨膨脹主要有這幾次

(1)宋寧宗時期(1195-1224),寧宗開熙年間由於宋金交戰,軍費開支過多,會子增發嚴重,嘉定年間政府採取的措施是重新發新的會子,與舊的會子的比例是以一新換二舊,這就引起了米價、物價的上漲。——因為這變相的使朝廷承認了舊會子面值的貶低。

(2)理宗時期(1225-1264),寶慶年間物價上漲,東西越來越貴,紙幣越來越不值錢。

淳祐寶祐間,」銀價去春每兩僅三千引,今每兩七千五百引矣。糴價去春每石僅二千引,今每石五千引矣,其他百貨增長者稱是。「——李曾伯《可齋續稿》

(3)度宗時期(1265-1274),咸淳初年,賈似道發行新的紙幣——金銀關子,結果導致物價持續上漲。

總的而言,每次發行新的紙幣,都會導致物價上揚,而朝廷徵收賦稅是銅錢和紙幣混合,一般是一半一半,發糧餉的時候,經常是以券或者紙幣來發,而且實際上官方的紙幣銅錢的兌換比一般都要高一點,這種差價也是要命的。一旦紙幣多發,信用度低了,就會導致物價上揚,上揚的結果就是:百姓實際到手的錢壓根買不起東西了。於是越來越多發紙幣,最後換新的一種紙幣,結果又是一輪剝奪。除了平民百姓,其實最吃虧的應該是那些富商大戶,一旦被逼迫持有大量的紙幣,就經常導致破產。


理論上後果並不嚴重,得看你從什麼角度看。因為封建時代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依靠「實物貨幣」的。我個人對金融歷史了解並不多。但有一點我很清楚,那個時代貨幣亂了首先損害商人的利益,可是真正能動搖王朝根基的是不適用或基本沒有貨幣的群體——農民階級。只有到了明中葉,貨幣交易才佔主導。(一條鞭法)


宋代基本是通貨緊縮,因為銅錢不夠。通貨緊縮造成紙幣出現。元代倒是經常通脹。我感覺普通人民(農民為主)對通脹感受不深,商人和官員才會比較痛苦。


「概括而言,我國古代一度廣泛通用的紙幣,從根本上看,只是由於當時金屬幣材不足而出現的一種替代性通貨,與真正意義上的由於信用關係發達產生的紙幣尚有差距。」

摘自包偉民《試論宋代紙幣的性質及其歷史地位》


無節制(確切的說想控制但控制不住,飲鴆止渴);有形成;元不清楚,宋請閱讀汪聖鐸《兩宋貨幣史》。


推薦閱讀:

2037年中國大城市房價會是多少?
秦國統一六國以前,貨幣沒有被統一,那麼國家和國家以及國家之間商人往來如何交易?
相對於2017年2月,北京的房價三年內會下降嗎?
為啥二三線城市的物價比一線城市高?
為什麼古代鑄銅錢,鑄的品質不好也會影響經濟、導致通貨膨脹?

TAG:貨幣 | 通貨膨脹 | 宋朝 | 元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