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當初是怎麼進入美國市場的?為什麼華為中興進入美國市場會這麼複雜?


聯想主要還是個人消費這塊 沒有技術含量 像這種個人消費類的 美國一般不會阻攔的

而華為更多的是基礎設施,有自己的技術,這是根本,而且動了思科的蛋糕

思科是個很大很大的公司 在美國的影響力,比想像的要高很多

華為應該高興,當你到了一定地步,敵人才會把你當成對手


安全確實是一個很主要的原因。13年的稜鏡門事件是一個佐證。其次,外界一直傳言華為的軍方背景會給美國政府造成恐慌。再有,我查閱過中興、華為應對參議員安全委員會問詢的記錄,兩家公司基本上沒有正面回答國會的關切,不能從極本上提出切實有力的說明其設備不會危及美國通訊安全,兩家公司在應對這類聽證中的經驗和能力也有不足。

思科只是美國通訊設備供應商之一,其產品和解決方案與華為、中興的重點有交集,但不是全部。華為、中興在美國的重點應當是無線領域,目前這個領域是被愛立信、諾西、阿朗佔據,所以,在此歸責于思科,有點有失公允。思科的強項在於數據通信,華為、中興在這個領域差距還大,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憑技術和產品,很難勝出。

實際上,華為和中興在美國的攤子已然很大,只是集中在不涉及安全的終端領域,這和聯想的產品類似。幾年前中興手機產品在美國的銷售額就已破10億美元,近年增長迅速,相信幾是當年的幾番。


聯想是04年通過收購IBM的PC部門來完成國際化的跨越。但我覺得更關鍵的是,就像中科院的倪光南說的那樣,聯想有品牌,但是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美國會稍加阻止,但是華為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對本土的企業構成了威脅,所以門檻就更高!


相關者。

首先應該說,和思科沒太多關係,思科主要是做數據通信的,數據通信技術與電信技術還不一樣。

其次是安全問題。電信設施是重要的國家基礎設施,與國家安全密切相關。電信設備又非常複雜,即使給你源代碼,看都看不過來,你還要升級吧,還要維護吧,這都得設備商來做,拒之門外是最簡單的辦法。

三是產業問題。如果讓華為、中興進去,其他設備製造商基本都得死,因為華為中興的成本優勢非常強。你賣100,華為中興能賣50,你怎麼賣?如果他們死了,美國通信基礎設施以後怎麼辦?自從華為中興進入這個市場之後,摩托羅拉死了,北電死了,朗訊半死不活時候與阿爾卡特合併了,諾基亞西門子合併了(現在西門子又不做了),唯一能夠支撐的是愛立信,還是是歐洲公司,活下來這幾家如果失去美國市場(美國市場大約佔全球的1/3),唯一的下場還是死,這種後果美國無法承受。電信設備有些協議是不公開的,你要用就得一起用,今天用了,明天升級還得用,不用?一張網就是就是幾百億上千億的投資,美國土豪也承受不起。全給中國公司?不可能。

最後,在傳統產業上,美國市場經濟其實處於一種較為穩定的狀態,美國市場絕不是想像中一個自由市場。各種壁壘,各種門檻,不但中國一些公司進不去,歐洲公司想進去也非常難。就拿電信來說,美國政府、電信運營商、通信設備製造商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說穿一條褲子也不過分,形成了一種較為穩定的利益關係,這個局面難以打破。


親歷者,箇中原因複雜,首先通信設備產品進去後難移除,跟消費品完全不同;另外政府內只要有一點不和諧的聲音就難以達成,何況美國人口是心非世人皆知,我所知道強烈反對的就有在華任職過的state dept的高層;再次美國所謂自由經濟也就是幌子,政府對運營商影響太大,當然這在任何一個郭嘉都是一樣;

華為方面對於美國遊戲規則不熟悉也是原因,開始不懂遊說,不懂PR,不屌輿論埋頭苦幹,還一飛機一飛機地往美國運人,露出一個大白背給人潑墨抹黑,等到意識到的時候已經背上無數黑鍋了。


作為華為前美代員工,親歷華為敗訴,貌似2013年「不太記得了」,當時就討論運營商那邊的人會不會都回國?企業會不是會受影響等?後面才發現自己too yong too simple!

1. 2014年華為美代多年首次有盈利(代表高興壞了,傳這是十多年來華為美國首次盈利)?盈利主要來源運營商,說好的制裁呢?限制?

2. 這限制和制裁跟華為企業業務沒一毛錢關係?企業網的該幹啥還是幹啥??

如何惹到安全部門我不知道,但華為的確惹毛了移民局,黑歷史就是大量使用商務簽當工作簽用?


B2B 和 B2C的區別。

華為7成以上的業務是為移動運營商服務的,初期,就是憑藉自己的服務,價格以及細緻到極點的風格才打入到歐洲市場。

而美國一直難以攻陷的原因,除了思科等本地公司作梗阻撓外,信息安全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華為一直承諾自己的產品不會導致任何形式的信息泄漏,但是這種事情誰也說不準。特別是你的產品又要用到許多政府相關的公共設施上。所以老美在這方面一直很慎重;前段時間斯諾登又整出了稜鏡門,我覺得華為的計劃可以再擱置一段時間了……


聯想大部分是組裝貨,說真的沒多少技術含量。

而華為,你看他是屌絲品牌,其實他是響噹噹的中國技術領域的尖端了。他的UPS技術賣給艾默生10年了,最近剛解禁,也就是華為自己也可以做ups了(華為的ups技術含量還是很高的)。另外很多通訊設備,包括路由器、基站、手機等在國外都是第一的。


pc大概3年就會換掉,換個別的廠家唄。


電信產品就麻煩了基本上會用10年或者幾十年時間。不要說華為中興,總部在法國的阿朗為了美國市場都要獨立一個nsa部門,每年美國政府還要僱用第三方公司進行評估好幾次。因為美國政府部門和運營商有很多前朗訊的產品,甚至四五十年前的產品。


所有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都在扯淡!回答的都不在關鍵點上成立,美國僅僅不允許華為做運營商市場,美國僅僅不允許華為做運營商市場,美國僅僅不允許華為做運營商市場,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通訊市場中,運營商只佔不到10%剩下的90%多,華為隨便做,但是企業網根本不會做,但是企業網根本不會做,但是企業網根本不會做,三遍!在任何不存在政治因素的第三國,華為的企業市場份額都不會超過思科的10%,別說在美國老家了,華為更是寸步難行。


然而我在美國生活了好多年 美國並沒有華為 現在美國人恨華為就像中國人恨三星韓國一樣 一個科技品牌盜取國家安全機密 肯定有很多人會恨 更何況華為是一個流氓企業 疏油層問題 凌鏡門事件 廣告造假樣品單反事件 美國是禁售華為產品和禁止華為一切服務的 如果銷售華為產品和提供華為服務是違法的


羅斯柴爾德家族好像與聯想有關係,好像還有吉利


推薦閱讀:

未來智能手機市場將會怎麼發展?領導者會是蘋果還是三星?國產手機會走向世界嗎?魅族,小米,華為,中興誰更有前途?
如何看待中興被美國制裁事件?可以看做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一次機遇嗎?

TAG:移動互聯網 | 市場營銷 | 政治 | 美國 | 商業 | 華為 | 聯想Lenovo | ZTE中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