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思維上徹底改變學習模式?

驚覺自己學習所有事物的模式都是沿襲同一思維,即把知識進行分門別類單獨學完,再尋找維繫這些知識的內在邏輯,即 內容+形式,但整合遇到困難很大,耗時長效率極低。

例如:學翻譯,先學辭彙,再看翻譯原理,最後翻譯時卻不知從何下手,轉而掉到收集生詞跟瑣碎知識的陷阱。要寫篇文獻綜述,首先做的不是讀文獻反而是去讀《如何寫文獻綜述》那本書。甚至於我在此提問,期盼學到一種新思維模式,以應用到今後的學習中。

存不存在一種宏觀的思維模式能適用於所有的學習?我對它的期盼現實嗎?如何更有效地學習?


其他問題我都來晚了兩年,這個來晚了四年,覺得這個問題很好,所以還是嘗試回答一下。

從思維入手改變學習模式是最有效的。但是思維決定方法論,想要改變學習模式,很大程度也是改變自己的思維。我也大概說幾點我的經驗。

1.非線性思維

學習的投入與產出關係是非線性的。不是y=x的函數關係,一分耕耘不一定會有一分收穫。有些人的學習模式就是通過大量的做題和增加學習時間來提高自己,但是往往非常有局限性,久而久之發現自己能夠上升的空間非常小,甚至因此產生習得性無助感。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有這種非線性思維,在自己遇到瓶頸的時候應該考慮的不是繼續時間等的增大投入,而是更換「投入策略」,比如尋找最小限制性因子或者自己的知識缺口。

2.系統思維

你所知道的決定了你的廣度,你所能聯繫的決定你的深度。系統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完成鏈接。你能夠知道很多道理和知識,但是他們的實現往往需要一定的條件。你只是知道的話,那麼你只能解決常規型問題,但是你能夠將它們這些知識和道理聯繫在一起,那麼就能夠解決適應型問題,也就是用少許種知識解決不同場合下的很多問題。

靈感來源於豐富的生活體驗和廣闊的知識。系統性思維能夠讓自己的元認知得到更多的聯繫,不僅有利於自己更好的記憶,還能夠讓自己在知識的跨界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心得和見解。

而系統性思維的培養,我的建議是做筆記!一個學習領域一本筆記本。比如說我的筆記包括類型心理學,營銷學,經濟學,方法論,歷史,政治。等總共三十餘本。每次要用都能很快的查閱,而且不時會有更多不一樣的見解。

3.反饋思維

反饋性思維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自己對學習的熱情。人們害怕黑夜實際上是進化過程中對未知的恐懼,同樣的,如果自己努力學習但是卻看不到結果,那麼會非常容易感到害怕和無助。所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想要保持較高水平的熱情,就必須建立一套比較完整的反饋系統。儘可能量化自己的行為帶來的收益。當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美好的時候,我們就會更加有勇氣繼續學習。另外,學習反饋也是檢驗自己學習知識的掌握程度的一種利器。他的效率遠遠高於機械性的重複。(部分方法可參考: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 衛藍的回答)

4.漸進思維

大腦的質量佔了人的身體的2%,但是耗氧量卻佔了25%。大腦對能量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當自己在從事燒腦耗能的事情時,大腦會不斷的阻礙你。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進坑從簡單入手,那樣大腦就能夠慢慢適應,這樣自己的學習行為可以更加持續高效。而且,當大腦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得到多巴胺的釋放,那能夠讓大腦得到更多的放鬆,對自己行為的阻礙作用就小得多。

5.刻意思維

一些小時候畫畫非常好的人,長大很少當畫家的,很大程度是因為自己的學習很少。因為他們的訓練大多停留在興趣和獲得外部讚美的層面,所以他們的水平大概率會保持在業餘的水平。就像一個足球愛好者,他們偶爾會踢球,但是他們都會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去踢,因為那樣可以讓自己享受和舒服。但是一個專業的足球運動員,他們會被強迫「反腳踢球」,會被要求最短時間內跑完全場。後者的訓練更為「刻意」,而不是停留在舒服區內,所以後者他們的學習獲得的能力水平更高。我們自己在學習過程也應該如此,改變只看自己看得懂的書的學習模式,否則進步會很慢。刻意訓練的思維能夠讓我們進步地更快,擁有更好的學習效能。在這裡推薦大家看一本書《異類》

6.生理控制思維

生理控制思維,主要是希望大家對自己行為認知模式有基本的了解。這樣有利於更好的自我觀察,預測自己的行為並且改進。

比方說,我們知道自控力是跟肌肉一樣是有極限的。用多了,也會酸痛無力。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頭兩天熱情十足地投入,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很大程度就是因為這些人,他們一開始就對自己的精力消耗太快了。後續沒有能力繼續去維持每天六點起床、持續6個小時的學習。

以此為鑒,我們就知道,我們要做的是慢慢地增加自己的學習時間,讓自控力肌肉有所適應。這樣才能夠持續有效。我們知道我們大腦的遺忘曲線,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大腦的生理運行狀態進行改進,知道什麼時候溫故,什麼時候學習新知。從而改進學習模式。

(艾賓浩斯記憶曲線)

7.指導性思維。

部分人的計劃制定是「我明天要好好學習」「我要看完這本書」。但是這樣的學習計劃模式實際上就是一句口號,沒有指導性。而真正有效的計劃是具有很高指導性的。「我明天早上8點到12點要去圖書館複習《行為與進化》第一章」這樣的語句的指導性是遠遠強於前者的。告訴了自己時間,地點,方式,內容。到底有沒有做,哪裡沒有做到,都是很容易得到反饋的。而前面的「我明天要好好學習。」沒有對比的標配物,看了一頁也是有學習。不具有可行性。

強調我最喜歡的說的那就話:所有的知識如果沒有經過重複和鍛煉,進入自己的大腦,成為思維的一部分,幾乎很難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正面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讀了很多書,學了很多思維、方法論進步卻很小的原因。所以,請儘可能去使用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巧,讓他們進入思維當中,包括這個答案。

互補回答:

如何改變自己? - 衛藍的回答

怎麼提高信息轉化率? - 衛藍的回答

想看書,但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該如何選擇? - 衛藍的回答

——————————

不到一天飯錢,卻可飽食一生的自我提升類書籍《反本能》銷售中,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點擊購買鏈接:《反本能:如何對抗你的習以為常(衛藍)》- 噹噹圖書


反對排名第一的答案。@warfalcon

這裡有一個對網上流傳很廣的學習金字塔的反駁,轉載過來大家看看。

美國學者艾德格?戴爾(Edgar
Dale
)提出了「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論:在初次學習兩個星期後,透過閱讀學習能夠記住內容的10%;透過聽講學習能夠記住內容的20%;透過圖片學習能夠記住內容的30%;透過影像、展覽、示範、現場觀摩來學習能夠記住50%;參與討論、提問、發言來學習能夠記住70%;做報告、教學、模擬體驗、實際操作能夠記住90%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做過類似的研究,結論跟戴爾差不多。由此可知,閱讀是最沒用的學習方式,而模擬、體驗與實作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嗎? 上述這張圖和簡短說明在網路上廣為流傳,但事實上戴爾的理論是Cone
of Experience
,主要是研究不同的「體驗」或「經驗」方式,例如透過視覺、聽覺、或操演所得到的不同的效果,而非針對「學習效能」做研究,更沒有提出明確的學習效能數據,數據的部分乃是被其他人加油添醋上去的。至於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的研究,因為沒有人能證明看到過這份研究報告,網上也無法搜到相關研究論文,因此該研究很有可能是誤傳。

研究「體驗效果」或研究「學習效能」有很大的差別嗎?當然有!以網路上流傳的內容來說,該理論號稱是「學習」金字塔,卻用「兩周後還記得多少」來測量,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曾幾何時,學習已經被簡化成只重視記憶而已?就算你去隨便問一個路人,他也會跟妳說「學習不等於死背」,若真的要比兩周內的記憶,那「填鴨式教學」應該是當今最棒的學習方法。

由此觀之,網路流傳版學習金字塔的第一個問題在於:「將學習窄化為記憶」。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Benjamin Bloom)將教育(學習)目標分為認知、情意、技能三類。在認知領域中,由低到高又可細分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六個層次。

知識:就是記憶、認識,能回憶重要名詞、事實、方法、規准、原理原則等;

理解:是要能對重要名詞、概念之意義有所掌握,能轉譯、解釋;

應用:是要能將所學到的知識概念、方法、步驟、原則通則等等應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分析:是要將知識的某些訊息,所包含的成分、元素、關係、組織原理等等分解出來,重新加以組合,並釐清之間的關係;

綜合:是能將知識訊息的某些要素重新安排或合併為有組織的整體,或呈現其間的關係;

評價:是要依照某規准對知識訊息做評價或比較。

用記憶來測量學習效果,只能測量到學習目標中三大類的其中一類裡面,六個小類的其中一類,而且是最低層次的那一個。真正的學習比單純的記憶複雜且有深度得多了。

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練》中提到:「學習」在目前的用法已經失去它的核心意義。在日常用語上,學習已經變成吸收知識,或者是獲得信息,然而這和真正的學習還有一大段距離。真正的學習,涉及「人之所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透過學習,我們重新締造自我。透過學習,我們能夠做到從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認知這個世界及我們跟它的關係,以及擴展創造未來的能量。事實上你我心底都深深渴望這種真正的學習。

網路流傳版學習金字塔的第二個問題在於:「未考慮學習的廣度與深度」。

首先是「廣度」的問題。不可否認地,實際操作的學習效果絕對比純粹閱讀來得好,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情,甚至不需要心理學家特別做實驗來證明。問題在於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透過實際操作來學習,而且我們也不一定禁得起從失敗經驗中學習的代價。經驗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嚴厲的老師,他總要你先付出慘痛的代價才願意教你一些事。

人們可以透過三種途徑來學習:一是透過「經驗」來學習,二是透過「觀察」來學習,三是透過「抽象符號」(eg.閱讀)來學習。透過經驗學到的東西印象最深刻,最不容易忘記,但也最沒效率、付出的成本、代價最大;人生僅僅數十寒暑,能親身經歷的事能有多少、能虧的錢又有多少。透過閱讀學習不像實際操作那麼深刻,但也最有效率,一本書兩三百塊就能讀到一位大師一生的經驗與智慧,是何等划算的事。至於觀察學習的效果與效率則介於兩者之間

再來是「深度」問題。你可能以為透過經驗(體驗)學習的感受如此深刻,必定是最有深度的學習方式吧,那你可能要失望了。最常引用網路流傳版「學習金字塔」的,就是從事體驗學習(eg.高低空探索教育、心理團康、各式桌游)的從業人員,例如《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便是致力於推廣體驗學習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不斷強調透過其研發的「現金流」桌游是學習投資理財的最佳途徑;羅伯特?清崎和唐納?川普合寫的《川普清崎讓你賺大錢》一書中便引用了學習金字塔的理論。

體驗學習和透過實作來學習的問題一樣:成本昂貴(包括時間與金錢)。你不可能每天都參加體驗教育活動,但卻可以天天閱讀;體驗教育通常要花掉一個下午的時間、或甚至兩天一夜才能完整體驗一次,而獲得的僅僅是一些簡單的概念,例如現金流很重要、信任很重要、同理心很重要、團隊很重要等。這簡單的觀念其實我們早就知道,重點是能不能產生改變,而體驗教育或者聽演講等短期、昂貴的學習方式,能讓你一時頓悟,卻無法產生改變。

國內作家王溢嘉《活用禪》中主張:「人生的多采多姿是無法『畢其功於一役』的,光靠一次『頓悟』就想『上天堂』未免太過奢望,在漫長的生命旅程中,一個人可能需要好幾次的『大悟』和『小悟』,而在『悟』和『悟』間,還需要日積月累、身體力行的『漸修』功夫。在教育與心理學上,行為的改變或創造力的產生,都不是聽一次演講或靈光一閃就能達到的,而是經過長期持續的學習,累積紮實的基礎知識,並在正確觸媒 ( 動機 ) 下所產生的。

身為終身學習(成人與繼續教育)的推廣者與實務工作者,我非常認同從實務經驗中學習,以及透過閱讀、加入學習型社群的學習效果,但對於坊間體驗教育的學習效果則非常質疑。

針對同樣的一份簡單學習素材(內容)而言,體驗教育的學習效果的確比純粹閱讀來得好,但是長期來看,透過閱讀而學習到的素材(內容),在廣度與深度上都大大地超過體驗教育所能提供的,花同樣時間,從閱讀與上課能學到的東西絕對比體驗教育來得深且廣。

其實各種學習方法都有其必要性與適用性,依照布魯姆的三大學習目標來看,在「技能」領域方面,實務操作的效果最好(少數特殊領域,如飛行員養成,則需以模擬方式學習)在「認知」與「情意」領域方面,則以閱讀與社群學習(身教與境教)效果最佳。另外,若從成人學習者行為是否產生改變來看,則實務經驗搭配閱讀與社群學習的效果最好,體驗教育、演講或短期昂貴課程則幾乎沒有效果,尤其是嚴重市場化的體驗教育活動通常淪為商人獲利的把戲,娛樂成分大於學習成分。

網路流傳版學習金字塔的第三個問題在於:「未考慮最重要的學習動機」。

若要說我們真的能從網路流傳版學習金字塔中學到什麼,那就是有關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的的觀念了。「主動學習」是指學習者主動積極地去獲取學習素材,例如參與討論;而「被動學習」則是指學習者被動地接受信息與知識的灌輸,例如看電視。當然,主動學習的效果優於被動學習也是無庸置疑的。

問題在於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的區別並沒有限制特定的學習方式,例如學生操作實驗並不一定就是主動學習,而聽老師講述也不一定是被動學習。如果心不在焉、只是照著書上的步驟或老師的指示進行實務操作,那麼依然是被動學習,相對地,如果聽講時專心投入、在心中不斷與講者對話、思考批判聽到的內容,那絕對是如假包換的主動學習。

網路流傳版學習金字塔武斷地將閱讀、聽講、看圖片、看電影、看展覽、看示範…等,視為被動學習,而將實際操作、模擬操作、參與討論、簡報、教學…等事為主動學習,實在是連基本的邏輯都講不通。

針對同樣的一份簡單學習素材(內容)而言,體驗教育的學習效果的確比純粹閱讀來得好,但是長期來看,透過閱讀而學習到的素材(內容),在廣度與深度上都大大地超過體驗教育所能提供的,花同樣時間,從閱讀與上課能學到的東西絕對比體驗教育來得深且廣。

更重要且真正區分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的,在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一旦考慮學習動機,網路流傳版的學習金字塔將全面瓦解、毫無價值可言。根據成人學習理論,學習者之所以參與學習或不參與學習的原因,就在於學習動機與學習阻礙兩股力量的抗衡。如果撇開各種學習阻礙,學習動機愈高的學習者參與學習的時間愈多,他們會從任何管道取得學習機會,包括參加正規教育(如學校教育)、非正規教育(如教育機構、企業教育訓練)、非正式與自發性學習(如閱讀、從經驗中學習),以及加入學習型組織(社群)。

所以真正重視學習的人,他們熱愛閱讀、聽講與上課,並且把握機會參與討論、觀摩與傳述分享,在生活休閑與工作上更是刻意地從實務經驗中反思學習,換句話說,學習金字塔上所有的學習活動他們都樂於參與且主動學習。不重視學習的人通常只會參與極少數的學習活動,或從來不學習。到頭來哪種學習效果最好根本不重要,而是有沒有學習動機,是否採取學習行動才是最重要的。套句鄧小平的名言:不管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只要肯學習就是好學習;最糟的學習就是「不學習」。

--

PS.網路流傳的「學習金字塔」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它以「學習」為名,內容卻與真正的學習相距甚遠。若將網路流傳的內容改為「教學金字塔」或「記憶金字塔」,我覺得會比較符合其所傳達的內容。

摘自: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社會科學 の 拿來主義

Life心理學閱覽室: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社會科學 & 拿來主義

閱讀治療師:周舜欽「投資心理學」書院

Life心理學閱覽室


第一次寫長文,歡迎各位知友向我提出建議。這篇回答是受 @陳天 的專欄文章的啟發(如何快速掌握一門技術 - 迷思 - 知乎專欄),在這裡表示感謝。

==================================================================

一句話的粗暴結論:學習最快的方法是用到什麼學什麼,然後等你自身到達一定高度以後再去補全自己的理論知識。也就是以實用主義作為學習評判的標準。

這裡所說的實用主義並不等同於廣義上的實用主義,因為它其實並沒有功利的影子,這裡所言的實用主義也注重目的性和直接性,但是它沒有要求成功學所要求的速度,實用主義不是浮於表面的成功學,它是實實在在工作生活的一種方法論,簡單直接有效。

==================================================================

下面開始解釋這種方法對學習思維的作用。

實用主義學習對我最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我跳出原有基礎學習的怪圈。以自己為例子,本科專業學習的是工設,需要產品手繪的技能。曾經的我以為學手繪就是要打好自己的基礎,從素描一步一步開始練起。為此,我可以說是整個大學四年都被困於所謂的基礎怪圈之中,我一次又一次向所謂的基礎發起衝擊和挑戰,然後失敗、不自信、恐懼繪畫。

這樣一來造成的後果有這些:1對繪畫充滿恐懼,以為面前的大山難以超越;2養成一種重視形式多於內容的習慣,解釋一下,就是當自己看到任何手繪作品是腦中第一在意的是他畫的怎麼樣,是怎麼畫出來的,我自己畫如何向它靠齊,在細節處理方面給如何畫上處理光影。這裡首先就落入了一個細節的怪圈,抓局部而放棄了整體。最最可怕的是關注表現而非設計本身(形式多於內容),自己是學設計的,但是我關心的從不是設計師的想法如何牛逼,而是他畫的多麼牛逼,這種習慣一旦養成,設計師的原創潛力會被慢慢被摧殘至零,也就是一個沒有想法的人,而因為執著和恐懼於這種完美的表現手法,自己在恐懼之中也做不到將畫工很好地呈現開來。最後淪為一個畫得不好,又沒想法的LOSER。而現在覺得設計以表達想法為主,沒有實際工作或項目經驗來錘鍊自己專業技巧的話可以參考(最讓你體會到創造樂趣的作品是什麼?)中 @大頭幫主的方法既提升技巧有保持自己的創造力。

而實用主義的學習如同一道驚雷把自己批醒,自己原來曾經為之努力所做出的計划行動就如同背上二十公斤負重跑馬拉松,一路落後然後停滯,有的時候跳不出思維的怪圈你就一輩子困在路上。

==================================================================

題主所問的是學習思維方法的問題,我上一段說的解放是指從系統理論學習方法的思維中跳躍出來。

實用主義的學習是大大區別於系統理論學習方法的,下面我會用三個模型解釋下二者的區別。

一、「戀愛——結婚」模型

還是拿手繪來舉例子,有人小時候喜歡畫畫,喜歡花漫畫人物,然後開始無意識臨摹,過了三四年我們發現他畫的已經頗有專業風範,也有人可能以10000小時天才理論來解釋,不過我換一個角度,人家畫東西一開始只以自己興趣為主,實際本質是自己的需求為主,需要人物,但是不知道素描不知道人物骨骼結構肌肉組成。OK沒問題,畫得渣但是自己喜歡,在一次又一次投入繪畫的時間當中,畫者絲毫沒有一種失敗的挫敗感,他關注的是人物,這個有意思把他畫出來,那個有意思也畫出來吧。

我們來分析這種學習方式的優點和特點:

1、興趣導入是對失敗的無所謂。剛開始的畫渣只是因為興趣喜歡才開始的,這是任何人都有過的體驗,喜歡投入然後心滿意足,這種學習的時間投入是絲毫不佔有所謂的心理能量,你不需要拿出相當大的意志力來與自己做鬥爭,甚至完成以後你還會心滿意足精神更加充實豐富。這是興趣愛好的培養,主要適用於小孩子的培養,大人的雜念太多,所以說興趣是最大的老師沒錯,因為它沒有負面的思想沒有失敗的恐懼。在這明白以後我才明白,這時候投入的10000小時才可能讓你成為天才,而不是一種在路上糾結,在路上猶豫的10000小時。

2、需求第一性(目的性運用性優先)。這是知乎專欄里提到的,小孩子要什麼直接去取用,爬過去滾過去。按照成年人思維,遠方有東西要去拿,但是基於長遠考慮以後還回去更遠的地方,所以要一勞永逸,先去造一台車吧,然後去學習輪胎車架發動機傳動等一系列知識,結果到了一半就進行不下去了,這工程量過於龐大然後放棄連想取的東西也忘了去拿了,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我們總想一勞永逸去解決出現的問題,考慮一次性的解決方法,在學習中也有這種現象叫「一口氣吃成一個胖子」,我們所有的糾結可能也在於此。我們常說畢業後工作好於讀研,因為工作是完全「用以致學」的方法,一個項目你用到什麼,學;需要什麼,學。忙碌的工作為何讓你專註,因為它讓你完全為了自己的需求而去學習,兩年以後你才會在實踐中慢慢生成自己的體系。反看研究生,沒有明確的需求,一本書下來第一章,第二章。單詞書買了abandon開始。。。這樣子的兩年差距如何不大,怪不得很多人說工作優於考研。

3、去除思想負擔。拿小孩子來說興趣的培養不會讓人太過於排斥,對大人來說純理論的學習違背人的自由性,它讓人帶上了枷鎖和鐐銬,時時刻刻劇烈地消耗我們的力氣,第一章,第二章跟著作者的腳步而不是自己的。當然也有意志堅定的學霸們就帶著負重走到了最後,當他們掙脫出自己的現在時他們的力量增長也是呈幾何級數上升,這樣的人畢竟在少數,至少我自己不是這樣的神人,他們基礎深厚理論知識完爆庸人,有這樣意志力的人大多在工作中也能慢慢融會貫通,所謂厚積薄發就是這個樣子。而在我們一般普通人的世界裡干擾太多意志力太差時間比牛人還要少,我們有豐富的業餘生活要看動漫看美劇看動作片,哪有這麼多時間專註在純理論知識之上,這是這種實用主義的哲學對於普通人的我們剛好適用。

這就是我的第一個理論模型——戀愛結婚模型。實用主義關注的是現在,是現有問題的解決,解決過程中不用背負太多的思想負擔的壓力,準確說沒有太多猶豫和糾結,我們只關注現在。我們在完成時沒有太多意志力的消耗甚至是有的是自我精神的滿足,歸根結底我們是完成自己的需求,就和談戀愛一樣輕鬆愉悅。而純理論學習就跟結婚一樣,你面前是一座山是自己的後半輩子,你需要背負很多東西,在談戀愛模式中你看到的是現在所以你只關注她的好,甜甜蜜蜜任何付出沒有怨言;結婚模式則是要把所有的所有都經歷一遍,你必須要承受住一個人所有的壞,接納然後繼續過日子,每一套系統理論的學習之路都像是一段婚姻,看我們學習者有多少是忍受不了七年之癢而被迫放棄的。所以我們看看一般正常的流程是先談戀愛培養感情,適合自己再去結婚,談戀愛的時候解決吵架情緒時你可以知道兩個人以後能不能長久在一起解決所有問題,就像學習中先解決現有的矛盾,到達一定高度再去從理論入手。試想一下有多少人是一開始先結婚,然後婚後開始談戀愛的,這種帶有極大不確定性和概率性的事兒有幾件能成的?除非第一眼看見她就知道她是THE ONE,但是可能電影里存在的比較多,現實生活中這種見面就結婚一輩子還過得很幸福的人就像是學習界意志力行動力超強的牛人,我知道我不是。這就是實用主義和理論學習區別的第一個」戀愛結婚模型「。當然,我現在提出的也就是理論而已,實際上可能不可能有這麼好的環境讓你自發成長,你準備GRE考試,各種類型的題目你都得做到最好,必須把整個理論體系構建完成才能考好,不擅長的也要惡補,那麼拿實用主義來面對這種具有強烈時效性的全面測試,我暫時無能為力,這個例子我後面會再次提到。

==============================================================

第二個模型是」沙堆金字塔模型「,手上握著一把沙子,把它從手裡放在玻璃缸中,它慢慢在地上堆積因為重力會自然形成金字塔狀,這裡的沙粒就是我們的時間精力,實用主義就是拿自己的沙子堆成地上的一座一座金字塔,有的高有的低,還有的地方是平地沒有任何沙子;純理論學習者則像強迫症一樣必須把整個玻璃缸鋪平然後慢慢向上累加堆積。第一個模型用來形象表示兩者的區別,第二個模型我們來看看效用的問題,當你那時間精力投入到一個點時它最後呈現的不是一個主而是金字塔,就是說我們在解決實際需求時或多或少鞏固或建立了相關知識,相關程度越大學到的也越多,我們不是在其他方面一無所獲,這就是一個體系的建立。那麼為什麼實用主義比較有用呢?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論與實踐的權重比不一致,一本書可能只有第二章有實際大用,理論學習者每章花的時間都一樣,實用主義者把時間都投入到第二章,那麼他做出來的東西肯定更加切合需求,那PS使用距離,最有用的工具就是鋼筆工具,漸變填充,以及加深減淡,將這三個工具用好,你已經能做出任何效果圖,軟體書上的實例基本也就是這三個命令的循環往複。你不需要了解每個命令都能做什麼,用到再去學必然影響深刻!等你的金字塔已經很多以後你再去鋪平地那你會發現好快啊不是嗎?

到這裡,我認為實用主義學習其實是一種見招拆招的學習方式。

=================================================================

第三個模型叫做」網路節點「模型,給你二十個點讓你在一張白紙上都連起來變長一張網,你可以當成是足球網,當足球踢來的時候不讓足球穿過網,那你怎麼點?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只有二十個點的話我們讓點盡量分散,各點連接起來以後中間孔隙距離越小越好。沒錯,這就是見招拆招邏輯的一種行為模式;對於純理論學習者,他們則會從一個角開始編織一張密集的網,二十個點的話只夠畫在白紙的五分之一上,然後比賽結束了。從效用的角度上來,見招拆招必然前期有用,而且你還能享受到守住球的勝利感。純理論學習者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嘗不到甜頭,當他們把網編織到80%時,他們才開始無堅不摧,不過見招拆招者也沒閑著,他們那多出來的點補一下孔隙,網也就慢慢密集起來,而且任意的亂點似乎只是嚴謹性差了一些,點用的還能更少一些。從這個角度而言,一開始我們就能嘗到較多甜頭,最後我們用的點比較少也能較好地完成任務,這就是我們看到很多人只有一技之長活得很輕鬆自在,他們也有大把時間娛樂享受,而有的人看似沒有成果產出,自己懷疑自己備受打擊,在惴惴不安中投入更多時間進入自己的研究之中。其實一切都不好說,也許後一類人那天也能創造NB理論震驚世界,這樣幾十年如一日的人只要不是經常自己懷疑自己最後總會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個人與個人活法不同。前一類例子好點的叫利用一技之長比如畫師藝術家,也有不太光彩的如裸模車模啥的,他們都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讓自己在前期就嘗到了甜頭。這是實用主義的方法實踐之一。

==================================================================

三個模型的闡述就到這裡,我們很多人的思維現在還在」純理論學習者「的思維模式上,為什麼?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的應試教育模式讓我們一個都不能少,我們看教科書按照第一章第二章學起,小時候大家一起學又沒什麼雜念,各課基礎都打得特別紮實,很多人發現進入大學成年以後似乎小時候的光環都消失了,為什麼??那就涉及這種應試教育帶來的最大破壞性後果,這個後果也同時揭示了見招拆招(實用主義)與純理論學習的本質,是我本文最核心最重要的的觀點,那就是:應試教育強化了我們對於完美的追求。看通了這一點好像癢了十幾年的地方一下子不癢了,舒坦!應試教育要求我們掌握方方面面的細枝末節,然後再以完美的一百分奪得小紅花一枚,這樣的設定本身就是違反人性的,誰他么這麼完美,誰他么從小對知識充滿了孜孜不倦的饑渴精神,誰他么動畫片遊戲不玩去跟老師數理化。當然,有一群人做得非常不錯,他們很優秀,成年以後也是這樣,甚至進入了北大清華等高端學府,我們稱之為A類人,還有剩下的就是大多數的我們B類人,小時候看著挺聰明挺優秀學習成績也不錯,然後大學成年以後發現越活越差自己自信倍受打擊,那麼我們先來說B類人,他們暫時還沒有從對完美的苛求中解放開來,仍然以長輩的要求要求自己,緊箍咒時時刻刻套在頭上,看看我們給自己定的計劃目標是不是還有小時候的影子,你是不是願意拿出自己的時間精力生命去無怨無悔心甘情願地投入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沒有絲毫猶豫的回答才是最好的試金石。所以成年以後很多人才開始了解自我發現自我,一旦過了不完美這個坎我們就能擺脫很多現在糾結的事務。當眾演講不必秒殺馬雲,學習成績不必完爆北大清華,我們只需要把時間投入你認為正確的事業上來,然後時間會有答案出來的。最重要兩點是放下對完美的我執和找到正確的事業方向,第一點尤為重要適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後再談。我們再來說說A類人,他們自己做的很優秀,當然也有部分陷入了完美思維無法自拔,這不是壞處,這樣的人也是將自己時間貢獻在一項事業之中,盡善盡美,因為自己行動力和意志力已經訓練地異於常人,所以他們絕對不會弱於常人,也會成為自身圈子的精英人士或者學術界的大師,對於本專業風險困難他們把控的相當完美,唯一不足的可能就是過於單一和精深,對於其他領域不敢過於邁步和前進。而A類人中能夠跳出完美思維圈的人則是可以登上神壇的人,這樣的人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共同點」跨界「,不僅在自身領域數一數二,還能發展出其他新的自身興趣或職業方向,也做得非常好。這樣的人舉個例子,TESLA老總Elon Musk就是這樣,看看人家簡歷才知道什麼是屌炸天。歷史上這種人總是被人崇拜,這一小撮人是人類的精華。

我們人的精力有限的,實用主義在於一方面的深化,而純理論學習是一個平台知識的補充。

強迫症患者一定更喜歡把左邊補充完整,但其實要做出成績就要把俄羅斯方塊反過來玩,要突出要有所長,要T字型,完美主義者傾向於補完而非突出,這種」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其實不太樂觀。

再舉幾個生活中容易落入完美主義思維的方面,我們總想要求自己的另一半優秀,那麼這樣的想法過於抽象和簡單粗暴,這種選擇邏輯的背後多多少少帶有追求完美的影子,到底是戰鬥力數據上的秒殺全場還是自我內心的安靜平和,當然我這裡說的並不是一定要的一個擇偶方面的標準,而是一個自我檢驗的問題,幫助自己看清想要什麼。

===========================================================

樓主的問題到此已經回答完畢,接下去的內容與本文無直接聯繫,只是將上面內容繼續深化。。

===========================================================

不完美本身就很美,上面從單學科學習的角度進行了一定思考,下面我們將其一步步升級。實用主義者他們可能專業自身各方面參差不齊,有的簡單的問題他們可能也不知道,有的問題則滔滔不絕,這是第一維度(單學科)。每個人各有多長,都有自己的特點,任何人都這樣,這是第二個維度(個人發展)。社會有其不同的分工,三百六十行各司其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位,社會以一個動態平衡穩定運行下去,這是第三維度(社會分工)。無論是個人、單學科還是社會的運行都是以這種參差不齊的不完美現象呈現開來,因為自然就是允許多樣性存在,每個人都取其長而不是補其短,這樣來說個人會生活豐富,社會會五彩繽紛,至於單門學課能不能學好,過於單一且獨立的一個個微觀現象還不能完整解釋,至少承認自己不完美,將自己的時間投入到最有實際產出的事情上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這對於我來說也是最為實際去除浮躁心態的一種方法。

===========================================================

以下內容為價值觀上的深發,自己還未能做出完整解釋,且看且評論。

實用主義對於微觀的思索(單學科技術)可以成立,那麼對於宏觀(人生價值選擇)我們接著推導。

其實這種由實用主義行為方式背後所隱藏的不完美哲學可以幫助我們解釋很多事情,可以當我們面對選擇時稍微多一點點認清自己的目的。不僅如此,它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實際效用,對於學習者來說,能夠直接運用所學知識和強制輸出的學習方法是自我提升的最佳手段;對於工作者來說,也要求我們強化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它首先是專註於當下的,銷售行業的人就必須目標明確執行力強,他們直奔客戶開始銷售就是踐行這一觀念;另外我們將自己的目光投向教育方面,如果我們在做父母的時候能夠很好地引導出孩子的興趣愛好,不去折殺他們而是一塊兒呵護幫助他們完成想法,不執著於課堂內的100滿分試卷,強調校外的實踐經歷以及個人體驗等等,這樣站在長遠目標為下一代考慮一定能讓孩子成年以後更加明晰自己該做什麼該怎麼做,大大減少我們這一輩所走過的彎路;對於不太自信的人來說,首先承認自己的不完美,至少從今天開始糾結會少許多,心理負擔一下子也少了很多,然後把專註點放在自己想做什麼上面。這套理論的觀念是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對自己不再苛責;方法論則是充分挖掘心裡的需求目標,不過分考慮太長遠的目標,然後以直接解決當前問題為路徑(實用主義見招拆招)進行自我提升。這裡看似強調短期當前似乎與再上一句教育的長遠角度相矛盾,其實並不然,我們首先需要順應的是人性,然後強調的是人心中合理的慾望,專註於當下對未來不抱有太多恐懼,當然正面的憧憬渴望是大大歡迎的。它的功利性主要在於跟我現在想要的東西如果沒太大關係,我放棄它,我只要我真正想要的而且我要去得到它。所以這一套理論最最需要的無非是兩種能力:1充分發現潛藏內心的需求慾望;2承認不完美然後捨棄一些東西。其實這些理論跟佛教一些理念非常近似,我不願去規劃自己未來十年五年的時候在做什麼,我知道自己大概的方向,知道現在該做什麼就夠了,走完這一步下一步自然會顯現出來,而人生的不定向性的。這套理論主要關注的是一個過程,把每一秒都花到點上,讓自己迸發的東西都更多一些,而不是刷教科書看完以後腦子混沌一點想法都沒有(一定要大力制止,不如不看)。我們擁有且能關注的只有當下,未來太遙遠太模糊,既然這樣我們的唯一的計劃只是用來安排好現在,而不是每天大發宏願用美好藍圖來激勵自己。

當然這套理論有最最不適應的人群,那就是活在應試教育圈子底下的孩子們,考研幫,出國黨。為什麼,因為我說過這套價值觀理論是順應人性承認不完美的,它看重於長遠角度,一句話總結是它近利而不急功,關注直接滿足需求但是對時效性要求不高。反看應試教育,它就讓你精確到某一天進行考試,這樣就算了,你的目標就是奔著完美過去,在有限時間達到完美,我個人認為單以結果論是不合適長遠角度的。


存不存在一種宏觀的思維模式能適用於所有的學習?

當你這樣想就又回到了原點,又是在用一種學習思路和思維模式去解決所有學習了。恰恰相反,你不是要找到這種終極思維模式,而是要嘗試著摒棄這樣的思維模式。

首先,學習這個東西,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思路/模式。再次,同一領域的學習中,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學習方法/思路/模式。如果要用一種方法走到底,很快你就會遇到瓶頸。所以我來說說我的建議:

第一,收集各種學習方法/思路/模式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學習方法和思路,比如費曼學習法,逆向學習法,字典法,刻意學習法,思維導圖學習法,全背誦法,羅塞塔石碑法等等,然而每個學習方法和思路都是有自己使用場景和邊界的,所以你要收集,要學習這些學習方法/思路/模式。至於這些學習方法的來源很多,比如學校有教,網上可以查,知乎上有很多關於學習方法的問答,還有書店有大量學習方法的書籍,視頻網上有演講等等。在這一步,你就多多收集,多多查看,多多學習就好。只要有一個學習方法對你有啟發,那麼你就賺了。

第二,找機會嘗試使用收集來的學習方法/思路/模式

當你知道了很多學習方法和思路的時候,你就可以進行使用,練習了。我們收集這些方法,也不是就為了可以學以致用嗎。比如說,看書的時候,你可以使用思維導圖法;學習唐詩三百首的時候,你可以用全背誦法;學習英語聽力的時候,可以使用逆向法;學習單詞的時候,可以使用羅塞塔石碑法。根據自己需要,刻意的使用自己收藏的這些學習方法。爭取讓這些方法直接在你身上發揮他們應有的作用,甚至在使用時啟發你的思路。

第三,自己復盤並總結各類學習方法的特點

方法的適用範圍,自己是否喜歡,應該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使用成本,注意事項等等。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進行總結分析。並且看看那些方法的原理是相同的,那些方法其實就是換了個名字,那些方法是相互關聯的。你也可以在總結下這套學習方法給你的啟發。總之復盤總結是很重要的,它是幫你把使用經驗轉化成真正的知識和思維的一種有效方法。

第四,嘗試自己創建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思路/模式

當你在使用過各種方法,復盤了各種方法後,你將會有大量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技巧,你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把你的經驗和學習技巧進行重新排列組合,也可以從頭開始設計一套學習方法。這樣你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去學習。

這種多收集各種學習方法的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當你在遇到學習瓶頸的時候,可以換個學習方法尋求突破,以達到在新階段裡面可以更加高效的學習。

我在這裡舉個我學習開車的經歷:

第一階段:我不會開車,所以我選擇「教練法」,找一個教練,培訓我,我完全聽從教練的指令開車,從一個不會開車的人,到順利通過路考。

第二階段:我剛買車,但已經沒有教練在一旁指導了,我也有段時間沒有開,所以為了達到自己熟練開車的目的,自己使用了「打樁法」,打樁法的方法很簡單,以家為圓中心,在4-5個半徑1-2公里處設立終點(稱為樁),然後每天反覆開這幾個樁反覆開,直到每個樁開了7次左右,然後,在以這幾個點為中心,在每個樁的半徑3-4里處設置幾個新樁,然後再這幾個樁之間不斷開,不斷練習,直到每個樁開了7次左右。就靠這中練習方法。我熟練掌握了在附近開車的技巧。

第三階段:開車為了開向遠方,必須進行突破,所以使用「挑戰法」,做一個旅遊景點的目標,每個景點必須在30-40公里處把,在周末的時候開過去旅遊。而且對自己的要求是必須開上高速公路。了解如何長距離駕駛的技巧。

第四階段:開發開車的功能性,主要就兩個功能,接送機和看房。機場離家遠,機場的線路和規矩多,所以需要進行練習,才能熟練掌握機場開車的技巧;看房,載人去看房還是自己去看房,主要是一次要看多套房,每個地點的位置也千差萬別,更多的是停車地點不定。所以我在這裡,還是使用的是「挑戰法」。設定一個目標,然後挑戰自己。有機會多開幾次機場去接人,有機會多選在不同的地方假裝自己看房子,進行開車功能的訓練。

所以,在學車的這個過程中,我初級選擇「教練法」讓教練教,中級選擇"打樁法"自己練,高級是「挑戰法」設立高目標挑戰自己。在整個流程中完成對自己開車的學習。

同樣,我在不同的領域用著不同的學習方法,我在編程領域裡用教程法,實踐法,項目實踐法學習;我學英語聽力用逆向法和美劇法學習;而我在思維方面,更多地選擇在知乎上寫答案。另外我也經常使用頭腦風暴和思維導圖各種方法來學習。對我來說,收集實踐學習方法和創建符合自己條件的學習方法是一種樂趣。

-----------------題外話--------------

我對開車開闊思維的看法:開車的人和不開車的人思維有什麼區別? - 知乎

我為什麼會去機場接機:如果我對別人的關心和好沒有回報,是否還要堅持下去呢? - 知乎


推薦一本書 《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 。

書中提出了徹底思考的四步走:深入理解——擴展觀點——預想未來——交換意見 。其中有三點比較有意思的觀點和方法:

一、5歲小孩說明法

在「徹底思考」的第一步——「深入理解」中,一個檢驗自己是否真正理解的方法之一,也比較切實有效的方法就是「5歲小孩說明法」。

顧名思義,就是去給一個5歲的小孩說明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因為5歲小孩的認知相對比較簡單,他們無法聽懂太多複雜的解釋,而且他們會特別直接地給於你反饋,懂還是不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

如果你能夠把信息說明得連5歲小孩都能聽懂,這樣就能說明你已經做到充分理解。

小孩真是特別獨一無二的存在,他們天真單純,對事物好奇心特別重,不恥下問,只有你想不到的問題,沒有他們問不出的問題。所以為什麼說,養育孩子,是件特別考驗人的事情,而且你的能力怎麼樣,完完全全就會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

好吧,想著想著,發現養孩子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挑戰性的事情!它會時刻倒逼著你去輸入和輸出。無疑有增加了一個愛孩子的理由。

二、一張A4紙決定表格

這是針對「徹底思考」第三步的「預想未來」中的方法。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拿出一張A4紙,或者打開筆記簿,或者新建一個Word文檔,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分析和思考(以跑一場馬拉松為例)。

1.寫下無法做出決定的行動:跑一場馬拉松

注意要用肯定句,這樣可以避免自己搖擺不定。這是特別重要的前提。

2.你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採取這個行動:為了鍛煉身體、為了完成第一次的體驗

注意這是「目的」,而不是「理由」。要寫「為了……」,而不是「因為……」。另外,「目的」需要鎖定一個,如果慾望太多會反巧成拙。

3.列出所有可以嘗試的方法

4.預測結果,列出順利和不順利的情況

5.刪掉不可實施的行動內容

例子:

做到這裡,其實我們已經在踐行著徹底思考了。

在思考和分析的過程中,可能你會迸發更多的靈感,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深層意願。最重要的還是得「我願意」。

三、對重要事物的觀察順序

發現心中有點芥蒂 → 不壓抑感覺,承認它的存在 → 思考這感情從何而來,尋求本質 → 為什麼出現,尋求根據 → 承認「xx都對我來說很重要」

除了「徹底思考」的四步走之外,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也很重要。簡單來說可以總結為:What-How-Why。說到底,思考是件非常私人的事情,所以重心是你自己。不斷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能夠更順利和高效地進行獨立思考問題。

方法論,我們收入囊中,刻意練習。自我意識,滲透並遷移到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跟方法論是互相發展和促進的。

改變,確實需要從思維層面上修正才能有效果。鍛煉思考方法會比較有效。

謝謝。


能實現,去了解一下學習金字塔

以前在Blog在寫過幾篇文章:

1、學習金字塔

http://www.read.org.cn/html/311-the-cone-of-learning.html

  圖一:

美國學術界在1969年一項研究顯示了不同學習方式的效益。下圖是當時研究出的「學習金字塔」(The Cone of Learning)。「學習金字塔」表明,閱讀和聽講是最不效率的學習方式,實幹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通過模擬實際經驗是效率第二大的學習方法。

  奇怪的是,目前在教育體系主要還是通過閱讀和聽講的方式進行教學,這不是很有趣嗎?況且,從1969年起就有「學習金字塔」可以用了。

  回家之後,在網上查了一些資料,正在看。附上兩張圖,一張圖是美國教育學家艾德格 · 戴爾(Engar Dale)在他的報告所提到的原圖,另一個圖從書上摘錄下來的翻譯完的圖形,有時間我會把按照原圖重新做一個圖的。

  

  圖二:

  資料來源:引用美國教育學家艾德格 · 戴爾(Engar Dale)於1969年設計的「學習金字塔」

2、美國的教育體育與學習金字塔

美国的教育体系与学习金字塔

大家都看到昨天的「學習金字塔」的文章了嗎?如果沒有強烈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對我影響很大,學習金字塔很全面的說明了每種學習方式的有效程度。我在寫幾篇文章談談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學習金字塔」,今天先來談談宏觀方面,美國的教育體系是怎樣按照「學習金字塔」來設計。美國的教育體系中很早就已經全面的運用學習金字塔的方法了。而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這方面運用的還不夠,大多數還是以分數、以考試為主,而不是實際學到的東西。在這裡隨意列舉幾個美國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MBA,你可以先看看下面的文章。聲明一下,不是我寫的,是從網上摘抄的。

  在美國所有MBA商學院第一學期課程幾乎令所有人窒息,特別是對於那些沒有商業或經濟學背景的學生,幾乎每一個學生在一個學期內必須完成微觀經濟學、統計、基礎會計、基礎金融等方面的商業基礎課程(許多課甚至6個星期就結課考試了),並且大多數課程都採用案例教學法。對於存在一定程度上語言問題的中國學生而言,上課時有時像一場噩夢。雖然經過精心的準備,仍然難以像英語母語國家的學生一樣盡情發言,而發言往往是成績的一部分。而課下的作業構成了MBA們最痛苦的回憶,堆積如山的閱讀資料,讀不完的案例,寫不完的案例分析, 很快又進入考試階段。這一切使MBA的第一學期淹沒在無盡的緊張之中。事實上MBA第一學期的巨大壓力同樣使英語為母語國家的學生難以應付,我的許多美國同學也經常怨聲載道,無法應付繁重的學習壓力,凌晨四點的學校中還經常看到許多學習小組在激烈討論著作業。這一切的原因是商學院課程設置的目的是讓MBA們感受到真實商業競爭環境中的壓力,事實上,從事投資銀行行業的人員也同樣經歷每天工作平均多達14小時的環境。 商學院使你在第一學期就感受到以後就業的工作壓力。

  MBA商學院提供大量的案例,每個案例都需要寫相應案例分析。而做完分析報告之後,必須在課堂當場接受大家的質疑。不管你的分析報告寫的如何,都會有很尖銳的問題在等待回答。你在把自己放在當時的環境下,回答為什麼要做相應選擇。這部分就是重複學習金字塔的第二步,模擬實際經驗。當一個學員在一、二年之後接受大量的模擬案例之後,很容易就能學到真實環境中所需要的大多數技能。當他在從事實際職位時,馬上就可以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來完成工作。

  第二個例子是著名的美國西點軍校,這回他們運用是學習金字塔中的第一項,實際去做,所有的一切都跟軍隊實際中的一樣甚至更加真實。

  從邁進西點校園的第一天的「立正」開始,學生就必須接受強制性的「野獸營」訓練。在刻板的列隊、操練、野營、演習過程中,在艱苦的摸爬滾打中,無論是什麼情況下,學生只能有四個「標準答案」——「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我不知道」;「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

  到了第三學年,學生還將受到極富挑戰性的歷險訓練,比如:到巴拿馬進行熱帶叢林作戰訓練、到阿拉斯加北部進行野外滑雪作戰訓練、到科羅拉多進行駕駛直升機和野外生存訓練。如果你經不起殘酷的考驗,那麼你就會被淘汰回家。統計顯示,西點軍校第一學年新生淘汰率為 23%,最終能夠完成四年學業的學生只佔入學總人數的70%左右。據說巴頓將軍當年在上完最後一節課後,如釋重負地在筆記本上寫道:「謝天謝地,作為士官生的最後一節課終於結束了。」

  因為時間關係今天就不列舉更多的例子,這方面的例子很多。美國的教育體系的頂層是精英教育,以培養精英為主。而美國的精英培訓體系主要包括如下幾方面,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軍校和科學家,他們的教育體系基本完全按照學習金字塔中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來設計。象醫學院、軍校和科學家完全按照實際環境來做,而象商學院、法學院則是最大程度模擬實際經驗。同時美國的小學、中學有很多課程也是按照「學習金字塔」這個體系來設計課程,以實際去做和模擬實際環境這二種效果最好的方法去教孩子們。在這方面中國做的還遠遠不夠,衷心的希望國家能在這方面有所改善。


謝邀。

我發現你沒有提到可視化(visualization) 對我來說,大多數知識都可以visualize,這個過程可以發生在學習中,學習後比如睡覺前,排隊時。

我覺得你說到總結挺好的,學習本來就要花很多時間,這個很正常。所以最重要的是勿浮躁

我個人喜歡用evernote來做筆記,因為方便同步和檢索,而且國外電子版的資料也很多。國內可能不適合,因為設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誘惑。

個人建議你多從事有氧運動和均衡飲食,也對學習大有裨益


人的一生當中註定有許多無用功。

我在某些時候也會跟你相同的想法,但現在覺得是因為自己過於急躁了,學習就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要學很多很多的內容實際能用到的寥寥無幾。就拿英語學習來說,背完一整本單詞書,考試卷子里出現的單詞也只是很少一部分。

對於你說做翻譯要先看單詞,那表示你只是剛開始做翻譯吧,既然是剛開始那就應該老老實實大量的練習而不是急躁的想要一蹴而就啊。

只有在你積累了深厚的知識,了解了知識的內部規律才能開始整合啊。


。。。看到高票的戴爾經驗之塔簡直。。。我本科階段大家都會評判性看待的東西,果然啊教育領域的知乎高票回答和我以前在「為什麼覺得知乎文科答案質量不高」的問題下的回答一樣,拿著60年代 甚至更早的研究成果說事兒反而一票高贊,開玩笑好么,真正行業內的人反而因為問題問的不好或者問得太寬泛而放棄回答。

題主我告訴你,放棄一個完美的,能使用在任何場合下的學習模型吧,因為根本不存在。所有的和學習現象或者探究學習結果的問題,只有一個答案, it all depends. 我們只會考慮在X的community下,Y的個人條件下,Z的technology accessibility下 探究可能學好A學科的一些方法。《-----對這個也是極端簡化的一個model。

學習本來就是個複雜的過程


學習的「通法」是有的,依據就在於學習的本質。

原理懂了,各種方法都是殊途同歸的。

談談個人的看法:

學習的本質是什麼呢?
首先,什麼是學習?
我的理解是,學習的對象是信息,學習單個信息的過程包括理解和記憶。

理解的本質是什麼?
舉一個例子,我們學習減法運算是通過「加上一個數的相反數」來理解的,因此我們通過加法理解了減法。
再舉一個例子,學習一個英語單詞的意思是通過中文釋義或英文釋義來理解的,因此中文釋義或英文釋義就成了溝通陌生單詞與我們的大腦之間的橋樑。
還可以舉數不勝數的各種例子,這些例子都說明了一個特點,那就是理解的本質是建立新事物與舊事物之間的聯繫,即要學習的事物與自己已經學過的事物(大腦中有印象)的聯繫。

那麼什麼是記憶的本質呢?

我說明一下,這裡的記憶指的是記下來,之後較長一段時間內能回憶起來的。那種回憶不起來的我認為不能叫「記憶」,應該就是「記」。

舉同樣的例子,我們是怎麼記住減法法則的?當然是不停地用,在各種場合下應用,從小學用到一輩子都在用。

那麼我們又是怎麼記住一個單詞的呢?還是用。比如,OK, hello, me等等這樣的單詞都是無數次地使用而給我們深刻的印象的。

再舉一個例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四句話我們都不會忘吧,那麼我們是怎麼記住的呢?看起來好像是無數遍的死記硬背背下來的,那麼死記硬背有沒有用呢?當然有用。如果每天都背誦,這看起來像是機械重複,實際上也就是一種「用」了。因為它已經融入了日常生活中。

這樣看來記憶的本質是不是應用啊?也許有人會提出質疑,比如初中的什麼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我就記不住誒,可是做題不是做了很多遍了么。這其實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是沒有從根本上理解,你說這些東西不是很容易嘛,就是幾個公式而已。這是不對的,因為聯繫必須要是實際的,具體的。就算是「抽象的」也是抽象之上的形象。這句話可能不好理解,不過記住一點,抽象是一種方法,可以用於任何層面上,也就是說有抽象的抽象。具體什麼意思可以自己舉幾個例子琢磨一下,我就不多說了。第二是聯繫沒有達到一定廣度。對,這個什麼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我這輩子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嗎?除了半個學期的學習加上初三半個學期的複習幾乎用不到了。

那麼記憶的本質是不是應用呢?非也。應用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就在於剛才說的第二點,聯繫是否達到一定廣度。

實際上,記憶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進行。一種就是這個要記憶的信息與大量腦子中的已有信息進行連接,就比如刷牙,我們都不會忘吧,因為它已經和我們生活中的無數個場景融合了。刷牙這個活動可能伴隨有我們各種往事。這算是長時間的記憶留存了。

另一種方式就是與某一個第一種方式中的信息進行聯繫,也就是與一個已經有廣泛聯繫的信息連接。舉一個例子,比如要記憶區分tomato和potato這兩個單詞,可以用比較庸俗的方法:TMD,不抬頭!這樣一下子就能記住了,為什麼呢?因為TMD本身就是一個與情緒有關的詞,平時也有不少人比較粗俗地使用,可以說這個TMD就是一個已經有廣泛聯繫的信息。這種方式比第一種方式還是要稍微欠缺了點因為這樣記憶的信息不是直接與廣泛信息連接的,而是一個「二手貨」。所以這樣的記憶留存時間要比第一種方式要短一點。

因此,我們就了解了記憶的本質,理解的本質,進而也就理解了學習的本質。

學習的本質就是將要學習的事物與自身的知識網路進行連接。聯繫是學習的核心。

那麼原理懂了,相應地,通法是什麼呢?

很簡單,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兩個詞,積累,思考。

為什麼是這兩個方式呢?積累,就是在我們原有的知識網路上將新的知識搭建起來,這樣的一個過程,也就是將新的知識與舊的知識聯繫起來的過程。思考是什麼呢?思考是連接新舊知識的方法,思考可以讓我們更主動地探究知識之間的聯繫。

如果是效率比較高的學習方式的話,那麼就是有體系的積累和發散性思考(兼顧廣度和深度)。


這就像寫英文閱讀理解的道理一樣。

有些人看完整篇閱讀理解然後再看題寫;有些人先通篇看個大概,然後看題的時候再返回去細看深究做出答案;還有些人直接看題目然後一個一個去找答案……

我覺得題主所說的學習過程,就類似於看整篇文章,而應用或者考試,就類似於寫後面的題目。每個人看學習方法不同,有些人希望把學習過程完全弄懂弄清楚,然後「做題」的時候就直接順手拈來;而有些人則覺得學個大概,然後應用的時候就一邊深究一遍應用。最後這兩種人都完成了考題,完成了任務。至於那種方法好,或者你可以改進哪種方法,我覺得通過這個類比,光「方法」這一項而言,我是找不到一個革命性的方法能又快又好的寫完,或者是能讓你省時省力完成。

最後還是想說,不要急躁,找到自己的方法比找到一個好方法更重要。


以我的經驗來說,學習一定是怎麼舒服怎麼來。如果是學生,你的思維模式必須成為自己的老師,以老師的模式來學習,假如你是老師,學習重點應該在哪裡。我大學的時候就是在考試前將自己的模式變成老師,自己給自己出題,然後解答。如果是高中生,學習模式就是穩紮穩打,刷題就是正解,思維不需要做任何改變,就是刷題思維。如果是工作了,思維上一定要接受自己就是一張白紙,學習模式就是皮厚,不會就問,教了還不會繼續問,被人罵也要頂住,這是必然。但是過了這一階段,能力絕對不在師傅之下。


說說我的理解吧

學習的方法有海綿式和淘金式。

一般來說,從思維上改變學習模式就是從類記憶的全收的海綿吸取式學習方法改變為凡事考慮下書上講的對嗎?

為什麼?

有證據嗎?

這就是淘金式,把不需要的或者缺乏依據的知識沙子忽略掉。

這種學習方式開始會辛苦,熟悉了就會所得甚多。

這種學習方式不是說書本上的說的很多都不對,而是學你所需,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深入思考,廣查資料驗證,養成思考的習慣,從而真正學到東西。
只有這樣將所看到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才能說是真正的學習


去看陸海東的教育心理學。。。


最基本的幾個思維 可以從各個方面不同角度去記憶和思考


知識經過反覆確實對思維的影響比較深。想下自己思維的形成,影響較深的有政治的學習。背課本: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前篇一律的考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最後看任何教材都會先看目錄是什麼。。

生理上講,不產生影響好像也難


Live necessary but sufficient.

Do not always focus on answers that you thought.


在瀏覽答案時看到的最認可的是這個匿名答案:

如何從思維上徹底改變學習模式?

匿名用戶,

。。。看到高票的戴爾經驗之塔簡直。。。我本科階段大家都會評判性看待的東西,果然啊教育領域的知乎高票回答和我以前在「為什麼覺得知乎文科答案質量不高」的問題下的回答一樣,拿著60年代 甚至更早的研究成果說事兒反而一票高贊,開玩笑好么,真正行業內的人反而因為問題問的不好或者問得太寬泛而放棄回答。

題主我告訴你,放棄一個完美的,能使用在任何場合下的學習模型吧,因為根本不存在。所有的和學習現象或者探究學習結果的問題,只有一個答案, it all depends. 我們只會考慮在X的community下,Y的個人條件下,Z的technology accessibility下 探究可能學好A學科的一些方法。《-----對這個也是極端簡化的一個model。

學習本來就是個複雜的過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16520/answer/70259417

~~~~~~~~~~~~~~~~~~~~~

以下是我的想法:

在學習的路上我也是一直在思考「有沒有一種學習方法是已知的最先進的?」。問題的答案是沒有。如果有,整體人類則是「理想的人類」。人人都可以是聖人,都能成神;進步的加速度一直大於零,超越光速只是時間問題。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適合每個人的學習方法也是不盡相同的。甚至同一個人學習不同事物的方法也不一樣。要麼怎麼會有因材施教呢?

看到題主發問就想到了一句話來描述這種狀態--窮則變,變則通。這是很奇妙的體驗,即「預感不久將來會有一點點的可能會破繭成蝶」。

幾個不成熟的小建議:

0.找個好老師,找到好同伴,找到興趣。

1.保持身體健康,精力充沛。

2.適當的勤奮,適當的休息。

3.經常刻意超出「舒適區」一些(這個有點像鯰魚效應)。

4.通過花適量的錢來節約時間。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道至簡」?
怎麼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高效刷題?
古人有那些愚蠢的做法或想法延續至今?
什麼是邏輯思維?怎麼判斷一個人的邏輯思維是否清晰?通過談話問問題能否判斷之?
對於一個優秀的人,怎麼樣才可以學習到他的思維模式?

TAG:學習 | 思維 | 學習方法 | 學習規劃 | 思維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