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與經典音樂的壁壘在哪裡?

或者說,什麼樣的情況下, 一首流行歌曲可以被學院派、古典派接受認可?


題主的問題題目和補充讓我有點摸不著頭腦啊,這是一個問題么?

題目我就不回答了,我在知乎一直不贊成簡單粗暴地將流行音樂和(嚴肅)古典音樂(亦或是題主的「經典音樂」)對比,覆蓋面太廣。

問題描述的話很好答了,一首流行歌曲可能在很多種情況下被某位學院派人士認可,但是很難被整個嚴肅音樂界接受;就好比我勒可能突然某一天感動了一枚詹黑,但是是不可能得到詹黑界整體認可的,不然詹黑這個群體不就消失了嘛?!

況且流行歌曲為什麼要「追求」嚴肅音樂的認可呢?這在絕大多數時候根本不是流行音樂的任務啊!絕大多數流行音樂人玩自己的音樂風格,掙錢,把妹,首先想到的絕不會是「討好」嚴肅音樂界,當然從嚴肅音樂界吸收營養也是常乾的事兒。

再說「接受認可」這四個字,題主形容的是怎麼樣的「認可」呢?比方說,一位搞嚴肅作曲的專業人士也許會承認Chick Corea複雜的爵士鋼琴即興技巧,會認可他和Keith Jarrett錄製的莫扎特鋼協具有很高的水準,但肯定不會認為他們玩的爵士樂那屬於嚴肅音樂的範疇。

很多人認為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比就是簡單的,通俗的。雖然整體上來說的確如此,但是流行音樂畢竟也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這其中也存在著相當一批例外,也許有很多你沒有聽過的技巧複雜的流行音樂:

The Chicken-Dave Weckl

女の子は誰でも-椎名林檎

Corps de ballet-冨田ラボ

Mother Man-Atheist

這些曲目在音樂語言上的複雜程度已經超過了很多古典、浪漫主義時期的曲子,審美上的涵義也豐富了很多(比如對音色的追求)。

所以容許我不客氣地說一句像 @李嫑嫑 的「流行是精簡版的古典,古典是完整版的流行」這樣的總結是非常容易誤導人的(雖然後面加了一句「它們存在用於一個體系但不是同個應用範疇」,我不敢確定是否能讓各位真正理解),另外 @碎可點 的圖依據也很不嚴謹,要印象流的話晚期浪漫主義作品擴展調性體系、曲式結構、樂隊編製對寫作技巧要求要高出很多,自然也「更有深度」。

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在審美觀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另外流行音樂沒有在古典音樂挖掘的諸多領域(如龐大的曲式結構與管弦樂隊編製)里進行太多深入,但是它也擴充了「音樂辭彙量」,在音色方面有著極大的發展,這是古典音樂沒有做到的。

也許由於專業身份我對各位的措辭要求過於苛刻,不過也無非一份希望各位業餘愛好者們正確理解之心。有些宏大的主題本來就是很難概括的,有這個心把它整理出來介紹給入門的朋友們不如勸導他們像海邊拾貝一樣多聽多學。


題主的描述,我暫且理解為通俗音樂和嚴肅音樂吧。

說到這……我覺得得先定義一下,到底什麼是通俗音樂,什麼是嚴肅音樂。

通俗音樂很好理解,通俗音樂廣義上就是民間音樂,狹義上是自人們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用來消費的商品音樂,pop,funk,rock,rb,jazz等這些音樂分類都是通俗音樂。

嚴肅音樂我以文藝復興為始的,中世紀的音樂我們就不說了,基本是宗教音樂為主,藝術價值較少。在下文會詳細介紹。

其壁壘可以是「專業性」和「普世性」,也可以按時間分類「古代」和「現代」。

但是界限也可以變模糊。比如土耳其進行曲、獻給愛麗絲、野蜂飛舞這類已經被高度流行化的嚴肅音樂器樂作品,經過電子樂改編,你覺得它算個啥?傻傻分不清。

我並不覺得二者之間有優劣之分,但說實話,確實有很明顯的難易之分。就像張愛玲就是比張小嫻難一樣,嚴肅音樂就是比通俗音樂難!而且難上太多了。基本你沒有接受一定的訓練,你連嚴肅音樂的門都摸不到,你只覺得好聽還是不好聽喜歡還是不喜歡,我問你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你估計只會盯著我看……

我總結了一下壁壘,表現在於以下方面:

1,專業封閉性和通俗普世性的壁壘:

像以下這種大師:

安德烈希夫貝多芬最後三首奏鳴曲講解分析示範 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大師課

他聽通俗音樂聽一遍就可以聽穿,什麼調性,轉調怎麼轉的,裡面的細節,表達啥意思,聽一遍就渣都不剩沒什麼可鑽研的了。但是你要他去聽個馬勒隨便哪個交響曲,那估計得花個一年半載還不一定聽的穿,有些人研究了一輩子還是樂趣無窮。但沒有經過嚴肅音樂訓練的流行樂手是無法看穿嚴肅音樂的。

是個人都讀得懂哈利波特,但是研究紅樓夢的學者不是誰都能當的。

是個人都聽得懂lady gaga,但是研究貝五的總譜的學院派不是誰都能當的。

2「古代」和「現代」的壁壘:

我個人認為音樂深度根據時代變遷的走勢是這樣的:

隨便開ps畫的圖,不要嫌棄我畫的不準確QAQ(比如古典樂派到現代派的高低區別)

文藝復興的歐洲人民剛從黑死病中復甦過來,說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復興的其實就是人文精神需求(準確一點就是想回到古希臘時期的氛圍,比如每個人都可以思考哲學問題,比如每個人都思考著衣食住行之外的高大上的東西,而不是一天到晚除了宗教活的跟一灘死肉一樣),有了這樣的追求,他們的繪畫、文學、音樂、建築開始不停的開花,一群打了雞血的藝術家鑽研鑽研,開沙龍交流心得繼續鑽研鑽研,而且越鑽研越想要創新,於是就到了一個高峰……撒花撒花。

嚴肅音樂的始祖動機,就是宗教、朝聖,以復調音樂形式為主流。

什麼是復調,就是,沒有伴奏聲部,所有聲部都是旋律,交織在一起形成調性和諧的音樂,聲部沒有限制……高大上!難難難!

而主調就是從古典樂派到現在2015年的主流音樂形式,有一個旋律聲部,然後以伴奏聲部作為輔助。

1,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其實還是宗教音樂為主,並沒有過多強調人性,巴赫的作品仍然是和宗教離不開關係的,但是他的作品是把復調這種形式玩到了最頂級,後人無人可比……然後後來大家基本只玩主調了……

2,古典維也納樂派,莫扎特,海頓,貝多芬等人為代表,和巴赫那代人比,主調音樂已經是「前衛」音樂了。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式被以上三人玩的越來越宏大,越來越華麗,越來越高大上,以老貝為最高峰。

3,到了浪漫派,規模被前人玩到了極致,他們就開始玩技巧技術,就說鋼琴吧,幾個仗著自己手比別人長的,比如李斯特(肖邦好基友)這愛炫耀的貨就開發了好多奇葩,慘絕人寰的技巧,讓後人一練他的曲子就覺得到了修羅場,讓手短的人(比如我)一彈他的曲子,就想把他從墳里抓出來吊著打……

4,咳咳,技巧被浪漫派玩了,印象派就開始玩內容,比如前人都是作曲描繪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就開始玩外部世界。

5,到了現代派……什麼都被人玩了,前人作曲都是有調性的,是在功能和聲體系的音樂,再怎麼聽都是在調子上,他們於是開始玩調性模糊,無調性啊多調性啊,就是專門作一些你聽上去會說「這他媽什麼鬼!」的音樂。

比如這個:郎朗——巴托克鋼琴奏鳴曲SZ80

然後後現代有個叫約翰·凱奇的前衛音樂家,作了個超級有名的實驗性曲子叫做《4"33"》,三個樂章就是鋼琴家坐在鋼琴前,打開琴蓋,坐滿了四分三十三秒,把琴蓋合上,全曲終~然後聽眾啪啪啪鼓掌~

不要覺得現代派都是瞎彈,真認真研究起來,仍然是邏輯嚴密的系統音樂。

嚴肅音樂和通俗音樂還有一個壁壘,就是邏輯嚴密,就像@李嫑嫑的答案提到的一樣,這裡不展開。

====================================================

最後,題主問什麼樣的情況下, 一首流行歌曲可以被學院派、古典派接受認可?

我覺得這問題基本不成立。

有學院派覺得嚴肅音樂樂趣無窮就像玩解密從而對一眼看穿的通俗音樂不屑一顧,也有學院派覺得嚴肅音樂沉重刻板轉而投向有活力的通俗音樂的懷抱。也有學院派一邊鑽研嚴肅音樂,一邊追著中國好聲音,他覺得沒什麼可比性,功能不一樣罷了……

就像玩捕魚達人的覺得玩the last of us的沉重,也有玩the last of us的嫌玩捕魚達人的低端。也有玩家在家玩the last of us,在地鐵上玩捕魚達人,他覺得沒什麼可比性,功能不一樣罷了……

這其中幾乎不存在「怎麼樣才認可了」這種概念。

(先講到這,為了答個題,我連飯都沒吃完QAQ……我先去補個飯了


歸類「流行音樂」是按市場傳播角度,歸類「古典音樂」是按創作製作派別,

歸類「經典音樂」是按時間檢驗後的口碑評價。

流行音樂中可以有經典,Beatles 、Pink Floyd都曾流行大賣。

古典音樂中也可以有糟粕,就好比現在的獨立音樂,做得不好的比做得出色的多得多,不是只要是古典就可以被學院派認可。

廣義的古典音樂中 也可以有市場主導的流行音樂,比方克萊德曼這類輕音樂,Kanye West的《Runaway》都可以說有古典元素。

甚至三個不同的歸類方式,三個不同的音樂類別標籤,完全可以貼在一首樂曲上。比如巴洛克時代的巴赫,維也納時期的莫扎特,浪漫主義時期的舒伯特。

其實我並不清楚題主想問什麼,我不知道學院派容易認可什麼樣的音樂,就像我不知道團委、黨組織喜歡什麼樣的申請書,聽音樂時我也不大在乎什麼標籤類別。

但我相信關注音樂本身,少一些投機,多一些內心真實的表達,不論什麼類別,哪怕你是Gangsta Rap或是一把簡單的木吉他,是會獲得更多認真聽音樂的聽眾認可。


首先,真的是沒壁壘,而為什麼因為學院的人不聽那些口水歌(真沒貶義,只是想個類別形容一下),只是真沒時間,每天小提琴鋼琴,作品分析,聽這些還不夠,口水歌算了吧。

另外,作曲法基本建立在七聲音階的基礎上,而七個音(加變音也沒多少)你就是排出個花出來,也會有相似和重複的情況,口水歌的旋律、伴奏型、節奏,真的有很多是重複的,而這一套東西早八百年前巴赫、莫扎特等大牛就玩爛了,我們也是有追求的,只是想聽點不一樣的。

另外就是一首歌如果足夠有名了,不管好不好,都是會接受的,比如小蘋果,比如法海。


流行音樂是以美國本土為中心融合歐洲和非洲音樂發展出來的布魯斯,鄉村,黑泡(嘻哈),爵士,泡普,黑鬼,節奏布魯斯,搖滾,另類,金屬,朋克等等的統稱,你指的經典音樂應該是特指古典和藝術音樂領域。 兩者的壁壘只不過是創作手段和理念上的不同。如果是另一種經典也就是跨越時間的音樂,那麼流行音樂首先是要成為熱門音樂,這個是前提,在此基礎上,這首流行音樂還要表達出一種鮮明的音樂情感和讓觀眾產生共鳴的力量,比如德國蠍子樂隊創作的Wind Of Change以及美國迪倫創作的像一塊滾石,還有英國披頭士的HEY JUDY既是流行音樂,同樣也是經典音樂。

對於我個人的業餘精神享受而言,流行音樂和古典藝術音樂是兩者互補的,因為流行音樂中的某些元素是古典無法給的,同樣古典音樂中的元素也是流行音樂無法給的。


流行音樂通俗易懂,而古典音樂的話如果你沒有受過適當的教育,不清楚各種曲式的結構(或者有個基本的了解),那麼對於大多數曲子來說你是可以用「聽不懂」來形容的(當然你要知道我所說的古典不是指克萊德曼那些曲子)。

為什麼講結構?就是所謂的起承轉合,對比強調,這些東西賦予音樂作品活力吧。流行音樂有最基本的主歌副歌之分,通常情況下,當一首歌由主歌進入副歌時feel就差不多全出來了;而古典音樂也有各種part(deveiopment part,ending part什麼的;或者比如交響曲通常都有幾個樂章)當然,古典音樂不僅僅是比流行歌多那麼幾個部分而已,古典音樂作品裡有各種「功能不一」的片段,這裡的片段是指一些特定的有某些功能的曲段;最簡單的例子,結尾段(ending part),多數曲子快要結尾的時候聽起來是差不多的,多數是節奏漸慢,越來越強調那幾個音,然後慢慢回歸主音。當然不同音樂家的結尾是不同的,貝多芬多是比較精簡,偶爾大氣磅礴(交響曲嘛),莫扎特畢竟隨意。幾乎每個人聽到那些片段都會知道這個樂章或曲子要結尾了。再舉個例子,假終止,也是有時候令人最"不舒服"的地方。

所以很顯然就是兩者容不容易接受(理解)之分,流行歌朗朗上口但是古典對不懂的人來說一般都不知所云。

可是,現今的人們對朗朗上口這個詞已經開始鄙視了(至少對我這個年齡層的大多數人來說是這樣),所以....流行樂壇也不是那麼好混啊(這對那些三個和弦一把吉他一首歌的作曲家而言可真是一種悲傷...)。但是,也有但是。流行音樂也有古典所不能比擬的地方,那就是歌詞!(想到林夕黃偉文方文山了吧...)。聽歌是聽一種美感(快感),不論古典還是流行。既然古典難以理解,而你對於流行歌那短短几分鐘又「早已看穿一切」,那麼,歌詞可以了吧,直接明了表達的情感,還有伴奏給你傷感一下,多好,多容易接受。

有機會再補充...


在於時間


音樂不是記錄在樂譜上的一段流動的思緒嗎?在我聽來很多嚴肅音樂根本不知道在搞什麼。


我覺得流行和經典的區別在於是否被傳唱的廣,香奈兒有一句話「流行稍縱即逝,風格永存」,經典音樂應該是反映最新的時代,開啟新的音樂時代。一些音樂流派的開山之作往往被譽為經典嘛,第一個吃螃蟹並被大家知道人才能寫入史冊


在於後人還會不會有很多人聽。經典這種東西,永遠是需要時間來評價的。

前幾年聽的一些流行歌曲,現在漸漸的沒聽了,而留下了那麼幾首還會去聽。大浪淘沙,留下的越來越少,而留下的就可能成為經典。


推薦閱讀:

求推薦一款聽古典的入門耳機?
無調性的音樂怎麼欣賞啊?
歷史上的古典音樂大師們聽到現代金屬樂會有何反應?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流行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