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設計或軟體,哪個比較重要?
過於追求軟體的技能,設計還是設計嗎?同時對軟體的會與不會,感覺無從下手,分辨不了,什麼才叫做學會軟體基礎,軟體的基礎對於不同的設計範疇有多少的分類?又有許多人因為電腦軟體問題而花費了精力,忘卻了設計這個主要問題......
——————————————————————————————————————————
正文:
當你買一個鑽頭時,你想要的是牆上那個洞。 — @lhklhk謝 @Huijin Zheng邀。記得前兩年斷斷續續和 @司空白討論過幾次設計和技術的事兒, 雖然挺不想答這題還是來了。快速掃了一眼前面回答感覺都沒錯,我想答個看起來最錯的。
昨天Sylvia Lavin教授在課上說:What I"m doing here is helping you to think the ordinary things architects working on every day. (我給你們講這些事為了幫助你們思考那些建築師習以為常的事)綜合她前後講座內容,潛在的含義其實是建築師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思考,麻木的工作。
1. 技術和意圖 Machine Version
View from the People Wall: Amazing movie from the 1960s by Charles and Ray Eames for IBMView from the People Wall_Eames for IBM,1960s—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這是一個關於問題解決與抽象模式的宣言。1960年代,IBM在New York World"s Fair上展覽了信息計算機。當時的的美國像今天一樣處於「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中,人們對未來充滿幻想,幻想著機器可以對生活與工作帶來巨大的變化。音樂家們想用機器混合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組成樂曲,攝影師想用機器以不同的視點從宏觀到微觀來觀察世界,而學者想用機器收集數據分析數據,而建築師想用機器解決設計與模擬建造的問題(在當時相當複雜)。
可是在今天這些問題我們打開電腦,運用自己的知識就可以解決,我們也對此習以為常。可是副作用是弱化了作者而強調了機器,由此帶來了設計和技術誰更重要的問題。不難看出這50年的發展中,設計與技術起相互促進作用。2. 關於媒介與時代 Platform
回顧這55年的建築學教學發展,最顯而易見的變化其實是工作室結構的變化。1970年代:繪圖桌,透台,丁字尺,一字尺,墨水和加高的座椅——傳統工作室布局
現在:電腦,2/3D印表機,CNC,Studio+Gallery+Wood Shop+Digital Lab
簡單的做一個對比有哪些消失了,有哪些新的出現了。這種對比並不表明哪一種更高級,Text/Diagram/Maps/Transcripts/DigitalPhysical Model/Rendering/Animation 都是建築師長期以來試驗的平台。技術往往更好的幫建築師達成想法,表達設計。這裡面包括兩種,一種是以技術為引導的,另一種是想法引導的,涉及到Discipline和Thesis就不做展開了。還包括正在拓展的VR, AR, Semi-AR。
3. 放鬆 Relax
我在國內學建築學的五年一直處於精神緊張狀態,雖然不算學霸但也蠻刻苦的,短文就不比慘了。學習過程大概也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拿到一個場地或者任務書感覺就像拿到高考試題一樣。總平-柱網-平面-剖面-立面-反覆查下規範。心中不忘:實用,經濟,美觀。(從公元前25年維特魯威到現在都沒什麼變化?)
慢慢的發現,好像大三上半學期過後就沒提高過,好像用同樣的套路在解題。而且解決這些問題似乎也不需要 很聰明,經驗好像比創造似乎重要的多。培養的路線似乎就是畢業直接丟進設計院,然後開始做項目-攢經驗-考註冊-賺錢。然後過了三十年很有成就感,感覺自己蓋了好多房子好牛逼。我也不知道建築學應該怎麼學,只是感覺好像不該這麼學。
開始一本正經的瞎玩兒。 每個人approach一樣東西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對工具的運用也是不一樣的。同樣是拿到了筆,人們用不同的方式畫著不同的畫,也有可能拿來搭積木了(這位同學有做建築師的潛力)。有的時候把自己定義成一個Maker,你沒準兒能做得更有意思點。很多讓人驚奇讚歎的創造都是瞎玩兒出來的,重要的是那些人抓住了這個巧勁,研究出來系統的方法,並把它保留下來並繼續實踐。也可以只是瞎玩兒, 並不投入應用(我沒黑Douglas Englebart教授)。
我看過非亞洲本科的同學們學軟體過程,大多數都不像我們這樣按部就班的學。偶爾看看教程,瞎玩兒玩兒,玩兒多了就玩出了手感,有興趣了再系統補一下。
Thom Mayne 1991年手繪的…手感巨好,當時也就他們哥幾個以為這是房子。右23 欠我杯咖啡4. 不懂設計,不懂軟體
我覺得懂軟體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懂設計,沒有審美,不聰明。我懂點技術會點軟體,你不能說我什麼都不會吧?
在我看來,問這類問題的大多數對目前做的不感興趣(感興趣一般都是想方設法達到目的)。你什麼都不需要兼顧,什麼軟體都可以不學。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果沒找到就繼續找。如果你努力過了,至少你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 proposal),你可以組織大概的框架(diagram),你可以經常熬夜加班(architect)。沒人邀請,自己搬小板凳來佔座的。
對我來說,這個問題也是困擾我整個學生時代的心結之一。我覺得以我現階段的積累確實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十年之後我想自己對這個問題應該會有一個更清晰的看法。因此我只是在這裡謹慎的發表下自己的個人體驗。很多人都在強調設計和軟體的統一性。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設計是主體,軟體是工具這個論點是成立的。但是,我注意到的一個趨勢就是當前的分工越來越細化了,建築師之間也開始慢慢的有了不同的流派之分。回想下建築發展的歷史,早期的建築師必須同時還要肩負工程師的責任,
設計一個大跨度的穹頂,用木頭搭一個超高的房屋簡直是人手必備的技能。古代的中國甚至沒有建築師這個職業,有的只是工匠。西方的米開朗基羅雖說是個畫家,但是在做佛羅倫薩大教堂(謝學姐更正,佛羅倫薩的duomo是Brunelleschi 設計的)的時候還是別出心裁的設計了一個雙肋骨的房屋圓頂,解決了一個重大的施工難題。但是在今天,建築師絕大多數情況下已經完全脫離了工程的領域,
許多設計畫到schematic的階段就算收工了。為數不多的能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可能也就是卡拉大神了。
不過我其實更傾向於認為卡拉是條。。。不,是個工程師。尤其對於那種超高層建築,設計師所掌握的哪點工程學知識基本等於沒有。說這麼多我想說明的是,很多曾經是必備的配套技能隨著時代發展已經分化的越來越嚴重,以至於之後或許都要分開兩個話題討論了。
那麼我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又是怎樣呢?
首先,我想抖個機靈。以大多數學生的軟體水平之低,根本輪不到拼設計的階段。
哈哈,後面才是正文。
我認為,將來的建築師將會分為兩個流派。第一是design oriented第二是technology oriented
雙方互有交叉,但是走的道路完全不同了。我當然知道題主問出這個問題,本質上他還是想要當一個傳統的靠設計吃飯的設計師。
ta所認為的軟體其實就是那幾個最基本的常用軟體而已。這沒什麼不好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來說,你的設計比你的軟體要重要的多。基本上來說掌握的Su和Rhino就足夠表達你的設計想法了。更多的時候你應該把時間花在完善自己的設計理念,推敲建築空間的尺度,考慮建築和環境的對話,賦予建築一個人文意義這樣的事情上。我個人想說的主要是第二種方向。
很多人在上面說了很多,說來說去都是建築學上的常用軟體而已。但是,如果軟體用的很好,設計一般,作為一個建築師是否還有前途呢?
我個人認為,可以。在我的學校,大四要分專業方向,除了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外,設計本身也被分為了兩個方向,
Design和DTS,對應的就是我提到的兩個流派。作為一個建築師,我當時選擇DTS實在是一個基於自身情況考量後有點無奈的選擇。
因為潛意識中大家都會覺得,是因為設計做的不好才選擇的後者。作為一個純理科背景的中國學生,在這個藝術氛圍濃厚的系裡的前幾年,真的是讓我有些無所適從。我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發揮不出自己的長處,除了大一的基本力學之外剩下的時間一直是在追趕別人的腳步。我的手繪不太好,也不太喜歡扯一些玄乎的理念,做東西也不夠認真耐心。
為了避免被別人落下太多,我只好另闢蹊徑選擇了一個不太一樣的道路。就是悶著頭自己研究軟體。其實一開始我也不知道這有什麼用,我只是看別人用了做的很漂亮所以我也想要做,說不定這樣老師就會喜歡我的設計了。
事實證明,即使那樣老師也不會喜歡我的設計。。。但是,那幾年的笨功夫給我打下了一個不錯的底子。後來分了方向,我開始更多的接觸到了建築科技前沿的一些軟體和設計理念。
會用的軟體更多更高大上了,偶爾也能當個TA教教別人了。以參數化設計為例,一般來說一個好學校的學生多少能用GH寫點東西出來,但是這只是非常皮毛的一點技巧。如果是從軟體出發,GH,Rhino script,Processing能夠做的遠不止這些。背後需要的是分形學的東西,數學和邏輯學的東西。雖然有的只是很概念化的模型,但是已經可以看出一些未來建築的雛形了。如果想要掌握這些,沒有幾年的苦功夫是不行的,這就不是一個design為主的建築師可以兼顧的了。在我看來,未來的建築發展需要兼顧的方面越來越多,1是參數化2是綠色建築和節能3是BIM建築和大數據互聯網的結合在這三個方面中都會需要相關領域有一定專業水平的建築師的參與。如果你的軟體水平達到了業界頂尖,設計本身過關的話,我認為在將來你也可能在建築領域大有可為。當然了,這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推測,就像英特納雄奈爾一樣,並不一定會實現。貼一個之前的回答大一建築用CAD和sketch up 會不會有點早了? - 楊東奇的回答:
個人認為不應該把「學軟體」和「做設計」兩個事情放到一起來看,凡是強調「玩軟體的就是設計渣」或者「做模型的就是老古板」以及類似觀點的都是耍流氓!!!首先說說個人的經驗,我自己是大一一開始學建築就開始使用su了,不過主要是因為用su建模之後可以拓到圖紙上畫效果圖,比起完全徒手畫要方便不少。做設計的時候則是su和草模55分,做一個方案如果有方向性的改動,就做一個草模實際把握以下空間關係,但是在這個草模細化的過程中我一般會用su來做微調。
後來等到開始要求畫機圖的時候,我開始用rhino,這則是希望接觸一些曲線曲面建模,作方案的時候能選擇的造型和結構更多一些,結果一發不可收拾......話說現在的新版rhino直線建模功能不比su麻煩,而且如果真的想做一些曲面屋頂啊什麼的也不用在su里各種扭,rhino的精確建模功能秒su幾條街好么!後來還開始接觸參數化設計,一路瘋魔導現在......以上經驗總結出來就是:軟體和手繪草圖,草模製作等等,都是作方案的工具!在完成一個設計的每一個階段,不同的工具的優點都會凸顯出來。方案開始的時候用草圖迅速尋找可能的概念和解決方法,用一些草模推敲空間關係,用軟體可以對某個方案進行快速微調比較等等......並沒有所謂的「電腦上做的東西很刻板」啦之類的說法,做的刻板說明你不會用,跟你畫草圖畫成一團糟沒有本質性區別。
所以,我的建議是,要勇於嘗試,而且提前新的設計手法,從草圖模型到電腦建模甚至之後的參數化研究,都需要去接觸。只有接觸了,了解了,才能判斷這種方法是否適合自己。尤其到後期的時候,方案越來越大,如果早早的就對所有的工具都有了解,不同的部分可以迅速的切換不同的工具來做,而不是變成「這種曲面屋頂怎麼畫呀,要不我就做個平的意思意思就行了」或者「這種結構建模太麻煩了,草圖也畫不出來,就隨便畫幾個柱子撐著就好吧」這種因為不會做所以不去做的心態。
我一直在努力做到工具與方案互不干擾的境界(差得好遠好么!!!),方案不被自己的能力限制,而是被建築本身的需求所約束,希望我們都能做到這一步!時代不同,
以前的設計師(不管建築或平面),可以只用手繪,只用紙板水泥石膏,完成設計.
現代設計師比較累,因為還要花時間學好多新工具,
但現代設計師也比較幸福,因為除了實際操作上,更尺寸更精確,軟體熟悉後製作時間大為縮短,
表現手法上更多元.學習軟體是一種必要且不得不的投資,或者可以說是基本功.
軟體像是一個手被截肢的人,新裝上去的義手,在沒有把這隻義手鍛煉到能夠跟原本的手一樣想做什麽就做什麽之前,你是很難把內心的想法自在地表現出來的.看到回答的人貌似都是建築學的,所以也從建築學的角度回答一下問題。這個問題就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似的,似乎永遠沒有答案,也永遠困惑著大部分建築學的學生。隨著越來越深入地學習sketchup後,我越來越發現一個問題:
不知道大家有這個感覺沒有。大家的設計體系是建立在sketchup這個軟體上的。所以有些人才會盲目地認為這個體系外的設計,才會是好的設計。曲線的方案我用sk做不出來,有人能做出來,所以那些是好的設計。但他們不會認真地去思考藏在方案之中的深刻的邏輯性。方案中的動靜分區,方案中的功能劃分,方案中的最優解。而只會關注自己做不出來的造型,哦,不,是sketchup做不出來的造型。大家都在說甲方不懂設計、甲方只關注造型。但你在上學的時候,都這麼功利地去看待一個軟體,功利地把設計和工具分開去看待,怎麼還好意思地說別人。好的,吐槽完畢。下面說我的觀點:現在的學生做的方案,更多的是sketchup能做出什麼樣的設計,我就會做出什麼樣的設計。
上學的時候,應該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的品格,追求方案極致的性格。因為工作的時候,你可能會學會妥協,會一步步放棄自己的品格,所以上學的時候把自己的追究盡量放高點,起點放高點。軟體必須去學習,無論sketchup的插件,還是犀牛的GH,還是REVIT。你可以不精通,但你必須能做出來你想做的東西。軟體不會,你跟我談設計都是bull shit。你做不出來你的模型,就是做不出來,就是等於0.別跟我說什麼想法。有些東西你逃不過去。上學的時候重點就應該在軟體上,這個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你比別人多學一個軟體,可能工作後,認識的人就會跟別人不一樣。但是工作一兩年後,你關注的重點就不會在軟體,而是怎麼去完成一個工程,完成一個項目。這跟你會多少軟體,方案做的多好都沒有關係。我們學建築就是在蓋房子,不可能你工作5年了,跳槽去面試,你跟面試官說你犀牛用的好。呵呵所以,想清楚你現在處於什麼階段,有些事情逃不掉的,不用給自己找借口,好好學軟體吧。另外,最後,我想放幾張我周圍的人的作品,問你一句:你真的會sketchup嗎?利益相關:sketchupbar 版主一枚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要做的事情。
http://weixin.qq.com/r/3UP749rEJ4dYrZ6A9xbP (二維碼自動識別)
樓主思考的狹隘了,人從幾十萬的年前,與動物分開的標誌之一就是會用工具。所以軟體也好,紙筆也好。都是輔助設計的工具。從這個角度去看,樓主自己去評價下,從工具角度到底是軟體強大還是紙筆強大!!工具對人的幫助是巨大的,比如不藉助飛機這個工具,人能飛上天空嗎???不藉助火箭,人能去太空嗎???當然反過來說,沒有人的智慧會有工具嗎??所以都不可偏頗。就像左手右手哪個重要一樣。
軟體也分是設計的工具還是表達的工具還是生產的工具。
設計工具的選用直接影響你的設計思維。記得本科只會用skechup,做來做去都是方盒子,那時即使有設計的思路也是方盒子體系的下的設計思路,做加法或做減法,盒子套盒子,網格交錯,體拆成面,打碎了再組合。由於渲染軟體的能力很差,直接影響到對材料的思考,反正成圖也渲不出來,大部分情況下是SU截圖,PS也很差,所以統一都是白色混凝土的方盒子,評圖時美其名曰極簡主義,這是思維的墮怠。生產工具是CAD,效率低下,能把平立剖出全就不錯了,還哪管什麼構造。當然學生階段對生產這塊也不怎麼重視。
研究生接觸了maya,作為一個polygon建模軟體,布爾運算是很惱火的,布線全亂了,所以加減法不怎麼用了。網格和解構也不是maya polygon建模特長。因為軟體的特點,非常適合做有機的形態,所以設計時主要思考的就是形體的演變啊,形態的生長啊,空間的流動連接啊。掌握了一定的渲染器渲染能力,所以開始了解布光啊,為了達到一個好的渲染結果,開始思考哪能打個洞搞點自然光,室內哪些地方想用什麼樣的人工光源打亮,該用什麼樣的材質讓室內光線柔和均勻。這是和以前SU截圖只看個陰影不一樣的。
工作了開始用犀牛,布爾運算回來了,由於是實際項目網格也回來了。犀牛建模是基於曲線和曲面的,不便於像maya一樣邊建邊改邊調整體量,但是它的曲面和曲線是非常理性的,非常接近建造的,所以你設計是思考的更多的是曲面幕牆的劃分啊等很多實際問題。當然SU關於形體的操作和空間的操作在這裡都適用。渲染器用的更高級更好了,開始試驗不同材料呈現出的結果,多方案比較。生產靠revit,平立剖省事兒不少,做暖通結構的和我們共用一個revit模型,設計修改起來也不怕了。
再加上grasshopper,這一下就要說多了,就不說了。
所以說設計工具直接影響設計的思維,影響你對空間的認識。也許你會說沒有軟體的時候不也有米拉公寓和聖家族教堂嗎?那我想說第一,你不是高迪,高迪在那個時代只有一個。現在的學生設計個個都有那麼瘋狂。第二,現代工程不能給建築師足夠的在場時間。你基本上只能在電腦前。第三,你敢沒圖就施工?你還給施工隊說先把那造出來我先看看,不行再改?多少號人多少機器在哪轉著。
當然回到問題,學生時代,學軟體花費精力,卻忘了設計怎麼辦?還是學軟體吧,會一樣是一樣,設計思想太縹緲,學了不一定能悟到。所謂技不壓身,認真的說,後悔本科沒好好學學數學和編程。工科狗一名,之前接觸過一點這方面的工作,所以發表一下愚見。我認為,懂得設計更為重要。一幅好的作品,其靈魂,其最為精華的部分來源於它的思想,它的創意,而軟體是實現你創意的手段,是一種工具。設計師之所以為師,而不為設計工,就在於他作品的思想與創意是獨特的,是富於新意的,甚至是顛覆性的,而這些並不是軟體用得好就能有的。軟體用得再好,沒有好的思想,也終歸只能是工,無法稱之為師。但是並不是說軟體不重要,這就像是一艘船,這艘船能走多遠在於它的龍骨如何,而走的快不快則在於它用的是帆還是槳,龍骨就相當於你的思想,帆和槳則相當於你所使用的軟體,沒有工具,你會走得很慢,而沒有龍骨,你可能無法起航。(我這個人不大會打比方,大致意思就是這樣了)所以我以為在學軟體的同時,不妨多花些時間來看看有關設計的書,多看看別人的作品,找找靈感,等你「讀書破萬卷」時,便會感到「下筆如有神」了,有時候有些東西真的說不清楚,看得多了,有了感覺,慢慢就能做出好的作品了。
都要懂,設計是方法,軟體是手段。在我上學的時代,大一到大三不允許用電腦畫圖,照樣要做設計嘛,筆也是手段。用筆繪圖是輔助思考和表達的方式,用軟體也是,兩者沒有區別。俠客習武,沒兵刃能用拳法、有刀就練刀法、有棍就練棍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兵器,善加利用它,才能做出更好的設計。
曾經我認為,CAD只要會個L命令就行了。後來我發現,處理一些非線性,較複雜的建築空間分析時,軟體真的很有用的。相信我,只要情況夠複雜,一定有些地方會超出你人腦的空間想像極限的。所以,會,就是說可以利用軟體達到你的目的就行了。至於說用的非常溜,就跟效果圖公司的用3D那樣,那是沒必要強求的事情。而且,學個軟體真的很簡單,跟做設計的複雜程度,根本根本就不能比。花不了多少時間,不就學個軟體嗎,順便不就學了嗎,別糾結了。
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工具會影響思維方式。手繪是目前看來最快速表達設計思維的工具(目測沒有之一),但是軟體也不是單純的工具而已,應用不同的軟體(工具)勢必影響你思維的方式及設計的邏輯。
這個問題有什麼好回答的?學設計的當然設計重要,學軟體開發的當然軟體重要。
以前做課題是這樣的一種狀態:建模怎麼好看怎麼來!效果圖怎麼炫怎麼來!軟體的功能被不斷的發掘。現在是:我想好了為什麼要這麼設計?怎麼把它真正實現?然後再建個模型模擬一下。方便自己推敲也方便和別人直觀的交流。
我相信每個立志做大廚的人都不會因為洗了多年碗、掃了多年地、切了多年菜而忘了自己要幹嘛,但是有些東西總要去學,要去經歷。
欸?怎麼變廚師了?不是設計師咩?必須是設計能力更重要啊!軟體遲早都會學會的。
(撒比西的聖誕夜,我來裝個逼)會有這個問題,還是形式主導思想的根深蒂固。認為我這idea 好了,我這設計美了,就厲害了。但實際上,軟體並不只是出圖用的。軟體不只是筆,還是計算器!如果不考慮material behavior, structure performance, fabrication process 等影響,僅僅是在軟體中拉個模,建細點,宣個染出個圖,P點樹P點人,並不是「軟體」的意義。它更是處理數據計算生成並提供選擇的方式方法。對於非天才設計大師來說,隨手畫幾個自以為有品味有設計感的草圖只能感動自己。我們設計師因為自負無知已經讓結構師、甲方、政府背了太多的鍋啦!不承自身的問題就只能抱怨哎呀建築這行越來越不好混啦。今年初,我在做一個木結構建築在不同環境下的性質模擬。用兩個不同軟體結果不一樣,並且都和實際情況有出入。和教授抱怨,教授就說:那你就做一個軟體,讓它的模擬是準的。如果數據不夠你自己做實驗獲得。我當時心想:就我這編程水平,你讓我做個軟體,這特么是在逗我??但現在想來,這就是軟體的意義。PS:這個軟體我現在也沒編出來。比比了這麼一堆,其實我是個軟體小白,掩面。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
前期,軟體重要,紮實的軟體基礎,可以幫你找一份好的工作。
但是到了後期,設計素養就顯得更重要,因為這個決定了你的職業生涯能走多遠。柯布問: Sketchup是啥?
一件關於設計的小事情:
出國後的第一個workshop,自我介紹時問到你會用的軟體。有人就說自己喜歡用sketchup建模。當時老師就非常認真地說,忘記sketchup這個工具吧,它很簡單但會讓你失去思考。原因是sketchup沒有辦法建立曲線也沒有辦法建立曲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設計的可能性,在建築設計上確實是不如其他軟體的。所以學軟體最重要的事情還是,讓自己的設計想法可以不受拘束。(默默回去啃rhino教材了…我也不知道軟體重要還是設計重要,也不知道自己選擇的這條路是不是對的,只是結合自身經驗說說吧,可能以後有同樣經歷的小夥伴,也能參考參考。正文:(為什麼說軟體對於我不僅僅是軟體)
不知不覺辭職在家做作品集已經有三個月了,可惜還只做出來一個作品,路途還很漫長,當初在北京要走之前跟小夥伴們擼串聊天,對自己現狀的不滿意,對未來的迷茫,誰也沒有答案,都過得不是很好,當時只是有了一個想法——我要回家學好軟體,重做作品集,一定要去明星事務所。想了很久,跟小夥伴們也聊了很多次,最後終於下定決心辭職回家了,走之前就對小夥伴們說道,不管設計怎麼樣,我一定要軟體達到能教別人的地步。現在三個月過去了,當初吹下的牛皮雖然說沒有實現,但已經有了很大的收穫。其實不僅僅是軟體的問題,借著對於這三個月的總結,來聊一聊我從軟體中收穫的東西。
以前在學校的時候大家都強調軟體不重要,設計才重要的想法,老師也一直強調這一點,包括後來考研時學長學姐也說設計才是最主要的,所以自己一直對軟體沒有投入太多精力,抱著夠用就行的想法,大學就畢業了,最後畢設的效果圖還是同學幫我渲的!!然後前公司老闆看我在那搗鼓軟體就說我是野路子,應該去關注設計,然後就一直這樣逼自己去學那看不到的設計,可是設計這個東西說不清道不明,我也不知道我學沒學會。
今年老韓開了一期新的小班,果斷報名參加,這期小班課徹底給了我一個三觀的顛覆,我一直想不明白的問題也終於有了答案,所以才終於下定決心辭職回家,後來自己在知乎上也看過一些回答,更加堅定了心中的一個觀點——不管設計好不好,起碼我軟體要用的好。
以前你要說我啥也不會,我也不能反駁什麼,現在起碼我會軟體了,然後在這三個月學習軟體做作品集過程中一點點想明白了更多的東西,那些強調軟體不重要,設計才重要的人,他們說的沒錯,因為他們的設計真的很厲害,對於空間的理解真的很深刻,可是像我這種天賦平平的人根本不及他們的那種地步,有時候一個問題要想很久才能給出解決方案,對於空間的邏輯性也不是很強,看大師作品也只是看看,背一背大師的理念什麼的,當時考研的時候真的一遍一遍背建築史,即使書上說那個作品怎麼怎麼的好,自己也不能感同身受,但是跟別人吹牛皮時,卻能說一堆房子好的優點出來,後來通過軟體我發現了不一樣的世界,發現了設計也是有理可循的,跟理論是不一樣的角度,跟以前的自己相比,對設計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知乎上有人提過一個問題,理論對於建築師到底重不重要?有人有回答道,建築師沒有理論也可以蓋房子,但是要想在建築設計上專研就不得不去了解理論。這個我是十分贊同的,換到軟體問題上,軟體對於建築師重不重要?建築師沒有軟體也可以蓋房子,但是如果你想有一個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設計,你就不得不去了解那些軟體。
軟體不只是工具!在我做第一個作品的過程中,不斷的在強化這個觀念,舉個例子,這次的酒店設計,其實上大學時自己就有一個想法,希望這個酒店的表皮能跟隨著風而發生變化,先不說這個想法好不好,就說當時只會sketchup的我,要怎麼去實現這個想法?當時連渲染也不會啊,我記得很清楚,當時上設計課,根本表達不出來我想的東西,全靠一張嘴,俗稱嘴強王者,就給老師一個勁的吹牛皮,然後最後出成果時,所有的想法都沒了,變成了一個方盒子,這裡沒有說方盒子不好的意思,個人有自己喜歡的風格,我比較喜歡big事務所那種風格,這裡你能說我沒有想法嗎?你能說我沒有想過去做好設計嗎?可是我根本沒有水平去實現自己吹的牛皮,這就是現實!
當我現在重新開始做這個酒店設計的時候,因為已經學了rhino,grasshopper所以自己想的起碼我能全部表達出來了,這難道對於一個學渣來說不是一個進步嗎?在程序員的世界裡有一句話說的很好——talk is cheap ,show me your code 這句話在建築里就是——talk is cheap ,show me your drawings
所以從自己的角度來看,會和不會一些軟體的最大區別就是,我所想的能不能表達出來給你看?不能,我說再多也沒用對吧?當然這還只是停留在軟體實現你想法的階段,這個階段還只是前期階段,老韓在教數字可視化表現的時候,一直強調的一點,軟體是手段,是輔助設計的工具,這個我一直深信,並且我在畫圖的過程中,一再的證明了這個觀點,舉個例子——
在酒店設計里畫酒店大堂表現圖時,我找好了角度。
按照往常的思路開始渲染。可以看到內部已經黑的不行了,然後我去問老韓,這個情況下我圖應該怎麼畫啊,然後老韓跟我說,這種大跨度的空間,一般都有人工光的設計。我就覺得很奇怪,大白天的,室內開什麼人工光啊!然後我立馬去百度圖片。可以看到在白天,酒店真的有開燈!之前我也去網上搜過圖片,但是卻從來沒有特意去注意這一點,有時候人就是這樣,當你漫無目的的去看東西時,很多東西你都會自動忽略,正是由於這張渲染圖,我才知道了這點,當然可能有很多建築大神會說這你都不知道還學建築,抱歉我真的不知道,但是現在我知道了,然後我就開始往室內打人工光,先不說這個人工光設計的好不好,合不合理,但是起碼我有了這個意識去特意設計這個人工光了,這難道不是一個進步嗎?我想這才是軟體能帶給我的——用軟體去輔助設計,由於渲染圖給了我反饋,我要去解決問題,我必然要通過各個方面去了解,最直接的就是我要知道怎麼使我畫出來的圖好看,我就會在搜索圖片時去刻意觀察別人的圖為什麼好看,別人是加了哪些東西之類的。我對於設計一直沒有天分,也沒有高人指點,自己也沒有能力去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跟以前的自己相比,這三個月,通過軟體的學習,在做第一個作品的過程中,我竟然能完美的將自己腦中所想表達出來了,我看到Pinterest上那些好圖也不會一臉蒙蔽了,看到那些炫酷的建築也不會覺得神奇了,看到mir的圖竟然也能去分析其中的美學要點了,看大師的方案,也能從渲染的角度去理解大師材質的表達,光影的表達了,再也不會覺得會軟體的人就多麼牛了,也開始慢慢關注圖紙表達背後的設計了,這些就是學會軟體之後帶給我的改變,它給了我一個新的看設計的角度,我不用再擔心我的想法能不能表達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好好設計了,所以此刻我能更客觀的去看待軟體的問題,軟體要不要學,在於你,但是對於我這樣天資平凡的人,它給了我一個了解設計,學習設計不一樣的角度。公眾號: Lizhi荔枝 (分享做作品集里的一些經驗)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耿彥波在太原再次重建城牆的行動?
※城市規劃就業前景怎麼樣?
※北京水庫蒸發量大於降雨量因此並沒有發揮作用嗎?
※城市規劃應該由建築學背景的人來做還是由地理學背景的人來做?
※2018 年城市規划行業缺人,2019 年還會延續這種態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