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姥姥去世後媽媽有些輕微抑鬱,自己不知道如何幫她,該怎麼辦?

姥爺早已去世,姥姥伴了媽媽五十多年,於她而言是精神支柱,前一段時間姥姥去世,媽媽雖然表面沒有什麼大的起伏,但情緒一直很消沉,笑都很勉強。再加上更年期。她說時間會治癒傷痛,叫我不要擔心。也不想去看醫生。可問題不解決反而可能會擴大。我不知道該如何幫她。媽媽對每個人來說都無比重要。我希望有知友能指點一下助我幫媽媽走出來。


多謝葉家林的邀請!

媽媽這一代人的情感,和題主這一代人不一樣,年齡越大,越重感情,越割捨不下相依為命的姥姥,同時也會為自己感到哀傷。

媽媽在懷念姥姥的時候,會想到姥姥為什麼這麼命苦,這種脆弱的感受同時會給她自己造成暗示,彷彿在這個時候,姥姥和媽媽變成了同一個人。這是媽媽紀念姥姥的方式。

中國人孝道的觀念非常重,姥姥的去世,也會引起了媽媽的內疚和自責,媽媽的心理活動是什麼樣的,大概從來沒有對題主說過吧?

想幫助媽媽走出悲痛,當然也是孝心所致,但要充分了解媽媽,了解死亡的意義,了解失去親人的感受。

失去姥姥 ,媽媽必然會在一段時間內陷入回憶,陷入悲傷,陷入抑鬱狀態,這是一個人面對生死,面對分離的最真實的情感反應,這個時候,機體的活力幾近消失,但消失是暫時的,人需要時間來修復失魂落魄。

媽媽很可能並不願意儘快從悲痛中走出來,就因為孝感,如果太快走出來,她的內心不同意自己這麼做,她會擔心在天上的姥姥會埋怨她,埋怨她這麼快就把姥姥給忘了。

死亡在媽媽心裡是有禁忌的,這是文化問題,不是心理問題。只有媽媽認為她該走出來了,她才會走出來,外力的幫助,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要學會給媽媽時間,盡量少敦促她。媽媽會把對姥姥的責任,延續在家人和孩子身上的,不會輕易放棄,這段時間,她需要通過紀念姥姥來釋放壓抑多年的悲傷,這是媽媽自我療傷的方式。

尊重她。


陪伴。和媽媽說話,和媽媽一起做飯晒衣服逛街買菜,和媽媽一起懷念逝者,和媽媽去旅行。行動告訴她你在身邊。

我不厚道的曬個幸福。月底要和我最愛的媽媽和弟弟去三人旅行。想想就幸福到哭。


和自己的母親相比,自己的孩子會更重要。

真的,你一定要多陪陪她,多和她聊聊天,轉移下她的注意力。


輕微的抑鬱應該是悶悶不樂,哭,易怒和對生活提不起精神吧。

想起了我媽媽的那會。她說她失眠,我回家陪伴她一段時間,細心觀察,發現她沒有失眠…因為我回家以後我就成為她精神的支柱,她在我身邊成為了一個小孩…重新獲得了安全感。逝去親人的痛苦也只有親人的陪伴才能彌補。

我經常和我媽說,你的好好的,因為我還需要你的地方很多。外面的菜飯總是吃不習慣,孩子有了的話,你還要出一分力氣。她就忍住淚水能好好的吃飯,做些家務轉移注意力。

之後一段時間,我不得不離開,我一直想給她買一隻小狗,讓她解悶。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很(關心)別人的生活,我這個主意遭到很多親戚的反對,他們勸我也勸我媽說狗很臟很麻煩。我媽說什麼都不要我這份好意。我想她需要的是一份認同感,只有大家都說好的東西她才會覺得好。才會真的開心。

我走以後,我媽又開始失眠,我打定主意一天打一個小時甚至更多的電話,和她聊天,連看的新聞都說了。我媽媽每天都把等我的電話當作她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後來,我買了一個智能手機給她,她不會拼音,就手寫,我們視頻,並且在這個時候她更多的和那些同樣退休的老同事聯繫。

聯繫的多了,她就要出門社交,參加同事孩子的婚禮,或者一起轉轉逛逛,我堅持一直送她禮物,頭花啊,當季衣服,首飾,包包,化妝品,也會多買幾份便宜的當質量很好的東西要她送別人做禮物。慢慢的她建立了自信,從悲傷中走出來。

也有幾年了,每逢清明,或者祭奠的時候我就約我媽媽一起給逝去的家人折元寶,邊折邊回憶大家在一起的時光和不知道的往事,有時候媽媽略有傷感的時候,我就說,咱們要面對這些的,要乘著家人的愛繼續好好的活著,我以後好好照顧你,媽媽。就這樣,每一年我們都越來越坦然。

不要讓媽媽感覺她擁有的很少…要讓她意識到,她擁有的很多且很珍貴…


心病還需心藥醫,對於在在外面拼搏的人,陪伴家人已經成為了一件奢飾品,如果可以最好可以拿些時間陪她做些看似再簡單不過的事情!比如:陪她買菜,做飯,看電視,等等!:)


不主流價值觀:常回家看看。現在科技發達 可以天天視頻什麼。另外,你媽自身有點內向,陪她建立一個興趣。其實廣場舞打麻將什麼的,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用的社交活動。回家陪她去幾次 幫她進入圈子 也都是辦法。

自己的圈子,其實比你的陪伴更有力。


推薦閱讀:

快要大學畢業了,你們有什麼話想對我說?
對心理學相關專業的同學來說,在本科階段有哪些參與實際研究的辦法?
這串數字什麼意思?
為什麼很多人撓痒痒之前哈一口氣?
我在我爺爺去世時,內心十分平靜,出奇的平靜,好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只有火化前和出殯的那一刻才痛苦流涕?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