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華人國家,為啥新加坡老是愛跟中國作對?中國到底礙著它啥了?


提到獅城新加坡,會讓人想到其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發達經濟,還有其廉潔高效的政府。這個國土面積僅718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0萬,雖小但卻扼守馬六甲海峽南入口的咽喉,在東南亞、乃至東亞地區是最具經濟和軍事價值的港口要塞。

當然,對於中國人來說,新加坡還有更特別之處:新加坡是中國之外唯一以華人人口占多數的國家。2010年,新加坡共有將近280萬華人,佔新加坡居民人口的74.1%,華人規模可見一斑。

看上去,新加坡似乎應該和中國建立良好的關係。不過,事實上,在中國謀求東亞主導權的過程中,新加坡卻並沒有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走,暗中給中國三番幾次添亂不說,甚至,新加坡還主動接納美軍基地的入駐,阻擾中國構建東亞新秩序的努力。

那華人居多的新加坡為什麼對中國有防備之心呢?雲石君將從歷史和地緣角度來分析。

位於馬來半島的最南端的新加坡,雖與中國本土相距6000公里之遠,但其地處中華與印度洋往來咽喉,早在海上貿易繁榮的宋元時代,中國海商便在這裡駐泊。

隨著西方文明的入侵,新加坡成了英國的殖民地。不過因其是東西方貿易海上貿易中轉站,仍吸引了大量中國商人。

新加坡雖被西方雖軍事佔領,但遙遠的西方卻不可能大規模人口移民,極為落後的馬來土著文明無法利用新加坡貿易中轉站的價值,久而久之,政治上最為弱勢的華人,發展成這個彈丸小島的主要居民。

二戰後,在民族自決成為國際潮流的時代背景下,新加坡於1963年舉行公投,成功脫離英國統治。單這並不意味著新加坡取得獨立。實際上,作為一個城邦小島,新加坡完全不具備獨立成國的基本條件。且不說沒了英國保護,其無力抵抗任何軍事入侵;甚至連淡水和糧食這樣的基本生存資源,都仰賴馬來半島的供給。正因如此,剛剛脫離英國的新加坡,立即與佔據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島的馬來民族一起,組建了馬來亞聯邦。

新加坡島嶼本是馬來半島的延伸,在地緣關係上的結合也是合理的。但在民族構成上,在以馬來民族佔主體的其他部分聯邦,華人為主的新加坡是個另類。因民族、文化的差異,二者的矛盾也在所難免。

而上世紀60年代的東南亞,國際共運如火如荼。由紅色中國發動的輸出革命,對東南亞本土政權造成嚴重威脅,位於馬六甲海峽兩岸的馬來亞和印度尼西亞,均被這場革命深度波及。

由於同文同種的關係,東南亞的紅色革命,大多以當地華人為主力。這使得這場基於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引發的衝突,又不可避免的帶上民族色彩。

對新加坡人來說情況不太妙。原本,新加坡身處馬來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夾縫中,本身地緣實力也不如人;再加上作為貿易樞紐的新加坡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對中國的紅色意識形態並不感冒。基於此,新加坡沒有參加紅色革命的必要。

但當這場意識形態革命變成華人與馬來人的民族衝突後,新加坡華人變得糟糕,受到嚴重排擠,於是,1965年新加坡被趕出馬來亞聯邦。

彈丸之地的新加,生存資源依賴馬來半島,又在馬來西亞、印尼這兩個馬來族穆斯林大國包圍之中,生存環境極度惡化。礙於自身格局的限制,新加坡不得不加入馬來西亞,但這種合併嚴重威脅到當地華人利益,這是不能接受的。離開馬來西亞的新加坡,又拿什麼來存活?

於是,新加坡搭上了美國。

對新加坡而言,得到美國的支持後,馬來西亞也不敢對其有什麼歪心思。而美國遠在地球另一端,對新加坡領土主權也很難有邪念。

對美國來說,對海上交通樞紐的控制是其維持海洋霸權的基本條件。控制一個百萬人口級的新加坡,遠比對付千萬人口級的伊斯蘭地區大國要容易的多。

新美一拍即合。新加坡有了美國的保護,也可以放心大膽的全球化浪潮中做一個浪潮兒。通過對自身區位優勢的充分發揮,新加坡一躍成為東亞最富裕的國家。

到了21世紀,中國的崛起威脅到了美國在東南亞,乃至整個西太平洋的主導地位。

如此一來,新加坡的外交政策似乎也應順應時代發展。

新加坡原本可以同時討好中美。畢竟至關重要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新加坡只要想賣,賣美國和賣中國都是一樣的——只要所認老大能掌控東南亞局勢就成。甚至因共同的華人國家的基因,似乎跟中國還要更親密。因此,兩頭賣乖,誰贏跟誰,這才是彈丸小國的生存之道。

但事實上新加坡卻依然堅定的站在美國這邊。

進入21世紀,新加坡陸續向美國提供軍事基地。與中國的經濟合作獲利,不過在政治上,新加坡卻一直排斥中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公開對中國在東南亞影響力的擴大表示擔憂和疑慮;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等事關中國全球戰略布局的關鍵地區暗中搗亂。讓中國冒火。

新加坡究竟為何要如此對中國?

首先,從睦鄰關係來看,東南亞小國,對中國有著與生俱來的恐懼。特別是中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輸出革命,這一感覺更加強烈。

在被受過輸出革命衝擊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包圍下,作為華人國家的新加坡很怕殃及到自己,如果被周圍國家報復,彈丸小島的新加坡哪有還手之力。要是新加坡還與中國走近,二者的血脈關係更會加重馬來、印尼的恐慌。

其次,美國也不允許中新走近。在中美博弈日趨激烈的當下,一旦新加坡展露出對華好感,那美國還不會急?到時候靠美國保護的新加坡反被其修理,新加坡能承受得起?

於是,新加坡適當和中國保持距離,甚至表現出來的敵意,都有利於降低鄰國和美國的疑慮,更符合新加坡的現實利益。

最後,從國家長遠利益來看,中國主導的東南亞新秩序,對新加坡有弊無利。

地緣實力不濟的新加坡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扼守馬六甲海峽咽喉,及天然良港所決定的。新加坡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轉口貿易,並衍生出金融等高端行業,使國家一躍進入現代化。也就是憑藉這個先天優勢,新加坡才有了讓很多人羨慕的環境么。

而中國主導東南亞,新加坡的航運中心地位也就會被動搖。為什麼這麼說?

這是因中國拓展地緣影響力的方式決定的。

現在主導的東南亞的美國,是一個典型的海洋文明國家,海上霸權根深蒂固,中國則自古就是典型的大陸文明國家,無法從海上抗衡美國。

但如果中國以雲貴、兩廣為依託,以陸上推進的方式逐步擴大自己對中南半島的地緣影響力,那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也無能為力。

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避開美國的海上優勢,而且由於東亞大陸對中南半島的天然地緣壓制,這種陸路推進更加容易,所形成的地緣影響力也更加穩固。

由於中南半島是東南亞的主體部分。一旦其為中國勢力掌控,美國再想在此區域立足便十分艱難。即便美國最後能在菲律賓,甚至印尼保留些立足點,但影響力也十分有限,東南亞被中國主導也就水到渠成。

而現實中的中國通過泛亞高鐵和中緬尤其管道等建設,來加強與中南半島的地緣聯繫。在經濟上,中國也有意識的將部分低端產業轉移到越南、柬埔寨等中南半島國家,構建由自己主導的經濟合作圈。

隨著中國與中南半島聯繫的緊密,尤其是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建成,馬六甲海峽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也將不復往日。中東、非洲的油氣、礦石運到緬甸、泰國,再經鐵路、管道等運至中國,遠比經馬六甲海運更快捷方便;而中國將工業品運往西方亦是如此。而一旦設想中的克拉地峽成為現實,馬六甲的地位還將進一步被削弱。

中國與中南半島的地緣關係,決定了中國這些陸上線路的掌控,遠比對馬六甲海峽來的牢固。所以,以中南半島為支點,削弱馬六甲海峽的地位,這不僅僅中國針對中美博弈的階段性做法,而是符合中國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需要的長遠戰略。

無疑,這對新加坡是致命打擊。依賴馬六甲海峽繁榮的新加坡,因交通樞紐地位被削弱,航運、港口、金融等相支柱產業也會隨之萎縮。

一比較,新加坡更願意在美國主導的東亞秩序下生存發展。

就算新加坡與中國血脈相連,但在涉及該國根本利益的關鍵問題上,二的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親兄弟還明算賬,更何況是關乎於國家的生存發展,為了保證自身利益,新加坡的親美厭華也就在所難免。

那麼,對持這種心態的新加坡,中國又該如何調教,才能讓它「懂事」呢?答案很簡單,無非兩個字:造勢。只要勢到,形勢自可翻轉。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君,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26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君,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為了自己的利益,避免成為附庸,在大國間夾縫生存,不依附誰,我覺得很正常也很明智!


我是中國人,但我卻能理解他們這種做法。

東亞地區受漢文化影響長達千年。人民相對容易被同化,民族意識模糊。

反中政策,去中國化,才能使當地政權具有合法性與獨立性。從而孕育自己的民族文化,方便統治階級維護穩定。

這種事情談不上對錯,誰讓你漢家文明從神壇上掉下來了呢,那原來的文化圈裡的小弟們一個個想要脫離出去也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我們這一代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那麼他們也自然無可避免又會回到這個圈子裡來。


雖說是華人,但是國籍還是新加坡的,他們也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我認為華人不華人,跟中國作不作對沒有直接關係。一個獨立的國家,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民族,屬於自己的文化,這很正常,都是為了自己國家發展和壯大


窮在路邊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人際關係尚且如此,何況國家之間。在過去的那些年,新加坡反華對他有利。可以讓英美放心扶持,可以擁抱國際資本,可以避免被周邊國家當做中國楔入東南亞的釘子。等到中國恢復昔日的榮光,華夏文明圈引領東方,等到中國的航母戰鬥群可以隨時巡航馬六甲的時候,新加坡搞不好會以南亞的以色列自比,成為中國制衡東盟的白手套也不一定。


新加坡的確華人多,可以算個華人國家。但華人不等於中國人吧。新加坡華人為主體,但是他們祖祖輩輩沒有生活在中國,作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的人,認同自己不是中國人而是新加坡人也可以理解嘛。畢竟我們也希望中國境內的朝鮮族人認可自己是中國人而不是支持朝鮮人,哈薩克族人認可自己是中國人而不支持哈薩克人。

而且中國這個概念也比較抽象。中國可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可以是中華民國,也可以是大清帝國。那明顯新加坡對著乾的主要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除了意識形態和利益外還有就是陣營問題。畢竟新加坡那麼小被很多國家環伺,中國雖然有血親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美國夠強又在新加坡有利可圖,那自然新加坡也只能倒向美國。美國和中國對著乾的時候,做小弟的也得步伐一致。

等未來中國夠強大,力量能完全覆蓋整個區域了,能夠在東南亞重新洗牌了。到那時候新加坡對於中國的態度也會隨之改變。說到底,兩國邦交不是走親戚,看的還是誰夠硬。


兩個原因吧,一個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新加坡獨立時中國大陸是封閉的、落後的、相對孤立的,對於必須藉助世界貿易才能興旺發達的港口城市新加坡來說,不可能複製和模仿大陸。加上李是在英國受的教育,就推動新加坡的去「中華化」,比如南洋大學的over(後來只剩了南洋理工),比如將英語而不是漢語作為官方語言。教育、文化和價值觀上自然更親西方。第二個原因是新加坡的周邊環境。想像一下啊,馬來西亞、印尼大部分都是穆斯林,新加坡作為一個擁有75%華人人口的城市咋生存?更要命的是wg高潮大陸曾支持過東南亞的華人武裝,大馬和印尼對大陸心存芥蒂,其國內華人也經常是國內族群衝突的犧牲品。新加坡又小又發達又華人主宰,當然被鄰居各種看不慣。新加坡再親華會更讓鄰居擔心,處境更危險,但又必須找個能保護自己的,美國大家都能接受吧,所以就這樣嘍


利益是外交的內核


很簡單,高層要是不反華,那他和縣官有什麼區別?

就這一條就解釋了很多問題。


都是華人國家,是新加坡跟中國作對,還是中國跟新加坡作對呢?多奇怪啊,兩個國家,各有各的利益。」都是華人國家「這句話,把別人看成中國的屬國?中新之間有合作有競爭,很正常。都是中國人,為什麼有人是你情敵,有人擠掉你的名額,有人分你家遺產。都是中國人,誰是誰的附屬,你附屬我,還是我附屬你?


做為在新加坡生活十幾年的中國人,我覺得可以從另外的角度說兩句。

首先,不清楚最近有什麼衝突,但是就沒有凡事順著自己就是對方是和自己作對這種說法本身很強盜。

其次,以新加坡的國力,沒有實力,也沒有膽量和中國作對。更不敢想處處和中國作對。

所以,本身這個處處和中國對立的說法,我認為是不成立的。

回到新加坡角度,本身就是處在夾縫中求生存。凡事以自身利益為前提。要維持在這個區域的地位,最可靠的做法難道不是抱緊美國的大腿?成為中國的附庸會符合新加坡的利益?當然不是。但是也得罪不起財大氣粗的暴發戶。

先寫到這兒,幹活兒去了。。


最近在看一本李光耀關於在新加坡推行漢語教學的自傳,裡面有一段話說新加坡不是華人的新加坡,也不是馬來西亞人印度人的新加坡,它是新加坡人的新加坡。

利益是首位的,新加坡不會因為是一個華人占多數的國家就成為中國的小弟。


中國沒礙著新加坡。只不過,對美國人來講養新加坡比養馬來西亞便宜又安全,僅此而已。


我只想說,新加坡被馬來西亞踢出去就是因為華人太多。

當時馬共可沒少折騰,造成的影響實在不好。周邊國家都還是很擔心國家統治安全,忌憚華人勢力過大。

新加坡是一個城邦,水食物很多都要依靠外界,為了與世界的聯繫,為了周邊國家友好關係,為了穩定國內情況,新加坡需要考慮太多,消除疑慮,當然要劃清界限。

要站一個好處境位置,把控好馬六甲海峽,和西方站隊可能比較好?


新加坡這種處於關鍵節點的弱雞,不抱緊世界老大的大腿,第二天就被人滅了。正好世界老大美國不喜歡中國。


中國是全球最大集權國家,而新加坡則是自由主義主導國家,兩個完全相反的價值觀。新加坡親西方,中國沒任何可以親的,因為自己就是最大的集權國,世界的主流思想就是討厭集權國,因為集權國家權利不受制約,可以將大部分集體犯罪行為,以「特色」之說辭遮掩。

美國很強吧,但是他的權力被民眾限制,以美國這樣強大國家如果變成中式集權國,那麼這個世界早就戰火紛飛了。


推薦閱讀:

假如馬來西亞的所有人口都是中國人移民,那麼這個國家可以算是中國的嗎?
去馬六甲旅遊,有哪些美食和美景一定不能錯過?推薦理由是什麼?
為什麼大部分馬來西亞華人都會說三種語言?
碧桂園馬來西亞新山項目怎麼樣?

TAG:華人 | 馬來西亞 | 新加坡 | 中國南海? | 東南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