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島湖下的古城是怎麼回事?
正好這段時間在看龍應台的《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我就摘抄兩段相關的資料進行補充吧。
(美君是她的媽媽)4 美君回家
「一九八七年,台灣政府終於允許人們回鄉探看以後,鄉親們紛紛結伴還鄉;也許人事全非,但故鄉,總還是故鄉吧,可是淳安來的美君卻冷冷地說:『回去?回去看什麼呢?』
『看不到城,』美君的女兒,我,說,『看人總可以吧?』
……『島?千島?』美君不悅地糾正我,『以前都是山,千山啦,什麼千島。』當然,水淹上來,老城沉進水底,山頂突出成島,千島湖曾是千山鄉,美君確實沒想到五十年的『滄海桑田』竟是如此具體!」
附:囧rz我實在是打不動了……後面龍應台和她的母親在千島之中一個房頂大的小島上找到了快要漂在水裡的爺爺的墳,痛哭一場。
5 上直街九十六號
「我決定去一趟淳安,找余年春。
美君此生看不見的故鄉,我幫她看一眼。
余年春,是美君的同鄉同齡人,幾年前三峽建水壩,中國政府為百萬人的遷移大費周章,建新村、發償金,還有老居民死守鄉土不退,余年春看得熱淚盈眶,看不下去了。
他回想起一九五八、五九年,淳安人士在什麼情況下被迫離開祖輩已經生活了一千多年的故鄉的。
毛澤東在一九五七年正式提出」超英趕美「的口號,在前一年中共八大預備會議中,他已熱切地說,共產黨要完全改變過去一百多年落後的那種情況,被人家看不起的那種情況,倒霉的那種情況……
在這種思想的推動下,開發新安江成了急切的重大項目,三十萬淳安人,為了『國家集體』的的進步,必須遷走。一個個村子化整為零,一個個大家族被拆散,從薪傳千年的家鄉土壤發配到百里千里以外分散各省的窮鄉僻壤。
結果就是,到了任何一個陌生的村子淳安人在當地人眼中,都是一群語言不通、形容憔悴、貧無立錐之地的『難民』了。家裡沒有一張八仙桌可以帶得出來,也無法和冷眼瞧著你的人解釋:『嘿,我家喂狗的碗都是宋朝的瓷器!』一向以『詩禮傳家』為榮的淳安人,如今一身孑然,滿腹辛酸,淪為困頓襤褸的新移民,又從刀耕火種開始。
如果美君在一九四九年沒離開淳安,她就會和她今天仍在思念的爸爸媽媽,還有她自己的孩子,經歷被迫遷徙的這一幕:
諫村是淳安遠近聞名的大村,,全村214戶,883人,也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地方,村莊臨溪而築,依山而建,黛牆青瓦,雕樑畫棟。一九五九年三月,通知我們移民,一隻雕花大衣櫃只賣六角四分……到了四月三日,搬遷的那天,拆房隊已經進了村,邵百年的母親坐在椅子上呼天搶地哭叫著不肯走,拆房隊繩子捆上她家的棟樑,幾位拆房隊的人把這位老人連人帶椅子抬出門外,房子也就頃刻倒下了。
帶著一點不甘心和不服氣,七十多歲的余年春費了五年的時間,把千島湖水底的淳安城一筆一筆畫出來。故鄉的每一座祠堂、寺廟、政府建築、每一條建築、每一條溝渠、每一條街和巷弄,以及街上的每一戶人家和店鋪——哪一家比鄰哪一家,哪一家主人姓甚名誰,店鋪什麼名號,巨細靡遺,一點不漏。余年春找出四方的鄉親老人,一個一個詢問,一件一件比對,然後用工筆,像市政府公務部門的官方街道圖一樣,細細地還原了被奪走的故鄉風貌。
《國家特別行動:新安江大移民(遲到五十年的報告)》
千島湖古城水下獅城和賀城直播 在線觀看 - 千島湖古城水下獅城和賀城直播 視頻
千島湖,曾是千山鄉,水漫延上來後成了人工湖,因湖上有1078個翠綠山峰得名。
千島湖另有一個名字:新安江水庫。新安江水電站就建在那裡。
新安江水電站,1957年動工,被譽為「長江三峽的試驗田」,如今已基本棄用,但是作為中國第一座自己設計和自製設備的大型水力發電站,它為上海、杭州、南京這三城及周邊和皖南的工業起步都增添了巨大的動力,推動了華東工業的騰飛。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安江水庫的近三十萬移民不得不背井離鄉,之後又經歷了中蘇關係惡化、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血吸蟲病以及文革等遺留問題,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和犧牲,背後充滿了心酸和淚水。(好在07年國家恢復了一些補償。)
淳安縣城,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年)由東吳名將賀齊所築,故稱賀城,時屬歙縣東鄉,因而與黟歙二縣風俗、傳統、建築渾然一體。
宋朝初年,徽商衣錦故里的第一件事便是大興土木,一座比一座氣派的徽式大宅迅速在徽州地界流行,也隨著新安江流水流行到了淳安一帶。
其間適逢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許多因造房而聲名鵲起的工匠應招入城,參加南宋皇城的建造。
又過了許多年,這些為南宋皇城效過力的能工巧匠重返故地。當他們再為商賈造屋時,便帶回了些許京城味道,形成了既區別於徽派又不同於皇城的浙西古建築群。賀城2500米的古建築長街應運而生。
淳安茶園鎮盛產青石板,這裡的村落巷弄中的青石板鋪很有講究,富村青石板橫鋪,貧村青石板直砌。依賴著新安江和太平、富德三江總匯樞紐,青石板成了茶園人的搖錢樹。據說杭州胡慶余堂,胡雪岩故居的青石板都來自淳安茶園。
淳安、遂安和安徽歙縣三縣水路交匯點上的港口鎮,在商業繁榮程度上居淳安、遂安之首,故有「金港口、銀茶園」之說。
當淳安的茶園鎮和港口鎮都變為一片廢墟瓦礫時,威坪鎮因拆除計劃靠後,僥倖完完整整地躺在新安江水庫底。
始建於東漢,坐落在新安江中游左岸,名為「萬年鎮」的威坪鎮,為浙皖邊界重鎮,是浙西通往安徽歙縣、屯溪等地的水路交通要衝和重要商埠口岸。整個威坪平坦得沒有一個台階,前後兩條街地上鋪茶園青石板,房屋是清一色的馬頭牆二層樓。
(遂安)獅城以城後五獅山而得名,千島湖形成後,原來的高山變成了小島,為五獅島。獅城建於唐武德四年(621年),位於遂安港(新安江支流)中游左岸,下通港口與新安江航運銜接,水運極為方便。獅城的城牆始建於明正德八年(1513年),不守舊制而建有五座城樓。城牆周長2200米多,高6.6米(一說8米左右),分兩層,大部分保存完好。
獅城的古牌坊群,用料考究,雕刻精細,還有一些是四柱、三門、三樓的磚石結構。刻有「故儒姚文浚妻王氏」的節孝坊,是獅城的標誌性建築。
這座牌坊是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為了表彰書生姚文浚妻子王氏守寡50多年而立的,上有「聖?」二字。在千島湖下的牌坊統共有265座,一座牌坊一個故事,可見深受宋理學家朱熹曾來此講學的影響。
千島湖龍山島上的石峽書院乃是對照水下的原書院重建的。而水下的石峽書院則始建於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因人才輩出而聲名遠揚。
南宋淳安年間,淳安人方夢魁獨佔鰲頭,被宋理宗(1224年—1264年在位)御筆欽批為頭名狀元,賜名方逢辰。同年,方逢辰的弟弟方逢振也進士及第,再加上前幾年方逢辰的同窗黃蛻點了二名榜眼,學友何夢桂得了三名探花,使宋理宗龍顏大悅,於是便親筆書寫了副對聯賜給石峽書院:「一門登兩第,百里足三元」。
石峽書院一時名聲大振,逐步成為浙西著名的書院。後被宋度宗(1264年—1274年在位)賜予了石峽書院的匾額。
第四張圖出自《中國國家地理》604期《千島湖下有座城》
文章節選自我的微信文章 他們的故鄉,沉睡在水下幾十米
淳安縣縣城,千島湖水庫建成後淹掉了。龍應台母親那邊的老家,她在某本在大陸被禁的書裡面好好煽情了一把= =
淳安和遂安原有的兩座具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城和49個鄉鎮的1377個古村落淹沒於水下,同時,大量承載先人智慧與古老文化的祠堂廟宇、樓堂會館、書院亭閣、古塔牌坊、民居宅院、老街小巷等等也從此沉睡在了千島湖的水底。
我老家就是水底獅城的,後來建水庫被淹了。
推薦閱讀:
※當時的統購統銷政策可以說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並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之後農民較低的社會地位嗎?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歷史題材的電影?
※怎樣系統地學習世界歷史?
※如果歷史是由失敗者編寫的會是怎樣的?
※歷史上有哪些人在當時名聲不顯,在後世卻聲名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