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靠譜的旅行文學作品可以推薦?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你現在還讀書嗎 ?,更多「書籍」、「文學」、「閱讀」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最近想看旅行文學。不是國內炒作的那些旅遊勵志流水賬。比較喜歡保羅.索魯和簡.莫里斯之類的作品,以及一些有社會學人類學意義的作品。求推薦。


題主問的是旅行文學,並提到保羅·索魯和簡·莫里斯,那麼我就不提那些閱後即棄的所謂暢銷書了。

曾經看過一篇關於如何打造暢銷書的編輯手記,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到底怎樣的書才算暢銷書呢?迄今總銷量超過八千萬冊的《達芬奇密碼》肯定算了,但你知道嗎?狄更斯的《雙城記》累計在全世界賣出了兩億冊!所以,把目光放長遠點看,所謂暢銷書,只是快銷書,在短時間內賣得多而已。

這些年旅行類的暢銷書我看了不少,但我想推薦那些幾乎從未登上過排行榜、卻經得起歲月考驗的書。隨著時代發展,旅行變得越來越容易,從前能出國就很了不起,現在每天都有人說走就走環遊世界。然而,那些幾十年前的作品依然讓我觸動,因為旅行文學,比的不是誰去得早、誰去過的地方多,比的是文筆、閱歷,說到底,比的是人生,旅行不必趁年輕。

在我自己的書架上,我會把關於某個目的地的歷史文化書籍和小說也歸入旅行類,那樣書單會長到可怕,所以本文只推薦狹義的遊記書。廢話少說,上書單。

邊走邊啃腌蘿蔔

[日] 妹尾河童

譯者:蔡明玲

三聯書店

2011-4

一句話介紹:從腌蘿蔔寫出島國各地風土人情,小風物,大胸懷

畫得好又寫得好,妹尾河童是最好的繪本旅行作家,沒有之一。一位可愛,寬厚,較真,充滿好奇心,感情和精力同樣充沛的老爺爺,喜歡這樣的旅行者,才會喜歡他的書。妹尾河童的中文簡體版譯本大多以「窺視」為題(是指以異於常人的視角觀察,絕非偷窺),我差不多全部看完了,《窺視廁所》《窺視印度》《窺視工作間》《窺視舞台》都很喜歡,但最最喜歡的卻是這本不以「偷窺」為題的《邊走邊啃腌蘿蔔》,一塊蘿蔔乾里,飽含世態人生。

延伸閱讀:書評《啃腌蘿蔔看日本》

印度三部曲

幽暗國度/印度:受傷的文明/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

[英] 奈保爾

譯者: 李永平/宋念申/黃道琳

三聯書店

2003-08

一句話介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寫家鄉印度,愛恨交纏

推薦奈保爾的這套代表作,不因他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而因為他寫自己陌生的家鄉印度(他在特立尼達出生)。這是我心目中旅行文學的典範:介乎土著和異鄉人之間的身份,既有旅行者的好奇,又沒有陌生人的獵奇,不敝帚自珍,也不忌談家醜,結構宏大,敘述細微,作品的分量足以與印度之複雜相襯。

老巴塔哥尼亞快車

[美] 保羅·索魯

譯者:陳朵思、胡洲賢

北京花生文庫圖書有限責任公司

2011-9

一句話介紹:最著名火車旅行作家的美洲火車之旅

保羅大叔的書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因為他走的路線大多冷僻,甚至刻意避開熱門目的地。但他的觀察入微和毒舌,以及乘火車(如寫亞洲的《火車大巴扎》)或環海岸線(如《《到英國的理由:濱海王國之旅》》)的超長途旅行,真是一般人比不上。他讓我知道,旅行不必愛上你的目的地和當地人,但不愛的反面不是恨,他只是以數十年的人生和遊歷經驗為底子「打量」著這個世界。吐槽見功夫,一不小心就low了。

延伸閱讀:書評《火車才是旅行目的地》

夜航西飛

[英] 柏瑞爾·馬卡姆

譯者: 陶立夏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3-11

一句話介紹:非洲第一位職業女飛行員自傳

傳奇一生,下筆開闊,沒有小情調小哀傷。來自粗礪生活的直接體驗和智慧、從空中俯瞰大地的視野,讓一切在書齋里苦心積慮編出來的漂亮文字相形見絀,連大作家海明威也自愧不如。陶立夏的翻譯初讀覺得還不錯,對比原著才知有錯漏增刪,但大概不少人就愛這種肆意揮灑的文風呢。

深夜特急

黃金宮殿/波斯之風/飛光啊!飛光!

[日]澤木耕太郎

譯者: 陳寶蓮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3-2

一句話介紹:日本作家30年前的間隔年旅行

同是寫間隔年的跨國長途旅行,1980年代出版的《深夜特急》和___之間隔著100本___,這兩個空,從現在的暢銷榜上隨便找兩本來填都成立。旅行的美好和誘惑已被描寫得太多,澤木耕太郎寫的是孤獨,迷惘甚至是絕望,他看到很多在路上垮掉的浪人,恐怕自己也成為其中一份子。旅行的意義是什麼,他沒有找到答案。

(我的知乎專欄用了這個書名,作為致敬)

深海: 探索寂靜的未知

[美]詹姆斯·內斯特

譯者: 白夏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5-6-19

一句話介紹:迄今最好的中文潛水書籍,不潛水也愛看

海洋佔據地球表面積71%,人類對海洋的了解卻遠不如大陸和太空。而在大陸出版界,除了兒童科普書,就是引進版的攝影圖集。然而,除了圖片和漫畫,我們需要更豐富生動的文字,讓我們認識寂靜和未知的浩瀚大海,感受親身潛入大海是怎樣一種體驗。

《深海》的作者內斯特是知名戶外雜誌撰稿人,一次採訪自由潛(閉氣潛水)競技比賽的經歷,吸引他一步步走進神秘海洋。一方面,他全球走訪海洋科學家、潛水員和傳說中的海女,以引人入勝的筆觸講述人類探索深海的歷史,一方面,他也潛得越來越深,越來越無法自拔。第一人稱的講述,讓此書引人入勝,我幾乎是屏著呼吸看下去的。

《深海》在美國出版時一舉登上暢銷榜,在國內卻寂寂無聞,豆瓣竟有一篇「書評」指責其滿滿的文字、沒有配圖看到頭暈。我們的閱讀能力已經如此退化了嗎?

(該書新近再版,訂正了初版的一些翻譯瑕疵,這裡引用的是新版封面)

---------------------------------------

****易讀指數****

邊走邊啃腌蘿蔔 &> 夜航西飛 = 深夜特急 = 深海 &> 老巴塔哥尼亞快車 &> 印度三部曲

****帶一本書去旅行****

邊走邊啃腌蘿蔔:馬桶上、枕頭上、地鐵上、任何時候

夜航西飛:夜班飛機上

深夜特急:長途旅行中

深海:海濱度假時

老巴塔哥尼亞快車:冬季長途列車上

印度三部曲:心靜時

---------------------------------------

值得一看的書還有不少,但本著less is more的宗旨,我決定就此打住。別看才6本,《印度三部曲》《深夜特急》各3本,《老巴塔哥尼亞》有上下冊,妹尾河童和保羅·索魯都出了十多二十本書,奈保爾寫歐洲的《自由國度》和寫伊斯蘭世界的《信徒的國度》出了簡體中文版。所以,夠看一陣子的啦!

不好意思,全是老外的,全是舊書(三毛的書是中學時看的,太久遠了,先不列入榜單)。旅遊達人們哪,加把勁,如果不能在30歲前環遊世界,那多讀點書也是好的。

祝開(duo)卷(shou)愉快!

11.10補充:

從出版社看,中文書里最有口碑的旅行文學作品大多出自台灣馬可孛羅。不過台版書一來價格高,二來不容易買得到,簡體版如果是用馬可孛羅的版本,也是質量保證。上面書單里的《老巴塔哥尼亞快車》和《深夜特急》,其實都是馬可孛羅的譯本。《老巴塔哥尼亞快車》簡體中文版屬於「花生文庫旅行文學系列」,這套書里其他書籍都值得一看。另外99讀書人出的一套「世界旅行與探險經典譯叢」也有幾本是引進馬可孛羅的。謝謝@李碩石 提醒。

延伸閱讀:全世界最好吃的書店

搬運自我的公眾號「駱儀」(luoyi_gz)及知乎專欄深夜特急」,有所修改原創文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轉載;歡迎轉發分享


跟國外比,國內配得上「旅行文學」四個字的書籍確實稀缺。為了節省篇幅,排除了小說類文學,下面只介紹非虛構類的紀實旅行(包括探險類)作品:

國內作家部分

李娟

看過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和《冬牧場》,主攻新疆地區,該女子寫東西甚是可愛,筆下的人和動物都自帶萌感,十分推薦。

李娟,籍貫四川,1979年生於新疆,長期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區。1999年開始寫作,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冬牧場》《羊道》等。其作品生動呈現了哈薩克牧民的生活風貌,題材獨特,語言清新,個性鮮明,被譽為「文壇清新之風」「來自阿勒泰的精靈吟唱」。

阿來

《塵埃落地》的作者阿來筆下的嘉絨藏區旅行札記,:「當我以雙腳與內心丈量著故鄉大地的時候,在我面前呈現出來的是一個真實的西藏,而非概念化的西藏。那麼,我要記述的也該是一個明白的西藏,而非一個形容詞詞化了神秘的西藏。《大地的階梯》就是這種努力的一個成果。」

馬麗華 走過西藏紀實系列

2013年,我在醞釀一趟北京到西藏的摩托旅行,搜集過一些關於西藏的歷史地理書籍,然後知道了馬麗華,下載了幾本電子書,沒有細看。印象中馬麗華文筆一般,但是作為一個走訪西藏各區基層的田野訪問者,她看到了西藏旅遊大熱之前的七八十年代,藏區一些有趣的文化風俗現象。

馬麗華,生於山東濟南,中共黨員。1976、1990年分別畢業於山東臨沂師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學中文系。1976年進藏後歷任《西藏文學》編輯,西藏作協副主席,西藏文聯副主席。2003年調至北京,任中國藏學出版社總編輯和編審。

馬麗華自1976年進藏,多年間遍訪西藏各地,寫作出版了詩歌、散文、論著和長篇小說等多部作品,其中《藏北遊歷》《西行阿里》《靈魂像風(2007修訂版)》《藏東紅山脈》的采寫,時間跨度為二三十年,是對這片世界高地有代表性的幾個地區自然和文化風光既廣且深的展示。前三部曾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結集為《走過西藏》,暢銷海內外,被評論界稱之為「中國當代文壇稀缺之物」,「在文學與人類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作者由此享有作家兼職類學工作者之稱,這四部長篇紀實亦被視為中國文學人類學的開山之作。

楊柳松

我在知乎的多個回答中提到過楊柳松,前媒體人,後來的戶外大神,獨闖雅魯藏布江和羌塘無人區之後寫就的兩本探險紀實作品堪稱國內戶外文學的經典。他在《雅魯藏布大峽谷穿越紀實》中描述的雨季穿越墨脫螞蟥林經歷讓人身臨其境,毛骨悚然。

許知遠

個人不太喜歡許知遠身上揮之不去的精英知識分子味道,特別擅長引用國外知識分子的言論,寫什麼都面無表情,所謂客觀,客觀到冷血。唯一到旅行的時候,有一點人間煙火氣息,他在《一個遊盪者的世界》中自稱是一個「拙劣的旅行者」,認為「旅行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恐懼」:旅行者遠離了家鄉,一種模糊的恐懼隨之而來,他本能地渴望舊環境。正是在恐懼中,你變得敏感,外界的輕微變動都令你顫抖不已,你的內心再度充滿疑問,要探詢自身存在的意義。

國外部分

何偉 Peter Hessler

同樣是記者型旅行作家,美國人何偉比許知遠可愛的多,也深得柴靜讚賞。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家地理》雜誌等媒體的撰稿人。他的「中國三部曲」——《尋路中國》、《江城》(River Town)和《甲骨文》(Oracle Bones)中,我最喜歡的是《江城》,他讓我想起電影《春風化雨》中由羅賓威廉姆斯扮演的那個靈魂教師。

何偉成長於美國密蘇里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海斯勒曾自助旅遊歐洲三十國,畢業後更從布拉格出發,由水陸兩路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啟了他的旅遊文學寫作之路。他的中國三部曲中,《江城》一經推出即獲得「奇里雅瑪環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則榮獲《時代周刊》年度最佳亞洲圖書等殊榮。海斯勒本人亦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比爾·波特

2016和2017年,我去了三次終南山,跟很多人一樣,緣起都是一本美國人寫的書《空谷幽蘭》。因為這本書,全世界知道了中國仍在終南山延續的隱士傳統。

比爾·波特,美國當代作家、翻譯家和著名漢學家。他將中國古代大量的佛教典籍翻譯成英文,在歐美引起了極大反響。他曾經以「紅松」的筆名翻譯出版了《寒山詩集》,《石屋山居詩集》和《菩提達摩禪法》等英文著作。從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台灣和香港,經常在中國大陸旅行。20世紀80年代末,他和攝影師親自來到中國陝西終南山一帶尋找隱士文化的傳統與歷史蹤跡,成就《空谷幽蘭》一書。

比爾·布萊森

比爾·布萊森是我的偶像,令人可怕的博學,令人嫉妒的幽默,哪怕描寫一坨屎都讓人讀的有滋有味。

比爾·布萊森,非虛構作家,1951年出生於美國艾奧瓦州,曾任職於倫敦《泰晤士報》與《獨立報》,同時也為《紐約時報》、《國家地理雜誌》等刊物撰文。作品主要包括旅遊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作品——比如《萬物簡史》、《母語》等等,橫跨多種領域。比爾·布萊森之所以能在二十世紀的旅遊文學中佔據一席之地,並成為目前世界公認的最有趣的旅遊文學作家,是因為他擅長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他所遊歷的世界,他真切地捕捉到了一個旅人的內心感受。自然地理、生活情趣、社會時態,布萊森信手拈來無不奇趣,使普通讀者產生很強的認同感。他的尖刻加上他的博學,讓他的文字充滿了智慧、機敏和幽默。作為在英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美國人,他的作品又兼具了開朗風趣、絕不怕粗俗的美式調侃和冷峻犀利、一針見血的英式嘲諷。

代表作品請自行搜索:布萊森旅行隨筆系列

我下載了他幾乎所有旅行作品的英文PDF版,可分享

托尼·惠勒

眾所周知,他創立了《孤獨星球》旅行指南,他在《當我們旅行中》書中的一句話在國內廣為流傳:當你決定出發的時候,旅行中最困難的部分已經過去了。

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可能是19世紀滿世界跑得最歡的作家。《傻子出國記》是馬克·吐溫的旅歐報道,一個天真無知的美國人在歐洲的旅遊見聞,黑天黑地,黑人黑己, 馬克·吐溫是個十足的逗逼

阿蘭·德波頓

一個不喜歡旅行的哲學家寫了一本很受歡迎的《旅行的藝術》。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才子型作家,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現住倫敦。他通曉英、法、德、西班牙數種語言,深得歐洲人文傳統之精髓德波頓是從1993年開始寫作的,他在各種報刊雜誌發表的文章很多,23歲開始出版第一部作品,是小說體裁,以後兩部也是小說。著有小說《愛情筆記》、《愛上浪漫》、《親吻與訴說》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哲學的慰借》、《旅行的藝術》、《身份的焦慮》、《無聊的魅力》、《幸福的建築》、《工作頌歌》、《機場里的小旅行》、《寫給無神論者》等。

星野道夫

朋友力薦的《在漫長的旅途中》,斷斷續續看了一年多,沒看完……

星野道夫,國際知名的日本生態攝影師,旅行作家。生於一九五二年,慶應大學經濟學畢業後曾擔任日本動物寫真家田中光常的助手。二十六歲即深入阿拉斯加追尋極地風景,並進入阿拉斯加大學野生動物管理學系就讀。一九八六年榮獲第三屆平凡社動物攝影獎,一九九○年獲第十五屆木村伊兵衛獎,一九九九年獲日本攝影協會追贈特別獎。

二十年來他穿梭在山脈、冰河、凍原拍攝大量自然生態作品,多幅作品獲阿拉斯加政府與博物館永久收藏。而他純凈洗鍊的文字,也讓他成為極受歡迎的旅遊文學作家之一,包括攝影集、散文隨筆等散見《國家地理雜誌》等國際知名媒體。

約翰?繆爾

「國家公園」的概念源於美國人約翰?繆爾,他被稱為「國家公園之父」。

約翰?繆爾(John Muir,1838—1914)世界環保運動的先驅。繆爾對自然風光濃墨重彩、光芒四射的描寫吸引著歐美幾代愛好文學的讀者。

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是瑞典著名地理學家、考古學家和探險家,他長達四十餘年探險生涯,大部分在亞洲度過。深入戈壁,發現樓蘭,尋找羅布泊,翻越喜馬拉雅,他的探險奇遇和考古發現讓他在西方享有盛譽。

約瑟夫·洛克

沒有洛克,就沒有後來的名著《消失的地平線》,也就沒有現在家喻戶曉的香格里拉。《苦行孤旅》是關於洛克的一本傳記。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不少西方探險家、學者、傳教士和旅行家懷有各種目的,開始來到中國西部邊疆地區。他們尋求考古發現,以西方人文科學的方法對當地的社 會和風土人情進行觀察、記錄。約瑟夫·洛克 Joseph F.Rock (1884 - 1962) 也是其中之一,他不僅以性格孤僻、勤於筆耕著稱,他是唯一一位在中國西南邊疆地區長期生活和考察、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雲南的西方人。他在雲南麗江納西地區的活動、他對青海阿尼瑪卿山地區的動植物學考察、他把卓尼版藏文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帶去美國、他對四川木里藏族地區的探險以及民國時期和西南地區各路人馬的直接接觸和交往,都是轟動一時而且長期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事迹。 斯蒂芬妮·薩頓編著的這本《苦行孤旅》是唯一一本用洛克的日記、書信以及對當事人的採訪等一手資料寫成的傳記。

Heinrich Harrer

奧地利登山者Heinrich Harrer在上個世紀中期的西藏親曆紀錄,他出版的《西藏七年》一書是1997年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同名電影的藍本。

Heinrich Harrer 1946年1月到達拉薩,1948年,他成為西藏政府一位拿薪水的官員,主要工作是翻譯外國新聞和宮廷攝影師。他第一次見到十四世達賴,是因為他介紹了滑冰給西藏,達賴讓他為自己製作關於滑冰的電影,後來達賴又讓他教自己英文、地理和其他科學學科。他和達賴的友誼保持終身。1952年,Harrer返回奧地利,他出版了兩本書,還有一部叫 Lost Lhasa (1953)。 《西藏七年》被譯成53種文字,在1954年成為美國暢銷書,賣了三百萬本。

附錄:

關於托馬斯庫克旅行文學獎

托馬斯庫克旅行文學獎成立於,西方旅行寫作最熱門的1980年,下屬於托馬斯庫克旅遊集團。每年由旅遊業內的知名人士,旅行文學出版社,每日電訊報共同推選出來敘述旅行經歷的寫作獎。獎項每年進行一次,先經過業內篩選,在經過讀者投票,最終決定獲首獎的作品,提供7500英鎊獎金。這個獎項的知名度和公信力非常高,相當於旅行文學業內的「諾貝爾文學獎」。這個獎項同時也是旅行寫作和閱讀的風向標,基本代表了80年代以後旅行觀念的趨勢走向。選舉產生的作家既有籍籍無名的新人,像頭一次旅行並寫出《山高水清》的格蘭,也有世界知名的作家,例如美國人保羅索魯;中國旅英作家馬建以《流浪中國》獲得2002年大獎。

2003年到1980年各屆獲獎者以及作品

2003 Jenny Diski Stranger on a Train (火車上的陌生人)

2002 Ma Jian Red Dust (流浪中國英文版名字:紅塵)

2001 Stanley Stewart In the Empire of Genghis Khan

2000 Jason Elliot An Unexpected Light

1999 Philip Marsden The Spirit-Wrestlers

1998 Tim Mackintosh-Smith Yemen:Travels in Dictionary Land (葉門---字典國度奇幻之旅 漢譯台灣馬可波羅版)

1997 Nicholas Crane Clear Waters Rising (高山水清 台灣先覺版)

1996 Stanley Stewart Frontiers of Heaven

1995 Gavin Bell In Search of Tusitala

1994 William Dalrymple City of Djinns (精靈之城---德里一年 台灣馬可波羅版,有大陸版)

1993 Nick Cohn The Heart of the World

1992 Norman Lewis A Goddess in the Stones

1991 Gavin Young jointly with In Search of Conrad

Jonathan Raban Hunting Mister Heartbreak

1990 Mark Hudson Our Grandmothers』 Drums

1989 Paul Theroux Riding the Iron Rooster 《騎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中文譯本有短篇遊記集錦《喜歡新鮮空氣的人》)

1988 Colin Thubron bhind the Wall

1986/87 Patrick Leigh Fermor Between the Woods the Water

1985 Patrick Marnham So Far From God

1984 Geoffrey Moorhouse To The Frontier

1983 Vikram Seth From Heaven Lake

1982 Tim Severin The Sinbad Voyage

1981 Jonathan Raban Old Glory

1980 Robyn Davidson Tracks


毛姆《在中國的屏風上》,毛姆的中國遊記,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覺記錄1920年中國。

這本書讓我看到不一樣的中國


蔣彝的遊記。

我在初中時讀的第一本是《牛津畫記》。

他的作品還有:

《湖濱畫記》

《戰時畫記》

《約古郡畫記》

《倫敦畫記》

《都柏林畫記》

《愛丁堡畫記》

《三藩市畫記》

《巴黎畫記》

《紐約畫記》

《波士頓畫記》

《日本畫記》

在傳記《西行畫記》看到是他譯出了「可口可樂」。


跟題主說的旅行文學有點出入

只是分享一本自己喜歡的紀行吧:

胡成:我已與一萬億株白樺相逢

作者是個攝影師兼記者,文字簡單而細膩,非常有鏡頭感,對於小人物和小事描寫特別深刻。不同於喧嘩誇大隻講個人情感的遊記,這本書里有的不僅是對旅途的記載,更把歷史和時事貫穿其中,預演平淡踏實,有歷史的滄桑感也有旅途的孤獨感,是很好的旅行讀本。

因為這本書,我也開啟了一趟俄羅斯之旅,感興趣請移步:有沒有人去貝加爾湖玩過,可以分享一下經歷嗎? - 小黑妹的回答 - 知乎

也會去走一趟西伯利亞鐵路,希望能有更多收穫吧。


文化遊記散文類推薦

林達系列的幾本《帶一本書去巴黎》《西班牙旅行筆記》《一路走來一路讀》。林達夫婦多年旅美旅歐,了解歐洲風情讀來會大有收穫,而且我個人挺喜歡他們的文風,廣博而不失優雅,尤其是在《帶一本書去巴黎》這本,從現代巴黎的城市建設追溯法國大革命時期。第一次聽人說,卻由於不甚了解法國歷史大革命之風起雲湧也就毫無觸動,沒有看完。看完歐洲史和舊制度與大革命之後再去讀這本書,才能從巴黎這個城市的每一個城堡教堂監獄宮殿 博物館 去體會法國大革命和這個現代而古老的都市的方方面面,得以跟隨林達旁徵博引的文風去旅行。(美國書系的《總統是靠不住的》《歷史深處的憂慮》這些更多是民主思考不對題就算私貨了。)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文化苦旅》《行者無疆》《山河之書》(原名山居筆記,其實原名個人覺得更好聽)其中行者無疆最接近於遊記,也涉及到歐洲旅行。而其他兩本多為對文化遺址的思索,旁徵博引,對於我這種喜歡逛歷史遺址的人是挺好的福利。文化苦旅是一本相當有文化溫度的書,可以說和帶一本書去巴黎很像。

易中天的《讀城記》可能比較符合作者所說社會學,講述五個典型城市的歷史淵源沿革,民俗演化,地域文化,儘管跟旅行關係又不是很大,他評點城市文化溯源而來,而又結合了當下社會性,構架這樣五個經典城市印象,又或者說是城市的人的印象,總之讀來挺有意思,漲漲見識。

《歐洲五十年》也是一本旅行所感所想加上各地歐洲歷史思考的文集,作者是歪果仁名字我不記得了。

新加

阿蘭·得波頓的《旅行的藝術》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比較喜歡文化氣息的遊記散文,所以個人推薦如上。

————

原來是「旅行文學作品」……我第一次看成了旅遊作品一類。附加一個少年時特別喜歡的科幻小說(或者說冒險小說)。凡爾納的《八十天環遊地球》。

還有《圖說天下》這個系列叢書中有幾本關於旅行的如100個歐洲小鎮還是很不錯的,圖比較多,更適合接受一點。


看了下,好像還沒有人答三毛。

三毛的《萬水千山走遍》算是遊記吧。

除了零星的散文,《萬水千山走遍》是我看的第一本三毛的書,有太多的驚喜。

之前對於中南美、對於三毛有些刻板印象。一是覺得拉美地區整體落後和混亂,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就忽略了它的文化和自然風貌。另一方面,也是覺得三毛有些被過譽了、被過度解讀了。

剛看書時,有點跟不上節奏,飛機降落在一個我完全沒聽說過的城市,我還以為這只是一篇普通小說的開頭,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本書是多篇遊記的合集。後來一口氣看完了書,覺得看到了一個新世界。文章的具體內容我已經記不清,但是那種真實的、彷彿置身中南美洲街頭或是不知名的山丘的感覺仍然非常清晰。

直到我看完三毛所有的文章,了解她,才發現,這次中南美洲之行,除去身體健康因素,三毛確實是最合適的人選。三毛的性格、自身經歷以及文化背景,讓她既有好奇心和膽量去不斷發現嘗試,也能貼近當地文化,做出理解,同時又能通過文字向讀者輸出她的所見所聞所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樣的旅行,大概是最有意義的旅行。讀者實在太幸運。


題主問題補充里後面那部分涉及到學術性的作品。以下包含沒看過的,只是拿來主義:

《山海經》

郭璞《水經》

酈道元《水經注》

玄奘《大唐西域記》

陸遊《入蜀記》

馬可波羅《馬克波羅遊記》

汪大淵《島夷志略》

徐霞客《徐霞客遊記》

李暹《西域番國志》

馬歡《瀛涯勝覽》

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

鞏珍《西洋番國志》

徐松《西域水道記》

朱彝尊《日下舊聞》

郁永河《裨海紀游》

單士厘《癸卯旅行記》

Charles Dickens. The Uncommercial Traveller.

Jacqueline Harmon Butler and Louise Purwin Zobel. The Travel Writer"s Handbook: How to Write and Sell Your Own Travel Experiences.

Dave Fox. Globejotting: How to Write Extraordinary Travel Journals.

Stephen M. Levin. The Contemporary Anglophone Travel Novel: The Aesthetics of Self-Fashioning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Peter Hulme and Tim Yongs. Ed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ravel Writing.

Michael Shapiro. A Sense of Place: great travel writers talk about their craft, lives, and inspiration.

Carl Thompson. Travel Writing.

很多人寫遊記是成篇非書,比如國內婦孺皆知的古時的詩詞曲家(課本上的歐陽修《醉翁亭記》)。


約翰伯格的《我們在此相遇》,追憶逝去的人,和不同的城市關聯在一起,特別是第一篇回憶母親,當時讀完就對里斯本超級嚮往。


妹尾河童的《窺視印度》。

真的很好看,描繪了作者八九十年代去印度觀光時的風情,現在手頭沒有書,具體也記不清了,但當時讀書的奇異體會現在還有印象。

又:裡面有大量精彩的手繪。


妹尾河童,手繪部分挺有意思。

比爾·布萊森的也適合打發時間。


石田裕輔《不去會死》

中西大輔《騎出來的人生美景》

柯立思《獨自在十三億人中》

《山旅書札》

梭羅《緬因森林》

《走出荒野》


賴瑞和 《杜甫的五城》


多圖預警

六六的《六個腳印走著瞧》

一本關於在英國旅行的書。

起初買這本書是因為它的封面看起來挺清新的。傳達了我喜歡的那種閑適的感覺。裡面的配圖我也是同樣的感覺,我很喜歡。

裡面的插圖很多,而且拍攝的都挺好,就像上文說的,對於代入感的提升是相當不錯的,甚至我在閱讀時有一種是自己在放假的感覺。

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推薦這本書——適合放在床頭,偶爾翻翻,讀幾段,看看照片,整個人都會放鬆下來。

六六在書中主要寫了他們一家三口遊歷英國的過程,同時又穿插著一些對所見所聞的感悟、對風土人情的評價、所以這本書既可以當成一本英國游的攻略來看,又可以當成一次精神上的享受。

(書里除了旅遊照以外還有如上的這種行程圖)

我想,大概很多人都有跟家人一起旅行的回憶,因此,這本寫「三口之家」旅行的書更能勾起人的某些情緒。

對一些景點的描寫也很有感覺,圖為一家歷史悠久的酒吧。

圖為英國某復古活動。

旅遊嘛,目的是為了接觸不一樣的人,體驗不一樣的生活,而這本書也正是以路人視角圍繞這個來寫的。

怎麼說呢,目前我沒能力也不打算去英國啦,但通過這本書,我覺得自己彷彿跟著這家三口一起去了一次一樣,所以我很推薦給喜歡英國文化的人。或是想去英國,卻還暫時條件不足的人。


《在漫長的旅途中》- 星野道夫

星野道夫是日本知名的極地攝影師,旅居阿拉斯加二十多年,

他拍出了很多有趣又珍貴的照片,最後,意外被棕熊攻擊而不幸離世了。

自己對阿拉斯加迷之嚮往,所以男票在一個夏天買了這本書送給我。

後來反覆看了很多遍,還被星野道夫安利了另一本書,

"Two in the Far North",是兩位老太太與阿拉斯加的故事。

最後,附幾張星野道夫的攝影作品:

R. I. P.


居然沒有人提到《在路上》,不過不懂什麼是旅行文學,按照我的理解《在路上》絕對是最符合題主要求的答案了。

至於《在路上》的介紹,我比較懶,自己去查查吧


陳丹燕的《今晚去哪裡》 《漫卷西風》《永不拓寬的街道》


在路上


安利一個高產的美國旅行作家,Bill Bryson。

Bill Bryson在美國出生長大,後來去英國生活工作了二十年,所以他的作品主要講這兩個國家的旅行經歷,也有一兩本講歐洲其他地區和澳大利亞。

中學時期英語教材選用了neither there nor here的選段,他筆下的capri黃昏讓人印象深刻。後來找了不少他的書來看,總體質量都很高,文風幽默,擅長描寫抽象的文化形象。


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


推薦閱讀:

五天四晚游北海道(札幌,函館,小樽)如何安排行程比較合理?
2015,哈爾濱旅遊有哪些攻略?(吃喝)
今年夏天準備去朝鮮旅遊,要注意什麼?在朝鮮是不是不能給軍人拍照?允許帶相機嗎?
華人在歐美過聖誕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你認為傳統旅行社未來該如何應對在線旅遊商OTA挑戰?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旅行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