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創意?什麼是創新?

很多人都自認為有先見之明:其實這個創意我早就想過了;某某公司抄襲了我的idear。

嗯,可能是吧。

沒錯,你預見了無人駕駛汽車一定會出現,你預見了未來的界面交互方式會基於投影,你預見了未來的電力的可能會無線傳送...你預見了很多東西。

不但你預見了,我們也預見了,但這只是一個概念,一個不清晰的無關細節的泡影,跟你夢中情景一樣,你記得你做過一個這樣的夢,但是夢裡面的很多細節你都記不起來。

你記得夢裡面你被人追,但是那個人長什麼樣子,多高,穿什麼衣服,長頭髮還是短頭髮你卻一無所知。


創意:元素新的排列組合方式。

比如說,現在廚房有蘋果、菠菜、蘿蔔、牛肉、番茄、小蔥,可以做出什麼菜?

兩元素排列:蘋果+菠菜,蘋果+蘿蔔,蘋果+牛肉,蘋果+番茄,蘋果+小蔥,菠菜+蘿蔔,菠菜+牛肉,菠菜+番茄,菠菜+小蔥,蘿蔔+牛肉,蘿蔔+番茄,蘿蔔+小蔥,牛肉+番茄,牛肉+小蔥,番茄+小蔥;

三元素排列:蘋果+菠菜+蘿蔔,蘋果+蘿蔔+牛肉,蘋果+番茄+小蔥……

四元素排列:蘋果+番茄+牛肉+小蔥,菠菜+蘿蔔+番茄+小蔥……

…………

在這些排列中,只有兩種比較常見,可能你也吃過:蘿蔔+牛肉,牛肉+番茄;有幾十種創新組合,你從來沒想過,從來沒試過。

這就是創意。你去做了,這就是創新。

創新沒那麼神秘,就是構造一種新的排列組合,人人都能創新。

難點在於,究竟什麼是「好的」、「合適的」創新?這個世界的基礎元素夠多,所以排列組合的數量非常非常巨大,你不可能窮舉去找。很多時候需要運氣,剛巧碰上那個比較合適的。也可能你的能量足夠,讓世界接納那就是合適的。


謝不邀,這個問題很合適我啊,前不久有幸參與了一門由Shlomo Maital教授開的名為Value Based Innovation的課程,Shlomo教授是MIT斯隆商學院客座教授,這門課作為MIT的MBA課程已經開了將近20年,該課程還邀請了以色列一線科學家以及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丹.謝赫特曼 分享他們在創造和創新里的一些見解和經驗,可見是有一定水準並得到認可的。以下我將與大家簡要分享一下從這門課程學到的一些乾貨。

先上課程大綱

其實大致就是介紹如何構建一個Personal Creativity Machine(PCM),然後用這個個人創造工具去為社會創造價值(就是賺錢啦)。

首先Shlomo教授對Creativity和Innovation是這樣定義的:

在Shlomo教授的觀點中,他認為Creativity和Innovation都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已經早已存在的可能。在他的定義中:創造是讓選擇的數量和類別增多,增加一些事先沒有想到過的選擇; 而創新就是從新增的眾多選擇中選出最優的選擇。 我個人是非常認同這個定義的,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我個人相信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冥冥中早已存在其存在的可能,沒有什麼是憑空捏造出來的,人類沒有發現不代表沒有存在的可能,發明和創造都是精明的人從冥冥中的眾多可能中選出了一個可能。(這個和 @圖靈Don 回答里觀點不謀而合)

所以基於以上觀點,Shlomo教授提出了一個構建個人創新工具的理論方法,即所謂的 推-拉-推 理論,看圖

這個理論的靈感來源是來自電影拍攝的方法,下面我將一一講解一下其中含義。

Zoom In(推進):當你創新某件產品,你就必須深入理解透徹其中的各個當面、各個細節,弄清楚其原理構造,以及明確你的需求並對各項加以組織。

Zoom Out(推出):完成第一個步驟後你就需要「推出」了,此時你要明白你所要創新的產品已存在的idea,然後利用你的技術、方法並聯繫實際將可供選擇的idea擴大擴大在擴大,這時你應該拋棄你對這個產品原有的看法和既定觀念,大膽放開你的大腦尋找更多的可能性並記錄下來。

Zoom In(推進):完成第二個步奏後你就需要再「推進」了,通過一些手段將你第二步記錄的所有idea可能性一一測試,逐步逐步縮小可選項的範圍,直至選出最佳的可選項。

大致流程如下圖:

過程看似很簡單,事實上Creativity和Innovation都不容易,歷史上天才和大發明家寥寥可數,上面第一個步驟就直接pass掉了大部分人,因為大多數人都不肯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深入理解各方面知識; 第二個步驟也pass掉了大部分的人,因為大多數肯花費精力深入研究的人往往都很難跳出既定的mindset,來擴大可選項的範圍,大多數努力工作的人大致屬於這類; 達到第三個步奏的人就少的多了,這裡要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將choices給test,這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的運氣成分在裡面,這一步也pass了大部分人。真正能通過以上三個步驟也不盡然能成功,事實上大多數的發明和創造都是要反反覆復進行上面三個步驟方能創造出來。即使最終反覆通過上面三個步奏弄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產品,也不一定就能成功,看圖

一個成功的商業過程除了Discovery你還需要delivery給大眾人民你才能才能創造價值,才能掙錢。這個時候你需要找夥伴組團隊、找融資startup...

在Shlomo教授的描述中,最好的商業模式是:將你的創意或產品傳遞給他人以創造價值,令別人滿意開心,然後你賺錢。

以上大致就是我從這門課程中總結的一些要點了,圖片來自於我製作的課件和教授的教學大綱,理論等等已郵件取得Shlomo教授的授權,教授還是很樂於傳播知識的,其獨創的推-拉-推理論是經過時間的檢驗的,使得一般人也可以很容易構建他們的個人創新工具(PCM),其實看人怎麼理解咯,有人覺得是雞湯廢話有人覺得是至理真言,不過修讀過Shlomo的這門課不少MBA學員都有開了自己的公司了。

Shlomo教授還是以色列理工學院塞繆爾研究所的研究員,研究企業價值創新數十載,著作頗豐,其作品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在全世界範圍傳播,以下推薦他的兩本書:

一本是創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可惜沒有中譯版,亞馬遜正版有點小貴....

一本是創新的天梯(The Imagination Elevator),這本有中譯本,

書友贈言

也許看過之後會對創意和創新有一個新的看法,hope it help:)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ovation


說簡單點兒 -

創意是抖機靈,比如奇葩畢業照也是創意;

創新是用新方法產生價值的過程,最終看的是不是促進了社會發展,給企業和個人帶來了收益。


創意:一個新點子,別人不曾有的。

創新:在原有的上面進行改善或擴展。 1,創意就是你有一個好的想法,這個想法足以讓自己心潮澎湃,讓別人聽起來覺得也牛逼,也可能能改變些現狀。如果有人願意接受創意人的這個創意,並賦予它價值,給創意人實施的機會,那個創意才算是成功的。but,在沒有實施前,他只是個有用的創意或沒用的創意,而已,實施後才能證明它是可行的。成功是這個創意有了實施的機會,而可行才是創意本身的價值。 創新是一套系統工程,和創意是兩碼事,千萬別搞混淆了。 2,創新是基於在認知的基礎上,改變事物原來的屬性或規律的東西。比如電動汽車就屬於創新。在原來汽油汽車的基礎上,通過技術來改變它的屬性,提升它的價值,賦予給電動洗車另一套系統(生命)。要完成這件事,得有多個不同部門或人去一來做,提前得有規劃,分工明晰,預算到位等,就是我們常說的: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的完成。另外一輛電動汽車出來後,還得考慮它的接受度和受眾群,後期還得有營銷手段去推廣,如何去建立充電樁,如何完成生產等一系列工作。。。。。 創新不是你單單的把一件新東西造出來就完事了,知道嗎?蒸汽機在16世紀就由一位 法國物理學家丹尼斯·巴本畫出了圖紙( 這就是最早的創意),然後一個叫托馬斯·塞維利的就把它造出來了,但直到18世紀才由一個叫羅伯特.富爾頓改良後把它用來驅動輪船,大行推廣開來,世人第一次真正用於工業化。【蒸汽機不是瓦特發明的,他和一個叫紐科門的發明的那台叫紐科門蒸汽機,但它煤耗太大、效率太低,歇菜了。另,我們的教課書不能信】


什麼是創新?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和創意的根本不同在於,後者只需要足夠「不同」就可以了,而真正的創新必須深層次地解決一些問題、把握一些規律、挖掘一些需求並且開闢一些新的局面,是針對某一節點全新的解決方案。

很多時候我們說這是一款很酷很好玩的創新產品,其實我們說的是創意,因為他除了面目新穎吸引你的眼球喚起新鮮感之外,並沒有解決什麼真正的問題。畢竟,眼球經濟帶來的傳播,最終還是要面臨是否能抓住需求培養習慣歸屬的挑戰。

市面上新穎新奇的產品是很多的,但這是不是真正的創新,還是只是「求不同博眼球」的創意呢?一般來說,我眼中的產品創新主要有四個層面:

1、基礎層。最基本的軟硬體環境的創新,是一切的基礎,比如蘋果手機、ios系統、4g網路。

2、戰略層。即圍繞產品內核進行的創新,功能指向需求,設計指向心理,所以這種創新或者是發現了新的需求和場景,或者是用全新設計的解決方案搞定已有的需求和心理,比如熟人匿名產品的出現,閱後即焚的出現。

3、結構層。即圍繞產品結構進行的創新,比如互聯網產品的創新可以圍繞信息載體、表現形式、鏈接形式、分發組織形式等等,限制140個字是創新,語音加圖片也是創新。

4、應用層。更多是運營思路的創新,是把已有的成果運營到不同領域。比如很多垂直社交產品,其實就是微信陌陌換張皮,人家搖一搖,你震一震。

綜合來看,從上到下由深到淺,每一層其實都是上一層的基礎和縱深。創新的層面越深,難度和門檻越高,而一旦成功獲得的壟斷性利益也更大。浪潮之巔中出現的恐龍公司,往往都是由深到淺的。

深層創新不是誰都玩得轉的,得看自己的資源和解決方案,能不能撐過層層試錯的風險。

創新的訴求指向四個方向:高效,安全,智能,人性。

任何一種互聯網創業的本質都是一門生意,圍繞的都是「讓更多的人用、更多的頻率用、賺更多的錢」,這一點上並不分社交、電商、媒體、工具和遊戲。情況不同,做的生意不同。

那麼,你的劍鋒何指呢?


世界上一切妙的東西,包括創意在內 ,本質都是用最簡潔的方式在看客腦內建立最精妙的聯繫。


什麼是創意?

這裡涉及到兩個來自哈耶克的概念:心智的歸類心智的判斷。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場景。在心智的工廠里,每一個神經元管理著數條神經流水線。神經元負責把各種信號歸類,一切都緊張有序地進行著。這時候某條神經線路混進了一個類似但是有衝突的信號,正常境況下神經元會視為微小的異常把它撿出來上交給上一級神經元—直覺系統主管。但是這次不一樣,從各個神經元負責的流水線上都出現了同類具有欺騙性的變異信號。各個神經元在遞交過程中面面相覷,這時候警鈴大作。直覺主管已經意識到情況嚴重了,因為遞交上來的變異信號已經超出容錯率。按安全規則,此種情況將直接從直覺系統通報到理性系統。理性系統的主管正在睡覺(常規狀態下人的理性是睡眠狀態的。—卡內曼),被緊急狀況驚醒,這時候數據通報已經從各片區理性主管同時發過來,大家一致認為,現有的這些直覺主管無法兼容歸類這些變異信號,需要新設一個直覺主管。最後,新的直覺主管接手了這種新的分類。…

這就是創意入侵認知的過程。

韋伯楊說創意是舊元素的新組合。賴聲川說創意是撕標籤打亂分類。都是對的。我在創意方法研究中的第二類方法:意義手段,是利用胡塞爾現象學理論,從自然存在到現象存在—比如從馬到飛馬,從羊和狗到像狗一樣拉屎的羊。前幾天小馬宋老師說他理解為熟悉的陌生感。都是一種以類似感欺騙神經的變異信號。

這種定義也不僅限於意義手段,情緒的,動機的和理解的系統都是用同一種方法騙取神經接納然後大鬧神經元網路的方法。可以說這是創意背後的基本原理。

不過很可惜哈耶克這本《感覺的秩序》至今沒有中文譯版。只能從汪丁丁教授的導讀中尋得心智原理的蛛絲馬跡。

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15294266/?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創意就是發現了別人不曾發現的東西,喜歡創意的話可以去創意網看看 http://www.52chuangyi.net


我覺得創新比創意更厲害,創意只是一個好的idea,好的概念。但是創新是一個結構,它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它可能是一個組織,一個公司,一項技術,一個制度,一個生產流程,它需要改變的太多了。並不是一個個人的idea就能得獎的。所以創新想要得獎非常不容易,它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是許多個創意連接起來變成了創新。


創意就是頭腦中的靈光乍現!就是針對品牌想到的相關性宣傳方式!就是對於新的現有元素的排列整合!


缺合作者的話,可以招聘合伙人,你可以認識和你同樣的很多人,也許有奇效。反正我是長了不少見識


創新。並非打擊一種熱沸騰,而是希望能夠在一份客觀現實、經過大量調研論證基礎上,去決定,天馬行空而創新、還是類目基礎上去微創新~~~不受在一種外圍環境氣氛的鼓動,去冒然嘗試。要知道,創新的成本、的代價,並非得來易之。三思而後行,老祖宗交待過~


縱觀我一生,每當我以為我有創見時,過一段時間就發現前人早就表達過更成熟更完善的見解。鑒於很多偉人都表達過類似的想法——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我覺得如果想要創新,首先要了解舊學是什麼。路徑無他,唯集思廣益爾。


推薦閱讀:

創意或者創新一般在什麼態度下被激發出來的?
中關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工業產品設計有哪些創新點?它們的創新來源體現在什麼地方?
創新工場為什麼都在抄襲國外項目?
中國的藝術創新重要,還是傳承重要?從哪傳承,依何創新?

TAG:創新 | 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