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現象的描述為什麼多用微分方程?
補充一點:如果深入思考一下,為什麼這些方程都如此的簡潔,和諧和統一?
比如牛頓第二定律、麥克斯韋微分方程組、狄拉克方程、波動方程………
我們先來看下列幾道應用題:
(1)已知某款零件每盒 50 個,5 盒共多少個零件?
50×5=250
(2)一件商品原價 100 元,經過三次提價後的價格為 133.1 元。假設每次提價率相同,求每次提價的百分率。
。
(3)已知某車間工人每小時生產 150 個零件,則 3 小時他生產了多少個零件?
150×3=450
(4)已知某車間工人在第小時生產的零件數為,那麼 5 小時生產出來的零件總量是多少?
――什麼鬼???
由此可見,現行中學階段的數學多屬於初等數學。它只能分析和處理不變的與均勻變化的事物。只要我們涉及到不均勻變化過程中的瞬時變化率與區間累積(幾何意義就是曲線的斜率與曲邊圖形的面積),如果只用有限步的四則運算與開方、對數的話,顯然是無法直接表示出來的。而函數就是描述因變數隨自變數變化的數學概念。為了讓這類問題的求解思路形式化、套路化,一個很自然的想法就是對函數定義導數和積分,而它們又可以被定義為兩類特殊的極限。於是,以極限為基礎,以微分、導數與積分為核心的高等數學的基礎框架就這樣形成了。它是系統性研究變數的必備工具。微積分與微分方程是高等數學的兩大框架。
不均勻變化在物理現象中普遍存在,均勻變化才是特例。因此,中學階段根本無法正式引入物理學的基本構架。譬如,要想求瞬時速度,必需利用位移對時間的導數,或者是加速度對時間的積分。然而,許多情況下,直接利用微分式或者是積分式表示比較困難,但是用含有待解函數的等式――微分方程加以描述卻比較直接。尤其是對於需要利用帶有一階項的二階的微分方程描述的物理模型,從解析解的形式中也很難看出各個部分的物理意義。
因為物理基本定律都是「守恆」。守恆可以用積分也可以用微分。積分用來描述系統邊界,微分用來描述過程和局部
反問一句:不然呢?
描述事物,不就是描述其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嗎?描述變化,不就是要對時間或空間或某個參數微分嗎?
至於簡潔,我想,做為一個理論最開始的構建,人們總是喜歡用最簡單的方程去描述。比如,狄拉克方程是很簡潔,但如果你要算到三階甚至更高階的圈圖的話,光畫圖就能把人噁心死。又比如Maxwell方程組,是很簡潔。但給定一些特殊的邊界條件,同時系統不具有軸對稱之類的,光數值求解一項,也足以讓很多人搞上大半個月了。
因為我們看到的宏觀世界是連續的啊
局部性原理,物理上來說,就是不能隔空傳遞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傳遞只能依靠緊貼著被描述物體的物質,比如場進行傳遞,而微分方程正好反應了函數一點的值和周圍緊鄰的值的關係,因此物理現象大都可以用微分方程描述。
最近在看微分方程,樓上說的很對,物理現象大都是隨時間變化的,而且還是不均勻不勻速變化的,所以不能用代數方程以及初等函數來描述,那為什麼適合用微分方程來描述呢? 微分方程中含有未知函數的一階或高階導數,導數的含義是什麼?變化率啊!既然是要描述變化的現象,當然要用微分方程~
有些也有積分形式啦,
但你不覺得 矢量方程加 這個算符很好用么?
我的一點小見解:小明被狗追,小明逃跑的時候,他跑動的速度v是根據狗與他自己的距離s決定的,所以就有v=f(s),s越大,即距離狗越遠,小明就可以跑慢點,即v變小,反之亦然。這種逃跑策略是非常直觀易理解的。而v和s都是關於時間t的函數,也就是說小明也可以根據時間t來計算他應該跑得快還是跑得慢,但如果用t來計算跑動的速度,那將非常不直觀.所以微分方程有時候是為了更直觀地描述系統,你要是看過電路中的微分方程,你就會發現為什麼可以這樣列方程,因為它很直觀的符合KVL定理.很多系統的微分方程都是這樣的,它們能夠直觀地描述一個系統~~
個人理解:其實物理現象也許並不能用微分方程精確描述,但發明微積分體系使得結果足夠近似。
而且用微分方程的表述的優點是數學工具成熟,容易得出一些結果。
問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沒有學過大學物理。
這就像渴了要喝水一樣自然而然。
大誤啊,因為微分方程本來就是被發明用來解釋物理現象的,至於為什麼簡潔,本來就是用來解釋複雜的物理現象的啊(滑稽),不信你去搜一下這些方程里的人名
事實上我不認為物理學很簡潔。
你看看薛定諤方程的解,哪個都不簡單,更何況還幾乎都不可解。
之前看別的帖子提到,物理做了很多約定。你覺得麥克斯韋方程組簡單。但是你得先知道拉普拉斯算符啊。牛頓方程也是,你得知道什麼是力。這都要提前約定好。因為那是人能發明出來,且能解的動其中的好多的數學。
推薦閱讀:
※結構方程模型 和路徑分析的區別,原理是否一樣?
※公式x*x+[x]=10用matlab怎麼編程求解?
※斜橢圓怎麼從一般方程轉化為參數方程?
※如何理解這個 16 世紀的方程?
※這兩個是什麼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