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有人說中國文化的基礎是面子文化、關係文化、家文化和報應文化,表現為點頭文化,你怎麼看?
謝邀。我想這些從不同方面的說法都有道理。
面子是對虛弱的掩飾。在秩序森嚴的舊文化中,當實際上達不到時,面子是要顧的,哪怕「死要面子活受罪」。他的表現形式有:官場文化、道德文化中的偽君子,打腫臉皮充胖子,乃至從眾等等。
關係是指不論是非的功利締結,個體太弱小,功利締結,既求自保,也圖互利,以利為上。
家文化屬農業社會的典型特徵,家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產單位,強化家文化,可提高生存能力。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長兄為父,家長制。宗法制是擴大了的家庭關係,還有族長、寨佬、宗廟等。長幼輩份等,各有其序,不得亂來。雖有大義滅親之說,屬稀有事,最近刑法修正草案中已有不再強求「大義滅親」的相關條款。
報應文化,由於佛文化的輸入進一步強化,其功用無外乎是加強自律,以適應那個社會的需要,古籍三言兩拍中有大量的因果報應故事。
如說這些文化總括起來的核心是什麼?是消滅個性,屬壓抑文化。
這是中央集權制下需要超穩定的社會結構有關。這是一個固化的社會秩序,從底層進入上層,得層層打通關節、阿諛奉迎,滅掉銳氣。各個體、小群體又有自己的利益需要維護,乃至締結成一個個血緣的利益的小聯盟,在有限範圍內爭取自身利益,而小群體內,又有自己的秩序。
這是一個以單家獨戶為主的,散布在山間田野里進行農業生產的社會,即使有地主,在外國人看來,也是小地主,早在國外的史書中關於中國的描繪中說見過這樣的說法,說中國雖有地主,但擁有的土地量比起國外的封建領主來,就小的太多了。封建領主以世襲的方式,可以形成強大的地方勢力和文化,常可與朝廷分庭抗禮,而中國常常是要有重大自然災害,或者是朝廷太腐朽弄得民不聊生,才可以成為揭竿而起的統一號令。
以游牧部落為主的北方匈奴、以漁獵為生的女真以及滿族等,因其群居,易於行動等特徵,雖經濟並不發達,卻常可大舉南侵,乃至歷史上出現過入侵者組建的金朝、元朝和清朝,雖然這些民族後來在文化融合中相當程度上漢化,統治者也明白,要真正便利地穩固一個社會結構和秩序,還得靠依靠中央集權制下的超穩定社會結構。
中國的舊文化太發達,太有利於統治,太長了,層層相因,互為因果,能張揚個性的餘地就小了。即使是農民起義,心中想的,還是當皇帝,靠的還是中央集權制,這套秩序也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但是,個性的訴求、各個方面的利益訴求,畢竟是不可能滅失的,總在成長之中,消滅訴求或者部分承認這些訴求,其間的正反作用,也生生不息。而一段時間的安定,同時也符合百姓的利益。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的演化,其基本面是壓抑的,直至辛亥革命,才在形式上大體結束。文化習慣又常常是歷史的惰性力,不會因形式上的一下子改變就改變,所以直至今天,我們依然處處可以發現舊文化的影響力,甚至有些人還試圖用舊文化來挽救什麼。我無意否定其中也有燦爛的文化可以借重,這屬於事物的另一面,就不多說了。中國文化是一個文化體系,無所謂核心,本身就是一個雜和的東西,而中國文化經歷千年的堆積再加上西方文化的衝擊則更為複雜。
你所說的那些,只是中國傳統上對」禮「的重視的現象,重視尊卑次序並將之儀式化的表現,而報應文化則很明顯是受到佛教因果輪迴說的影響,當然因果輪迴說在到「報應」的轉變這個我沒搞懂,說不定還有別淵源在裡面。和諧。
別特么笑!本來就是和諧。
儒家講仁愛,追求的是人與人關係的和諧。道家講無為,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禪宗講心性,追求的是人與內心世界的和諧。(展開了說?你們是來看殺人的嗎?就說這麼點兒,更深的東西您應該自己體悟。)維護面子、私人關係、家族觀念、報應觀念,這都是最淺顯的現象。如果把這些當做中國文化的本質……中國文化是一顆樹,一個字,生,兩個字:演繹,三個字:循序進,四個字,道法自然
第一節:概論
中國文化的形
如同一棵樹,主幹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枝是八卦周易陰陽五行等的哲理思想,分支是農學道學法學等,
主根是圍棋和數術思想,輔根是下面的一排,根與枝都在不斷更新中國歷史上的人才與奸雄都是這棵樹結出的果實,這些果實又反哺後來的炎黃子孫,
這就是中國文化中祖先崇拜的根源易學思想滲透在這棵樹的全部部分,
易經是易學的陽,是寫成文字的,圍棋是易學的陰,哲理隱藏在圍棋遊戲中,圍棋兩眼活棋和太極圖的兩眼相關,包含了易學的「孤陽不長,孤陰不生」哲理,相同的哲理在不同的領域,表達方式不同,(這樣的情況很多,同樣的道理,在易經,中醫,圍棋,兵法等,表述方式不一樣)註明:1,形,圍棋俗語,和易經中的象,是相同思維的不同表達
2,詳細內容在百度貼吧中華文化吧, 3,中國文化歷史太長,大致劃分,夏前,為原始發展期,夏商周為王權期,秦到民國是皇權期,各個時期略有差異,但共性也是有點,4,出於整體概念的系統性思維是中國文化的優勢,也正是這個優勢,我們長於定性思維,弱於定量思維,尤其是這個缺陷被皇權放大成滅國的禍根之一,5,文化是由人創造的,那麼長的歷史,肯定有垃圾,但知乎故意留住很多黑中國的內容,我不理解,人是吸收營養成長的,不是吃垃圾長大的,這樣的網站前途何在?
不知道提問者對於「中國」文化的定義是什麼,我只說一點,對於這個打倒了孔家店、破了四舊、攆了和尚道士還俗、完全自創教材、弘揚革命精神的「新中國」來說,根本沒有繼承過傳統文化,在「新中國」的範圍內探討中國文化,ok,但請別把屎盆子扣在祖宗頭上。在這片土地上長大的人,沒學過弟子規,四書五經,分不清僧人和居士,不知道孔子和耶穌有什麼區別,入的是團和黨,從小唱的是「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長大了崇拜的是周杰倫五月天,老實的學的是馬克思主義這學那學,文藝的張口閉口沙翁托爾斯泰,或許他們偶爾也會說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但歷史課我們只會背每個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意義。如果想尋求中國文化的核心,說不定運氣好在台灣能發現。
中國文化的核心在於倫理本位制。家族倫理以「三綱五常」約束龐大的家族,然後由家族倫理延伸出社會成員形形色色的倫理關係網。從家族到社會,倫理本位制奠定了中國社會的秩序。倫理本位制需要我們花更多時間維護自身倫理的正常運轉,由此引發關係網的建設和維護需要。因此在中國來說,社會交際就顯得尤為重要,甚至已經發展成畸形的狀態。我們常說的面子文化、關係文化、報應文化、禮送文化、潛規則都是倫理本位制的外在表現,當然現在已經或多或少帶著灰色色彩。
是「器物精神」
「器物精神」,是對物件的鐘愛,也可延伸於對從事的工作注入情操和人生態度,再說得大一點,那就是精神追求。
杭州的菊英麵館開在中河南路,靠近雄鎮樓,未上《舌尖上的中國》之前,在那吃碗面需排隊半小時,現在有人在朋友圈裡吐槽,說現在吃面需要排隊一小時了。
菊英麵館我經過幾次,但都不是飯點時刻,這家麵館最吸引我的倒不是那裡「片兒川 」,而是每年7月至9月,會放兩個月的暑假,這在整個杭州也是絕無僅有的。老闆說,錢是賺不完的,讓員工也有個休養生息的機會,這應該是老闆的態度。
菊英麵館的老闆真的是有「態度」的,一般麵館的衛生,抹抹桌子拖拖地就可以了,而在這家麵館,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連吊扇上的灰塵每天也抹一把。
這就是久違與中國人的「器物精神」。
中國其實是一個具有「器物精神」的民族,在明以前的中國古代,無論是中國人的科技發明水平,還是生活水準,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當然中國人的精神追求也遠遠地高於西方人。最能體現中國器物精神的就是瓷器和絲綢,瓷器的功能本來就是盛飯盛菜,用個陶缽和竹筒也能達到,但中國人把它藝術化了,瓷器出口到西方,讓西方嘆為觀止,它們發現原來吃飯的器具也可以做得這樣美。絲綢也同樣,把衣料這種生產必需品藝術化了。
而反觀當下的「器物精神」,我認為是缺乏的,換言之,今天我們的精神需求是低的或者說是不入流的,大家都奔著利而去,大家從小到大都在想一個問題,怎麼賺到更多的錢,很多人沒有精神追求。所以一個生意極好的麵館一年要放兩個月的假,是讓人不可思議的;天天耗費時間擦洗店面的里里外外也是不可思議的。
再看我們使用的一些生活器具,嚴格地說,都是垃圾產品,並且讓人非常奇怪,反而是垃圾產品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市場。
也有人把「器物精神」等同於「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只是它的第一個層次,更高的層次就是器物的美化,甚至藝術化,你製作一個物件或是完成一項工作,不僅僅為了實用,而是內心所需,自覺而為,然後樂此不疲,
就像那位賣肉的師傅,這樣讓人低看一眼的行業,裡面也可以有人生態度。
這裡的器物不一定是實物,也可是虛「物」,例如:法律,生活習慣等,只有心懷愛的同時去拿捏、鍛造,才能有好的結果。
點頭跟這個有個屁關係
世界這麼多人都點頭都是中國人?都是中國文化?個人認為中國文化就沒有核心有核心的古老文明都在歷史長河中消失殆盡了正是因為沒有核心這東西才流傳了下來《太極》
太極圖告訴我們:
一、
見仁見智永遠存在,
這是自然而然、勢所必然、理所當然。
二、
相對客觀有主觀,
相對唯心有唯物,
相對微觀有宏觀,
相對矛盾有統一,
高低、內外、正反、大小、長短、遠近、新舊等等。
三、
有所變有所不變,
有絕對的相對有絕對的絕對。
矛盾是絕對的相對,
統一是絕對的絕對。
變和不變、絕對和相對,
既矛盾又統一。
四、
相對有,相對的創造性;
絕對有,絕對的局限性。
相對有,相對不斷的創造;
絕對有,絕對不斷的局限。
相對有,相對的已知;
絕對有,絕對的未知。
相對有,相對問題會不斷化解;
絕對有,絕對問題會不斷產生。
五、
天下大勢: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一而二、二而一。
六、
相對:
有相對的相對,有相對的絕對。
太極:
有相對的太極,有相對的無極。
自然宇宙:
矛盾統一、相對絕對、無極太極。
七、
身心:
矛盾統一身心無極太極:
吃喝拉撒、心跳呼吸、冷熱苦甜、悲恐怒喜、思想行為、生死病康、胖瘦美醜、男女老少、壽夭殘健、嘴巴開合、眼睛睜閉、新陳代謝、手心手背、前後內外、情緒起伏、得失成敗、坐立住行、吉凶禍福等。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易經》
一、無極太極能解釋宇宙自然
無極太極包含0123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1(一)為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2(異)為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3(移)為動靜:陰陽動靜,緩速顯隱。
二、道是宇宙也是自然
道
宇宙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易: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一: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異: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移:動靜——善惡吉凶、緩速顯隱。
陰陽自然合和無極太極:
1.一化二——陰、陽,
2.二化三——陰、太中陰陽和合、陽;
3.陰化二——陰中陽、陰中陰,
4.陰化三——陰中陽、陰中陰陽和合、陰中陰;
5.陽化二——陽中陰、陽中陽,
6.陽化三——陽中陰、陽中陰陽和合、陽中陽;
7.和合為一。
人
身心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合情合理;
太中陰陽和合:合理不變;
陽中陰陽和合:合法合理。
知行自然和合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慈、靜、行、退、柔、舍、文、虛、曲等;
太中陰陽和合;
陽中陰陽和合:嚴、動、止、進、剛、取、武、實、直等。
萬事萬物合和無極太極:
公私、正邪、順逆、是非、明暗、親疏、信疑、利害、連斷等。
三、無極道太極
若有其他的一切世界,都必然符合無極太極;
無極和合道同通太極;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四、道
易:道包含無極太極;
一:儒釋道及一切文化、思想和宗教,為人體悟道而解說道;
異:無極零,無無有;太極一,有無有;
移:無極通同道合和太極。
五、太極和合道通同無極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局內常迷局外清,只因心在此局中;
化去所有及身心,一無所有身山明;
太極有無無極無,易行無有有無通。
六、0123能解釋宇宙自然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1(一)為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2(異)為陰陽:類比物事,矛盾統一;
3(移)為動靜:吉凶善惡,緩速顯隱。
道包含0123,
自然宇宙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宇宙。
七、生生不息
相生是相生亦會相剋,
相剋是相剋亦會相生。
自然不會僵化,自有變化,
變化不會失序,自有規律。
無終無始,
生生不息。
他連什麼叫「文化」都不懂。
文化是個多方面內容的組合體,是精神文明的綜合表述形式。
一隻豬,是由頭、耳、身、腿、腳、尾等組的。
把單獨一個部件後面加個「豬」字,頭豬、耳豬、身豬、腿豬、腳豬、尾豬 —— 有這樣的豬類嗎?
注意:沒文化的人經常被形容是豬,但那仍然不是一種豬。我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在於實用主義。晚清時候,你看凡是主張變法革新的多是漢臣,頑固守舊儒家法禮的多是滿族。這是一個有趣的對比,證明漢族大臣是真得了中國文化的精髓,而滿貴族則是學的了皮毛。同是社會主義國家,柬埔寨的統治者作為簡直像熱帶雨林的巫醫一樣神秘變態,充滿了空想。而毛周無論多少錯誤,在很多事情上還保持著理智。另外一個困擾多年的問題,既然過去紅色風潮毒害了那麼多國家,為什麼很少聽說過柬埔寨,越南,朝鮮的異議人士出來反抗。而中國的紀念周恩來逝世的群眾運動則表明了中國普通人也是有理性的,能夠知道問題所在。所以中國文化的精髓在於實用,為了現實利益,可以改造一切。無論儒家還是西方民主,中國人只會採用最實用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那個。就像鄧的著名貓論。
中華文化就是聖人文化
文化是人創造的。文化的建造由所有人共同完成,但描繪藍圖的是文化中的聖人。
什麼是聖人呢?聖人是為人們開闢道路,指引方向的人,是超越自我,登峰造極的人。每個文化中都有這樣的人,他們標誌著文化的巔峰,奠定了文化的基石。
學文化,就是學聖人。所以我們讀哲學,讀的是哲學家的思想;學科學,學的是科學家的發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文化都是聖人文化。
「中華文化就是聖人文化」,這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離開了聖人,中華文化恐怕也就不值一提了。
和其他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特別重視人。怎麼做人,是中華文化真正的主題。
如《論語》中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以君子為做人的標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講君子如何做人、待人;「君子謀道不謀食」,是講君子的追求。
《孟子》中的「仁,人心也;義,人路也」,是講做人要有正心和正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是講推己及人,變小我為大我,做人的境界大了,外在的天地也就大了。
《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修身為本」,是講治世從做人開始,以做人貫穿始終。
《中庸》中的「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是講由知人而知物。
《老子》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講做人應合自然之道。
《莊子》中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講做人的極致境界。
《壇經》中的「心量廣大」,講的是做人的根本在心。
張載的這句名言,更能代表中華文化的意義:「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從這些經典名言中可見,中華文化講的是做人。而且做人意義重大,標準極高,是值得一生追求的事業。
正如《易經》中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說做人應以天地為榜樣,追求應像天一樣無止,胸懷應像地一樣寬廣。
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人呢?應該做有追求、有智慧、有胸懷的人,做能利益社會、善導他人的人。在中華文化中,這樣的人叫君子,也叫聖人。所以做人就應該做聖人。
《孟子》中講,「人人皆可為堯舜」,就是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王陽明也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又說「致良知」,就是說人心中本來的良知就是「聖人」。
可以說,中華文化是聖人造就的文化,而且是造就聖人的文化。
我們可以曆數中華文化的人文先祖,伏羲、黃帝、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等等,他們為我們創造了內在和外在的覺醒,創造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境界、人生意義和善美的標準,創造了行為規範、理想社會和天下制度。他們創造了我們中華文明的道。在這個道上,又出現老子、孔子、孟子、慧能、王陽明等等,他們從這種文化發源而來,也都是聖人。這些聖人是被中華文化造就的,同時也在造就著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是講人的,是人所需要的,是對人有意義、有作用、有影響的。
中華文化是塑造人的,是創造人的,是改造人的。
中華文化是用人的精神來影響人,文而化之,使人在精神上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成就。
中華文化是有宗旨、有境界的,因此是有方向、有目標的。它有極高的追求,有極高的價值,是人類生命的標高,就像珠穆朗瑪峰一樣。當你攀上高峰之巔,就會有「一覽眾山小」之嘆。
那怎麼成為聖人呢?聖人在心,成聖在於修心。
《大學》中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講修心是成為聖人的根本。
《傳習錄》中說,「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也是說成聖在於修心。
人人都有心,但是不自知,不覺醒。聖人和我們有什麼不一樣呢?聖人的心覺醒了,打開了。他會影響我們,喚醒我們的心,使我們心都可以打開。一個人如果覺醒了,他透徹地了解了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就不再被愚昧所拘禁,不再被誤解所束縛。他的生命就自然了,自然而由然,純粹而光明,充實而美好。他的智慧開了,解脫了一切枷鎖,見地明了透達,知識無拘無束,靈感沛然,創見無窮。這樣的人,他在自己的生命中是一個成就者,他對別人就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他在社會中就是一個聖人。什麼是「聖人」?就是一個達到自我成就、並且能夠使別人成就的人。這樣的人,是真正得到了「中華」的人,所以他就是中華文化的代表。
儒、釋、道都在講心
中華文化以三教為主體,即儒家、道家、佛家。這三家都講心,都講道。佛家講覺悟真心,道家講真心之行,儒家講真心之用。三家所講的東西雖然有異,但根本相通,因此三教都是聖人文化,都是中華文化之道,故能成為中華文化之主體。
孔子是聖人,他仁愛無私,視人如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始終懷抱著對世間的美好理想,「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生命不息,求道不止,達到了生命真情的最高成就。
老子是聖人,他自然無己,「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法自然而為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達到了生命智慧的最高成就。
釋迦牟尼是聖人,他覺悟無我,居本識幻,「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直達生命本來,了證永恆真性,本具萬有而不執一法,自生知見而不為所拘,故不落有相,亦不為一切有相所動,達到了生命實相的最高成就。雖然他不是中國人,但是他的精神被中國人所接受和繼承,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慧能創立了禪宗,明心見性,直指人心,「本來無一物」,直傳佛的心印,使佛學真正成為了中華佛學。
正是因為中華文化有三教,有孔子、老子、慧能這樣的人物為我們示範,使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在這個文化中是可以獲得圓滿成就的。他們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本來是真實不虛的,是一切具足的,是永恆存在的;並且是自由自在的,是自行為道的,是可以智慧無礙的;因此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可以上達光明,可以大有作為。
故知,中華文化是成就人的文化,是成就心的文化。它的重點在人,它所關心的、在意的、著重的、護持的、成就的,就是人。由人而人性,由人性而人心,由人心而真心,由真心而真性,由真性而永恆。儒謂之天理,道謂之自然,佛謂之佛性。
成聖是中華文化之道
中華文化是一條道路,它發乎人性,本於人心,動自真情,見達真知,因而無所不明,無所不通,得於中樞,光華周圓,於是中國人就稱之為「道」。
其實不僅三教是講聖人的,即使是在具體的行業裡面,其最高境界也是講聖人的。如醫有醫聖,武有武聖,詩有詩聖,文有文聖,琴有琴聖,棋有棋聖,書有書聖,畫有畫聖,甚至茶有茶聖,陶有陶聖,衣有衣聖,食有食聖……無論哪種行業,其上達於極至時,無不有聖。因為當技藝達到至高境界時,俱為心法,則各成其妙。而心法即是道,得道者,聖也。
聖人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特色,是中華文化的立足之處,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最高價值。中華文化有數千年的歷史,積澱深厚,內容博大,但是當我們把它放在全人類的文化中來比較時,就會發現,中華文化中真正獨特的、立得住的、永遠不會泯滅的東西,就是聖人文化。離開了聖人文化,也就沒有中華文化可言了。中華文化,就可能會與其他民族的文化相混同,或被其他民族的文化所替代和超越。
在我們的中華文化中,一切東西都可以丟掉,只有聖人文化不能丟掉。因為丟掉了聖人文化,就將無可彌補,這不僅是中華文化的損失,也是人類文化的損失。
聖人在今天的意義
講聖人文化,對我們今天有什麼意義呢?
朱熹曾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句話講了聖人的作用。沒有聖人,我們就如同生活在黑夜一般,看不見前面是否有路可走。如果沒有孔子,我們就看不清人生的路。如果沒有老子,我們就看不清自然的路。如果沒有釋迦牟尼和慧能,我們就看不清本來的路。所以聖人是為我們照亮前面道路的,他們點亮了我們的心,讓我們看清了這個世界。
我們應自問:我是不是想要真正了解自己呢?是不是想要了解自己的生命呢?是不是想要解決自己的種種困惑呢?我是不是需要智慧、需要成長、需要力量呢?
如果我們想要找到精神的家園,消除心中的困惑,得到智慧的明見,那麼向聖人學習,走中華文化之道,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中華文化中,有最好的思想,有最好的方法,有最好的道路,有最好的榜樣。
而且這條道路早就有了,它存在了數千年,有無數的成就者。在我們的心靈與思維中,天然地存有它的基因,它早就溶在了我們的文化血脈里。世界很大,處處精彩,但是當我們遍覽一切、看盡風光之後,終究還是會葉落歸根,因為中華文化更親切。在了解中華文化的時候,在閱讀這些聖人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就如同回家,我與家裡的這些人似曾相識,早已有緣。因為他們是我們的祖先,是我們的前輩。他們就是以往的我,而我是他們後來的兒孫。他們所講的一切,就是為我準備的,是要成就我的,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最好禮物。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寫完孔子之事,最後留筆: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司馬遷引《詩經》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說聖人就是高山,我們見到聖人,就會心生仰慕,見賢思齊。孔子是「至聖」,令司馬遷「心嚮往之」,留連忘返。觸及我們內心的人,都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成為我們心中的力量,這就是由文而生之化。
聖人心,通我心。聖人心就是我們的天良,就是我們的本慧。我們每個人心裡,本來就住著孔子、孟子,還有老子、莊子、釋迦牟尼、慧能、王陽明……
我們雖然都有心,但我們往往不自知,因此它存在著卻未能開放,或未能全然地開放。這就好像花苞一樣,沒有開放,也就沒有光彩。但是如果我們自覺了,我們的心就會由衷地打開來,把它本有的光彩盡情地釋放出來。這種釋放就是心的自我實現,也叫完成,或者叫圓滿。
所以「中華文化」這個概念,它所包含的意思,就是讓一個人的生命從根本上開放和圓成,充分地成就。而一個這樣的人可以影響很多人,甚至影響所有的人,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條生命圓成之路,每個人的生命都能像開花一般綻放。
當我們在人生中遇到困難、迷失方向、失去意義的時候,不要忘了那些聖人,只要你看一看他們,你就會看到光明。因為他們就是我們心裡的光。這就是聖人存在的意義,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力量。(完)
更多內容
敬請關注「聖人文化」微信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cz__pvvE9aaKrb-F92p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核心就是保守。
天人合一
中國文化具有其豐富的多樣性。欲追溯核心,恐怕很難有答案。
然而從題主描述只涉及其中某些層面,且只是表現形式。但也依然可以據此來進行分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首先,中國封建時代的經濟為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一生產方式及其他各類因素決定了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家庭文化的至關重要。其次,在這一經濟前提之下,形成了敬畏天地自然的觀念和三綱五常等一系列封建道德秩序;這一秩序部分主要表現為:其一,強調等級以及各等級之間的緊密相連,大到國家,小到家庭。其二,維護社會的和諧,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其三,重視社會整體,崇尚整體高於個人,鼓勵和支持個人為這一整體傾力奉獻。這一切的根本目的依舊是維護社會穩定及鞏固統治。衍生出來的產物,就有著關係文化,面子文化等文化現象。關係文化是重視人與人間相處和社會整體性的體現;面子文化則規範著人們遵守著這一系列道德規範,抑或促使人們得體而融洽地禮尚往來。報應文化則以「天命」的名義借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心理,借因果報應之說來促使人們遵守現有的道德規範。
而點頭文化,則是這些封建舊秩序在思想上穩定,封閉,保守所帶來的結果;那就是缺乏質疑與創新精神,缺乏變革和發展所需要的活力。如今,隨著社會的變更,生產方式與生產關係已有巨大的變遷,很明顯某些傳統的社會意識已經不再適合當今的社會存在。然而中華文化是一種豐富多彩,源遠流長的文化,其價值觀和道德觀念中也頗有可取之處,可為今人之鑒。
以上。若有有失偏頗處還請指正。吃。
仁者愛人,變化永恆,知行合一。
慾望即愛,愛即慾望。個人即集體,集體即個人。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盡人事,聽天命。
小農思想
這不是那些偽大師寫點心靈雞湯,或者吹捧發達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就能解釋得了的,因為文化核心就是人心!
這個問題探討了幾十年,豈止是一個知乎問題可以概括的。
推薦閱讀:
※有哪些中外重名的地名?
※古典社會的「愛國主義」與現代的「民族主義」有哪些區別?
※阿拉伯語為何從右向左書寫?
※父母要求男孩隨男方姓,女孩隨女方姓,應該怎麼處理?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的出處是哪裡?這句話是否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