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為什麼由外骨骼進化為內骨骼?

外骨骼生物看起來很不錯啊,能有效抵抗外來傷害,比如螃蟹還有鋼鐵俠什麼的。

自己想了幾種可能:

1. 內骨骼受損時更易修復,蛤蜊的貝殼如果碎了基本就是一輩子的事情了;

2. 外骨骼關節部位的靈活性較差,比如螃蟹的腿和鉗子就只有二維的自由度;

3. 用肌肉承受外力可以更好的緩衝,畢竟是軟的;

另外題主是非生物專業,免疫一切噴子及嘲諷。


內骨骼生物並非由外骨骼生物進化而來,而是共同由古腔腸生物進化而來。

當然,說內骨骼生物演化程度更高完全沒毛病,就消化、呼吸、循環、泌尿、生殖、運動、神經、內分泌八大系統的完善程度而言,內骨骼生物具有壓倒性優勢,這和哪個物種絕對數量更多、哪個物種延續更久都沒有關係。

原因是兩種生命形式的生存策略不同

外骨骼更適合體形較小的個體,外骨骼既是支撐也是防護。同時較小的體形使得維持體溫變得很不經濟,代謝率低,所以循環系統、呼吸系統也不需要太發達。而神經系統能耗太大,所以一般也更傾向於能省則省。經濟適用型軀體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放開了生,反正結構簡單,短時間就可以由一顆受精卵成長為成熟個體,所以,這種生存策略很成功。

內骨骼可以支撐較大的軀體——全身鎧甲終歸是太重了,龐大的體形下難免步履蹣跚,做不到小甲蟲那麼靈活。拿該樓作比喻把,小房子適合磚混結構,完全靠牆壁製成。高層建築就得框架結構靠譜了。內骨骼,就是建築的框架。較大的體形帶來的優勢很明顯,可以容納更複雜的器官,可以更好的保持體溫等等……於是,內骨骼提供了很好的高度演化的空間,也非常成功。

當然,內骨骼生物也不是死板的傢伙,重要的器官比如大腦、心肺,還是塞進骨骼圍成的體腔內。一些部位特化成接近骨骼的結構並牢牢生長於骨骼之上用於攻擊,比如角、爪、牙齒、鱗片。也有索性把骨板暴露甚至包覆於體外的,比如一些恐龍以及龜鱉。

總之,外骨骼經濟實惠,內骨骼提供了更多的演化可能。所以前者數量上佔優,繁殖和演化迅速;後者允許更高的演化複雜性,更適合極端的環境,無論深海還是極地都有分布(極地昆蟲稀少,多為寄生)。


內骨骼生物的核心部件是脊索,也就是說幾乎等於脊椎動物了。

而脊椎動物在生理生化各個方面高級的地方太多了,造成了內骨骼優於外骨骼這種現象。


從來沒有一種生物從外骨骼進化成內骨骼。。。實際上是遠古有一些生物演化出了外骨骼,現在它們的後代是節肢動物,也有另一些一些生物演化出了內骨骼,現在它們的後代是脊椎動物。這兩類生物的祖先大約從寒武紀開始就沒有親緣關係了,是獨立的兩支演化路線。

另外,不能說內骨骼生物比外骨骼生物更進步。——實際上,在現代生物學中我們從來不說一種生物比另一種生物更進步,任何能活到現在而沒有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可敬的。何況是節肢動物這一門種類與數量都全球第一的生物呢。


有很多原因,比如說體型越小水分散失越快。內外骨骼是不同生物相對於環境做出的最優解。

光從材質上講的話,可以理解為防禦力vs速度的性價比。

由於重力的影響。外骨骼體型越小性價比越高,體型越大性價比越低。

且,體型越小的生物競爭烈度越高。防禦力需求越大。

假如內骨骼生物縮小到螞蟻那麼大,那速度堪比閃電俠。然而光速度快沒用啊,防禦力太低。碰上外骨骼生物就好比一個赤手空拳的人碰上個披堅執銳,武裝到牙齒的特種兵。

假如外骨骼生物放大到人這麼大,那速度慢的,基本上就告別吃肉了。就像一個背著五百斤盔甲的人,能活著喘氣就不錯了,想走兩步,不存在的。碰上外骨骼生物,就好比碰到了閃電俠,轉個身的功夫人家已經打死你三遍了。就算人家不打你,想跑你也追不上。


我曉得一種骨骼是液壓骨骼。

有些東西我們生物本專業的也不懂啊

我的知識水平讓我只知道人體有206塊骨骼,再往下就。。。


推薦閱讀:

從人類進化、自然選擇的角度上來看,「醫生」這個職業該存在嗎?
進化論被推翻為什麼還出現在教科書上?
為什麼我們只進化出了一個心臟?
為什麼古生物從出現到演化至今,一直都是四肢動物?
中性進化學說或者分子演化理論有何意義?

TAG:進化論 | 進化 | 生物學 | 腦洞網路用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