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女兒獨立以後,作為家長感到非常傷心?應該如何調節?

知乎上的各位知友好,最近遇到一個問題,想向知乎上的心理學學者請教,實在冒昧。我的女兒去年研究生畢業,今年在深圳找到了不錯的工作,我們家在湖北,家裡也只有女兒一個孩子,雖然大學以後她在家的時間少了,但我們夫妻並沒有因此傷感,這種二人世界在很長時間裡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比從前更好。

上周她爸爸按照慣例往她的卡上划了這個月的生活費過去,但是被女兒退了回來,女兒說她現在已經有了工作,雖然是有點缺錢,但不想再靠家裡養著。這個月生日,女兒還買了一個肩部的按摩器給我。雖然我們一直都知道,女兒遲早有離開家自己獨立的一天,但是真的遇到了這種情況還是難以適應。現在在家看著女兒買的東西,也會覺得高興吧,但更多還是傷心,這種事也不能和孩子說,不知道這樣的心理是不是有問題,應不應該聯繫心理諮詢呢

謝謝。


首先女兒獨立後,家長傷心是非常正常的。這種悲傷來自於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來自於分離的悲傷。

愛就像是硬幣一樣有兩面,一面是連接人們的甜蜜幸福,而另一面則是分離時所需要面對悲傷和遺憾。

分離確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你或許真的不能再在現實中和孩子如此親密的在一起,孩子即將和你道別,從此逐漸踏上她自己的人生。不過好在這種道別並不意味著永遠的離開,只不過意味孩子將以另一種方式和你相處。雖然孩子能給你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但你們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她在成長中的每一次突破和成績,那些傻乎乎但又讓人心疼的蠢事、甚至煩惱和憂慮,會永遠靜靜地躺在你的記憶中,不會離開。也許她並不再像以前一樣,經常出現在你的身邊,但是當她再次出現的時候,也一定能夠帶給你之前沒有的欣喜和喜悅。也許她不再能以自己的陪伴給予你支持,但是她的成績將會成為你生命中新的驕傲。分離的過程一定是悲傷的,但是請相信悲傷並不一定是通向痛苦,還能通向新的幸福,一種只有當孩子長大離開後,家長才能體會到的幸福。

第二種悲傷,則是一種源自於家長身份的悲傷。

為人父母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因為孩子是這世界上最能帶給你自豪感和成就感的東西。這也就是說孩子和家長帶給彼此的價值感是雙向的。家長在承受著孩子帶來煩惱的同時,也在享受著孩子存在帶給家長的價值感。這種價值感一部分來自於成功地扮演了一個教育者,簡單的說就是成為優秀孩子背後的那個優秀的爸爸媽媽,享受著我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都要好的成就感。而另一部分的價值感則來源於成為孩子心中最為重要的那個人。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小一點的孩子(5歲以前)特別喜歡聚在一起攀比,比誰的爸爸媽媽最厲害。這是因為對於他們來說,爸爸媽媽是他們生命中最為了不起的人,也是最能讓他們自豪的人。這種成為孩子心中最為重要的人,最為崇拜的人真的能為家長帶來很多意義和價值感。我想支持很多父母風雨無阻的,也許就是孩子眼中的那份依賴。

遺憾的是,孩子註定要長大,也註定要慢慢的離開家長的生活,開始自己的生活。當孩子離開時,父母也喪失了自己的「父母」身份。父母失去的不僅僅是孩子的陪伴,更失去了心中一部分的自我價值,家長不再是孩子最為崇拜的人,不再是孩子最不可或缺的人,不再是那個最為有力的照顧者。這種身份的缺失是一種非常難過的感覺,就好比一個從業20年的技術員突然被告知下崗了,而且以後你從事的這個行業都徹底沒有了的感覺。,令人心酸無奈。

第三個方面的悲傷,是一種源家長內心孤獨感的悲傷,這種悲傷並不僅僅單單是孩子離開家庭產生的孤獨,而一種更為複雜的孤獨。

在孩子成長的早年,孩子的內心特別需要這樣一個照料者。他能讓自己感到自己永遠被回應,他能讓你確信的感到你在他心中的位置比任何人都重要,他能讓你感到他發自肺腑的無條件的愛你,他能讓你感到無論你們之間發生什麼,你們的關係都不會被斬斷,你們的共處是如此的安全。因為這樣一個照料者的存在,孩子的內心才能安穩且不孤獨,孩子可以在這種包容、接納、關懷的支持下,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力量去探索世界、理解他人,進而發展出自信,學會愛自己和愛別人。然而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這一點,這就會造成某些孩子在長大後依然對於這種親密無間的照料者懷有一種非常巨大的遺憾。

面對這種遺憾,一般有三種較為常見的處理方式:

1、自己成為那個照料者。既然心中有這樣的一個遺憾,那乾脆在生活中自己主動成為照料者,進而讓自己體驗到那種親密無間的照料關懷關係。當他們給予別人照料時,一方面他們或許可以獲得別人相同的回應,進而自己也得到這種照料,另一方面,他們也可以將自己過去的遺憾投射到別人的身上,用照料別人的感受來彌補自己沒有被照料的遺憾。

2、不斷地尋求那個照料者。既然有些遺憾,那就繼續尋找,在生活中抓緊一切機會去彌補這個遺憾。倍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關係,格外珍視生活中的他人,不輕易和別人分離。嘗試在於他人的關係中,重新體會那種被照顧和被呵護的感覺。

3、壓抑這個遺憾的想法。或許這個遺憾是真的沒有辦法彌補的,那不如把它壓抑掉,將注意力放到別的什麼地方上去。

很多家長都在和自己孩子相處時,使用著第一種和第二種處理方法來彌補著自我內心關於缺失照料的遺憾。因此當孩子離開時,這種曾經對自己有作用的彌補方法也會離開。家長內心關於缺失照料的遺憾就會再一次被觸碰到。對於使用第一種處理方式的家長來說,他們會體會到如下的感受「我的孩子不再需要我了,我再也不能成為那個照料者了。」進而他們會感到異常沮喪甚至自我懷疑:「難道我的照料如此不值得一提,我這麼努力了也沒有人反過頭來照料我,難道我真的這麼差勁嗎?這麼不值得別人喜歡,我真的感覺糟透了」。而對於第二種處理方式的家長來說,他們則會體會到更為直接、且更為巨大的沮喪,比如「難道所有的關係都註定要離開?難道真的沒有那個如我所想的,溫柔穩定的照料關係嗎?」

這種再次被觸碰的內心遺憾在沉澱多年後的再次爆發,會格外的猛烈,很輕易的撕毀你的心理防線,讓自己感到巨大的失落和痛苦。

總而言之,孩子離開家長可真的不是一種簡簡單單的長大離開,對於家長來說真的是一個很重大的失去。這種失去會帶給家長,分離的悲傷,身份失去的悲傷,並且會再次觸及內心關於孤獨感的悲傷。因此要解決孩子離開帶給家長的悲傷,並不是簡單的調整生活節奏就可以完成的。家長首先要意識到到底孩子的離開,帶給了自己什麼感受?然後在給予不同悲傷以不同的處理。

分離的悲傷需要心靈的釋放和時間的療愈,你需要找個空間、找些人來釋放你內心關於分離的悲傷。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悲傷,是需要給予時間去療愈的。

家長身份的失去需要生活方式的重新調整,你需要重新調整你的生活,去找到新的身份,關於自己的意義,讓自己重新能為自己而感到驕傲。

內心孤獨感的悲傷需要進一步的體會和成長,你需要重新認真審視你內心的遺憾,去尋求專業的幫助或者用自己的理解成長。學會新的方式來處理內心的孤獨感和照料缺失遺憾。

這一切的一切是一個再次成長的過程,家長也需要猶如初生的孩子一般去利用這個機會,學習關於自己新的一切。這樣才能讓父母真正的完成分離的過程。學會真正的把自己的需要放回自己的身上,順利度過孩子離開這個心理分離階段。

----

新書《愈親密,愈傷害》已在知乎電子書上架,歡迎大家指正 :-)

愈親密,愈傷害 - 「一小時」系列 - 知乎出版


這個問題好想答。

大概是我工作一年之後,期間被我主管領導凌遲了一年之久,包括精神肉體各種折磨。PS:我領導是女的,沒有強暴我,你們放心吧。

但是她可以做到這樣幾件事:

突然把我手裡馬上做完的活給別人,然後在別人犯錯的時候誇張的指責我,不給我活干,就讓我干坐著,吃飯的時候直接在食堂批評我吃飯慢,用詞極盡惡劣態度極其猙獰,更有甚者,會突然出現在我身後卡我脖子,會掐我,會咬我。

對,她就是個不擇不扣的變態。

我確實惹到過她,因為拒絕和她家親戚結婚。

那時候我每天早上只要一想到要上班就會覺得非常絕望。覺得又是生不如死的一天。

你們看到這,一定會說,你怎麼不辭職,你怎麼不抽她。

但是人的惰性是非常可怕的,而且工作是家裡安排的,我自己心裡承受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反正不管怎麼樣,我沒有辭職,我一如既往的在她手下幹活。

然後,我整個人就開始了變化。

從最初謙卑真誠的說話,變成了油嘴滑舌,她所說的一切我都遊刃有餘的擋了回去。

她說我噁心,我就說,是啊,我也覺得挺噁心的,你要不要吐,我去給你找個口袋。

然後時刻和她保持距離,不讓她靠近我,避免被她碰到,碰疼我。

中午不在食堂吃飯。

她說什麼我都當放屁,不給我活干我就玩手機。讓我干坐著我就狂上廁所,尿遁出去溜達,跟單位樓下的貓玩。

就這樣,我開始被身邊的人評價為「性格好,特別會說話」,我也從一個萬事不過腦的人變成了一個事事思考盡量沉默的人,看著乖巧可愛又安靜。

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心裡發生了多大的變化。

於是,工作一年後,有一天,我回家了,坐在家裡的沙發上發獃。

我都記不住我在想些什麼事情,可能因為心裡在合計事情,所以眼神有些不對。

我媽不知道什麼時候到我身邊來了。

她說,寶寶(當然我不叫這個小名!這是一種昵稱,你們也可以替換成小鼓犢子),你以前從來沒有過這個表情。

我一愣,恢復一張平時的蠢臉。

我問她,什麼表情?

我媽說,說不好,就是看起來特別陌生,你以前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表情,看著像是一個完全的大人,不像是我的小孩。

我嬉皮笑臉的說,是么是么?那好看么?

我媽沒說什麼,嘆了一口氣,轉身進廚房給我做東西去了。

我自己沉默了一會兒,我現在都記得當時我媽臉上那種有點兒難過有點兒不安的表情。

她好像覺得一直給我保護的很好,一直我都像個小傻孩子一樣在她身邊蹦蹦跳跳的。然後她特別在意的這個小孩子,有一天突然變了一副面龐,一定是在外面經歷了什麼事情,才讓她成長。

後來我媽有意跟我嘮過工作上的事。我不怎麼愛和她說,總是一嘴帶過。

後來我殺出重圍,不再被領導這麼虐待,或者說,能很好的適應領導的虐待的時候,我和我爸談過這些事。我爸嚇了一跳,他簡直不能相信得我這麼暴虐的小脾氣,是怎麼咬牙切齒的把一切都忍下來的。

我給他笑呵呵的講我們領導掐我脖子,勒的我都要不能呼吸的時候。

我爸突然插嘴,下次直接扇她,往死里打她,不怕出事,你還有爸爸呢,別讓她碰你。

我哈哈一笑,我說,好呀。

所以昨天領導故病重發,又跑出來勒我脖子,我抓著她的手,直接就把她胳膊擰到後面去了。

用的力氣非常大。

就像是膝跳反應一樣,從她手過來的一瞬間,我就這麼做了。

我給她扭的很疼。

與此同時,我還笑呵呵的學著她的樣子,跟她開玩笑,你怎麼這麼欠兒啊?一天動手動腳的。

給她嚇了一跳。

我上班兩年了,最初的敬畏已經丟的差不多了。

所有的尊重也都用的差不多了。

現在領導算什麼,工資又不是你給我開的,面上過得去就好了,你對我壞,你還指著我對你好,不要鬧了,我的感恩之心哪有這麼隨意的就扔出去了。

最初年幼,什麼也不知道,被領導騙的跟個大傻子一樣。

現在在她手裡走了一遭,學會了太多東西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感謝她是個變態,讓我知道這世界上有這麼多的陰暗面,讓我更珍惜生活中的光和亮。

所以,題主,成長是無可避免的。

你捨不得推出去成長的孩子,總有一天也會在別人手裡長大。

會痛會哭會流血,但是也會變強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能夠參與別人的就已經很好了,盡量不要去給別人做決定。

我媽非常戀著我,但是她自己又非常明白,我不會一直拴在她身邊。

題主你其實心裡也非常明白。

小孩子固然可愛,心地單純,不諳世事。

可是你不能永遠的保護她。

我之前一直有個毛病,就是總將最終救贖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總覺得會有大英雄在最緊要的關頭來救我。

最初這個大英雄我設定的是我爸爸。

但是給後來發現他並不能次次立刻出現。

後來我還給小鹿君設定過這個角色,但是我發現我根本就不敢向他求助。

即使他後來告訴我,有任何幫助都可以找他。

所以我現在突然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個大英雄,成了我自己。

我努力學習本領,增加技能,加強我的保障。

前幾天和我媽嘮嗑,我說,我之前一直想著把別人當作一種信仰和依仗,所以我遇到事情的時候經常慌張,我不知道怎麼處理,都等著別人來幫助我一下,一下子度過困境。現在我因為...(最近在忙的一件事做的非常順利,心裡對自己認同度極具升高),我遇到什麼事了都覺得無所謂,反正我有我自己呢。

我媽說,你以前那個想法確實不太好,現在的挺好,人就該靠自己。

安全感只有自己才能給自己,從別人身上索要的越多,得到的失望反倒越大。

還不如不斷的向自己索取,鞭策自己進步。

我好像一直在歪題。

但是題主,真的,不用擔心,無論是什麼樣的孩子,都會順利或坎坷的成長。

不要畏懼他的羽翼漸豐,他收攏翅膀的時候,你就是他最好的家。

祝好!


有意思。家長也面臨自己的『斷奶期』了。

這或許說明家長該找些事情來做,讓自己重新感到被他人需要,以平衡暫時失去女兒對自己的需要帶來的傷心和失落。

我們常看到退休後的老人,由於沒有找到合適的渠道發揮餘熱,兒女又缺乏對老人心態的了解和理解,老人日益孤獨,感到自己不再被人需要,『沒用了』。這種情緒起來之後,若無人排解,就容易揮之不去,久而久之,老人的自憐心態就會加重。

題主這位媽媽能來知乎求助,挺好的。看看我瞎支的這些招數,對不對你的心思。

首先,女兒不需要你們的錢,不等於你們就不再被女兒需要了。她將來必定還會遇到掙錢以外的好些問題,你們的人生經驗,尤其是走過的彎路,都會為女兒提供借鑒和幫助。所以,只管等待,等待女兒在生活的海洋里嗆了幾口水,來向雙親求抱抱,求溫暖。那個時候,題主媽媽就盡情感受被女兒需要的快樂吧。所以,題主媽媽不妨可以學習一些年輕人進入職場後會遇到哪些問題這樣的知識,也許可以就此和女兒交流。在這裡毛遂自薦一篇回答:

70 後和 80 後對於剛剛踏入社會的 90 後畢業生有什麼建議? - 周筠的回答

其次,被人需要,是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的快樂和自信的重要來源——世界因我而不同嘛。如果題主媽媽能夠在平時也對身邊的親朋好友多主動伸出援手,或也能做一些公益工作,能幫多少幫多少(前提是有這樣的餘力),那麼『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心裡會變得益發充實,也就不容易為女兒的一點點舉動傷感落淚。

另外,可以假設一下,已經研究生畢業的女兒,如果還不能自立,還需要接受父母的錢,萬一你們夫妻倆有個三長兩短,你那習慣拿父母錢生活的女兒,該如何面對這樣的變故?她能不能變得堅強自信,變得有辦法應對各種意外。如果你們夫妻中的一個生了重病,需要另一半的陪伴,需要花不少錢,不僅不能再給女兒錢,可能還需要女兒的資助。這時候,你又該怎麼辦?


阿姨您好,按照您的描述,你應該與我父母年紀相當。

怎麼說呢,感謝您的提問,作為回報,我也想分享給您一些我的故事。

我大學畢業之後,離家工作三年。每次離開家,父親都會問:「缺不缺錢,用不用爹救濟你點?」我都開玩笑的反問:「不缺,用不用我救濟你點?」本來嘛,我一個單身,工資花完還相當充足,這個他是知道的,但是他聽完我的話,每次都會一臉蕭索。

每年春節和父母生日都會準備禮物。第一次是一條腰帶,我父親接到禮物之後,差點沒給我扔出門去,當時我們全家都驚異於自己的反常,之後幾次也是一樣,無論是生日禮物還是春節紅包,我父親每次收到都會鬧一會兒彆扭,一直到今年春節,我給我爸挑了件毛衣,我爸不要。

我跟他說:

「每次我坐火車出門,你都給我做好愛吃的飯菜,讓我帶著,說那邊吃不到,春運時候也是一樣,可是你想啊,春運人那麼多,你給我帶了那麼多水果飯菜,在車上我根本沒條件吃,到了家都不新鮮了。可是我每次都帶著,因為我知道你倆擔心我吃不好,看見我帶著就安心了。現在我不在您身邊,怕您凍著,給您挑件毛衫,您就給小的個面子,穿了唄。」

我爸聽完別過頭去沒說話。

幾天前的父親節,那應該是我送給父親的第六分禮物,我的父親第一次在收到禮物之後沒有罵我,我也在離家之前,第一次接受了父親的「救濟」。

您看,我們都在努力習慣不能時刻擁有彼此的生活。

真的很感激您的提問,看著您的問題就像看著我父親的傾訴一樣,我忽然明白了前幾次為什麼他會那麼抵觸,同時我也很慶幸,面對他的「鬧彆扭」,我拿出了我最大的善意跟包容,就像當年他對待我一樣。

我計劃在父母退休之後,把他們接到我的城市,也希望您能儘快適應兒女的善意,希望您的家庭能在未來的日子裡,幸福,美滿。

現在北方的環境不大好,風裡啊,總是有沙子。


推薦轉移注意力大法!

就是找點事情來做,以前有什麼興趣愛好沒來得及培養的現在趕緊的,實在不行出去旅旅遊也挺好。。。

哎、有女兒的父母需要早點有這個覺悟。。。

It doesn"t take a lot of strength to hang on, it takes a lot of strange to let go.

孩子不是你的一切,也不是你的私有財產,他/她是一個獨立的生命。

孩子們遲早會離開父母,建立他們自己的家庭。


非常感謝你的提問,你的提問讓我突然明白了很久以來不曾明白的事情——很多年以來,每一次我給媽媽買東西,她都不開心,我原來一直以為是她不喜歡,後來她說是因為捨不得讓我花錢,但今天,看到你的提問,我才突然以一個母親的心去體會她,原來是因為她很傷心。

人生就是這樣,當我們沒有成長到某個特定的階段的時候,總是很難理解處於那個時期的人們的心理,即便是理論上明白,實際上還是很難體會得到,而體會、感受到的東西才是真正明白的東西。

我的女兒也長大了,有一天,當我突然想到她會去遠方求學的時候,我立即覺得非常傷心,感覺到那種深刻的恐懼,這其實是來自於對死亡的恐懼,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獨生子女的父母會過度參與孩子的生活,使得絕大多數的獨生子女都難以成長,以至於形成彼得潘綜合症……那種恐懼是孩子們無法理解,無法體驗的,直到有一天,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並且他們的孩子也要成長到相應的階段,他們才能明白父母那種對死亡的恐懼,那種對喪失的恐懼是如此的深刻,如此的根深蒂固……

所以我知道,我說什麼都是無力的,我只能告訴你,你的感受是正常的,而且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生活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獨立,你的恐懼會加深,而且你也一定會比現在傷心,慢慢地你會發現,你的孩子不再需要你了,這會讓你覺得自己的生命在她的生活中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這種價值感的喪失會讓你無比心痛,也會讓你非常恐懼,然後,你會象所有的父母一樣,開始想辦法參與到女兒的生活中,幫她參謀男朋友,幫她辦婚事,幫她帶孩子,她所有的生活都有了你的影子,於是你就有了安全感,你會覺得原來你的生命在她的世界中還有價值,而她,則因為你過多的參與,失去了成長的機會,越來越依賴你,越來越無法獨自面對生活,當有一天,你不得不離開她的時候,當死亡到來的時候,你會更為掙扎,更為痛苦,因為你根本無法放心讓她獨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相信我,這一切都會發生,而且就在不遠的將來。

所以我常常說,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就是教育好孩子,讓他們在我們死去之後能夠幸福地生活下去,而這意味著學會放手。

當你的女兒開始回報你的時候,意味著作為孩子她看到了你在她生命中的價值,她開始感恩你,她開始學會表達愛,這其實是無比幸運的事情,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都不會向父母表達她們的感恩,回報給父母的只有怨恨,而那怨恨最基本的因素就是父母過多地參與了她們的生活,讓她們失去了獨立的機會,讓她們無法證明自己生命的價值。明白嗎?其實當她感恩你,送禮物給你,回報你的時候,其實是她在證明自己生命的價值,如果你真的愛她,就給她機會,讓她有機會去證明自己的生命是有價值的,證明她是被父母需要的人,這種證明讓她的愛有機會去釋放,這其實是父母對於子女最為重要的教育——學會愛。所以,下一次,告訴她,她送你的禮物你用了,分享你的感受,你的感恩,感恩你的女兒想著你,你會發現你們的感情更親密了,絕不會因為她的獨立而讓親密感喪失,把你的愛和感恩傳遞給她,讓她知道她在你的生命中是無比重要的,是有價值的,她的付出是有意義的,她會因此而更珍愛自己,會努力幸福地生活下去。不要以為孩子知道這一切,如果你沒有表達,她只是理性地知道而已,並不會體驗到。在這個冷漠的世界,她需要感受到愛的流動。

所以你知道了,你在她生命中教育的角色轉變了,方式轉變了,你要去適合新的階段,學會引領孩子面對真實的生活,這對於絕大多數的父母來說才是最為困難的事情。所以要記得,父母永遠不會在孩子的生命中失去價值,每一個時機,都是引領孩子生命的時機,因為她永遠無法提前經歷你所經歷的一切,因為她註定要一生站在你的肩膀上,問題是你能不能提供給她這樣的肩膀,還是過度地控制她的生活,甚至在無法控制的時候產生對失去的恐懼。

失去的恐懼其實是來自死亡的。無法面對失去,其實是無法面對死亡。

所以你覺得你是否需要心理諮詢呢?呵呵……表達你對她的感謝,表達她的禮物給你帶來的生活上的改變,去體會那個禮物有多好,對你的價值,所有的問題都會消失。


我家的幼兒園還沒畢業我就已經在擔心這一天了。


人是種特別複雜的動物,當初為人父母的時候,一方面體驗著主宰另一個生命動則生死的巨大權利,另一方面又體驗著要照顧一個小動物的巨大負擔,自己的生活大部分被剝奪,到孩子長大一些,需要上學的時候,一方面體驗著巨大的價值感,這個小東西需要我為他做太多太多,不然他就做不好,另一面對這個小人(無能者)什麼都不會的鄙視感和擔憂感。所以我覺得題主的失落在於,你的孩子再也不受你的掌控,在也不需要你(誤判),回歸到夫妻二人生活的不適。


我養的小母貓,被新來的小小母貓霸佔了!看著她們出雙入對,我有一種無法言語的心酸,和嫉妒!!!


孩子從柔弱無助的嬰兒,吃喝拉撒事事靠照料者,到會自己吃飯走路,有自己的朋友有秘密,有能力養活自己基本不用經濟上依賴父母,可能見識也比父母寬廣了,這是個漸漸演變的溫馨又殘忍的過程。

四五歲孩子第一次被送去幼兒園,大多會因為分離哭得撕心裂肺,父母心裡不舍也要狠心離開,因為你知道你需要把孩子推出去接觸外面的世界,發展自己。你養大他/她是為了讓他/她有能力離開你獨立,你還記得看到小小的她的背影的感受嗎?但是放學孩子就會回來的。

而此時他/她的身影真正漸行漸遠,心裡肯定是空落落的,但是過節他她會回來的。你忘了年輕時候為了他/她不能和老伴二人世界出門旅行嗎?不能對工作放鬆嗎?總有些因為孩子存在的遺憾,現在有機會去揀起那些孩子纏在身邊不能做的事了也是樁樂事。

同時我想說,孩子面對父母的背影也有感嘆,朱自清的那篇文章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此不贅述。

中年時期的龍應台寫了本書叫《目送》,她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父母子女,互相間的距離是不斷調整的,身處其中的我們也要順應地調整才是。


在大學的時候,和舍友經常討論以後的生活的時候會說到生兒子還是女兒的事,普遍的男生都會選擇兒子(好像女生都會選擇女兒),而男生不選擇女兒並不是重男輕女或是不喜歡女兒,而是不願去接受有一天會被另一個男生拐走的事實。作為男人,自己養了二十幾年的如花似玉的女兒有一天被一個比自己當初還sb用比自己當初還幼稚的手段拱了,真是想打死那兔崽子的心都有,作為男生,很清楚一個男生在和女生一起的時候會通過各種手段去哄騙女生xx,都是過來人,即便自己不是,也從別的小夥伴那知道很多的方式。所以說,如果有一天我的女兒(現在還沒有)開始獨立了,我也會傷心的,因為我知道離那個兔崽子出現在我面前的距離不遠了,我要開始磨刀了!!!

那麼題主明顯是母親,從女人的角度來說,母親基本會幻想女兒出嫁的那一天(相信我,男人是不會想那一天的),一個不錯的男孩代替自己去照顧女兒,而隨之而來的分離帶來的傷感又是必不可免的。而題主的情況就是女兒開始獨立,意味著從前二十幾年和父母的粘度開始變低了,之前一直是自己的女兒,而從現在開始,到某一天成為別人的妻子,你已經是可以預見到了,隨之而來的傷感就是對終有一天的離別的感傷罷了。正是這種可預見性的依賴度的減少和離別,以及明知必然卻又無可奈何的心緒讓你傷心啊。

另外,這當然是可以和孩子說的,你可以很正常的告訴她你的想法,你為什麼傷心,你要告訴她你對她的愛,你要告訴她以後會有的生活,你要告訴她父母是永遠的家,你要告訴她一定要照顧好自己,一定要幸福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找個好男人,不然她爸一定會宰了那兔崽子!!!

你們是母女,母女,母女,這有什麼不能說!

最後,子女開始獨立之後,父母就相應會多很多的時間,不用去操心太多子女的事,那麼這些時間就要好好的利用啦,過過老兩口的二人世界啦,培養點興趣愛好,鍛煉身體啊,跳跳廣場舞什麼的。過好自己,不讓子女操心,是你現在要考慮的事了。

最最後,女兒,總會遇到那個他;你們,總有一天離開她;生活,總要接受它;然後,好好過好它!

共勉


我想問:究竟怎樣才能讓父母明白孩子終究要長大不能永遠在身邊?他們自己能想明白嗎?


阿姨您好,做為和您孩子差不多大的90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三級過了,下半年準備二級:

1 這麼大了再吃父母,並且自己已經工作了,不願意做啃老族。這是尊嚴問題,就比如我創業一樣,別人都以為創自己的業,花父母的錢。我自己通過創業賺錢,沒花父母一分錢,創業(工作)是自己的事情,好與壞自己承擔。爸媽辛辛苦苦一輩子,是時候讓她們休息一下了。

2查查有關控制欲的提問,你會發現很多孩子提出的問題,看一下回答或許您的焦慮會減輕一些,理解您的感受,女兒獨立後作為父母捨不得,人之常情,需要慢慢降低自己的控制慾望,走出之前的「辛辛苦苦一輩子為女兒付出的心理舒適區」學會嘗試過自己的生活,這樣作為女兒才開心呀。讓女兒去努力打拚,不用去考慮苦和累,相信女兒可以做的更好。

3 我接觸的像您這樣的阿姨大概有10多位,像您這樣能在知乎提問頭一次遇到,說明您有一定的知識水平。相信您能處理好自己內心的焦慮,能夠主動提問就說明了您願意做出改變。

有時間多和女兒溝通交流,都說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我覺得很對。從女兒表現中這不挺關心叔叔阿姨的嗎。


[心結] 我被孩子嫌棄了

日前,我收到一位朋友來信請教,她向我吐苦水道:

我的女兒今年上大學。一直到高中畢業前,她還是個一個相對同儕,比較懂事的孩子。現在進了大學,因為和宿舍四位同學同住,受到那些同學的影響,可能眼界開了,她現在很攀比,開始嫌棄父母和家裡,我很痛苦。

不知怎麼地,我想起電影《東京奏鳴曲》,當中身為一家之主的父親,和其他中年失業的上班族,過起穿著西裝出門,假裝上班,實質上是在公園、快餐店等地方消磨時間,然後再假裝下班,裝得一身疲憊回家,以維護他們在家庭中的尊嚴。

又想起改編自黃春明小說,侯孝賢導演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男主角的工作是每天化妝成小丑,背著貼有廣告的廣告牌在路上當移動活廣告。年幼的孩子,因為看習慣父親平時小丑的裝扮,當男主角卸妝後,不熟悉的臉龐竟把孩子嚇哭。為了逗孩子開心,男主角只好默默的重新上起小丑的妝。

養子不教誰之「過」?

如果從教養觀來談,一般咨商師可能會從安撫來談者(這位母親)的情緒做為起點,通過對談,逐步達到咨商中的「澄清」階段。光有澄清還不夠,澄清之後更主要的目的是協助來談者達到「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包括:來談者陳述的問題中有哪些細節,而真正造成情緒,以及來談者內心的衝突、糾結與痛苦的原因,在他整體生命歷程塑造的人格──身心靈──的狀態。

我經常在坊間的咨商書籍和專欄上,看到一篇篇看似客觀、理性的方式去響應上面這位母親提出的類似問題:

現在女兒自我認同剛好是最受同儕影響的時期,每個同儕背後也受家庭影響,每個家庭背後是社會,社會給予生存的壓力,加上年輕孩子自我認同的迷茫和壓力很巨大。

在還沒找到未來的志業之前,很難通過內在的充實,平衡外在的匱乏。我舉了一個例子,一個讀人類學的朋友。他大學畢業去聖露西亞做研究,一個很小的島國。但因為這是他想做的,所以他可以遠離網路,遠離都會,去實現他內心的幸福。找到這個就好了,會比較不受外在社會的波動而跟著波動。

我想父母能做的,就是耐心陪伴。

還有就是趁此即為好好溝通一下,讓孩子了解家庭的實際情況。另外如果方便,認識一下女兒的同儕看看,是了解女兒,發揮影響力的一個好方法。

這類「無傷大雅」的響應,大體符合常人的理性判斷,卻無法真正的幫助來談者達成自我覺察。而且有一種潛在的傾向,在我們對來談者的女兒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貿然的跟著來談者,批判起這位女兒。來談者得到同情性的支持,但卻無益於他進行自我覺察的工夫。他沒有機會審視自己,反而得到更多借口去審視女兒。

實際上,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扮演一位聆聽者,一位類咨商師,這時候我們該怎麼做?

當我們無法真正理解來談者的問題,我們需要做的,而且常常最有效的,首當在冒失的拿出同情心之前,做到「真誠的聆聽」。

自我覺察:搞清楚「誰才是來談者」。

當我們面對來談者,我們同時面對的是來談者的整體家庭,以及架構其價值觀的社會。我們聆聽著,然後試著讓來談者回想起自己成長的道路。通過這條回溯之路,來談者得以從中檢視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做了哪些選擇。為何有些段落,來談者耿耿於懷;為何有些段落,明明很重要,卻在有意無意間被遺忘,抑或塵封。

自我覺察有許多層次,好比我們談到的意識與潛意識。但無論如何做區分,自我覺察總是要將所有被我們放在大腦與心靈的記憶庫中,所有隱含的訊息再次呈現於意識間,得以再次被我們回想、思辨與重新感受。

有些來談者會因為童年父親的一巴掌落淚,這是自我覺察的力量。自我覺察使我們重新梳理人生的旅程,然後我們終將發現自己的存在是受了那麼多因素的影響,無論我們選擇用什麼方式面對,沒有什麼事物能夠真正被遺忘,我們能做的是改變我們的心態,將這些組成我們人格的段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

我想起兩個走過的個案:

§個案A

曾經有一對父母覺得家裡兩個孩子越大越叛逆,親子之間有很大的矛盾。在仔細進行自我覺察後,有些父母想起自己對孩子很溺愛,因為不希望孩子過得像他們從前一樣辛苦,所以更多痛苦的來源,是來自於他們的童年經驗,說到底是他們內在的衝突。

他們通過兒女完成彌補自己的遺憾,他們試圖支配孩子的人生,而不是真正教導孩子如何自由。孩子帶來的痛苦,在於他們內在試圖重新過好第二次人生的願望落空了。可是這個願望,原本就是不切實際的奢望。

§個案B

來談者是一位二十幾歲年輕人,他是在好朋友費盡唇舌下,才選擇和我姑且一談。並且通過這位年輕人,我和他與他的母親進行了對談,才讓一個家庭中遍體鱗傷的兩個個體重新檢視生命的意義。

那位母親是一位單親媽媽,她的痛苦並非孩子不夠孝順,而是她越是愛她的孩子,就越害怕相依為命的孩子有天會拋棄她。所以無論孩子對她多順從,她總是有辦法雞蛋中挑骨頭,讓孩子因為愧疚感而保持與母親的親密聯繫。直到兒子終於受不了罪惡感的捆綁,阻斷所有外在聯繫,甚至跟論及婚嫁的女朋友分手,完全成了一位把生命奉獻給母親的人,性情越來越孤僻、古怪。在這位母親的安全感得到滿足之際,是否想過犧牲的是孩子的人生?

以這位母親的煩惱為例,有些事情是咨商師在安撫來談者的情緒,提出客觀的探問與響應之餘,應該要釐清的,否則這樣的咨商根本達不到核心意義:

「這位母親通過孩子看見了什麼?」、「是否有部份的自我以鏡像的方式呈現於孩子身上?」、「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灌輸了什麼樣的觀念? 」、「如何能夠教養出不攀比的孩子?」、「母親的教育觀、價值觀是否是她痛苦的來源?」、「她理想的兒女形象,乃至幸福家庭的形象是什麼?」、「這位母親如何經營自己的生活?」……還有很多其他建立在來談者緩緩展開自我覺察後,方能和咨商師共同反思,以將問題回歸於來談者自身,幫助面前這位真正的,而非他口中的問題得到澄清。

無論是咨商室內外,有時我們過多的同情與同仇敵愾,反而使我們忘了真正的來談者是誰,誰又是真正提出問題,糾結於問題並因此受苦的對象。我們太輕易的順著對方的思路和價值觀,無形中增強了來談者的主觀認知,而無益於他通過看清眼前的問題,來談者持續向下沈溺於自身設想的困境之中。

這就好像有人再向我們求救,我們說:「我們聽見了!」,卻忘了伸手拉他一把。

[解語] 在問題中看自己,而不是只看問題。


從你女兒的角度回答問題

我是父母的女兒,

在家裡地位是高於大我一歲的哥哥,

因為我哥哥不求上進,

其實我也沒有多優秀,

就上了個普通一本,

但對於低文化水平的爸媽而言,

我已經足夠讓他們驕傲了,

其實他們連我去外地上大學都是不贊同的,

總是說廣州很好,

離家又近,放假回家方便,

現在我離家倆個月了,

他們經常給我發消息說很想我,

但是我更加沉迷於新鮮的大學生活,

對父母關心甚少╭(°A°`)╮

其實我的做法很普遍,

先聲明,

我不是不想他們,

但更多的是我著眼於眼前,

就好像我的父母一樣,

將爺爺奶奶安置在老家,

只忙著賺錢,

很少回老家陪陪老人,

最多就是打電話關心一下,

我想,

這種對上一輩的忽視,

是不是一種繼承呢。

經濟問題,

我也盡量去做兼職,

我現在才十八歲,

因為我的父母收入並不高,

有時自己生活費不夠用去找他們,

我爸會很生氣很不理解,

其實我並沒有亂花錢,

但還是會有用錢困難的時候,

但是我爸的每一次斥責,

都讓我更加堅定,

我要爭取經濟獨立,

我要自己賺錢,

不依靠任何人,

我的父母給我一種感覺,

因為我是花他們的錢長大的,

我這輩子永遠欠著他們,

我和他們天生不平等,

我現在很少和他們聊天,

因為大學太忙,

我忙著各種亂七八糟的事,

另外,

我忙著做兼職,

甚至可能會被欺騙,

被別人傷害,

前幾天還聽說我常去的一個地方發生了砍人事件,

即使是這樣,

我依然要努力賺錢,

我知道我還不成熟,

還不夠理解父母,

但是我就是這樣的想法,

我要加倍學習,

以後成為一個女強人,

早點離開父母,

爭取經濟獨立,

唯有如此,

我才活得有尊嚴,

才能讓他們知道我不是個只會花錢的人,

我很優秀,

我可以經濟獨立,

持著這樣的想法,

並一直踐行著。

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到這個問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我還沒有為人父母,不能給到題主專業的回答。但有些話在心裡好久了,歪樓了也想說說。

其實第一反應我好羨慕你的女兒,有這麼愛她的可愛的媽媽。我也是女孩,今年研究生畢業也來到深圳。一直在北方生活的我受不了深圳的濕熱,身體一直在生病,第一次拿工資只拿到試用期半個月,看病花了好多錢,再加上剛來有很多生活物品需要添置,總之,錢根本不夠…但我父母從沒問過我「工資是否夠花」之類,他們想讓我把工資寄回家(家庭條件二線城市中上等)。最後實在沒錢,醫生又讓喝紅豆薏米粥祛濕,我借著我過生日的由頭厚重臉皮跟父母要一千塊,想補貼下生活費再買個電飯鍋煮粥,但沒有告訴父母我過於窘迫怕他們擔心。結果…爸媽不給…他們覺得工作了不但不給家裡錢,還要錢,實在過分。當然了,我不是獨女,還有哥哥。

總之,羨慕你女兒。


為毛我工作以後我爹媽歡天喜地自此出去吃飯不帶錢包。。。心態,心態問題哦阿姨~女兒獨立是好事~每次收到禮物,都與她一同體會豐收得喜悅吧~


我用每月向家裡交三千塊,換來了在家裡可以理直氣壯把自己的門上鎖的權利,因為父母沒有敲門的習慣。

還掙錢給自己買了個帶鎖的文件櫃,裡面是幾年來的隨筆和日記,小時候被爸媽翻過日記,這是十幾年的心愿,但怕自己的憤怒傷到他們,這些話只敢在網上說。

小的時候我最弱小最需要陪伴的時候,都是跟著姥爺姥姥的,媽媽上完班就回家了,爸爸每天在外面吃飯,要麼就是把我送入各種補習班,從小沒有假期。就想問,父母沒有付出陪伴,憑什麼認為他們老了我應該回家守著他們呢?如果按照種什麼瓜得什麼果,我原本應該把他們送到最貴服務最好的養老院,美其名曰對他們好,然後努力掙錢向養老院支付服務費?但是我沒有呢,這些不過在網上發泄下,現實中對他們好的很。

所以父母大人們,你們究竟有神馬不滿足呢?我每個月向家裡交錢,買東西,也不過是想掙回原本屬於自己的平等話語權罷了。

想做丁克,免得把自己沒實現的願望寄托在人家身上,讓他沒選擇的來到世上,還覺得為別人過生活,覺得不快樂。


我和貓叔的故事有些相似,但似乎沒她那麼慘,我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從對偏心欺負人的領導畢恭畢敬到敬而遠之,我得承認我性格上有貪婪和急功近利的一面,明明年紀最小,但我來公司來的早,所以一開始要求很多....就這樣和孤獨,打擊,眼淚一起長大,我曾一度想人怎麼有那麼多眼淚呢...在廁所失聲痛哭,在被子里,在沒人的午休......大學四年幾乎不和人說話的我,變成了話癆,從不敢和男生說話到會賣萌撒嬌(會一點點),從低頭走路到哼著歌昂首闊步......ps我有不爽會和母親說,但一般就會和家人吵,直到我意識到我的煩惱給家人添了多大堵心,我學著想開,這次爭不過還有下次,放假了就不要把單位的情緒帶到家裡,女兒到一定時間會長大,因為她知道自己的年齡,直到前一陣和高中同學出門,從她們的表情中我才得知我有了很大變化,我不知道是好是壞,但我正變成曾經我討厭的那種人的模樣,父母也感覺的到,但仍然覺得我像個孩子,因為他們希望我永遠被保護,我們就會在晝夜交替中,慢慢交換角色...人是會變的...也許本性不變,父母只要女兒過得好,女兒變成什麼樣父母只能遠遠看著...參與過多...大概,不妥


也談不上是心理問題,感覺更多的是一種傳統家庭中,父母把孩子當作了生活的主旋律,但是沒想到孩子這麼爭氣,不需要父母也過得很好了,於是不免有些失落和傷感,其實這樣的家庭真的是令人羨慕的,父母牽掛孩子,孩子又懂事,但是千萬不要把好事變成了壞事,愛之深並不是一定要把孩子捆綁在一起,她懂事獨立不讓你們操心,你們自然也就可以選擇過自己的生活,而且聯絡少一些不代表親情就淡了,學慣用兒女能夠接受的新方式來關心孩子,也是表達愛的方式,人生是有無限可能的,現在開始追求一些以往沒有實現的夢想也來得及,而且你們都走過了人生的那麼多溝溝坎坎,相信這些短暫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的,等以後她事業更穩定,說不定以後會騰出更多時間來陪伴你們的,而且她的人生還很長,總有一天她會需要你們的,無論是不是時刻在身邊,有一個溫暖的家可以依靠,終歸人生最是幸福的事。


推薦閱讀:

人為什麼會對未知的事物產生恐懼?
如果有很多事情要做,究竟是要先做簡單的後做難的還是先做難的再做簡單的?
中國社會的冷漠主要原因?
為什麼每到大姨媽的時候就會變得情緒化、敏感、易怒?怎樣才能有效改善這種負面情緒?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家庭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