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產品牌汽車和國外合資品牌的車質量會有較大的懸殊?

比如一汽,東風 他們代工的車和自有的品牌車質量都有懸殊,包括一些零配件,國產和合資的有些有可能都是同一個公司供的,但裝到車上卻有了差距。


現在造車就像DIY電腦,大件啥的都有現成的產品可以採購,唯一跟各廠商有關係的就是整體設計,裝配和外殼了。同樣一輛B級合資品牌國產車,比如馬六或者邁騰吧。作為國產廠家,一汽完全按照馬六或者邁騰的零部件組裝一台B級車,然後貼上奔騰的標,價格跟現在的馬六邁騰差不多,你說兩者間的質量有差別嗎?但是你拿出去賣,貼奔騰的馬六就是賣不過貼馬自達的馬六,那怎麼辦,處於市場經濟初期的天朝企業管理者們只會一招,降價。。。。,由於成本壓力,零配件也得縮水,於是一輛12w的奔騰出來了,但是和18w的馬六比,你又會覺得奔騰質量不如馬六。

說了這麼多,其實想要說明的就是在現代製造業中,特別是在汽車製造業中,行業中強勢品牌,規模靠前的廠家,無論在成本控制還是銷量上,都已經做到了極致,導致後起之秀難以超越,因為我的產量大,所以我能夠採購到更低價格的同質量零件,而你後起之秀,銷量低,又想買跟我同樣質量的零件,那必定採購成本要比我的高,到時候你整車質量就算做到跟我一樣,但是由於你的產量限制,單車成本肯定比我高,再加上品牌價值,消費者傾向於相信老品牌大品牌,所以在充分競爭的汽車行業,幾大巨頭已經瓜分市場並充分壓縮了行業產品利潤的時候,作為後起之秀想要在巨頭間生存,只能去撿巨頭們看不上的細分市場,比如10w以下的市場,比如高新技術產品,電動車(特斯拉)等。你想在中國憑空再弄個類似豐田或者大眾的企業,在市場環境中,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像當年美國政府對日系本土市場的保護政策或者韓國對本土品牌的保護政策等市場外的因素施加影響。


至少在10年前,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的差距是很大的。和原裝進口的區別更大。

10年前的影響,被現在進入買車主力軍的70/80仍然深深的記憶著。

也許還需要10年,才能被忘記。

舉幾個例子:

一、原裝進口和合資的區別

原單位曾經購買一輛原裝進口車,後來又買了一輛國產化後的車。

後者不到一年就出現異響。原裝車的裝配工藝明顯比國產化的高。雖然兩者所有的配件都是一樣的。

二、合資的區別

日、德系的生產廠管理要比美、韓的好一些。而美韓的又好與法系。

這就體現在車的質量、殘值上。

三、國產車的痛

有朋友買了一輛國產車之後,經常發現他不在工位上。

原來他和修理廠關係很熟。後來他的車用上了大量透明膠布。

----------------------------------------------------------------------------------------------------------------------------------------

國產車裡面,個人最看好的是吉利、比亞迪。

反而是國企的所謂自主品牌,現在看起來起點比較高。未來發展,到未必好。

為什麼?

因為他們大都是拿著別人的技術,在造殼子。

這些對他們來說,都不是生死必須的事業。只是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

雖然吉利、比亞迪們以前的車很差。

但是這是他們的生死線。他們只要活下來,必然比溫室的花朵要好的多。


我認識的人中買國產車的人都後悔了,開國產suv新車幾個月自己掉零件,好像吉利帝豪ec7評價還行


我是來反對得票最多的@SunflowerZZZ 的意見的.

為什麼要對自主品牌寬容,為什麼我們要求自主品牌不能比要求合資品牌的更嚴格?

吹毛求疵為什麼要不得?

耐得住詆毀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需要我們體諒的自主品牌,趁早滾蛋……

不需要這麼沒骨氣的品牌,今天的寬容只能讓自主品牌意識不到它的危機,

所以都來指責我們的自主品牌,都來指責它,用吹毛求疵的態度未嘗不可!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詳細的闡述過自主品牌與外觀合資品牌的差距,其實真正的差距並不大,無論是生產線還是技術都經得起推敲,但是自主品牌的表現不能達到我們的期望,主要體現在耐用性方便。

基本合資品牌使用幾年以上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而自主品牌則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出現松垮等等現象。

說到底這個也是一個很深的問題,我並不能給出具體詳細的答案,我只能說我們汽車工業距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包括韓國汽車具體世界先進水平仍然有一定差距。

雖然韓系汽車一直在模仿抄襲日系品牌,但是今天的韓系品牌仍然沒有超越日系,反而是營銷方面更具狼性,靠定位精準的產品博得了一些掌聲鮮花。

第二點就是自主品牌距離合資品牌擁有一定的價格劣勢,我們的自主品牌往往受困於15萬左右的天花板,價格難以超過這個天花板,所以自主品牌均集中在8萬左右,定價在10萬以上就是作死的節奏,所以在8萬左右自主品牌表現出來素質往往被我們拿來與15萬左右的合資品牌比較,當然也會有一些不公平。


有些人,根本沒開過自主品牌的車,甚至連車都沒開過,就在大肆評論,這是最可笑的地方。

建議拿出合資最好的緊湊級車型速騰(價格13萬+)與自主目前最好的緊湊級車型艾瑞澤7(價格10萬+),全方位比較,我特想知道如何能得出價格貴出3萬以上的速騰比艾瑞澤7質量好在哪裡?請高手來比較。


打個比方,同樣在股市裡混,巴菲特買的股票別人也能買,卻為什麼趕不上他?

另外一個是一份價錢一份貨。

再一個是不需要對自主品牌格外寬容,但也不要對國外品牌格外迷信,讓他們做個5,6W的車,要麼質量比自主的差要麼減配減到不忍直視

有機會到過不少主機廠的答


我是來求摺疊的,請舉出實例,有哪些零配件相同的國產品牌汽車與國外合資品牌汽車質量上有你所謂的「較大懸殊」?

如果你舉不出,請你修改你的問題。

一汽的奔騰生產線用的是馬自達的標準,東風的風神其實就是用愛麗舍的底子做起來的。從一汽奔騰到東風風神,雖然都是爛車,但馬自達6和雪鐵龍愛麗舍也不見得好到哪裡去。自主品牌進步有目共睹,從研發流程到裝配標準,哪一項不是慢慢學習、逐漸成長的。給你感覺「有較大的懸殊」的車,是這兩年問世的么?你所謂「較大懸殊」的「懸殊」,是用奔騰和邁騰比呢?還是和奧迪比?

中國汽車工業自主品牌這十年走過的路,正是日本人二十年前走的路,韓國人十年前走的路。二十年前,歐洲人、美國人嘲笑日本車,然後日本人在歐洲與美國本土都上岸了;十年前,歐洲人、美國人嘲笑韓國車,然後韓國人也慢慢在那裡站穩腳跟了。

請對自主品牌寬容一些,五年以後,十年以內,我們也會在歐洲與北美上岸。


很多人被突悠被騙了還不知道,

部分國產車新車質量超越了很多合資車了......

按照國外研究,新車品質與耐久性有比較大的正相關性

中國品牌觀致比亞迪奇瑞有些車型關鍵指標是趕超一線合資大廠的!

   另外,有些機構被公關國度,例如jdp對消費者調查,據說消費者先被廠家與4s公關過才回答調查的,所以大眾和日產、台資那智捷等等數據與實際偏差大。

----------------------------------------------------------------------------------------------------------------------------------------

當價格如果進入惡性循環,質量後期表現不一定進步,典型的f3,新車質量甚至比三年前稍微下降,太便宜了,因為沒有合理利潤,f3改進換代實在太慢了,如今被帝豪超越了。新車質量目前帝豪約336個pph值,而f3還是原地水平,儘管f3的3-5年可靠性已經超越了市場上近九成緊湊車型!!!!!!!!!!!!!!!!!!!!!!!!!!!!


上面有人提到,購買相同零件使用相同生產線,工人素質的差距,這是一個體制上的問題。優秀的技術工人在中國大多成了車間主任,然後走上管理崗位,那麼在干工人工作的就是那些不怎麼優秀的人了。同時,資深技工跟白領的薪金待遇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作為一個理性的人,若有機會的話肯定會往管理崗位發展。日本不好說,但德國美國來說,由於反對黨的存在,官員吃拿卡要是不存在的,否則很容易送他下台,生活只要有錢,做個中產不需要求人生活可以很愜意。所以大家對政治上的升遷其實是沒有什麼動力的(大家族子弟也不會去干技工不是),只要你給他足夠的工資,他可以在技工這個崗位干到退休(資深的技工工資很高的)。所以在現行條件下,可以理解中國沒有很好的技術工人,因為留不住。

第二點來說說為啥企業不給技工提高待遇讓他們發展技術以提高產品質量。這得從人均收入說起,其他地方我不太了解,但悉尼人均收入是6萬澳元每年,汽車以福特福克斯來說新車最低配2萬6。這車按說明書一年或者1.5萬千米做一次保養,保養一次人工300,換材料的話另算,花費一天時間。若是國產比如奇瑞什麼的(因為家裡有輛),5000公里做一次保養,小毛病三天兩頭,配了天窗皮座椅後排座位大空間之類的雞肋配置,也是10萬rmb(當然年代有差異,不過2012低配款也是這個價)。假設用10年報廢,你願意每年省600澳元(匯率假設5,這就是1%的總收入。生活成本算上吃住行4萬吧,這樣的話是可支配收入的3%)而每年多跑至少一次4s店並且忍受不停出現的小毛病嗎?至少我不願意。

但是若在中國,拿一萬一個月也就是12萬年薪去做上述決策,省的錢變成了3萬rmb,攤到10年是3000,佔總收入2.5%,假設每月需要5k正常開銷,那麼這筆錢佔了5%的可支配收入,也許跟上面的3%差距不大,但月薪一萬的也不會買國產車了對吧?假設月薪7k會是什麼情況呢?工資剛夠買輛車的,精打細算買輛性價比最好的。然後能省總收入的3.6%但是是可支配收入的12.5%,這個就值得仔細考慮了。

所以說由於汽車全球幾乎統一價而人均收入全球差異相當大,一個外國質量標準在中國中低收入人群中實際上是沒有性價比的,人們更傾向於容忍小毛病不人性而先買輛能動的車用著。主打這個細分市場的企業壓根不需要提高質量,他們更在乎成本。華為小米之類的在中國熱賣歐美沒人買也是這個道理。收入水平的差異直接決定消費者偏好問題,對收入高的人來說,省下的那點錢比不過更好的用戶體驗更穩定的系統,所以滿地都是蘋果三星,而非國產。而且蘋果在國內被說成土豪,他在這邊定位明明是時尚和設計感好嗎,跟尊貴一毛錢關係都沒有,連發布會都沒人穿正裝啊。

總之別怪工人怪車企,這是宏觀環境所造成的,每個市場參與者只是想活下去而已


跟德國人一起去給某著名汽車合資品牌生產車間調試流水線,從我們一去,車間里的維修工基本就歇晌了,有什麼問題看都不看就往我們身上推。最逗的是有個修補間捲簾門打不來了,那東西根本不是流水線的一部分也說是因為我們調試造成的,我們過去排查了10分鐘不到就找到問題了,門的感測器安裝的少上了螺絲,平常踢兩腳給感測器震回去就能用了,那天他們連踹都懶得踹了。

後來還有個生產線操作工來找我,說幫他看看他那個工位的故障,我們查了半天發現是前後兩個感測器不在一條線上,所以偶爾會收到錯誤信號,需要用手動模式調整。我就讓那工人跟車間負責人說,找機修的調一下感測器位置。下午機修的過來找我,問我來這幹嘛的?說怎麼沒事凈給他們找事,那個感測器雖然沒對齊,但是根本不影響使用。


為什麼國內的山寨手機質量和蘋果差距那麼大呢?即便是諸如小米等一線品牌也差很遠。這其中,除了技術積累本身的原因,管理及產品本身定位也是造成差距的重要因素,給你一條進口生產線,你是不是能維護好從而保持產品穩定性,這種問題,在國外看來不成為問題,但在國內就是問題。我們的落後,是全方位的。由於成本考慮,對產品質量睜隻眼閉隻眼不是沒有,只能說,我們玩的遊戲跟別人不是一個遊戲,不要輕易比較。


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是有比較大的差距的,這個差距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1.設計質量,目前自主品牌設計一部分是外包給國外設計公司,一部分是自己學習摸索。直白一點其實就是不會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只會借用(所謂拿來主義,這裡並不是貶義,只是表達很多東西,我們真的搞不懂。

2.採購質量,目前很多企業都會宣稱其供應商是某某國際一流供應商,技術多麼多麼高端,其實這也就騙騙消費者,真實情況是,大部分國際供應商最先進生產線生產的產品是給合資企業的,給自主品牌的零部件跟小作坊沒什麼區別(我曾經去過消聲器生產廠家佛吉亞,給某自主品牌和某合資品牌生產線天差地別,真的就是小作坊和現代化工廠的區別。

3.過程質量,基於設計質量較差,過程質量設計其實也是一樣,真正懂的人太少,大部分技術人員只會說「之前就是這樣啊」,當然很多管理東西也是直接從合資企業拿來用,至於原理,那就只能呵呵了!

不得不說,這幾年自主和合資的差距在進一步縮小,但真正達到合資水平。卻也真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在中國,造汽車是大工程,事關政府面子,政府領導換得勤,都想在自己有限的任期內創造無限的業績,那車廠就得跑步前進,然後車廠發現自己跑步前進都有的賺的時候,就不會想著回頭扎紮實實走路了,大家都想著掙快錢撈業績,還要啥自行車


http://tieba.baidu.com/p/2783197703?lp=5028mo_device=1pn=0 兔吧的帖子合著完全不一樣。。。求解釋。。。。


有差距么?中國的裝備製造業沒你說的那麼不堪,國內總是用六萬的奇瑞跟二十萬的大眾對比當然有差距。同價位的車國產車現在絕對是個bug,質量好,配置高。


有50萬的預算,你會選擇國產還是原裝進口?


企業最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企業管理體系、質量體系,一直每個員工的管理理念和質量意識,最終是企業對品牌的追求,沒有達到世界水平!!!造不出好車。中國人最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自己設計、製造的車,自己都不願用,為什麼???


質量體系和執行


根源在於腐敗,沒別的原因,想想吧。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只顧自己都是人的本性,不能作為借口。如果沒有腐敗,這些都不是問題。


因為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的質量要求不同。舉個例子,同樣車門內飾板。供合資的材料和質量(尺寸,外觀等)就是會比自主的好。這還只是內飾件。所以為什麼會感覺鬆鬆垮垮。。其他的零件不清楚。但是我想在現時的大環境下。可能真不是一時半會能改變的了


推薦閱讀:

豐田越野車到底有哪些?以及有什麼區別?
自動檔汽車起步抖動是什麼原因?
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在卡羅拉和雷凌將採取聯合營銷的策略,「聯合營銷」會從哪些方面進行?是否有過類似先例?
怎麼樣洗車,什麼時候洗車才最科學?
如何應對汽車銷售中刁鑽異議?

TAG:汽車 | 汽車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