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過分鼓勵英文SCI論文發表是否會對我國產業創新帶來不利影響?
中國過分鼓勵英文SCI論文發表是否會對我國產業創新帶來不利影響?為什麼?如果是,又如何消除這種影響?
不會。
你知道每年有多少中國學生投的文章因為「創新性不足(lack of novelty)」被SCI雜誌社編輯拒稿嗎?
說多了都是淚。真的。
我已經要哭出來了。
毒舌如我,都已經難過得連吐槽都不想吐了好嗎T^T…
我知道你們要說什麼,「這個跟產業創新沒關係」啦,「搞科研的都在為了SCI指標灌水刷文章」啦,balabala。
你們這些沒投過文章的傢伙這次誰也別跟我爭,讓我先哭一會兒。
首先,題主這個問題是個似是而非的偽命題。SCI論文發表與我國產業創新之間的關聯性猶如你鍛煉身體和你長壽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必然因果關係,鍛煉身體可能長壽的概率大一些,但是長壽的影響因素,卻並不只是鍛煉身體一個因素能決定的,所以也不存在著必然的直接影響。
SCI發表絕大多數是基礎研究的研究結果的展現,離產業創新的距離還遠著嘞,打個比方,從研究清楚一類新細菌的各種特性到發現它某一特性有價值,到發現這個特性是可以產生商業化價值的,到確實有不小的市場需求值得深入研發,再到研發出可大量生產的生產線,到不斷研發改進工藝降低生產成本,真正達到產業化,這個過程是十分漫長的。說白了,產業創新很大程度是基於基礎研究的創新的。但是基礎研究有創新,則不代表一定可以帶來產業的創新。
其次,樓主說的過分鼓勵,多少才算過分呢?現在是過分嗎?那我們來對看下國內外的數據就知道了。
「SCI資料庫2015年世界科技論文總數為181.68萬篇,比2014年增加了2.9%。2015年收錄中國科技論文為29.68萬篇,連續第七年排在世界第2位,佔世界份額的16.3%,所佔份額提升了1.4個百分點。排在世界前5位的有美國、中國、英國、德國和日本。排在第一位的美國,其論文數量為48.86萬篇,是我國的1.6倍,佔世界份額的26.9%。
中國作為第一作者共計發表26.55萬篇論文,比2014年增加12.97%,佔世界總數的14.6%。如按此論文數排序,中國也排在世界第2位,僅次於美國。」(引自《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6年10月12日)
那麼中國和美國各有多少研究人員呢?
根據教科文組織2015年的統計,全球約有780萬科研人員,與2007年相比增長超過20%,其中歐盟佔比最多,達22%,其次是中國(19%)和美國(16.7%)。也就是說,歐盟有(那個時候英國還沒有脫歐)171.6萬研究人員,中國有148.2萬研究人員,美國有130.26萬。
SCI的人均發文量如何呢?
美國0.375篇/人,中國0.173篇/人。不到美國的1/2!
從這些數據來看,中國的SCI論文還不到可以說過分鼓勵發表的節奏。
如果這樣算過分的話,那你應該說美國是最過分鼓勵的。
量變到質變是一個普遍的過程。中國SCI論文的發表與中國科技的發展、產業的發展,都是需要這樣一個過程。需要時間來淘汰雜質,需要實踐來檢驗真知。與其關注這些,不如腳踏實地,把自己手頭負責的課題紮實做好吧!
比較:日本,曾經對本國學者發表英文論文的抵制。
1、造成我國科技論文的大量外投。大量外投還造成國內同行間信息交流的中斷,甚至導致國內某些科研項目的重複建設,造成國家科技資源的巨大浪費。另一直接後果是,導致我國科技期刊質量的下降,因此更不利於我國科技期刊入選SCI。我國科研人員主要關心的是自己的科研成果獲得什麼獎和發多少論文,而美國的科研人員更注重成果的商業利益。儘管這可能與我國現有的多種科技政策有關,但過分強調SCI標準不能不令人擔心,使我們正在走入科研評價的誤區。
2、為了查全論文的收錄和引用情況,花很大代價去聯機檢索,不僅耗費了大量經費、更浪費了科研時間;SCI側重於自然科學中的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由此造成的重視理論輕視實踐、重視理科輕視工科的風氣。
3、一般情況下,論文的引用率越高,則論文的質量被認為越好。然而,有一些具有較高價值的論文的引用率並不高,而有些因觀點錯誤而被批評的文章被引頻次卻相當高。在科學史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沃森和克里克的DNA雙螺旋結構的論文都是劃時代的偉大發現,卻因為發表以後不久即被承認為普遍常識而未能得到應有的高引用率;有一些科學論文在發表以後得到了很高的引用率,但一段時期後卻發現這些論文並沒有什麼價值,甚至是錯誤的。
同學上課要聽講啊
同學,這種作業還得貼在知乎求答案,這麼做就真的不怕我給你低分?
基礎科研如果要硬指標,不看SCI看什麼?
第一,來自中國的SCI增長率是全世界最高的。第二,按照現在這個形式沒有什麼可以遏制中國的創新性發展。發表SCI在中國越來越普遍,到最後沒有發表SCI的才是稀罕事。但是英語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所以英文潤色修改還是讓一部分科研人員相當吃力。這個時候就需要藉助編譯公司了!
不會,中國的葯都是仿製的,更何況科研,只要和國際上接軌就不是問題,不要人家搞創新您還在退步,而且發表國際SCI是代表你自己的研究結果得到全世界的認可,並不是什麼壞事
往好的方面想,反正就算不鼓勵發sci,產業創新也搞不起來。
SCI = Stupid Chinese Index 不解釋
首先「過份追求」是怎麼定義的,如果靠paper數量質量評定學術水平或者職稱叫過份的話,這個問題本來就很有惡意了。接下來如何把sci文章和產業創新掛鉤的?科研結果最終能否產業化受太多因素牽制,比如市場需求,成本,設備,政策…另外工業界往往自帶Research/development部門,那些部門不以發文章為目的,而是專註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有選擇的創新改進技術。和高校的實驗室完全不同。從題目意思看,似乎覺得發SCIpaper的高校研究所才是推動/抑制產業升級或是創新的源頭?這個思維本身就很奇怪了。翻了評論才知道這是作業題。嘆氣之餘可以捏把汗了。想像如果我還在大學時候遇到這種作業,是不會批判問題本身荒謬的,但出來後再看這些,覺得幼稚之餘又有點替中國不易的科研行業難過。
學術界只是縮影而已,就是經濟領域也是看GDP的啊。
一個過分鼓勵已經貶義了,有啥好討論的。
國家文化軟實力不行,也不會有霍金一樣的中國科學家去國外開Twitter全民幫他宣傳的!ps,中文雖然博大精深,但是沒有英語表達得準確到位。哈哈哈,題主記得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推薦閱讀:
※試對院士,長江學者,973首席科學家,傑青,青年千人等稱為分級或排序?
※在科研上,有沒有工業界領先於學術界的情況?
※智商不高的人還應該繼續做研究嗎?
※如何合理安排讀博的四到六年?
※數學本科生能做哪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