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績效考核中,MBO與KPI的聯繫和區別?


正好就是做績效這塊的。我來談談我對這兩者的一些看法吧,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希望能和大家交流,畢竟找到專門做這領域的人共同討論真的很難。

--------------------------------------------------------------------------------------------------------------------------------------------

先說下KPI,這方面我做了兩個公司,在現在公司建立了一個KPI的體系,對此還算有點認知。KPI考核是對關鍵指標的考核,而關鍵指標如何來,來自於公司戰略目標。很多每年年底會制定下一年度的經營戰略計劃,對下一年度的公司整體經營做出一個目標,比如下一年度公司整體經營力爭上一個新台階,產量比去年增長50%,銷售同比增長XX云云。這個產量、銷售。。。就是公司的戰略目標,根據這個戰略目標,我們就需要進行分解,把戰略目標變成實際可操作的部門目標,我們會把與這些目標有關的部門列示出來,根據各部門的職能把戰略目標調整為部門的關鍵指標,舉個栗子,比方說產量涉及到採購部門的原材料採購指標、零配件車間零配件生產指標、工藝車間工藝合格率指標、總裝車間裝配數量指標、檢驗部門質檢率指標。。。。當然這個栗子非常簡單,實際上每個部門圍繞產量的關鍵指標會有三到五個左右,而且每個指標還要涉及到相互的關聯性,畢竟生產環節是層層相扣的,而且戰略目標是年度的,在分解呃時候還要考慮到階段性的問題,這裡面太複雜,這裡不再表述。從上面的栗子可以看出,KPI是自上而下的戰略層面目標分解而來的關鍵指標

接下來再說說MBO,目標管理,這個我在制定目標的時候也會用到,其實在編製公司目標的時候,這兩個是相容的,為什麼?我們往下看。好了,剛才我們看到KPI是關鍵指標,既然是關鍵指標,那麼設置的就不會太多,因為對於戰略層面來說,把握住關鍵點就可以了。但是我們的企業管理可不是就靠關鍵指標就能運行的下去的,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日常的工作特別是事務性工作如果進行目標設置和考核?這時候就需要MBO上場了。MBO的出發點是通過員工或者部門提交的工作計划進行目標的設置,是自下而上的指標。再舉個栗子,拿行政總務來說,他們的工作目標很難通過戰略目標的分解而產生,因為他們工作內容和性質與戰略目標關係不大,但又需要對他們進行考核,那隻能以他們日常工作內容制定目標,比如客戶(業務部門)投訴次數、文件遺失次數、合同審核及時率等等。歸根到底就是通過工作計劃設定的目標。

以上就是兩者的區別,那麼他們的關聯性就是一個公司的目標需要既有KPI又要有MBO,單純用一個方法去設定目標是不全面的,這就是兩者的聯繫。


說一下我的看法吧,雖然不是很對,交流,不喜勿噴。

從績效管理的發展歷史來講,MBO要比KPI早,作為管理界普遍認可的管理方式,可以認為KPI是在MBO的基礎上優化而來。

就具體操作來看,MBO強調製定目標,完成目標,企業對員工的約束就來源於制定一個目標要求員工必須完成,比如銷售,要求每月銷售額完成100W。KPI會關注員工的工作對公司整體目標的實現是否有關係,嚴格意義上來講,KPI是由上至下分解的企業戰略,比如公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拓寬市場,那銷售員的考核可能就更側重於新客戶的開發,而不是老客戶的訂貨量居第一位。

所以會有戰略性KPI的說法,鮮見戰略MBO的說法。

樓上說的KPI宏大,MBO事務,我認為欠妥,企業裡面的績效管理沒有固定的好方法,適用既是最佳的。

MBO設置的指標可能會多而雜,難以分出哪項對公司的幫助更大,可是設置的過程會簡單。

KPI需要設置的指標少而精,做好了能幫助公司發展的更快,可是設置的難度大,設置錯了就得跪了。

最後總結一下,我認為KPI是優化的MBO,更精準的MBO,更加提煉的MBO。

(網上還有幾種說法,比如「MBO注重過程,KPI注重結果」個人不是很贊成。也有說「MBO只關注結果,KPI強調完成結果的關鍵點」一般贊成,主要是沒看懂)


1.
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簡稱MBO)是美國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於1954年提出來的,最初的提法叫做「目標與自我控制管理」。德魯克認為,並不是有
了工作才有目標,而是相反,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目標管理通過目標的溝通、分解和鏈接,能夠使大家在對目標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彙集組織中每個人的力量,向著共同的目標邁進。因此,管理者應該通過目標對下級進行管理。當組織最高層管理者確定了組織目標以後,必須對其進行有效的分解,轉變成各個部門以及各個人的分目標,管理者依據分目標的完成情況對下級進行考核、評價和獎懲。目標管理是結果取向的績效評估方法,其基本思想在於一個組織必須建立大的目標,以作為組織的方向,為達成大的目標,組織中的管理者必須設定基本單位的個別目標,而各項個別目標應與組織目標協調一致,從而促成組織的團
隊建設,並得以發揮整體的組織績效

1.
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考核是通過對工作績效特徵的分析,提煉出的最能代表績效的若干關鍵指標體系,並以此為基礎進行績效考核的模式。KPI必須是衡量企業戰略實施效果的關鍵指標,其目的是建立一種機制,將企業戰略轉化為企業的內部過程和活動,以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持續地取得高效益。包干與一票否決的績效管理法,可以視為KPI考核的極端的例子。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MBO,目標管理的實質是「目標績效導向的自我管理」,目標體系、有效的授權、雙向的溝通、自我激勵是其構成要素。強調目標的完成,而不以其中的完成過程、完成原因為重點;而KPI考核體現了量化和突出主要矛盾的管理思想;


說實在的我也開始困惑。google下後總結覺得:MBO是直接的目標結果,KPI是產生目標和結果的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性指標,這些指標是可以量化的,具有重大影響的。


MBO體現的是object,即目標;KPI則更體現的是結果。目標不等於結果。目標應該更大,關聯結果則是達成目標,需要的階段性結果。

但從KPI來做績效,跟上面同仁回答的很容易走偏,如果沒有對焦目標的化。比如銷售團隊通常會在年底衝量,這時候的純粹的銷售KPI的評估就使得銷售團隊從正常的銷售走極端的銷售。

因此,才有了OKR的出現。OKR更簡單,它能簡單的理由其實更簡單。說這個之前,我覺得我有點偏題,按照初始說法,OKR不是績效考核工具。它是企業管理的戰略和戰術工具。(你也可以認為是framework,就是裡面可以包括其他的流程,比如scrum等)

其實管理是跟隨技術的進步而進步的,以前IBM做的打卡表用於工廠的計時管理,那麼,現在什麼指紋打卡,釘釘的網路技術打卡也有了。所有的技術本身都沒有對錯,關鍵還是使用它的人。

比如說,通常的研發企業都不使用打卡工具。這是因為打卡沒有明顯的提升工程師的效率和能力。 - 這裡扯談了一下。

OKR的簡單體現在三大原則:

  1. 全員參與,透明、公開。 - 全員,公開,透明 - 保證整個企業的目標是一致的

2. 聚焦,2-8原則 - 企業資源是有限,目標太多就是啥也做不好

3. SMART - 可度量 - 落地的結果是可以度量的,至於要達成目標使用什麼辦法,則自個去擼吧

其實,根據我使用的經驗來看,OKR也是從SCRUM一些精髓來建立起啦的。這裡就不做對比了。

所以,如果是一個小的創業團隊(15~20人),使用SCRUM管理就可以了。SCRUM唯一不足的就是,它的考核是針對一個小組,不針對個人。那麼,如果考核個人可以加上一個360環評就可以了。

關於績效管理和考核真是大問題。

其中還包括:

  1. 職業定崗和通道問題

2. 不同崗位的績效問題,比如:研發企業的財務和工程師績效評估就迥然不同。


個人認為MBO是一種績效管理的方法或者說原理,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實踐》 中最先提出的。強調目標源於組織任務和使命執行者參與制定目標目標需要SMART績效結果與獎懲掛鉤。KPI則是在MBO踐行中的細化,更加強調目標分解的過程是:從組織戰略-KRA-KSF-KPI,從思想上遵循帕累托定律抓住20%的Key。所以我理解MBO和KPI是原理和操作方法的關係或者是基礎版和增強版的關係。


其實現實中的用戶在使用哪一種方式時,並不一定明確自己使用的是KPI還是MBO。以我實際操作過的大量案例來看,用戶往往會提出自己的管理實際運行方式,不是絕對的KPI或者MBO,大部分用戶會用「目標管理」或者「目標督辦」或者「指標考核」等稱呼來描述自身的管理需求。而這種管理需求個性化很強,特別是政府和大型國企,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一般都以自己的定式。

目標績效考核這個領域確實很複雜,需要具體案例具體分析。


能不能理解成,kpi是宏大的,比如公司的總目標,業績增長之類的;而mbo是對個體來說,事務性的,具體的工作內容。


推薦閱讀:

如何考核產品經理的績效?
互聯網公司如何進行績效考核?
微軟和谷歌是如何對開發人員進行績效考核的?或者說對於開發人員要如何考核績效?
如何做一次有效的績效考核面談?
如何對醫生的業績進行評估?

TAG:績效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