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青春期叛逆來得很突然?做為父母應該採取何種應對策略?
每個孩子在面臨青春期洶湧而來的成長狂潮時,身心壓力都是很大的。他們的叛逆,首先是因為恐懼自己的成長速度,感覺自己的身體不受控制地在發生變化。
有三本書值得一讀:
石之軒教子筆記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管教的智慧
題主遇到的這些問題,在這三本書里都有提及。這三本書我都讀過,是我讀過的育兒書中的上品,值得反覆閱讀體會。
青春期叛逆來得突然,往往有這樣的原因:
孩子到了發育的高峰點,身高體重和第二性徵都在迅速地發生變化。拿我女兒來說,她在初一這一年一口氣長高了將近10公分,初一長到了1.70米,如今她在讀初二,身高為1.74米。這種成長速度可以用『暴風驟雨』來形容。伴隨著身高的變化,孩子的第二性徵也一天天明顯了,她帶著極大的恐懼看待自己每天都似乎在發生變化的身體,時不時晚上痛哭著說『媽媽,我不想長大,我想回到小時候。』——我們都強忍著笑看待她的痛哭。如今,大大放緩了成長速度的娃,根本不承認她當初有過這樣的一幕幕。而她的好朋友們的家長在給我打電話時,提到自家孩子的一幕幕,簡直就是娃初一時的表現的再現。可見,每個孩子在面臨青春期洶湧而來的成長狂潮時,身心壓力都是很大的。他們的叛逆,首先是因為恐懼自己的成長速度,感覺自己的身體不受控制地在發生變化。
我在孩子初一這一年,一方面督促她堅持大運動量的鍛煉,這樣可以平衡荷爾蒙的迅速增長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我像買葯一樣地買了大量描寫中學生生活的圖書給她讀(在亞馬遜上買適合11-14歲孩子讀的少年兒童文學圖書,買國內作家寫的),幾乎每兩三天讀一本,這些書里描寫的內容,大都是進入中學的孩子的心理狀態。孩子說,書上寫的生活和她班級里的情況太像了。她尤其喜歡看郁秀寫的《花季雨季》,這本書伴隨了她整整一年,時不時都拿起來翻翻。這一年裡,類似的圖書她讀了一百多本。而關於女孩子青春期發育的書,我也買了好幾本,隨處放著供她閱讀,她也很喜歡看,以此了解自己的身體變化。
那段時間裡,她時不時都會發點脾氣,最嚴重的時候,早上上學前在家摔了一個碗,碗里裝滿了給她做好的飯菜。但是,放學回到家跟沒事人似的。我們也不計較。那段時間,我和她爸爸說,咱們反正準備好換一扇防盜門吧,丫頭天天一不高興就摔門,摔就摔吧,有點脾氣,總比唯唯諾諾好。
由於我們心理上做過一些準備,且對孩子為什麼會有叛逆的表現有一些了解和認識,所以能夠比較淡然和坦然地看待她情緒的起起伏伏,覺得這是每個孩子都會經過的成長之路,不必大驚小怪。那時候,和家長們交流起來,發現和別的孩子相比,我們閨女算不錯的了。有一個家長的孩子,是個男孩,大冬天的,堅決不肯穿毛衣和秋褲,凍得嗖嗖嗖的,鼻涕直流,卻就是要一副酷樣兒穿套單衣單褲,媽媽氣得不行,爸爸主張不管,班主任發話了,這孩子才總算穿了羽絨服,秋褲還是不肯上身。其實就是到了青春期,愛漂亮了,而且個性會變得偏執。到了初二,這個男生不再和爸爸媽媽較勁,該穿啥就穿啥了。
《管教的智慧》是我反覆讀的一本育兒書,這本書不厚,也不火,但寫得特別好,豆瓣上才只有一篇書評,但書評寫得很到位:
第一次讀到《管教的智慧》,我就被吸引了。沒有任何權威的口氣,從頭到尾,都像是一位好朋友在真誠地向你分享她的經驗。 這本書不僅介紹了很多育兒的實用經驗,而且讀睿欣的書,你會很快掌握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問題的表面,尋找背後的蛛絲馬跡,找到癥結所在。這有點類似心理諮詢的方法。但是,做自己的育兒諮詢師,有什麼不好呢?
石之軒教子筆記是一位爸爸記錄自己和兒子相處的故事,這位爸爸懂得放手,懂得給孩子成長的空間,懂得剋制住自己想干預的慾望,場景感特彆強。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劉未鵬,他連夜讀完了,擊節讚歎。
目錄 · · · · · ·
一、從小培養讀書好習慣:孩子與書
二、淘氣的孩子更聰明:瘋狂的頑童
三、直面欺辱,贏得尊重:小學歲月
四、興趣引導學習:大俠的誕生
五、有競爭才有進步:六年級里的競爭
六、樹立自信心的方法:愛吹牛皮的天才
七、找到學習的樂趣:初中生涯
八、不懂就問,攻克學習難關:英語和數學
九、人生低谷更要「觸底反彈」:桀驁不馴的問題學生
十、電腦遊戲不是洪水猛獸:電腦上的兒子——孩子與遊戲
十一、言傳身教最有效:我與妻子的失誤以及努力
十二、聊天了解孩子的心:初中故事點滴
十三、第一場硬仗:從初中到高中
十四、迅速適應高中生活:鬱悶無比的天才
十五、偏科怎麼辦:打壓他,支持他?
十六、邁出海外留學的第一步:窗口
十七、懸樑刺股更要效率至上:瘋狂的學習
十八、考試不用怕緊張:參加美國高考
十九、陪伴給孩子勇氣:起程
二十、讓孩子獨立地面對未來:飛越太平洋
二十一、以孩子為榮:美國生活
二十二、優秀是一種習慣:從美國到法國
二十三、用愛陪伴孩子成長:孩子總有長大的時候
我的朋友劉洋寫了一篇書評(真實的育兒經歷,讀起來親切感人),摘錄: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劉洋bun(來自豆瓣)
來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000287/以前,我不太愛讀這種記錄單個孩子成長經歷的育兒筆記,覺得沒有普適性。但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體會到育兒筆記也很有意義。當你對育兒理論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後(比如,知道安全感,PET,共情……),閱讀各種教子筆記時,就能看出具體的個人是如何領會和使用育兒理論的,他們是怎樣活學活用的。其實,仔細思考以後,你會發現即使那些非常成功的孩子,他們父母的育兒方式也不是都符合育兒理論的。仔細思考那些符合的地方,大家都這麼做,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那麼我們照著做一般也錯不了,比如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仔細思考那些不符合的地方,其實更有意思,這些不符合有時候是真不符合,有時候是表面不符合但是深層次是符合的。更多的時候,看具體的家長在各種矛盾中如何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何權衡利弊做出選擇,對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很有好處。
比如,當我們看到父子對吼的場面時,第一感受是什麼?有些人第一感受就是:孩子怎麼能對父親這麼不禮貌呢?父親又是怎麼教育的孩子的,讓孩子這麼沒有教養。但這只是表面的現象。往深層次看看,孩子敢和父親吼,很可能這個父親對孩子很民主,孩子不怕父親才敢吼啊!
看到這裡,我也笑了。在我們家,閨女的分貝經常比我們高,在家她是敢為了自己的觀點大聲和我們據理力爭的,前面提到她也敢摔碗摔門給我們看。但這孩子很多時候又都是溫柔體貼的。
我覺得《石之軒教子筆記》寫的很真實,這位父親敢於在書中袒露自己內心沒那麼高明的一些小九九,不怕兒子嘲笑他,也不怕讀者覺得他不夠高大上。但這樣一來,反而能打動我們。一個普通人如何超越內心的那些小九九,如何能夠超越內心深處那種捨不得放棄對孩子的專制的想法......字裡行間,自有很多對父母們的啟發。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翻譯的不錯,多看上也有電子版。這本書以較多的篇幅講了父母如何應對青春期出現叛逆的孩子。其中一個觀點很重要,那就是,別以為孩子情緒大就聽不進父母的意見。好些父母一見青春期里發脾氣的孩子,就覺得害怕,不敢管。《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告訴這樣的父母:要堅持發出理性的聲音,孩子即便當時表現出一副不想聽的樣子,但實際上父母的話他們還是能聽進去的,要堅持去講,不要在意孩子的情緒。——這一點我是認同的,由於已經認識到這個年齡的孩子情緒容易起起伏伏,所以我們就把孩子有時候的情緒起伏當作常態,因此該講的話照樣講。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認為,青春期的孩子,由於自己情緒起伏大,常常都有種失控的不安全感,這時候父母的理性反而讓孩子有了安全感,彷彿洪水有了堤壩。只是,父母需要注意,理性的聲音發出一次兩次就好,不要反覆嘮叨。反覆嘮叨會把父母的理性變成任性(祥林嫂),這時候孩子就聽不進去了——以任性對待任性,是沒有好果子的。
祝福題主一家。
我很高興能夠看到像你這樣願意去改變的父母。讀了幾遍的問題補充,雖然題主的教育方法確實有不妥之處,但是願意去改變現狀,願意去思考,這很好。作為一個初三且正在經歷「叛逆」的學生,我願意把我的一些想法寫出來,也許有些雜亂,也許什麼忙都幫不上,但是我還是很希望能給這樣的父母一點兒幫助。順便,再邀請了幾個知乎的初中生用戶。
接下來的回答,大多是談談在碰到你這種情況的時候,我的想法會是怎麼樣的,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法。
1.關於叛逆
我記得我小六的時候一個人住,初中的時候就有了一些「私人空間」的意識,很不願意讓父母接近我的私人空間。我記得當初的外界因素應該比較少,更多的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建立吧。我沒有去查相關的研究,不過「叛逆」這個現象應該是普遍存在的。
對於叛逆,要接受這個現實,而不是厚古薄今,這樣對改變現狀,一點用都沒有。
2.關於學習
可以看出來題主對孩子的學習還是挺關心的,不過單是關心而不注意方法的話,很有可能會有反效果。比如說,題主讓孩子做數學試卷,讓孩子學英語,孩子都不順從地做題主所要求的事情,因此引發了一些衝突。
我覺得吧,家長「讓」孩子做試卷呀學英語呀的確是有一點不合適了。相對於暴政壓迫而言,也許大多數人會更喜歡民主自由。正如一個公民厭惡獨裁者一般,叛逆期的孩子也會條件反射地反抗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一切。儘管有時候他們很清楚,這是為他好。例如我的父母常常在飯桌上讓我吃某物,儘管我確實知道這種食物很好吃或者很健康,但是我不會想吃。
我想,你的孩子在你命令他做數學試卷呀學英語的時候,想的肯定不是「這是為了我的學習」而是「我要怎麼應付過去呢……」。
這個時候,你能做的,不是壓迫,不是不管不顧,而是引導。正如你所說「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那為什麼作為父母,還要橫加干涉呢?我堅信,每一個學生,除了甘願自暴自棄的以外(如果真的碰上這種情況,在知乎再提一個問題吧),都是渴望上進的,都是想學好的。
請問,有誰不喜歡拿下滿分被羨慕的滋味?一個學生,不求上進,更有可能的是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你可以引導他讓他產生努力學習的想法,至於學習方法,如果你不是很確定,最好還是找老師比較好,這一點我有切身的體會。
提供一個實用的方法,讓他列一張單子,想一想考上一個好的高中/大學他會獲得什麼。例如:- 親朋好友羨慕的眼光
- 校園的優美環境
- 更多更好更漂亮的妹紙
- 有一份好的工作有錢可以去環遊世界
- ……
是不是已經心動了呢?這只是提供一種可能性,你也可以試試其它的方法。
3.關於戀愛
不廢話,不拆不合不武即可。
可以採用的另一個辦法是刺激他。聽親戚父母之間的桌上談話中了解到,我表哥高中的時候喜歡一個女生,每天打電話發簡訊之類的。然後他爸有一天和他說了一句話(什麼話不記得了,反正就是刺激的話,我自己寫一個範例):你給女生的 iPod touch、iPod nano、iPod shuffle、iPod classic、iPhone、iPad 是你賺的么?你女朋友身上穿著 Burberry 噴著 Dior 拎著 Prada 都是你的么?你不好好學習,你們的將來什麼都不是!別想蜜月買房之類的了,你連公交車費都付不起!
之類的話,然後我哥後來發奮學習,雖然高考失利了,但是應該也可以作為一個範例呢。
4.關於生活
我很難想像一個男孩子或者女孩子到了青春期不注意自己形象的情況。洗腳漱口,除非他真的不想做,否則他一定會去做(誰想讓自己說話帶點「口氣」呢?)。如果是真的不想的話強逼最多的結果也只是陽奉陰違啦。太累的話,就讓他休息好了。洗漱呀之類的是他自己的事情,用不著你們強迫,單是幾天不洗澡的話旁邊同學的議論紛紛也會讓他自己去洗澡呀,是吧?
至於吃飯嘛,我記得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很好的答案,大概是說,好像食堂的開門關門時間一樣,設定一個固定的時間作為吃飯時間,過了這個時間,碗筷都收好,不給吃飯了。用不著強迫用不著心疼,實在餓餓幾次也就會按時吃飯啦。
5.關於溝通
我平時和同學的交流很多,和父母的交流很少。作為家長,應該清楚,不是自己的孩子表達呀心理呀有問題,而是自己的方式有問題。有一次我的父母和我談過,把我叫到他們房間去談。一邊一再重複父母都是為你好有多麼愛你之類的,這毫無意義,結果我和父母的關係毫無改善。
和孩子溝通交流,要真誠,要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迷茫。不要隨時隨地擺出家長架子,「頂撞」呀「不尊重家長」呀之類的話盡量不使用。就把孩子當成「匿名用戶」去談。可以考慮筆談,我覺得大多數孩子應該還是不希望看到和家裡人不和睦的情況,只是,父母不願意改變也別無他法呢。
6.總結
其實說起來也就一點,要明確你在孩子面前扮演的角色。
在孩子步入青春期的時候,父母應該要知道,孩子是一個人,需要被尊重。不要想用什麼威嚴呀壓人。「你也是人我也是人,我為什麼要服你呢?」把孩子當作一個和你們共同生活的人來看,而不是遷怒或是壓迫的工具。
和孩子做朋友,道理很簡單,行動也許很難。多和孩子溝通,知乎也是一個很好的提問平台,如果你願意去改變,一切會有改善的。
有問題,可以問我,我可能幫得上忙。
7.拓展閱讀
反面教材:- 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http://www.douban.com/group/Anti-Parents/)——小組裡全是反例,作為家長,應該好好看看。
- 《傅雷家書》
正面教材:
-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本挺不錯的教育書籍,其中很多理念都可供參考。
如果有空閑,也可以讀讀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想來也會有一些幫助。
以上。
六零七零的家長,有時候真的很可怕。。。你們小時候父母可能根本不懂所謂教育孩子,到了你們這,看了幾個詞就覺得自己可懂了。什麼青春期,什麼叛逆,什麼代溝。。。只要是在那個年齡段,無論發生什麼都往上套。。。就像小時候我爸要讓我吃一個菜,我只是當下不想吃那個菜而已,我爸就說我逆反,久而久之到最後我媽要給我一個菜,我爸直接噹啷就來一句你別給她夾,夾了也不吃,她逆反。。。madre mia,我只是不想吃好么!!!前段時間看演員王志飛在他兒子參加我不是明星的時候當著全國觀眾的面說,就是不同意他唱歌,他就是逆反,父母說什麼他都覺得是錯的,別人說什麼他不經過思考都覺得是對的,自己以前不懂教育,現在懂了也晚了,然後拂袖而去!!!我的天哪!你兒子僅僅是喜歡唱歌而已,才19歲為什麼不能按照自己喜歡的路走,就算錯了也有迴旋的餘地啊,到你這就成了一句就是為了逆反,當著全國觀眾的面說自己兒子不經過大腦。。。你兒子那一天都聊手機可能僅僅是有事情,或者不想跟你說話想跟微信里那個人說而已,當然你也可以說是因為長大了到了青春期,有了自己的世界所以不想理你。那天你兒子很有可能僅僅是累的不想刷牙而已,你們非要上綱上線到叛逆,我也是醉了。很高興你還記得揍你兒子的時間,事件記不得了,但我告訴你,估計你兒子一樁樁一件件都記得。。。家長總說事情過後自己又是反思又是後悔。但是我告訴你你們經常反思不到點兒上。你們都是按照你們自己的思路在反思。。就像你反思過後仍然只是覺得你兒子青春期叛逆,所以然過來問怎麼辦。就像我爸,每次都說是缺乏溝通,說我不如小時候跟他親,可他這輩子都想不明白這是為什麼。。。小時候孩子是非常依賴父母的,什麼都跟父母說,跟父母講,事實上,如果不出現什麼意外的話打斷了他的信任的話,事情不會變得這麼糟糕。。。一言不合就發怒,都不用動手,僅僅是罵,有那麼幾次他就會知道,在家跟誰要小心翼翼的,開始是怕,後來他覺得自己大點兒了,有了自己的世界了,自然就不理你,更何況還是動了手的。。。你自己都說你兒子以前對你是怕,是順從,現在有了自己的想法了。你以前可以動手,現在人家只是不想按照你說的去做事,也沒動手,你還想怎樣?這根本就是小時候心理建設沒建設好,根本不是什麼突然變的,是以前就這樣了,只不過那時候他不敢而已。你兒子都初中了,你還說教育孩子的觀念你們得慢慢改,不能一下子改掉,大哥!十多年了!還想要多久是慢慢?!等你們慢好了你們兒子都該教育他兒子了!
我覺得就幾句話
不該管的不要管,該管的也盡量少管,給孩子一些空間,善於引導並讓孩子獨立思考,不要想控制孩子,他的人生他做主!你要做的是引導,不是管。我中學基本不聽父母話,可以說是人格獨立,也可以說我叛逆,所有的事情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但是我也沒有變得怎樣,不抽煙,不喝酒,不打架,也沒做過什麼大的錯事
所以不要認為你不管他,他還真能變得怎麼樣了,如果回到我那段青春期,我完全聽任父母,我會是什麼樣的人?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我不會上知乎也不會去回答一個關於青春期叛逆的問題,更不會獨立思考寫出這麼一番話。有些東西錯過了就不能挽回,就像親子關係。
我是個反面例子,初中時很少和父親說話,到高中時基本不理父母了,在所有親戚面前沉默,我很討厭他們,我也知道這樣不好,但是他們不改變,我也沒辦法。所以,要試著理解孩子,和孩子溝通,不然繼續下去,你想改善關係,很難!還有,我覺得青春期叛逆就是個偽命題,不過是獨立思考開始萌芽這可能是一個沒啥幫助的答案。
我是單親,但是從小和媽媽關係是很好的。我的青春期叛逆從初二開始,持續到高二。一度弄到情緒奔潰要決裂那種,可勁兒地折騰。真的就像突然有個開關被打開了一樣,因為各種有理沒理的理由和媽媽冷戰,對母親厭煩,惱恨起來看著媽媽午睡,還有過一次弒母的幻想(剛開了個頭就把自己嚇了一跳,至今羞愧)。自殺之類的多次不提了。
我媽倒是沒打過我,畢竟我從小比較乖,沒有犯過什麼大錯。但她嘮叨,但也不是特別嘮叨。她希望我做的事情如果我不馬上去做就會一直念。比如她要我去洗碗,我要磨蹭一會兒看完就剩下幾分鐘的節目,在這幾分鐘里,媽媽的嘮叨就會從叫我去洗碗,變成你去不去,你聽沒聽我說話,怎麼我現在還叫不動你了,怎麼有懶成這樣的閨女,你有什麼用。(●—●) 然後我就會從待會去洗碗,變成你愛咋咋地,沒完了,誒你說我沒用那我還就真沒用了,隨便你說什麼,那你換個女兒啊,後悔吖,後悔生我幹嘛!摔門,冷戰開始。
又或者哪一天看到一個什麼新聞,比如什麼有個阿姨買東西因為小販啥啥啥兩人就吵起來了小販砸了阿姨電動車或者阿姨砸了小販攤子之類的瑣事,媽媽站個隊,說小販真的啥啥啥或者阿姨啥啥啥,那我心裡肯定要批判老媽一番,認為她這樣三觀不正,情緒激動點還會和她吵起來。冷戰開始。
在冷戰期間,我媽做出的任何想要和我交流的嘗試都會引起我心理上極度的厭煩,甚至再次激怒我,哪怕她想和我談心講道理之類的。噫敲可怕。這幾乎完全發乎生理而非理智了。有時候媽根本都不知道她哪裡惹到我了意識不到我在和她冷戰,也許是一句話不對,或者單純我自己心情莫名不好,所以在媽媽的視角肯定會很委屈,憤怒。
到後期最激烈的時候,媽媽有過一個非常錯誤的做法,她求助於其他長輩了,她讓一大堆叔伯嬸娘來到我的家裡,開始批鬥(這種所謂教育在當時的我眼裡就是批鬥)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開始苦口婆心。這是沒啥用的,招致我激烈的反彈。這一次大會之後我和媽媽可以一個月不說一句話。要我幹嘛我願意我就去做,不願意我就當沒聽見你要發火我就出門散步反正就是不和你說話。
在當時的情況,媽媽即使沒有找人來教育我,衝突也遲早會升級。她後來非常地苦悶,和很多人說了我的情況,嗯,數落。包括班主任,來家裡的我都不認識的阿姨,難得一見的來拜訪的父親的朋友或者遠房親戚,家長會上別的家長。媽媽或求助,或宣洩,或當著我面或不當著我面。這種做法在當時的我看來,就是以多欺少的施壓,詆毀,貶低和人身攻擊。這使我對每一個長輩都抱有敵意。我猜測他們對我的印象肯定非常不好,所以我愈發富於攻擊性。同時自我懷疑和自厭也時有出現。由於之前與父母的良好關係,我不是軟弱的性格,所以起自殺的念頭到不是否定自我,而是我殺了我自己讓你後悔,然後覺得我未來是祖國的棟樑居然現在為這個自殺,太蠢了不行!中二少年的與全世界為敵……_(:з」∠)_
到現在,我非常驚訝於很多的同齡人都告訴我,他們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叛逆期。可是我真的有。我當時保有理智,但是情緒就是奇怪,敏感又偏激,還很複雜。
一:
我就像突然給自己划了一個領地一樣。我就像突然給自己划了一個領地一樣。我就像突然給自己划了一個領地一樣。我突然發現我需要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媽媽總會對我的生活有所影響,不可避免,非常不習慣。哦好神經病啊不一直是這樣么以前難道你一直一個人活著么呵呵。可是是真的……那感覺就像我進大學有了奇葩室友各種不爽的升級版。我居然拿對室友的標準去要求我媽。天下間有哪個父母會是個好室友么?洗衣做飯啥的被選擇性無視了。
二:
我開始向媽媽要求對我尊敬和意識上的服從,總結起來,要求權威?對就是尊敬和意識上的服從,比尊重和認同還高一級那種,特別不可理喻。稍微一點指責或者話裡帶了點不善我就可能會很激烈地懟回去,玻璃心。(突然發現網上有些各種噴來噴去的小爭吵和這個好像吖科科)。然後我就是正義之神,你說的都不對,我才是對的,一點反駁都不能有。你居然反駁我?罪大惡極要麼冷戰讓你冷靜下來默認我對要麼和你吵到服。什麼你說我是對的我都對?你在敷衍我你當我傻么啊啊啊啊氣死我了冷戰!
三:
開始特別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別人就是比家人重要,同齡人就更重要了。媽媽和別人數落過我,我就會因為預設那個人心裡討厭我因此而疏離對方,告訴別人家長涉及到我的同學了那簡直要炸。
大概就是醬紫,非常過激,非常敏感,非常無理取鬧。各種腦補完全停不下來。媽媽那時候真是超委屈超憤怒超苦悶,然而我比媽媽更加委屈更加憤怒更加苦悶,理智還在,可是軟弱無力完全管不住情緒。
然後怎麼結束的?嗯,叛逆期像來的時候一樣毫無理由地結束了。突然有一天我就突然想起來冷戰好久沒打過了,聽她讓我幹嘛幹嘛或者嘮叨什麼評論什麼也完全沒有奇奇怪怪的腦補,好好地正常地聽了。尊重和認同那一塊偶爾還會過激,但是現在理智慢慢有力起來之後,逐漸趨於正常。
如果說,小孩子在叛逆期之前教地很好,沒有什麼道德和自控能力上的重大缺陷,那麼我個人認為,即使叛逆期到來,也不會出什麼重大事故。我叛逆期的時候對外依舊有禮貌,依舊有上進心(主要是考試之後拿到成績覺得自己真是棒棒噠,尤其講試卷的時候別人錯了自己做對了那感覺真是極好的,丟了不該丟的分會羞恥,叛逆期的時候這種情緒加強了)。
父母這個時候要冷靜,不要和小孩互懟,甚至搬出父母的權威或者聯合別人比如班主任之類的去建立一個權威來壓制小孩,甚至上手打,或者用語言暴力,會記仇的真的,成為日後親子關係的一個疙瘩。叛逆期搬出來說的小時候的仇那基本就是借口。我叛逆的時候抓著媽媽當年所謂重男輕女的罪不放,她一有怨言我就往這上面靠。可是這就是個把柄而已,並不是真的記仇。
然後問題里提到的,母親傷心到奔潰大哭,這個,我,我木有什麼解決辦法。如果我提議小孩叛逆期的時候父母要互相扶持會不會很欠揍?畢竟在這種情況下,就真的是我弱我有理……父母只能自己避免受到太多的傷害,雖說避免不了很多……
然後,要開始放權,多提建議多商量少命令少指揮。比如題中放學後必須做的卷子,嗯,說明白之後就不要天天壓著(提醒)去做啦。
當然,有些不能放鬆的涉及安全和原則的家教還是得堅持,你不願意我管也得管。比如我曾經一度沉迷網路小說經常熬夜假如我媽那時候不管我我眼睛就廢了。打架吖夜不歸宿吖還是要管的。
根據問題中的描述,題主的孩子之前教的很好,有了弟妹也很有愛,苗苗直了現在長得快總不可能突然就歪了不是。叛逆期總會過去的。另外據說叛逆期有助於小孩子人格成長_(:з」∠)_。
感謝我的媽媽。叔叔好。
仔細的看了一遍題,真的覺得你們家小孩可以有這樣的父母很幸運。
對於這題給不了像各位老師一樣很專業的回答。但是可以分享一下我青春期的心理狀況。
我從初一開始,進入了叛逆期。
具體癥狀表現也就是,晚歸,各種聚會,喝酒,學習不上心,喜歡跟老師或者家長對著干,發簡訊,聊qq,和喜歡的男生溝通,熬夜看言情小說等等.......
我父母曾經都是老師,但是一直秉著「快樂成長」的口號教育的我。所以一路過來,沒上過好學校,也沒有見過什麼非常優秀的學生。但偏巧不巧我還是個極容易被環境影響的人。
在大環境是這樣的情況下,會覺得每一個跟老師和父母對著乾的學生特別的酷。就像是對於某種權威的示威一樣,覺得把父母和老師氣到是一件特別有「面子」的事情。在青春期過來之後,我仔細的思考了一下,源頭大概就是這個吧。
當時最過分的時候把老師氣到沒辦法上課也是常事。而我們老師就真的是,打壓。可是越打壓我整個人就會越積極的去反抗。而在這期間,我在學校里的行為我父母是非常清楚的。當然這也是後期和父母溝通之後才告訴我的,他們會定期的跟學校的老師聯繫,問一下我的狀況,據我媽說我當時已經作到不任課的老師都知道有我這麼個人。而這一切我是完全不知情的,我一直以為我當時瞞家裡瞞的非常好呢。
然後家裡的反應,大概是,比我還會演戲。學校里怎麼對老師的事情絲毫沒有提,我經常出去吃飯到晚上十一點左右才會有一個電話。成績方面因為大家都學習太差了,所以稍微學一點的我看起來就還算那麼回事,但是現在已經充分意識到自己基礎有多差了。基本準則就是放任不管。但是我覺得我父母沒有及時跟我溝通這件事,現在還讓我十分不爽,可能在我的意識里,雙方認真的坐下來溝通,是只有成熟的人才會做的事情。很顯然他們當時只是單純的根據我的性子採取了一個,比較簡單妥當的做法,而並沒有真的把我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去看待。
我選取的最「酷」的做法,並沒有從我父母那得到任何的反應。老師那裡到最後也疲倦了,我自己就覺得這件事變得異常無聊。很幸運的在升入初三的那一年,結束了我這麼短暫的青春期。
可是如果我父母當時真的在我做出這些事情的時候,動了手,或者跟我起了爭執,我想我是完全不會就這麼善罷甘休的。
您的小孩會突然改變,可能性真的太多了,畢竟每天跟他在一起時間最多的不是家長而是同學和老師。在如今獲得觀點和信息這麼容易的情況下,孩子可能會突然接收到一些信息導致這種改變。這些都屬於不可控因素。
我父母在選擇處理我青春期的叛逆的時候,是基於對我性格和本性的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當然,這種選擇會多少的損失一些東西,比如在學生時期這種應該學習的時候,浪費了不少時間,導致了日後真的想補起來要花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我認為養成學習的習慣,或者認知到學習的重要性很重要,比單純的去想如何藉助外力,去增加孩子興趣可能要重要的多。
能給您的建議就是
多給孩子選擇,讓他有機會真正的像大人一樣,有機會選擇和為之思考。
對於不符合自己心意的答案,也不要著急,要先聽聽理由,然後再溝通,如果不願意溝通,也盡量不要動手。
這種敏感時期,真的就需要家長多上心,但是要盡量避免那種我為你付出了一切但是你卻這樣的形象。這時候這種形象幾乎是叛逆時期的孩子最反感的了。
至於學習方面,幾乎是我和我父母目前一致認為最棘手的問題了,即使我離初中也都小十年了,經常會因為學習習慣很不好會很頭疼,很絕望…… 算是青春期留下的後遺症吧,不過也都是在一起努力解決,平時也會跟父母分享憂喜。因為整個成長過程中,家族裡大人之間發生了很多事情,我父母也真的是對我毫無隱瞞的講述了,在我的意識里家人可能更多代表著分享,而不是報喜不報憂。我記得非常清楚,我爸一直說,對我的要求就是,健康,人品正,就可以了……如果還能有其它的能力,那都是錦上添花的事情。我目前只能想出這些,當然,脫離實際情況談解決方案都是耍流氓。
還是要家長自己多費心。
辛苦了。
青春期,多麼眼熟的字眼,這是人類成長過程中的必備歷程。它曾讓多少人後悔,讓多少人後悔,甚至毀滅了多少人。可以說,青春期是一種極不穩定的中二病,幾乎每個人都會在某年回憶往事,總會覺得當年的自己是多麼可笑滑稽無厘頭。青春期是無解的,說的難聽一點,如果無法度過青春期,就會撞得頭破血流。不知多少的家長和老師嘗試去規勸,說服青春期的人。這是出於對青春期的人的負責,他們知道,放任青春期的人一意孤行會吃大虧,因為他們曾經也在青春期吃過大大小小的虧。但是似乎並沒有什麼作用。因為不管長輩如何去耐心講述,或者讓青春期的人嘗試吃苦,卻終究無法讓其直接體會到青春期帶來的副作用。有的青春期人可能會因此安分守己,但實際上他們也沒有真正意義上感受青春期對他們的傷害。人類和動物一樣,有著本能的抗拒心理,對非主觀想法會持逆反心理,所以不會在並不能理解的情況下接受長輩的建議。有些所謂成功的教育,大多也只是「妥協」,而非「改變」。人類進化多少年了?數不過來了。人類為何而進化?為了能夠更好地生存。人類都怎麼進化了?人類變得更加聰明了,不必要的能力退化了。那青春期這種「罪大惡極」的心理現象為什麼沒有在進化中被人類萬能的選擇基因遺棄?我相信,人類的進化基因絕對能夠做到。答案呼之欲出——因為青春期是有必要的。既然自然法則以及人類的進化基因認同了青春期的存在,那麼人類對它的提防又是為了什麼?就像是一個笑話。有的人說,要是放任青春期的孩子做想做的事,社會一定會陷入混亂。這是事實,但是家長老師們為了避免混亂選擇錯了方法——大部分人為了防止混亂選擇的是扼殺孩子青春期那些天花亂墜的不切實際想法。卻又有誰想到了:哪一次人類文明與社會制度的進化,不是亂中求新,破後而立?上古時期,樹上住著一群猿猴。有一天,一群猿猴說:「樹上多沒意思啊,我們為什麼不下樹去玩呢?」有生存經驗的老猿猴說:「樹下太危險,留在樹上是最穩妥的方法,是為了你們著想。」但是還是有一群猿猴離開了他們終日棲息的樹枝,來到地面上發展求存。由於不適應地上的環境,他們歷經多少磨難,死去了多少可想而知。但是他們還是一代代活了下來,並且一代比一代活得好,最終成為了人類,那些沒有下樹的猿猴們的後代此時正被人類抓來放在動物園裡觀賞。就好比: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說:「上學多沒意思,不上了吧。」成年人嚴厲地說:「不行。」於是一個人類可能可以就此再進一步的機會被錯失了。好吧這一句只是個誇張的玩笑,但至少是一句有意義的玩笑。有的人說:「社會制度已經完善下來了,不可能再進行大的更改。」但是我認為,如果人類就此如今一般循規蹈矩地發展,終有一日會再也沒有可以發明,再也沒有可以改進的東西,即所謂「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那麼扼殺全人類想像力的烏托邦時代即將來臨,就如《記憶傳授人》中一般。有的人反駁:「肯定會有人因私念而挑起爭鬥,所以人類不可能會成立烏托邦制度而停滯不前。」但是如果現代的教育真的能夠完美執行,那麼就不會出現為禍社會的人,人人有愛互助安居樂業,烏托邦還是在所難免,安樂將會摧毀人的想像力和上進心,直至有憂患出現。人,活在青春期的叛逆中,相互敵對、制衡,這才造就了如今的社會。但如有一日人類失去了「青春」和「叛逆」的要素,人類的社會才會真正的「亂」了,不可收拾,無法收拾,無人收拾。所以,父母和老師對待青春期的初心沒有錯,但是卻錯在了方式與潛意識上的態度。遵照潛意識去做自己,不拘泥與現在,大膽創新,一定能「破」後「立」的更高。尊重生物的天性而非抹殺,永遠是自然法則的真理。
中國父母有個通病,從來都是『為什麼TA。。。 』, 搞得自己很清白一樣哈。
首先端正一個態度吧,小孩生下來一張白紙,任何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沒有什麼借口。
『青春期』問題?算了吧,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以前是忍氣吞生,現在激素上了有力量了而已!
如果把小孩看成一個獨立的,只是需要你幫助的個體,我相信根本就沒有什麼『青春期』問題,有也是性問題而已,買點道具完全可以解決的。
以我的觀察,周圍家長中懂得尊重的少於1%,起碼的尊重都沒有,你指望別人會怎樣? 別天天責怪孩子了,看看自己吧。生個孩子是用來控制的!假借『愛』的名義隨意剝奪小孩的尊嚴,自由,長達16年,還不準別人發聲?發點聲就是『青春期』?哈哈
看到題主寫到,孩子進入初中三個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感覺到你們作為父母的無奈,對於孩子的突變,你們也做了很多的思考,思考過會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題主寫的很詳細,有可能是小寶寶的出生對他帶來了影響,孩子處於青春期,由於種種的原因,孩子可能會一下子爆發出來的。
談到青春,總是讓人想到活力、衝勁、青澀和美好,而一說到青春期,不管是家長、老師還是社會都有一種共識,那就是青春期一定跟叛逆分不開。非常有意思的是,青春和青春期是在說同一個年齡段的事情,是什麼讓「青春」與「青春期」如此不同?這裡需要引起思考,什麼樣的叛逆是正常的,什麼樣的叛逆需要心理關注。
青春期的界定是12歲至18歲這個年齡段。當兒童進入青春期後,生理上會有迅速的變化,個頭會躥得特別快,體重也會迅速增加,以及生殖器官的日趨成熟。生殖器官的變化會帶來性的覺醒和心理發展的巨大變化,他(她)們開始特別關注異性(如果是同性性取向的話就會關注同性),會對浪漫的愛情產生強烈的憧憬。
青春期孩子的身心變化會帶來親子關係的巨大變化。很多家長發現,進入青春期後孩子就變得不聽話了,會和父母頂嘴,不再服從父母的意願,堅持自己的想法,跟父母的溝通越來越少。這些如果算是青春期叛逆的話,那就是符合青春期心理發展的特點,是正常的。
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反抗期,是一個整合的機會,這個階段青少年要搞明白我活著到底是聽別人的還是聽自己的,以及我到底該怎麼活著。一個在童年就能獲得了自己主宰自己的人,也就是可以不被要求聽話的孩子,就不會有過於動蕩的青春期。
對於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反抗期,需要適度的自由,看到上面題主寫到,也是有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的,但是還是感覺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當然我也不是說家長需要一味的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可能需要彼此一個更好的溝通,看看怎麼樣處理好家裡現在的情況。如果孩子不願意溝通,不願意和你們聊,你們也沒有辦法的時候,建議可以嘗試找一下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坐下來和諮詢師細細分析家庭是出現了什麼矛盾導致孩子情緒這麼反覆。我也理解作為父母的你們看到孩子情緒變化這麼大,心裡確實挺難受的,個人覺得還是需要彼此的理解,好好溝通一下情況的。
僅個人的看到,如有任何不妥可聯繫刪除,希望能給你們一些啟發。
青少年的「叛逆期」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它的形成機制是什麼? - 知乎
李志楠, 鄒曉燕, 張衛星. (2007). 8~16歲兒童父母權威觀及行為自主發展特點的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15(2), 168-170.
我國青少年和西方個人主義文化下的青少年一樣,從童年早期到青少年時期。由單一地認同和服從父母權威轉變為親子雙方的不斷協調。尤其是在與音樂的選擇、如何穿衣打扮、支配自己的零用錢有關的問題上,青少年己越來越不願接受父母權威的束縛.而將其看作是自己的事情。希望自主決定。
另外,我覺得你們還是應該向領導學習一下(逃
吳志明, 武欣. (2007). 變革型領導、組織公民行為與心理授權關係研究. 管理科學學報, 10(5), 40-47.
從我個人青春期來講,其實並不是很劇烈,多了些審美觀點(偷看美女),多了些性的了解,多了些俠肝義膽,但其實只要這位少年或少女有著自己稍微的思考,就不會跑偏太多的,除非你真的是受毒害太深,感覺不做點什麼就對不起自己是五好少年一樣就成,所以,家庭因素很重要,父母必須多操勞,但又不能過度,不要棍子棒子一頓亂打亂罵,我表弟6歲的時候來我家玩,偷偷的拿抽屜裡面的錢去買東西吃,我就把他堵在了門口,然後一頓道理和教育,後來發現效果很好啊,他什麼都聽的進去,而且還跟我玩起了約法三章什麼的,所以父母呢首先多做,給樹立起一個陽光的榜樣,然後呢多說,但要學會好好溝通,道理講的好不好,要看技巧妙不妙,當然最重要的一點,上點兒心,畢竟是自己的孩子~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人認為人的自我認定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與生理成熟期有關。在建立自我觀念的過程中,個體遲早意識到家庭的文化約束力,與朋友不同,畢竟沒人能選擇父母。
因此,保持合理的心理距離,尊重,授權,包容。與此同時讓孩子培養健康的社交生活是能讓這段時間更順利地度過的方法,但青春期很多時候不可避免,做好心理準備是必要的。我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母親約兒子逛街。然後她兒子就問她:「你怎麼去啊?」母親說:「我坐公交車去。」然後兒子就說:「那我騎自行車去。」那個兒子騎自行車的時候就發現,車的後輪胎有點扁,他就拿著打氣筒在那打氣。他就看到她媽媽回來了,然後他就問媽媽:「你怎麼不坐公交車了?」那位母親就說:「等了半天沒等著,我也騎自行車去吧!」接著他兒子就放下打氣筒說:「那我坐公交車去。」那位母親當時就很疑惑,為什麼小時候那麼依賴我的一個孩子突然之間變了,不想跟我一塊出去了,不想跟我在一起了?
我相信,有好多做家長的可能都會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就是,突然之間兒子或者是女兒就不願意跟自己呆一塊。這其實是青少年進入一個個體化或者說自我意識崛起的一個階段。這個時候通常會有三三個比較明顯的表現:
第一個就是不願意跟父母上街,特別是兒子,第二個,這個可能稍微極端一點,會在自己的房間的門上寫上,「未經允許不得入內」。還有一個,如果孩子寫日記的話,會給日記上鎖。
這個時候有很多父母的話就特別苦惱,覺得特別的失落。這個時候你不應該覺得苦惱,反而應該感到高興,因為你這麼多年的撫養起作用了,孩子長大了,有一個成人該有的行為了。
出現這樣的行為其實是青少年進行分離個體化的過程了,孩子開始意識到「我」這個概念了。這個過程的話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分化
分化就是青少年開始認識到自己與父母是不同的,開始逐漸的有了自己的空間、秘密,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實踐
這個階段他會真的表現出自己與父母的不同,可能還是刻意的。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他會把重心轉移到同伴的身上逐漸開始與父母分離。還有,孩子會嘗試著自自己獨立的去解決一些問題,極少的會向父母尋求幫助,然後大多問題的會尋求同伴的幫助和理解。
期待和和解
這個階段是很矛盾的一個階段,也是父母跟孩子比較難過的一個階段。他既想要脫離父母的控制,但是又想要依賴父母去解決一些問題,就會非常非常的矛盾。我如果遇到一些大挫折的話,他會主動來想要去尋求父母的幫助。如果父母這個時候表現出大包大攬的話,那孩子就可能會過度依賴的父母。
個體化階段
這個時候孩子基本完成了個體化的任務,孩子會有自己的價值觀,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會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在一些問題或事情上也能夠獨當一面,那麼恭喜您的孩子已經長大,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或者女人。
最後其實我還想說一點是最理想的父母角色。在這個階段其實青少年是非常脆弱的,也是非常矛盾的,這個時候做父母的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孩子既想要去尋求父母的幫助,同時的話他又害怕父母太多的控制。這時做父母最好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扮演一個時退時進的角色。說的直白一點就是,需要我的時候,我給你一定的支持,不需要我的時候,那我退。
當然這個對父母來說要求是比較高的,很難做到。當真的面對自己的孩子突然要掙脫自己,那種內心的失落感,確實是很難承受的。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盡量給孩子一個獨立發展的空間。但是也不能不聞不問,不管他,在他要尋求幫助的時候還是要提供給孩子必要的支持。大約就是那種進進出出,出出進進的狀態,多經歷幾次這樣的磨合,孩子就會發展出一個比較健全,比較獨立的人格特徵。
我的父親是六零後,母親是七零後,而我是零零後,女生,現在就讀於一所一本率70+的高中,是高一學生,在年級里排名相對靠前。
我家的情況與問題中家庭情況相似。我的父母雖不打我,但是在言語上的辱罵,打擊,諷刺不少。其實我知道他們盼著我好,但是教育方式確實是不太合適。好了基本情況介紹完了。現在我來逐一從作為子女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希望父母對於自己的教育是怎麼樣的。
問題1.孩子一天待在房間里打電話,上QQ……
這種情況我有,但不常見,而我父母採取的方法就是如題中父母所做,把我拎出來一頓罵。但是我一直如此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我太累了,我腦子一點點都不想動,我就想玩。我們每天經歷相對高負荷的學習,而題中的父親同時還給兒子布置額外的作業,我不是很清楚兒子的作業量,但是我想他可能是需要休息。改善方法:邀請兒子一起出去玩耍。打羽毛球,去公園散步,接觸綠色,儘可能多動動,心情會好些。但是邀請時,兒子可能由於一定逆反的心理說不。那我建議可以耍個小心思,先給兒子布置作業,過了一點點時間又說:算了不要做了,我們出去兜一圈。兒子大多會同意,我想,應該沒有多少同齡人在得知自己可以出去浪時,依然勤奮學習。~~~~~~~~~~分割線,到時候再更我自己也有在課餘時間讀過一些關於教育的文章,我通過將我平日里所接觸到的父母給予孩子的教育與文章中的作比較,越來越能夠看到現中國六零七零甚至八零後家長在教育方式上的一些弊病。1.自己認為好的就強加於孩子身上。隨著我們的成長,接觸面變大,有了自己一定的想法,會發現父母的一些建議確實是不適合當下的某些環境。我們與父母交流無果後便放棄與父母交流,因為在我們看來這是無效的。這裡又衍生出一個和孩子溝通不暢的問題。我認為父母可以從一些熱議話題來與孩子進行交流,從側面了解孩子目前的一些觀念,既而對症下藥,對自己的一些想法加以改正,同時給予孩子更好的建議。比如:「聽說你們同學都在打一個遊戲叫王者榮耀啊,它好玩在哪裡啊」巴拉巴拉可以衍生出很多。而且還有一個好處是孩子會覺得父母和自己代溝其實挺小,越來越喜歡與父母交談。~~~~~~~~~~還是可愛的分割線,到時候再繼續寫下去雖然是回答,我想求助。
因為原生家庭父母雙方家庭都不理想,雙方性格都很有問題,我在一個壓抑沉默的家庭長大。
性格敏感沉默,但會強迫症一般要求自己包容別人。
我沒有青春期叛逆期。
我的青春期被學校同學欺負,放假了幫家裡買菜做飯。委屈無人訴說,沉默漸漸怨恨。
包容最多的,是我的母親。她彷彿一直沒有長大,事事默認別人必須包容她。在我小學的時候就跟我講她職場不順利,我提出幼稚建議,被暴怒打斷,沖我發火,我只能繼續不知所措的沉默。時間一長,她覺察出我的沉默,就更加暴怒敲桌子叫我說話,可憐我如履寒冰,腦子一片空白,根本無話可說。
這種傾聽,勸解,包容的談話貫穿了我整個成長。高三我不堪壓力,情緒崩潰嚎啕大哭,抽泣問她為何這麼對我,她彷彿新鮮的笑了「你哭什麼?」然後棄我伏案痛哭。待我情緒穩定翻開作業,她又從院子里回來,一張嘴「你不懂阿,你小時候我吃了多少苦……」彷彿噩夢,不見天日。
大學畢業,我離家四年,終於和過去沉默寡言的自己告別,重新與兒時夥伴相處愉快。愉悅自由。並開始思考正常家庭關係應是如何。我回家,在陽台與男朋友打電話,言談嬉笑,她不說話,在家裡摔門。我於是掛掉電話回房,她立刻揪住我又開始繼續講以前的事,我不言不語,抬頭看她,最後問「你不覺得你要我給你做決定,太不正常了嗎?我是說正常的人家裡,沒有這樣的。」她好像沒想過我會這麼回答,愣愣說,是她自己不好,一直像個寶寶,對不起。
這是唯一一次,她在我們的關係上服軟。此後爭吵無數,摔打無數。我在清晨被她無理由毆打,閃了十幾個耳光。我忍住哭問她,為什麼這麼對我。她尖叫,我就是恨你。
所以,我媽這樣的人,壓根不應該有孩子。
我問她你為什麼生我,她道歉。然後過了幾分鐘,再尋個由頭跟我吵架。
我現如今一個人在另一個城市獨居。她於深夜發信息,叫我死在外面。我相信深夜2點壓不住的簡訊,應當是肺腑之言。
昨日發微信給我,言辭間倨傲,說我只要給她能在外面炫耀的資本即可。我無言,她立刻給我發了一長串外婆小時如何虐待她。我覺得很疲憊,回了個,恩。
題主也是家長了,請告訴我我當如何面對她,面對自己。我說服不了她,也說服不了自己。
父母還是開通點,和孩子做朋友
只要沒有出現器質性的問題,無論是心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基本上不需要過問太多,以前社會環境很差父母根本沒精力管,現在管是扼殺個性,很多路還是該自己走。
1. 從整個世界的70-80%都是父母,突然變成整個世界的70-80%都是其他人,對三觀以及認知的影響可不是也很突然么。
2. 叛逆的另一面應該是管治吧?如果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影響而不是管治,那麼叛逆這個詞也就相對顯得無力不少。
3. 不可否認不同的外界環境對孩子三觀的塑造能力不同,但是在非人力可以影響環境的前提下,最好的方法只能是從自身的影響手段做起了。對於自己此時不理解的事,笨蛋總會不懂裝懂。叛逆是什麼?把不理解的事都推到這種抽象主觀辭彙上就覺得自己好像理解了。這是懶惰。
推薦閱讀:
※孩子為啥不能跟媽媽姓?
※被父母道德綁架是什麼感覺?
※送一份什麼禮物給日漸老去的父母比較貼心?
※如何在旅行中給父母拍照?
※爸爸喜歡鹿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