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喜歡聽重低音和RAP,卻幾乎不聽中文歌?

不聽不代表不喜歡中文歌。

不聽不代表沒有中國文化素養。



上面的人全都走題了,零分。

沒有一個人準確回答了問題。

題主的問題是:為什麼有的人喜歡聽重低音和RAP,卻幾乎不聽中文歌?

答:我明白題主指的是Trap為代表的重低音很強的現代音樂。我也愛聽。這種非常強調重低音的音樂在中文音樂中比較罕見!所以!愛聽重低音的人不聽中文歌(先回答問題)。

以下為延展:

中國人對這種重低音的需求非常非常的少,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即使在中國人聽Rap的圈裡,喜歡重低音trap類也並不多。 也許是DNA的問題。我在美國呆的時候,黑人party時喜歡把重低音調的那叫一個重啊。。。。但是我覺得挺爽。也許是經濟原因,大部分80後之前的國人小時候沒有條件用上有點重低音的耳機或音響,沒有形成習慣吧。。。

絕大部分國人聽音樂的口味是雷同的,就是重視旋律,人聲,喜歡比較舒緩的,起伏不大的,歌詞貌似深刻或雞湯的。 像我這種就喜歡重視節奏的,重低音的,比較快的,起伏很大的,歌詞很罪惡黑暗的。。。。中文歌里幾乎沒有,現在慢慢有一些了。。。


先回應胡大爲君:Well, I give a fuck。

然後回應提問者:

首先,「重低音」不是一種音樂類型。不過如果妳就是喜歡聽重低音,又有什麼不好?請多聽各類的重低音音樂吧。重低音的世界是很豐富多彩的呢!Polygon Window 的 Quoth,Ulf Langheinrich 的《Degrees of Amnesia》,無法用家庭音響系統重現的二人樂團 Infrasound,這就已經是三種不同類型的重低音了。Infrasound 由於用到了耳朵聽不到的重低音,是必須用身體在現場感受的。開始計畫假期,去加州找他們聽吧。

Rap 是一種音樂類型。妳喜歡聽 rap,就好比喜歡吃蘿蔔牛腩,或是喜歡打網球一樣,請盡情享受吧。

至於如今的中文歌,雖然跟如今中國的一切一樣,和國外比差一大截,但歷史上還是出現過非常可愛的中文歌哦。我推薦葛蘭、張露、許冠傑、達明一派和崔健。希望它們能讓妳瞭解到原來中國人也做出過很讚的音樂呢。當然,京劇、蘇州評彈裡也有很多珍寶,知乎上有這方面的行家哦,請多多請教他們吧。

最後回應李如春老師:

今年是二〇一三年,不是一九八零年哦。而且音樂如果沒有生理刺激性,聽來幹嘛?精神享受嗎?可是精神和肉體究竟有什麼分別呢?腦子和心不都是一團肉嗎?您聽蕭邦和貝多芬的時候,試過感動得寒毛倒豎吧?我試過。那可是實打實的生理刺激哦。長期寒毛倒豎會不會影響某種身體指標呢……或許這是一個好的博士論文題目。

縱觀整個華麗的二十世紀音樂史,最燦爛的音樂,諸如爵士、搖滾、說唱、funk、soul、電子樂……要麼誕生於江湖,要麼勃興於江湖。廟堂之內的音樂,除了廟堂裡的人外,有人在乎嗎?江湖上的音樂家們,延續了音樂的生命線,反覆推進著音樂美學,其中一些人還在發達資本主義體系的幫助下賺到了錢,感動了萬千民衆。廟堂內的人,你們創造了什麼音樂?你爲什麼要頂著廟堂的光環,將音樂史劃停在一百年前?

請張開耳朵吧。

最後,送上一首好聽的中文歌:

Droplr ? 14 我愛卡力蘇.mp3


你問的問題我能理解

你說

不聽不代表不喜歡中文歌。

我也能理解

可是

不聽不代表沒有中國文化素養。

這句我就不理解了

什麼叫中國文化素養

文化素養和聽音樂的語言種類有個狗屁關係

英文韻腳和中文韻腳的運用是不一樣的

聽英文的時候 大多數會有一種侵略感

在中國這種侵略感只有在IN3和一些地下說唱樂手的作品中有所體現

聽RAP的人更多的是喜歡這種牛逼哄哄的感覺

國內一些歌手唱不出那種感覺 你不能說觀眾有問題

再說一句廢話

人家聽音樂高興就好了 你管得著么

PS 無論是搖滾樂還是RAP 國內外的我都聽 挑人而已


個人而言 每次重低音drop的時候我都能感覺到裡面的能量。rap的節奏也讓我興奮。這是音樂的品味不關中英文。 而我聽英文等等原因是為rap的lyric能說最多的故事同時保持flow。12歲開始聽的時候確實是為了學英語 當時聽不懂 幾年後加上正常的學習自己的英語真的突飛猛進


管得著人家愛吃包子還是愛吃麵條嗎


這個問題正如為什麼有人無肉不歡而有的人就是喜歡吃水果蔬菜每餐都很素一樣,個人喜好不同就能一言蔽之。

如果樓主想要討論的是不同種類的音樂喜好是否代表不同level的審美水平,還有不聽中文歌是否有裝b嫌疑,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教教我怎麼聽重低音


欣賞口味是很個性化的選擇,幾乎每個人都不一樣,你沒什麼特別。原因的形成很複雜,和個人欣賞經驗,趣味、知識、成長經歷、受教育情況、性格等因素都有關係。但不建議長時間聽重低音與rap,這些音樂生理刺激性較大,長期高強度的聽此類音樂會損傷聽力在內的很多身體指標。

欣賞中文歌,尤其是好的中文歌需要有一定的中國文化素養,建議學習中國文化後再聽。


我覺得這個真心的沒啥關係啊 就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 有的英文歌就是好聽 有的中文歌就是傻逼 個人喜好問題嘛 不用上綱上線啊


練英語聽力……當各種BT語速的rap都能輕鬆地hold住,何懼托福雅思的聽力……


就像有人喜歡zb,有人幾乎不裝一樣。


先吐槽。題主的問題問的很分裂。喜歡聽重低音、rap(重低音不是音樂類型啊墳蛋),與聽不聽中文歌有什麼必然的邏輯關係嗎?

音樂的品味就如同人們對於食物的品味一樣,是很私人的事情。

就好像我愛吃粵菜,你只吃得慣川菜,然後跑來知乎問為什麼有的人愛吃粵菜,卻從來不吃辣。是不是很無厘頭?

現如今,音樂的類型是非常豐富的,爵士、搖滾,soul、藍調等等等等,而且僅搖滾這一個類別之下就有無數小類別。就好像世界各個文化體系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而這其中中華料理又可以被粗略分為八大菜系,並還能再往下分一樣。你要問哪種最好?合你口味的就是最好。

所以,不用煩心於別人為何會喜歡你聽起來毫無感覺的音樂,只關注於自己喜歡的就好。

至於不聽中文歌,同樣基於個人觀點,如不考慮語言因素,類型同樣的中文歌確實毫無與歐美製作優良的歌曲競爭的資本。無論是作曲、編配、製作、歌手等,我們相對於歐美還是落後的。因此,如果不是特別在乎歌詞,不聽中文歌又有何不可呢?

當然,崇洋媚外裝13也是有可能的,呵呵。

另,反對@Lawrence Li 老師回應@李如春老師的內容。(以下內容完全與問題無關,無興趣可無視)

這是李老師寫的:

但不建議長時間聽重低音與rap,這些音樂生理刺激性較大,長期高強度的聽此類音樂會損傷聽力在內的很多身體指標。

這是@Lawrence Li老師的回應

今年是二〇一三年,不是一九八零年哦。而且音樂如果沒有生理刺激性,聽來幹嘛?精神享受嗎?可是精神和肉體究竟有什麼分別呢?腦子和心不都是一團肉嗎?您聽蕭邦和貝多芬的時候,試過感動得寒毛倒豎吧?我試過。那可是實打實的生理刺激哦。長期寒毛倒豎會不會影響某種身體指標呢……或許這是一個好的博士論文題目。

李老師的原意是需要注意高強度刺激性的聲音對聽力及其他身體部分的傷害。

這有什麼錯誤呢?現場搖滾樂可以達到115分貝,長期處於這樣的聲音環境中是足以致聾的,雖然有些不對題,但對於過於吵鬧的音樂對身體損害的提醒,是沒有錯並且必要的不是嗎。

其次,反對您有關生理刺激的觀點。您所謂的生理刺激如何定義?是如搖滾、重低音等會引起人體生理上的不適或損傷,還是因音樂而產生的任何反應都要算作生理刺激的範疇?您的原話是「感動得寒毛倒豎」,那我是否可以理解為,汗毛倒豎並非直接源於音樂的刺激,而是經過了 音樂刺激→ 精神波動→ 生理反應 這樣的過程呢?如果我前面說的符合您的原意,那麼您用「汗毛倒豎」與「刺激性音樂」所帶來的器官損害相比,就是赤果果的偷換概念了。

同樣來自@Lawrence Li老師

縱觀整個華麗的二十世紀音樂史,最燦爛的音樂,諸如爵士、搖滾、說唱、funk、soul、電子樂……要麼誕生於江湖,要麼勃興於江湖。

最燦爛的,請問如何定義?或者說誰有資格定義?用什麼標準定義?唱片銷量嗎?

廟堂之內的音樂,除了廟堂裡的人外,有人在乎嗎?

廟堂之外的音樂,除了廟堂之外的人,有人在乎嗎?

江湖上的音樂家們,延續了音樂的生命線,反覆推進著音樂美學

好吧,我已無力吐槽。您是覺著沒有爵士、搖滾、饒舌、藍調,音樂就再無生命?

或者您是想說CLASSICAL MUSIC自身在20世紀之後再無創新?不用提先鋒樂派或者勛伯格,我也沒有與您對拍音樂理論的學術功底,建議回去一試,僅德彪西、拉威爾等人,就已與被您用於舉例的貝多芬、肖邦有多麼巨大的差異。

任何事物都是在發展的,請勿因中文"古典音樂"的古典二字而真的認為它們只是老古董。

其中一些人還在發達資本主義體系的幫助下賺到了錢,感動了萬千民衆。

幫您補漏,讓音樂真正流行於民間的,除了資本主義,還有偉大的唱片工業。

在資本主義與唱片工業的幫助下賺到錢,感動千萬民眾的豈止您口中的「江湖音樂家」。只舉一個例子。卡拉揚一生所賺到的錢,不比他同時代的其他音樂明星少,而感動了何止萬千人。

廟堂內的人,你們創造了什麼音樂?你爲什麼要頂著廟堂的光環,將音樂史劃停在一百年前?

前半句不吐槽了。。。。

後半句,我想問,是誰頂著廟堂的光環了?大部分古典音樂從業者、愛好者,都沒有自認高雅,自覺高端大氣上檔次吧?頂著廟堂的光環這帽子扣的實在太響。

將音樂史劃停在一百年前,這事又是誰幹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您把CLASSICAL MUSIC劃停在一百年前了。什麼肖斯塔科維奇啊,富特文格勒啊,切利比達克啊,魯賓斯坦什麼的全被您給吃了。

請原諒我冒昧的逐句吐槽,只是槽點實在太多。

說幾句正經的。

我當然承認二十世紀以來開始發端的各種音樂類型的偉大,儘管有很多不和我的口味,但我將誓死維護(o(╯□╰)o)您以及任何人對於任何音樂類型的偏好的權利。

因為我一直認為:

欣賞音樂是個人的事情。

引用一段金庸先生的文字: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洒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對於音樂這樣無所謂對錯的東西,喜歡的就是好的。

CLASSICAL MUSIC現在當然是小眾的,尤其是在華語地區。卻絕不等於它是落後的、需要拋棄的。要論複雜與內涵,或者所能引起的人的共鳴,是大多數長度為3-8分鐘、和聲、解構簡單的流行樂所很難達到的。它們比CLASSICAL MUSIC受眾廣的最大原因在於,相比於CLASSICAL MUSIC它們要好接受的多。就好像19世紀的古典樂派、浪漫樂派與先鋒樂派的對比一樣。

20世紀之前也並非沒有民間音樂,CLASSICAL MUSIC也一直只是城市富人的小眾藝術品。民間音樂在20世紀前不成氣候,只是因為在沒有唱片工業,僅靠口耳相傳的民間藝人的作品,是很難流傳下來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現代唱片工業,就沒有現代的流行樂。而古典音樂之所以被譽為經典,恰恰在於其流傳上百年的生命力。

再舉最後一個不恰當的例子。要論銷量與讀者數量,莫言的作品與四娘的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看版稅收入就明了了),但你能說,莫言的作品是腐朽的過時的,或者以銷量論,作品被小四完爆嗎?

因此,我同樣要把「請張開耳朵吧」這句話送給@Lawrence Li先生。

音樂這樣的藝術中的任何一種類型都是有意義的,如果有興趣、耐心去研究,去認真聆聽,都可以體會到音樂所帶來的美妙體驗。沒有所謂高端與草根,沒有過時與燦爛,音樂也絕不是線性發展。美妙的聲音在任何時代都是美妙的。

以上。


(13點53)這個回答是我以前今天上午寫的,並不是上知乎寫的。

以下為正文

今天聽著中文歌,雙眼無神地盯著歌詞,就在眼神聚焦的一瞬間,就像彗星撞地球一般,一個念頭就這樣懟進了我的腦海里。「我想我可能發現我不太願意聽中文歌的原因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不太聽中文歌,可能是在初中,在那個人人都認為聽英文歌可以幫助學習英語的年代?也可能是在高中,在那個天天覺根本不夠,聽中文歌只能讓我分神不能催眠的時候?也有很多人問我「你不聽中文歌呀?!」在翻我音樂列表的時候,配上一臉驚訝到了極點的表情,就像獨自在地球上生活了一輩子,突然發現你的隔壁就是另外一個活人一樣驚訝。我能怎麼說,我一般只能笑笑「好久就不聽了」。

就在眼神聚焦的一瞬間我想了很多,以上就是我的一秒心路歷程中的短短一段。可能最開始我是為了獵奇吧,帶著青年人都有的叛逆,你們都聽中文歌我和你們聽一樣了該怎麼與眾不同。現在想起來也許叛逆中可能還帶著點對著未知國度的好奇,對於那片大陸的人唱什麼的好奇。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當時其他人(我認知中的)都在聽汪蘇瀧許嵩徐良,怎麼說呢,我是一個天生不那麼矯情的人,有什麼事情除非你和我超級熟(這裡應該有重點號,超級超級熟的那種)一般熟我都不會和你說的,也就對這種哼哼唧唧超級矯情的歌(也許是我見識淺薄)不那麼感興趣了。

然後就是另外一個主觀的原因了。我這個人是一個不那麼矯情但是卻特別感性的人,空間不讓我進了我會傷心很久,不和我聊天我會難受好久,路上見面不和我打招呼我會想好久...可能這已經不是感性,已經到了敏感的範疇了。嗯,我就是這樣一個敏感的人。我的初中好友曾經這樣評價過我「劉雲鐸是一個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朋友的人」我一直深以為然,因為小時候的原因吧,我對於朋友特別珍惜,每一個朋友我都掏心掏肺地對待,有時候得到的是真心,有時候得到的是一聲神經病,我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下走到現在。寫著寫著就有點偏題了,聽中文歌也許是歌詞寫的太感傷了,也許是太矯情了,反正我聽了會難受,出於我自己的保護機制吧,我就變得不願意聽,開始聽英文歌,當時反正也聽不懂,就聽旋律,既催眠又好聽,簡直一舉兩得。

啊,不知不覺又寫了這麼多,原諒我剛起床,這幾天也超級感性,有一點小情緒就容易啰嗦。然後起床後手冷,整個人冰冰涼,感覺再過一會我就變成冰塊了。所以就這樣了,希望看見這篇文章的人能溫柔的對待我,也希望你們能夠被世界溫柔的對待。我又要去醫院了。

【有一點忘了說,這一大堆都是我聽中文歌敲出來的】


樓主想表達的意思,是否聽重低音音樂的人,通常會比較少留意中文歌曲?

我沒有學過甚麼音樂理論,只能用很抽象的感覺來回答。這只是我個人的經驗之談。

我自己是以日本為主,但大概來說,我不管甚麼語言,只要覺得好聽的歌就會喜歡,所以中英文粵語閩南語,日韓到法語德語印度泰國,都有聽過。

朋友就很奇怪,問我說,欸那些歌詞都聽不懂,那日本歌有甚麼好聽的地方?

我也覺得很奇怪,歌曲旋律好聽就已經值得令人回味,為何我一定要聽明白歌詞才可以聽呢?(當然,在可以找到我情況下,我還是會看歌詞翻譯的)

後來我也注意到,自己在聽中文歌的時候,我會比較注意歌詞的表達,例如林夕填詞的「人非草木」我就愛得不得了。

所以我發現,可能是我們在聽歌的時候,會習慣地重點留意歌曲中的某部分。

我簡略地分為歌詞、旋律、編曲、重力節拍感等等。

我聽日本歌的時候,比較重視歌曲的編曲和旋律,之後才是歌詞。例如我理解不了為何日本人很喜歡TSUNAMI這首歌,我只覺得那旋律很一般,直到後來查資料才得知,歌詞是日本人最喜愛的地方。重視旋律這點通用於所有中英文以外的歌曲。

而聽中文歌的時候,我就會特別留意歌曲想表達的中心思想,所以相對之下,我對旋律便沒那麼留意,更不會留心聆聽編曲的層次。

很多人沒有像我這般中外通吃的,可能就習慣只聽外國的重低音旋律(例如skrillex那些),對中文歌詞就少留意了。


有人喜歡節奏感強的,有人不喜歡聽不懂唱什麼的。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簡單回答。一般來說我們喜歡上一首歌,可能是因為本身是歌手的粉,可能是編曲編得好,可能是歌詞寫得擊中我的玻璃心,也可能是以上三個的綜合體。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首歌有節奏的低音。一般是電子、HipHop里常見的,還有一種音樂分類也有,叫「DJ」。尼瑪DJ啊!

初中剛接觸流行音樂時我只聽HIPHOP,Eminem,50cent什麼的,覺得卧槽粗口歌詞碉堡了!低音碉堡了!後來隨著年齡增加就沒怎麼聽了。

再後來我發現滿大街都在播一種歌,這種歌沒有任何限制,有獨特的名字叫DJ!沒錯就是任何一首歌去掉伴奏,加快節奏,再MIX進「不吃大吃」的神曲!

我想這一小撮群眾不是喜歡歌曲本身,愛的就是那節奏吧我的玻璃心~


中文歌讓我想到滿街的神曲。好聽的經典都是港台的。


現在中文歌除了口水就是口水啊。。。


本人是從做鬼畜的節奏鼓點入門音樂的。

節奏最好做,但是也很難做。

本人很喜歡聽大師們的超重低音。

整個頭都是悶的。


推薦閱讀:

TAG:音樂 | 華語流行音樂 | 重低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