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調性的音樂怎麼欣賞啊?

覺得就是噪音,如果不好聽的話還算什麼音樂呢……


現代音樂的音樂語言和傳統音樂是不同的。所以,聽現代無調性作品的時候,首先,要放棄在聽傳統作品時對流暢的旋律、和聲的期待。其次,個人覺得,在聽無調性音樂的時候,不要刻意在心中強化它的無調性的事實,然後聽的時候刻意注意無調性因素,刻意試圖去理解它。如果想要理解無調性音樂,那幾乎只能是在專業音樂理論的基礎上。所以,個人的建議是,不要抱著聽「無調性音樂」的態度去聽,而要抱著聽「音樂」的態度去聽。勛伯格和莫扎特,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把所有的音樂都以一種「聽音樂」的態度和角度去聽,應該會更容易接受不同的風格。


給你個無調式的創始人勛伯格的例子吧,

1.歷史成就。

Symohonie de chambre n.1 (1906) 最早的Emsemble之一。

Quatuor à cordes 第二首,最後一樂章開始在歷史上正式調式瓦解。

Pierrot lunaire (1912),史上第一首無調性。以及現代樂組合(contemporain ensemble)

總結:勛伯格瓦解調式,產生了無調式以及十二音體系。

2.哲學理念:expressionnisme

當期作曲家,受到表現主義形式的影響,開始通過弗洛伊德的Psychanalyse(精神分析學),去研究人的無意識(Inconcience)之後的心理狀態以及病態反應。

勛伯格的作曲很受納粹影響,作的東西非常表現化,已經不再停留在音樂里了,而是延伸到對人類本質的探討以及對時代的憤怒和病態的恐懼。要知道,他在納粹期間恢復自己猶太人的身份,他的學生,維也納新樂派中的Webern,在去薩爾茨堡探望女兒的時候,因宵禁被誤殺,你能想像那個年代的動蕩以及人心的不安嗎?勛伯格把這些全部通過作品表達出來,沒有旋律性的音樂,但是能讓你極速進入狀態窺探歷史最黑暗期。建議你在聽他作品時,看歌詞翻譯,比如Pierrot Lunaire的神經質,其中有一句齜牙咧嘴的唱:「cette pute !」意思是(這個 婊 子)精彩的,是這種歇斯底里的精神狀態。

3.專業技巧。

Serialism十二音體系,打破一切之前的音樂規則,如同Kant的天才論里說的:「天才給了藝術一個全新的規則。」

勛伯格早期研究了很多瓦格納以及勃拉姆斯,他的作曲方式,很多都是「contrepoints」中文即對位,或者數字低音,這是巴洛克時期的作曲方式。

他將文學,音樂,音樂技巧,以及人性的探討成功的揉合在一起,把曲子帶給觀眾的衝擊達到極致,讓人直觀的面對最黑暗病態的一切。這種倔強,在這個年代,是個英雄。

4.勛伯格,並不屬於學院派作曲家,建議你聽一首《華沙倖存者》,好好的讀歌詞,再去聽音樂,如果你對二戰期間的納粹集中營了解,相信你在聽到第一刻,頭皮會直接發麻,當初我在接觸這首曲子時,哭了四個小時。

聽音樂,要聽其動機,在聽一個人的作品前,先不談有調無調這麼專業性的問題,先談談這個人為什麼寫這個曲子?

無調性音樂,注重的是樂器的音效色彩,而不是停留在和弦或是節奏旋律音級這些東西上,你不能拿著聽莫扎特的心情去要求無調性。簡單說,就是如同電影音樂,講究的是畫面感。

音樂一直都是和當期政治以及哲學緊緊掛鉤的,這些時代精英,記錄的是一個年代,一種思想,以及變革。這些都是你在聽一首曲子之前,要做的功課,也許只聽了一次,卻比一百次更理解這首曲子。


無調性音樂我覺得是要結合其誕生的前因後果來理解,不然聽起來真的完全不著六四。

自打貝多芬以後直到瓦格納,古典音樂的作曲準則,Functional Tonality,被作曲家們認為已經再也榨不出東西來了,山窮水盡,在這個系統中再也做不出新東西了。

所以音樂家們急於創造出一種新的系統。一時間也新出了好幾個系統。

而其中,勛伯格則在創新中解放了不協和音。 他和他的弟子們被稱為維也納第二學派,也都很出名。但是無疑要從勛伯格說起。

不恰當地形容一下:聽眾覺得多米索是和諧的,多來發是不和諧的。勛伯格則認為,這個」和諧/不和諧 」 的標準是隨著時代發展慢慢改變的,現在(20世紀初)的音樂就有很多東西在巴洛克時代被認為是不和諧的。現在的「噪音」也會在未來被觀眾接受。於是在編曲的時候採用了其他的音律準則。 聽上去就是,那樣。

另外,勛伯格的無調性時代,一般被歸納於表現主義的藝術流派。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品,表現的是這樣的精神狀態:

是否和勛伯格的音樂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有些類似呢? 一種人類在獨自身處摩登社會中的無助和焦慮。 勛伯格本人在那個時期也正經歷一段失敗的感情,心情顯然不是太好。很多推測這樣的心境導致了他創造了那樣的作品和流派。

勛伯格認為他所做的是在發揚光大日耳曼音樂傳統,除卻旋律音階間的不和諧,音樂的其他方面有很多借鑒古典的浪漫主義的地方。

另外無調性這個系統有其局限性,寫不長,勛伯格於是之後創造了更為概念化的序列音樂,聽起來更加的亂七八糟。

----------------------------------------------

歸根結底我覺得,

1,勛伯格覺得終有一日觀眾會接受旋律的不和諧

2,結合時代背景,這個流派的音樂就是要讓人聽了產生不爽的感覺。


哈哈不好意思我也要沿襲一下知乎陋習講個故事了。

高中的時候為了「拓展知識面兒」(裝逼)特意去買了Miles Davis的&,又特意去看古典音樂史覺得斯大文斯基、勛伯格什麼的好像很酷找來聽了一下。這兩伙風格么反正就是怪怪的感覺,沒覺得多好多不好。就扔那了。

N年後。

為了能做DJ不得已進了電子音樂的坑,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後來有一天,偶然再次聽到了波普爵士,突然就茅塞頓開了。

後來有一天,要寫這篇幫新手入門聽電子音樂的文章:

裝個逼,從藝術扯起--DG談鑒賞電子音樂和電子舞曲 (二) - 知乎專欄

涉及到一些美術內容,表現主義什麼的,又特意學習一些相關內容,又發現原來古典音樂也有表現主義,於是就這麼再次來到了勛伯格這了,就又拿出來聽了一下。

我擦擦擦擦……擦,汗毛倒豎的感覺真美!

要說的就是,其實咱聽音樂需要一點兒像是緣分的東西去推動。有的東西您欣賞不了,那就先不欣賞唄。我覺得任何「怎樣欣賞XXX」的這類問題,實際上都是沒有存在意義的。體驗上的事,他人的經驗永遠都不能代替你親歷的。所以,除非你跟少年時代的我一樣為了裝逼,否則就一點兒都沒有必要硬著頭皮去試圖理解自己根本不感冒的東西。音樂這東西就是用來聽著爽的,你感覺不著那個爽勁兒還非要別人給你講解哪裡爽,就好像媒婆給你介紹一個你根本不來電的姑娘,她把這姑娘吹上天,你對她可能還是不來電。

如果非要讓媒婆描述一下這個姑娘到底好在哪的話,推薦您讀一下剛才引用的那篇我的專欄文,雖然說的是電子音樂,但根兒上講,一切在當下似乎是「非傳統」的音樂都差不多。嘗試一下坦然地去接受耳里聽到的聲音給自己的一切刺激,不要去想它是否符合「傳統」「規矩」,這種情境下,不僅僅「無調性音樂」,其他奇奇怪怪的音樂或許能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你面前。當然還要看緣分:)


1. 音樂好不好聽是因人而異的,就像食物好不好吃一樣,你不喜歡吃的食物你可以不吃,或者嘗試著去喜歡吃,音樂同理。

2. 首先多聽,其次學樂理。


看譜


推薦閱讀:

歷史上的古典音樂大師們聽到現代金屬樂會有何反應?
交響曲是如何進行鋼琴等樂器的獨奏改編的?
有固定音高/絕對音準/絕對音感怎麼培養?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音樂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