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馬來西亞華人都會說三種語言?
自從翻牆認識了許多馬來西亞人(華裔居多),發覺大部分都會除馬來語之外的漢語、英語甚至其他多種語言。是什麼因素或環境,造就了他們這種「語言天賦」?
謝邀。 在馬來西亞,華人會三種語言基本都是因為教育制度的關係。 在這裡,華人家庭都會把孩子送去華文小學上課。根據馬來西亞教育制度,馬來語是國語,而英語是國際語言,加上馬來西亞是前英國殖民地,所以這兩種語言是必學的。這是之前馬來西亞獨立時定下的鐵規。至於其他語言,學校能自由以母語教學。華校自然以華語作為母語教學。 到了中學階段,華人子弟有兩條路可走,政府中學(俗稱國中,五年制,馬來語和英語為主要語言,免學費)或獨立中學(類似中國教育,分初中及高中,私人學校,需繳學費)。獨中我就不提了,以華語為主要語言,依舊學習馬來語及英語,與中國無太大差別,教學以台灣和中國為模範。至於國中,馬來語與英語依舊,華語看學校而定,不是間間都有,因為華文班人數如不超過15人,不可開班授課。但多數華人依舊有機會繼續學習華語。 總的來說,馬來西亞華人自小學到中學,都會同時學習三種語言。 除此之外,這裡的華人都會一些方言,只是會的都不一樣。比如說,我的家庭都說廣東話及福建話,可接觸了很多鄰居及朋友,也會些潮州話。我媽更是會說五種方言,都是因為環境影響,小時候和不同祖籍的人住在同一區,認識後,耳濡目染,就會了。 至於其他日語或韓語之類的,多數都是在外報名上課學的。有些華人會說淡米爾語(TAMIL),通常是因為多接觸印度人學來的。
翻了翻其他答案的確不夠貼切吖,所以我只好來回答了噠。o(︶︿︶)o 在馬來西亞,華人會三種語言除了因為教育制度之外,華人堅信教育可以帶來好的發展噠!所以華人都比其他種族格外注重教育與語言。還有華人精明的頭腦知道絕對不可以拋棄母語噠!!!所以即使是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學的第一個語言是中文而不是馬來文噠。不少華人在這是經商的,所以會多種語言的好處大家都懂噠(*ˉ︶ˉ*)
成績深深的影響著前途,而在SPM,PT3,UPSR裡面英語和馬來文為必考科噠,當然不少華人也會報考自己的母語–中文噠!(*ˉ︶ˉ*)
*SPM是高考,PT3是初中考,UPSR是小學考試除了華文小學之外,華文中學還是有的噠(*ˉ︶ˉ*)一種是獨中也就是私立學校是要自己付學費的,這類學校的學生馬來文會比較差,而且他們不一定要參加SPM,PT3他們參加統考噠。而獨中的高中一共有三年。*馬來西亞政府至今都不承認統考文憑,所以獨中生畢業了一般都去台灣發展,因為本地政府大學不收獨中生噠╮(╯▽╰)╭另一種華文中學是國民型華文中學(我念的中學是這種噠!嘿嘿嘿)這種中學也叫作半津貼學校,常年缺乏經費(︶︿︶)這種學校和其他普通國中一樣高中只有兩年噠,教材和其他普通國中用一樣噠。*全國就78所這種華文中學,每年大家擠破頭都想入讀噠。而大部分這種中學是管制學校(意思就是只有學霸才能入讀噠)。這類學校的師生也很努力,不管是成績還是課外活動才藝什麼的也盡量做得最好噠。而這種學校的華人老師佔了全校老師的三分之一,已經很好了噠。普通國中如果有一個華人老師已經很好了,一般普通國中就一個華人老師是教中文噠,也只能在放學後教,一個星期就三節中文課。華文中學的中文課是每天都有最少一節的中文課噠。等下才來看,我還沒寫完呢不過馬來西亞的制度不夠完美所以會出現有個別學生在語言上取得亮眼可是口語不好噠
不過大部分華人都會說幾種方言噠
有問題可以私信或評論,我會來繼續更噠(*ˉ︶ˉ*)簡單的回答,中文就是母語,不能不學,不學即背祖忘宗,馬來語是馬來西亞國語,基於是這裡的公民,所以必須學習,英語是當下的國際語言也是教育知識獲得的一個媒介語,所以必須得學
不一定準確,僅供參考。
馬華首先會自己的家庭語言,可能是福建話,潮汕話,客家話,或者白話。
其次,作為大馬官方語言,只要受教育,馬來語就肯定要學的,同時一般還會學一門外語,通常是英語。
大馬的華校教材要麼跟大陸,要麼跟台灣,普通話也就會了。吉隆坡華人通用溝通語言是白話或英語。如果再學個第二外語,那麼法語日語啥的也能說了。
如果家庭組成有福建人,有潮汕人,有客家人,或者海南人,這些方言可以說也正常。
所以,是的,馬華的語言天賦你是不用懷疑了,你說你最擅長的語言和他(她)溝通就是了。一般會的是以下:
1、國語 (馬來語):基本的。
2、唐話、華人母語(廣東話、福建話、潮州話、客家話、興化話、福州話、海南話):基本的,和中國農村一樣,家庭都是說母語。
3、華語:華人通用語言,和台灣大陸通行的漢語標準語差不多。
4、紅毛(英語):原為英國殖民地原因,同香港和新加坡。
5、印度語言(淡米爾語):看個人,因為身邊接觸的印度人多。
1、2、3、4是很多大馬華人會的語言。
是教育背景與成長環境。
馬來西亞華人祖籍一般來自中國南方,如福建廣東一帶,所以只要是還在使用方言的家庭都會養育出會方言的孩子。主要是粵語,福建話,潮州話,客家話,潮州話等等。
此為就學期前從家庭環境接觸到的第一種語言。也有的家庭是用中文或英語為溝通語言,所以這類孩子並不會方言。
以方言來說,由於馬來西亞華文媒體主要是以普通話以及粵語為主(電視上會播放TVB),所以聽得懂粵語的人相對多。
小學時期:
可選擇1)國民小學- 馬來文作為媒介語,中文或淡米爾語是可選修語言) , 英語為必修語言課。2)國民型小學-中文或淡米爾語作為媒介語,馬來語和英語必修語言課。兩種學校都屬於政府管制的,只是國民小學的經費全由政府承擔,而國民型小學政府會負責大部分但不是全額的開銷。中學時期:
1)國民中學- 馬來文為媒介語,中文課或淡米爾語課為可選修語言課(視乎學校是否有足夠人數開課以及是否有資源)。 校內學生以馬來語和英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絕大多數馬來族學生會就讀這類中學。受政府承認,畢業後可繼續念政府先修班然後就讀本地國立大學或私立大學或出國留學。2) 國民型中學- 馬來文作為媒介語,保留中文課/淡米爾語為語言課。由於華人人數偏高,所以中文或英文經常會成為主要溝通語言。受政府承認,畢業後可繼續念政府先修班然後就讀本地國立大學或私立大學或出國留學。3) 獨立中學- 中文為媒介語,英文與馬來文是必修語言課。課程以中國和台灣的教程為範本。考統考。此類中學不受大馬國立大學承認,因此大多數畢業生都會去私立大學(如世紀學院,HELP, Taylor 等學校)或出國到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等承認統考文憑的大學就讀。各位看官看到這裡你或許已經發現了,不管是任何源流的學校,馬來語作為國語和英文都是必修的。但中文作為華人的母語和淡米爾語作為印度人的母語卻不是。
所以並不是所有華人都能說三四種語言。如果原生家庭不說方言或普通話,而上學期間一直選讀國民中小學的話,這類華人是只會英語和馬來語(雖然生活上應該還是需要說一些中文或方言但基本上是不會看中文的)
就個人觀察而言,能夠在這麼多種語言環境中不斷轉換學習語言(我的小學是中文為媒介語,中學以馬來文為媒介語,大學先修班和大學為英文媒介語)並達到高水平的寫作能力的人並不普遍。更多的是大家都能以這幾種語言來溝通和閱讀,所以經常會出現各種語言混雜的情況。
以上為個人觀察所得,有可能為自己的生長環境所局限而不夠全面。歡迎補充:) 有問題的話請留言,歡迎多多交流啊在大馬,華人最的基本三大語言就是巫華英。從幼稚園開始,再上華小,中學,大學。華人從小就已經學懂至少馬來文,英文,華文(中文)這三種語言。而馬來人就比較吃虧,因為他們不懂中文。若想與中國有生意來往的話,往往都是比較吃虧。
現在就要看每個華人的發揮了。我自己本身就是客家人,所以客家話才是我的主要母語。我平時並不常講英文。所以我只會聽讀寫英文但並不擅長講英文。而粵語對我來講已經是從小看港劇聽到大的家常便飯。中文更不用說了,已經習慣成自然。馬來文,就要看每個華人的發揮。有些華人馬來文差就講英文,有些華人英文差就講馬來文。而我的英文雖然不差,但因為我少講,所以我還是比較常與友族同胞們講馬來文。通常英文和馬來文這兩種語言都是成為華人與其他種族溝通的主要語言,少一個都不行。有時候我不會講馬來文的某個字,我會用英文來代替那個馬來字。所以我會以兩種語言互相交替來與馬來人溝通。
在馬來西亞這國家,華人的中文發音還是有點不符合你們中國和台灣的標準。但至少講得比香港人好。但是我們的粵語發音肯定沒香港人講得標準,但是至少我們兩語都會講。但馬來文和英文的發音肯定也是好不到哪裡。講到馬來文發音標準肯定沒馬來人那麼標準。英文發音也肯定沒老外講得標準。
至於說到寫字方面,馬來文和英文都是abc到z,就是這麼容易。但中文有些華人除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外,別的一個漢字都不會。由於現在的科技有電腦和手機可依賴。我們馬來西亞華人在日常生活不常用中文,或許有某部分的華人會逐漸慢慢忘記怎麼寫那個漢字。但我其實會寫漢字,我從小就學筆順寫漢字。只不過因為隨著歲月,人慢慢長大後。很多漢字都會想不起來,但卻又會看和讀。不會寫該漢字就只能用手機拼音打出來,才照著寫出來。
馬來語是公立中小學教學使用語言,英文是大家在外購物生活的主要語言(因為三種人種混合),華語是華人交際的主要語言。印度裔和馬來裔一般會馬來語和英語為主,少數會華語。華人三語通吃,所以相對找工作有優勢
為什麼中國部分少數民族會說至少三語(本民族語言、普通話、外語)甚至是四語(加上當地主流漢語方言)?
事實上,多語才是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實際情況。任何一個族群的通用語只要不等於所處國家的通用語,那麼就容易產生雙語環境,前提條件是所處國家不採取文化單一政策。如果上面兩種通用語不是國際強勢語言(如英語),那麼三語也就這樣產生了。漢語非官話方言如果算做一種語言,中國南方人也是會說三種語言。同樣情況掌握作為家庭語言和區域語言的漢語方言的馬來西亞華人也可以叫做會說四語。區域語言例如吉隆坡的粵語,檳城的閩南語,詩巫的閩東語等等。
漢語是馬來西亞官方小學的教育語言之一,此類國民型華文小學相當於中國的民族學校,近期此類小學華人入學率高達96%。國民小學或中學在達到15人申請下可以設置漢語課程,課時為至少1.5小時(小學)或2小時(中學),類似中國的民考漢。國民中學可以說是超過半數華人就讀的學校。國民型中學設置漢語課程,課時為至少3.5小時,相當於中國的民族地區雙語學校,類似中國加考民族語言的民考漢。獨立中學則是與國民型華文小學一樣,所有教學媒介語都是漢語,相當於中國民族學校的民考民,只不過獨立中學不是官方教育體系。當然,我國沒有少數民族加分,只有主體民族政策優惠,這點應該很對皇漢們的胃口。
高票答案體現了馬來西亞現存的中學華文教育60年代產生的兩種路線之爭。必須注意的是,所謂獨立中學實際上在全國範圍只不過是約15%華人的選擇,其餘大部分都「選擇」官方教育體系。一個極端的例子檳城,2016年國民型華文小學畢業生有7905人,其中44.5%和16.6%分別選擇了國民型中學和獨立中學。值得注意的是獨立中學雖然採取與官方教育體系不同的教學體系,並且以漢語作為媒介語,但是相當一部分人仍參加官方教育體系的考試(在部分獨立中學是強制性政策),而且部分學校甚至開設了以英語為媒介語的理科課程,甚至部分學校開設了國際教育課程。如果國民型中學不是華文中學,那麼上面提到的獨立中學更加不是華文中學。所以我的立場是傾向於將兩者都承認為華文中學。
高票@慧欣 答案明顯是獨立中學宣傳體系的產物,完全忽視國民型中學的情況,相比之下 @Caceres Aw 至少正視後者,雖然內容仍有不實之處,例如我國沒有淡米爾語(中國稱泰米爾語)國民型中學,而 @秦婧 明顯是檳城國民型中學的學生,據我所知除了檳城,其他州不存在擠破頭的控制國民型中學,"每天都有最少一節的中文課"也是不準確的,官方規定國民型中學漢語上課時長是相等於英語,而英語若要擁有連續兩節,就會出現一天沒有英語課。
非英語外語課(如阿拉伯語,法語,日語,韓語)目前只在國民學校推行,獨立中學和國民型中學普遍忽視非英語的外語,故可以理解高票所謂"至於其他日語或韓語之類的,多數都是在外報名上課學的"。
順便說一句,獨立中學「六三三」學制的源頭是上世紀20年代中國的教育制度,但更根本的起源是20世紀初實行這一政策的美國和隨後的日本。我國官方的學制是延續上世紀中葉英國的教育制度。無論是何者都不是"華文中學"的特徵,也不應該成為華文中學的特徵。在此奉勸我國的華教鬥士注意分辨。
推薦閱讀:
※碧桂園馬來西亞新山項目怎麼樣?
※為什麼馬來西亞的「長途巴士」沒有安檢這個環節?
※現在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的地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