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80 後、90 後成長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消費群體後,哪些行業與產品會發生明顯的萎縮?

為了界定問題,補充說明:

1.題干並沒有明示或者暗示行業變化的第一推動因素不是科技進步,請認真審題

2.我個人認為討論範圍應該反映新老兩代人互不買帳的行為習慣和思考習慣,例如買報紙,年輕人買得越來越少,因為比起電子訂閱,紙質報紙攜帶不方便,閱讀體驗差,幾乎沒有互動,而作為信息發放渠道和閱讀工具,8090幾乎人手都有的大屏智能機,可多元化自主訂閱和流暢閱讀,完美替代報紙,可以預見這輩和他們的後輩將來也不大可能會形成買報紙的習慣。但老一輩現在智能終端普及度和利用水平都低得多,學習環境和意願也不很好,原來買報的以後多數還是買報,等這批捧著報紙讀的老人淡出歷史,傳統報紙印刷出版勢必跟著萎縮,不然黃繼新來知乎做甚?

3.大家也談談什麼產業會隨著8090向舞台中央靠,一縮一脹更有意義。比如遊戲電競…


不同意是書,我身邊的80後和90後比長輩們更愛買書。

個人覺得行業和產品的萎縮與是那個年代的人無關,只有被社會發展淘汰的產品和行業,

絕對沒有哪個東西只有60 70 後消費而80 90後不消費的。因為80 90後遲早也會到那個年齡段的


不認同@yolfilm 的說法。把郭敬明的腦殘粉來以偏概全侮辱整個80後90後的智商,有點不道德。特此附加:我初中時度過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當時也正在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自那以後,我才真正懂得,讀書一定要讀好書。一些急功近利的寫書的人可以對讀者不負責,但讀書的人一定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讀書」二字。我是90後,我從小學到大學,同學大多數有看書的習慣,而且有部分同學正在養成看書的習慣。而且,沒有人在看郭敬明的書。只是有讀電子書的,但大多是讀紙質書。所以,書這一行業,不會衰退。真正衰退的是那些被時代潮流所淘汰的,被新產品所替代的。就像在通信越來越發達的時代,類似於收音機那些被淘汰是遲早的事。


商業銀行的零售業務(對私業務),在網點基本看不到年輕人,去的也是辦卡銷卡等與零售業務無關的事情;隨著網上銀行的興起,又當不會網路的老人們漸漸去世之後,
所有的銀行零售業務都可以在網路上完成, 商業銀行網點成為與金融無關的核實辦卡等的工作站……


不是80、90後的成長讓行業萎縮掉了,而是時代淘汰了這個行業吧。


報紙


京劇


白酒


紅歌及其相關產業


大膽預測一下:白酒行業。如果這行業不萎縮,我也希望它朝著萎縮的方向發展。

順便,白酒真的,真的跟我們做實驗用的無水乙醇沒啥區別好嗎,不明白為什麼能賣那麼貴。


我不贊同「當80、90成長成中國社會的主流消費群體時,會導致某些行業與產品會發生明顯的萎縮」這種邏輯思維。

一個行業與產品的消失,往往是因為有了更好的替代品

===========================================================

更新:

我猜題主是想了解80後和90後的消費習慣,並這種消費習慣在未來會給各行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我作為一名90後,身處90後群體中,對這方面也積累了點觀察和想法,稍微基於自身周圍的情況講一下吧,算是拋磚引玉吧。

另外我覺得80後和90後的消費觀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差別在哪我就不好說了,我就單單說90後的吧。

首先,剛性需求的產品和行業我們可以基本確定不會發生萎縮。什麼是剛性需求,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商品和必需品。比如服飾、美食、住房和交通等。

其實,我更喜歡把焦點放在互聯網上。

互聯網絕對是一個劃時代的意義,如果沒有互聯網,我們90後的消費習慣可能會繼承老一輩的消費習慣,依舊習慣從報紙、收音機、電視等獲取信息。

嗯,因為互聯網,獲取信息的途徑變得非常廉價了。我們90後正是伴隨互聯網一起成長的一代。

我們幾乎沒思考過沒有互聯網的話這個世界會怎樣,我們小時候接觸到的東西,因為世界觀還沒有成型,所以覺得電腦和互聯網存在得理所當然。(請忽略偏遠落後的地區...)

互聯網改變的是人們獲取信息方式的途徑

等80後,90後成為主流消費群體,或者說,等老一輩的人退休後,我們成為社會中堅力量時,我想報紙基本會消失了,就好像膠捲相機的沒落一樣。

紙質地圖也基本消失了吧?去叫90後查地圖,基本都會上某度網站吧?

雜誌和書就不太好說,畢竟電子書籍和紙質書籍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不僅是翻書手感的不同,還有存儲信息方式的不同。電子產品沒電了就不能看書了,而紙質書籍是隨時都可以看的。並且,不論哪一個時代的人,其中必有喜歡看書的人。

遊戲電競方面,先發一條新聞:

WCG停辦真相曝光 贊助商三星撤離是主因--eNet遊戲資訊

能賺錢就盛,不賺錢就衰。

至於90後會不會為電子遊戲掏錢,這真的不好說。我都是只玩免費遊戲的。

最後,我更想表達的是,隨著信息大爆炸,時代的步伐前進得很快的(我以前不知道時代更新快是什麼意思,後來看了一些近代史資料才意識到)。別問等我們90後成為消費主體時這個世界會變得怎樣了,三五年後我們(90後)會變成怎樣,我們自己,或者我自己,都不知道。

==============================

擴展資料:

大盤點:被互聯網改寫的16個傳統行業


不同意是書+1。原因如下:

一,年青一代基本識字,總比老一輩多些閱讀人數的可能。

二,從出版數據看,出版的書是多了而不是少了。

三,娛樂方式多元化,但書作為學習知識開闊視野的重要手段無法取代。

四,隨著市場進一步細分,書的種類會越來越多,從而形成個性化的多重標準。大眾對於書的評價更為重要,而不是少數專家學者。

而且過去的書往往只是為少部分人服務,為少部分人提供優越感,當下網路文學雖然質量參差不齊,但至少是真正面向大眾的。

基數更大,基本功能不可取代,書籍更傾向於滿足不同人群需求,有這幾項,我覺得書不僅不會萎縮反而會擴張。


電視機


隨著電商的崛起,預計70%以上的零售業都會萎縮掉,而反之最後會留下來的是一些第三生活空間或者所謂體驗經濟的產業會瘋漲。

隨著長尾越來越長,小眾經濟會以模塊化的方式獲得生存,而反之那些做純大眾消費品,缺乏個性化本質的產業會萎縮下去。

@李家翔@君臨 希望各位能夠兩位能夠有精彩的回答。


除了那些不管80、90後怎麼折騰,都註定會被歷史淹沒的東西。沒有!

沒有什麼東西是會因為80、90後成為了主流消費群體而萎縮的。

之所以題主提出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對80、90後了解不多再加上某些偏見而產生的。

——————————————————————

貼一篇文章:

因商業調研的需要,我從去年開始研究所謂的90後群體和90後現象。但越到後來越發現,90後這個詞是一個偽命題。

一般講到90後,指的是1990年以後出生的一代。在訪談1990這一年份出生的大學生、打工者、私營業主、銀行職員、公務員後,不難總結出他們幾乎清一色的厭惡「90後」這個標籤貼在自己身上。不只是90後這個標籤,任何被標籤化的東西他們都特別抵觸,在他們看來被貼上任何一個標籤都非常可笑,他們不是一般媒體信息描述的那個樣子。

多元化價值觀

「90後是多元化的價值觀」,在我提到這條的時候,很少有人反對。不少1990年之後出生的一代也非常認可,他們中有人講到:我有自己的價值觀,我有自己追求的東西,而且是從八九歲就開始感興趣的愛好。我特別尊重我的父母,他們也很理解我,我也尊重別人的價值觀。跟我的追求不同的人,我頂多不接觸就可以了。

想必這樣的話語,讀者朋友們不會陌生,90後不同價值觀追求的故事和案例也比比皆是。本文篇幅所限,各種生動的故事不能展開講了。因我是做商業研究的,僅從時代經濟的視角做一下解讀。

以目前的多元化判定標準看,90後應叫「95後」更準確些。不少學者認為,我們國家是在1998年前後告別了短缺經濟,「95後」的童年生活在商品相對豐富的經濟年代,這造成了「95後」與95之前的截然不同,從時代經濟對人的影響上看,1985年-1995年出生的一代反而有些相似性。

如果說1998年我們國家進入了相對過剩的商品經濟,各種商品不再是賣方市場,物質上人們漸漸有了選擇的自由,人們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那些商品或信息。進入21世紀以後,尤其是互聯網興起後,時代的多元化價值觀才具備了存在邏輯。

如果對90後的多元化價值觀做個比喻,那就是多維看單維度。舉例來講,一幅畫是二維,這幅畫上有一個山上高樓,層巒聳翠,很有氣魄。但這種高度只是二維平面上的,對三維空間的人來說,瞥一眼就可以了。

各種的誤讀

一講到90後,不少朋友就想到《小時代》。從標籤化的角度去感知,好像90後是《小時代》中的那個樣子。但在實際的訪談和各種調研中,不難發現真正去看《小時代》的90後並不多。

在CMI校園營銷研究所的一份關於90後的報告中,就列出了90後知識青年閱讀方面的調查數字。不難發現,讀的最多的書竟然是《平凡的世界》這麼鄉土的小說,而《小時代》讀的人很少。

類似的調研數據也很多,總結一下不難看出,真正站在一定格局上去觀察90後定會是跟每個人的直觀印象有著極大差異。

其實,我們在談論90後的時候,我們實際是在感悟時代。

2013年快樂男聲的總冠軍華晨宇,在十進九的比賽中,翻唱了一首張國榮的《我》,場內外的觀眾為之沸騰。現在網路檢索「華晨宇」,出現的歌曲歌單上,這首《我》依舊是排行第一。如果不是真情的表達,很難將這首歌唱出真情實感。但是,這首歌其實是每一位90後的心聲。90後們在心裡是認為他們自己在演唱這首歌。「我就是我」也就是這個新時代的最好註解。

這也就是華晨宇同學在十進九比賽後,當晚發微博說:……我只有23歲,我不是70、80、90後,我就是「我」。

再從另外的角度看,用年齡來劃分時代是錯誤的。不少90後甚至更喜歡跟父母在一起。族群化的90後,甚至將比自己年齡大的多的朋友,都划到自己的族群。「年齡劃分」在90後一代看來已經喪失了存在意義。

如果從時代變革相似性上看,90後倒是跟60後有些相同之處。他們都趕上了大時代和各種思潮變遷的時間窗口。

自我而不叛逆

我有一位地產行業的企業家朋友,有一次他講:僱傭員工,我願意用70後,也願意用90後,但不願意用80後。這話一聽,我就不淡定了,因為我也是80後嘛。

後來,我仔細琢磨,並觀察他的企業管理過程。雖然他那個講法並不絕對,但貌似有些道理。時代造成的人的問題,似乎有一定的客觀性。

如果說80後的關鍵詞是「叛逆」,90後的關鍵詞就是「自我」。90後是自我但不叛逆。

90後的自我,並不是盲目任性的自我,而是有自己的個性並負責任的追求,這種自我是開放性的。他們也更有愛心,更懂得維護規則,他們最怕的是沒有契約和各種潛規則。

90後其實不是一代人,而是一種思考習慣,如果有時代的開放性,甭管幾零後也能有這種習慣。

不抱怨,已甩開膀子在打拚

一般的媒體報道和調研文字,都在生硬的切1990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個性方面的東西,尤其新奇的人和事更是不怕多費筆墨。這樣的結果就硬造出了一個完全刻板的90後印象,這是對所有1990年後出生一代的最大不公平。

我常接觸的90後朋友中,有位能幹愛折騰的小夥子。他的家境很一般,大學第一學期寒假就跑到臨近的省份的工地打工,各種短工活都干,還學會了開施工工地上的工程車。寒假在工地賺了八千元,回校後開了個電腦維修小店,接著又幾千塊拿到了一家快遞公司的代理權,他的學業卻一點都沒拉下。後來每月能收入五千多塊,拋掉自己用的還能往家寄錢。

我還有位朋友叫李岩,他家境更不好,也更能折騰,他高中時就能賺錢養活自己。那時候,他賣同學錄(畢業留言冊)、賣運動鞋。高中會考前他與同學弄到一份猜題合集,據說命中率會比較高。他們以幾毛錢一份的成本去複印了一大批,在學校和臨近高中販賣,每份二十元,很快被搶購一空。高中畢業後他外出打工,還被騙進了傳銷窩點。大學時,除了按時上課學習,能兼職賺錢的事他都嘗試過,做淘寶店、代理校園卡等等。漸漸他將主要精力放到了網路段子創作上,一天坐立很長時間,不到19歲時還熬出了腰椎病,但慢慢的他成名了。畢業時他放棄了一家知名視頻網站總監的Offer,還是選擇自己干,很快成為互聯網媒體傳播的掌舵大佬,他將搞笑段子、心靈雞湯、便民生活資訊等整合起來形成互聯網媒體營銷資源,年廣告收入能奔著千萬去了。後來,李岩的業務合併了幾家媒體聯盟和資訊網站,90後的年輕小夥子已是一家媒體集團的總裁,資本估值不菲。

這還不是最酷的。早前他跟我提起,在老家的高速路口,他給家裡承包了一塊地的若干年經營權,將來可能在那兒樹起高速路廣告牌。站在商業研究者的視角看,李岩自己是從虛擬經濟在滲入實體經濟,這是完全正向的趨勢。

上面講的這兩位朋友,還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都不喜歡拋頭露面,就是默默的做靠譜的事。這一類的90後年輕朋友還挺多。

現在90後的在校大學生中,有八成會在學業課餘做兼職賺錢(八成的數字,為調研時多次被訪談者的口頭評估)。其中,有人會做一些很不起眼的事情,例如有的90後大學生會代同學打飯,他們的同學在宿舍忙論文、上網、或其他的,就會有同學代替打飯並送去宿舍,每次收五塊、或十塊。這樣的做法,在80後、或70後看來會很不可思議。但在90後看來,做這事兒不丟人。

就是這樣的,當80後還在感嘆「我們上大學時,上小學是不要錢的;我們上小學時,大學還發生活費的……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這些時,90後已經甩開膀子拚命打拚了。

新時代的啟示

去年的《城市畫報》曾做了一次專題,講90後青年是大時代里的小世界。這個講法非常貼切,我們發現90後代表的一代,就是無數個小世界。

90後這代人有精英也有普通人,當然也有路澤(失敗者,Loser音譯)。他們中的自強者,比70、80後還堅強,而時代也給了他們足夠展現才幹的機會。

還是拿90後與60後來對比。60後趕上了80年代的改革開放,90後趕上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大轉型。這個大轉型就是告別「大時代」,進入「小時代」。互聯網和全球化已經使動輒舉國體制的「大時代」分解為無數個小世界,大時代能夠產生的商業人物,在90後一代身上可能難再產出了。曾有一個流傳的網路段子是這樣:

60後,吃飯時,他們喜歡坐在老闆對面。70後,吃飯時,他們喜歡坐在老闆旁邊。80後,我們最好別坐在老闆旁邊,那才無拘無束。90後,我是老闆!

由此來看,很多企業家在講的90後管理,更是一個偽命題。90後是不能管理的,準確的說,90後是不能用傳統工業化的方法管理的。90後需要更多的授權,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按照定好的規則產出價值。而企業家的管理思維需要變,好的企業家不再是領頭羊,而是變成自己的企業組織的牧羊犬。

更深入的研究在我的商業講座和著寫的書里皆有講述,更需要說明的是,隨著對90後和時代商業的研究,我發現將來基尼係數代表的貧富差距將會被一種新的社會鴻溝所取代。這就是人的深思考和碎片化之間的差距,保留有深思考能力的人將是新時代的精英,而被移動互聯網碎片化束縛的屌絲是新的窮人。這兩種極端,已經在90後一代的身上突顯。將會有一種「新基尼係數」來表徵這一鴻溝,這一鴻溝產生的問題甚至會超過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影響。

最後,如果再來看90後時。我們在講的90後,實際是在感悟一個新時代。而90後,不是一個簡單的標籤,更不是幾個熱炒的人物,而是一種開放性的思考心智。面對時代,沒有絕對成功的人和事,也沒有絕對正確的管理商業辦法,而是用開放性的心智坦然面對時代之變化。

原作者:楊健

來自:百度百家

鏈接:90後是個偽命題--百度百家

————————————————————

PS:可能和題主的問題契合的不是很好,但,至少能說明一些方面


報紙、feature phone(功能機)


煙,白酒,乒乓球

先說煙。

父輩男的大多都吸煙,而目前80後,90後吸煙比例顯著減少,當然這和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增加有關。以我自己為例,我自己做銷售工作,按很多人想法,覺得銷售應該是香煙消費重點人群,而實際是我關係比較好的幾個80後朋友,全部都是銷售,沒有一個人抽煙的(應酬場合會抽煙,但不會自己抽)。

雖然看數據這幾年國家煙草收入還在增加,但我覺得是因為大家收入提高,消費水平提高導致的吸煙人群的消費增加(價格和數量),但吸煙人群的比例是在降低的。未來10年之後,我估計香煙消費會下降。但有一個特徵是女性煙民數量有增加。

再說白酒。

和煙的情況類似,也是父輩他們幾乎都喝白酒,而且白酒消費也比較多。但年輕人現在喝白酒的比較少,喝洋酒紅酒的增加。還是以我為例,和70後,60後的同事,客戶,代理商聚會或應酬,基本吃飯都是要喝白酒的,並且酒量都比較大。當然第二場一般啤酒洋酒。

而和80後同事,客戶,朋友聚會或應酬基本都不會喝白酒。而是喝紅酒,洋酒,啤酒較多,甚至很多時候不喝酒。整體上來說,酒的消費量也是有所下降的。

這和消費習慣(70後以前人群接觸洋酒時間較晚)有關,也和中國商業環境改善,汽車普及有關。

乒乓球。

這個有點不對題,因為乒乓不是80後,90後不玩了,而是00後玩的少了。隨著全球信息交流頻繁,一些全球範圍小眾的運動在中國也會小眾,社會關注度會逐漸降低。如題主所說,電子競技類運動會越來越走到前台。


報紙,以及有線電視這樣的傳統媒體會受到很大衝擊。但由於80後,90後父輩的存在,還會有相當長的一個緩衝期。

至於書,我認為紙質書一定會繼續存在下去。

其他行業如果衰落了,我覺得和80後,90後其實也沒多大關係。


我希望是封建思想


話劇,戲曲!


煙,80、90里吸煙人群比老一輩少很多。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全球最富62人資產可抵35億貧困人口財富總和」?
中國是法治國家嗎?或者說美國是人治國家嗎?法治和人治的根本區別在哪?什麼是法治和人治的表現?
你有遇見的或者聽過的關於因果報應,天道輪迴的事情或真實事件么?
怎麼評價孟瑞鵬事件?

TAG:商業 | 經濟學 | 社會 | 中國 | 中國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