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什麼樣的生活經歷才能寫齣劇本?


謝謝邀請。

不是非要有某一種「特定的」生活經歷才能寫齣劇本。那樣編劇這個行業豈不是被擁有那個特定經歷的人們壟斷啦?最關鍵的不是經歷的類型和內容,而是從任何經歷中發現戲劇性,並且能以虛構的手段(因為劇本、小說等都強調虛構性,也有非虛構的,比如紀錄片等)描畫出人物,講出故事的能力。


有句古話:文章憎命達。

還有一句類似的:家國不幸詩家幸。

所以我覺得,經歷還是很重要的。

之前和幾個年輕導演聊天,其中一個人打算拍一個唐僧的故事,還有個人打算拍留守兒童。他們的生活和要表達的東西完全無交集,另外一個反對他們的導演說起經歷的重要性,這些人就拿武俠神話這些來講,覺得講一個故事不需要經歷。

他們是把內在的經歷和外在的故事搞混了。故事不過是換個花樣講自己的生活見解罷了。

吳承恩當然不是神仙,也未必是資深驢友,但他對政治、人生、哲學的經歷,可以讓他寫出的神話有濃濃的人情味,可以看到現實中很多事情,這不是一個小孩子能做到的。

李安可以用自己的父子經歷寫《推手》,也可以寫《綠巨人》。還珠樓主把自己的驢友修道經歷體現在蜀山,古龍也順便把自己的喝酒泡妞經歷寫進楚留香陸小鳳。金庸從南方來到香港,做過編劇,辦過報紙,他的經歷使得自己寫出的武俠有一種家國的大氣,自小受的傳統教育也在小說中體現得很好。而中學生的網文作者,寫出的武俠幾乎就是中二幻想。除去寫作技巧,經歷的差距更明顯。

經歷代表了一種生活見解,可以用這種見解講真實生活,也可以架空幻想,但故事吸引人之處就在於:無論多扯淡的虛構,有生活見解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經歷可以少,但需要較高的技巧擬補。但有些人可以把一丁點經歷加工後放大成很多故事,也有人把挺好的經歷白白浪費,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最關鍵的不是經歷,而是學習。

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的魅力就在於這裡,你可以從中獲得大量的知識和靈感來源。一位以懸疑犯罪片為主的編劇一定要有刑偵方面的經驗嗎?不一定,但他肯定看過大量的相關作品。

此外,調研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編劇在著手創作一部作品的時候,會查閱資料,諮詢專家,甚至是實地考察,以從各方面獲得所需要的理論支撐,尤其是在創作涉及特定行業和特定題材的作品的時候。

觀影量/閱讀量,調研,生活經歷,這三者共同構成了編劇的創作來源。以我的個人經驗來看,生活經歷更多的表現在劇本的字裡行間中,有生活的編劇和沒生活的編劇,從細節上最能體現出不同。這個知乎有相關的回答,我就不贅述了。

當然了,你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感情經歷的人寫愛情戲,一個毛頭小夥子寫婆媳劇。有些題材是日常生活的極致演繹,對生活(尤指日常生活)經歷的要求較高。


我這種轉寫妖魔鬼怪的人,惶惶然不知從何答起。


那天於先生說些什麼,我不記得了。實話說,也有點兒失望。好像是怎樣的體驗生活,體驗生活怎樣要緊。他真的以為自己的表演對不住老前輩么?他真的以為體驗了「生活」他才能演成那樣兒么?看來是真的謙遜,真的相信。可是別人為什麼不如他?「文革」中,我看過批判趙丹的資料,趙丹大大咧咧說:體驗生活?我演工像工,演農像農!我可沒當過工人和農民!——於先生開過茶館當過掌柜么?他見是一定見過,可是當年泡茶館的爺們兒多的是,他演來出神入化,因為他是「于是之」!我連看三場憑什麼?還不是沖著他!

摘自《于是之》。作者:陳丹青


情感是共通的

選題是靠自己感受力發掘的

劇本成立是靠邏輯和練習的

學習的只是編劇技巧

生活閱歷有是最好的

更重要的是自己看問題的的深度,是可以通過影視書籍積累成長的。


比起經歷,對編劇更重要的事情能列出一百件。

有些人活了一輩子,也不過是經歷豐富的睜眼瞎。


推薦閱讀:

如何以「冰箱里已經空無一物」為開頭寫一個故事?
一個從事建築設計三年的人想轉行做編劇,有什麼好的建議?
影視劇的前期劇本策劃會是怎樣的?
中國有哪些具有改編成奧斯卡級影片潛能的文學作品?

TAG: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