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台灣建築師李祖原的設計風格?

圖片來自網路


台灣建築師李祖原的作品最晚的,完工於2007年,北京的盤古大觀。其他作品都是1983-2005年完工。李祖原作為稍有名氣的建築師,最直觀的反映出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中國(包括台灣)建築師的落後、困惑與尷尬。

建築行業一直處於在政治背景和自由經濟的中間搖擺不定的尷尬地位。雖然改革開放,思想解凍,但是,建築設計與其他設計業不同,比如服裝設計工業設計。做個比方,假如90年代的整個社會的平均創新係數是50,那麼服裝設計可以達到100,工業設計可以在40-60之間搖擺。但是到建築設計,創新度大約是30。

看看同時期國外的建築師是什麼樣。

2005年普利策建築獎

---湯姆·梅恩(美國)

2004 普利策獎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這個時代的中國建築師,受到多方制肘:一是窮,空間變化和美觀永遠排在第三位(第1是節約,第2是實用);二是業主和人民大眾接受度低,對於新興事物並不是很寬容;三是社會作用不明確,話語權少,在業主的無知下能夠堅持方案保存,本事就很難。

實際上這幾條至今仍然困擾大多數中國建築師。所有的建築發展都需要不斷嘗試,一代一代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不想照抄,想要有自己的東西,就要付出代價,有人勇敢邁出第一步,李祖元不是第一個嘗試的人,但從他的作品裡不難發現,是在做出嘗試,想要融入中國自己的元素(比如古塔元素,銅幣元素,龍元素),想要有自己的東西。

中西結合,古為今用,有中國自己的建築文化發展道路。這些課題至今建築師仍在摸索,至少看到些門道了。在20年前,就是一片漆黑,找不到路在哪裡。

現在看起來這些作品是失敗的,但是面對處在當時歷史情境下的建築師們,真的是不該苛責,很不容易了。

也許是失敗的例子,但有些路總要有人走,不是么?

(以上所有圖片,均來自網路)


我只能說他在台灣的作品比大陸的好,尺度也沒有這麼誇張,可能大陸甲方更粗狂吧。宏國大樓挑檐意向還是很有神韻的。新竹清華大學校區也不錯,關鍵得看和誰比,畢竟是老一輩的(大陸同輩的是齊康,何境堂)。再丑也丑不過中國館了。


對這位不怎麼了解,不過就題主列出的幾個建築看--各有各的丑法,太過形式化,說是奇奇怪怪的建築絲毫不為過。。。


擬物化建築的代言人,

喜歡扯些有的沒的意象。

符合了國內和台灣某些審美低下的甲方的需求。

黃聲遠比他強一百倍。


要說實話么? 丑


微物放大也能叫設計?李祖元侮辱了建築師這個名詞。


不說美與丑,我始終覺得他的設計風格自成一系,我還是很喜歡的。


外行人表達一下直觀視覺感受:不舒服的地方在於把微物和中國元素設計得過於具象了,過於抽象會變成奇奇怪怪的建築,過於具象的話也會變成奇奇怪怪的建築吧……


可以說是非常的丑了。而且沒有空間體量概念,沒有線條美學概念,沒有功能概念,純粹只會微物放大,把一些老物件放大造出不倫不類的怪物。就像盤古大觀這類處在奧林匹克體育場旁邊的醜陋建築只能給中國丟人。



我就是愛模仿 別讓我停下


就會生搬硬套,惡俗不堪!


個人不太喜歡前輩關於 微物放大 這個概念,總覺得這樣定位傳統文化是不是太簡(cu)單(bao)了點........


推薦閱讀:

從事工程監理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為什麼民居不採用屋頂採光?
如何評價住建部「擬在民用建築工程中,推進建築師負責制」?
竣工驗收流程、歸檔、竣工備案是怎麼樣的一個流程?
如何看待住建部 2017 年 7 月 24 日發布的《註冊建造師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

TAG:建築 | 建築設計 | 建築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