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對未知的事物產生恐懼?


先說結論,因為恐懼的本質就是未知。

人在正常發展的情況下會在腦中建立各式各樣的模型,方便自己快速做出判斷,降低認知成本。

如,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小孩,第一次見到狗的時候很可能會害怕,這時你跟他講這是狗狗,不咬人,不用害怕。那麼在他腦中就會有一個 狗的模型 裡面包括一切關於狗的信息,如外面,形狀,毛髮顏色等。從而把「不用害怕」的情緒和「狗」的模型配對起來。

假如他不害怕,那他也會記下關於對狗這一客觀事實的情緒反應,就是我不怕狗。

那麼下一次見到貓的時候,由於兩者比較相似,如果孩子把貓當成了狗,他便不會害怕。

假如孩子發現這貨不是狗,很可能還會害怕,那麼就需要再在腦中建立一個貓的模型。(參照建立狗模型的步驟)

以此類推,人可以通過對比,泛化等方法以極小的代價迅速建立諸多模型,進而認知世界。

那麼,當人遇見未知的事物時,第一件事就是先在腦海中迅速尋找類似的 模型,來看看到底這是什麼東西。 如果找到了,你的情緒反應就會和對之前已有的模型情緒一樣。

如果找不到,匹配不上已有模型,但又沒有足夠的信息建立新的模型(如沒旁人給你解釋這是什麼),你就會不知所措。而遇到不知所措的東西時,逃跑是最安全的選擇……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選,又不得不說另一個概念 :集體無意識。

簡單說就是一個族群意識層面的遺傳,這種意識層面上的遺傳就如同生物層面的基因遺傳一樣來自先祖。

許多人怕蛇,就算從未見過的人也會。這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很多都死在了蛇口上,傳到我們身上的基因都是那些見到蛇就跑的祖先的基因,所以我們見到蛇就怕。

再回到遇見未知就怕這件事,假設我們先祖中有遇見未知不怕的和遇見未知就跑的。那麼在漫長的進化路中,生存概率較大的必然是見到未知就跑的,這點動點腦子就明白,不廢話解釋。

於是乎,當你遇見未知事物就怕時,不要吃驚你這種本能的強大,因為它是人類活到現在的一個必然產物。

同樣,人為什麼會怕黑、為什麼真小人沒偽君子可惡、笑裡藏刀為什麼噁心等也可以類比著理解。(有興趣還可以上網查查認知不協調,對看待此類事情也有啟示作用。)

手機碼字,還在上班,就醬。


因為人對身邊的環境可控和能預測是是一種基本需要。使自己保持信念的一致也是。所以人們喜歡熟悉的和舊的東西。

面對新的或未知的東西,人有失去掌控和信念被打破的危險,所以會恐懼。


黑暗森林法則,猜疑鏈可以作為一部分解釋。還有就是古代近代社會對同性戀的慘絕人寰的打壓(我真的不是gay。。),說明了人對不可控的,對異化事物有種比較複雜,抑或特別純粹的厭惡。所謂偉大的文明都需要共同的敵人來維持(起碼對人類來說不改基因永遠是這樣)的這種現象,我覺得也和這個有關。


恐懼原因是對失去的心理感受。在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之前,人直接的考量要麼是獲得什麼,要麼是失去什麼。當失去的東西在心理中的作用大於獲得的東西在心理中的作用是,便會產生焦慮,擔心,和恐懼。這時的理性不能放下心理的作用,也就不能無法做出自己的判斷——情緒干擾認知。於是慾望與焦慮不能平衡,焦慮更深一步,變化成了恐懼


當你的事業出現危機,當你的情感遭遇傷害,當你的婚姻發現裂痕,當你的學業面臨學習障礙,當你的子女教育和家庭衝突,在你人生的道路上你的心靈的焦慮、煩惱、痛苦,誰與解除?當你追求成功、渴望幸福,你的心卻又迷惑,誰又給予指路呢?悠悠心理給予你最專業的心理幫助,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悠悠心理(appkunming)


推薦閱讀:

如果有很多事情要做,究竟是要先做簡單的後做難的還是先做難的再做簡單的?
中國社會的冷漠主要原因?
為什麼每到大姨媽的時候就會變得情緒化、敏感、易怒?怎樣才能有效改善這種負面情緒?
如何學好社會心理學,有什麼推薦的書?(非心理學專業)

TAG:心理學 | 心理學與生活 | 心理學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