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產品體現了「Less is more」的設計理念?


事實上「Less Is More」語意上有所限制,容易誤解成為簡而簡的Minimalists,忽略了設計中最博大精深的部份:功能。我想Form follow function的形容還是比較貼切,既將功能放在首位,語意也已經包含了Less Is More的主義。

若果要說,我們常用的筷子便是人類文明上其中一款終極簡化的工具/設計。


在設計史里,是 密斯凡德羅 提出的 less is more, 用來主張去掉不必要的一些裝飾,突出主體的功能,適於大批量工業生產,而且經濟適用,有獨特的形式美學, 最先在建築上體現的就是玻璃幕牆摩天樓,標準化的玻璃框架可以批量標準化生產,標準配件,安裝方便,節約成本,時間,而且美觀,後來雙層玻璃的出現,是這種摩天樓成為一種國際主義風格!。。。。。。

less is more的產品很多,無印l良品,BO 等等,很多好的產品都點到為止的。尤其是德國的。

包豪斯出來的一些人, 如布魯爾的鋼管椅為代表的一些鋼管傢具,不過這些產品 有點太過理性,缺乏人情味,

北歐一些國家的設計,我個人更喜歡一些, 丹麥設計師漢斯.華格納設計的椅子,受我國明代傢具影響很大, 其實我國明代傢具就是很好的一個體現。


UNIX/Linux 命令:less 就是less is more的好例子


圍棋


在這個事情上我始終認為做得最好的不是牛氣哄哄的蘋果,而是英特爾,一個USB可以秒殺一切了。


iPhone/iPad/iPod Touch 只有一個 Home 鍵,足夠了


比基尼。。。多一分則多,少一分則少


明朝傢具。

這裡摘馮唐《我們為什麼喜歡明朝桌椅》幾段話:

王老(王世襄)寫道:「明及清前期傢具陳置在我國傳統的建築中最為適宜,自不待言。不過出乎意料的是見到幾處非常現代化的歐美住宅,陳置著明式傢具,竟也十分協調。不難設想,如將上述的情況倒轉過來,把近二三百年來,豪華的西洋傢具擺在我國的古建築中,必然會感到不倫不類,而為什麼明式傢具和現代生活卻能這樣合拍呢?思考一下似乎也不難理解,正是由於西方現代生活所追求的簡潔明快的格調在本質上和明式家具有相同之處的緣故。」

王老提出的「簡潔明快」肯定是原因之一。明式傢具的簡潔應合後現代的極簡主義:少就是好,越少就是越好。禪宗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句也是多,一說就是錯。見過一個日本知名商社的董事會室的設計:一庭院,一枯石,一干松,一石屋,一木桌;一束陽光從屋頂打在空蕩蕩的石屋裡的那個小木桌周圍,周圍再無它物。做得有些極端,但是道理昭然。那麼多業務,那麼多投資的可能,那麼多人事,必須去繁就簡,想想清楚。見過周公瑕(文徵明弟子,工行草及蘭花)刻在一具紫檀椅子靠背板的文字:「無事此靜坐,一日如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字寫得一般,有些甜弱,但是意思明顯。五色眩目,五欲亂心,說到底,還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心不亂,一切就都有了。「簡潔明快」不是缺誰都行,做得好的「簡潔明快」,功能一點都不能減弱,甚至更強。這需要功夫。殘破的維納斯,缺了胳膊是「簡潔明快」,如果缺了乳房和屁股,就該送進廢品收購站了。女孩子的小襯衫只露一點肚臍,也是旖旎無限,也促進觀眾的激素分泌,需要裁縫的好手藝。做管理諮詢的常提「電梯測驗」:假設你在電梯里碰見了你的大老闆,考你能不能在同乘電梯的 30秒中,向你的大老闆講清楚最近幾個月你都幹了什麼。過去大臣上朝,向皇帝陳述政見,能用的時間也不過30秒。在這30秒鐘,能簡潔明快,說得清楚又不幹澀,需要功夫。

我們到現在還喜歡明朝桌椅板凳的第二個原因是「細膩精緻」。「簡潔明快」不等於偷工減料,明朝的桌椅板凳做得細膩精緻。從小就知道我們的文明博大精深,從古數到今天,唐詩宋詞元曲明具。


chrome


知乎專做「高質量的問和答「就是少就是多的表現。

以及大部分秉承著linux kiss原則的程序。


觸摸屏!


無印良品的各種東東


  1. 首先想到的是Google的Chrome瀏覽器,看到@邊朝政 也已經寫到了。安裝後如同一個人工少女,有你來給她裝扮:西裝、三點、和服、長裙還是裸奔任你選。
  2. 第二個想到的一種軟產品:「廣告語」(廣義的還包括一些宣傳語)。如:耐克:Just Do It
  • 另,「粗口」作為被創造出來一類語言產品,同樣以簡潔為美(暴力美)。操!F**K!滾!日!SHIT!SLUT!,都是樣例。


Amazon Kindle

雖然功能較為單一,但是喚起人們對於閱讀的最原始的渴望。


筷子

--------------遠古的格格---------------------

筷子是如何發明的呢?有人推測,遠古人烤東西吃時,隨手摺兩根樹枝或竹枝,用來夾著吃,這樣既不燙手,又能趁熱吃到美味,於是就演變成了筷子。筷子的結構極為簡單。從形狀來說,是兩根小細棍,中國的筷子是上粗下細,上方下賀,這種造型的優點是拿起來方便,不容易滑,也不容易轉動放在桌子上不會滾,夾菜入口的一端光滑圓潤不會傷著唇吞。筷子傳到日本後,日本人將筷子做成圓錐形,這是因為日本多食生冷食物,如生魚片之類,用這種筷子更方便。


算盤,運算加法的話至今比計算器快。


當年我在德國讀書,恰巧就在less is more的發源地,魏瑪包豪斯。我的老師,我的師兄,我的師妹們都整天在喊著這句口號。事實上,在密斯喊出它以前100年,詩集The Faultless Painter里已經存在了這句話。

曾將此奉為格言,在科隆,在巴塞羅那,看見聖家族令人震撼的繁複,心裡卻是不以為然的。因為less is more。

可是less真的可以成為more嗎?在德邵,另一位bauhaus大師Kandinsky家裡,連窗檯下側無法看見的地方,他也要畫上圖案。這與一牆之隔的Klee家,大片的灰度色彩顯出極大的差異。Less終究只是天才橫縱的懶人們想出的理論而已。

許多年以後,當我不再年輕,我逐漸開始厭惡我曾經學習的一切現代設計,包含在麥當勞里直角的椅子。我的背開始酸疼,和許多中年人一樣,經典的包豪斯皮椅,雖然價值3000多美金,卻讓我連一分鐘也不能安坐。

有一年在Pasadena的一個博物館裡,看見了歷來不屑的萊特。他的椅子樸素而精緻,雕刻花紋,不張揚,不低調,不跳脫,合適地放在那裡。椅背上放著一塊牛皮,後傾15度。椅子寬而深,椅背過肩。那是年少時候絕對不能忍受的折中試傢具。然而在那一刻,我真心貪圖它的舒適和親切。

人是會長大的,不會疲累的15歲少年高喊less
is more的時候,我們只能翹著腿,說,let』s get more and more.


岡本003


Google 主頁。


我覺得很多服裝的設計理念就是「less is more」,比如香奈兒,其實看香奈兒的服裝,大都高雅、簡潔、精美,一件衣服絕不用過多的元素,卻不失品味。就像珠寶雖美,但是在一件衣服上鑲滿珠寶則會顯得太雍容華貴,嘩眾取寵的感覺,適當的一小粒鑽石有時卻有畫龍點睛的功效。而設計師中也不乏以繁複著稱的,我最喜歡的就是范思哲了,因為它的衣服總能和畫稿一樣美,它的褶皺層次不齊,層層疊疊,質感不一,美得掉渣,這世上也就只有它能做到了……


推薦閱讀:

我們是在為用戶做產品,還是在為自己做產品?
你與產品經理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怎麼辦?
為什麼新手引導已經成手機客戶端標配了?有數據證明這東西真的有用么?
2012年最不可思議的互聯網爛產品是什麼?
互聯網產品如何進行測試?

TAG:設計 | 產品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