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那麼多大師是誰冊封的?

一提到民國,肯定會讓人想到那些大師,進而會映射到當今,即「無大師」。我想問的是,民國那些形形色色所謂「大師」,究竟是誰冊封的?誰有資格稱其他人為大師?

究竟什麼樣的人,包括作古的和健在的,才能配得上大師的稱號?


大師,特別是國學大師,我一直認為是個罵人的詞…就是專門稱呼野狐禪的那種人,或者騙子啥的。專業的學者,稱大師好像很不嚴肅,至少要稱大家么…

至於學術地位是誰封的,沒人封,一般是學界公認。比如唐長孺去世以後,北大周一良和田餘慶寫輓聯,說「論魏晉隋唐,義寧之後,我公當仁稱祭酒」,就是說他們承認唐長孺的學術地位,在陳寅恪先生以後在魏晉隋唐領域是第一…當然,這有死者為大的成分…但也算是公推了…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講到一個研究領域,他的著作觀點,是所有嚴肅的研究者都繞不過去的,就能被稱為大家。

至於為什麼現代大家出現得少,民國多,我覺得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任何東西開山祖師比較容易成名。民國是中國現代學術體系構建的開端(特別是自然科學領域),很多領域的草創人員都是民國的,他們的研究哪怕比較粗糙,但是架不住框架是他們搭建的呀,任何後來者能繞過去么?這些人開風氣之先,當然是大家。

其次,民國的學人多學貫中西。現代很多研究者也都是出國留學,會好多語言,拿洋學位後回國。但是他們中國傳統學問素養的深厚是今人不可能與民國的學人相比較的。民國學人從四五歲開始浸潤在中國古典文化中,受著傳統精英教育長大。而這樣的人,對於中國傳統的理解是現代人無法望其項背的。很多文史哲領域的研究,學貫中西,有很大的優勢。

再次,民國離傳統時代不遠,學界還是精英的聚集地。而且這個時代已經逐漸遠去,遙遠的背影總是比較迷人的。大家能記住的是那個時候的學人多麼名士風度,多麼傲骨錚錚,多麼博雅浪漫。當時的學術氛圍是多麼自由,多麼尊重知識,多麼富有創新意識…其實這都是後人把所有美好聚集起來看了…放大了當時的好,而掩蓋了當時的不好。一個黃金時代,就在眾人選擇性記憶中被構建出來。

另外,當代學術已經進入道術已為天下裂的時代。學術領域的細分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超出自己研究的一小塊領域,專家也不過是常人。而在他的專業領域,世上懂的人也不多。很多人都是畫個小圈子自己玩罷了。在這種情況下,玩得再好,也很難被公認為大家了。而民國時期一切還是草創,所以大家研究範圍很大,有種莽莽的生氣,和今天如流水線上的精密分工完全不同。所以…相對來說,民國大家的密度比較高。


這是一個大師的標準問題。30年前司機是專業人才,電話接線員是熱門行業,20年前傳呼台遍地開花,10年前還沒有ipad。在一個文盲率90%的國家裡,要成為大師如果用絕對尺度來量的話實在不會高到哪裡去。

民國所有的所謂「大師」,都是文史類的,沒有理工科的。客觀原因是,外國人不懂這一套之乎者也,沒辦法在這個領域和你競爭。主觀原因是,國家基礎教育薄弱,科研經費沒有的情況下,憑什麼產出原子彈?這些文史大師們,受教育都在清朝。民國是社會轉型期,新的文化體系還沒完全形成的情況下,在舊的文化體系里如魚得水的人被尊稱為大師,本身不太高明。

當一個時代大多數人完全是0分的時候,你在部分領域獲得60分就可以成為廣博的大師;而當一個時代大多數人都有二三十分的時候,你只有在一個領域拿到90分才能成為稀有的專才。你想在很多領域達到90分,對不起,時代不允許。

況且,現在的二三十分所需要的知識量比過去的60分還要多。


國際認證。

大師 陳寅恪被日本史學權威白鳥庫吉亦稱為中國最博學的人。1938年白鳥庫吉研究中亞史遇到疑難問題,向德、奧知名學者求助,未能解決,柏林大學乃推薦陳寅恪。他向寅恪請教 後,才得到滿意解答。前蘇聯考古學家發掘一突厥文碑石,無人能辨識,請教寅恪後,終於得到準確破譯。

1939年春,英國牛津大學聘請陳寅恪為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漢學教授。


民國大師主要指的還是思想家為多。

其實人類差不多的,思想家輩出的年代,往往都是社會矛盾最劇烈的年代。動蕩的社會現狀確實有助於人類思考的深度。

我們讚揚大師,是讚揚大師的思想,而不是希望回到動蕩的時代。但某些人感慨現代社會大師太少,卻是基於知識優越感的自私心理,他們嚮往想像中的階級化貴族生活,文化比起金錢更容易形成階級隔絕而已,在這種心理下,追捧文化不過是追捧金錢的延伸,並非是真正的理解大師的思想。

至於大師這個名號,其實,沒有任何意義,比如,王林也是大師啊。


民國大師或稱清末大師,是趕上了好時候。

什麼好時候呢?那是西方文化思想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原有的土生文化思想還佔著統治地位。這是好時候,西方文化思想比土生的文化思想要高明很多,西方的是堅船利炮,土生的是大刀長矛,民國大師為何學貫中西?學西是成大師的基礎,學西了,掌握了先進的西方文化思想,再來結合中國的文化資料,開宗立派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土生文化思想,土生的治學之道,是儒學統治下的等級制社會遺留的,研究孔子的經典是最高學問,像朱熹的理學,王陽明的心學,都是從經典里摳字眼摳出來的。這種人,將來可以進文廟吃冷豬肉。次一等的,詩詞歌賦書法,可以做當代才子佳人,但進不了文廟,你看李白杜甫的名氣都混不進去。但水平高的,可以混一個文苑列傳。再次一等,就是最下層,小說,戲曲,佛道學問,這是雜學,地位低下,所以吳承恩,施耐庵這些人,名聲都是在現代才顯出來。還有一個雷區,史,雖然史的地位很高,但這是官方禁區,私自編寫歷史,私自評點歷史,有掉頭的危險。這就是清末土生文化思想的等級制。

然後這幫清末的大師們,出國一看恍然大悟,原來中國的小道,在西方那叫顯學啊。中國寫小說的經常連真名都沒人知道,外國寫小說的進先賢祠,或者大教堂和國王一塊混。就算研究佛經,道經之類,也能混個院士啥的。這麼一來,大師們發現了中國這裡,實屬一片未開發的文化寶庫,原來傳統治學根本看不上眼的東西,弄到外面就是金銀珠寶的價錢!

大師們在外面學到了西方的治學之道,回來牛刀小試,果然出手不凡。西方的治學之道是什麼呢? 只說其特點1.知識無貴賤,越多越好 2.分門別類就是學問 3.聖人思想是狗屁,只要說的通,絕不用為尊者諱。像甲骨,考古這些東西,過去是小道,現在拿出去都是顯學。即便你無法弄明白其中的道理,簡單的把他分門別類,詳細記錄,那也是學問。因為西方有博物學,就是尋找並且分門別類。然後在揣測古人的心思上,直接了當,從常情常理來說。曹雪芹紅樓夢寫的是什麼?蔡元培還是以土生方式考慮,總覺得小說這東西需要有深意,而且文如其人,你曹某小說寫的好,那你應該是政治正確,應該和反清有關啊,所以附會成反清小說。胡適來了,直接說,這就是一自傳。實際胡適的見解,一是因為有西方先進治學方式,二是佔有新資料脂批本。這脂批本,放到任何一個西方教授手裡,都會得出差不多的想法,胡適本人的思路,並不算多麼精巧的。

清末大師,手裡有了西方治學思想,然後下一步就是尋找新資料,這個有點靠運氣,胡適運氣好,弄到一本脂批本。王國維靠有錢的朋友,買了不少甲骨。羅振玉,偽滿的大臣,漢奸。從溥儀那裡誆騙不少珍品文物,也佔有許多資料。如果實在窮,那還是可以從人所共知的史料中,按西方方式進行校對,評述,陳寅卻這麼整。總之呢,大師們就是這麼著開門立派的。

現在的大師少?不少,說白了,有大師之才的,未必有大師之名。季羨林這種,臨死的時候才輪到宣傳,其實主要著作早幾十年就出完了。現在研究者面對的難題主要是新資料少,已有的資料被前代的大師已經研究過了。再有新資料靠運氣,比如清華簡這東西就是新資料,將來也會出大師。

.


大師的弟子們唄


他們研究的領域中國幾千年里沒有人做過。咋么辦沒法比較了


當然是高曉松冊封

微博認證的啊


在同一專業領域的人公認的


推薦閱讀:

哪些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在文藝作品中被醜化過?
近現代史有哪些歷史事件看似合理卻疑點重重?
誰是世界上最懶的人?做的最懶的事情是什麼?
歷史上真的有蕭景琰這種皇帝嗎?
歷史上的英雄臨死前都說了些什麼?

TAG:知識分子人群 | 歷史人物 | 民國文人 | 中華民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