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英雄志》真的是後金庸時代最好的武俠小說嗎?
是時候轉一下日月大大的美文了,每次讀時都覺得蕩氣迴腸。當然個人覺得日月對英雄志有這麼高的評價是因為孫曉是他的本家……
《武俠祭》
作者:daymoon原發於雲中漫步(這個罈子似乎已經死佐了)一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簡單的一句話概括了金庸小說中俠客的最高標準,實際上也是大多數武俠默認的一個標準,武林中不管黑白兩道,殺人放火是尋常事,打家劫舍是謀生手段,但如果勾結外族賣國,那麼一定會遭到一致唾棄。而金庸之前的武俠,也有人更嚴格的貫徹這個原則,就是梁羽生,他筆下的主角不論男女大部分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堅持武裝鬥爭反朝廷的活動,在革命事業一切個人情感都可以暫時不管,從《七劍下天山》開始,每一代主角出來就一定是以反清廷為己任,偏偏用的方法還只有一種,就是新疆(後來變成四川)拉攏少數民族造反。這樣子前後反了十幾本,註定永遠反不成功的鬥爭看多了一個模式實在沒法忍受,實際上,他被人認為出色的作品,反倒是《雲海玉弓緣》這類不怎麼反朝廷的故事。即使在金庸自己小說中,真正貫徹這一原則的人也不多,因為武俠小說更多著眼於江湖。而在主角身上體現這一句話的人,也正是在襄陽城外對楊過說出這一句話的郭靖。
郭靖之前,書劍里的陳家洛和碧血劍的袁承志不是沒有按照這條標準行事,只是這兩部金庸的早期作品限於功力不足,大部分故事情節實在不怎麼吸引人,連帶兩個主人公也跟著沒滋沒味,好在金庸馬上就有射鵰出場,一統武林,取兩者之長舍兩者之短,這個人物終於定型成了郭靖。
楊過問道:「郭伯伯,你說襄陽守得住嗎?」郭靖沉吟良久,手指西方鬱郁蒼蒼的丘陵樹木,說道:「襄陽古往今來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當年耕田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治國安民的才略,我們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說只知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最後成功失敗,他也看不透了。我與你郭伯母談論襄陽守得住、守不住,談到後來,也總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
郭靖稱得上這句話,也稱得上大俠的名號,射鵰里的少年郭靖,性格上塑造的很簡單,堅守的道德規範也是很基本的幾項傳統美德,守信,守義,知恩圖報。他的武功招式簡單,一上來學會了降龍十八掌,之後至多加上九陰真經的輔助,終於二次華山論劍可以與前輩高手比肩,他的頭腦不算好,很多事想不通,但是卻偶爾能說出連老頑童一輩子想不通的道理,小事上有黃蓉出謀劃策,然而大局上黃蓉卻總是按郭靖的主意辦,他不算大智若愚,只是單純覺得對的事情就去做,也不會講太多道理,更不會惺惺作態,只是每個認識他的人都會自然感到他的性情源於自然流露,即使把他當成殺父仇人的楊過,在殺他之前的時候,也不得不承認自己一直內心對他的欽佩。
射鵰里的郭靖從少年到青年的成長只是一部分,而神鵰中的郭靖完成了整個人物性格補完及升華,武功上已經是一代宗師,獨闖全真教,大破天罡北斗陣,打得百餘名道士狼狽不堪,襄陽城牆上施展上天梯功夫,驚得城上城下萬軍寂靜無聲。性格上依然堅持遵守的道義原則,而江湖上許他為天下第一大俠,不單是因為他的武功,而是因為苦守襄陽十幾年的苦心孤詣,最後終於和黃蓉一起以身殉城。
歷史的襄陽守城只有比小說中更為慘烈,在蒙古軍勢已經橫掃天下之際,南宋的皇帝大臣們依然信著北兵已退的夢話,對襄陽城發來的一封封求救信置之不理,在沒有援兵,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苦守五年,將蒙古鐵騎一次次逼退,在
互為犄角的樊城被攻破後,襄陽失去了最後希望,守將呂文煥每日巡城,一定望著南方皇城的方向大哭一場後退下,終於最後選擇了投降,襄陽陷落,南宋隨後也滅亡了。
金庸沒有寫出這一段,郭靖殉城的故事也只是在倚天中簡單的一筆提過罷了,對大家來說,或許也無法接受在襄陽城破當日,郭靖力戰至死的描寫,留作永遠的空白好了。
射鵰三部曲中的人物,郭靖樸實,楊過偏激,張無忌軟弱,後兩個人物性格中為此少了一份英雄色彩,楊過的性格叛逆來自少年時的經歷,它追求的世界只有和小龍女的古墓,少年時闖蕩江湖,所做的事不過是隨心而行,後來襄陽城所辦兩件功勞,無非是博小女孩一笑,他本人不會有多少國家民族的觀念。
楊過的死結在於他的殺父之仇,在於他和小龍女之間的禮教大防,加上情花之毒,讓他的前半生憂多樂少,十六年來浪跡江湖風霜撲面,他從全真教棄徒成了神鵰
大俠,江湖人覺得他這麼高強的武功,沒有辦不成的事,只有他一個人慨嘆「天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他初期執著的報父仇,最後也終於在他了解自己身世後成為空談。
楊過道:「柯公公,晚輩拜託你一件事,請你替先父立過一塊墓碑,碑上便書:『先父楊府君康之墓,不肖子楊過謹立』幾個字。」柯鎮惡一怔,隨即會意,說道:「不錯,不錯!你原是不肖令尊。你之不肖,遠勝於旁人之肖了。老朽定當遵辦。」
他放棄了父仇,剩下的只有等待十六年後的重逢,絕情谷寂靜無語,一夜白頭的他終於躍入深谷,所幸金庸筆下留情,也或許是迫於讀者壓力,給了他一個歡樂收尾,於是他趕赴襄陽去做最後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他終於成了天下人景仰的俠客。
柯鎮惡說「楊公子,你在襄陽立此大功,你父親便有千般不是,也都掩蓋過了。他在九泉之下,自也歡喜你為父補過。」連曾經想殺他的郭靖最後也原諒了他,因
為他飛石擊殺了蒙古大汗,楊過也承認「倘若我終於誤入歧路,那有今天與他攜手入城的一日」,然而這一段讀起來卻覺得很是無奈,這個曾經放蕩不羈的少年花了
十幾年的時間學會了規範世故,學會了人情冷暖,總算把自己的稜角磨去了。
「終南山後,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他從古墓中出來,最後終於又回到了古墓。
至於張無忌,恩……實在沒什麼想說的,金庸自己也已經說了「張無忌不是好領袖,但可以做我們的好朋友。」對於這個人大概也只能等喜歡他的人來談了,倚天一部書格局比射鵰大氣,場面比射鵰開闔,打鬥比射鵰精彩,唯獨主角一項大敗特敗,裡面出彩的人物有張三丰,有謝遜,甚至有小昭,但絕對沒有張無忌,整部書寫的不是他,而是無數人,一個個故事,大場面的描寫為之後的天龍打下了絕好的基礎。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一句話最常遇到的現實問題就是一個人沒法選擇出生的民族和國家,更未必能決定所站的立場,發生衝突時要如何抉擇,射鵰中的郭靖比較幸運地迴避了這個問題,他生在蒙古長在蒙古,但他是漢人,蒙古滅金他為報父仇去參與,而蒙古要滅南宋,他立刻阻止,而母親自盡,讓他毫無顧忌站在漢人一方,如果一切反過來呢?
蕭峰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在金庸所有主角中年齡最大的一人,也是最有英雄氣概的人,段譽一見他,立刻慨嘆「燕趙之地方有的豪傑」。生死無懼,酒來碗干,英雄豪傑的形象已經脫然躍出。
他武功絕高,除了那個無名老僧可以算是表現最高的一人,更在於出手之間的特徵,如果說郭靖尚有九陰真經的速成,蕭峰則單純的描寫成武學奇才,尋常的一招一式在他手裡施展出來就是有絕大威力,一套太祖長拳打得少林寺高手節節敗退,出手正大光明,掌力雄厚絕倫,端的是一代高手風範。他為人忠厚,四長老叛他要殺他,他甘願以自己鮮血替他洗罪,他能謀善斷,一場叛亂被轉眼間平定,他身為天下第一大幫幫主,絕不擺高手架子,可以和段譽結拜,和幫中弟子也打成一片,
丐幫在他治理下日益興旺。
這樣一個看上去毫無缺點的人,因為發現他是契丹胡虜,立刻不容於天下,加上巧合安排,他成了殺父母,殺恩師,天下人共棄殺之而後快的大奸大惡之徒,一夜之間他不容於中原武林,遠奔塞外,一過雁門關,此生永不還。
即使他是契丹人,他一樣是個英雄,聚賢庄千萬人吾往矣,「我殺你不是忘恩,你殺我不算負義」,打得群雄束手;少林寺外燕雲十八騎奔騰煙舉,隔空數掌震退星宿老怪,一把抓起慕容復擲飛,「北喬峰,南慕容」的確恥於齊名,沒有人敢不承認他的男兒氣概,提得起放得下,天大的事情一肩來抗。
但是他越是英雄,他的不幸就越多,別人評論天龍三個主角,段譽得失由命,虛竹不求自得,只有最主動追求的蕭峰最苦,最愛的阿朱死在他掌下,追尋的大惡人是他父親,他沒有一件仇能報,沒有一個人可恨,也沒有一個人能愛,他自信半生多行仁義,然而他最後發現那些朋友還不及剛認識的兩個結義兄弟。
過了一會,喬峰緩緩的道:「我一向只道契丹人兇惡殘暴,虐害漢人,但今日親眼見到大宋官兵殘殺契丹的老弱婦孺,我……我……阿朱,我是契丹人,從今而後,不再以契丹人為恥,也不以大宋為榮。」
他是契丹人,但是他生長在漢人間,他說這些話的時候還是想做一個漢人,所以契丹南下入侵他阻止,在他內心裡已經依然認為自己是漢人,
但漢人不容他,契丹人也不容他,他最後想的是去兩邊都不是的女真族度過餘生,但是最後他阻止了遼國入侵,為大宋立下大功,成為遼國的罪人,他父親的仇恨有一個無名老僧來化解,他卻沒有,所以他終於自盡於雁門關前。
中原群豪大哭,承認「你雖是契丹人,卻比我們這些不成器的漢人英雄萬倍。」只是那些話他再也聽不到。雁門關前絕壁屹立,幾百年前,這裡沒有遼國,沒有大宋,幾百年後,這裡也沒有遼國,也沒有大宋。
二
國家和民族的話題,是一個需要探討太多也太沉重的部分,武俠承載不起,所以金庸在天龍之後又回到了傳統的江湖上,這一次沒有兩軍對壘,沒有時代背景,只有一個江湖人走的江湖。
金庸喜歡寫隱士,特別是出來闖蕩江湖一番之後再歸隱的隱士,「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種張子房的行徑是傳統人士的嚮往,也符合自然之道,「得法而忘法,入世後出世。」而笑傲江湖裡面也有著隱士,一個真正的江湖人令狐沖。
笑傲江湖的裡面的江湖世界是一個隔離了現實的江湖,裡面所有的武林人生來就是江湖人,有人就有江湖,就有人性,所以這個江湖有著社會的無數特徵,裡面所有人都有所求,有所蔽,為名,為利,為情,為義,為武林盟主,為天下第一,為千秋萬代,一統江湖。沒有人能跳出這個圈子,金庸自己說令狐沖是天生的隱士,
因為他就隱在這個江湖裡,心無拘礙,天地自寬,坐看滄海潮生潮落。
令狐沖的性格極為複雜,包括無數部分,他有郭靖仁義的部分,但是他生性滑頭,絕對不會堅守傳統道德,他有楊過放蕩的部分,但是他已不年輕,絕對不會刻意表現叛逆,他有張無忌心軟的部分,他也有蕭峰豪俠的部分,這麼多特徵加在一起,構成了一個自在的令狐沖。什麼人從什麼角度看他,他就是什麼樣子,華山門下的人看他是那個為人磊落的大師兄,恆山門下看他是那個行俠仗義打抱不平的令狐掌門,
岳不群看他是背師學藝的本門棄徒,岳夫人看他是天性善良的沖兒,方正沖虛看他是大局把持得定的少年英俠,任我行看他是不拘於世俗的忘年小友,正派人士看他是浮滑浪子,魔教人士看他是英雄豪傑,盈盈看他是如意郎君,東方不敗看他……東方不敗沒看上他。
有這麼多人眼中不同的評價,令狐沖自己就是令狐沖,浪跡天下,隨遇而安,他失意的時候武功盡廢,也一樣坦然處之,他得意的時候武功盡復,也沒有多麼開心自得,他尊師重友,他苦戀小師妹,得不到的一切他也沒有強求,他不拘於身份,不在乎名聲,傳統的禮義約束不了他,
他所堅守的只有心中的自己一把尺子,他不想做,不能做的事情不會為別人改變。外圓內方,自在自由的令狐沖內心深處也是一個極為自傲自信的人,所以即使是驕傲的大小姐盈盈,在他面前也收起了小性兒,最終琴蕭合奏
笑傲江湖之曲,兩個人攜手共游華山,令狐沖不算是退隱,他永遠都在這個江湖裡,根本不想出來。
架空武俠的世界到了盡頭,無非一個笑傲江湖,金庸最後的武俠還是回到了社會來。
鹿鼎記的成就已經無需多說,各方面都承認這部小說是金庸小說中不論筆法還是立意都是價值最高的一部,最常用的說法就是鹿鼎記已經超出了武俠小說的範疇,不再是一部單純的武俠小說。
和笑傲江湖完全脫離現實的情況相反,鹿鼎記不僅故事完全和歷史結合,裡面的每個武林人士幾乎都圍繞著現實的皇朝背景來轉,天地會想當皇帝,平西王想當皇帝,神龍教想當皇帝,至於清朝自己,當皇帝當得很舒服,當然不肯放手,所以大家爭這個皇帝爭得熱鬧,至於武林中那點小事,先放在一邊好了。
仔細想想如果概括一下鹿鼎記的故事,一個不學無術的小混混憑藉一些為人處事的手段,一些看似高明實際漏洞百出的計策,一次次好到不能再好的運氣,一路飛黃騰達,左右逢源,最終娶了七個老婆,做成了一番大事業,大家一定會罵,這tmd是三流玄幻,對,現在的人這麼寫,的確是三流玄幻,但在當時,這就是偉大的一個劇本。
鹿鼎記是浪漫主義的,因為它裡面的事情完全不可思議也不合理,裡面的皇帝,太監,官員,俠客,梟雄都被抽取出固定的特徵,臉譜化,一個小孩用一些根本不算高明的手段,就能呼風喚雨,這些完全是理想化的編造出來的劇本;鹿鼎記也是現實主義的,儘管我們覺得那麼多地方不可
能,韋小寶一路冒充混到皇帝身邊不可能,韋小寶靠著大把銀票和皇帝寵信不可能,韋小寶憑藉多一點的情報騙到無數人不可能,韋小寶靠著評書打勝仗不可能,但是看著韋小寶指點羅剎人造反時說的那九個字,「我們中國人,向來這樣。」忽然覺得,一切也沒什麼不可能的。
韋小寶的人物性格也同樣被無數人分析的不用多說,我們看著這個人,就是看我們自己,我們想發財,想做官,想出名,想娶美女做老婆,偶爾也想講講義氣當一次大俠,所以我們沒有多少人會討厭這個人,即使那些缺點,也被無意中抹去了。
以這樣的人物為主角,也代表著理想中的武俠人物走向末日,在有火槍的時代,在神功開始抵不過科學的時代,鹿鼎記裡面的武功高手已經沒有神話,而他們追求的現實目標也令他們不再是武功高手,那些是憑藉武功沒有用的事情。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陳近南。
話說那陳近南,身高八尺,腰圍也是八尺……錯了,「平生不識陳近南,但稱英雄也枉然。」這句話一出,奠定了鹿鼎記里一位俠客的形象,而開頭第一章,書生談笑退敵,報上名號的一刻,分明是一個英姿颯爽的登場。
相貌堂堂,武功高強,文采橫溢,軍戰精通,天地會總舵主,率領反清復明的義軍,如果在別的武俠里,他本是一個毫無缺陷的正面人物,但是在鹿鼎記里,這位大俠卻很少有開心的時候。
以他的見識,他明白清朝的皇帝已經治理天下漸有成效,人心不再思明,他所進行的事業希望渺茫,但是他本著士為知己者死的原則,盡人事以待天命,為反清復明一生奔走。他率領天地會,在江湖上聲望卓著,但是卻要聽令於一個無能的鄭二公子,他手下無數大好兄弟,但精於軍事的他明白打起仗來這些人的見識派不上用場,他為人正直,也逼得為做大事不擇手段收韋小寶為徒,卻只有著一個小徒看得出這師傅眼中常有不樂。
韋小寶在陳近南死的一刻,終於明白自己把師傅當作父親,那是鹿鼎記最為感人的一處,沒有愛情也沒有友情的世界裡,畢竟還有著這種親情在,紅花會反朝廷失敗,總算還有個轟轟烈烈的刺殺,天地會卻是根本連皇帝的影子都摸不到,聯絡四處武林豪傑,發掘寶藏,斷了韃子龍脈,這一切在皇帝眼中,根本只是徒勞,連對手都稱不上,幾個內奸,就瓦解了天地會。而韋小寶自己忠義不能兩全的時候,他做出很符合個性的選擇,一走了之。
鹿鼎記的歸宿寫盡了金庸的武俠世界,入世出世,武俠不再神話的時候,就走到了它的末路。
三
開始讀古龍的小說之前和之後,最頭疼的一個問題是古龍作品的真偽問題,在諮詢不那麼發達的年代根本不清楚古龍全集的目錄,偏偏還作品甚多,金庸雖然有全庸金童不少結拜兄弟,一共也不過十五本,加上難以模仿的長篇巨著,所以偽作無所遁形,而古龍自己前期風格不穩定,後期也良莠不一,很多風格模擬甚似的作品完全可以矇混過關,等到後來了解清楚,又發現這個人晚年有著寫個開頭讓別人去代寫的賤格行為,確認自己看全了該看的古龍作品,已經花了很長時間了。
古龍的小說風格之明顯,就和優點與缺點一目了然,短句精鍊,懸念迭起,幾下子就能吸引人看下去,而懸念越鋪越大,最後能不能收得回來就是另外一回事,而眾所周知古龍不願意寫打鬥場面或者說就不會寫打鬥場面,重要決鬥基本是側面烘托或者乾脆略過,所以看古龍小說,必須要做好習慣有頭沒尾甚至沒頭沒尾的故事的準備,誰讓你是自找的。這樣的行為多了,也就成了古龍的風格,個別交待故事情節比較清楚的作品大人物,血鸚鵡等,反而不如其餘系列成名。
古龍的劇情可以讓一讀就欲罷不能,卻未必能讓人記住,大家多半有印象,還是他筆下的一個個人物。
福樓拜曾說十九世紀後不會再有小說,因為故事已經寫完了,古龍則說福樓拜忽略了人類的感情一直都在變。故事的曲折變化會有窮盡,人類感情的變化卻是無窮的。所以,人類的思想感情,是寫不盡的題材。尤其是利用不同的文學型式,可以描述出變化多端的感情思想。
那也許是古龍指導自己寫武俠的格言,他朝著超越金庸的方向努力,儘管沒能走完,但至少走出了一條別的路。
別人評價古龍寫的女角色不過三種,第一種是美女,用來當男主角身邊每集的花瓶;第二種是妖女,以為一脫可以征服天下男人;剩下比較少見的是第三種,這說法很是精闢,如果按這個概括古龍的男主角,那麼第一種是毫無目的的痛苦者,第二種是有目的的痛苦者,剩下比較少見的不痛苦者是第三種。
之所以痛苦的主角多當然可以解釋為人生多苦,但實際上這在於古龍自己的經歷人生決定寫什麼樣的故事,按照他的定義來看,大多數武俠男主角一定要痛苦,如果說李尋歡還算得上有痛苦的理由(雖然也是自找的),那麼楚留香陸小鳳之列的痛苦理由就實在令人說不過去了,這種大俠們每次登場換一個姑娘喝花酒醒了之後痛苦的故事,也許某些相仿的時候能觸動心境,但每次出來痛苦一陣,感受「酒醒之後的空虛,繁華之後的寂寞」這種欠打的行為,除了和大俠們有相同經歷的人否則很難感受,而我相信這種人是不多的。
至於真正有資格痛苦的第二種人比如傅紅雪,我們知道,他反而是不怎麼喝花酒的……
古龍善寫男人不善寫女人,善寫友情不善寫愛情已經是公認的,或者說他心目中友情遠比愛情高上許多,這從他會寫出李尋歡把林詩音送人的扯淡故事能看出來,
認識的人當中不論男女沒有一個對此有正面評價的,大概也只有古龍一個人認為這不錯……李尋歡是古龍小說里最為成名的一個角色,雖然這個人的性格可圈可點,
古龍自己倒是經常強調李尋歡人格多麼多麼偉大,寬容,善良,接觸他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魅力,但這種自誇自賣的行為說服力不大,就如同他說蘇櫻翻來覆去只有風華絕代四個字,我還是一樣感覺不到……扯遠了,與其說李尋歡的人出名,不如說他的刀出名。
小李飛刀,例不虛發!這八個字一出,所有人為聞之膽寒,「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也奠定了李家飛刀這一塊招牌,雖然飛刀第二代被外人學去了,李家自己第三代就沒落了……但是小李飛刀已經成了一種標誌,那種影響力不僅在於整部飛刀系列,在所有之後的作品,大家都把小李飛刀當成一種信仰,進而影響讀者,成為真實存在的象徵,一如金庸的降龍十八掌和獨孤九劍。
古龍說自己要在武俠里不再寫神,寫魔頭,而是寫有感情的常人,實際上……估計大家還是覺得他的武俠里一樣有神,有魔頭,而強烈的感情是有也大多超越了常人的範疇,偶爾沒有神和魔頭,大家也不再喝花酒的故事是《歡樂英雄》
「誰說英雄寂寞,我們的英雄就是歡樂的。」
對這句開場白印象因為深刻無比,接下來的話就是「郭大路人如其名,的確是個很大路的人。」
痛悔過去的不孝子,浪蕩落魄的傷心兒,年輕逃婚的貴公子,最後一個女伴男裝的先不管,歡樂英雄從這幾個人開始,慢慢引出了每個人的過去,裡面的英雄們終於不再一擲千金,不再破除陰謀,他們面對的是生活瑣事,以及自己所逃避的過去,古龍例外的沒有折磨這幾個人,而是為每個人安排了幸福的結局,成了真正的歡樂英雄。
歡樂英雄未必是最喜歡的古龍故事,但卻是最難忘的古龍故事,以現實中的眼光去看歡樂英雄,就是一個人住的房東搬進來兩三個房客,最後變成了富貴山莊男子四人宿舍了,而大學時代過來的人,看歡樂英雄也一定會有別樣不同的感覺,在樸素的共產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的郭大路王動他們,和年輕的自己一樣有活力又沒持久性,一樣的貧窮又對未來充滿夢想,一樣的忙來忙去又無所事事,也許還像他們一樣一起瘋,一起笑,一起談女生,一起醉倒在街頭……
也許古龍值得談的地方還有很多,因為古龍留白的惡習留下了無數未解的懸念和猜測,比如李尋歡和上官金虹一戰的實況,比如青龍會的首腦到底是誰,比如那一口箱子的原理,等等,只是這些,永遠不會有答案了。
金庸的武俠是童話,古龍的武俠則是夢,大家都在江湖的夢裡放浪形骸,直到醒來那一刻。
四
大俠主角們進入江湖的理由不一,高尚一點的為了反清復明,傳統一點的為了行俠仗義,悲壯一點的為了報仇雪恨,平凡一點的為了成名立萬,還有的就是學了一身功夫,不肯埋沒于山林之間,當然也有就是出來追姑娘的,總之理由要什麼樣的都有。不過一個後續的問題也跟著來了,當仇報了,恩還了,錢賺夠了,官當上了,武林盟主當上了,反派魔頭轟爆了,大俠們站在孤峰上,左手摟著七八個姑娘,右手拎著四五種神兵利器,背後一面旗子,上書四個大字「齊天大聖」——不,
「天下第一」的時候,他還能幹點什麼?
大多數時候這根本不是個問題,因為這個時候故事已經沒幾頁了,誰關心大俠們之後的事情。金庸可以讓他們退隱,古龍可以讓他們繼續浪跡天涯,其他人不定,當官保鏢開門立派都不錯,個別心狠手辣一點的直接讓主角掛掉,免得以後礙事。故事完結之後,主角的利用價值也到了盡頭。除非是少數續作,否則繼續設想大俠們抱孩子中年發福挺著啤酒肚出場的樣子很是無趣,不是每個人都能張三丰一般仙風道骨,尤其是俠女
的部分……中年黃蓉已經很多人不滿了,所以大俠們的青春歲月和運動生涯一樣是有限的。
而我們看到,如何在大俠生涯的頂峰再推一步,讓他們成為不朽的招牌就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提到黃易的時候,似乎算是武俠作品的一支異軍,評價褒貶不一,喜歡的人怎麼看都不在乎,不喜歡的人怎麼都看不下去,善能寫長篇乃至超長篇,但這和金庸的構架大不同之處在於,很多時候他長的段落原因是能用一句話說明的事情一定要極度耐心的講解,或者兩三個人的視角分別重複一次,導致有時候一刀斬落能斬半章的情況,頗有說書人石秀跳樓跳三個月的古風(題外話,如果喜歡這類風格的請去看《龍魔傳說》,篇幅之長!)。這種長篇的惡症之一就是拖到讀者沒有耐性,大唐雙龍傳長是夠長,結尾也是出了名的快,一卷之內完成投降工作加思想轉變的整個過程(題外話,如果喜歡這類風格的也請去看《龍魔傳說》,結尾之快!)
而黃易留給自己最深刻印象的部分,不是大唐中爭霸天下的設定,也不是尋秦中改變歷史的設定,而是四個字。
破!碎!虛!空!
是一部作品的名字,也是一種境界和一種結局。
作為最初成形的短篇《破碎虛空》以及我認為該視作後傳的《覆雨翻雲》,雖然作為黃易早期作品有著無數漏洞,但和後期成熟反而固定了模式的作品相比,這個故事有著更多生動的一處。
破碎虛空的故事不長,發展也極簡單,從青年傳鷹進入鷹宮接觸到天道,經過幾場決戰提升戰力,參透最後一著,躍馬破空而去,留下了一代傳說。
雖然只能算是短篇,但是黃易小說中很多的基本設定和思路都已經在這部里成型,魔道之爭,兩教分歧,以及最重要的對於天道的領悟。
何謂天道,實際上就是從最初的故事開始,一部蜀山想像縱橫詭奇,將武俠小說的登場帶出了幾分仙氣,而後當武俠漸漸平凡,走進死胡同的時候,成仙得道為大俠們的結局提供了一種可能,而且是最理想最浪漫的可能,當武學發展到極致,大俠站到自己生涯頂端的時刻,他不再沒路可走,而是有了一座永遠可以攀登的高峰,當悟出最後一著的那一刻,他就可以離開現有的這個世界,破空而去,如同棋子終於離開了棋盤,不再是棋子,於自己最光輝的一刻時畫上完美的結局。
破空而去之後如何呢?不用管了,那已經不是武俠關心的地方了。
破碎虛空裡面的影子人物無上宗師令東來,這個人的一生就是所能想像的美好極限。
光滑的石壁上面寫著:餘十歲學劍,十五歲學易,叄十歲大成,進窺天人之道。天地宇宙間,遂再無一可與抗手之輩。轉而周遊天下,南至天竺眾國,西至波斯歐陸,北至俄羅斯,遍訪天下賢人,竟無人可足與吾論道之輩。廢然而返。始知天道實難假他人而成。乃自困於此十絕關內。經九年潛修,大徹大悟,解開最後一著死結,至能飄然而去。留字以紀。
厲工敗在令東來手下,只想再見他一面,傳鷹看著石壁上人力不能及的大字熱淚盈眶,因為天道不再是渺茫不可及的目標,他終於也一樣走上了這條路。
在大眾環伺下,傳鷹輕聲在祁碧芍的耳邊道:「碧芍,你有甚麽未了之恨,讓我給你了結。」
講完環顧眾人,又道:「要不要我將他們全部宰了。」
包圍著他的人一齊面色大變。
這種藐視天下已經到神話色彩的戰力,是武俠中一個永遠不可少的部分,比起之後大唐中高手們開打之前必先廢話的攻心戰,主角們逃命在增長經驗值的技能,破碎和覆雨的故事有著更多的豪氣,更像心中的武俠。
厲若海從出場至戰死,不過寥寥數頁,然而已經寫活了一個角色,丈二紅槍,坐下快馬,挑戰天下第一高手龐斑的豪情。
接著微微笑道:「我本自信勝過龐斑,可惜我仍是敗了,但我已將你救了出來,十日內龐斑休想與人動手,龐斑啊龐斑,你雖目空一切,但別想這一生里能有片刻忘掉我厲若海。」
而之後在浪翻雲和烈震北兩位摯友的回憶里,厲若海依然栩栩如生。
烈震北持槍傲立,大笑道:「痛快!痛快!竟能擋我全力出手的一百槍,湊夠百擊之數,可惜不是燎原槍法,否則保你們無一活口。若海兄!你若死而有知,當會明白我以你的丈二紅槍克敵制勝時心中存在的敬意。」
厲若海停下腳步,聲調轉冷道:「浪兄家有嬌妻,生有所戀,劍雖好,卻仍是入世之劍,浪兄可知此乃致敗的因由?」
這番厲若海七年前說的話,就像在昨天才說,但現在惜惜已經死了,厲若海也死了。
一個是他最心愛的人兒。
一個是他最敬重的武學天才。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這兩句話形容厲若海,是說不出的合適。
而覆雨對於情感的描寫,也是黃易小說里少有的細緻之作,不是三個主角的部分,而是浪翻雲,龐斑和言靜庵三個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龐斑心知元朝不可為的無奈,與言靜庵二十年的賭約與糾葛,浪翻雲與言靜庵三次見面,同為修道人的理解與孤寂,似若有情而無情的距離,讓覆雨翻雲在最後有了黃易長篇小說里最有氣勢的結尾。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破碎虛空之後為在人世間掙扎的大俠們提供了一個出口,讓他們能離開這個虛幻的凡世,也為走到頂峰的武俠提供了一個出口,然而卻讓武俠從此走上另外的部分,如同武功打不過科學,科學打不過神仙一般,武俠演變成了更神奇,更不需要合理性的東西。
武俠始於仙俠,也終於仙俠。
五
和其他武俠作者相比,溫瑞安有一個絕大的特色是,此人在武俠短篇的造詣上是無人能比,短篇小說本來就難,而武俠小說的短篇寫的要好更難,篇幅所限的情況下,故事展開和人物刻畫都受影響,但是溫瑞安十幾部短篇里,都是一個故事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鮮活地在故事中完成,《戰僧與何平》里寧負閣下不負本人的何平,《請借夫人一用》中年輕時的宗師韋青青青,都是可以讓人看過就記住的角色。
長篇巨著,真的是巨著——我們也要知道這個人同樣是舊連載不完就開新連載的類型,關於這一點有看他的作品的人都明白,要抱怨的話可以寫上幾十倍——這不是現在要說的問題,實際上如果不是執著於每部作品之間若有若無的關係,當成獨立的來看未嘗不可,比如他風格正式成熟後的少年名捕系列。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徐志摩的詩句被用來形容《少年追命》裡面的少年追命,兒時的命運坎坷,落魄江湖的不得志,不如意,一次次面對不幸漠然處之的態度,少年追命就這樣變得不再少年,而對於這個原本充滿感傷色彩的段落,卻始終只用一種述說旁人事情的淡淡口氣去描寫,少年的追命一早已經老去,所以今後再也不會老,也只有識盡愁滋味後的欲說歡休。
作者怎樣的人生決定寫出怎樣的武俠,年輕時的溫瑞安也曾熱血過,也曾結義神州社,那時的文字充滿熱血不羈的飛揚,後來入獄,昔日朋友紛紛離去,見過了世態炎涼之後筆風一轉,從此故事裡面充滿了背叛與出賣,神州奇俠的蕭秋水從闖蕩江湖到寂寞高手,最終還是折劍斷琴,在大雪紛飛中一路滄然而去。
天下有雪紛紛過,落盡江湖不成歌。
早前看金庸的《連城訣》,事先看評論說這部書裡面的慘痛,看過之後的感覺卻也是不過如此,狄雲的故事,丁典的故事,不是不悲,而是寫的太蒼白,讓人生不出多少感觸,因為篇幅限制了金庸描寫的發揮,也是因為他寫不出。
溫瑞安可以,所以有了所有作品中成就最高最完整的一部《刀叢里的詩》。
刀叢的故事極為簡單,南宋年間,詭麗八尺門的大俠龔俠懷被陷害入獄,江湖上的武林人士立刻紛紛為之奔走,四處求人,最後在無望的情況情況下終於選擇了劫獄,然而一切早都在朝廷與官府的算計間,中伏苦戰至死,最終只有空灑落一腔熱血,一事無成。
文中的龔俠懷,從頭到尾只有開始的一個出場,然而整部書里似乎都能看見這位大俠的影子,岳飛入獄,只需莫須有三個字,而龔俠懷被捕,則根本沒有理由,朝廷只是要找一個武林人物來殺一儆百,龔俠懷不過是被隨意指中的那一人而已。
他武功俱廢,受盡酷刑,然而他在獄中不忘他的同門兄弟,希望能犧牲自己一個人去保全他們。
葉紅借著火光,打開那張對摺的紙張。那張紙折紋都是極深刻的,可見曾經多次展讀,但又每次都再為珍惜保藏。紙很薄,從指尖傳過來的感覺很冷。字很潦草,但仍力透紙背,直欲破紙飛去。上面只有四個字:
請背棄我
他叫他的兄弟背棄他,可是龔俠懷不知道,出賣他將他送進監牢的就是他的兄弟們,不用他的紙條,他們已經率先背棄他了,反而是他生前不太合的那些對手,比過武的人,甚至想殺他的人早早集合起來,為他的事情出謀劃策,只是他們最後也一樣被自己的兄弟出賣,連龔俠懷一面都沒有見到就倒在刀下,劍下。
龔俠懷的紅顏知己嚴笑花,龔俠懷入獄,她隨即就答應了陸倔武一直以來的求婚,擺明了車馬,以放龔俠懷為交換的條件。她不在乎別人背地說她薄情寡義,也不在乎自己的聲名,她只希望能救出龔俠懷,她身為女子,也有著巾幗不讓鬚眉的俠氣,也有著百轉千回的柔情。為了龔俠懷,她甚至可以一劍就斬落自己一隻手指。
我若是婉拒他,他決不罷手;我要是給他點甜頭,他就會得寸進尺。如果我斷然拒絕,他也會老羞成怒,因為這令他更深切地知道他在我心裡的位置永遠也不及你,他唯一的對策,也許只有把你毀掉或把你永久的押在牢里,不放出來。我可不能冒這種險。我要絕了這個後患,除非放你出來,否則我決不容許他沾我一指。
所以我一劍切斷了手指。
自己的手指。
一如壯士斷腕,紅顏也可以斷指、甚至不惜斷臂的。
沒有了尾指,我的箏,是再也彈不好的了。錚錚瓊瓊,以前,我曾以指尖尋索你在江湖上的影蹤,你啊你,你在哪一處?少了一根尾指,我的琴,是再也彈不好的了。丁丁冬冬,我會用琴聲譜出你英雄的俠風,你啊你,而今卻在牢中。
而最後,當群豪流夠了血,低夠了頭,求夠了人,終於驚動了天聽,一句輕描淡寫地「也沒什麼大事」下了釋放龔俠懷的令狀時,在公文送抵前的一天,傳來了龔俠懷死於獄中的消息,經過了如許漫長的忍耐和等待,那麼多的掙扎與受苦,犧牲了那麼多性命和熱血,龔俠懷竟就在放出來的前一天,寂然而逝。
龔俠懷怎樣死的,是否死了,甚至整個被捕與否,一切此刻都已經變得不再有意義,因為沒有這個龔俠懷,還有無數和龔俠懷一樣命運的人,一樣流過血灑著豪情可望為國為民做事的人,而他們都已經像滿天飄落過的雪片一樣,無聲無息的離開了。
「曲忌死了,我要去找大不慈悲,」王虛空以一種寂寞如雪的語音說,「我要去報仇,我還會報仇下去,直至我在這世間沒有仇,或者沒有了我。」
葉紅忍不住問了一句:「那麼,你活著就是為了報仇嗎?」
「至少,報仇會給我活下去的力量。」王虛空嘴邊掛了一個很奇詭的微笑:「在我而言,有正義即是要報仇的,所以正義就是復仇。 如果在刀叢里才有真正的詩,我只有在刀叢里尋找我的道。」
為國為民,然而當國與民都不需要你,甚至害你恨你的時候,俠客們剩下的只有手裡的劍和心中的道,他們只能一個人繼續在江湖上走下去活下去,刀叢的故事是武俠中的悲涼,因為它寫出了武俠童話的幻滅,寫出了英雄力量的脆弱,寫出了人類性格中美好與悲劣的各自一面,寫得太無奈,所以溫瑞安在後記里說「寫完了
《刀叢》的最後一句,忍不住淚,忍不住倦,忍不住前塵如夢,忍不住折斷了我的筆,因為無法忍受它再會寫另一篇文章。」
的確不忍,一度讓我認為,在對現實的無奈與理想的破滅上,刀叢已經將武俠寫到了極限。
六
「天蒼蒼兮臨下土,胡為不救萬靈苦?英雄便該凌遲死,悲憤垂淚苦無語?我自橫刀向天叫,忠義孤臣枉痴心,安得大千復渾沌,莫叫我輩知天命!」
這是《英雄志》當中的悲歌,名為英雄志,裡面的英雄秦霸先一開始就已經死了。
回歸傳統武俠的風格,英雄志開始仍然以歷史為背景,以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加以演化,構成了英雄志最初的線索,二皇爭位,舊皇復辟,這些在現代人眼中看來已經是無足輕重的事,在那個年代卻是每個人不敢提不敢碰的禁忌,而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參入這場鬥爭的人,任你是王侯將相也好,皇親國戚也好,文人俠客也好,
天下第一也好,沒有一個人能置身事外,決定不了自己的命運,而正因為如此,中後期的英雄志已經不再局限於歷史,脫離了時代,它是一個寓言,裡面的故事可以放在任何一個皇朝,都是差不多的。
英雄志里因此沒有了江湖,沒有了俠客,裡面的武林人士也變成了社會的一分子,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即使是四大宗師,崑崙派掌門,少林寺高僧,只要人生在天地間,要穿衣吃飯,有七情六慾,有親人舊友,就不能不向權勢低頭認命。
而英雄志里的俠客高手們從江湖中回到了凡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下第一的寧不凡。
陽光灑落,滿是光輝。合山弟子無人言動,靜聽掌門賜號。
從今日起,你就叫做不凡。
不凡,寧不凡,寧死也不凡。
諸大長老知道合派武功即將大進,華山一脈稱雄天下,已是指日可待,眾人激動之下,無不全身顫抖,泣不成聲。
時值景泰二年五月端陽,寧不凡十二歲。
「長勝八百戰,武藝天下尊」,寧不凡的聲名在登場之前就已經傳開,小時候的笨孩子變成了大智若愚的天下第一劍客,然而在正式登場後,我們看到的卻是如同掌柜一般的庸俗男子,在奸臣和權勢面前作揖打躬,對於別人的侮辱自甘忍受,為了華山滿門而低頭,甚至不敢反抗而讓別人斬下他兩隻手,直到方子敬出言的那一刻,在同為劍客的面前,寧不凡終於變回了當時那個大哭跳舞的笨孩子,勇石出鞘,他做回了那個只為劍而生的人,在天下第一面前,崑崙劍神也不堪一擊。
俠者之尊,以武犯禁,任你千萬人沉醉,天地唯我獨醒。九州劍王方子敬作為最後一個俠客,他離開了英雄志的現實世界,冷眼旁觀,而真正的主角觀海雲遠,每個人都在現實中掙扎。
亡命天涯的捕快、落魄潦倒的書生,豪邁不羈的將軍,心機深沉的貴公子,四個人的主角分別代表在社會中四種類型的人對於社會的反饋以及選擇,規範的維護者和反叛者,道德的遵守者和背棄者,無論哪一種人,他們都是悲劇人物,他們的悲劇在於個人力量對於整個社會的渺小與無能為力,而所要求的越多,最後失去的也越多。
伍定遠要守法,要伸冤,要為百姓做個好官,然而他最後發現自己一樣成為官場中潛規則的遊戲者;秦仲海要報父仇,要起兵造反,他
最後自己背棄了父親的遺願,山寨的家家酒遊戲也玩完了,此生不跪人的痴心也終於跪倒下來。大都督,大反賊,大掌柜打來打去,他們的日子卻都不舒服,因為他們要的東西早就都沒了。
還剩下一個書生盧雲,英雄志最後的主角,整個故事始終以他的視角去看,他所知道的最少,也最苦,因為他所求的最多。
少年時出身貧賤,空有才學不得志,貧窮之中的自卑造成了書生極度自尊的個性,和顧家小姐一段相識相戀,是傳統的才子落魄佳人垂青,不足為奇。流浪江湖賣面一生,也自認胸中才學不輸於任何人,是讀書人也是江湖人的傲骨,闖出了他以後不凡的一番際遇。
結識秦伍,入了柳門做事,此後出使西域,盧雲漸漸走進了官場,一舉成名天下知,中了狀元,和顧倩兮定下姻緣,做了蘇州知府,那時的盧雲是一生最快活的時候,也自以為從此可以為國為民作一番大事,上報天子,下報黎民。
只是英雄志的故事不允許盧雲如此幸福,被捲入篡位奪權的漩渦里,周圍的好友上司一個個陷了進去,樹欲靜而風不止,更何況盧雲的性格註定不可能置身事外,
終於他拋棄了官位和情人,帶著嬰兒和玉璽一路逃到怒蒼山,光耀青史的夢醒了,那時的盧雲還有另一個夢,在山寨明哲保身的夢,直到秦仲海劈下那一刀,劈碎了最後一絲幻想。
東風吹醒英雄夢,吹醒的不僅是秦仲海,也是盧雲,他剩下唯一的一條路可以走,為了自己心中的堅持逃亡,生死的那一刻,他做不成好人,救不了別人,剩下的只有手裡長劍。
俠就是夾,左邊是仁,右邊是義,頭頂灰天,腳踩泥地。只因存愛,所以存恨,只因心慈,所以心悲,只因成王敗寇,所以濟弱扶傾,只因天下無道,所以以武犯禁。
好似卓凌昭的聲音在耳邊響起,那滿身殺業的劍神向自己諄諄訴說。迷茫之下,經脈好似被鎖緊了,扼得自己喘不過氣來,尋不到出路的方剛血氣在體內擠壓衝撞。那忿恨血氣化為形質,一點點地催促自己。盧雲大聲喘息,雙手向空掙扎。
悲怨是空、仁義是夢,只因信仰劍,所以貫徹道。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理想中書生的雄心壯志,現實中的盧雲,達無益兼濟天下,窮不能獨善其身,
一切禮儀廉恥都失去的時候,只有大水瀑接納了這個被人世間放逐的孤臣孽子。
如果英雄志只是要提出問題,那麼故事也許可以就此結束,但是英雄志還希望能回答這個問題,所以盧雲還是從大水瀑中回來了,十年轉瞬即過,換了皇帝,天下人還是一樣的過日子,死不掉也活不好。
十丈紅塵中走了一圈,回來的盧雲已經一無所有,朋友走了,冠帶丟了,倩兮嫁了別人,他連住的房子也沒了,他失去的最多,因為他要的東西最大也最難。
盧雲肅然仰天,說道:「顧伯伯,我今日若敷衍你,我便不是儒生了。我讀聖賢書,並非為皇上辦事,也不是為百姓辦事。什麼民為本、君為本,我全都不要。」
顧嗣源面色一顫,道:「那……那你要什麼?」
盧雲仰望夜空,凜然道:「一個高乎這世間的東西,我稱他為正道。」
顧嗣源把酒杯放落,驚呼道:「正道?」
盧雲望向自己的雙掌,低聲道:「正道,就是對的事情。大是大非之前,並非拳頭大小、人多人寡便能左右。皇帝也好、百姓也好,都不能折我分毫。」他舉起酒杯,仰手而盡,道:「求不到我心裡的道,我可以回去賣我的面,便算世人說我是孔門叛徒,我也不在乎。」
他要正道,然而什麼是正道他說不出,他只知道正道是對的事情,但是人世間千姿百態,人性善惡難定,經歷了無數人和事,未必每一次都能明白對的事情,他做官造福不了百姓,做百姓保全不了自己,對朋友,對情人,對認識不認識的人他都想去救,到最後他一個也救不到,現實中不會有這種傻子。
他被賦予的任務最為艱巨,他是一個獨行於黑白之間的人,不屬於朝廷,不屬於怒蒼,他是天地最後的聖光。他卻沒有對應的法力,只是一個凡人。
而或許這也正是英雄志的結局一拖再拖的緣故,因為這條路找不出答案,大都督救不了天下,大家只能得過且過的活下去;大佛國救不了天下,無非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等個英主來治世;大反賊也救不了天下,皇帝是永遠殺不完的,他最多只能拉著天下和他一起陪葬。而盧雲當日的問題卻沒有答案,可以說已經註定哪一種結果,都未必是我們想要的答案。
不是除暴安良,不是一切皆空,不是忠君愛國,不是仁義道德,甚至不是平天下,濟蒼生,而是「正道」!
這已經不是武俠小說能回答的問題,也不是文學作品能回答的問題,而是從有國家和社會開始時,有對人性本身的思考時就提出過,現在依然沒有結果的問題。我05年初一,開始追武俠版,正趕上崑崙連載。 隨後一直到追到08年左右滄海斷更才棄,大陸新武俠風光的那幾年也算是見證了。當時幾位大神的實體書也攢了半櫃。 後來在大學裡陸續補了金古溫黃,其中溫黃基本看全,神州奇俠和邊荒傳說的印象很深。梁羽生的沒看過。 啰嗦這些只為證明下雖不見得對武俠作品的鑒賞水平有多高,但開口多少有點底氣。可以說回英雄志了,英雄志在我所看過的這些武俠書中,當得起四個字:無出其右。非是說它好在質量上,但可以說它勝在想法上。我追英雄志是在高中,09年的時候。不清楚那時候已出了多少卷,當時我看到盧雲掉瀑布後就棄了,因為發現後面居然是在講一群小屁孩,委實沒頭沒腦。之後又強打精神往後翻翻,看到伍定遠居然在撕怒蒼,當時我的想法是:個沒良心的你學了人家爸爸的東西居然還好意思拿來打他的兒子,果斷棄!再重拾已經是幾年之後,那次終於通篇酣暢淋漓讀完,雖然仍未咂摸透妙處,但仍大呼過癮。也算樹立了對英雄志的好感。在我看來,有的武俠能以獨特的文字風格吸引你,有的慣以或精巧或磅礴的情節吸引你,有的更能通過情緒的刻畫讓你強烈共鳴。而英雄志與其他武俠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可以引發你思考。四大豬腳每人踐行著各自的信條,伍定遠維護舊秩序,楊肅觀建立新秩序,盧雲反思秩序,秦仲海打破秩序。他們在各自的道路上禹禹獨行,但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你的影子。現實里也能找到他們信條的生存土壤。你會覺得他們的想法都可以理解並敬佩,但放在一起卻又相互抵觸。英雄志的魅力也許就在這裡,野狗沒有擺出批判嘴臉僅僅拋出問題,而是把自己的求索之路展示出來。英雄志也許在文筆,結構上或多或少有瑕疵,乃至缺陷。但恰如楞嚴經所言:文章信口雌黃易,思想錐心坦白難。 英雄志發光的地方,也許便在於它的直指人心吧。事實上我在這裡仍說不太清英雄志所能引發的具體思考是什麼,包括前面幾個長答案,洋洋洒洒長篇但仍有強說愁之嫌。私以為最能詮釋英雄志的,還是野狗本人,他有很多的博文零落在微博中,講述自己創作過程中的點滴,很有意思,列位有暇不妨一觀。以及,前面有人嘲諷粉絲拿野狗十六年的長跑寫作博賣點。這裡我說點我知道的,孫曉台大高材生,畢業後赴美,康奈爾大學公共管理專業碩士。他曾說他原打算回台灣從政,不料卻走上了筆耕的道路,也好,不然沒準我們只能看孫曉在行政院打架而知道他的名字,無法再把這個名字與英雄志這部作品聯繫到一起。 他在美期間追上了一個學妹,並成婚,妻子現在是美企高管,養著他。孫曉說妻子曾對他說過一句話:(大意)這輩子寫不出名堂就算了,我只要你開心就好。 感動之餘,我想孫曉心裡更是酸楚吧。 曾經的驕子,到如今」吃軟飯「,孫曉這十六年來,壓力不僅來源於周圍人的眼光,更折磨的是曾經對自己的期許。他把自己十六年的年華獻給了這部作品,不說字字錐心,也當得起嘔心瀝血。前面嘲諷他的那位,留點口德吧。最後說到爛尾的問題,今年野狗毫無意外的跳票,理由是女兒要找學區房。大家罵歸罵,但願意等的還是會等。畢竟收尾的難度擺在那,無關乎情節構思或筆力雄健,英雄志的收尾,指望的不是情節,是想法。如果孫曉說不清正道的歸宿,一切白搭。
初衷不是為了答題,只是想為&<英雄志&>寫點什麼.所以; 略長 略跑題 略情懷
一
二十年有多久?我來到人世間走過這一遭,體驗過天倫之樂,親臨過生離死別,嘗過人間冷暖,也看過世間百態。我個子越來越高,下巴上的鬍鬚越剃越長,思想也在不斷磨練中愈發變得成熟。我可以很清晰的記著皺紋爬過母親的臉龐,銀絲慢慢的代替父親的黑髮,外婆的骨骼逐漸萎縮,佝僂著背走路。而作為見證的我,也不過二十歲未滿而已。二十年的時間,可以讓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到既冠之年,由在母親的懷抱里喝奶到走出家門闖蕩社會。也可以讓一個一文不值的窮小子成為人們口中頌揚的成功人士。還可以讓一舉一動都飽受世人關注的的大人物淪為我們腳底下所踩著的一抔黃土。二十年很久,人的一生沒有幾個二十年。所以許許多多的人都渴望尋找捷徑,將所謂的成功學作為指引方向的明燈,將所謂的雞湯文作為時刻沸騰熱血的源泉。這樣他們就自以為,不用二十年那麼久,成功便會馬上到來。可事實上,能成功的往往都不是這群人,而是腳踏實地不斷提升以我的人。當然,有的人可能不需要二十年那麼久,也有的人需要的不僅僅是二十年。但可以肯定的是,能耐住寂寞的、願意腳踏實地的、永不滿足現狀並長久堅持的人,最容易成功。我是一名寫字人,我熱愛文字勝過於熱愛生命,面對腦海里無數次閃過的靈感我都會悄然記下,等時機成熟時再將其組成一本大書。同時我也知道,以我目前的筆力與思想還不足以表達我心中所想,我要做的只能是不斷的思考,不斷的練習。因此,我很佩服那些沉迷於自我世界,不為外界的浮躁所動,用手中的筆,書寫展現自我不甘化成的滿天夢想的人。孫曉,這個年過不惑,將近半百的男子就是這樣的人。我佩服他,不僅是因為他是一名武俠寫作者,手下的一本書被譽為「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更是因為他敢於屢屢推翻自己一手設定的結尾,希冀以時間的長度與思維的廣度寫出最為傑出的結局。這本書的名字叫做《英雄志》。從一九九六年開筆,歷經四年,寫就出現有的二十二冊共三百二十萬字。之後的十餘年裡,孫嘵已有差不多二十回的跳票記錄。他在給讀者的公告里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書我想好了,等我寫完。二是道歉,說因為外界的俗世所擾,書被耽擱了。從他每次給讀者的公告中可以看出,他有著完整的計劃,所想要交代的、未完成的人物走向、情節發展都有基本的認知。可既然有著如此清晰的大綱,又為何還屢屢跳票呢?是因為想法太多而遲遲不敢動筆還是因為江郎才盡實在寫不出呢?二
從孫曉跳票達到一定的次數開始,就有許多英迷討論孫曉為何還遲遲不出結局的原因,一方認為孫曉野心太大,《英雄志》的結構又過於龐大,孫嘵誓要寫出一個最完美的結尾。另一方則認為《英雄志》已經脫離了孫曉的掌控,孫曉已經無能為力,與其爛尾,不如無尾。而我的觀點傾向於第一種。沒什麼特殊的原因,只是因為我相信孫曉。我不相信一個認真的作者會真的江郎才盡,面對自己的作品會無能為力。更重要的是,我不希望和我一樣許許多多的英迷會看到自己喜歡的作品沒有結局。畢竟,武俠小說走到如今這個時代,似乎已無路可走。而《英雄志》的出現卻讓我看到了武俠小說的另一種方向。這又要從武俠小說的歷史說起。《戰國策》、《史記》、《漢書》等文獻中最早記載過行俠仗義的故事。而後,唐傳奇、宋話本將其發展,塑造出聶隱娘、空空兒、崑崙奴等較為鮮明的人物。之後,便是明清公案小說一統天下了。歷史的滾輪帶走了清朝,一些有識之士呼籲恢復並弘揚尚武精神,用以重塑國民性。同時,民國時期出現了報刊雜誌,為武俠小說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間。兩方面相結合,民國武俠小說逐步發展起來。一時間,南向北趙,北派五大小說家成為了舊武俠小說的代表人物。但到了二十世紀中期,舊派武俠小說越寫越玄,越寫越爛,路越來越堵。於是,一場比武讓梁羽生開啟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門,而後金庸後來居上,成為武俠小說發展至今可以稱得上「空前絕後」的人物。但金庸實在是恐怖,他的地位從武俠小說界延伸至文學界,對整個華人地區都造成重要的影響。有這麼一個說法:
金古溫粱黃等諸大家,從排名第二的古龍乃至於到最後一名的作家全數加總,他們的銷售量還不及金庸的十分之一。
同時期的作家都感到恐怖,又何況是後來者的武俠小說家呢?
他們從小就深受金庸等人的影響,字裡行間都充滿著金庸的痕迹。鳳歌的《崑崙》、《滄海》完全就是金庸各種橋段與文風的統一,小椴的《杯雪》雖然以詩意著稱但依舊沒有逃脫金庸風格的籠罩,滄月步非煙更是為了革命走上了玄幻的路子。玄幻?還珠樓主寫的不就是玄幻嗎?創新革命竟然又走回了老路。李亮曾在給燕壘生新書寫的一篇序曾說:
要想超越巨人,其前提必須本身也是個巨人,這樣才能夠利用巨人的弱點來尋找被巨人擋住的路。可是,這又談何容易?大陸新武俠作者要想再開創全盛的武俠小說時期,剩下的只能是以認真的態度不斷磨練了。畢竟,武俠小說看起來,似乎真的被寫盡了,再寫也不過是踏著前人的腳印前行。可想要真正的留下自己的腳印,又是談何容易?翻看前輩高手的傳記,常常要慶幸於金庸獻身報業,古龍沉溺酒色,溫瑞安少年成名,黃易商業化寫作。雖以他們驚才羨艷之能,志得意滿一心幾用終歸漏出了破綻。而我們的今天,這些從最忠誠的武俠讀者中成長起來的武俠寫手,面對著漠然的江湖,大概已經變得冷靜了吧,大概也已經有了要想創出點名堂就要付出比前輩多幾倍心血的覺悟了吧。笨鳥先飛,原來不知不覺間,認真,已成為我們最後的武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雖然到最後對前輩這樣的勝利有些勝之不武,但是我們一定會繼續努力。因為,那畢竟是我們自己的力量。
三
很慶幸,孫曉相對他人來說,他自己的腳印明顯更為清晰。《英雄志》一度不被視為武俠小說便是有力的證據。裡面有著行俠江湖、仗劍天涯的情節,也有掉落山洞、屢獲奇遇的狗血經歷,但依舊有人不承認它是武俠小說。因為,全書的後半部分中時代與個人的衝突、政治與制度的複雜、道德與是非的闡述完全是金庸小說中不曾見或不夠深入的主題。它的寫法也別於其他武俠作者以主角為主線,書的後半分由許多條支線匯合,共同形成一條浩浩蕩蕩的大河。這實在是太令人感到驚奇了,也是我最喜歡的原因。我以前看金庸小說時,再重看多遍之後,發現《連城訣》、《笑傲江湖》是我看過最多遍的作品。後來,我才知道年少時喜歡快意恩仇,享受恩怨廝殺,可年齡到一定程度時,卻不太喜歡了,因為見過的太多了,成人的童話畢竟只是童話而已。而《連城訣》與《笑傲江湖》中對人性的拷問、對道德的質疑,對政治的思考更容易令人沉迷。因為,它雖然虛構,但卻時時刻刻都在上演著。孫曉的《英雄志》則更為深入,它不僅僅局限與個人或某個勢力的分析,而是對整個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處於不同位置、擁有不同思想中的人們展開闡述,彷彿孫曉筆下的人物將不再由他自己控制,而是自然而然就這麼形成了。盧雲是一個傳統的儒生,他在獄中冒出的橫渠四句明顯就是孫曉賦予他這個形象的追求,換言而之,便是理想。之後對顧祠源所說的「正道」便是他內心始終堅持的原則,當然,他對「正道」的解釋也僅僅是「做對的事情」。這不算是一個很好的解釋,因為「對的事情」的界定很難說清楚,難道你心中認為是對的就一定是對的嗎?顯然不是這樣的。伍定遠原本只是一名捕頭,兢兢業業,因為一樁滅門血案,被牽扯在江湖之中。在成為一代真龍與手持神劍擒龍的桌凌昭決鬥時,「八十一」這個數字讓我們明白了他心中的原則,即是可以殺人,但不能滅門,殺人償命,天經地義。然而這樣的想法存於亂世,必定是要飽受煎熬的,無時無刻都不感到矛盾。我始終認為成為威遠大將軍、保家衛國、一展鴻圖的伍定遠更想回到當初落魄失意、被人追殺的時光。因為在那時,他還可以一直堅持心中原則,也就是他自己所認為的「對的事」。而如今這個看上去風光無比的位置,他想要做的事卻變少了。當面對餓鬼圍城時,他同情惡鬼,並進殿請命,但現實卻是讓他充當劊子手。屠殺餓鬼,可保京城,可餓鬼是一千多萬手無寸鐵的百姓呀,作為一國之將,又怎下得去手?伍定遠陷入了兩難境界, 他認為的「對的事」在別人眼中是迂腐,甚至讓他自己都感到懷疑。相比之下,楊肅觀則就堅定許多。他政治抱負遠大,能忍人所不能,一直堅信「欲救眾生苦,須持修羅法」。因此,他敢於弒師、關押潛龍,創立鎮國鐵衛,為了胸中抱負掃清一切障礙。他把朝廷作為坐擁天下的一時之客,而把鎮國鐵衛作為維持政局穩定的永久工具。他相信,只要將所有人維持在規則之內,世界才會更為有序,百姓才會更為安居樂業。為此,他願意承受所有罪惡,剷除異己。但大家對他的所作所為卻明顯不贊同,且不說伍定遠對他離心離德,就連皇帝都對他感到厭惡,反楊十大臣的成立就是最好的證明。楊肅觀做的是對的嗎?他認為的「對的事」顯然遭到許多人的唾棄,可朝廷的穩定又的確離不開楊肅觀。秦仲海是與楊肅觀的對立面,他蔑視權威、反對規則,能屈能伸,是最為活躍的反動分子。早期的秦仲海本是柳門大將,長年戍守北疆,戰功顯赫。後遭遇變故,被打牢獄,武功盡失。命運變化反覆,卻沒有讓他成為螻蟻,而是劫後重生,武力直追業師,拉扯著怒蒼山的大旗。只是,秦仲海重舉反旗,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目的。他既不想劃地為王,也不願自立為帝,只知道攻城略地,但等有一天真的攻破了京城呢?那又該如何?秦仲海打打殺殺了那麼多年,難道最後的結果真是「老子不幹了,老子不要江山,只要老婆孩子熱炕頭」?我不知道,或許他真的天生反骨,不願受外界所約束,但他心裡的這個「對的事」明顯不是正道。觀海雲遠,柳門四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立場,每個人的衝突與矛盾都較為明顯,他們都在履行自己的宏願的路途上奮鬥。作為讀者的我們看到這四人的愛恨情仇,很難分清誰對誰錯,也很難分清誰是反派。秦仲海是反派,那麼楊肅觀就不是了嗎?楊肅觀是反派,那麼反動頭子秦仲海就是正派?金庸小說關於人物的塑造有這麼一個特點,即是無論反派有多壞,都很難讓人恨得起來。李莫愁心狠手辣,最後跳入情花火場,說出「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時,讓人感慨唏噓;段延慶被稱為「惡貫滿盈」,可縱觀《天龍八部》,他的身世、思想以及行為都讓人充滿同情。歐陽鋒、金輪法王、游坦之,乃至東方不敗,都是如此。而孫嘵則更為深入,在書的後半部分,正反派的界限已經沒那麼清晰,人物的行為很難依據道德判斷對錯,帶給讀者的思考是區別於金古的,前所未有的。四整部《英雄志》可分為兩個部分,便是以正統十年為分界線。前半部分,四大主角雖各有衝突,描寫的也極為精彩,但總覺得缺了一股氣。這股氣是秦仲海的怒蒼山,是楊肅觀的佛國,是伍定遠的誓死保護的正統朝,是盧雲始終堅持的正道。他們在這部分中缺乏強烈的衝擊力,給讀者造成的感受缺乏刻骨銘心的力量。而其後部分卻是不同,利用不同的寫法、以不同的人物做為主線,展現出十年來巨大的變化,反映出四大主角內心底里更深層次的東西。《神鵰俠侶》中最讓人心情激昂的部分不是大勝關英雄大會,不是重陽宮大戰,而是楊過與小龍女的十六年之約。時間的跨度產生的文字,是最易打動人的文字,讀者跟隨楊過縱橫江湖,經歷了絕情谷與襄陽城的變故,看到小龍女與楊過漸行漸遠,漸遠漸近,思緒早已跟隨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而感慨無數。而十六年相會的場景,沒有驚心動魄、沒有刻意煽情,而是像是水墨畫中的白描,將二人的互訴衷腸作為點點幾筆,勾勒出令人心碎、悵然若失、不忍心加快閱讀速度的場景。在時間面前,任何人都會感到無力。盧雲十年後的遭遇之所以讓讀者的代入感之強便是如此。我們看到他去尋找曾經效命的柳府、去看他尋找朝思暮想的顧倩兮、看曾經與他齊名的「觀海遠」各個都名聞天下,而只有他這個說出「打開天眼看文章」的狀元爺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我們心中充滿了不平,充滿了不甘,努力剋制住盈框的熱淚。明明沒有刺激的場面衝突,明明只是他一個人在浮動,可給我們造成的感受卻彷彿來到人世間走了一遭,世間變幻、物是人非。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色處見繁華。我想用這段話形容。我也只能用這段話形容。盧雲視角之外,還有紫英閣少主瓊芳、還有「真正努力過的輸家」蘇穎超,還有努力為父親打開格局的伍崇慶。他們每個人都給我們帶來代入感極強的感受,他們所塑造出來的魅力絕不亞於主角。當然,敘事線分散,視角轉換過多,也對故事的完整性造成一定的影響,即是很難收尾。畢竟,每多一條線,就會拉扯出相關人物,就會牽扯出新的事件,新的一環扣到舊的一環,環環相扣,書的坑也就越來越多,給讀者的閱讀也就加大了難度。這也是孫曉遲遲沒有敲定結局的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說:現今情節編排與場面控制,都已經象是一艘九萬六千噸的航空母艦,小說里的世界每動一步,全部的人就會跟著動上一步,他們排列的位置會出現變化,會衝擊彼此,如何使故事穩定的走向結局……如果心神稍微一放鬆,追求稍微低一點,許多值得玩味的細節便會被忽視,這艘九萬六千噸的航空母艦所能承重恐怕只有九千六百噸而已。為此,我願意等著孫嘵,等他完結。半夜卡文中,看到這個邀題,隨便聊聊英雄志吧。
僅代表個人觀點。
英雄志當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
然而要說是金庸時代後最好的,我覺得,加一個「之一」也許更恰當一些。
當然,粉絲心態我理解,粉絲都會認為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然而,我不是粉絲,所以說說我的看法。
金古梁溫之後,其實武俠已經進入了沒落時代,夕陽餘暉了。
我記得內地湧現出過很多出色的有天賦的武俠作者,比如小椴,我看過他寫的《 杯雪》,驚艷!再比如鳳歌的《崑崙》。
讀到這些作品,有一種什麼感覺呢?
感覺是,一個喜歡武俠小說的讀者,在讀完那些名家作品後,書荒了很久,忽然一下,看到了一部好像看上去很有「那個年代武俠小說風格」的書,也就是我們圈內通稱的「良草」。
小椴也好,鳳歌也好,當然比不上金庸古龍,但不得不說,在武俠已經沒落了時代,能有這種水準的武俠作品出現,已經足夠幸運了。
那麼說孫曉。
孫曉在我心裡,按照排位的話,是高於小椴和鳳歌的(站在一個讀者的立場上)。
英雄志這部小說,當初被人推薦看到的時候,也是驚艷,然後一口氣讀下去,耗了兩個通宵。
然而到後面,讀不下去了。
第一個是因為孫曉寫的太慢,第二個則是,有些雜亂了。
孫曉似乎想表達太多東西,而且能感覺到,寫到後面的時候,想表達的東西越來越多,甚至有些意思,是和前文想表達的相悖的。
這是英雄志最大的毛病之一。
怎麼說呢,其實這不算作者的毛病,只是不成熟。
一個成熟的作者,比如金庸,會很清楚自己的一部作品裡要表達哪些東西。而一個不成熟的作者,就會想把自己人生之中所有的感悟,都全部傾注進一部作品裡——然而這並不現實。
因為雜亂,而導致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在通俗文學裡,是致命的。這也是英雄志,在很多所謂的「高端網文讀者」眼裡很好,而似乎卻一直大眾接受度卻不夠高的原因。
情節的粘附性和深入人心的那一刀,扎的不夠深。
我想很多人都有一種感覺,當你第一次看金庸的一本小說,比如天龍也好,笑傲也罷,哪怕你是第一次看,看完一遍之後,寫的好自然不消說。
我相信很多人會有一種感覺:似乎那些情節,你都已經記住了,你甚至可以把那些情節都說一遍(只看一遍的前提下),就可以做到這些。
這就是真正的通俗文學大師的功力。
而英雄志,做不到這一點。
我當初看的時候,感覺那般驚艷,然而,我只看了一遍後,如今,再讓我回憶情節的話,大部分都已經記不得了,只能記得一些特別出色的片段。
除非我再看第二遍,第三遍,也許才能達到對金庸作品的那種記憶力。
這就是最大的差別之一。
導致這種差別的原因,我上面也說了,因為孫曉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而他卻偏偏想在一部作品裡就完成這些,更可怕的是,他的功力其實駕馭不住這種巨大的野心。
講真,這不是貶低孫曉,恰恰是一種讚譽。
一輩子只寫一部作品,同時把自己一生所有的感悟和思想都傾注到一部作品裡的——那是曹雪芹那種級別的。
孫曉要這麼干,但是他的功力做不到罷了。
我有的時候回想,假如孫曉沒有這麼寫,而是把自己的野心降低一些,也許,他會距離金庸更近一些。
當然,即便按照現狀如此,在這個武俠沒落的時代,他已經是距離金庸最近的一個了。
謝趙老師 @趙趕鵝 邀。
讀英雄志十四年,少時痴,老來憔悴,中間這短短的少年時光,讀了無數遍英雄志,知乎簽名先是楊太師,現在是江太師,還有球球簽名和微博,來來去去都是英雄志。
英雄志還沒有寫完,現在說他是後金庸時代的最好小說,我覺得對老老實實寫作的人不公平,畢竟孫曉老師擱筆至今,也無下文。
從已經寫完的章節來看,有可能,已經是名篇名作的氣相了,只要結局不是太差,應該可以算是一本不錯的小說,如果結局好一些,那麼他可以算是金庸之後最好的武俠小說。
和金庸的包羅萬象相比,英雄志更注意描繪各種各樣的人,在集體主義消解,個人注意崛起的今天,更加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基本上看過本書的人,都能在書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個人認為,英雄志(如果寫完的話)之所以能成為金古之後最好的武俠小說的優點主要有三。
一是給每個人一個選擇的理由。
書中花了長長的篇幅對比秦霸先時代,觀海雲遠時代,怒王時代人物的浮浮沉沉,有人說英雄志又臭又長,之所以寫的長,是因為孫曉想把人們這麼做時候面臨的環境寫出來,這樣我們才能明白人們為什麼這麼做, 與此相比,別的武俠小說往往把人物選擇歸咎於性格,其實哪跟哪啊,都是江湖人,有幾個由著自己性子來的。
所以二娘拿了一張姐弟情深的圖,小呂布期待著阿傻不傻歲歲平安,娟兒拾起了撒了一地的苦甜糕,如果沒有這麼長的鋪墊,讀者讀到的時候就不會感同身受,不會對這些亂世兒女掬一把淚。
二是有情懷。
盧傻傻的家國天下是情懷,盧傻傻讀的是孔孟,行的是孔孟,然而他沒有吸收「孔孟思想明朝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作為一個儒家原教旨主義者,他付出了太多,他不是聖母,他是聖人,然而在盧傻傻的年代,聖人就是傻子,盧傻傻只能撿起銅板,落荒而逃,山東淹了去山西,山西沒了繼續逃。正道,就是做對的事情,可是對的事情,往往不是那麼正道。我看結局啊,傻傻藥丸。
伍定遠由基層公務員成長為超一品大員,這才感慨以前只知痛罵貪官,等到自己上來了,才知道做事情不容易。神功大成之後,伍捕頭先敗給寧不凡,其實不算敗,挫折而已。又敗給卓凌昭,也不算敗,我是捕頭,我要拿你歸案。直到再敗給潛龍,這才敗了,體是真龍體,心是凡人心。一代真龍至此潰不成軍,一瀉千里。跨過界限的伍捕頭又一次來到了界限之前,他能跨回去么?輸到現在的伍捕頭,能贏么。
還有小民小我小泥鰍,這些或是普通或是翻騰的人物,讀的時候能夠感覺出來,作者傾注了一樣的感情,寫的特別的有情懷。
三是武俠衰了。
孫曉寫武俠的時候,大陸這邊新武俠還如火如荼,香港那邊武俠漫畫和黃易大師刷刷的出書,那個時候爭第一,是真第一,現在英雄志排第一,有誰還在寫么?跟武俠沾邊的,除了霸道掌門愛上我,就是滅門少年龍傲天,再不就是黑道拳王特種兵,哪裡還有正兒八經的長篇。同行襯托,同行襯托。
當然缺點也有。
一個是英雄志的文筆,烘托他的故事足夠了,但不夠簡練,就像金庸一樣,若是英雄志寫完,孫曉未必然不會修訂,希望會修訂吧。
二是它太監了。稱不上一本書,大半本書吧。
這大半本書,值得推薦,也沒有地方買正版,如果你看過,如果孫曉也寫完了,將來咱們一起一人一套囤起來,也算是對得起書里的喜怒哀樂了。
我還是把自己那篇專欄文轉過來吧:暫忘家國天下事,圍爐笑談《英雄志》 - 小痰盂 - 知乎專欄
孫曉的《英雄志》可算是我武俠閱讀中一次比較奇異的閱讀經歷。這本書氣勢宏大,敘事繁雜,在總試圖以小博大的今日文學中頗為別緻。之前聽說「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時,我還頗為不屑,但讀畢此書已出的22卷,不得不感覺深以為然。甚至可以這麼說,一部《英雄志》已經不能算是一部單純的小說,它被作者寄託了太多的想法,同時也雜糅了好幾種寫法。也正因為此,我對孫曉能否駕馭如此規格的格局有些懷疑,但不論這部小說是要爛尾還是像舒伯特的絕唱一樣「未完成」,前22卷的存在本身,已經可以看成是武俠小說的奇蹟。
寫法篇:博取眾長 一刀兩斷如果你一輩子只想讀一本武俠小說,我推薦你看《英雄志》。倒不是因為《英雄志》優秀到獨一無二,而是《英雄志》幾乎糅合了你所知的所有武俠元素,讀完這一本,基本各種武俠小說中會見到的物事,你就能了解個八九不離十。不僅如此,從它的故事布局來看,不乏大量對前人的致敬之筆。以懸疑滅門血案為開篇的布局讓你想起了什麼?《笑傲江湖》。老實人初行江湖,嘗盡世態炎涼這唱的是哪出?《連城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高舉義旗,替天行道。呃,這不《水滸傳》嗎,甚至連玄幻也多多少少沾染了一點……至於整個影射土木之變的故事背景,又像極梁羽生。但這些和合到一起,卻一點不顯散亂,孫曉這雜糧可和得是水乳交融。從整體的寫法來看,這部小說以正統復闢為界,大致可分為兩部分。這前後兩部分的寫法大相徑庭。前一部分,基本是金庸武俠的流浪漢小說風格。以一事件帶出主角,然後通過主角的流浪經歷帶出其他角色,幾大角色紛紛登場後,再繼續一起或分散流浪。其實在這一部分,可以看出孫曉在寫法上尚存猶豫。特別是頭兩大主角出場時,為了將前史交代得細緻一些,孫曉差點就以敘述者身份介入,還好他及時地煞住了,後面才顯得自然一些,但在幾條線的平行切換間,仍然有一些生硬,特別是故作懸念,鬼頭刀將落未落之際,突然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從文字上來看,孫曉的文字風格不像金庸那樣簡練,更不像古龍那麼裝逼,字裡行間既不乏市井的韻味,又頗具古意,像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老評書藝人。不信你可以將這部分的文字讀讀看,是不是很有評書的意味。這種評書式寫法,好處在於極其細膩動人,每個角色的「私字一閃念」都被表現得活靈活現,幾筆心理描寫一帶,角色身上的煙火氣就重多了。再大的俠客,再小的龍套,都被同化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不少段落剛好耦合了讀者自身生活經驗中的心態,讀來更是不時添上幾分樂趣。然而這種寫法也可謂一劍雙刃,雖然添加了幾分意味,但也讓整個篇幅太過拖沓。例如藏經樓踢翻尿壺一節,雖然你寫寫幾個傻龍套不知指鹿為馬的段子很有意思,但放在此處毫無必要,而且某種意義上會傷害整體氣氛的培養。所以老孫這也算是有利有弊吧。前半部分,可以看成是傳統武俠的集大成,它的細節處有小情趣,但主要的精彩還是在整體上給人的感覺。若說蕩氣迴腸、俠骨柔情,也主要是在這一部分。然而後半部分寫法則完全不同,有人說那是古龍式的以氛圍代招式,我覺得孫曉走得要比古龍遠多了。前半部分還只是幾大勢力圍繞羊皮、王位角力,畢竟還有條主心骨,後半部分幾乎就是無數細支流各自為戰了,就像從動脈到了毛細血管。孫曉在後半部分把局鋪得太開,如果按照早期的寫法,已經難以為繼了。所以在這一部分,關於主線的情節,孫曉很少正面著墨。大部分時候,他的章節是以毫不相關的故事(有時甚至有點「讀者體」)開篇,以結尾道出相關人名或是提供相關信息結束,主線的情節大部分在角色的對話中交代。這樣寫,欲揚先抑,每章結尾有驚喜,常見神來之筆,如楊肅觀賣糕、王一通討三兩銀、盧雲重逢顧倩兮等。就單章挑出來看,精彩之極,像那段三兩銀的故事都寫得有點政治學和社會學的意味了。這種寫法也可以看出孫曉在本書思想層面的野心,《英雄志》寫到下半部分,武俠已經讓位於政治,故事如何進行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孫曉從這個故事中想對制度興衰提出怎樣的見解。然而,這麼做勢必會傷害故事本身。所以,下半部只有妙章而算不得佳篇——特別是似曾相識的寫法被他重複用了太多次,以至於有時一見開頭讀者都能猜測之後的走向。不過好歹孫曉是政治學的科班出身,一番圖解也算是趣味橫生,只是可惜了前半部鋪下來的局,被硬生生撐大至此,還真不知他該如何收場。其實總體來看,如果英雄志一直延續前半部的寫法,還是很有可能成為傳統武俠中的翹楚之作的,但孫曉的野心讓它的走向現在暫時看得不太明朗。武俠中承載有正道之解很好,但問題是它真的能支撐得住如此繁雜沉重的表達嗎?以目前《英雄志》的格局來看,被分解為幾部小說也不過分。究竟要成殘片斷章還是真正經典,還是留給孫野狗自己解答吧。角色篇:觀海雲遠 人神之間但凡武俠小說的精彩無不以角色的精彩為甚,情節再精彩,繁多的頭緒總會讓人顧此失彼,但精彩的人物卻能讓人流連終身,像《笑傲江湖》流行之際,南越政權的國會中以「左冷禪」、「岳不群」相互指責這種事,可以算是對小說家的莫高讚譽了吧。《英雄志》在這方面野心極大,不僅推出了四大主角的皇皇陣容(《天龍八部》真正主角也不過三個而已),而且諸多配角龍套也個個神采飛揚。不過,想切入《英雄志的》角色寫作,還是得從最為人詬病的伍定遠說起。伍定遠可算是武俠小說主角中一個相當別緻的設定。本身胸無大志倒也不提了,天資一般,才思中人,問題是在被命運加諸重任在肩後,他仍然只是在命運的飄蕩中遊離,與其他三位主角不同,他並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完整的世界觀、價值觀,對於他來說,目前的榮華富貴可能還不及西涼捕快的身份安生自然。說白了,伍定遠其實就是一個被捲入命運漩渦的普通人。但從伍定遠這個角色身上,我卻恰恰看到了普通的生民最為真實的一面。他不是英雄嗎?果真如此,他又何必為了事不關己的案子,千里赴京,幾遭殺身之禍?伍定遠最具人格魅力的一面,恰恰是他救下了昔日有深仇大恨的卓凌昭。在他的價值觀中,他不管忠臣奸佞的是非,他只知道對於滅門這種喪失底線的事情,他不能不管。他讓我想起了《A計劃續集》中成龍演的小警察,儘管他不懂革命與忠順哪個更高尚,但他十分明了自己身上的責任。這種對自身責任的自知,讓伍定遠本來平凡的生命充滿了魅力。不管他是神功附體還是孑然一身,他就是個忠於職守的警察,足矣。秦仲海則是另一極致,若說伍定遠身上還有作者相當平民寫實的反映,秦仲海則是文學創作典型性格的例證。他不同於其他三位主角,並沒有濃墨重彩的登場章節,但卻將身上雄性荷爾蒙發揮到了極致。無論是浴火重生後還是安然度日時,不要被孫曉後半部大段概括性的妖魔化敘述矇騙,秦仲海只是重了心機,個性卻從未轉變。很難想像有人在如此大的變故後還能一如往常談笑自如,這就是秦仲海確鑿要給人的印象。正因為這種性格的突出,他才會受到大量讀者歡迎。楊肅觀的塑造,我覺得是小說比較有欠缺的一面。在前半部,儘管一開始他身世的顯貴、相貌的俊美、性情的倜儻、心思的縝密、武藝的高強已經被作者敘述性交代得很完整,然而這麼一個幾乎武俠小說中難得一見的「完人」卻幾乎沒做成任何一件事。初戰卓凌昭就已經露怯,西涼探寶被幾個並非一流的高手又折騰得死去活來,至於風流的性子,只見無數少女投桃,不見楊郎中報李,連個逢場作戲也做得不夠圓滑。然而,這樣一位半熟公子哥,卻又在下半部搖身一變,成了天下命脈的掌控者,無疑是難以取信的。僅僅變故造成的轉變還不能取信讀者,誰讓你孫曉在前文那麼多細緻的心理描寫,把個楊郎中的幼稚暴露得太多了,最後隨手交代一下:前面都是虛的,只因為楊郎中在搓一圈大麻將,誰信哪?用推理小說中常用的說法,這叫「敘述性陷阱」。最後終於說到了本書真正第一主角——盧雲。為什麼說他是第一主角?且看全書結構分布,為什麼要把前後相隔十年,這十年其實精彩得很。楊郎中、伍總兵兵變,秦仲海先降後反,鏖戰十年。再細想想,這十年誰沒戲?無疑是跌落瀑底的盧雲,總不能寫成一部盧雲版的《魯賓孫漂流記》吧?所以,其實盧雲才是本書的頭號主角。不僅如此,再看看盧狀元的個性,有情有義,更有正道在胸,儼然天下亂局的唯一終結者,可見孫曉對這個角色是給予了很大寄託的。這個人很有趣,有點迂腐但卻恃才放曠,有點老實但又高傲不可侵犯,更關鍵還是個學武奇才。連武功都是兼具略有邪氣的崑崙十三劍和絕對正派第一的自悟三達劍。然而盧雲給人的第一印象,卻是苦。能不苦嗎?你要是被最糾結的情事、最分裂的義氣和最艱巨的重任加諸一身,你也會苦的。說到這苦字,孟老夫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已成孫曉寫人的窠臼了。儘管我們都知道人要成功勢必都有些苦難鋪墊,但沒誰像孫野狗這麼黑心的。把手下這幾位折騰得生不如死,又是殘疾人徒手攀越珠穆朗瑪,又是落魄書生沉底絕瀑,每次不把口味狠到極致不罷手。你就不怕讀者們看到審美疲勞嗎?在這方面,似乎孫曉深得美劇中驚險懸疑劇的真傳,不平地出幾個驚雷不罷休。太重了,口味太重了。寫武俠角色,怎麼著也離不開寫角色的武功。在這方面孫曉做得還算不錯,大的武功體系建立得還可以,但細節處還是沒處理好。特別是開頭崑崙派出場之際,寫得過於玄乎,一開始起點太高,以至於到後來再想往上跑已經很難翻山越嶺了,這方面金庸的《雪山飛狐》就有教訓。前半部不管怎麼說,武功體系還比較清晰,到後半部分,特別是開頭,一群蝦兵蟹將紛紛作高手狀登場,實在讓前文看多了天昏地暗的讀者們頓覺無聊。不過孫曉有一門好,他的武功推演都有充分的偽科學基礎,特別是寧不凡、秦仲海和盧雲悟道的部分,從邏輯上來說,寫得還算合情入理,這在武俠小說中也算是細心了。除了這四大主角,由於前篇提到的寫法,孫曉對配角龍套的刻畫極為用心。我覺得最能體現孫曉配角刻畫神韻的,就是寧不凡。八百戰全勝的寧不凡被刻畫成一個形跡猥瑣的角色,然而這樣一個人,卻也不乏可愛之處。他就代表了孫曉對大部分配角的用心:一方面,我要給你們添上中國式人情的光彩,在這種市井關係中,你們儘管顯得凡俗,但才更像個真人,而不是話本前天神怒目的繡像;另一方面,你們每個人身上都會沾染神性的光彩,像阿秀這樣一個童年韋小寶,也能有揮拳而立的時刻。這就是孫曉筆下的眾生,宛若特洛伊戰爭,天上有神,地上有英雄,但更可貴的,是英雄背後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普通人。思想篇:沙盤制度演練《英雄志》從思想性來說,雖然還不能講空前絕後(畢竟還有奇書《城邦暴力團》),但也算是令人嘆為觀止。孫曉為了表達他的思想,甚至不惜傷害故事本身。特別是到了後半部分,當這樣一個大格局已經寫就,孫曉居然宕開一筆專為個平民王一通開了幾個章節。大致可以看作無政府主義的真正起源論了。這樣寫,就好像在一個已經成熟的架空世界觀中以平民身份玩的rpg一樣。孫曉不是僅僅抱著遊戲的態度這樣寫的,更關鍵的,他最想討論的議題是政治制度自身的興衰更替。本書前半部,還算是正邪兩立,你幾乎可以當成是美漫的設定:江充為首的奸臣集團和柳門神奇四俠的對壘。政治陰謀、王朝更替,更多只是作為背景。但本書最絕的地方在於,到了全書中間的時候,你還能像過去讀武俠一樣明確告訴我,道德層面上,誰是正義?誰是邪惡嗎?江充邪惡?對於景泰帝而言,他是最忠實於己的大臣。柳昂天正義?那他為什麼要陷害同袍,設計做掉秦霸先?秦仲海正義?他都沒有政治目標,只知一戰到底,荼毒生靈無數。楊肅觀邪惡?在他的治下,至少一切按部就班,大局穩定。所以,在童話般的武俠世界引入了現實世界的遊戲規則後,正邪之辨就非常艱難。孫曉真正給予了每個角色充分的行為動機和可能,但同時也模糊了故事的邊界。四大主角的生死恩怨已經不足為人道,真正的主角是天下。就幾大主角而言,正統朝方面,楊肅觀是典型的Stateman,他的任務是利用公務員(伍定遠)安心為國家服務,同時安置秘密警察(鎮國鐵衛)來維護全國穩定,按照西方政體,他更接近於一個融合了警察國家觀念的貴族共和主義者;而怒蒼山則是完全的無政府主義,幾乎沒有綱領,只以推翻政府「壓迫」為己任,但之後怎麼辦?毫無下文。然而,這兩者卻又是相互支撐的關係,如果楊肅觀的政權被推翻,則怒蒼山的抗爭毫無意義,他的戰爭終止線已經達到了,但沒有戰爭,他自己就不存在了;如果怒蒼被滅,正統政權將喪失一個保持全國緊張氣氛的借口,「警察國家」的統治方式就岌岌可危。或者說,兩者其實都只是暫時性質的存在,並不能成為一個固定的制度。那麼,相對完美的制度在哪裡?具體的制度沒有交代,但希望在盧雲,因為他是孫曉寄託的正道。儘管他還看不出太明顯的施政綱領,但以他儒家子弟的身份,勢必會採取一套嚴峻禮法與相對溫情並重的制度建構。但這種具體的制度設計會是怎樣?孫曉還沒交代,恐怕也無法交代。《英雄志》儘管缺憾不少,特別是至今沒有終章,但仍不失一部力作。其實,家國天下的大道理看多了之後,反而讓我心生疲倦,畢竟小說不是政治學論文呀。倒不如暫忘天下亂事,沉浸在一家布匹店的迷宮中,淡看門外雪漸深,靜停著一桿面擔。
不邀而來,發一篇舊文。===========================跟英雄志結緣,想起來確實已經有很久了。2007年的時候,我在朋友王胖子的步步高9188學習機里,發現了一個很臃腫的文件夾,名字叫做英雄志,一章一個文件那種。在那些天,王胖子口若懸河,把這本名叫英雄志的書誇上了天,張口閉口都是崑崙劍出血汪洋,千里直驅黃河黃。對於此,我當時是很嗤之以鼻的。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這之前,我是多次領教過我的同學們的閱讀品味的,那時候,男生們總在校門口的小書店租一大本一大本粗製濫造的網遊種馬小說,唐家三少的大名響徹雲霄,而我只覺得那是一隻會碼字的傻逼。總之,我上語文課無聊的時候翻出來英書的開頭大略讀了下,看了第一行寫道武英十五年,又看到楔子二中的景泰元年,從小翻熟了現代漢語詞典後面的歷史年表並且有強迫症的我呵呵呵的就笑了,心想這不過一個搞不清歷史的傢伙,加之文筆一點兒也不出色,看完楔子二,感覺也就是本很一般的書嘛,也不是我愛好的題材,就扔在一邊讀別的去了。現在看來,那時候我確實是人傻而且氣傲,總覺得他們喜歡的東西大抵低端。當然這其中也有個別異類,就好像我內向的同學史某,就是個奇特的人。這個人的奇特表現在很多方面,譬如某一年他曾經有過一次轟轟烈烈的離家出走,出走後大家翻他的東西,發現他寫在一些用過的作業本背面的大量文字,端的文字質樸,情感遙深,並且有強烈的自殺傾向,有一段寫他晚上用刀子試著割腕沒割下去,這些文字嚇尿了班主任的同時也深深震撼了我幼小的心靈;又譬如某一年,已經一兩年沒怎麼聯繫的他忽然打電話說他來了,然後送了我一本自己手抄的世說新語當生日禮物。感動到兩行熱翔流出來的洒家題詩曰:「一笑相逢非魏晉,唯君載酒入新詞。」史某真可謂是一位合格而不可多得的小夥伴。咳咳,扯遠了。總之,在大家普遍讀唐家三少之類的年月里,這個傢伙的閱讀習慣顯得鶴立雞群,他會看一般人不去碰的類似卡拉馬佐夫兄弟之類,剛認識那段桌子上時常是一本平凡的世界。記得偶然的一次,從他那裡看到了一本名叫縹緲錄的小說,從此我們成為要好的小夥伴,出沒在各色小書店,搜索著大九州的痕迹。之後的日子裡,又是這個傢伙把新宋和三體什麼的帶入了我的視線。後來,我的印象里一直有一個史某推書必屬精品的概念,甚至這傢伙推薦的十景緞都顛覆了我對某一類書的固有印象。我真正開始有興趣看英雄志,也是從史某開始的。在那之後忽然有一天,我發現不只王胖子在叨叨這本書,史某也莫名其妙加入了他的行列,這兩人不遺餘力的遊說我此書何等何等牛,你看到後面就明白了。於是,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決定開始好好讀這本書,想看看這本一眼看上去並不怎麼樣的書到底有什麼魔力。記得是一個周六下午,天很陰沉,忘了什麼課什麼老師正在講什麼。總之還有幾節課就放周末了,大家都無心聽課,我要來了王某的步步高,第二次開始讀英雄志。我讀的速度很快,第一卷不咸不淡,第二卷盧雲的出現才支撐著我看下去,一方面樂見這種模式的愛情故事,另一方面,之前從未見過武俠小說中貫徹儒家思想的,想看看後繼是否振得起。到老師宣布下午放學的時候我已經看到了第三卷,馬上觀管就要出場的樣子。周末閑極無聊,於是就帶著王某的設備回家了,當晚看到胡媚兒毒殺張之越,我覺得基本是到了我的極限,無法再閱讀下去了,當時心裏面對此書的評價還停留在平庸兩個字。但是我還沒有放棄,第二天起床接著看,到第五卷西出陽關才覺精神始出,心說這個作者似乎有點門道。到第六卷神機洞中江充安道京等過關卡的段落讀出一點諷刺小說的感覺,卻覺得有些刻意了,算不得好。我振作精神,打開第七卷繼續閱讀,於是這本書真正成為我的本命,一發而不可收拾。接下來的那一周里,我換到教室的一個角落裡,不聽課不和人說話,基本不上廁所,全部心神都放在了這本小說當中。這在我人生中是從來沒有過的,沒有任何一本書曾讓我達到這中狀態。所以,笨孩子這章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點。所謂文質言朴,然驚心動魄,我第一次看到了這個作者的抱負,他不僅僅是想講故事,他是想要表達東西啊。鶴舞七星步的故事,在我看來,文字依舊遺留著前幾卷文字不夠好的問題,但這卻是我心中野狗第一次用他自己獨特的方式,去表達他的寄託。這一章彷彿具有點鐵成金的魔力,野狗說,蘇穎超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劍,我覺得在這一章,野狗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劍。於是涓滴匯成江海,乃至於浩瀚博大,不可窺測。由此發軔,之後便有了王一通,有了犧牲小我,有了正統軍,有了小水滴,有了我為之震撼和感動的英雄志。也正是從第七卷開始,我擺正了自己的心態,不再把這本書當成什麼快餐小說看過就算。野狗也沒有辜負我的期望,華山一戰風華絕代,讀完金庸之後,當真第一次看到武俠中寫如此大場面而不讓人生厭的。之後金榜題名,寫小女兒之戀情又能曲盡婉轉,盧雲倩兮互表衷情一幕雖難說不落俗套,但足堪回味。至於江大清露醜等處,又令人著實捧腹,一時間只覺之前文字生澀處了無蹤跡,輕鬆滑稽的故事也沖開了之前的灰色氣氛。後來我心裡,一直認為此書至七八卷為第一變。後來和史某在學校門口舊書攤有幸收到英雄志金華本舊書七八卷一冊,雖多損壞,仍視為至寶。第九卷神劍擒龍之後,在我看來,是野狗文字風格開始真正走向個人化的穩定期。開首寫哲爾丹敗給薩魔一節,已經有他後期那種感覺了。另一方面,一直以來跟人家推英書的時候,我都會說,這是本武俠中很罕見的復調小說。【復調小說是前蘇聯學者巴赫金創設的概念,復調也叫多聲部,本為音樂術語。巴赫金借用這一術語來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說的詩學特徵,用來區別那種基本上屬於獨白型、單旋律的已經定型的歐洲小說模式(百度百科)。】其中沒有主旋律和伴聲之分,所有聲音都按自己的聲部行進,相互層疊,構成復調體音樂的感覺。金庸也曾想在天龍八部中搞,但是我覺得他的處理不夠高明,很明顯是失敗了。至於英書,我認為從第一卷到第六卷,說是復調的寫法,卻不讓人信服,顯得很生澀,為什麼呢?因為四位主角必然要挨個出場,四個人挨個出現就是多線么?譬如,從第一卷到第二卷的切換,就只看得出是這種該介紹第二個主角了,遂強行切換鏡頭的生硬處理,雖然有之前伍定遠吃面的伏筆,但是我一直覺得這種切換很是讓人感到不協調,要知道,復調是個音樂概念,不同聲部之間的轉換拼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人能體會到節奏旋律之美。英書的前幾卷,其實是很生硬的。說道伍定遠將死,忽然就為了我們第一男主的出場而切換到幾年前的揚州?尤其是全書開頭的部分,這樣寫是不是有些行險?好一點點的操作是不是應該盧雲或伍定遠只說其一,另一人之前的故事從後文中慢慢透給讀者呢?譬如盧雲出場時只是救伍定遠,前事分毫未知,與伍定遠逃亡中透出一點前情,然不露盧顧戀情,至尚書府上盧雲失態再慢慢說出,但仍不說透,如為何逃離揚州等事,到秦仲海出場,要盧雲跟他混得時候,點出一點之前被誣陷成逃犯的事實,和親歸來論功行賞,仲海為盧雲討回公道等處有的是地方說出之前種種,盧雲在顧家如何被賞識,如何和小姐生情,如何被二姨娘欺凌等處,金榜題名一卷也有的是地方穿插,譬如再見顧尚書寫出對聯一事等,盧雲的感情線主要故事的敘述都集中在此或許表現力更強更感人。如此逐漸抽絲剝繭的寫出來,前事不必分明而分明,是不是結構上沒有斷裂感,一直圍繞在盧雲身上的懸念是不是讓人更加有讀下去的慾望?當然不排除大家覺得野狗的寫法就很好,上文只是我第一次讀的時候,自己的一些想法。因為我一直以來自己骨子裡就喜歡寫東西,看書的時候也總會想,這段看得不爽,那要是自己來寫,該怎麼搞。故僅僅是個人看法,不喜勿噴。我只是看到,秦仲海楊肅觀的出現,也都是類似的,前情如何留待後文穿插,雖然有此二人身世問題關係重大的原因,但大家可以看到這種處理為之後蓄力不少,懸念的爆點也往往成為全書的閃光點。我盧傻傻雖然沒有那倆的背景,但我相信窮屌絲的懸念也可以爆出更大的火花。總之前六卷的多線劇情,我個人的感覺是很刻意的,雖然也有明線暗線,但處理並不得當。好在中途有華山一戰,七八兩卷收束了四個人之前的行蹤,自春風吹拂楊柳岸開始,濃重的陰謀氛圍籠罩著全書,政變的黑幕也逐漸覆蓋大地。而我看到的卻是野狗的真正多線操作,開場了。我一直以為,所有的藝術之美都是有共通的。我們小時候有一個說爛了的故事,說宋徽宗畫院著考,出題:踏花歸去馬蹄香。優勝者畫幾隻蝴蝶逐馬蹄飛舞。出題:深山藏古寺,則只繪山中和尚汲水。又如黑澤明傳世之作七武士中,久蔵夜襲山賊奪槍一節,並不直接表現如何夜襲,如何奪槍,而是讓大家焦急等待了一夜,忽然遠處出現一個人影,久蔵很淡然的扔下火槍,說殺了幾個人。類似的如我寫詩的過程中,初時敷衍長篇,浩浩蕩蕩,曾經寫出過九百多字的臃腫長詩,後來一個前輩對我說,一個人寫好詩,不僅僅是知道要寫什麼,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不該寫什麼。理則一也。野狗在接下來的政變過程中,真真是能曲盡其妙,明線暗線交錯,濃淡合宜,政變的整個真實過程永遠只露出一角。如海上孤鴻中少林三戰,明的大場面煞是好看,暗處的情節卻後文才道出一點,真相如何至今不知。至於盧雲走上最後的旅程開始,更是令人擊節。他寫盧雲的明線,毫不吝嗇筆墨,讓人動容的同時背後暗線絲毫不亂,至大瀑布前鎮國鐵衛的出場,明線暗線交匯一處,正統王朝由此開啟,情節自然爆炸起飛。然後,戛然而止。說實話,我看到魁星戰五關的時候,有點疑惑有點回不過神來。情節到達開篇以來的最大的高潮,覺得故事講到這裡,除了一些懸念沒有揭開,已經足夠完整了,我不知道還能再往下寫些什麼。怎麼忽然轉過頭來就開始這般不咸不淡的學齡兒童講鬼故事了?就如同我當年看完三體2,覺得此書應當是寫完了,聽說三體3還以為是好事者自己續貂,直到看過後才相信大劉在我想不到能寫些什麼的基礎上,把內蘊帶到了我不能企及的高度。在這個意義上,我發現自己又一次錯了,我沒有想到我心目中已經足夠好的英雄志至十年後還能有第二變,而這一變,天火燒尾,化而成龍。野狗的著眼點很高端大氣上檔次。我之前有一個文說野狗的一些問題,裡面說野狗值得敬佩,首先就在於他敢於去解決一些歷來沒人敢碰的問題。而我今天主要想說的是,他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已足見大家風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寫到十年後,是要用一個審判的方式來逼近他所要表達的內核,這很不容易。在武俠小說里,說道若干年後,也是一個老橋段了,譬如神鵰俠侶風陵夜話一節,一下子到十六年後。楊過重新出場前,金老大玩玄虛,神鵰大俠之名被捧上了天;後來郭襄過生日一節,神鵰大俠之能又被誇上了天。但是我們可以見到的是,金老這本書的問題一直就在於格局太小,暌違十六年,只有一個目的,突出二人愛情的忠貞,飛石殺蒙哥什麼天下國家的事情,充其量只是順帶,事業愛情雙豐收才叫大俠嘛。所以他如此寫十六年後,足夠好看也足夠感人,便足夠了。但是野狗寫到十年後,其中的抱負可就不僅僅如此了。我們到達十年後,不像看神鵰到十六年後,除了時間切換,並沒有什麼隔閡感,而是跟瞎子一樣,正統朝是如何的,我們在讀得過程中不斷的搜索情節的碎片,自己來拼這個十年前無數人命運為之改寫的新朝。果不其然,如我所想的一模一樣,盧雲這個被放逐了十年的主角回來了,正統朝如何?我們同盧雲一樣一無所知,巨大的信息量伴隨著他的行動源源不斷的湧來,揚州夜話比之風陵夜話,布店重逢比之十六年之約,胸襟抱負之別,我覺得還是很明顯的。野狗想要做的,其實不僅僅是隨著他的心思來審判,我們有著參與者的身份,所有讀者隨著盧雲,隨著一群小人物,逐漸認識清楚這個新朝,其實也在心裡審判著四個主角和這個王朝。雖然野狗後期的文字有我上次所說的一些問題,但是我覺得他已經做到足夠好了。目前我唯一關注的和擔心的是,接下來的文字可不可以達成他的抱負。他想做的事情太大太理想,我在心裡一直很擔心,他做不到怎麼辦。我想自22卷後,他停止更新,也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他面對結局的為難和努力。我從他的身上看到了一個我一直想成為但達不到的影子,我願意相信他能夠做到,他從一開始就一直在進步,從讓人覺得不以為然到覺得驚心動魄。他沉寂的幾年,或許能帶給我一個我想像不出的英雄志第三變。==================================以上吹捧的有點肉麻,不過看在是紀念自己最青春的那幾年看過的那些書吧。下面再貼一篇黑他的,以正視聽:-------------------------------
緣起:
上一次拉拉雜雜寫了個黑英書的文章,現在回頭看起來,到底還是給野狗留了很大的面子,上來先一頓猛誇,提出問題的同時也不忘「然而」、「但是」幾句,於是說到底也說不上黑了。
這一次寫文的緣由說來也很簡單,昨天晚上睡前,看到了別人轉的的講武堂孫曉發言,看完之後很是不爽,不爽的緣由,非惟自08年以來苦等無果而惡狗頻頻跳票,我作為死忠粉,深知寫出這樣一本書來是有多難,他就是再跳幾年,我也不會因為這個而黑他,我這次黑,說到底還是他得到牢騷一次又一次的給自己的書加光環,一次一次的懷疑讀著是否能領會自己的微言大義。
我之前就說過,英書也有一個脂硯齋,而一個作者不應負責對作品的解釋。這一點是我近兩年來對野狗最不滿意的地方之一。所以這次我將毫不留情從這一點出發,黑他個體無完膚。
其一:英書的去神化,寫出《戰爭與和平》是靠嘴還是靠實力
孫曉的1024發言,首先開宗明義就是一句:我一直把【英雄志】當成是我心中的【戰爭與和平】。而後又說我可以把【英雄志】寫成【老人與海】,事實上我也一直這麼做。
雖然我知道這是他說的心嚮往之,朝著那個水平努力,但是我還說很不爽他說這樣的話。就這一點,我可以提出以下幾個看法:
A.《英雄志》是極度不完美的。
《英雄志》是一本粗糙的、存在無數缺點的、前後風格(由於陣線過長、創作時間過久)而極度不統一的作品。我們讚賞它,抑或是我個人讚賞它,只有兩個原因,一:作者的勇氣與魄力。它觸碰到了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也勇於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其二:作者的自覺與可塑性。雖然野狗初期文筆極其糟糕,到了後期卻進步神速,也探索出了一種自己的風格。
B.不完美就是不完美,不因其優點而抹煞。
雖然我每次為野狗辯護,都會拈出諸如他之後會修改之類的理由。但我心裡一直知道,英書的各種不完善,辯出花兒來也還是擺在那裡。至少在目前,我看不出一個可行的修改方式。而另一方面:因為他哲學性強,因為他有勇氣,因為……所以英書的不完美可以忽略,不完美不足以影響他成為武俠殿堂級人物,有思想就夠了。我想說的是: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坑讀者更坑作者。我想說的是,任何一個殿堂級人物,從沒有手眼不一的現象。
C.拋開一切回歸文本,寫出殿堂級著作需要什麼。
孫曉擁有的,也恰恰是A中我讚賞他的兩點。這兩點是成為一個殿堂級作家必要的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我看過很多小說,我認為的殿堂級有哪些?卡爾維諾、加繆、馬爾克斯、米蘭昆德拉、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大江健三郎……巴拉巴拉我可以說出一大堆。他們風格迥異,但毫無疑問都是大師。為什麼他們是大師而你孫曉不是?很簡單,你的手不足以表現你的心,有心只是必要條件,手可以100%表達你的心才是另一個必要條件。大師們在這一點上,毫無疑問,像卡爾維諾那樣的變態行有餘力還能玩出許多花樣來。在文字這個領域,孫曉雖然而今已經擁有自己一個獨特的風格,但還是風格草創尚未定型,很生硬,稜稜角角需要摩擦,枝節叢生需要修剪。表現出來,就是他的結構和文筆。
明王世貞有一本書叫《藝苑卮言》,論寫詩,說字法之上有句法,句法之上有篇法。唯獨精研之後,才能跳脫出來,詩中不見篇法、句法、字法,達到無懈可擊。這是一個很精到的創作理論總結。非唯寫詩,寫任何東西都一樣的,天然去雕飾不是那麼簡單的,寫出陶淵明那種文質言朴驚心動魄的東西也不是那麼簡單的。
即:天然去雕飾的上一步是你得能雕飾得好,七縱八橫頭頭是道,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論你寫什麼風格,你都要駕馭到讓人覺得無懈可擊才是大師。
而野狗呢?顯然他還有還有不小的差距。不必我多舉例子。
D.第一步是學步,還是寫戰爭與和平?
孫曉偉大的地方在於他敢於寫這麼有抱負的書,他最失敗的地方也恰恰在於此。
我們可以簡單的百度一下列夫托爾斯泰的履歷,我打開百度百科,赫然列出的子目是:
2.1早期作品
2.2中期作品
2.3晚期作品。
仔細看看,又來了一句:在藝術上,《哥薩克》開始從心理的細緻刻畫轉向客觀地廣泛描寫現實生活的史詩畫面,為創作《戰爭與和平》作了準備。
簡單的幾句話,說明了什麼呢?我覺得可以歸納為:即使托爾斯泰這種殿堂級的人物,他的第一本書也不可能達到《戰爭與和平》的水準。曹雪芹寫出紅樓之前,也有龐大的積累,漫長的練筆,也有如《風月寶鑒》之類的其他作品為先導。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巔峰是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而非一蹴而就。任何人都是得積累到足夠的技法手段,手足以表達我心之後,才能寫出真圓融偉大的小說。而孫曉很大程度上是忽視了這個規律,第一本書寫十數年,我讚美他的魄力,但是我們很少注意到的是:
因為長期專註於一本小說的創作,失去了更廣泛的多風格創作機會,失去了寶貴的練筆機會。作為第一本書,而又長期把自己困在這個固有的語境和創作理念之下,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孫曉把英書放在自己的第三本第四本書,會如何呢?
E.英書不可能成為《戰爭與和平》
作為第一本書,不可能。很明顯,任何一本殿堂級的著作都不會如英書。即使孫曉堅持以這個理念創作下去,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也是後期偉大前期不能看而且很大程度上這種不調和無可修改的作品。毫無疑問他不能令自己滿意,然後呢?囤積不髮結局?可以解決么?
他可能從未搞懂讀者在堅持什麼,想看什麼。至少在我個人,我不想看你孫曉搞出什麼戰爭與和平。
其二:清高的作者該死的讀者
說這一點,我想以我前幾天的一個體驗為開頭。其實就是有一天晚上我老人家又失眠了,翻來覆去百無聊賴,思緒亂飄之中忽然想起之前看過一期《小崔說事》,採訪的是劉慈欣和韓松,期間小崔說每次失眠就看《2001:太空漫遊》,屢試不爽。於是我也抱著快點入睡的心情開始第三次看這個片子。但是差不多兩個半小時後,我發現我看完後,被《查拉圖斯特如是說》的旋律洗了腦,心情激蕩反而更加睡不著了。
接下來做點兒什麼呢?我打開了豆瓣開始想看看這片子的評論。結果我在一片五星中看到了幾個扎眼的一星二星評論,標題大概是這個類型的:《扯淡的科幻和更加扯淡的評論們》,《垃圾電影,偽經典》,《作為一個2009年的觀眾,我真的看不下去》,《太拖沓了》……如此等等。其中大部分的論點都可以歸為如下三點:
1.我看不懂、看著煩想睡覺的都是爛片。
2.作為當代觀眾,68年的特技不夠我看的,68年是經典可以,現在就不能算了。
3.我這麼看不下去,所以說這片子好的都是在附庸風雅和裝逼。
昨天晚上我看到野狗的發言,第一反應就是我看到的這些評論。還是如上文,提出我的幾個看法:
A. 認不認同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是淺薄無知又麻木不仁的。
我個人覺得這是解決野狗牢騷的第一點。就我個人的體驗,我接觸過各種奇葩,試舉例如下:我高二的時候,班上有不知道宋朝下來是元朝,不知道秦檜是誰的女生。我在詩詞類貼吧晃悠的時候,時常有寫得稀爛認為自己繼承李杜自大無比還建立了百度百科詞條的(如你可以百度:柳香川)。有捧著斗破蒼穹不知道這個世界還有除了起點之外的小說的……
綜合上文,我覺得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是讓人絕望的。我們在這個板結而富裕的年代裡,所背負的壓力和絕望卻遠高於我們的祖輩。一切如同大江健三郎書中寫到的那樣萎靡不振,我們是他口中「陽痿」的一代。我們接受教育而知識貧瘠,我們視野寬闊卻也無比狹窄,我們志向遠大又畏縮不前。這個時代孕育了無數奇葩,我希望將來會有中國的傑克凱魯亞克抑或大江健三郎可以把我們這代人留在這個國家的文學史上。
不知道野狗君認同不認同這個觀點?如果認同,少說兩句不嫌吵。
B. 會看你書的讀者都有誰。
毫無疑問,上述的淺薄無知而麻木者是很少的。至少這麼多年了,能留下來等你腳步的,都是和你有精神上的共鳴的。
C. 作者需不需要考慮讀者?
在這裡,我想說:如果你真的想寫戰爭與和平,那麼:去他媽的讀者。
簡單的,庫布里克是怎麼做的。我們來看這個評論(來自百度百科):
《2001:太空漫遊》,講述了一個充滿自我意識的、混雜了歷史、宗教、寓言等意識形態的神話。這的確是一部非常自我的片子。影片開頭長達三分鐘的黑暗足以讓沒有耐性的觀眾退場。語言在片子里是純粹的配角,第一句人的聲音是在片子的第25分鐘。我們需要在音樂里根據畫面判斷或者思考。這對於習慣於聽到對白的觀眾們來說,實在是費勁的折磨。 觀眾一開始就被排斥在片子外。我不考慮你想看什麼。你只需要接受我給你所看的,然後,思考。庫布里克有他自我的霸道,而匍匐在大師威名下的我們低眉順眼,企圖在這晦澀的、混沌的片子里解讀或者自以為解讀出大師的目的。
時光飛逝,在剪輯的畫面上蒙太奇的手法運用得如此精妙。在藍色天空下旋舞的骨頭,一瞬間,已經換成漆黑太空里漂浮的宇航器。白駒過隙已經不足以形容時光的飛逝。漫長的文明史就濃縮在一秒之內。然而,這是人類的滄海桑田;卻是宇宙的微不足道。偉大和渺小,便共存於這一秒。
這種自我的霸道和讓讀者低眉順眼的功力,野狗有么?拋開什麼迎合讀者的自我解構自我牢騷吧。野狗之所以頻繁的寫這種自我解釋似的報告文學,我認為原因就在於對自己不自信,既想寫出戰爭與和平,又怕自己寫的不夠好讀者不理解。於是就醞釀出了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作者解釋內涵體。我想說,其實還是功力不足罷了啊。庫布里克之所以霸道,在於對自己實力的絕對自信。
而,作者本身就是只負責寫出作品的。解構是讀者的事情,作者根本不必越俎代庖。這個現象在詩上更明晰,很多詩人追求的反而是多解性,寬泛性,一首詩有無數個解釋,正如紅樓隔雨相望冷。野狗足夠自我,這個自我卻不夠強大。因為直到如今,我依然看得到這些怪胎似的自我解釋。
D. 養家糊口,市場?市場還是實力?
孫曉的牢騷,很大一方面是抱怨沒有市場,讀者不理解他。而他自己也要為稻梁謀。我能理解他說的每一句,我也深知他的不容易,作為一個死忠粉,我也很希望他能生活的好,能達成自己的抱負。但是,我覺得歸罪於市場,歸罪於讀者,是一個很大的自我麻醉。
首先,堅持你的道真的連市場真的迎合不了?簡單的舉例子說,我國的商業電影,醞釀出了《富春山居圖》、《小時代》這種奇葩,好點兒的也不過《1942》、《金陵十三釵》這種段位,到了國際上基本一片噓聲。我們一般說起來,都是說導演不行。對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對比很多,每一種類型都能在國外找到完爆它又票房大賣的。而市場化這個問題最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迎合市場的作品,黑澤明拍出了《七武士》。他丟棄了自己的道么?我們為什麼說黑澤明是真正的大師?
說到底,實力不濟罷了,找不到平衡點罷了。推脫給市場,給讀者,都是一個大笑話。其實說到這裡,我想起了蘇穎超同學。其實我說的這些,想必孫曉也是自知的。我想他寫蘇穎超,其實也是在寫自己吧。可能正因為如此,那些文字才有了動人的力量。
結:
無論如何,是我個人的一點不滿。野狗這次說農曆四月,我希望這是最後一次等待,因為我想這對於我們對於他本人,都是最好的方式。野狗的未來前途無量,他可能會成為殿堂級,我希望他能夠把這個可能發揮到極致。
吃飯前看見問題,忍不住想答一個,吃完就看見了夜小紫的答案,寫的真好,就不獻醜了,不過既然題主提到了新武俠,我就說一點自己的看法。
新武俠新在哪裡,沒有固定的答案,每個寫故事的人都會覺得自己寫的是新武俠,扯什麼俠的內涵,故事梗概,行文方式 說白了就是價值觀的多元化,更加自由了。 數數最近十來年我讀過的新武俠,再這裡不得不提兩本武俠雜誌,一本是今古傳奇的武俠版,一本是武俠故事。相比之下武俠版的發展好些,多數耳熟能詳的武俠作家都是從武俠版走出來的,再加上武俠版還時不時扯上溫,黃,梁的大旗,七十萬冊的成績也是應得的。 翻了翻電腦,老一輩的作品熟悉的只有金古黃梁溫,電腦里還有一堆比如 曹若冰,丹雲,東方英,高庸,公孫夢,馬榮成,司馬紫煙,諸葛青雲……之類的還真沒看過幾本,大家有興趣的可以看下。 新武俠稍微長的有一本大唐行鏢,少年熱血,金尋者寫的,他後來在武俠版連載過一本大唐乘風錄,詼諧加熱血,也可以看看。 九把刀,這貨也寫過武俠,少林寺第八銅人,鑒於九把刀什麼題材都能寫的特點,沒事讀讀也成。 小椴,雙魚座,那蒼涼雋永的味道還真是獨一份,杯雪,開唐,最近寫的大王圖,都是能讓人無限回味的作品。 滄月,雲荒女神,寫過聽雪樓系列和鼎劍閣系列,推薦血薇和七夜雪,都是她年輕氣候的作品。 步非煙,寫過武林客棧和華音流韶,華音寫了好多年,一開始的文筆也是不怎麼樣,這點和英雄志很像,不過沒關係,熬出來就好了。 三月初七,寫過七宗罪系列。 楊虛白,揮戈系列。 燕壘生,天行健不知道算不算,還有不少短篇方白羽,千門系列,智俠也算是一種嘗試。 李亮,反骨仔系列,最叛逆武俠。楊叛,商業武俠步天歌,太監了,呵呵。 時未寒,明將軍系列。 慕容無言,大天津系列。 盛顏,三京畫本系列。 還有一些人,鼠七里,王晴川,缺月梧桐,鳳歌,沈嚶嚶,蕭拂,蕭如瑟,騎桶人,扶蘭,…………記不清了。 總之還是那句話,誰寫的怎麼樣,是不是新武俠,大家看了再說話。盆友,你聽說過妖刀記嗎?
這句話很招黑,並且不客觀。說出這句話的人,還有對這句話表示認同的人,只能說他們對金庸古龍,對中國現在的武俠小說的了解處在一個很膚淺的層面。
————————下面是認真回答的分割線————————————
幾個月之前看到這個問題,那時候因為沒看過《英雄志》所以不敢妄答。現在特意看完了全篇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英雄志》是本好書,看的時候我也廢寢忘食,看的熱血沸騰。可一旦跳出來了,書里讓我刻骨銘心的人和事,卻沒那麼多。簡單地來說,《英雄志》的牛逼之處在於,它的架構太大、篇幅太長。但它的失敗之處,也在於它的架構太大、篇幅太長。
看得出,孫曉是個很有野心的人,他想把國讎家恨、仗劍恩仇、佛理禪思、聖人正道、江湖漂泊、兒女情長……等等等等一股腦地全都給塞到這本書裡面,所以他把這本書的框架搭的極大,不僅前後時間跨度長、支線劇情多、主線劇情複雜、出場人物多,而且使用了驚世駭俗的四主角模式。這麼寫,其實很容易出效果,幾百萬字的大部頭,肯定比幾十萬字的書更像史詩。但孫曉的問題在於,筆力不足,所以這個大框架反而束縛住了他,讓他處於進退失據的狀態。進,舉步維艱;退,無路可走。
為什麼我覺得,《英雄志》無法超越金古,兩個方面,一是點子,二是筆力。筆力這方面是很容易理解的,無非就是對故事和文字的駕馭能力,孫曉的整本書,前後的文筆差異很明顯,畢竟是寫了十年。一些橋段,寫的不深刻,另一些橋段,贅述多,最大的問題是,他寫不下去了,筆力駕馭不了這麼大一個故事框架。為什麼說金庸的筆力厲害,因為他天天寫,不斷更,還能保持這麼高的水平,而且故事結構完整,基本上已經達到了結構自在我心的狀態。就算拿鳳歌來說,他寫《崑崙》《滄海》,故事結構完整,文筆上佳,這說明他對自己要寫的東西認識很深刻,他的筆力足以駕馭他的點子。從這一點上來說,寫了十年還沒寫完的《英雄志》無疑略遜一籌。至於點子,就是看在前人的基礎上有多少創新。這一點其實是大部分現代武俠小說最被詬病的,因為很難在立意上對金庸、古龍有所超越,你在所有的人物上都能看到金古的影子。《英雄志》的四大主角,其實是很常見的設定(出了楊肅觀),這幾個人物上,看到更多的是舊派武俠,白眉大俠那種感覺,和金古還不一樣,在人設上,並沒有什麼新意。楊肅觀是個異類,但著墨太少,刻畫不夠。人物塑造上,劇情推著人在走,而非人推著劇情,所有人都是命運掌握的棋子,而這個命運,是孫曉從一開始就已經定下來的大框架。所以犧牲人物塑造去遷就劇情的情況時有發生。金庸的小說,每一部主角都招人喜歡,即使是韋小寶。而《英雄志》的四大主角,卻很多人不喜歡,究其原因,還是架構的問題。架構太大,人物的成長也就被拖慢。拿盧雲來說,本來這個形象很好,但放到如此漫長的時間線里就出了問題。因為他最後要成為聖人,那時候書就結尾了。盧雲已經經歷了太多磨難,但書剛寫到一半,或者說四分之三,怎麼辦,盧聖人你忍一忍吧,到結尾你才能覺醒,只能讓你多受點磨難了。人物平面化的問題非常嚴重。一旦人物被劇情牽著走,那麼人物就沒有自己的靈魂,反正一切都是為劇情服務的,就會出現很多人物「智商硬傷」的情況。比如卓凌昭之死,劍神簡直就是腦殘,無非就是劇情需要他死了,他就死了。《英雄志》在武功上的創意也很多,但不成體系。三達劍、一代真龍、業火魔刀、擒龍劍、六道輪迴,這些武功設定本身很不錯,但看得出來,是為主角量身定製的,所以這些武功的創新,本身沒什麼精彩戲份,只是給主角套上一個牛逼的武功作為外皮。裡頭雖有哲學意味,但不多,無非就是劇情讓你強,你就強一點,劇情讓你弱,你就弱一點。《滄海》裡面周流六虛和黑天劫力兩種武功的創新,就比《英雄志》做的到位。《英雄志》是一部站在古典武俠肩上的大部頭,但想用一本書,囊括無所不包的武俠文化,那真是有些吃力了。金庸就很聰明,那麼多的武俠文化,他寫在十三本書里,每一本寫一種,直到寫無可寫,要是把楊過、郭靖、韋小寶、喬峰、虛竹、段譽一股腦地寫在一本書里,那這本書就沒法寫,因為世間沒有那麼逆天的人有這種筆力。看完英雄志之後我和我的很多朋友都推薦了這部小說。得到的評價卻兩極化:喜歡的都說是一本神書,不喜歡的嗤之以鼻。
這個問題我很早就看到了。今天晚上突然就火了起來,我也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意見,同樣,喜歡它的喜歡的不行,而討厭它的也挑出諸般毛病。
於是,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會喜歡英雄志。大概是盧雲在監獄裡說出自己的道的那一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學,為萬世開太平。」
在那一刻,我被打動了。英雄志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一部證道小說,而非一部武俠小說。孫曉後期寫法的突然轉變也看得出。盧雲之道如此,可是書中他的境況是怎樣的呢?為了知己斷送前程,在大瀑布里呆了十幾年,出來雖練成武功,但是天下大變,同僚反目,未婚妻都嫁作好友人婦。別說志向了,在人世間連安身之地都沒有。
可是,當瓊芳問起他的志向時,他想起了什麼?依然是這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學,為萬世開太平。」即便前途渺茫,境遇潦倒,卻仍然心懷天下。
一如書名,英雄志。什麼樣的人才是英雄?是楊肅觀克己忍心,手建鎮國鐵衛,「萬事萬物都有它的規矩,失了規矩就不行。」,還是秦仲海的「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亦或是伍定遠「我乃西梁捕快伍定遠,今日就要緝拿你歸案」的執著?
都是,或者都不是。
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有人視它如無物,有人即便窮困潦倒,境遇堪憂,遭遇不公,卻依然不肯放棄。觀海雲遠都是這樣的人,所以我們或許稱之為英雄。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行而行之,明知不可當卻當之。這份執拗,這份愚蠢,卻正是打動我的地方。
小說的其他部分大家說的都比我好。我就不說了,只是孫曉若想寫一個好故事,他早可結尾,他想說的東西有很多,我想,某種意義上,這本小說可能也就是他的道吧。
關於為何我覺得《英雄志》不算網文。英雄志橫跨兩個時代,借用土木堡之變,小說前期雖種種不足,但故事情節可說是不錯的,一波接一波的伏筆加高潮。十六年後筆風陡轉,明寫盧雲,暗寫其他三大主角,在塑造人物已經很多,故事懸念還未揭曉的時候又加入了王一通,陳得福,蘇穎超,瓊芳,白雲天,正統帝等種種指代象徵明顯的角色,甚至四大主角十六年後的性情也大變。裡面有權謀,戰爭,武功,道義,甚至對於黑白是非的思辨。恕我才疏,這樣一本小說,就算算不上一流,也應當不數庸類吧?而把它和千千萬萬網上隨處可見的愛恨情仇殺放一塊,這恐怕是孫曉最怕的情況了。我這略顯庸俗之人,更喜歡鳳歌的山海經系列。特別是崑崙,我認為是金庸之後我最喜歡的一本小說。
那些只看了前五章的人不會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我會為他們悲傷
照日天劫也很牛逼呀
挺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的。我大概08年接觸太監志,至於是先看的隆慶天下還是太監志已經忘了。其實那個年代有一本神雜誌叫做《 今古傳奇武俠版》,該雜誌匯聚了一大批優秀的武俠作者。金尋者《大唐行鏢》應該算是不錯的武俠了。作者第一部武俠,文筆生澀但是越到後面越得心應手。尤其是蓮花山戰役和河北沖陣。裡面的愛情故事真是暖人,給15,16歲的年輕人很好的立了個愛就大膽追的榜樣。其實我不是先看的這本而是今古上連載的該作者迄今為止最好的武俠小說《大唐乘風錄》。這本乘風錄,詼諧有趣引人入勝卻又不失唐人風骨。該作者最後一本武俠大概也是江郎才盡之作《大唐御風記》就草草的結束了大唐的武俠故事也結束了作者的武俠生涯。他後來寫了網文,修仙科幻之類的。鳳歌《山.海.經》其實我當時不怎麼看他的書,感覺就是一股子金庸的味道。當時感覺很奇怪為什麼他不直接把郭靖黃蓉也加進去,後來金老爺子起訴江南我才懂原來鳳歌是個機智的少年。據人氣反應來看,他還是比較屌的。滄月《聽雪樓》女式武俠,遣詞造句之間都是一種柔柔軟軟的感覺。擅長把武俠寫成愛情小故事。我們當時一圈子人也就女生喜歡傳閱她的那部分小說,據說耽美文出來後她的市場也不好了?小椴《杯雪》。有段時間我看那個琅琊榜,總感覺像是杯雪。小椴的文筆流暢,文學性強,意境美。故事也不錯。再接下來就是連載的野狗的《隆慶天下》了,講的是高麗棒子、日本鬼子和大明海員的故事。文筆不錯,我的感覺是比太監志前三卷的強,故事性也不錯。可以太監了。當時其實還有很多武俠作者,比如步非煙、江南(九州我感覺算是武俠吧)、楊叛、還有寫死人經的作者。但是野狗的太監志為何被抬的那麼高呢。第一讀者不行,大多數武俠讀者在網文出來就轉網文了第二作者不行,不是說文筆不好,而是武俠創作不像網文一天一更那麼快,再者那個年代雖然有各種武俠論壇,但是作者也是要生活的啊,沒有合適薪酬也沒多大動力再寫下去了。自然而然新的武俠讀者看不到他們的文章,只好去看出名的那幾本了第三媒體作用,記得那會有個手射門事件。上了報紙。所以大家都知道有個太監志了。第四天下唯有太監志,這句話本來是一個逗樂的台灣網友看野狗賣一本雙龍傳送一本太監志辛苦,發出來激勵野狗的。最後被傳啊傳傳出來的,黑的用它來黑,吹的用它來吹。以上......
我認為《英雄志》最大的成就,是首先寫出了那股對於為人的不屑。
生而為人,服從規矩,我就ta ma的不屑!在一九九零年的那個時代,能寫出這樣感覺的武俠,其實已經相當超凡脫俗了。可以這麼說,上一本我看見「這個世界,老子就是不在乎,但是老子就是天下第一」這種俾睨天下氣勢的,是《銀河英雄傳說》。
每想起帝國第一皇帝在收尾作戰前匿跡隱居,便覺得今天又該喝一大碗酒了。這個世界重要嘛?
我生而為人重要嘛?我嗜血熱愛殺戮重要嘛?我愛誰重要嘛?我活著快樂重要嘛?我死了重要嘛?誰愛我重要嘛?正義重要嘛?公道重要嘛?報仇雪恨重要嘛?如何評價誰是誰非?到底什麼是灰色的?想這些東西重要嘛?那到底什麼才是重要的?什麼都不重要嘛?你ta ma是白痴吧?秦仲海的回答是,「想這些幹什麼,ta ma的干啊!」
盧雲的回答是,「做好人,書上講的最重要。」楊肅觀的回答是,「不管想什麼,做事掌控一切最重要。」伍定遠的回答是,「我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別問我,我只想好好做事好好做人。」但其實做多錯多,不做更錯。這四個回答是什麼?是中國社會的全面寫照吧。
但是必須承認的是,作者想了太多的東西,反而會讓這本書的故事情節顯得有些雜亂,這是事實。但是,武俠小說本就是夾雜著各式各樣思想與哲學思考。大是大非的辯論,做與不做的掙扎,本就是中國武俠小說的一大看點。
一本混亂的小說,需要你是一個混亂的人,有著混亂中立的世界觀,才能看的進去,感受到書中人物的掙扎與抉擇,那才會好看。一如現在的中東,以前的民國,中國每次的朝代交替,這種混亂的世界,才是男人的歸宿。至於歌頌愛情,相廝相守,那全是扯淡,男人的世界是血與火,犧牲與援救,不假思索的兄弟情誼。況且,一個男人和女人,能幹什麼?還能幹什麼?只能幹什麼?
單線,乏味,充斥著朦朧和猜測,一股子的小家子氣。在生與死面前,愛情是什麼?在天天生與死面前,愛情又是什麼?哎,你不適合戰場,你還是走吧。好好的一篇武俠小說,寫這幹啥?古龍可以說,是描寫這種不屑的第一人。寫的生動,具體,瘋狂。
至於說孫曉,或許開篇的時候,他想寫一個正氣凜然的《英雄志》。
隨著寫作周期長了,他突然明悟了。ta ma的人活著重要嘛?人死了重要嘛?秩序重要嘛?到底什麼是對的?該怎麼結尾?他自己或許首先亂了,然後亂象之下讓劇情和思維牽著自己走。《英雄志》的後半段,算是隨著四個主角的成長,整個劇情在進行升華,人越活越灰色,每個人都在廝殺中逐漸迷茫,但卻想著該如何堅定。但是最後,他沒辦法結尾了,在他想推進到高潮的時候,他發現,他沒辦法結尾,這個故事似乎不應該有結局。這就是小說最尷尬的地方,小說必須需要一個結尾。
不由得想起了三國志,歷史沒有結局,因為每個人都必有一死。諸葛病逝,劉備病逝,關羽被梟首,張飛被梟首,曹操病逝。老人都走了,新人又出來了。那又是新的故事了,死掉的人,大家又都不在乎了。人傑都死了,自然就結尾了。
哎,可惜了,人總歸是要死的。但是,小說不能這樣寫吧,各位?那是沒看過江山如此多嬌
我只知道金庸和古龍寫一本小說也沒這麼難產。這貨是準備在時間上和曹雪芹比肩嗎?
後金庸時代,肯定是溫瑞安前輩和黃易大師,就算喬靖夫水準也更高一些,輪大米都輪不到孫曉。
網路武俠成就最高的無疑是鳳歌,我說的是成就。同時代到如今,還寫武俠,還堅持寫武俠,沒爛尾沒太監沒轉行,就只有鳳歌。
江湖唯有英雄志!這句話是孫曉自己說的。
英雄志體現的是儒家,兩文兩武四個主角都崇尚儒家,而且都沒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正統儒家思想,都是守家犬的那個儒家,四條像狗的儒家弟子,並沒有此乃正道,我必行之那種氣概,都是:是你們逼我走這條路的……你們看清楚,是你們逼我的……特別狗,跟武俠精神背道而馳。
就算沒有更高成就的武俠著作,我都不會認同孫曉的武俠,何況他自己把自己玩死,誰都知道這貨為啥不寫,就是懶,還找理由說精益求精,騙鬼…
寫的好好的,跟出版社撕合約,自己搞出版社賠的要死,這類破事兒太多了。
不是。此書有可觀之處,但「後金庸時代最好的武俠小說」實在當之有愧。如果題主覺得「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這句話吟誦起來朗朗上口,那也只是因為「志」與「逝」押韻而已。
推薦閱讀:
※盧雲和瓊芳最後會有好結果嗎?
※如何評價隆慶天下這部作品?
※你最喜歡《英雄志》四個主角中的哪一個?
※很多寫手寫東西都會坑,可是為什麼孫曉寫英雄志都寫了那麼長了,就是不寫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