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美術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從業少兒美術教學多年,一些淺薄的教學經驗,通過問答的行文整理出來,分享給家長朋友們。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和國家對美育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學習畫畫這門藝術。在畫畫的過程中,孩子、家長、老師三者之間形成共鳴,或許是對孩子學畫最好的支持。今借接力出版社《家長如何讀懂孩子的畫——小餅乾與圍裙媽媽200例經典案例解析》出版之際,逐一對書中200幅來自全國各地的孩子們創作的作品進行了分析導讀,如果有幸能對家長們、兒童美術從業者們,喜好原創形象藝術的熱心人士們有所助益,這即是最大的鼓勵了。

一、問題:【孩子的畫到底要求像不像?】

回答:建立在孩子心理認知和生理階段特點上

如何解釋這個問題呢?就是說作為孩子們,他們這個時候心中已經有很多想法了,但是畫不出來,尤其集中在小班(3.5-6歲),畫不出來的原因有很多,我們先拿出一種來分析,粗淺的理解為畫畫的技法(手上功夫/基本功)達不到,這時候我們可能要強調技法,強調技法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可能就是「畫什麼要像什麼」(備註:基本功的體現也有很多,我們為了方便理解,先以此點作為案例分析),誠然,這個老問題的確困惑了很多人,針對「孩子畫畫,到底要求像不像?」市場上基本分為兩種觀點,一是要像,因為以前老師教授畫畫,就是這樣教啊,老師在黑板上畫只貓,我們也要畫的很像貓才對;另外的觀點則完全相反,孩子想畫什麼就畫什麼,注重主觀表達和對美的感受,情感釋放即可,至於畫成什麼也沒關係。其實楊帥淺薄的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正確的,只是放在與之對應的思想結構和心理認知里,由此推出:引導孩子畫畫是建立在孩子的心理成長和生理階段特點之上的,舉個例子,孩子在四歲左右畫一個人物,很可能呈現了一個「蝌蚪人」,那麼這個畫面就是符合孩子的,若是要求孩子把這個人物畫的非常像,甚至說比例關係、特徵樣貌等分外準確,那麼就有些「拔苗助長」了,因為這些要求很可能是一個十歲左右孩子需要掌握的。年齡段越小的孩子,越側重對美的感知、塗鴉和思維發散想像等綜合素質培養,年齡越大的孩子在尊重孩子想像發散等素質思維的基礎上開始對方法技巧專業上更加側重,兒童美術教學並不完全等同於成人美術教學,我們作為老師,亦或是作為家長,看孩子的畫時,不見得非以成人的眼睛來看,更應回歸到和孩子的一樣的心靈,用心去看,這樣就可以規避掉很多我們成人所理解的標準,正如《小王子》所言:「這是我的一個秘密,再簡單不過的秘密,一個人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實。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而小王子是誰?他正是個孩子啊,想到這裡,突然醍醐灌頂了一般。

二、問題:【孩子畫簡筆畫是對還是錯?】

回答:關於固定思維和畫面千篇一律的思考

有一次,在八個小朋友的試聽課上,我和孩子們說,你們先按自己的想法畫一張畫吧,然後老師再來指導。最後的結果令人很震驚,所有的畫面驚人的一致,八張畫都有太陽,而且太陽都從畫面右上角或者左上角冒出來一個半圓,發一道一道的光,甚至冒出的角度、大小、形狀、塗的顏色也一樣,當一個固定的模式,概念的成為孩子畫畫的一種理所當然,其實是令人揪心的。類似這樣的模式還有很多,比如:每一張畫都是藍天、白雲、小草地,我記得很清楚,我當時問孩子,你在北京的學校里,能看到藍天白雲嗎?他們說看不到。既然看不到,為什麼還要畫藍天白雲小草地呢?孩子回答:小朋友都這麼畫,我也這麼畫。我當時突然意識到有問題,但是又不能直接和孩子們說,孩子們年齡小,判斷標準並未完全形成,若是我提出這樣畫有問題,那麼孩子會想,我以前那樣畫,有問題嗎?孩子們就會質疑自己的判斷,這在某種角度上會戳傷孩子的自信。當然,這種固定思維和千篇一律形成的原因,在一定意義上和我們的美術教育在低幼階段教授簡筆畫有一定的關聯,最近以來,很多人對簡筆畫嗤之以鼻,其實楊帥覺得簡筆畫本身並無好壞,孩子在一開始什麼也不會畫,又沒有找到更好的教學思路時,教授簡筆畫對於孩子認識繪畫,和畫出的結果呈現對孩子自信影響來說是有積極因素的,但是總是不斷重複的畫簡筆畫,這樣長期下去對孩子的影響消極因素可能就會大於積極因素了,因為通過不斷的重複,會讓透過簡筆畫這種形式而「固束」孩子的思想,也就是說:簡筆畫的形式有利有弊,而形式下方的思想一旦被封住,則著實的「可怕」,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我們的美術教育通過簡筆畫的機器,不知不覺的統一了孩子對藝術理解的思想。這一點,我們的家長要深深的去感受,我們的老師要反覆的思變,孩子畫畫的思維更應該趨向多元和開放,而非固定和填充。

三、問題:【孩子什麼樣的畫是好畫?】

回答:畫面專業與情感語言螺旋遞進

孩子的畫,如果用好不好的字眼來形容,你就會已經掉到狹隘里了,因為畫本身就是藝術,藝術的標準本來就多元,再加上是孩子創作的畫,屬於素質教育的範疇,如果要將孩子的畫量化出個好壞標準來,那就意味著你要制定素質教育標準,想想這是多麼艱難的事情,大家試想一下是不是這個道理呢?可能有的家長會提出質疑,比如說有的孩子畫的就是好啊,我們再仔細琢磨家長這句話就可以推理出以下理由:孩子的顏色非常鮮艷(好看啊),孩子的造型畫的非常準確(好像啊),孩子的畫面非常的工整(好乾凈啊),孩子的這幅畫線條多麼的流暢(好熟練啊)等等,我們想想這些,都是一個一個孤立的點,這些點無意識的成為家長(成人)的評判標準,因為成人看畫很容易帶著偏專業的思路去理解,很少有家長去誇一副畫面亂亂的畫,也很少有家長求誇一副畫面髒兮兮的畫,也很少見到家長誇一幅畫面顏色是灰糊糊的畫面,這是為什麼?因為家長用成人審美標準認為亂、臟、灰都不美,可是我們家長再往深入里想,假如孩子畫的亂亂的是要表達龍捲風席捲了大地,畫的髒兮兮的其實他(她)就像直觀的表達垃圾場,滿畫面的灰色萬一是今天孩子在幼兒園受了委屈心裡不高興,認為這個世界充滿了灰灰的感覺呢?我們會忽然發現,哦,對,我們又以我們所理解的要求來衡量孩子了,羅曼羅蘭說過:「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列夫托爾斯泰也曾表達過:「藝術不是技藝,而是藝術家所體驗的感情的傳達」。這裡不是說技藝不重要,而是說在尊重孩子掌握技藝,紮實專業,夯實內功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釋放和掌控情感,情感傳遞的越真摯,形成的共鳴越高,要求的技藝和專業也就更強,不斷良性發展,孩子們畫畫便會形成「螺旋遞進」。

四、問題:【畫出一張好畫需要具備什麼?】

回答:知識傳授和生活自悟相互助益

長期在一線教學崗位上,就會發現如今的孩子們異常的聰明,他們在知識量上開闊,另外,孩子們的課外班越來越多,英語、鋼琴、美術基本上都是必學的,因為這三者訓練的都是人的最關鍵的三個部位:嘴巴、耳朵、眼睛。除了這三者以外,有很多孩子們還學輪滑、跆拳道、圍棋、小提琴、泥塑、冰球等等。不難想到,現在孩子們的知識量比起家長(或是老師)的童年來,應該豐富不知多少倍。有時候想,這些高知識含量和高素質的孩子們將來成為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時,我們國家是多麼溫存睿智,這就需要我們的孩子們在兒童美術的學習中,理解美,感受美,實踐美。在我們充滿希望的同時,也要認識到不足,孩子們雖然在高高的知識量上,但缺乏更多的經歷,比如說「挫折性」,真正的生存力,面對困難的逆商力等等。孩子們學到的不僅僅是一張畫,一個知識點,更應該是通過畫畫,通過藝術,理解普世價值中的最核心的部分,比如愛和美好,當然在縮小的範疇上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人格教育,就像電影《灰姑娘》中媽媽在去世的時候和灰姑娘說的:「堅強、勇敢、仁慈、善良」。這也是我們老師引導孩子畫畫,或是家長在讀孩子的畫面時,需要告訴孩子們藝術反映的終極。為了更直觀的闡釋其重要性,我們回顧一下我們的成長,來說明這個問題,比如拿楊帥來做個範例,我是80後,是一位兒童美術老師,我有兩個女兒,也是名家長,我因為職業關係又通過和大量家長接觸,發現現在孩子的的家長們大多也都是70-80後。我們這代70-80後的父母們又大多是50後,因為時代背景及種種原因,我們的父母的經歷很多,受正規教育不完整,知識結構體系存在欠缺。我們這些80後成長的比較順利,知識結構沒有斷層,受過完整的教育,雖然80後大多數也是獨生子女,但是礙於受過苦的老一輩們的諄諄教導,再加上我們成長在社會大起大革的過程中,眼睛和思想都開始經歷的深刻和成熟了。而現在我們的孩子們,經歷在父母豐厚堅實的物質基礎上和溺愛上,彷彿少了些什麼?少的或許就是那些經歷,那些挫折,那些糾結,迷茫,甚至反覆,也可以理解為那些「苦難」吧。而這些,並不是知識能完全給予的,家長讀孩子的畫或是老師引導孩子畫畫,不僅僅是美術本身,更是美的外延,美的深厚生活積澱,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用藝術再現生活的真實,知識傳授和生活自悟相互助益,或許能更符合一張好畫吧。

五、問題:【怎樣能畫出一張好畫?】

回答:建立在自然天性上的博與專

經常有媽媽問,我們家孩子學哪一種畫比較好?國畫?油畫?版畫?繪本畫?變變變思維繪畫?甚至還有的媽媽問什麼時候可以學習素描?速寫?石膏靜物等,著名畫家德拉克羅瓦在《論美術和藝術家》中提到:「許多藝術家的失敗,僅僅是他們只接受一種畫法,而指責其他畫法,必須研究一切畫法,而且要不偏不倚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因為你將不會跟著某一個藝術家跑,應該做一切人的學生,而同時才能不是任何人的學生,應該把一切學到的功課,化為自己的特色。」比如我們熟悉的藝術大師畢加索,他最偉大的就是一直在創新,在涉獵,在變化,在學習(包括像東方學習)等等,向畫畫以外的領域學習,延展,我們心中認為的大師最終的風格就是建立廣博學習意義的基礎上的,老師在引導孩子畫畫時,我們的家長在讀懂孩子的畫作時,首先讓孩子有一個廣博意義上的思考,廣博結構甚至跳離美術學科思維,在跨學科思維的多維度里理解廣博的寬泛性,這樣的結構思維里誕生的精專,相對符合孩子選擇的科學性;同樣的道理,這種思考運用到老師和家長身上也成立,讓孩子學畫,也不一定非要孩子將來成為畫家(藝術家),而更多的家長讓孩子學畫,是為了孩子多一種愛好,理解審美,有想像力及藝術氣質,這同樣讓老師們更應該思考兒童美術教學的意義和方向,以及在此基礎上,設計科學的教學系統,分解合理的教材課件,施展做到對孩子真正尊重的教學,這整體就是一個符合生態的系統,一名優秀的老師在引導好孩子學好一節美術課的同時,更應該關注整個系統的運行,站在宏觀的結構里執行微觀,在微觀的驗證里完善宏觀,與此不斷往複,兒童美術教學生態形成順應兒童本性的良性正向循環。綜上所述:引導孩子畫畫,年齡段越小的孩子越應該廣泛涉獵各種畫法,博覽眾長、不受固定思維,概念風格之影響框束,不為了「教」而「教」,不為了「學」而「學」,讓孩子順其自然,符合天性的選擇、創作,家長和老師只給選擇題,而非固定答案。我們所熟悉的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的自然教育和尊重人的身心自由發展的觀點也為我們的教育或者教學提供了依據,由此,我們家長,或者老師,就是給孩子將來做出他(她)最喜歡的畫法鋪墊好選擇的機會,交給孩子順著天性自然,由心裡去選擇,當然不僅僅局限於畫畫,任何興趣愛好的選擇,都是殊途同歸的。

六、問題:【孩子畫畫是為了什麼?】

回答:終極是給孩子自信的童年

每個孩子都像精靈一樣純真,孩子心裡哪怕受到一點點傷害,都會跟隨孩子一生,所以,作為家長,在讀孩子的畫時,要注意言語表達,最好不要說出「這畫的是什麼呀?」「怎麼一點都不像?」「我感覺畫的沒有進步啊!」等等,因為畫面本身來說很重要,但是通過畫畫,讓孩子自信更重要。同樣作為老師,也不可傷及孩子,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評價孩子的畫時都要「慎言」,如果實在沒想好,就不說,也比亂說的好,另外還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場合等,比如,一個小朋友在畫畫是總是愛搗亂,最好等下完課後把他留下來,慢慢問這時為什麼?如果你在課堂上當著其他孩子的面直接說孩子,那麼他的心裡一定會很難過,挫傷其自信,甚至和你就執拗著來,越不讓幹什麼越幹什麼,對孩子在課堂上吼,也是一個老師的無能的表現,對孩子就必須練成「愛心」「耐心」「童心」,沒有這三心,即使你的美術專業再好,也不行,比如你讓一個大學教授教小孩,他也許真教不了,為什麼,因為要懂得孩子的心理,生理,溝通語言、興趣愛好,怎樣保護孩子的自信等?楊帥以前教小朋友畫畫,曾經引導一個小朋友畫蝴蝶,於是給她講「化蝶」,可是小朋友只有5歲,她根本不懂梁山伯和祝英台,雖然你想告訴她,但是顯然你錯了,為什麼,不了解孩子。你的不了解,一不小心就會傷及孩子自信。自信,是一切的根源,這個詞最容易被自卑打敗,自卑又最容易植根於童年,尤其是一個老師對孩子的傷害比家長有時候都厲害,家長和孩子朝夕相處,你說他一下,其實沒事,因為孩子了解媽媽爸爸,但是老師不一樣,孩子對於老師其實是尊重和敬畏的,你說的每一句話,都要考量清楚。楊帥小學時因為數學不好,考試得了17分,老師就讓我拿著卷子在教室里走了一圈,一邊走一邊說,我是不會寫字的人,同學們有的笑,有的流眼淚。這一幕,一直種在童年中,繁衍在往後的時間裡,雖然可以憑藉很高的知識量,人生的各種經歷,自己的悟性等可以掩蓋掉,但是潛意識裡已經住下了,這就是弗洛伊德著名的童年陰影理論,即童年受到挫傷,對其一生都會有影響。所以,畫畫是為了什麼,有很多種答案,有的成為一名畫家,有的為了綜合素質提高,有的將來把畫畫用在職業里當一名設計師,有的通過藝術變得有氣質,有的讓其一生保留一個愛好,有的通過畫畫可以發泄情緒,有的通過畫畫保留想像力,有的通過畫畫懂得審美等等,答案可以列出無數,但楊帥一直覺得,畫畫的終極是樹立孩子自信。

七、問題:【畫畫對未來有什麼影響?】

回答:兒童美術與美育社會

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提出「美育代宗教」說,經過多少世代的努力,我們一直還在探索,在兒童美術教學長期實踐中,通過和家長廣泛的討論,與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接觸,發現和孩子交流時,可以將美從一張畫紙里跳出來,以更廣泛的視野來向孩子們解釋美,美也就變的從狹義的理解擴展到廣義的範疇,這對孩子的思維發散、想像力都有很大的助益,為了說明的更加清楚,我們來舉個範例:當孩子拿著一張畫興高采烈的找我們家長看畫時,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孩子,你這張畫里學到的構圖,非常的美,媽媽覺得可能把這種構圖學習,將來用在城市規劃當中,你想,一張紙不就是一個城市嗎?你在紙上畫畫,就像在城市中規劃,說不定你將來是一個偉大的城市設計大師,也或許我們將來變成地球村,你可以規劃整個地球讓它變的更美,我們將來沒準移民到火星,你可以規劃星際城市,整個宇宙就是你的畫紙,每個星球就是畫中的元素,你覺得呢?」同樣的還有:在畫面中學到的點線面的關係,可能會像喬布斯一樣將這種美用在手機電路板的設計當中,在畫面中孩子的色彩學習可能用在一條愛馬仕圍巾的色彩藝術里,在畫面中學到的造型可能會讓孩子將來對產品設計情有獨鍾等等,所謂美育,難道不是有關一切美的教育嗎?而非僅僅局限於美術範疇,按「美育代宗教」中所說,還包括文學、音樂、舞蹈、雕塑等等。這樣,畫畫就從一張在紙上塗滿顏料的畫(狹義的美,或是藝術教育,培養孩子對藝術的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等)進行無限的拓寬(廣義的美,或者是實質美育,它強調將對美的欣賞、創造滲入到學習與生活的各個方面中來,或者是職業當中來),進而從狹義和廣義兩個維度培養孩子對美的認識、體驗、感受、欣賞以致創造創新的能力,從而使孩子們具有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格、優秀的素養。那麼我們的孩子將來長大,所處社會定是充滿美的,充滿想像力的,充滿愛的,楊帥把那個未來的社會稱之為「美育社會」,那個社會可能有點遙遠,但是我相信它是會可以實現的,馬英九先生曾在2012新年致辭說:我深深體認一己的微小,短暫,只願更謙卑地面對下一個百年。在歷史的長河裡,每個人,每一代都是滄海一粟,都是感念的後輩,都是謙虛的學生」,我想通過世代的努力,美育社會終究會實現。

以上七個方面,分別針對兒童美術中的畫畫與心理、畫畫與思維、畫畫與情感、畫畫與生活、畫畫與自然、畫面與終極、畫畫與美育進行基礎的淺談,其實每一個都可以獨立展開,做更加深入詳盡的研究與闡述,鑒於序言的篇幅所限,權當無知者無畏,拋磚引玉了,希望這本書是一個開始,能夠有更多的家長和熱心人士的參與,甚至批評,不斷的豐實本書,使得我們兒童美育生態日臻完善,最後楊帥引用嚴長壽先生《教育應該不一樣》書中的一段話結束本序:「教育不是裝滿一壺水,而是點亮每個孩子心中的蠟燭,讓他發光,發亮。」


黃大大講過一句話,私以為非常有道理:教學最核心的工作,並非可教的「技法、造型、色彩、構圖」等學科語言,也不僅僅是事物本身的特徵。作為語言「表達與表現」的特性,我們更重要的要去做的是:為不可教的情感目標,做充分有效的引導,幫助孩子完成生活經驗的認知和類比的遷移,激發孩子所感所知,完成情感賦予。

個人認為美術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豐富實踐經驗,建立初步的審美意識,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學方法從某種程度來講,是媒介。媒介怎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媒介背後的內涵,教師想藉助媒介表達什麼,傳遞什麼,賦予什麼?幼兒通過媒介可以知道什麼,獲得什麼,體會什麼?這才是根本所在。


關於兒童美術教育的核心理念,朱敬一- 知名藝術家,藝術普及專家提出了「感知力是美學的第一要義」這個觀點。根據朱敬一老師現階段為加貝村學校設計的美學主題課的課程計劃,我整理了如下內容,作為案例:

【圖文】加貝村美學主題課|朱敬一:感知力是美的第一要義

著名藝術家 朱敬一

關於藝術教育,經過十幾年的經驗沉澱,朱敬一老師總結了一套獨到的教學方法:

朱敬一:南門藝術修鍊大法思維導圖

區別於社會上流行的美術培訓班的做法,朱老師這次為加貝村量身定做的美學主題課是從這幾個方面切入的:

  1. 感知力,「看到」,包括盲畫、極速畫法、慢寫等訓練方式;

  2. 分析能力,學會評價與反思,搜集資料及論據;

  3. 整合能力,結合所學知識來進行創意產出。

【視頻】加貝村美學主題課 | 朱敬一:美的感知力

第二部分是對色彩的認知。

【圖文】加貝村美學主題課|朱敬一:色彩的韻律感

對於色彩的敏感度,是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稍微有過美術基礎的人都不會否認,從素描對光影形態的把握,到對色彩的審美及控制,是一個相當不容易跨越的過程。

那麼在加貝村第二天的美學主題課裡面,朱敬一老師是如何讓孩子們層層遞進對色彩的感覺呢?令人非常好奇的是,朱老師提出了「從色彩的韻律感本身來切入」這一觀點。具體有以下幾點:

  1. 用iPad及其應用軟體來繞開顏料材質等技術問題,讓孩子們直接面對色彩,感性認知色彩理論;

  2. 通過音樂來感知色彩的韻律感,把音樂語言轉換成視覺語言,訓練對節奏的敏感度;

  3. 設置有目的的限制條件,「戴著鐐銬跳舞」,在有限的條件內充分釋放孩子的想像力。

【視頻】加貝村美學主題課|朱敬一:色彩的韻律感

朱老師特地請來了一位鼓手,為孩子們演奏非洲鼓,通過感受音樂的節奏感,慢慢培養對色彩的韻律感。

有了前兩天的基礎圖形和色彩的訓練,第三天朱老師就讓孩子們把這兩項內容結合起來。

【圖文】加貝村美學主題課|朱敬一:玩法升級——動態塗鴉

下午,朱老師放了一個大招,播了兩段視頻給孩子們看,是一個藝術家現場演示通過iPad Pro作畫實時投影出來。在製作動畫時經常需要同時觸控多個界面,整個操過過程看起來也十分酷炫。通過一個簡單的動物動畫,老師把運動的各種方式分解出來,這就像簡單圖形的組合一樣,簡單運動的組合也能變成一段生動的動畫。

【視頻】加貝村美學主題課|朱敬一:動態塗鴉

【圖文】加貝村美學主題課|朱敬一:模塊化訓練

加貝村今年的美學主題課將延續3個月,根據朱敬一老師的計劃:

三月份的課程主要是對孩子們進行基礎的知覺訓練,用富有趣味性的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孩子們對線條、形狀、色彩的敏感度,期間會慢慢疊加元素,以綜合多個藝術表達形式、反覆訓練的方法,逐步加強難度。

四月份,主題課程會接入中國傳統藝術的內容,比如書法、陶藝、芥子園畫譜等課程,豐富孩子們的表達手段。屆時,也會有專門的陶藝老師和書法老師加入到教師隊伍。

而到了五月份,朱老師期待孩子們可以把所學的知識全部整合起來,用已經內化成本能美感的素材,盡情燒腦進行創意產出

【視頻】加貝村美學主題課|朱敬一:模塊化訓練

加貝村宣言|我們相信:人類文明之所以沒有停止發展,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有一些具備超凡科學觀和人文觀的個體,他們不斷開拓人類未知的疆域、解決人類此前無法攻克的難題、創造人類未曾擁有過的美好事物。如果加貝村能幫助孩子們成為這樣的人,這就是我們最想看的未來。——賀爾金娜

版權聲明

本文整理自微信公共帳號:加貝村(jiabeicun)

原文鏈接:

1. 加貝村美學主題課|朱敬一:感知力是美的第一要義

2. 加貝村美學主題課|朱敬一:色彩的韻律感

3. 加貝村美學主題課|朱敬一:玩法升級——動態塗鴉

4. 加貝村美學主題課|朱敬一:模塊化訓練

了解更多創新主題教育實驗歡迎關注加貝村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RkOiutDEvI3DrZTZ9xZU (二維碼自動識別)


核心理念,是非功利性的素質教育啊!這才是重點(敲黑板)。

教育分為兩大類,功利性教育;如CPA,四六級,各種等級考試,這些能直接為自己職業生涯加分,增加收入的。

還有非功利性素質教育;比如學烹飪,美術,唱歌,太極等等這些提高個人修養,豐富生活,但不能直接為自己帶來利益的。

曾經在過的一個培訓機構,老闆讓我帶著一群六七歲的孩子去參加什麼少兒美術考級,為了面上好看,還讓我給負責人紅包,孩子最後全部成績優秀,家長欣慰,老闆迷之高潮。這不是有病么?

兒童學美術,目的是什麼?是讓孩子感受這門藝術,知道自己離美術的距離不過是動手而已,如今的社會,藝術已經不是上層階級的專利,普通人也可以享受並創造。

要是孩子畫畫,這樣一個釋放天性的行為都被附加了那麼多條條框框,那是很可悲的。

少在意結果,多在意過程,你預設的期待如果實現了,長舒一口氣。

如果沒實現昵?自怨自艾。

可是小時候也是同一個我,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螞蟻搬家,等石頭開花。

我們長大了,卻沒有了那般心境,認為一切行為都要有結果,一切過程都必須得到回報,讓孩子學畫(或者教孩子畫畫),就想著他能學到什麼技巧,以後能做個畫家,設計師。

這對於兒童美術教育,沒有任何意義;不需要有意義,也許就是兒童美術教育的意義。

8歲孩子的畫,和她從小雞聊到小鴨,從貓和老鼠到黃鼠狼拜年,而後根據動物形態,她自己創造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插畫故事,這太tm有趣了。


2.20更新——舉個例子補充一下:

比如我們或很多兒童創意美術機構都會添加一些特別課程,像蠟染、拓印、刻版等工藝美術課,其實教法再簡單不過:老師預先準備好材料,告訴學生詳細操作步驟,過程中讓學生多觀察一下,稍微想一下,再記住一些基本概念,這節課就算完成了,家長看著一張「技術含量極高」的美術作品,也是皆大歡喜的。

可是這樣的課很容易就上成了語文課(「記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或者科學課(「蠟染中的冰紋是怎麼來的?」)或者歷史課(「哪一年出現了蠟染技術?」)。然而都不太像美術課。

記住一件事情或者一樣知識是很簡單的,但形成一種感動卻很難。人調動他的理性和邏輯太容易了,而願意傾注全身心在當下一刻而獲得感動,太難。

所以我們上蠟染課,並不會把重點放在概念或知識本身。我們會盡量傳遞給孩子,有一種美叫做「隨機」,叫做「不可控」。當你拿起畫筆的時候,一切似乎都是可控的。但是布料放入染料中,得到的圖案卻無法完全準確得知,這種你和大自然一起的創作,帶著自然的節奏和律動,那就是一種美。

這個例子應該能補充我之前匆匆寫下的答案。不是要讓孩子懂得「哦,蠟染是一種特別的藝術形式「,而是讓孩子發現「啊,褶皺原來也這樣好看」。

--------------------分割線--------------------------------

虧得各種名目的兒童創意美術機構層出不窮

虧得兒童創意美術機構的銷售人員不斷地洗腦:「激發孩子的興趣」「拓展孩子的思維和視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培養孩子的審美意識」等等不一而足

虧得各種畫展美術展創意作品展與商業活動的無縫聯姻

終於,

現在的家長基本都不會問:「畫畫到底有沒有用」了

他們的疑問成了:

「畫畫的確很有用,但到底有用在哪裡?」

對於一個從嬰兒時期就展示出繪畫天賦,所有業餘時間都用來畫畫塗鴉,頻頻拿回國內國際不少獎項的孩子來說,畫畫當然是有用的,因為這很可能成為他安身立命的飯碗。

但這只是少數中的少數。

對那些絕大多數天賦平平、興趣寥寥,對大人說「我不會畫畫」,活潑好動根本就坐不住的孩子們來說,為什麼畫畫?

我沒有跑題,不想清楚這個問題,很難理解兒童美術教育的核心理念。

陳丹青在《退步集》里回答「為什麼畫油畫」時反問:

——為什麼我們吃西餐為什麼我們穿婚紗為什麼我們西裝革履為什麼我們吃阿司匹林……

教授的意思是:先搞清楚你思想里早已被根深蒂固的觀念,再去梳理表面的細枝末節。

畫畫,僅僅是「術」,方式方法而已。

兒童美術教育的核心理念與「美術」無關。

兒童美術教育的核心理念與「美術」無關。

兒童美術教育的核心理念與「美術」無關。

只與「美」有關。

什麼是「美」,美絕對不僅僅是你能畫出一幅人人讚美的好畫。

對於兒童來說,他自小通過美術教育,成長為一個活在美之中的人,並且能夠用美完善自己的生命。

真正懂得美的人,他可能畫出一幅「一塌糊塗」的畫

但是他——

別人經過一片落葉地匆匆趕路,他能饒有趣味地拾到一片顏色均勻飽滿的葉子,插在上衣口袋;

別人從超市買的一袋水果,亂七八糟地塞在冰箱里,他則將水果一一擺成金字塔造型,裝飾餐桌;

別人看見廢棄的倉庫搖搖頭,他花幾個月時間就改造成一家咖啡館。

別人在監獄裡自暴自棄自甘墮落,他閉上眼睛,腦袋裡回想著莫扎特,最後重新獲得自由。

我教的一個孩子,學了一段時間創意美術後,最大的變化,不是畫畫變好了(幾乎沒有進步)

而是他媽媽興沖沖地說:

「你知道嗎?那天他回家看著我家的插線板,皺著眉頭說真難看,然後自己一根根地理好,理得可整齊了,還裝了一個彩卡紙套住,我覺得真是美極了!」

美不是一幅好看的畫,美不是一個穿戴華貴的人,美就是你精心地生活,你樂觀自信地綻放著生命之光。

兒童美術教育的核心理念,只能教這個。


嗯,有幾個人說我這麼教匠氣,毀了孩子靈氣,我不知道有幾個是搞教學,我解釋一下:

首先我發的作品全部是寫生,寫生!

其次看看右下角年齡都在9歲上下,早過了4_6歲玩創意塗鴉的年齡。

7-10歲的小朋友,早就過了啟蒙時期玩顏料的那種半玩半學的模式,他們馬上要接觸到素描色彩等正規美術訓練,所以現在要學的就是觀察的能力 透視,色彩基本原理,為以後的學習做準備。而不是繼續去玩顏料,培養他們所謂的靈氣,你想讓學生保持巨嬰狀態嗎?美術考級,中高級全是線描素描等考核透視構圖色彩的考題,孩子已經三四年級了 還在玩各種色彩遊戲 創意手工 培養靈氣?

另外我也開各種創意課,寫生只是課程的一部分,我強調的是,這一部分必不可少。

現在很多人鼓勵不要教兒童方法,只有限引導兒童去自由創作,個人覺得這種方式很不負責任。兒童有豐富的創造力不假,但他們沒有手上功夫,想像得再豐富,展示在畫面上的依然是一攤混亂的色彩塗鴉,他們創造產生的漂亮作品只能存在於他們的腦子裡,展示在紙上的不到十分之一。

所以我認為技能也是兒童初學繪畫的一個重要部分,都說個性是把水杯倒滿以後,再隨自己的意思再倒一些出來,現在很多畫家返璞歸真畫得很原始,那也是經過美院多年學習後基本功非常紮實才開始展示個性的。剛學畫畫,就應該接觸正確的構圖,流暢的線條,以及如何搭配色彩,進而引導學生進行創作,這和美育的目的並不衝突。

個人的學生培養以線描寫生為主,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觀察,思考,耐心。貼一些學生的寫生優秀作品(並不是全部學寫生,也有版畫,創作,手工等,但寫生的課程是最多的):


寶寶從三歲開始學畫畫,學了三年兒童畫,然後轉速寫,後來是國畫、素描等等。

現在想想,奠定基礎的還是兒童畫的教育。

老師會放靜物或者畫作讓我們臨摹,但不要求像與不像。最多只是要求用筆的方法和線條平滑而已。他很注意保護我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尊重小孩子的幼稚與固執。拿到筆和紙,我感受到的是想像的空間與表達的自由。幼年時期不切實際的幻想都綻放在紙上。

想像、創造、表達,才是我真正學到的東西。


個人覺得,這個和每個人的教育觀點有關,一個老師可能就是一種風格一種理念,不管是兒童美術教育還是其他任何科目、任何年齡階段的教育。

對我而言的話(也不純粹是我自己的觀點哈,亂七八糟看過一些資料之後形成的一些觀點),我覺得美術教育首先是老師引導學生參與對視覺藝術的體驗,從視覺這個維度去認識、感受世界,然後能夠回到自己的內心,通過美術語言來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觀點。那兒童美術教育,就需要結合兒童發展的特點了,除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成長發展點有個別側重,一般而言,就是發揮孩子的天性,通過美術的基本元素、原理去讓孩子體驗世界的美,在過程中同時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等等。我認為成功的兒童美術教育是培養這樣的孩子:他們熱愛生活,充滿創意,在豐富的世界裡,他們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最恰當的媒介、途徑去達成自己的目標,無論是在藝術上表達自我,還是在生活的任何維度去探索自己的人生。


我自己是設計師,孩子畫畫一年多。今年6歲

感慨:

1. 用愛去養一個心思單純,心思細膩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以後有大愛的心,才能畫出美的作品

2. 畫畫絕不是隨意的塗鴉。每一期的主題性、專業性的教育和引導、發散性的思維、以及技法都是需要的。前期特別建議用水粉作畫。彩筆容易局限顏色和想像力。

3. 多看世界級大師展覽,多帶孩子看國際大獎繪本,開眼界我們才有能力畫出好的東西。

4. 務必保證一個禮拜2張的量,孩子也會偷懶,給她一個目標去達到。

5. 在孩子到達瓶頸期的時候,你要幫她走出這個瓶頸期,進入一個新的高度,這個時間說不好,不知道是一個月還是半年

6. 帶孩子去貼近自然,學會欣賞自然的美

7.定期復盤,讓孩子自己回顧過程

以上是我作為一個媽媽的感悟


很多家長誤解了孩子學美術的目的,以為學美術就是將來能畫畫,或者增加所謂的美感。有些家長甚至還希望孩子通過學畫將來成為畫家;或者相反的,認為孩子不是這塊料以及乾脆不想讓孩子將來從事美術而不讓他繼續學美術。我認為這些想法都偏離了兒童美育的核心理念。甚至很多美術教師,其實也根本不知道教兒童美術究竟是要教他什麼。

兒童美育的核心理念是什麼?是鍛煉一種1+1不等於2的思維能力,也可以叫作想像力或者創造力。

畫畫是天性,每一個兒童見著畫筆顏料都願意來幾筆,這是他與生俱來的能力。人類文明中繪畫是先於文字的,文字是後來慢慢形成的一種社會產物,說白了不是自己的東西,所以你看有很多小猴子你讓他畫畫他很開心,你教他寫字他就很不樂意,為啥?就是因為它天性里自帶了畫畫的潛意識,而寫字不是。寫字是社會為了規範而要求你寫的東西。

畫畫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瞎畫。寫字不行,寫錯了要挨批(兒童認為這是一個不好的反饋),當然在有些愛較勁的家長眼皮底下,畫錯了也不行。你把太陽畫成紅的行,畫成綠的就不行,可是太陽它也不是紅的呀,另外我告訴你,在一隻喵的眼裡,太陽還真就是綠的。

所以既然你有一支拿在自己手裡的筆,繪畫的要義就是用來「畫錯」的。

我們來還原一個畫面。一個原始人(你可以把這個原始人視為你家娃),他今天打了一隻牛,他要記錄下來,就跑到洞里去把它畫在牆壁上。請注意,這跟你家娃今天遇到一件有趣的事情想要講給你聽是一個意思。那時候沒文字(你家娃也還沒學會認幾個字),原始人只好畫,這個最直接,照著牛的模樣模仿唄。原始人的洞穴入口往往很窄(防猛獸)很長(保溫),所以他其實是爬進去的,也沒燈,幾米或十幾米的隧道,大約要爬一分鐘,也就是說這一分鐘時間裡他是在漆黑一片的環境里匍匐前行的。他沒上過美術班,技術很爛,加上智商堪憂,等他爬到洞穴裡屋篝火前,牛長啥樣早給忘了,只記得有倆犄角一個大屁股,所以就畫了一個抽象了的符號化的牛。這隻牛是被加工過的,被他可憐的大腦,被黑暗狹長的洞口加工過的,跟現實中的那隻牛是有差別的。是想像的。

我說這些什麼意思呢:繪畫,是用來描繪理想的。這理想和那現實之間,就差這十幾米,一分鐘的距離,幾十萬年了,愣是沒有改觀。

接著說你家孩子。道家認為,這個意識和潛意識啊,從人一出生開始,就彼此分離了。也就是說你家孩子天性里自帶一種家族勢能,龍生龍鳳生鳳生個老鼠會打洞。繪畫屬於人類集體潛意識,幾十萬年留下來的,如果你不加扼制,讓這天性蓬勃發展的話呢,他將來自然就會成為一個畫家,攔都攔不住。別說潑冷水,潑開水他都死不了,那他自然就會成為畫家(吳冠中語)。藝術史上好些個這樣的選手,譬如高更,一直搞股票,到三十多歲時有一天發現不對,自己的繪畫天性一直在召喚他,於是就去當繪畫大師了;另一方面,愛因斯坦也是這樣,誰都沒有想到一個專利局的三級技術員會提出這麼顛覆的物理理論。沒辦法,你讓愛因斯坦去住牛棚,他也照樣提出相對論。天性使然,至於知識、技術和工具,他自己就會去學,比各種興趣班教的要不知高明多少倍。

若是天才,自不必教。如果不是天才,普通人應不應該學畫,學畫的目的又是什麼?或者說,學畫,是要學習繪畫的什麼呢?從技術層面來講學畫的好處我在畫畫給你帶來了哪些收穫和人生體驗? - 知乎 裡面有所回答,內容也有所雷同這裡不再贅述。這裡主要是想說一些不那麼功利的觀點。

學畫是為了保留某種「不靠譜」的天性,如果我們認為答奧數題是「靠譜」的話。科學是1+1等於2,那麼繪畫(藝術)就是1+1等於什麼都可以,唯獨不可以等於2。等於2就不是理想了,就是現實了。理想不可以成為現實,理想作為彼岸總還是好的,非要把理想拉回到現實里來,就很要命。一句話,現實需要用理想去驅使,而理想需要用現實去落地。好比下棋,你要有一個全局的想像,但必須要一步一步來落實。

很難說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不是首先運用的想像(藝術的,潛意識的),然後再運用高超的運算能力(科學的,意識的)把它證明出來。請注意,科學是證明客觀存在,而藝術是表達主觀意象;毛澤東是個軍事家,同時也是個很厲害很厲害的書法家,我在這裡把書法視為一種繪畫。很難說他打仗時不會調用書法里的營養——一種全局式的線性邏輯。用兵和用筆都有神,神在哪?神在不按常理出牌,又招招嚴謹落地。1+1首先不要等於2!

先學習「1+1不等於2」是兒童美術教育的核心理念,至於1+1最終沒辦法必須要等於2,他自己會在接下來的現實生活中慢慢去認知。只是很可惜,學習知識(意識)會漸漸地和天性(潛意識)慢慢分離,如果他幸運,在有生之年能夠一直與自己的童年保持聯繫並最終匯合,那他就能夠像毛澤東、愛因斯坦、高更、喬布斯、李叔同他們那樣最終天人合一。這恐怕是美術教育本身更值得探索和挖掘的課題。


兒童美術教育的核心理念,這句話,

應該改為:藝術會帶給一個孩子什麼?

藝術,會讓孩子,始終自帶引力,一生受用。


與「美」有關,於「術」無求


兒童美術與成人美術是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兒童美術是兒童身體發展水平、感知覺能力、情感態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經驗的產物。其中包含兩個意思,一是自然發展,二是教育促進,自然發展是前提,自然沒有發展到那一步,教育的促進終歸是有限的,甚至是揠苗助長。只有遵循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教育才能幫助兒童在美術行為和作品創作方面發展得更好。

成人美術是建立在人的身心成熟和協調運作,以及情感的深沉、穩定和智力的成熟之上的,其基本內容反映出成熟的人對社會及自然的成熟的認識,以及技巧的精湛和對媒材處理的熟練程度。

兩者之間,身心成熟與否是個非常重要的界限。儘管有時成年人會追求兒童的趣味,但兩者還是不同的,一個原本就「嫩」,一個在裝「嫩」,怎麼會一樣呢?的確,許多成人美術家都十分青睞兒童美術中顯示出的那種清新、稚拙、自發性和率真。而且,在很多焦點體系之外的文化中,成人美術的表現方式與兒童美術表現世界的方式的確非常相像,比如,基於價值判斷誇張重要的形象或細節,用平面化的方式組織形象,用遮掩的方式表達空間,運用主觀的或固有的色彩描繪對象,以X光式的「透視」和變形表現「所知」,在作品中貫注強烈的情緒等等。

現代美術家甚至主動以兒童美術的形式和趣味為依歸,力爭脫離成人社會的主流藝術創作套路,以拓展自己的表現力並獲得獨特的藝術個性。立體主義畫家有意識地從多重視點描繪物體,運用平面空間,並改變形象--這是兒童在藝術的自然發展過程中的典型方法。保羅?克利(P.Klee)這類美術家努力消除他們作品中的成人痕迹,以便獲得與兒童美術一樣的表現性和趣味。

那麼,兒童的美術作品與成人美術家的作品在哪些方面不同呢?其實,有些美術家,如畢加索等立體主義美術家、馬蒂斯等野獸主義美術家,均具有堅實的技法基礎,擅長他們所處時代的通常的藝術技巧,但卻寧願忽略它們而追求特殊的表現目的。另外一些美術家,像保羅?克利,也有意追求用兒童般純真的眼光尋找那些尚未被功利性和技術性社會所污染的東西。克利從4至6歲兒童的形象和象徵中獲得靈感,創作了大量具有非凡幽默感、神秘感和稚拙感的傑出作品,並因此而享譽世界。

兒童美術家具有強烈的自發性,他們以巨大的愉悅感和強烈的參與態度創作藝術,往往固執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表達思想和情感。他們在創作時,實際上是在探索和擴展自我,並解決表現和交流的問題。他們常常是靈活而開放地對待偶然視覺事件--顏料的滴灑、不經意的痕迹、混合的色彩等的暗示。

除了身心發展的程度導致知覺、情感、智力等差異之外,相關的美術知識與技巧的差異也出現在兒童美術家和成人美術家之間。一些兒童可能將天空畫成黃色,將樹畫成紅色,可能是因為他們尚未形成對色彩的正確認識和調配顏色的技巧,不能按物體實際的樣子表現它們。而與此不同的是,野獸主義畫家們「野性」地運用色彩,完全是出於他們有意識的追求,而非不熟悉相關的色彩知識與調配技能。雖然,畢加索在其作品中顯示了類似於兒童美術的品質,但他也熟諳通常的藝術手法、規範和慣例,具有極強的寫實能力。此外,成人所具有的生活經驗,也是兒童藝術家所不具備的。而生活的事件、危機、責任、困苦或快樂、滿足是藝術創作的重要素材,有著對生活最深刻感受的個人最有可能創作出意義深刻的作品。這也是兒童與成人無法相比的地方。


關於兒童教育的核心內容,那個機構都有不同的教育核心理念,我也是做美術教育機構的,我個人認為,兒童美術教育分為繪畫和手工兩個部分,現在大都都是創意出發,本身不同年齡層次能力不同,會有不同的教學方式,而創意的來源無非源自生活的點滴,具體到孩子對事物的認知,還需多元化,就是從不同領域對課程的拓展。希望意見對你有幫助。


核心就是讓孩子做「真我」吧~~~


希望美術教育集團-全國少兒美術教育領軍品牌

經過十三年快速穩健發展,截止2017年07月,集團在全國各省市共建立了300餘家校區,1000餘名專業敬業全職老師。

專業、完整、高品質的教育服務

發展的歷程中我們一直用事實證明著自己; 希望人骨子裡埋藏著堅持與努力,同樣不斷的證明著自己;似乎很漫長,而我們卻已經在默默的耕耘中走過,堅持不懈的是一份默默的執著和真誠;希望美術教育從兩個學生到山東少兒美術教育領軍品牌,從山東少兒美術教育領軍者到全國少兒美術教育領軍品牌。希望努力,希望耕耘。   

歷十年滄桑,沐日月之光,育學子成才,鑄百年輝煌。回首希望美術教育輝煌的歷程,倍感欣慰,展望學校美好的前景,我們豪情滿懷。新的征程,讓我們團結一心、再接再厲,只爭朝夕,創新發展,共同迎接希望美術教育更加美好的未來!共同譜寫希望美術更加壯麗的篇章!


西方美術教育的核心理念是:open minds,中國習畫遵循和崇尚:「發乎於情,止乎於禮」。

當下兒童美術教育的理念,多側重open minds和「發乎於情」。


看了不少同行老師還有不少家長的回答。心裡也感到受到了更多的啟發。

我自己是從小開始學美術,那個年代不像現在會有這麼多美術類別,小學老師教了國畫,後面一直學素描。老實說,我很不喜歡畫素描,速寫…但我喜歡畫畫。初中拿了兩個美術方面比賽的金獎,但是與素描沒有關係。是黑白畫拿的。那時候心裡覺得自己在美術方面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所以討厭素描,但一直還是在畫畫。

2017年年初,朋友要我給她幫忙帶小朋友畫畫,年齡是6-14歲階段。剛進畫室時,看朋友帶得孩子都各有特色,很明顯得也感受到這些孩子真的很喜歡畫畫。但當我和大一點的孩子談到構圖,色彩方面的內容他們有些蒙。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學水彩,只對於素描,水粉,彩鉛略微有所積累。

看到讓我很感動的一幕,有一個孩子嘗試水彩上色,但效果一直很平。因為朋友平時也比較忙,她會鼓勵孩子們探索。兩年多的時間,孩子也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需要技術上的指導。

那時候還處於交接的階段,我自己也開始自學,從水彩,到彩鉛,到油畫棒,丙烯顏料。花了不少銀子。那時候開始感謝曾經讓我厭惡的素描學習。使得我短時間自學,可以自如的和孩子們進行更多的分享。

這張畫是最近那個孩子自己畫的。

這張是她最近的原創。

這是我最開始看到她畫的第一張水彩。其實造型還是蠻不錯的。我也很感謝她,因為希望能幫她提高,我學了水彩。

因為18年5月份,她們要藝考了。所以我們開始了素描和水粉。也叮囑他們,別把自己喜歡的給丟了。這孩子每個星期都給我帶作業過來,真的相當認真。

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會有不一樣的特性。因為我帶的孩子不多,每次大概不超過6個人。每次下課前會和他們進行一些商量,關於下節課的內容,他們會告訴我心裡想畫的東西。我會去準備整理素材。每個孩子都會有所不同。

很多人說,小一點的孩子他們想畫什麼就隨他們好了。其實在我上課的觀察中,如果他們能夠畫像的時候,他們是希望自己能夠畫像的。這方面我也還在進一步探索。

這是我一個四歲的女生寶寶畫的。在很多畫裡面她選了這張。我教她在紙的反面塗上鉛筆,再沿原圖畫。在白紙上會有一個初步的線稿。然後,後面自己完全獨立完成。原圖是粉色蝴蝶結。她自己在上面塗了藍色。每次她們畫畫結束後我都會問一句:喜歡自己的作品嗎?她們都會很享受整個過程,也會說喜歡。

這是個超喜歡黃色的寶寶,5歲半。

第二次上課的時候要她自己再選擇一個黃色之外的背景色。她畫的這隻貓,我覺得很萌氣。有沒有?

某種程度上,我覺得畫畫的作品代表不了什麼。去和他們一起探討,鼓勵他們嘗試,陪他們一起經歷挫敗,經歷成功,才是我一節課的意義所在。

還有一個5歲半的男寶寶。也很好玩,他不畫女孩子覺得萌啊可愛的東西。他喜歡超人,火車,地鐵。他還有一個特點,超喜歡藍色和黃色。其他顏色幾乎不用。

後面為了鼓勵他嘗試一下其他顏色,用了撒嬌與威嚴的方式。終於他的畫面上多了一個顏色。

這對於他來說,就是一個突破。課後問他喜歡這張畫嗎?他說喜歡。問他下節課還要我帶嗎?還是自己畫。他說自己畫。下節課要畫鱷魚。我說好啊!看看下節課是不是藍黃鱷魚啊。

我會找一些比較好玩的圖片針性的來訓練。這張是我一個10歲的孩子,練習漸變色給她找的圖片。她很喜歡粉色。開始畫的時候,本來要一粉到底的。後面給她解釋了幾次,為什麼漸變色我們需要不同的紅深淺搭配。她願意嘗試改變自己固有的想法的時候,我內心會常常很感動。

這也是她畫的。

這個孩子超喜歡畫漫畫。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就開始自己畫漫畫。這張還沒有畫完。

這些都是她自己畫的。她是一個說話很少的學生。到現在我給她上了那麼多節課,可能不超過5次和我主動說話。她畫彩鉛的感覺非常好。在人物眼睛方面的處理也很有感覺。我除了教她一點簡單構圖和彩鉛用用筆,其他的都是他自己練習的,其實她畫的這麼好,我不敢貪功。給她提要求,從沒有背景到帶背景。不過現在上初中,要畫素描了。她不太喜歡畫素描,現在也在一次次調整嘗試中。

這是一個很好玩的小男孩。他畫畫飛快。恩,我只能這麼形容。所有的細節他都能給你粗項處理。後面詢問了下他的文化老師,文化老師說,他腦袋聰明就是上課有些偷懶。後面覺得面對他我可能進入了一場博弈,對他需要有要求,給獎勵。

分享最後一張。

這個小男孩,畫畫很細緻。而且他基本不用鉛筆構圖,畫畫能一次成型。他自己會注意觀察和對比。我覺得這是他的優點。後面,我找了一些設計方面的黑白線稿,難度回比這些大。

對於我和孩子們的相處,我覺得自己更多像是一個給他們提供更多視角和材料的人。關於畫畫方面,我們更多的是一起探討和成長的狀態。所以他們的進步,是我們一起付出勞動的結果。他們遇到的問題,也是我的問題,我們一起解決。

我會因為他們樂於嘗試,幫助同學,給予他們獎勵。我常常對他們說,沒關係你們這樣嘗試一下,哪怕不行後面不是還有我嗎? 其實私下我是一個很膽小的人。和我大一點的學生一起過馬路的時候,她還拉著我。

我很喜歡我的那些孩子們。

我覺得美術也沒有什麼太多的特殊性,我們兒時學習過程中,能夠學習到什麼其實對於我們人生決定性意義沒那麼大。但心態的成長卻能覺得很多的事情。我期待我的那些孩子們能夠感於去嘗試,在以後的生活裡面對不好的結果的時候依舊有重振的信心,面對成功有謙虛的心。

恩,這也是對我寄己說得…

我期待自己在後面,勿忘初心。


「您是美院的啊,能讓我的孩子跟您學畫嗎?」

十多年前就聽習慣了類似的話,那會兒盼盼剛考入美院,時常被請去教人畫畫。2009年畢業,盼盼帶過美術高考班,此班教師職業化,教學方法速成化,對盼盼自身的藝術追求無多益處;兩年後,她就在郊區找了一間大畫室,創作之餘開辦了少兒美術興趣班,自主招生課時協商,小班授課因材施教,學生進步明顯;在授課的同時盼盼藉助孩童的純真之眼和無窮想像力,更為深刻地感知到了藝術的無窮魅力。這個興趣班因盼盼休產假在2013年底停止。

2015年初,盼藝術工作室成立,選址杭州市區新青年廣場,地處上塘高架和德勝快速交叉口(出行便利),邊上是國家安全局(安全無憂),靠近勝利河美食街(吃喝不愁),坐南朝北光線均勻,地方不大視野良好,堪稱風水絕佳之地,名家輩出之所。初衷是盼盼全身心創作和秀才偶爾來寫作的地方。

不幾日,有學生來電「能讓孩子繼續跟您學畫嗎?」

這一問題,我們討論了三天,包括個人規劃、夢想和工作室的方方面面,最終回歸到了是做「畫家」還是做「藝術家」的問題,我們傾向於後者並一致認為,較之畫家,藝術家不能囿於顏料和畫布,應該考慮與公眾之間的關係,甚至與社會互動,併產生長遠的藝術價值。顯然,教人學畫是很好的一種互動形式,只是教人畫畫必然分散精力,加之盼盼也要休息日,我們就設定了略顯苛刻的條件:

一、不上門。要學即來我處,上門輔導免談。

二、只一天。每周的周六為上課日。

三、預約制。來上課請預約,避免扎堆和放鴿子。

不曾想,口耳相傳,現在竟然有十來位學生了,好些還是跨越大半個杭州城而來,真是令我們感動。

來了能學到什麼呢?

呃……這個問題還真難回答,「學到什麼」是沒有辦法量化的,興許描述一下上課過程我們可以從中感受一下。

在這之前,我先援引一位友人理解的美術課,再簡單不過了:老師預先準備好主題,給學生示範詳細步驟,之後學生臨摹,過程中讓學生加入自己的想法,稍微創意一下,再記住一些基本概念,最後完成一張「技術含量挺高」的作品,這節課就算完成了,皆大歡喜。

友人的理解有失偏頗。教會學生畫一張畫簡單,但是教會他把心中所想畫出來,不是臨摹別人,正兒八經的獨立完成一件屬於個人的作品,是比較難的。而這——我稱之為藝術思維——是我們所追求的。留意過的家長可能會知道,來上課的學生,盼盼總是習慣性的先問「今天想畫什麼啊」

1、如果學生說今天想畫……。他真的帶著想法來的,那麼就尊重他的想法,以此擬定這節課的計劃,幫助他完成想法,並且在繪畫技法、色彩運用上也有所收穫。

2、如果學生沒什麼想法,那麼盼盼就按照事先准好的計划進行。

當然,有的學生來學的目的很明確,是學習繪畫基礎的,那麼就從石膏體和水粉靜物學起,過程可能是有些枯燥的,首先讓學生有一個明確而長遠的目標,之後難易交叉,每節課有所收穫,循序漸進,堅持下來最後就勝利了。

知道了畫什麼,之後就是「怎麼畫」的問題了。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個性、興趣、思維等差異很大,盼盼一直重視和學生交流,通過交流了解這個學生的性格、所關注的東西、審美傾向等,繼而在教的過程中有的放矢,突出個性,訓練學生的藝術思維方式,這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畢竟不是每位學生都要成為藝術家,想辦法讓學生在學畫的過程中盡量全面的吸收藝術「營養」也是要考慮的。

周六的工作室,我們的理想應該不只是課堂——教畫畫學畫畫,而是一群人在探尋在這個世界上的美,你認為的美和我認為的美有什麼區別,你表達美的方式和我表達美的方式有什麼不一樣……一位學生曾在文章中提到工作室:

「在畫室里的時光,是最快樂的。

我用畫筆記錄下我珍愛的每一分、每一秒。記憶中,畫室里總是陽光明媚的,縱然窗外有時微雨紛紛,有時晚霞斑斕,畫室牆上依然有梨花海棠,碧荷連天。

有時,實在畫不下去了,我總愛盯著魏盼盼老師掛在牆上的作品,走一會兒神,找找畫里的色彩和陰影,猜著老師為什麼要用畫筆記錄下那時那景。

當然,我還是要畫出我自己最喜歡的場景,一隻恐龍、一片森林、一片海…… 老師總是要求我基礎打紮實,我就拚命畫著陶罐、圓錐、陰影、明暗交界…… 我知道我畫的挺快,因為畫得好了,老師會帶我去戶外寫生,有時,還答應我可以與畫室的超萌調皮貓咪玩一會兒。」

以上所引是譚霽霖同學六年級時所寫,讀來真是幸福。

「您是美院的啊,能讓我的孩子跟您學畫嗎?」

十多年前就聽習慣了類似的話,那會兒盼盼剛考入美院,時常被請去教人畫畫。2009年畢業,盼盼帶過美術高考班,此班教師職業化,教學方法速成化,對盼盼自身的藝術追求無多益處;兩年後,她就在郊區找了一間大畫室,創作之餘開辦了少兒美術興趣班,自主招生課時協商,小班授課因材施教,學生進步明顯;在授課的同時盼盼藉助孩童的純真之眼和無窮想像力,更為深刻地感知到了藝術的無窮魅力。這個興趣班因盼盼休產假在2013年底停止。

2015年初,盼藝術工作室成立,選址杭州市區新青年廣場,地處上塘高架和德勝快速交叉口(出行便利),邊上是國家安全局(安全無憂),靠近勝利河美食街(吃喝不愁),坐南朝北光線均勻,地方不大視野良好,堪稱風水絕佳之地,名家輩出之所。初衷是盼盼全身心創作和秀才偶爾來寫作的地方。

不幾日,有學生來電「能讓孩子繼續跟您學畫嗎?」

這一問題,我們討論了三天,包括個人規劃、夢想和工作室的方方面面,最終回歸到了是做「畫家」還是做「藝術家」的問題,我們傾向於後者並一致認為,較之畫家,藝術家不能囿於顏料和畫布,應該考慮與公眾之間的關係,甚至與社會互動,併產生長遠的藝術價值。顯然,教人學畫是很好的一種互動形式,只是教人畫畫必然分散精力,加之盼盼也要休息日,我們就設定了略顯苛刻的條件:

一、不上門。要學即來我處,上門輔導免談。

二、只一天。每周的周六為上課日。

三、預約制。來上課請預約,避免扎堆和放鴿子。

不曾想,口耳相傳,現在竟然有十來位學生了,好些還是跨越大半個杭州城而來,真是令我們感動。

來了能學到什麼呢?

呃……這個問題還真難回答,「學到什麼」是沒有辦法量化的,興許描述一下上課過程我們可以從中感受一下。

在這之前,我先援引一位友人理解的美術課,再簡單不過了:老師預先準備好主題,給學生示範詳細步驟,之後學生臨摹,過程中讓學生加入自己的想法,稍微創意一下,再記住一些基本概念,最後完成一張「技術含量挺高」的作品,這節課就算完成了,皆大歡喜。

友人的理解有失偏頗。教會學生畫一張畫簡單,但是教會他把心中所想畫出來,不是臨摹別人,正兒八經的獨立完成一件屬於個人的作品,是比較難的。而這——我稱之為藝術思維——是我們所追求的。留意過的家長可能會知道,來上課的學生,盼盼總是習慣性的先問「今天想畫什麼啊」

1、如果學生說今天想畫……。他真的帶著想法來的,那麼就尊重他的想法,以此擬定這節課的計劃,幫助他完成想法,並且在繪畫技法、色彩運用上也有所收穫。

2、如果學生沒什麼想法,那麼盼盼就按照事先准好的計划進行。

當然,有的學生來學的目的很明確,是學習繪畫基礎的,那麼就從石膏體和水粉靜物學起,過程可能是有些枯燥的,首先讓學生有一個明確而長遠的目標,之後難易交叉,每節課有所收穫,循序漸進,堅持下來最後就勝利了。

知道了畫什麼,之後就是「怎麼畫」的問題了。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個性、興趣、思維等差異很大,盼盼一直重視和學生交流,通過交流了解這個學生的性格、所關注的東西、審美傾向等,繼而在教的過程中有的放矢,突出個性,訓練學生的藝術思維方式,這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畢竟不是每位學生都要成為藝術家,想辦法讓學生在學畫的過程中盡量全面的吸收藝術「營養」也是要考慮的。

周六的工作室,我們的理想應該不只是課堂——教畫畫學畫畫,而是一群人在探尋在這個世界上的美,你認為的美和我認為的美有什麼區別,你表達美的方式和我表達美的方式有什麼不一樣……一位學生曾在文章中提到工作室:

「在畫室里的時光,是最快樂的。

我用畫筆記錄下我珍愛的每一分、每一秒。記憶中,畫室里總是陽光明媚的,縱然窗外有時微雨紛紛,有時晚霞斑斕,畫室牆上依然有梨花海棠,碧荷連天。

有時,實在畫不下去了,我總愛盯著魏盼盼老師掛在牆上的作品,走一會兒神,找找畫里的色彩和陰影,猜著老師為什麼要用畫筆記錄下那時那景。

當然,我還是要畫出我自己最喜歡的場景,一隻恐龍、一片森林、一片海…… 老師總是要求我基礎打紮實,我就拚命畫著陶罐、圓錐、陰影、明暗交界…… 我知道我畫的挺快,因為畫得好了,老師會帶我去戶外寫生,有時,還答應我可以與畫室的超萌調皮貓咪玩一會兒。」

以上所引是譚霽霖同學六年級時所寫,讀來真是幸福。

「您是美院的啊,能讓我的孩子跟您學畫嗎?」

十多年前就聽習慣了類似的話,那會兒盼盼剛考入美院,時常被請去教人畫畫。2009年畢業,盼盼帶過美術高考班,此班教師職業化,教學方法速成化,對盼盼自身的藝術追求無多益處;兩年後,她就在郊區找了一間大畫室,創作之餘開辦了少兒美術興趣班,自主招生課時協商,小班授課因材施教,學生進步明顯;在授課的同時盼盼藉助孩童的純真之眼和無窮想像力,更為深刻地感知到了藝術的無窮魅力。這個興趣班因盼盼休產假在2013年底停止。

2015年初,盼藝術工作室成立,選址杭州市區新青年廣場,地處上塘高架和德勝快速交叉口(出行便利),邊上是國家安全局(安全無憂),靠近勝利河美食街(吃喝不愁),坐南朝北光線均勻,地方不大視野良好,堪稱風水絕佳之地,名家輩出之所。初衷是盼盼全身心創作和秀才偶爾來寫作的地方。

不幾日,有學生來電「能讓孩子繼續跟您學畫嗎?」

這一問題,我們討論了三天,包括個人規劃、夢想和工作室的方方面面,最終回歸到了是做「畫家」還是做「藝術家」的問題,我們傾向於後者並一致認為,較之畫家,藝術家不能囿於顏料和畫布,應該考慮與公眾之間的關係,甚至與社會互動,併產生長遠的藝術價值。顯然,教人學畫是很好的一種互動形式,只是教人畫畫必然分散精力,加之盼盼也要休息日,我們就設定了略顯苛刻的條件:

一、不上門。要學即來我處,上門輔導免談。

二、只一天。每周的周六為上課日。

三、預約制。來上課請預約,避免扎堆和放鴿子。

不曾想,口耳相傳,現在竟然有十來位學生了,好些還是跨越大半個杭州城而來,真是令我們感動。

來了能學到什麼呢?

呃……這個問題還真難回答,「學到什麼」是沒有辦法量化的,興許描述一下上課過程我們可以從中感受一下。

在這之前,我先援引一位友人理解的美術課,再簡單不過了:老師預先準備好主題,給學生示範詳細步驟,之後學生臨摹,過程中讓學生加入自己的想法,稍微創意一下,再記住一些基本概念,最後完成一張「技術含量挺高」的作品,這節課就算完成了,皆大歡喜。

友人的理解有失偏頗。教會學生畫一張畫簡單,但是教會他把心中所想畫出來,不是臨摹別人,正兒八經的獨立完成一件屬於個人的作品,是比較難的。而這——我稱之為藝術思維——是我們所追求的。留意過的家長可能會知道,來上課的學生,盼盼總是習慣性的先問「今天想畫什麼啊」

1、如果學生說今天想畫……。他真的帶著想法來的,那麼就尊重他的想法,以此擬定這節課的計劃,幫助他完成想法,並且在繪畫技法、色彩運用上也有所收穫。

2、如果學生沒什麼想法,那麼盼盼就按照事先准好的計划進行。

當然,有的學生來學的目的很明確,是學習繪畫基礎的,那麼就從石膏體和水粉靜物學起,過程可能是有些枯燥的,首先讓學生有一個明確而長遠的目標,之後難易交叉,每節課有所收穫,循序漸進,堅持下來最後就勝利了。

知道了畫什麼,之後就是「怎麼畫」的問題了。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個性、興趣、思維等差異很大,盼盼一直重視和學生交流,通過交流了解這個學生的性格、所關注的東西、審美傾向等,繼而在教的過程中有的放矢,突出個性,訓練學生的藝術思維方式,這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畢竟不是每位學生都要成為藝術家,想辦法讓學生在學畫的過程中盡量全面的吸收藝術「營養」也是要考慮的。

周六的工作室,我們的理想應該不只是課堂——教畫畫學畫畫,而是一群人在探尋在這個世界上的美,你認為的美和我認為的美有什麼區別,你表達美的方式和我表達美的方式有什麼不一樣……一位學生曾在文章中提到工作室:

「在畫室里的時光,是最快樂的。

我用畫筆記錄下我珍愛的每一分、每一秒。記憶中,畫室里總是陽光明媚的,縱然窗外有時微雨紛紛,有時晚霞斑斕,畫室牆上依然有梨花海棠,碧荷連天。

有時,實在畫不下去了,我總愛盯著魏盼盼老師掛在牆上的作品,走一會兒神,找找畫里的色彩和陰影,猜著老師為什麼要用畫筆記錄下那時那景。

當然,我還是要畫出我自己最喜歡的場景,一隻恐龍、一片森林、一片海…… 老師總是要求我基礎打紮實,我就拚命畫著陶罐、圓錐、陰影、明暗交界…… 我知道我畫的挺快,因為畫得好了,老師會帶我去戶外寫生,有時,還答應我可以與畫室的超萌調皮貓咪玩一會兒。」

以上所引是譚霽霖同學六年級時所寫,讀來真是幸福。

「您是美院的啊,能讓我的孩子跟您學畫嗎?」

十多年前就聽習慣了類似的話,那會兒盼盼剛考入美院,時常被請去教人畫畫。2009年畢業,盼盼帶過美術高考班,此班教師職業化,教學方法速成化,對盼盼自身的藝術追求無多益處;兩年後,她就在郊區找了一間大畫室,創作之餘開辦了少兒美術興趣班,自主招生課時協商,小班授課因材施教,學生進步明顯;在授課的同時盼盼藉助孩童的純真之眼和無窮想像力,更為深刻地感知到了藝術的無窮魅力。這個興趣班因盼盼休產假在2013年底停止。

2015年初,盼藝術工作室成立,選址杭州市區新青年廣場,地處上塘高架和德勝快速交叉口(出行便利),邊上是國家安全局(安全無憂),靠近勝利河美食街(吃喝不愁),坐南朝北光線均勻,地方不大視野良好,堪稱風水絕佳之地,名家輩出之所。初衷是盼盼全身心創作和秀才偶爾來寫作的地方。

不幾日,有學生來電「能讓孩子繼續跟您學畫嗎?」

這一問題,我們討論了三天,包括個人規劃、夢想和工作室的方方面面,最終回歸到了是做「畫家」還是做「藝術家」的問題,我們傾向於後者並一致認為,較之畫家,藝術家不能囿於顏料和畫布,應該考慮與公眾之間的關係,甚至與社會互動,併產生長遠的藝術價值。顯然,教人學畫是很好的一種互動形式,只是教人畫畫必然分散精力,加之盼盼也要休息日,我們就設定了略顯苛刻的條件:

一、不上門。要學即來我處,上門輔導免談。

二、只一天。每周的周六為上課日。

三、預約制。來上課請預約,避免扎堆和放鴿子。

不曾想,口耳相傳,現在竟然有十來位學生了,好些還是跨越大半個杭州城而來,真是令我們感動。

來了能學到什麼呢?

呃……這個問題還真難回答,「學到什麼」是沒有辦法量化的,興許描述一下上課過程我們可以從中感受一下。

在這之前,我先援引一位友人理解的美術課,再簡單不過了:老師預先準備好主題,給學生示範詳細步驟,之後學生臨摹,過程中讓學生加入自己的想法,稍微創意一下,再記住一些基本概念,最後完成一張「技術含量挺高」的作品,這節課就算完成了,皆大歡喜。

友人的理解有失偏頗。教會學生畫一張畫簡單,但是教會他把心中所想畫出來,不是臨摹別人,正兒八經的獨立完成一件屬於個人的作品,是比較難的。而這——我稱之為藝術思維——是我們所追求的。留意過的家長可能會知道,來上課的學生,盼盼總是習慣性的先問「今天想畫什麼啊」

1、如果學生說今天想畫……。他真的帶著想法來的,那麼就尊重他的想法,以此擬定這節課的計劃,幫助他完成想法,並且在繪畫技法、色彩運用上也有所收穫。

2、如果學生沒什麼想法,那麼盼盼就按照事先准好的計划進行。

當然,有的學生來學的目的很明確,是學習繪畫基礎的,那麼就從石膏體和水粉靜物學起,過程可能是有些枯燥的,首先讓學生有一個明確而長遠的目標,之後難易交叉,每節課有所收穫,循序漸進,堅持下來最後就勝利了。

知道了畫什麼,之後就是「怎麼畫」的問題了。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個性、興趣、思維等差異很大,盼盼一直重視和學生交流,通過交流了解這個學生的性格、所關注的東西、審美傾向等,繼而在教的過程中有的放矢,突出個性,訓練學生的藝術思維方式,這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畢竟不是每位學生都要成為藝術家,想辦法讓學生在學畫的過程中盡量全面的吸收藝術「營養」也是要考慮的。

周六的工作室,我們的理想應該不只是課堂——教畫畫學畫畫,而是一群人在探尋在這個世界上的美,你認為的美和我認為的美有什麼區別,你表達美的方式和我表達美的方式有什麼不一樣……一位學生曾在文章中提到工作室:

「在畫室里的時光,是最快樂的。

我用畫筆記錄下我珍愛的每一分、每一秒。記憶中,畫室里總是陽光明媚的,縱然窗外有時微雨紛紛,有時晚霞斑斕,畫室牆上依然有梨花海棠,碧荷連天。

有時,實在畫不下去了,我總愛盯著魏盼盼老師掛在牆上的作品,走一會兒神,找找畫里的色彩和陰影,猜著老師為什麼要用畫筆記錄下那時那景。

當然,我還是要畫出我自己最喜歡的場景,一隻恐龍、一片森林、一片海…… 老師總是要求我基礎打紮實,我就拚命畫著陶罐、圓錐、陰影、明暗交界…… 我知道我畫的挺快,因為畫得好了,老師會帶我去戶外寫生,有時,還答應我可以與畫室的超萌調皮貓咪玩一會兒。」

以上所引是譚霽霖同學六年級時所寫,讀來真是幸福。

「您是美院的啊,能讓我的孩子跟您學畫嗎?」

十多年前就聽習慣了類似的話,那會兒盼盼剛考入美院,時常被請去教人畫畫。2009年畢業,盼盼帶過美術高考班,此班教師職業化,教學方法速成化,對盼盼自身的藝術追求無多益處;兩年後,她就在郊區找了一間大畫室,創作之餘開辦了少兒美術興趣班,自主招生課時協商,小班授課因材施教,學生進步明顯;在授課的同時盼盼藉助孩童的純真之眼和無窮想像力,更為深刻地感知到了藝術的無窮魅力。這個興趣班因盼盼休產假在2013年底停止。

2015年初,盼藝術工作室成立,選址杭州市區新青年廣場,地處上塘高架和德勝快速交叉口(出行便利),邊上是國家安全局(安全無憂),靠近勝利河美食街(吃喝不愁),坐南朝北光線均勻,地方不大視野良好,堪稱風水絕佳之地,名家輩出之所。初衷是盼盼全身心創作和秀才偶爾來寫作的地方。

不幾日,有學生來電「能讓孩子繼續跟您學畫嗎?」

這一問題,我們討論了三天,包括個人規劃、夢想和工作室的方方面面,最終回歸到了是做「畫家」還是做「藝術家」的問題,我們傾向於後者並一致認為,較之畫家,藝術家不能囿於顏料和畫布,應該考慮與公眾之間的關係,甚至與社會互動,併產生長遠的藝術價值。顯然,教人學畫是很好的一種互動形式,只是教人畫畫必然分散精力,加之盼盼也要休息日,我們就設定了略顯苛刻的條件:

一、不上門。要學即來我處,上門輔導免談。

二、只一天。每周的周六為上課日。

三、預約制。來上課請預約,避免扎堆和放鴿子。

不曾想,口耳相傳,現在竟然有十來位學生了,好些還是跨越大半個杭州城而來,真是令我們感動。

來了能學到什麼呢?

呃……這個問題還真難回答,「學到什麼」是沒有辦法量化的,興許描述一下上課過程我們可以從中感受一下。

在這之前,我先援引一位友人理解的美術課,再簡單不過了:老師預先準備好主題,給學生示範詳細步驟,之後學生臨摹,過程中讓學生加入自己的想法,稍微創意一下,再記住一些基本概念,最後完成一張「技術含量挺高」的作品,這節課就算完成了,皆大歡喜。

友人的理解有失偏頗。教會學生畫一張畫簡單,但是教會他把心中所想畫出來,不是臨摹別人,正兒八經的獨立完成一件屬於個人的作品,是比較難的。而這——我稱之為藝術思維——是我們所追求的。留意過的家長可能會知道,來上課的學生,盼盼總是習慣性的先問「今天想畫什麼啊」

1、如果學生說今天想畫……。他真的帶著想法來的,那麼就尊重他的想法,以此擬定這節課的計劃,幫助他完成想法,並且在繪畫技法、色彩運用上也有所收穫。

2、如果學生沒什麼想法,那麼盼盼就按照事先准好的計划進行。

當然,有的學生來學的目的很明確,是學習繪畫基礎的,那麼就從石膏體和水粉靜物學起,過程可能是有些枯燥的,首先讓學生有一個明確而長遠的目標,之後難易交叉,每節課有所收穫,循序漸進,堅持下來最後就勝利了。

知道了畫什麼,之後就是「怎麼畫」的問題了。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個性、興趣、思維等差異很大,盼盼一直重視和學生交流,通過交流了解這個學生的性格、所關注的東西、審美傾向等,繼而在教的過程中有的放矢,突出個性,訓練學生的藝術思維方式,這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畢竟不是每位學生都要成為藝術家,想辦法讓學生在學畫的過程中盡量全面的吸收藝術「營養」也是要考慮的。

周六的工作室,我們的理想應該不只是課堂——教畫畫學畫畫,而是一群人在探尋在這個世界上的美,你認為的美和我認為的美有什麼區別,你表達美的方式和我表達美的方式有什麼不一樣……一位學生曾在文章中提到工作室:

「在畫室里的時光,是最快樂的。

我用畫筆記錄下我珍愛的每一分、每一秒。記憶中,畫室里總是陽光明媚的,縱然窗外有時微雨紛紛,有時晚霞斑斕,畫室牆上依然有梨花海棠,碧荷連天。

有時,實在畫不下去了,我總愛盯著魏盼盼老師掛在牆上的作品,走一會兒神,找找畫里的色彩和陰影,猜著老師為什麼要用畫筆記錄下那時那景。

當然,我還是要畫出我自己最喜歡的場景,一隻恐龍、一片森林、一片海…… 老師總是要求我基礎打紮實,我就拚命畫著陶罐、圓錐、陰影、明暗交界…… 我知道我畫的挺快,因為畫得好了,老師會帶我去戶外寫生,有時,還答應我可以與畫室的超萌調皮貓咪玩一會兒。」

以上所引是譚霽霖同學六年級時所寫,讀來真是幸福。

「您是美院的啊,能讓我的孩子跟您學畫嗎?」

十多年前就聽習慣了類似的話,那會兒盼盼剛考入美院,時常被請去教人畫畫。2009年畢業,盼盼帶過美術高考班,此班教師職業化,教學方法速成化,對盼盼自身的藝術追求無多益處;兩年後,她就在郊區找了一間大畫室,創作之餘開辦了少兒美術興趣班,自主招生課時協商,小班授課因材施教,學生進步明顯;在授課的同時盼盼藉助孩童的純真之眼和無窮想像力,更為深刻地感知到了藝術的無窮魅力。這個興趣班因盼盼休產假在2013年底停止。

2015年初,盼藝術工作室成立,選址杭州市區新青年廣場,地處上塘高架和德勝快速交叉口(出行便利),邊上是國家安全局(安全無憂),靠近勝利河美食街(吃喝不愁),坐南朝北光線均勻,地方不大視野良好,堪稱風水絕佳之地,名家輩出之所。初衷是盼盼全身心創作和秀才偶爾來寫作的地方。

不幾日,有學生來電「能讓孩子繼續跟您學畫嗎?」

這一問題,我們討論了三天,包括個人規劃、夢想和工作室的方方面面,最終回歸到了是做「畫家」還是做「藝術家」的問題,我們傾向於後者並一致認為,較之畫家,藝術家不能囿於顏料和畫布,應該考慮與公眾之間的關係,甚至與社會互動,併產生長遠的藝術價值。顯然,教人學畫是很好的一種互動形式,只是教人畫畫必然分散精力,加之盼盼也要休息日,我們就設定了略顯苛刻的條件:

一、不上門。要學即來我處,上門輔導免談。

二、只一天。每周的周六為上課日。

三、預約制。來上課請預約,避免扎堆和放鴿子。

不曾想,口耳相傳,現在竟然有十來位學生了,好些還是跨越大半個杭州城而來,真是令我們感動。

來了能學到什麼呢?

呃……這個問題還真難回答,「學到什麼」是沒有辦法量化的,興許描述一下上課過程我們可以從中感受一下。

在這之前,我先援引一位友人理解的美術課,再簡單不過了:老師預先準備好主題,給學生示範詳細步驟,之後學生臨摹,過程中讓學生加入自己的想法,稍微創意一下,再記住一些基本概念,最後完成一張「技術含量挺高」的作品,這節課就算完成了,皆大歡喜。

友人的理解有失偏頗。教會學生畫一張畫簡單,但是教會他把心中所想畫出來,不是臨摹別人,正兒八經的獨立完成一件屬於個人的作品,是比較難的。而這——我稱之為藝術思維——是我們所追求的。留意過的家長可能會知道,來上課的學生,盼盼總是習慣性的先問「今天想畫什麼啊」

1、如果學生說今天想畫……。他真的帶著想法來的,那麼就尊重他的想法,以此擬定這節課的計劃,幫助他完成想法,並且在繪畫技法、色彩運用上也有所收穫。

2、如果學生沒什麼想法,那麼盼盼就按照事先准好的計划進行。

當然,有的學生來學的目的很明確,是學習繪畫基礎的,那麼就從石膏體和水粉靜物學起,過程可能是有些枯燥的,首先讓學生有一個明確而長遠的目標,之後難易交叉,每節課有所收穫,循序漸進,堅持下來最後就勝利了。

知道了畫什麼,之後就是「怎麼畫」的問題了。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個性、興趣、思維等差異很大,盼盼一直重視和學生交流,通過交流了解這個學生的性格、所關注的東西、審美傾向等,繼而在教的過程中有的放矢,突出個性,訓練學生的藝術思維方式,這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畢竟不是每位學生都要成為藝術家,想辦法讓學生在學畫的過程中盡量全面的吸收藝術「營養」也是要考慮的。

周六的工作室,我們的理想應該不只是課堂——教畫畫學畫畫,而是一群人在探尋在這個世界上的美,你認為的美和我認為的美有什麼區別,你表達美的方式和我表達美的方式有什麼不一樣……一位學生曾在文章中提到工作室:

「在畫室里的時光,是最快樂的。

我用畫筆記錄下我珍愛的每一分、每一秒。記憶中,畫室里總是陽光明媚的,縱然窗外有時微雨紛紛,有時晚霞斑斕,畫室牆上依然有梨花海棠,碧荷連天。

有時,實在畫不下去了,我總愛盯著魏盼盼老師掛在牆上的作品,走一會兒神,找找畫里的色彩和陰影,猜著老師為什麼要用畫筆記錄下那時那景。

當然,我還是要畫出我自己最喜歡的場景,一隻恐龍、一片森林、一片海…… 老師總是要求我基礎打紮實,我就拚命畫著陶罐、圓錐、陰影、明暗交界…… 我知道我畫的挺快,因為畫得好了,老師會帶我去戶外寫生,有時,還答應我可以與畫室的超萌調皮貓咪玩一會兒。」

以上所引是譚霽霖同學六年級時所寫,讀來真是幸福。


核心理念,如果是理解為目的,那麼兒童美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這個本身就有很多不同的方向。但是這些目的都是成人設置的。孩子畫畫本身沒有什麼目的,只是高興就畫,不高興就不畫。

如果非要加一個目的,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能更好的成長。學習美術就和學習其他東西,如圍棋,音樂,剪紙一樣,是做為一個工具的,希望從中可以教孩子很多做事做人的習慣。


一種情緒,想法的表達。。。。


興趣為首


我覺得還是不能抹殺興趣


推薦閱讀:

未來的藝術將往什麼方向發展?
藝術品的「藝術價值」是什麼?它是如何衡量的?
如何欣賞現代繪畫藝術?
在藝考中形成的審美究竟該不該改變?向什麼方向改變?

TAG:兒童教育 | 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