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方程模型 和路徑分析的區別,原理是否一樣?
結構方程模型的思路是不是和路徑分析一樣呢?從一些資料中看出是這樣的。
1、路徑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型的區別和聯繫: 這是很多初學者感到非常頭疼的一個問題:我們明明是奔著路徑分析來學這門課的,可是學來學去只學了一個結構方程模型,甚至連路徑分析都不曾提到過。那麼,路徑分析究竟和結構方程模型之間有什麼纏綿悱惻的故事呢?應該說,目前為止有三種態度,第一種是:路徑分析就是結構方程模型,結構方程模型就是路徑分析,兩者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的稱呼。一些課本、老師對這兩者不作區分,實際上就是抱著這種態度;第二種是採用原始的最小二乘法的路徑分析屬於路徑分析,而採用先進的最大似然法的路徑分析屬於結構方程模型,以方法的不同來區分兩者,同時也暗示:結構方程模型屬於一種特殊的路徑分析;第三種觀點是:存在潛變數的結構方程模型屬於結構方程模型,不存在潛變數的結構方程模型屬於路徑分析。這種觀點暗示:路徑分析是一種特殊的結構方程模型。
在某種程度上,我同意第三種觀點:路徑分析屬於特殊的結構方程模型。要知道,完整的結構方程模型包括測量模型和結構模型,而沒有潛變數,意味著沒有了測量模型,只剩下結構模型了。因此,準確的應該說:路徑分析是只有結構模型的結構方程模型。
2、內生變數、外生變數、觀測變數、潛變數、中介變數。 結構方程模型為了自身研究的便利,在圈子裡設計了一大堆特殊的名詞,什麼內生變數、外生變數、觀測變數、潛變數、中介變數等,其中最讓人頭疼的就是前面四個的交叉,於是就有了內生觀測變數、內生潛變數、外生觀測變數、外生潛變數,這四種變數的辨別雖然對統計沒有什麼幫助,但是在描述的時候卻帶來很大的便利(至少和liserl需要記憶的那一大堆相比希臘字母相比要方便多了)。不過,對於這四種變數的區分卻是不少人迷糊的地方。林嵩在《結構方程模型原理及AMOS應用》一書當中聲稱:外生潛變數、內生潛變數、中介潛變數對應的觀測變數就是外生觀測變數、內生觀測變數和中介觀測變數。可是實際上,只要你認真的看過AMOS的變數列表就會發現,外生潛變數對應的觀測變數實際上也是內生觀測變數。林嵩在這裡主觀臆斷了一下。至於中介潛變數、中介觀測變數的說法是否準確這裡不置可否,下面就談談這個中介變數的問題。3、中介變數中介變數和調節變數是極容易混淆,卻又存在本質區別的兩個概念,不少心理學方面的文章專門論述了這兩種的區別和統計方式。應該說,他們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這兩個概念;但是,由於他們區別和統計這兩者的主要依據是回歸分析,所以結構方程模型出來以後,一切都又亂套了。在結構方程模型中,A----B----C這一個路徑,B可能是中介變數,也可能是調節變數,也可能既不是中介變數,也不是調節變數。因此,話說回來,結構方程模型所倚重的並不是擬合過程,而是理論建構過程。因此,如何在結構方程模型當中區別中介、調節變數,目前來說只能夠倚重理論建構了。
最近在學習SEM,看到一個視頻(Youtube)很好地講清楚兩者的關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17vAorzd10
下面是視頻中SEM 和Path model之間關係的示意圖:研讀過結構方程模型相關的文獻,第一個回答在講結構方程模型和路徑分析的區別方面略有問題。
個人理解如下:
在SEM(結構方程模型)中,只有測量模型而無結構模型的回歸關係,即為驗證性因素分析(CFA);只有結構模型而無測量模型,即潛在變數間因果關係的探討,相當於傳統的路徑分析,是這樣的,路徑分析是結構方程的前身,為了研究遺傳學的問題,生物學家Sewall Wright開發出了路徑分析的方法,下圖闡釋了路徑分析的原理。
(來源:
Wright S. Systems of mating. I. The biometric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 and offspring[J]. Genetics, 1921, 6(2): 111)
可以發現,最初的路徑分析,要求潛變數X和觀測變數ABC的關係是潛變數X完全由A、B、C確定,
後來,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發現用這個方法研究自己的問題非常有效,於是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可以注意到的是,在社會科學中,一個潛變數很難由某幾個觀測變數完全確定,比如一個人的性格,很難說是哪幾個變數完全影響的,所以後來,路徑分析又結合了驗證性因子分析、偏最小二乘路徑建模、潛在增長模型、多群組分析等方法,改進成為了結構方程模型的方法,主要應用於社會科學領域。
同意anyway, 路徑分析就是結構方程模型的一種。結構方程模型也叫全模型,聽名字就知道了。它包含了路徑分析
推薦閱讀:
※公式x*x+[x]=10用matlab怎麼編程求解?
※斜橢圓怎麼從一般方程轉化為參數方程?
※如何理解這個 16 世紀的方程?
※這兩個是什麼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