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分析哲學學派的哲學家不依賴哲學史」,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么?為什麼?

曾經聽過一些說法:經過分析哲學訓練的哲學家往往不太喜歡哲學史,而分析哲學的研究也不太依賴哲學史。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么?如果是,那麼為什麼呢?如果不是,請各位大牛指正。


哲學史和哲學的學理命題能博得很大關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學派關於德國古典哲學研究中,對於黑格爾《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導言中一句話的爭議,那句話被直接翻譯成了「哲學就是哲學史」,目前是認為,黑格爾在此文本中並沒有直接留下「哲學就是哲學史」這個命題,更多是在表達從哲學史的學理研究承繼到哲學研究上。德國古典哲學一個非常重要的語用澄清就是Sein和ist的關係,being和is這個關係。「是」在命題裡面是否構成判斷,海德格爾曾經花了大量工作去界定同一律中的「是」的含義,故在黑格爾這個意思上,這個「是」基本表達的是Sein和ist在根源上的一種淵源關係。

即:哲學史應該成為哲學的一部分

而哲學史在哲學研究中至少包括以下兩類意義:文本和歷史語境。正如黑格爾在《法哲學序言》的導言部門的論斷「哲學的任務是把握存在的東西,因為存在即理性。就個體而言,每個個體都是其時代之子,因此哲學就是在思想中把握時代。妄想有任何哲學能超越其當下的世界,就好像妄想個體可以跨越其時代"

故而,現在對於哲學史的探討,是其作為文本和歷史語境載體,他應該在學理上處於怎麼樣一個位置,而不是依賴或者不依賴的說法。分析學派在現今的態度,是揚棄人文主義傳承以來,將哲學史,尤其是本體論問題的過分關注。

而在哲學危機時代,現代哲學遭遇快速發展的科學共同體的衝擊,以及學理上科學主義的包圍。在分析學派建立之初,包括羅素,維醬對於哲學史研究的態度會出現一些反感。一定程度上來自於弗雷格時代傳下來對於統一邏輯論的堅持(邏輯原子論),和對於傳統哲學的本質主義,尤其是哲學中產生混亂的重要根源就在於本質主義傾向,傾向於某種概念實在性的圖式,從而產生不同語用原則下的語言批判。而現代哲學的建立,本質是建立在對於傳統哲學反思,和新範式探索,以及對於科學主義的調和上,哲學史作為範式指導的地位是被揚棄的態度。

而至今而言,無論經歷過結構主義洗禮的大陸學派,還是概念分析作為總體方法論的分析學派,事實上都不怎麼依賴於哲學史的研究,但並不等於他們都完全不喜歡哲學史。或者說,現代哲學均反對教條式的哲學史研究,和古典式的文本解讀,以及某些古典式形而上學的命題,但並不排斥哲學史作為其本來的作用,即文本和歷史語境

但是在作為研究素材的時候,哲學史的權重依然是非常有爭議的問題。根源在於一個爭議命題,那就是」哲學是否是歷史學科「。當然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傾向於某種意義的」哲學無定論「,我在這個答案為什麼有人說中國沒有哲學?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有特別探討這個問題。即我個人不傾向於承認粗略學理傳承的哲學本身,在歷史語境中得實在圖式變化,而更多傾向於語言範式上的語用和概念變化,或者說哲學史的歷史語境是內蘊的,而哲學史本身這個概念就是變化的

不過我這裡不過多闡述個人的觀點,我這裡僅僅介紹下,歷史主義者所傾向的哲學史,一則是哲學是歷史學科,哲學研究不同於某些自然科學的研究,讀經典原著對於哲學比對其他自然科學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即用哲學史的文本來進行基本的範疇界定和有效性言說。二則是認為哲學是哲學史這個命題的語用學的意義。就如詞的意義就是它的用法一樣,每個命題的意義都要從它的語境和它導致的結果去考慮。而在文本意義上,而作為文本而言,很大程度上歷史主義者傾向於實踐意義上。

總結一下,就是幾乎所有現代哲學均不依賴於哲學史,分析學派對於哲學史的態度有歷史階段的意義。但普遍而言,現代哲學無論各派對於哲學史的態度是回歸到其文本和歷史語境的雙重作用,怎麼定位是有爭議的,但是均反對教條式的文本指導和對哲學家的觀點解讀。


很多人都說的不對。。。

其實原因不複雜。分析哲學是從問題出發的,研究的是解決某一個問題的最佳策略。哲學史對於分析哲學研究而言,是一部對不同問題提出不同解決策略的歷史。所以,分析哲學的研究並非不注重哲學史,而是不側重以人物或時間為軸的哲學史,而是用問題為軸,切分哲學史。

比如,一個研究知識論的人,需要了解休謨的懷疑論,但這個問題並不涉及休謨的宗教理論,所以他可能並不看全部休謨。而如果一個休謨的當代版本已經比休謨自己的版本更推進問題的解決,那麼深入研究休謨自己的解決方案可能就是不必要的了。

比如,一個研究形而上學的人,可能需要了解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理論,但這裡的問題軸是對物質世界的本質的理解,亞里士多德只是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案而已,所以他只需要從這個角度切入亞里士多德,而並不需要系統的研讀亞里士多德,除非他想進一步發展亞里士多德的理論。

當然,正是因為分析哲學切入的點是問題而不是人物,所以它也會以「解決方案/策略」為模塊來看待哲學史,這樣一來,其實哲學史上有很多的重疊和重複,比如中世紀對亞里士多德的發展,哲學史上很有趣,但作為解決方案而言,是一類。所以,如果做專門研究,就專門讀;如果不做專門研究,那麼沒必要進行系統的哲學史研究。

最後,分析哲學也有專門的哲學史分支,分析哲學只是方法


嚴格地說,不是分析哲學學派的哲學家不依賴哲學史,而是哲學家都不依賴哲學史,只有哲學史家才依賴哲學史。

真正搞哲學,不是給某個死人的觀點洗地。不是弄清楚康德、黑格爾、亞里士多德、維特根斯坦說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就像物理學不是弄清楚牛頓、波爾、愛因斯坦說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物理學關心的是物理學問題,哲學關心的也自然是哲學問題。但物理學不太關心物理學史,因為已經死掉的物理學家不可能給當下我們還關心的物理學問題給出回答。但已經死掉的哲學家,在我們回答當下還關心的哲學問題時,能給我們提供不少幫助。

我以倫理學為例,已經死掉了亞里士多德有一套倫理學主張,康德也有,密爾也有,羅爾斯也有。都為自己的主張進行過詳細的辯護。

而其他哲學家的工作是什麼呢?他們不是搞清楚這些人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如果連他們說的話是什麼意思都沒搞清楚,應該要重新學語文而不是學哲學。

其他哲學家是要為自己支持的主張提供辯護,也可以論證反對自己不支持的主張。這個主張可以是別人提出來的,也可以是自己原創的。比如,有個哲學家也許要支持功利主義,那他可以系統性地闡述一下功利主義的優勢,也要系統性地闡述一下其他倫理學主張的劣勢,而這些工作,那些偉大的死人們做得很不錯,需要我們這些活人們學習一下。

哲學史對哲學究竟有什麼幫助呢?

1.哲學上的偉大死人們的一些討論構成了某個哲學問題的框架,所以後人的討論得站在前人基礎上。

2.一些死人們能給你很多靈感,畢竟他們還是蠻聰明的。

3.他們還犯過不少錯誤,能提醒你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或許是哲學史最大的價值。


挖礦工人要啥子地圖,一個勁的挖不就行了。


第一,哲學家互噴太常見了,如果你熟悉古典哲學德國那一套,德國互噴簡直教科書

第二,分析哲學是哲學中的毛頭小子,不噴前人怎麼出頭?

第三,哲學家巨巨們天天說哲學已死,自己終結了哲學,哲學史洗地都說是這表明了他什麼樣觀點,人分析哲學說句不依賴哲學史,大家就撐不住了?

第四,這事得怪那幾個前面成名的哲學大牛,搞得年輕人都把時間拿到創新去了,不管枯燥的哲學史


反對第一的答案,不是所有哲學家都不喜歡哲學史,答案後面提出的幾點太扯。哲學家不需要站在後人的構架上,哲學不是科學。哲學家大都意識到哲學史的重要性。除非他是科學主義那一撥的。

另一個答案更專業,不過分析哲學那會兒還是在玩體系。再說一下

正文

沒有聽說過這句話,不過我覺得有可能

分析哲學是從科學主義轉向過來的。在我看來科學主義本身就很扯,喜歡玩體系追求科學的精確性。到研究進入微觀物理以後才開始加入不確定性進入,到那時候已經是分析哲學開始匯入解釋學了。

分析學派的時候西方哲學已經拒斥形而上學了,覺得原來那些東西都是形而上學當然覺得該丟掉。

分析學派很多學者都是科學出身,比如羅素比如弗雷格等等,把哲學的問題當成本體論問題。如果用本體論的視角來看哲學史,科學的功績是輝煌的。

現代哲學特別是科學哲學有點被科學逼急了的意思,被嫌慢就跳出來一群理科生列著表格和你談人生。後來科學哲學也知錯匯入人本主義但是為時已晚。

哲學史的大部分都是圍繞著本體論展開的。展開並不代表本體論就是核心。從崇尚科學崇尚實用的分析哲學角度看來,哲學史進步太慢不值一提。

可是哲學發展的慢或許正是因為這些人覺得它慢,拿錯誤的標準去衡量它的快慢吧。

哲學史上的本體論他們看不起,本體論以外的他們覺得應該揚棄。

所以我也不知道他們有什麼動機喜歡哲學史。


是正確的我給你 @蘭嘯平 ,讓他來回答。


推薦閱讀:

哲學殭屍是什麼?
如何理解自指?自指是否有什麼深刻內涵?

TAG:哲學 | 分析哲學Analyticphilosophy | 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