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格式碼率大於128kbps和無損音質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是裝逼?

好多人說手機里音樂都是320k的,或都是無損的高品質的。 但我本人是聽不出128k和192k和320k和flac的區別的。 我讓那些朋友們戴他們自己的設備來盲聽。

測試1:盲聽測試 我讓12位好友聽三首歌,告訴他們這首歌可能是128k或無損的。

三首歌全都猜對品質的人為0人。

從概率學上來說,就算聽不出來,也應該有12.5%的人可以連猜對三次。

測試2:盲聽對比測試 我讓12位好友聽三首歌,128k和無損的都聽,讓他們進行對比。

三首歌都成功分辨出128k和無損的人為2人。

從概率學上來說,就算聽不出來,也應該有12.5%的人可以連猜對三次。

我的測試結果是:市面上普遍最差的128k和市面上最好的無損,其實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沒區別。

下面是對於實驗的質疑的回復:

1.有人質疑設備問題,他們用的設備都不差吧,有人用的耳機是上千的。

有人說:設備不統一,所以測了不算。

但是如果設備統一了,測試者就不服氣了,測試者就會說沒有用自己的設備所以聽不出來區別。

2.有人質疑別的因素,比如音量,我是讓測試者可以聽完整首,途中音量他們也可以控制,他們覺得怎麼可以聽出來就這麼調音量。

3.至於有的回答者說文件放在哪個邏輯分區和主分區都會有很大差別,這尼瑪是玄學了吧。

4.有人質疑歌曲,我這裡使用的是流行音樂,具有普遍性,即有樂器又有人聲。

5.有人說播放的設備太差,那這個真沒辦法了,我的實驗想說明的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畢竟這不是一個人人都有頂級設備的世界。

6.有人說三次太少了。我想說的是三次都暫時沒人連續判斷正確,那麼就不需要更多次了吧。

7.有人說12人太少了,我正試圖增加樣本量,我今天下午見了一個自稱能聽出來的朋友,用他指定的手機和耳機,還是沒有通過測試。目前來看是13人,將繼續增加。


按題主在其他答案里的回復差不多能發現,這些耳機里最貴的就是上千的2b耳機了,其他耳機只能更便宜不會更貴…

這聽不出來不是正常么!

下無損很可能是因為反正免費/已經辦了會員,不下白不下,以後總有用得到的時候。

不說別的,我耳機也就是一千出頭的akg k240mkii. 在完美驅動(novo耳放)的前提下讓完全不懂耳機的室友直接試聽,沒有對比也一耳朵聽得出細節比平時多了多少,細節量上也是完爆了他上千的2b耳機,然後音源的缺點一下子就能聽出來了。


1. 樣本量不夠,實驗次數不夠。你的「12位好友」並非隨機抽樣結果,3首歌也太少。所以它的實驗設計即使(注意這裡有個即使)足夠嚴謹,也不能將結果推而廣之到「絕大多數人」。

2. 不可知因素太多,無關變數沒有得到控制。

2.1 不知道這三首是什麼歌,錄音品質如何,無損文件如何獲得,是否真無損文件,被試對三首歌的熟悉程度如何。

(《我的滑板鞋》和《貝多芬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測試結果)

2.2 實驗用的播放軟體、播放器材分別是什麼。這些播放器材是否有足夠的揭示力水平和揭示能力反應無損和128k 的差別。

(漫步者多媒體音箱和帝瓦雷有源喇叭,或k420 耳機和hd800 耳機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測試結果)。

3. 實驗設計不合理

3.1 實驗預期不可控,好友基本都知道你要測試什麼內容,聽的時候並非自然欣賞狀態,而是努力聽兩次播放的差別。這樣的聽音,未經訓練的人往往不能把握。

3.2 播放時能否隨時停下來AB 對比同一段落?這個題主沒說。一般是需要反覆聆聽細節對比的,而不是強制播放完一個音軌再放下一條。簡單的道理,一個交響樂樂章那麼長,聽第二遍的時候,第一遍的細節很多人可能不記得了。音樂細節丟失基本都是通過重複對比一些輕微細節,即可很明顯地體會到。

剩下是個人和幾個玩音響的朋友的觀點,128k 和無損,並不需要特別好的設備,一般耳機(k420)和一般播放設備(良好的板載音效卡),聽靠譜的錄音(質量不錯的流行錄音,比如TW的《1989》,LDR的《Born to Die》這種)都可以聽出來。320kbps 和無損的對比才是真難聽出的。

一個真相是,許多大家想像不到的變數,其影響都會比320kbps 和無損的影響大,比如——

你內存里多開了一個進程;

你的音樂文件存在邏輯分區還是主分區里;

你的音樂文件存儲在SSD 還是HDD 硬碟上;

你用什麼播放軟體(foobar2000 v0.8.7 和v1.3.9 對比一下,嚇死你);

你使用的音樂文件格式(m4a / aac / mp3……)

如果你有音響系統的話,系統里換了一條關鍵的線(喇叭線、信號線等);

你的操作系統版本(windows 不同版本,mac 不同版本);

……想到再補充

最後硬廣:關於無損的話題,我們的音響類播客「聲波飛行員」專門有一期節目——

【#007. 你是不是一定要聽無損音頻?】在線收聽

如果你對音響和耳機感興趣,也歡迎在podcast 上訂閱我們。

https://itunes.apple.com/cn/podcast/sheng-bo-fei-xing-yuan-sonic/id1022418089?mt=2

最後最後吐槽下,概率論,不是概率學……

也不是除個平均數就是概率論了啊,圖樣。


你聽不出你就相信大家都是裝逼?那盲人是不是可以說欣賞名畫的都是在裝逼?

另外你那「從概率學上來說」就表明你連最基本的統計學常識都沒有,別想太多了。


128和320的區別我100%能聽出來,前提是你用錄音品質好的歌曲,和比較好的耳機設備。

如果你在手機上用配塞來測試,那就當我沒說過吧。


題主你是來逗我的么?320和WAV用比較差的設備,也許有的人聽不出來...

但是

128和320的區別就是耳殘也聽的出來好么?!

128和320的區別就是耳殘也聽的出來好么?!

128和320的區別就是耳殘也聽的出來好么?!

----------------------------------------

經評論區提醒,wmv誤寫已修改,其實我想說的是avi - -!。

耳殘一詞就是隨手一打,沒惡意啊... 不要扁我。


320k和flac的區別我聽不出來,可能是音響設備的問題。但128k和320k的區別普通人完全可以聽出來呀。甚至有的音樂文件在不同設備上因為解碼方式不同,有的伴奏(可能是某道音軌)都聽不到。

而且你這實驗分組方式真是清奇。測試1是給人一段音樂讓他猜是無損還是128k,能測出什麼來?給一杯茶讓猜是濃茶還是淡茶?

測試2也奇葩,他們每個人的設備都不一樣,你統計出來的數字有意義嗎?

有人用的耳機是上千的

其他人的呢?

還有一點,你的受試者可能跟你一樣漫不經心,所以這個結果,沒有意義。


上千的,2b的,耳機


http://www.npr.org/sections/therecord/2015/06/02/411473508/how-well-can-you-hear-audio-quality 我第一次用60塊的akg k313聽,每段聽了幾遍,選對了4個,最明顯的是128和320的區別,320和無損在這樣的設備反正我基本聽不出來了。


看到下面的評論回答,覺得眾多網友義憤填膺的情緒感比較強烈。且不管題主的結論是否有較為強烈的「專業挑釁」性,但若作為學術辯論,我覺得起碼回復上也應客觀一些,以理服人。

我是一名錄音師,從自身專業角度,無疑是無損音質的擁躉。因為可以非常非常明確,首先128kbps的mp3與無損音質一定有明顯的差別(這一點,從我自身而言以及周圍朋友的聽覺感受描述而言都是很一致的)。而至於320kbps下,與無損的區別微乎其微,能加以區分的人、作品以及設備都要相對少的多。

這裡指的人,是指是否受過專業訓練的,自身聽域是否較寬的(理論上,人耳聽域在20-20kHz,然而事實上大多人的聽域可能上限連14kHz都不到,這一點大家可以去下掃頻類的App自己去做測試。當然聽不到這頻率之上的部分並不表示感受不到:在專業設備上對該頻段的均衡做調整,即便聽不到上限以外頻率的人也是可以感受到差別的)。因為mp3的壓縮方式上更多是基於心理聲學,弱化和降低那些主觀聽覺上不易被察覺的高頻信息。所以隨著碼流繼續降低,高頻的劣變會最先被聽到。

這裡指的作品,交響樂,民族樂等基於室內聲學為主體的,動態變化較大的,空間信息較多的音樂作品被分辨出的概率是極大的,而電聲樂,搖滾樂等非室內聲學為主體的,動態變化較小的,空間信息較小的作品被分辨出的概率會相對較小(如題主所用的歌曲無疑就是後一種。當然個人也對題主的樣本小表示一下懷疑:flac的版本是否直接從CD翻下?還是母體其實是mp3之類?)。

這裡指的設備,自然是從編解碼到回放所有鏈路的設備條件了。當然,個人覺得耳機測試未必是好選項,因為大多耳機無法表現真實的空間感以及低頻信息(題主的一般性設備測試,我不反感,後面會說到)。最好還是能基於音箱和較好的收聽空間環境。

上述這些,我只想是作為對題主的結論更專業和全面性的註解。但我也想客觀分析一下題主的測試和結論,雖然從專業性上,這樣的結論會讓大多擁躉感覺被「冒犯」,但事實上,參考意義還是較強的。

要說明這一點,我們需要先了解從音頻節目載體的變化上:從滾筒式留聲機,到唱盤唱片,到磁帶,最後到數字格式,我們在經歷什麼:

滾筒式留聲機:讓聲音的記錄與回放從無到有,是為開天闢地。因此,自然要名垂青史。

唱盤唱片:將滾筒式的記錄方式改成碟片的記錄方式,讓載體更便於運輸和攜帶。因此,會完全取代滾筒,且至今仍然有人在用。在音質上提升還是較大的,比如唱片材質上,回放的號角上幾經變革,尤其是後期黑膠唱盤開啟了立體聲時代,極具顛覆性。

磁帶:改機械振動的直接記錄傳導為磁跡線的模擬回放,使得在音質上不但有所提升(動態幅度大為增加,抗干擾力也大為增加),同時在記錄能力上也有極大提升(唱盤的時間一般都在10分鐘以內,而磁帶,尤其是民用的小尺寸卡帶正反面記錄可達60分鐘)這讓許多長時間作品的記錄展示成為可能,也誕生了專輯的概念。

數字格式:這個時代大家都比較熟悉了:CD也好mp3也好還是有損無損的,環繞聲編解碼的等等。數字格式的優勢在於:音質上大大提高了動態範圍和細節表現(卡帶的動態範圍一般在60dB左右,而CD可達93dB以上。聲音頻響也可達到20kHz)。然而改變不僅僅是這些,還有數字格式帶來的尋道模式的改變:我們不用快進快退去倒磁帶了,只需要選擇曲目,甚至任意編排曲目(這也是DAT為什麼這麼快出局的原因),這也是之前載體望塵莫及的。同時在專業的音頻編輯模式下,數字化也帶來了非線性編輯的革命:比如現在我們看來只是CtrlC,CtrlV可直接完成的片段循環,在過去對音頻工作者而言絕對是噩夢。此外基於數字演算法的音頻效果器在專業或是民用領域都帶來了深刻的變革(比如大家常玩的tom貓學說話,T-Pan的機械音模擬效果等)。

可以看到,在過去的變革中都伴隨著兩種變革:記錄方式,以及音質的變革。之所以這樣說,是想在CD到mp3過度的這個時代做一個對比。

可以說mp3已經誘變了CD所統領的時代,因為它不單可以因自身的小容量而加強其傳播性(雖然現在硬碟容量,網路帶寬和流量對有損無損都已是浮雲,但不得不說更小容量的還是更具優勢),也打破了從卡帶一直到CD這一漫長時代所統領的專輯模式:用戶無需再為那些他們並不喜歡和需要的歌曲買單,他們只需把錢花在自己喜歡的歌曲上:過去一張專輯,再便宜,一張正版的也要2,30塊錢以上。而現在單曲只要0.99USD,(國內甚至更便宜)。這讓整個唱片業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唱片公司開始發單曲了,那些「搭便車」的歌曲更沒了市場,不少獨立製作人開始嶄露頭角。

但是!mp3並沒有改善音質!

這是mp3所代表的這種小格式網路流媒體音頻所帶來的革命是之前歷代變革所不具備的屬性,這也是被廣大用戶詬病的關鍵癥結,因為我們已習慣於兩種變化在一起的革命,或者,我們只關心音質的革命而忽略了在事實上推動力更強的載體革命。

所以,我們需要了解,大家辯論的其實是兩件事,一個是mp3音質有多好的問題,一個是mp3有沒有革CD的命的問題。兩個問題其實都很清楚:mp3音質不如CD,但mp3在傳播上確實革了CD的命,不然蘋果的電腦也不會取消CD光碟機的標配,去掉itunes圖標上的光碟圖案。

那接下來就要討論,公眾對什麼樣的音質會更具包容度了。網上的吐槽不具任何說服力,而用戶實際的收聽使用情況數據或許會更能說明問題(很抱歉拿不到這樣的大數據分析)。個人估計這個平衡點(音質的容忍度和載體的數據量之間的平衡關係)應該在128kbps左右。當然這個估計需要大數據的支持。但同時,對每一個個人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選擇什麼音質不需要隨大流,因為那是自己的事。但對作品發布者和平台建立者而言,在該問題上或許值得深究。

文中或有一些錯誤還望大家指正。


講一個題外的故事。

=============================

前天坐公交車,看見兩個男的正在聊天,男一拆開了一個新耳機的包裝,寫著大大的JVG!!!目測不超過100元,然後拿出了一個街邊貼膜專櫃都有的大概賣98元的仿nano的播放器,對著男二說這裡面都是無損的歌,不是無損的我聽不進去(←_←)。男二說我都是買綠鑽聽歌的,其他的無損太假了(?﹏?)

============================

沒錯我們聽無損的就是在裝逼,呵呵

===============================

其實我說的是題主就是這樣的人,拿差設備聽假無損,買假無損然後認為無損很差

就這樣。


我覺得我沒有義務替一個沒有受過充分聽覺訓練的人回答這種愚蠢的問題(縱使我受其他人邀請了),我只知道:無論你端末質量優劣,你音樂檔案失真程度越大、DAC 轉出來的聲音也就越是「更加不像原音」

關評。

P.S.:

看題主是玩攝影的,就這邏輯?估計也就是成天「毒!德味!大師!學習了」這樣的,呵呵。

就你這德性,用這種詭辯,辯勝了又能怎樣?能讓你丁丁多長兩厘米嗎?能讓你多兩碗飯吃嗎?

照照鏡子去。

P.S.: @阿魯卡多 的答案居然被踩下去了,當真令人心寒。


題主沒錯。

題主以不太精緻的實驗佐證了,

題主的朋友中)多數人用 (這些人)常用的手機和(這些人)常用的耳機在(題主所提供的測試曲目集合)下通常來說分辨不出320K和128K的區別。

但是這個實驗不能證明

任何人都分辨不出320K和128K的區別


講這麼多,你倒是貼一下設備啊。


支持樓上所有噴點以及關於實驗不嚴謹的提示。

補充一條提示:有一些高音質文件是用低音質文件轉錄的。自然和低音質是一個水平了。就好比把一張小圖強行拉大也不會讓它更清楚。

即使做出了最完美的實驗,我想再指出一點:人的耳朵就是有敏感程度的高低。

我自己分不清楚512k以上的,也聽不出零線火線正插倒插的區別,然而身邊的人卻能聽出來。

以前和朋友玩過一個測色彩分辨能力的flash小遊戲,把一堆顏色極其相近的色塊排序。我得分已經很高瞭然而有人還高得多。

還玩過辨別微妙音高差別的遊戲,也是各有高低。

正因為有些人有這樣的天賦特長,才有錄音師、色彩師、樂團指揮,以及Hi-Fi發燒友嘛。。

自己先給了「不信」的答案再來質疑別人真的沒有意義。

況且,自己不夠敏感這件事,只要不特意頂撞嘲諷別人,一般也不會被鄙視啊


從前我也不太相信大多數人能聽出320k跟無損音頻的音質差距,直到我看到這個測試,湊巧猜對了全部......

How Well Can You Hear Audio Quality? : The Record : NPR

至於128k跟320k,只要有一副不算太差的耳機,對比的是同一首歌,我相信多數人只要仔細聽辨都能聽出差距。我自己主要是從下面三個細節來判斷:

1.數字失真;

2.動態;

3.高頻的延展性。


1、再仔細聽,再長期聽;

2、還是聽不出來的話不是你的錯,你聽普通的就夠了。

3、你就別做實驗了,你的那實驗說明不了任何問題,實驗嚴謹性和實際使用場景差別都太欠缺了,自己做著自己high就好,結論就算了吧。

4、zhihu上不能透露更多,就和你透露一個小信息吧,關於這種實驗我們之前找過50萬用戶做過幾次實驗,沒有肯定結論的事情我們不會去宣傳的。

最後,關於各種是否裝逼的問題很多,兩年前有人對我說用iphone的都是裝逼的,沒覺得多好,我笑了,我就裝逼了,就是不習慣andriod系統。我從來不覺得一個只有裝逼價值的東西可以被大眾接受,更別提長期存活。

(個人回復,請勿上綱上線,謝謝。)


題主你好,情況是這樣,第一次你分別放了3首歌曲給3個人聽,結果都猜錯了,我來告訴你原因,原因就是每首音樂錄製的設備的不同,年代的不同,錄製效果會有很明顯的差別,你聽一首現在mp3格式張傑的歌,會比你聽竇唯,崔健無損格式的效果好出一大截,因為錄製設備先進了。這樣就會讓人產生一種誤導,張傑這首歌的效果好啊,乾淨,沒底噪,人聲清晰,背景安靜。 對比竇唯崔健的歌,底噪明顯,人聲模糊,背景混亂,這一定是張傑這首歌曲是無損啊。 這就是你第一次測試失敗的原因,是由於你測試的方法明顯不對所導致的。這樣測試基本沒人能分辨出來。

打個不一定恰當的比方,就像我們看電影,你看「活著」"教父"那種老電影,效果無論清晰度還是色彩都比不過現在出的煎餅俠,甚至還帶很多噪點。這個讓你盲分辨哪個是720p哪個是540p相信你很難分辨吧。但是沒分別嗎?視頻也是玄學嗎?

但是按照你第二次測試的方法同一首歌曲,放2次,一次mp3一次無損。這個就容易了,我個人實驗過很容易就能區分兩首的差別,細節表現,高低頻延伸,結項的清晰度相信稍微細心一點的人都能區分開來。而且你第二次測試的結果也表明大多數人還是能區分mp3和無損的,那個沒區分的可能是聽音經驗太少了吧。


工科數學渣看了題主描述陷入思考的死胡同。。。希望有人解救。。。

就是這個「12人測試應該有12.5%的人猜對」。。

我知道有一人猜對的概率為0.345

有兩人猜對的概率為0.271

有人猜對的概率為0.799

12人中應該有12.5%的人猜對的話,也就是1.5人猜對。。如何理解?

1.5=1+0.5?

存在一人猜對且存在另一人猜對的概率為0.5?

如果是這樣,也就是說(c1f12) * (c1f11) * (1/8) * [(7/8)^10] * (1/8) * (1/2)

那豈不是和存在兩人猜對的概率完全一樣?

這個「應該」感覺好奇怪啊。。。真是學的概率都還給小學老師了。。

希望有人幫忙解開這個結。。如何理解這裡的「應該有12.5%的人猜對」。。先謝過!

ps. 我覺得128和320的話細節還是能聽出來差別的,當然,在嘈雜的馬路上戴著隔音效果一般的耳機應該是完全分辨不出音質差別的吧。。題主的對比試驗確實應該改進。。


頂樓說的是正確的,你這個測法不對,不是有瑕疵,是根本不能說明問題.


第一你要找一條耳機再來聽,耳機不用貴,80左右就可以。第二別用QQ音樂。第三,大部分人可能聽不出320和無損的區別,但是你要是說耳機聽不出128和無損那就是逗我玩了,那就是收音機聽歌和MP3聽歌的區別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鄭鈞,許巍等人?
作曲家的曲子是怎麼想出來的?
林夕填詞的全部歌曲有哪些?
如何評價 Pitchfork 2017 年的年度 50 佳專輯?
怎麼進一步提高小提琴水平?

TAG:音樂 | 耳機 | 無損音樂 | 聽力 | 裝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