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系JPOP受眾就這麼小嗎?

比如梶浦大媽的歌,很多人的反應不是說「好聽、不好聽」

而是「不習慣」

編曲和和聲的運用的確使曲子複雜了不少,但是還沒到聽著吃力的地步吧,又不是交響樂

求解答

視頻封面my long forgotten cloistered sleep—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第一的答主已經說了很多了,我要說的跟題主這個評論有點關係。

前段時間去看了Kalafina fotw in Shanghai的演唱會,我屬於到的比較早的,比我早的可能只有遠征應援團了。

從4點一直等到6點半進場,發現了一個問題:等待中的所有人,裝備都很專業。

放眼望去帶耳機的人,基本上一水的鐵三角,最好的我看到有MSR7和M50X(這讓我後悔為啥沒把CD900ST當便攜帶出去,雖然帶轉接頭看起來很蠢但是同款啊!),還看到有一個同款K374的,一個森海的,兩個Beats solo2的。

——都是素質不錯的耳機。

雖然我是Beats黑,但是solo2隻是性價比低,它的分離解析素質比我的374高,這點我還是承認的。

而沒帶耳機的人呢,手裡多半拿著iphone6,而iphone6自帶的蘋果小白兔耳機也是入門hifi里素質相對不錯的。

至於那些西裝革履的工作人士,我相信一個耳機他們肯定是有的。

也就是說,器材,或者說經濟條件,是影響一個人音樂愛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怎麼個意思呢,一般的流行音樂,其構成都比較簡單,細節並不豐富,可能就是這麼幾個樂器幾個簡單旋律,主體還是在人聲旋律上。

這種歌,有些人貶義地稱呼為:口水歌。

對於這樣的歌,不需要什麼太好的器材,普通的器材就能表現得「好聽」或者「能聽」。

而一旦音樂的構成變得複雜,細節更多,不好的器材和好的器材之間可能就完全是「不能聽」和「好聽」的區別——甚至不存在「能聽」。

拿K團舉例,一首K團的歌里有多少個元素?

小提琴,大提琴,笛子,吉他,貝斯,電鋼,鼓,鑼,手風琴,高中低三段和聲,電子合成的效果音,部分還有沙錘等小眾樂器。

一個素質稍差點的器材,把這一堆複雜的十幾個音軌的東西播放出來,可能就變成了一堆噪音。

而好的器材,我可以輕鬆的在裡面找到其中一個人/樂器的聲音並且一直跟下去,其中的差別說起來簡單實際上天差地別。

就我而言,有段時間我把出門用的直推塞子弄丟了,迫不得已在晚自習上借了室友的小米配塞——過了沒半分鐘我就還回去了。

銀庭這首歌開頭我分不清Hi部分的WK和聲,前奏的鼓聲簡直像是在敲桌子,人聲遠的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用的入耳。

這就已經足夠讓我否定它了。

另外,當一個人長期習慣於只聽人聲,聽口水歌而無視器樂伴奏,突然地讓他聽一些編曲複雜的音樂,他會覺得器樂太煩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國內喜歡梶浦,澤野,菅野,鷺巢,志方,佐藤,川井,乃至Two Steps From Hell,X-Ray Dog,Audio Machine,Immediate Music等好萊塢大廠的人還是少。

後者還相對好一些,美國大片在國內的接受率還算不錯,只是沒有人刻意地去搜他們的歌而已。

至於前者,套上一個J字就受到天然的拒絕不說,他們的配樂也大部分是在動畫,動畫劇場版,戰爭片,大河片當中出現。

在國內,動畫是小孩看的,日本的戰爭片是沒機會接觸的,大河片是我們不感興趣的。

那麼也就一些對日思維比較開放的年輕人——宅圈的人才有機會頻繁接觸他們的音樂了。

人不是有了好器材就能一下子接受複雜音樂的,而是長期接觸習慣之後才能用好器材發現它們的音樂之美的。


關於這個問題,我不是音樂業內人士所以無法正面回答,不好意思。

只好講兩個親身經歷的事情,希望能夠給你點啟發。

1、我一個家境不錯的同學(家裡做小生意的,還算富裕吧,父母資助過他創業,一個月最多的時候零花錢五六千,儘管他也算不上真正的富二代)曾經這樣問過我:「我怎麼覺得我周圍很多人都比我有錢呢(他說這話沒把我算在內,我只是普通家庭)這樣很有壓力啊,你身邊有很窮的人嗎?他們是什麼樣的?」。他不是愛裝逼的人,我也就如實跟他講了一些貧困舍友省吃儉用的故事。說完後他一臉驚訝的表情令我覺得他一定長期地把我國高估為了中等發達國家。

2、我在學校的失物招領QQ群中,看到過一條消息,一個學生校園卡被盜,內有生活費若干。他在群中發布了失物信息,並在此中言辭激烈地斥責了偷竊者,大意為:「我父親下崗,母親去世,父親當時連給她下葬的錢都沒有,時至今日我一天的開銷不超過八塊,你居然敢用我的卡一次性花了三十多!勸你自首,如果被我抓到的話我饒不了你!」(他是通過學校保安系統查到的消費記錄,顯然他自己是不可能一天花費30塊的)

上面兩個故事想必你會覺得跑題,並且認為這是常識沒必要啰嗦。但我希望通過這兩個例子來直觀地展現並強調這個事實:中國很大,貧富差距與階層固化十分明顯。僅僅是在物質層面的態度差別就已經如此之鮮明,藝術——尤其是音樂——就更是如此。

我以前愛去KTV。作為一個交友不「挑食」的人,我跟各種審美的同學或親戚都一起唱過歌

有的人熱衷歐美或日本先鋒曲目,每次跟這種人一起唱歌時我都覺得自己土得掉渣

有的人愛點小蘋果、最炫民族風或者愛情買賣等口水歌,我也只好奉陪

和年齡大一點的人一起去的話,還會遇到滿場紅歌的情況,沒辦法,《社會主義好》走起!

所以說,古典Jpop在國內無疑是小眾的

第一,為數不少的鍵盤憤青無法接受「J」,恨不得聽見日本音樂就去醫院看耳鼻喉科的大有人在

第二,個人認為現階段小鎮青年的鑒賞水平不足以欣賞偏古典(複雜)的音樂(比如KALAFINA的歌曲,畢竟兩聲部以上的和聲音樂需要一定的樂理常識和鑒賞能力才能完全領會其魅力)。據我所知,國內一些基礎教育相對完善(高考壓力小,成才路徑選擇多)的地區(一線城市),在義務教育時期基本都會為中小學生堅持開設音樂、美術課程,而一些教育水準不好(考試壓力大)的地區,則基本上荒廢了藝術課程,將藝術啟蒙與普及的課時改為了語文數學等考試相關課程的補課(山東除外,據說高考有60分的基礎能力題),加之很多地區存在傳統文化缺失現象……種種原因造成相當一部分國民既不聽傳統戲曲,又不懂西方藝術——中學無體、西學無用便難免使大眾滯後於當代世界流行文化的發展腳步,只好在巷子里吃小蘋果,到廣場上吹民族風。(當然,真正的古典樂更小眾。很多人手機里存著巴赫或者李斯特,但是估計真正願意花時間研究的也不多)

設想一個沒學過函數與平面幾何,只學過加減乘除的人,如何理解微積分?

一個不知道一戰戰後國際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人如何預測二戰各國動向?

誠然,藝術無國界,興趣無高低。某種藝術形式比較複雜或對於一些人「難以理解」並不代表這些人「低人一等」。只是覺得就當下而言,閣下對於「為何現實生活中知己如此至少」這件事莫要見怪。我作為一個ACG原聲音樂愛好者,二十多年都沒在身邊遇到過一個認識澤野弘之抑或植松伸夫的,遑論山根美智留、菅野洋子、岩垂德行、梶浦由記等人——充其量只能是記憶殿堂里的獨食。

這並不奇怪嘛!

但是,事物是變動的,人更是。今晚聽不懂《隆中對》,沒關係,也許明早就能倒背《出師表》呢!儘管現實令人頭疼,但還是要對大眾有信心

以我自己為例,我初中時愛聽FIR飛兒樂團的歌。當時我並沒有聽過除了類似《大花轎》之類的「膾炙人口」歌曲之外任何其他的流行音樂,聽到《Lydia》《我要飛》之後整個人都精神了!堪比使用了興奮劑!時過境遷,現如今,想讓我單曲循環的話,至少不能比上文提到的kalafina水平差。至於飛兒樂團的歌,確實已淪為懷舊時的節目了。

【MV】Kalafina -Fantasia (Red Moon)現場版

【MV】飛兒樂團 -第十行星

差距立現,也為飛兒感到惋惜。

也許過不了多久,我就要嫌棄k團風格受限,要尋找其他的精神食量呢

以上

回答的並不專業,也不全面,更不客觀,文多而不精還請見諒。只希望閣下可以明察秋毫 ,而見輿薪;設身處地,見怪不怪。也希望能有大神科普此中音樂領域之一二。


不知道你說的古典系jpop具體所指範圍。聽了一下你貼的這首,確實容易接受,大概也就是vitas那勢的。就是質量不敢恭維,感覺比較土的口水歌,編曲配器也沒什麼特別之處。我不知道這歌什麼時候寫的,但是人聲主旋律感覺像是個山寨版葉歡《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當然也可能是反過來)。

如果這就是什麼「古典系」jpop,那我還挺失望的。我覺得你還不如再貼些可能聽著「吃力」的來。


作為一個梶浦由記和kalafina的死忠粉,也發現了大家覺得這個調調的曲子其實很小眾,只有部分看過動漫的人才知道,有點遺憾吧。不過,畢竟不能和一大堆只喜歡小蘋果那類人討論大媽的高深。


這樣吧 你要是說貝多芬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一些名曲 然後你要是說他的什麼什麼奏鳴曲/練習曲吧 就沒幾個人說得出了

古典音樂本來就在沒落 多少人一輩子沒聽過音樂會?

更不要說J POP的古典音樂系

J POP本身就是小眾消費 知名度不高(在中國)兩者結合也不可能負負得正的hi

總之 不出名在中國是正常的

出名了反而異常


推薦閱讀:

韓系和日系的妝容 髮型,需要把握好哪些不同點?
怎麼畫出雜誌上的日系眉?
各種系比如森系,禁慾系,鹽系是怎麼劃分的呀?
女孩子走鹽系風格要怎麼穿搭。?
想成為日系插畫師 我應該怎麼去提高?

TAG:音樂 | 日系 | kalaf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