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基礎上繼續發展嗎?


從比較微觀的角度答一下。

先寫在前面

1.眾所周知,維特根斯坦的哲學一般分為早期和後期(一些哲學史家認為還有一個中期,無關緊要),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其後期哲學在眾多方面無疑是反前期的。維的早期哲學,以&<邏輯哲學論TLP&>為中心,主要為羅素(邏輯原子主義)和維也納圈子(Vienna Circle)繼承,這一思路從Carnap發揚光大再到Quine的批評,基本代表了分析哲學歷史的主流發展。出於我個人和學界的興趣,以下圍繞維的後期哲學。

2.一般來說,學界有兩種研究維,或者說研究哲學史的方法,一種是針對文本的歷史研究,專註於例如某某哲學家的本意,一種則是把其觀點放到現代語境,尋找其有價值的內容。這兩種研究方式各有其目的(針對不同的目的,二者不能直接拿來比較好壞),我個人關注後一種,而題主的問題大概也是後一種的,以下稱第一種為文本解讀。

這兩種研究方法在維特根斯坦那裡差別很大,畢竟他是一個-現代的-「非主流」(觀點和主流相距甚遠)-哲學家,另一方面又聯繫緊密,這主要是因為

3.在其早期和後期哲學中,維特根斯坦分別嘗試了兩種截然不同,聞所未聞,但都同樣令人蛋疼的寫作風格,我是說除了他的弟子Anscombe,我再沒見過誰像他那樣寫作嚴肅的哲學著作了(話說這種東西放在今天,根本沒有能出版的可能)。正因如此,學術界對於(後期)維的本意是什麼莫衷一是,而且分歧大的離譜。而且

4.後期維討論的問題範圍極廣,各個主要哲學領域應有盡有,而且他的寫作風格使得這些討論看上去非常零散(無論是否實際如此),由於維的寫作風格以及他的觀點和主流的巨大差別(還有當代分析哲學做問題的方式),對維的發展大多會集中在一些單獨的問題上,而往往較少聯繫。除此之外,與其說維是地基,他的工作大多是我們看不到地基的空中樓閣,所以以下介紹大多不能說是「在維的基礎上」,而僅僅是和維有所關聯,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無論是否符合維的本意。

5.這個回答里都是我現在知道的,當然不全面,以後還有可能補充或修改。

(2017.4.30. Cambridge Press最近要出一本關於Wittgenstein和Davidson的想法的相交處的論文集,也許會很有意思)

正文

一些發展領域,不分先後

  • 形而上學 metaphysics

無,沒有

  • 認識論 epistemology

當代認識論的主要議題圍繞著justify的各個維度,而這並非是維那時的問題。不過,維的後期著作&詳細討論了他對(認識論)懷疑論的觀點,然而由於這本書過於曖昧晦澀非常規,雖然大家都會說這本書很重要什麼的,但在我所見範圍內除了一些文本解讀並沒有太多相關工作。一些哲學家會認為維或多或少是epistemic contextualism的來源之一,但從來不會回到維的文本上。

(2017.2.28日 補: In the contemporary Analytic literature, outside the specialism of Wittgenstein studies, On Certainty has inspired the inferential contextualism of Michael Williams, and the unearned warrant thesis defended by Crispin Wright )

  • 元哲學 metaphilosophy

在其後期哲學中,維發展了一種非常非常特別的元哲學立場。除他以外,再沒有哪個哲學家持有這種觀點。而且最難的問題是維是如何到達這種元哲學立場的,不過可以說的是:

1.日常語言學派(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y),主要在二戰後的Oxford流行了很久,毫無疑問是受後期維特根斯坦啟發發展的,雖然維本人對此很不屑。但這一部分工作在分析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姑且可以說是在維的基礎上發展的,代表人物有Austin、Ryle、Strawson等。

2.一些哲學家,尤其是文本解讀者會非常中意於解釋維的元哲學立場,不過這些工作並沒有對維做出發展。McDowell倒是會自稱自己是一個quietist(作為一個麥兜黑,我堅持他完全沒搞懂維特根斯坦,不過考慮到他在Oxford待過,還和Evans做過同學,我懷疑他可能是故意的。)

3.一些歐陸的後現代,還有身在美國的Richard Rorty經常討論維的元哲學立場,主要是這種觀點和反本質主義等立場的關聯,不過很多時候他們只是用維作為一面旗幟而已,我不認為這是在其基礎上的發展。

4.一些當代工作者試圖將維的元哲學立場和某種形式的元哲學自然主義或反自然主義立場相融合,從而將他的觀點帶入到現代討論中,但這一部分工作也稱不上是基於維的發展。

  • 語言哲學 philosophy of language

後期維討論了一些語言哲學的問題,但顯得很零散,其中一些

1.圍繞著維的著名口號「意義即使用」,當代議題叫做conceptual role semantic,這個議題在如今已經有了大量相關討論。

2.維的專名理論也許最接近於Strawson和Searle的cluster descriptivism(比如&<哲學研究PI&>§79,但我個人確實認為維的觀點要比這激進),所有這些議題在Kripke的&那裡都得到了進一步和非常充分的討論。

3.維特根斯坦的命名觀看上去和Quine的翻譯不確定性以及Davidson的徹底翻譯問題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後者的工作並不基於維,而且二者存有很多重大的分歧。

  • 數學哲學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後期維特根斯坦也花了很多篇幅討論了數學哲學,然而由於1.曖昧晦澀;2.只有初等數學;3.沒有解釋數學的可應用性,故而除了文本解讀這部分工作在相關領域影響極小。我所知唯一一個會不時提到的只有Crispin Wright,當然Wright本人有一整套和維在很多方面相抵觸的數學哲學立場(neo-logicism)。除此之外還有一個following rules problem,由於這個問題牽涉過廣,我們在後面介紹。

  • 心靈哲學 philosophy of mind

終於來到大頭,也是我個人最感興趣的領域。在維的後期工作中心靈哲學的諸問題毫無疑問是佔據最多篇幅的。

1.self-knowledge:這一塊是維的主題之一,當代研究中大家也時不時提一句維特根斯坦。值得注意的有兩個方面:

Ⅰ 私人語言論證(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的靶子(之一)無疑是羅素的acquaintance theory。而後者在今天有很多支持者(以及相應的改進和發展),例如Brie Gertler,David Chalmers。這些工作不算是在維的基礎上,而是在維的反面,不過引用一段Chalmers

Of course, the view I have set out here is just the sort of view that Wittgenstein directed his 「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 against. The nature of the 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 is contested, so in response I can say only that I have seen no reconstruction of it that provides a strong case against the view I have laid out.

確切的說我們並不清楚維到底是怎麼反對的,具體的論證是什麼樣的,所以不會多提維,而是更多的應對Sellars的the myth of the given以及其他一些問題。(當然麥兜把私人語言論證解讀為正是對the given的拒絕,又一次的我認為這是錯誤的,或更準確說是非常不完全的)

Ⅱ 維特根斯坦本人在self-knowledge方面的正面觀點並不明朗(有學者認為他根本沒有正面觀點),在Varieties of Accounts(上)這篇文章里我介紹了對維的各式各樣的解讀(還很不完全,例如沒有介紹Wright的解讀),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種expressivm,雖然不知道是否是維的本意,不過公認它最早是維提出的,相關研究算是在維的基礎上的發展了。

2.self-consciousness:

Ⅰ immunity to error through misidentification(IEM,這個術語好長),被認為首先是維在&<藍皮書&>中提出的自我意識的特性之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待解釋現象。

Ⅱ 維特根斯坦本人對自我意識很可能持有一種the deflationary view(比如PI §412,麥兜解釋不了這一點,所以覺得維在這裡是逃避,呵呵),不過他的弟子Anscombe在這個問題上表述的更加清楚,所以當代的討論會以Anscombe的版本為準,而不會回到維。

3.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and mental/perceptual content:

(2017/5/2 &<Wittgenstein and Perception&> 2015 Routledge Press)

這個議題的術語都很現代化,所以只能從維那裡找到一些線索

Ⅰ 麥在&中發展了一套相關理論,並自稱是在維的基礎上的。

Ⅱ 在mental imagery和imagination方面維做出了一些重要區分,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和觀點,在當代討論中也是會提及維比較多的一個問題域,無論是支持或者反對他。

4.other minds

Ⅰ 關於other minds的conceptual problem一般認為是維率先提出的。

Ⅱ 在other minds方面維特根斯坦一般被認為是一個行為主義者(behaviorist),其直接的發展包括Malcom、Ryle等人(Quine雖然也是一個行為主義者,但和維沒什麼淵源)。(在PI§307-308中維自己對行為主義有一段曖昧的評論)

5.following rules and intention(這一塊有時也被歸到philosophy of action里)

Ⅰ 因為Kripke的緣故,following rules problem是所有當代哲學議題中最維特根斯坦的一個。討論也非常廣泛,在philpapers下有這個標籤Rule-Following - Bibliography - PhilPapers。這個問題本身牽扯極廣,在維那裡涉及到他的數學哲學、元哲學、私人語言論證等等部分,但在今天被限制在一個很小的問題空間中。

Ⅱ 維特根斯坦本人也大量討論了和intention以及intentionality相關的各種東西,然而除去文本解讀這一部分的相關工作很少,但Ascombe的&是在維的基礎上的重要發展,雖然和維一樣讓人看不懂。

6.qualia

Ⅰ 維的著名比喻the beetle in the box有多種不同的解讀,按照一種常見(庸俗)的理解,這個段落提供了一個關於qualia的ineffability的說明,一些哲學家(比如Block、Shoemaker)認為維在這裡提供了一個absent qualia的例子(或者說,可能性的說明),在其他的地方維提供了個體內部的inverted spectrum(也許是維率先提出的)的例子。不過這算不上是發展,而是從維那裡找到了一些問題。

Ⅱ 然而我個人非常傾向於把這個比喻解釋為Chalmers的the paradox of phenomenal judgements,因此它才是重要的。Dennett把他對qualia的取消主義立場視作對維的理論的實踐。

7.除此之外似乎有一些哲學家在討論memory、color等比較偏門的特定問題時也會提到維特根斯坦,但我個人並不太了解相關問題。

  • 倫理學和美學

不了解,不知道,不感興趣

我目前所知大致如此。


有的,比如克里普克就繼續探討過維氏的「遵循規則」問題,語言遊戲代表的某種意義使用論與反本質主義也有很多人在推動,另外維氏的私人語言論證等是現代心靈哲學(尤其是研究語言與心靈關係方面)中很多論證的發端。


謝喵。。。欠了很久的一篇回答了,前段時間比較忙,這幾天集中解決一下,過段時間又要開始忙了。。

答案是,部分繼承,但是不再擴展,整體方法和命題都向闡釋論轉向。

維特根斯坦分析學派起家,前期是圖像論為核心的理想語言學派,認為哲學是澄清思想的活動,目的是為思想的表達劃界。後期開始關注「闡述」,開創了以語言遊戲說為核心的日常語言學派,認為對語言的理解不能脫離語言的日常使用和生活形式,哲學的意義在於治療哲學因語言的誤用而得的語言疾病。

但是呢,當代語言哲學一定程度上沒有再擴展老維的基礎,已經開始不把「表述修正」這類命題作為主流了。語言哲學內部的語用學開始從修正闡述論,過度到完全的哲學闡述論了。其核心方法在於「意義追訴」,而意義追訴的基礎在於「語境」。

從本體論上來說,語境沒有哲學本體,其本體性質在於變化與理解的過程中,作為語義最高約束來實現。

從本源論來說,語境是意義發生和理解過程中無法拋開的主客觀因素的集合,也是語義追訴的基本問題。

從方法論上來說,語境分析的目的在於消除傳統的本體論發問以及祛除邏輯語形,以及知性思維的限制。

簡而言之,語境分析在於弘揚人文本性,

即:沒有確定,唯一,最終的意義或概念能夠成為本體。

若有,則在於意義的語用生成和理解途徑的一種動態的語言實踐過程之本身。

和早期維特根斯坦的不同在於:

從認識論來說,

當代語言哲學是繼承了維特根斯坦的「語言轉向哲學」的。但是和初期的語言哲學學派「試圖尋找某種新的理想語言或者某種意義本體來取代傳統哲學的本體觀」是不同的。而是傾向於通過邏輯結構分析和概念分析,來尋求意義的最終本體論式的求解,而語境作為本體論承諾的基點和標準,從而避免傳統分析中的不可通約性。

其次,語境的動態本體論性一定程度上就否定了「終極意義」的存在,也否定了傳統認識論中關於「發問」的物質本體的落腳點,從而一定程度上排斥了語言的「形式邏輯化」,把語言對象作為標準的知性分析給剔除,開始繞開語言的語言性本質,從而分析語境構建中的主客觀成因,把本體論意義完全置身於「理解」和「過程」之中。

最後,語境作為相對於動態的整體關聯體系,具有「相對性和非終極性」的最高約定,也確立了語境在語言實踐中的本性,而這一切的依託前提就是本體論的存在。所以日常語言的顯性或者間接性演進之中,否定了將具體闡釋離開語言本體去自然科學化,因為環繞語言主體和理解主體間的主客觀語境條件和隨之而來的主體間性的存在,越是過於苛求實證的方法,其關聯混亂度就會被認為放大,故而把維特根斯坦的抽出「確定性意義」的方法改造成了「在理解過程中代入意義」的方法。

這便是當代語言哲學和早期語言哲學的部分繼承,部分拋棄,錯開發展,換新視界的關係。


如果一個人進行思考還需要藉助語言,那就還不能說是天人。天堂就在不藉助語言進行思考之上。


維特根斯坦有點像尼采,對後人的啟發性更大,尤其是《哲學研究》開創的日常語言學派,開啟了語用學轉向,給後人帶來了相對主義的後現代氛圍。必須要注意的是,維特根斯坦的本質身份不是語言學家,不是邏輯學家,而是哲學家,前兩個研究對象是他解決問題的途徑。


奎因比維特更偉大,說得既清楚更全面。


有,比如上面提到的克里普克,還有麥克道爾等人,後現代有羅蒂等人。

可以說也是一個分支了。


祂只是個辟支佛,然而這也夠普通人喝一壺了。至於發揚嘛,誰能靠他那套理論弄出特異功能,那就是新的發揚。不好還是在玩遊戲。


維特根斯坦不算主流語言哲學,算是旁支。


語言哲學上繼續發展的有,在維特根斯坦的基礎上發展的基本沒有。


推薦閱讀:

什麼是現象學?
數學究竟是真實存在的,亦或是人類精神的產物?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怎麼解釋?
我們為什麼對我們的邏輯深信不疑?

TAG:哲學 | 維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 | 語言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