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家去書店看到琳琅滿目的垃圾圖書是什麼感覺?

每次去書店,各種各樣的垃圾圖書不厭其煩地強姦著我的眼球,什麼速成啊什麼成功啊等等,要麼就是翻印各種名著,而且各種輔導書幾乎佔到書店一半的地盤,不禁讓人覺得現代文化的匱乏,不知各位去書店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心疼樹


以前考慮工作之後邀幾好友開一書店,各自出錢,收入全用於書店運營,無成功學,無教輔,無理財,無營銷,單閱讀。

也曾思考為何許多書店有如此多的教輔,營銷,理財,成功學類的書籍。後來發現因為沒有這些書,想依靠開書店養活家小,滿足家小一定的物質需求幾乎不可能,試想現在能有多少人能靜下來好好看幾遍名著?又有多少人這些買書呢?(仍有許多,但比例不大)卻有更多的人想從速食類書中學到一些實用的技巧,短期能對自己有所提高,你可以說他們急功近利,不知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走快了,喀,扯著蛋,但是他們只想要短期提高短期成功,這是他們心裡所需,商家滿足他們無可厚非。滿足需求是商人應做之事,切不可罵商人奸險。

在我們縣上有一個書店只賣教輔,生意很好,相比其他,我倒更佩服他,夠純粹,你不是要說我功利嗎,我就這樣,其他書賺不了錢,寧為真小人,不為偽君子。縣上還有一個書店,一樓教輔類和題後描述的一樣,二樓全為文化類書籍,質量也較高。這是一種妥協,兩者兼顧了,可以贏利,也可補貼了文化類書籍收入不多的尷尬,滿足了老闆對文化的追求。

我去書店的時候不多,但看到題主描述的那樣書店心中那種「強姦」眼球的感覺沒有題主強烈,但不爽歸不爽,可以走開,可以自己抱一本書看,也可以開一不一樣的書店,選擇很多。

題後的描述表現了題主心中的憤怒,很能理解,以前對看不慣的事情也憤。


讓我更珍惜萬聖書園了。


.

您去超市買茄子買五花肉,看到速食麵速凍餃子幾乎佔到一半的地盤,會不會覺得被康師傅「強姦了眼球」呢?會不會覺得現在飲食文化的匱乏呢?

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是一個道理。速食麵要有,速凍餃子也要有,有的人就是沒有時間花一個鐘頭做飯,四個小時煲湯,也得讓他們有的吃。有的人就是胃弱只能吃流食,也得讓他們有的吃。甚至垃圾食品也要有,不能指望著大家看歐洲杯的時候一人端一罐子佛跳牆吧?速食麵再多,刀削麵也死不了。肯德基再多,全聚德也照樣火。「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書的道理如是一樣。

新華書店就是一城一地的精神食糧超級市場,就要兼顧到所有人的需要和口味。一笑就好,拐彎去找自己想看的書就是了。如果實在覺得受不了,不如找找當地有沒有適合自己口味的獨立書店,或者選擇豆瓣+網購的模式也未嘗不可。

另:

「琳琅滿目」是一個褒義詞,指滿眼都是珍貴的東西;

「不厭其煩」往往也用在褒義的場合。當然不排除您想抖個小包袱搞個小反諷什麼的,不過聯繫上下文,考慮到「強姦」如此激烈的字眼,反諷調侃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強姦眼球」也是一個可以再商榷的比喻;

「現代文化」與「匱乏」可否搭配,可能就得在您不喜歡的輔導書中才能找到答案。

祝學業進步。

.


什麼書好賣,什麼書就擺在顯眼處,老闆要賺錢不是?實在難受了,回去照照鏡子,再對比一下模特明星,想想上天有好生之德,感謝身邊人沒有嫌你的長相強姦眼球,就心平氣和了。


其實我曾經和這裡的很多「洗地」答案一樣,以為全世界的書店不把成功學勵志書和雞湯書擺在前面,老闆就要生活不下去了。

但是我驚訝地發現並不是:

雖然很多也是一些「速食書」,但比《阿彌陀佛么么噠》之類的讓人心情愉快多了……

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書店,即便在華語圈裡,也是極其有問題的。雖然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但這個鍋絕對不該「市場」來背。

如果書店能多擺出一些這樣的書,也許知乎上會少很多傻問題吧。


你要明白人和人的審美、偏好、閱讀需求都不一樣,你要學會包容世界上存在的太多與你不一樣的觀點,你要讀更多書來提高你的修養,讓你不會覺得自己看的書才最牛逼而沾沾自喜,別的垃圾擺在那都可以強姦你眼球,不讀你喜歡的經典文學的人都比你膚淺,讀快餐的都是大傻x……

你喜歡的書,一定還是有地方在賣的。

你不喜歡的書,一定還是有地方在賣的。

多讀書吧,共勉。


說到這個問題,我不得不想起我回答過的這個問題——
為什麼眾多的陌生人交流平台變成聊性、約炮的工具,這是設計者的初衷么?現在的人怎麼了?

這兩個問題,是不是可以類比呢?

圖書——微信、陌陌

滿目的垃圾圖書——聊性、約炮的工具

速成、成功、教輔——聊性、約炮

對成功的渴望——對異性的渴望

這一切的存在都是為什麼呢?因為大家有需求

大家對於這些東西的需求促使了書店裡擺了很多你看不慣的書,在微信陌陌上有了許多聊性、約炮的人。

如果沒有需求,書店裡會擺出來許多不能帶來效益的書嗎?

如果沒有需求,誰會到微信陌陌上去聊性、約炮呢?

正是因為有很多人需要它們,它們才能生存。埋頭苦讀想要改變自己命運的學生需要看教輔,苦悶彷徨的青年人需要來一點精神鴉片成功學來支持自己繼續奮鬥。

很多人都需要它們,哪怕你會感到它們是「垃圾圖書」,感到「現代文化的匱乏」。

為什麼書店可以用半個書店來擺放「垃圾圖書」呢?為什麼大家可以用交流工具去聊性、約炮呢?因為一個非常非常正當、非常非常重要的權利——自由

自由,是一個已經被反覆歌頌詮釋演繹過無數次的東西。但是,自由不一定是讓你爽

自由是我開了一家書店,可以賣滿足你一切需求的書,也可以賣一切讓你不爽的書。只要這個書能給店家帶來效益(哪怕賠本賣也行),合情合理又合法(其實只要合法就好),書店裡不是愛賣什麼書就賣什麼書嗎?

擺了那些書,並沒有強姦你的眼球,只是你自以為被強姦了。

現代文化真的匱乏嗎?

我並不覺得文化這個時代就匱乏了。相反,我認為這個時代的文化比以前的任何時代都更加豐富了。

文化,不一定活在書本里,也不一定能被你看到。文化或許就在某個你不知道的角落裡傳承,也可能就在你眼前消亡。

以前時代的文化,我們都可以在這個時代進行了解甄別傳承。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文化,前人都不能知曉體會。後人的,我們也不能夠了解。但是我相信,我們後人的時代,也會有人感慨「現在文化的匱乏」,也會有人說「這個時代的文化比以前的任何時代都要豐富」。

————————————————跑題許久,答案在下面——————————————————

以前,我看到許多書店裡擺放了那麼多的「垃圾書籍」,心裡也是充滿了不屑。看到有人看一些成功學的無聊書籍,我也會想:看這書的人能有多大出息。

但是後來我覺悟了。

我為什麼會感到不屑,是因為它們對我沒有什麼價值,還是因為我的品味高過了那些書籍能提供的程度,或者兩者都有?其實,都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我只重視了自己,而忽視了別人的自由和需求。

現在,不管是書店裡擺了很多那麼多我不看的書,還是別人在看那些成功速成教輔,我都表示很自然地接受。

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我們都可以在書店裡看到自己喜歡的書。這就是我的心情。


我的感覺。

1.什麼速成成功書,人家好歹也是有門有派的成功學,應該不全是垃圾,儘管其中魚龍混雜。按需來買就行了,反正我每次看到這樣書的時候就想什麼時候能賣掉呢,我是不買。

2.翻印各種名著,這個出版社不就想新瓶裝舊酒來賺點錢嘛,新書好書匱乏,正版少有人問津,人家靠失去著作權保護期的老書來撈點錢而已,感覺無可厚非。

3.輔導書。作為一個學生到外面的書店,看到的不是輔導書幾乎佔到書店一半的地盤,而是全面攻下,偶爾看到其它的書倒有差異,XX書店還賣這書?

總結來說,身邊的書店還是有書可以買的,不行就網購。

王爾德講過:以前的書由文人書寫,大眾閱讀;現在的書由大眾書寫,無人閱讀。這個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文化創造的匱乏。


下圖是上海某連鎖書店某分店某年前11個月及第12個月前幾天的銷量,縱坐標為銷量,橫坐標為日期,你可以粗略認為30天為一個月,那麼第85天就是3月25日左右。

這個圖片裡面主要有四個峰,一個是一月中下旬,一個是二月中下旬,一個是七月初,一個是九月初。這四個時間節點分別對應當年的寒假放假前及結束後及暑假放假前及結束後,所以這些峰值基本都是教輔。現在你明白書店為什麼進那麼多教輔了么?所以如果非要我發表什麼感受,我得說,這是應試教育和大家普遍不讀書的共同產物。


雖然我也不喜歡看那些理財的、勵志的、職場的、、、、書,但我總不能讓想看的人也不看吧。出版和言論可是一樣要自由的。 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卧槽,這得賺多少錢。


The best way to complain is to create.


這個月才看過一篇文章論述《中國實體書店崩潰的真相》,第一來源不知道,可直接百度。

其主體思想就是外國的網上購物比國內更發達,但是沒有影響他們發達的書店繁榮。因為人們去書店,不是特定找某一本書,而是去找文化,去「逛」書店的。

可是中國的實體書店卻滿塞著教輔工具書和速成快餐學,這個現象想來很多人都發現了,而我們無力改變。

給樓主的回答是:無奈,且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心死。

不過,希望還是有的,雖然無關書店。例如,我女朋友非常愛看書,然後會給我推薦經她挑選的好書,這實在是人生一大恩賜……我找書的話,看豆瓣網評吧

參考資料:http://www.baidu.com/s?tn=baiduhome_pgie=utf-8bs=%E4%BB%8A%E5%A4%A9%E6%88%91%E7%9C%8B%E4%BA%86%E4%B8%8A%E6%B5%B7%E5%8F%B0%E7%9A%84%E3%80%8A%E5%A4%B4%E8%84%91%E9%A3%8E%E6%9A%B4%E3%80%8B%E8%8A%82%E7%9B%AE%2C%E9%A1%BF%E6%97%B6%E6%9C%89%E4%B8%80%E7%A7%8D%E4%BA%94%E9%9B%B7%E8%BD%B0%E9%A1%B6%E7%9A%84%E6%84%9F%E8%A7%89f=8rsv_bp=1rsv_spt=1wd=%E4%B8%AD%E5%9B%BD%E5%AE%9E%E4%BD%93%E4%B9%A6%E5%BA%97%E5%B4%A9%E6%BA%83%E7%9A%84%E7%9C%9F%E7%9B%B8rsv_n=2inputT=637


每當看到黃黃紅紅、林林總總的炒股、創業、心理生理書的時候,總是覺得撲面而來的廉價的色情味道。


我剛去杭州上大學的時候,慕名去法喜寺吃齋飯。人不少,吵吵的,小孩哭鬧,大人高聲,儼然景點。

有個僧人在一邊坐著,看著也像是外頭來的。我問他,寺廟變成這樣,和尚們怎麼想?

僧人並不嘆氣,也沒有捏花,就是很自然地講,要轉法輪,也要轉食輪;和尚又不是死人,佛法要修,世間法也不能不管。修行又不光是在廟裡的事情。

——————————————

其實道理我是早就知道的,學習跟上課沒太大關係,讀書跟書店也沒太大關係。雖然人為地,出於好心地設立某種文化意義上的地標是可以的,但也不至於就真的非要把書店當成脫離碼洋和物流倉儲的烏托邦了。

————————————

本科讀的是中文系下面的出版學,四年里跑遍了杭州大大小小的書店,大的像博庫,小的民營書店像曉風,其它專門做二手書的,出版社的讀者服務部,幫大書店清倉的,論斤賣的,中小學邊上有名字沒名字,浙圖門口、小區裡頭擺攤的,諸如此類。

觀察不同書店不同時期書籍的擺放情況,尋找裡頭的邏輯和模式,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

一個事實是,國內出版業的整體盤子也就幾百億,教材教輔佔一半。最近十來年網路書店對其它圖書門類的衝擊厲害極了,教輔這些占的比例好像更多了。

————————————————

回到問題本身,為什麼要把各種垃圾書放在最前面呢?

1.這個現象是存在的,但不是統治性的。書店的規模越大,特徵越鮮明,垃圾書就越不會往外擺。前面我大致列舉了十來個書店種類,其實最喜歡把垃圾書往外擺的,僅限於門面較小,成本較低的路邊小書店,以及各種推著三輪車徘徊在公交站火車站夜市附近的流動書攤。新華書店人民書店偶爾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不過主要局限在三線小縣城裡頭。

這麼一來就很明顯了,垃圾書往外擺,是一個區域經濟的問題,而不是大眾文化的問題。

2.這種做法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同時也在變化當中。成功學的目標市場,有很大一部分正在被網路小說佔據;而網路時代的青少年會去購買的,只有江南郭敬明這種網上不太讀得到,但是又好讀,似乎還有些逼格的東西。當然,偶爾購買網路作者的實體書也算是一種自發的粉絲行為。你也可以說,這些也還是垃圾書,但這個取決於你的標準和立場,跟書以及書的目標讀者群之間的關係不大。

3.書店的功能正在劇烈地變化。原先作為資本市場的鋪貨渠道,以及知識現代化象徵的書店,越來越傾向於成為一個與外部世界割裂的後現代式空間。簡單來說,就是以後大家去書店,目的不再是讀書買書,而是浸入「閱讀」的現場。在書店裡賣咖啡賣玩具賣周邊看電影辦講座是這一進程的第一步。這樣的情況下,讀書人的敵人,就不再是書店裡的垃圾書,而是書店本身了。


這就是獨立書店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呀,雖然國內他們的處境很不妙。


垃圾圖書的定義是?我不太懂。

作為學生,我買過很多輔導書,牛津字典、新華字典…我不曾覺得是垃圾。

我一度相信成功可以複製,但自從讀過幾部成功學「著作」,我清楚的意識到這是一個謊話,且更加辯證的認識了這個世界,所以我不曾覺得是垃圾。

我在不同翻印版本的名著中找到了自己看著最舒服的(字體、排版等),也讀過不同譯者翻譯的外文圖書,體會不一樣的體驗,所以我不曾覺得是垃圾。

就像@陳章魚 說的,書店要迎合不同的口味和需要,何必在不喜歡的區域駐足讓您所謂的垃圾強姦您的眼睛?實在不行,噹噹京東買書就好了。


不不不不不,我們學校的圖書館就是把莫言的跟《霸道總裁愛上我》的放一起,把郭敬明的跟王小波的放一起,把各種青春傷痛文學的跟茅盾文學獎的放一起,簡直就是純瞎放,而且爛書比好書多三倍不止。。。

但是!!!

這麼多年在學校最愛的事就是去圖書館淘書呀!

在最底層找到喜歡書的感覺

簡直太幸福,特有滿足感,

覺得在冥冥中遇到心心相印的書呀!


在我15歲之前,住在山溝里,很不容易進一次城,每次必逛的就是新華書店。

現在,任何書店都提不起我的興趣,漸漸的,甚至,我已經變成一個圖書非版權主義者。


推薦閱讀:

看完後,讓你深深感到人性惡的書有哪些?
怎樣做筆記(或怎樣讀)才能將書為己所用?
為什麼要讀書?
你認為有哪些優秀的期刊雜誌值得推薦?
什麼是正經書?

TAG:閱讀 | 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