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烏合之眾》與《群體的智慧》之間觀點相逆?
01-05
兩者適用的範圍不同:Gustave Le Bon所謂的「群眾」(Crowd)側重點在「群」,即人們的趨同性,他說:「...they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crowd puts them in possession of a sort of collective mind...」,然後研究在人們的思想趨同之後的各種情況。
而James Surowiecki所謂的「群眾」(Crowd)側重點在「眾」,即人們觀點的差異性,他提出群眾的智慧依賴於四個重要前提:多樣性(Diversity)、獨立性(Independence)、分散性(Decentralization)以及聚合能力(Aggregation)。而如果人群的組成單調、集中、關係密切等,則會群體智慧失效。
所以可見兩者的觀點正好互為補充,相得益彰。這個毫無衝突,說到底是對信息的處理、流通和控制能力的問題。如果能夠有效控制信息,那麼群體就很難表現出足夠的智慧,就成了烏合之眾。但如果控制不住信息,那麼群體的智慧很容易就體現出來了。就說這麼多,在多說就要查我水表了……
說一下我的觀點。可以這麼理解,前提是這個組織是去中心化還是中心化的。如果,中心化的,一個領袖、一個信仰、一個意志,那自然是《烏合之眾》。如果,去中心化的,沒有中心節點,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那得到的卻是《失控》。
《十二怒漢》一開始是烏合之眾,發展部分是《群體的智慧》
吹牛逼的時候是烏合之眾,關係到自己的利益那就是群體的智慧,這就是觀察知乎er的表現後得出的結論
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群體特性而已
談的不是一個東西
烏合之眾講的是crowd在社會中本身的性質
智慧講的是, 人們對非社會性事實意見的準確性個人感覺,《烏合之眾》裡面說的群體,每個人沒有明確的分工合作,就像一盆散沙,在群體里的每個人都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只會盲從其他人,是不懂合作的烏合之眾
而《失控》里的描述群體,比如蜂群,有十分明顯的分工合作特點,每種蜜蜂都是各展所能。每個在群體內的角色都會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現實的例子有,科研團隊,建築團隊,開發組等等
一個是偏心理學多一點的著作,如烏合之眾;一個是偏社會學多一點的著作,如群體的智慧。二者在創作之處所面向的大海一樣,但源頭各不相同。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原則上的區別造成了兩本書的分水嶺,但群體是共同的研究對象,如此而已!
推薦閱讀:
※理想的父子關係是怎樣的?
※你什麼時候會覺得孤獨?
※當今中國的文化自卑感如何體現?
※烏合之眾與娛樂至死的一些相反的觀點,要如何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