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書?怎麼看待讀書?
如何讀書,讀那些書,應該多讀哲學、心理學這些思想類的書,雖然這些書的見效慢,甚至讀不明白,但是這些書對於從事任何行業,任何崗位,甚至創業都是有好處的,可以提升思考的高度和全面性,可以跳出專業看問題。
不能只是讀專業的書,有時候我們遇到瓶頸,其實就是因為太過專業了,沒有從外面看自己的專業,應該跳出來看一些問題,會有另一番收貨。
------2016.11.27更新
讀書的功夫不如以前狠了,突然翻到以前自己總結的一些讀書心得,今天特意放上來。
一、2015.11.20別人閱讀行為的經驗
1)深讀與海讀
、楊絳先生說,許多人的問題是讀得不夠,想得太多。
我的補充是,這世上許多事,已經有許多人替我們做過」深度挖掘「。我們只需要」量的積累「,就能更高效率的獲得更高質量的」深度挖掘「了。
如是,若時間有限,就盡量」量的積累「吧。偶爾把眼光放遠一點,你會發現自己先前」深度挖掘「,其實一點兒都不深。
而對於讀書到一定境界的人士,方可考慮數量和深度相權衡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又沒有一定之規,而是關鍵取決於書本身的價值以及與你自身趣味和目標的關聯度。
概括的講就是:
2)值得你深讀的書就深讀,不值得你深讀的書就不要深讀,甚至不讀。
看上去是廢話,但就是這麼個道理。
而專家名著又是何其多也,況且深度一本書,必定意味著深入的思考,而思考一深入,疑惑也就自然多起來,而要解這些疑惑,則必定要參研其他相關書籍才行。所以一個習慣於深度閱讀的人,也必定會泛覽更多書籍,這樣自然而然就漸漸走向博覽群書了。
一個讀書不博、不深的人,按我個人的偏見,是無法從讀書中有大成的。而做到這一點,就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是先打好知識的基礎,然後去找幾本名家名作來,從閱讀本身中收穫樂趣,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或與人攀比,然後順著自己的興趣和疑惑,拓展開來,一步步讀深、讀廣
3)講究技巧的閱讀
講究技巧的閱讀,其第一條規律就是運用相對重要性規律。首先,你必須對閱讀材料的整個內容有個感知;然後,你必須對它們做出評價。先有個大一點的印象;看看整體內容,然後再深入了解細節。
通讀,不要只讀局部。讀句子,不要只讀字詞。
先了解最廣泛的含義,如果有必要的話以後再詳細閱讀。
這並不是一種突出奇想。這是心理學中一個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果我們把要學的東西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我們就會學得非常快、非常透徹。
如果你想學會彈鋼琴,從長遠來看,按書上的曲子一首一首彈會進步得最快。如果你只進行單指練習,想學會作品中的各個片段,那你就是在浪費時間,很可能會使自己不知所措。
孩子們就是用這種方式學說話的。他們很少先從認字開始。他們都是一句話一句話的說,儘管他們說的話可能並不符合成人的語法和風格。
正常人在認識事物時,一般是先從把它作為一個整體開始,而後才會把它分成一塊一塊來進行分析。閱讀是一咱學習方式,因此,它應當遵循學習規律。這便是這些規律中的首要規律。
在兩種錯誤的閱讀方式中,也就是逐字閱讀和草草閱讀中,不過後者要好得多,它要更自然一些。
你在閱讀時注意記一些詳細的筆記。這可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習慣。
先讀,再思考;如果你沒能清楚地掌握所讀內容的要旨,就回過頭來把內容再看一遍,在你沒有能記住的地方作一些筆記。
這一規則適用於像統計數字和公式這樣的內容。當你讀這類文章遇到有價值的內容時,最好不要為把它抄下來而停止閱讀。在書上或雜誌上作個記號,等文章讀完後再回過頭,把它抄下來。
為什麼這樣做?因為這跟其他事情一樣,應當一次做一件事情,把它做好。記筆記不是閱讀。理解主要意思並不等於就某些細節作永久的記錄。如果一會兒讀,一會兒記,這種誤入歧途的做法會浪費很多時間,甚至會有更多內容讓你弄不明白。
一直往下讀,不要停下來,除非你不知道文章的主要思路是什麼。不要介意那些晦澀的細節。
4)做筆記被打斷如何辦?
做筆記確實會造成惱人的打斷,且時間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如果閱讀量稍大一點,那麼做筆記的時間成本簡直難以承受。
所以我很少記筆記,只是:
1. 不借書,只買書。
2. 在書上劃線,偶爾簡單旁註,在劃線的頁折角。
3. 直尺和白紙是必須隨身攜帶的。
4. 如果書讀到一半真有靈感閃現,那就把書扔在一旁,拿出一張白紙,把想法快速寫下。這時,你自己的思想遠比看書重要,打斷根本就無所謂。但,這樣靈感爆發的情形可能不會太頻繁,不然你就是個天才了。
5. 靈感草稿必須事後整理過才有意義。
6. 通常一本書會折幾十個角,劃幾百條線,搞得書很不美觀。不過美觀不重要。
7. 書按類別放在書架上。
8. 划了線、分了類的書架就是我的整個筆記本。
9. 零散的資料來源中的有價值內容,會在本子上寫成索引,註明要點和來源,需要時知道去哪裡找就可以,不需要全文抄錄。手機上看到的零散的有價值信息直接截屏。
10. 讀書不是為了讀書,而是為了解答我心中的問題,所以,如何處理打斷取決於我是否正在靠近對這個問題的解決,而抄寫筆記本身是沒多少意義的。
11. 我也幾乎不使用思維導圖作筆記,因為別人的書的內容框架和結構,跟我沒有關係,不是我的框架。把一本書的全部要點記住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該書的作者只回答了他的問題,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我只取我要的那部分就夠了。《樂在工作》一書里有寫,宮崎駿經常去電影院看十幾分鐘、幾十分鐘就出來,再趕著去看另一部,因為他只是關心其中某一塊內容,比如某個朝代的著裝怎麼展現
5)1、Top answers mention:
Learning the vocabulary
Google for resources
Read out loud
Incentivize progress
Control your pacing
Take notes only in a manner that will be organized for future reference, and don"t take too many notes
Keep your breaks short
Only write notes after finishing the section and then going back to write it all down
Don"t take notes while you read but rather after each section or even the entire chapter. A lot of people, though they don"t realize, subconsciously feel accomplishment from simply having notes by the end of the chapter. They mistakenly think that means they understood the material, or that they"ll come back to reread their notes later. This doesn"t work. It takes less mental effort to regurgitate text into a notebook or Word document than to painstakingly churn all the information from working memory into long-term memory. This conservation of mental energy, known in social psychology as ego depletion, forms as a habit for many people about to (unwillingly) face a mentally taxing task such as reading a dry textbook. That way, their mental capacity is focused on the act of taking down notes rather than processing the information, which should be the primary goal. Action: Summarize each section after you read it and try to teach it to yourself. Being able to synopsize what you took in can greatly increase the chances of retaining the information, as the axiom "learning through teaching" exemplifies. After you can solidly explain what you just read and worked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s to the core, then you can take notes for future reference.
3、
The big take away: Don"t try to comprehend everything at once -- instead, structure your reading and note-taking habits so that you are re-reading and reviewing regularly and your brain will naturally learn the material more efficiently and with much better recall.
4、
其實做筆記是很多人推崇的讀書方法,不過我讀書從來不做筆記也很反感在書上划下所謂的重點,我認為這樣會把書搞的很臟,再說,這樣做對下一次閱讀會產生一定的誘導(筆記和划下的重點會喚起上次閱讀所產生的情緒、觀點和關注的焦點),不容易做到常讀常新
二、 2015.11.20我對閱讀這件事的心得1)做不做筆記?
1、一般的暢銷書,不必摘抄式地做筆記了,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或者闡發不同的思想。
標註只是為了找到,再重新看看。關鍵是經過自己思考就可以了。像一些,《界線》什麼的
僅僅丟掉這些
2、刪除的意識,標註過的東西不可能都是有用的。嘗試,錯誤。改正是我們不可避免地學習方式。桑代克提出來的。也是《黑天鵝》裡面的核心思想。你必須愛上失敗。幸運的話,你可能能夠成功。
3、精深的意識,自己能看懂的東西不要抄的太多。不要太多。多了,人就沒法看。大腦會在自己理解了的地方停止轉動。
4、讀完書,不必總給自己一個筆記才放心。
對讀了就是讀了。
書比筆記更重要。
2)逼不逼自己,讀不讀書?
首先,我不知道作者書里到底真的有沒有我想要的答案,回顧自己的讀書經驗,很多時候讀完一本書,真正讀懂之後發現和自己想的作者會說的東西很不一樣。
帶著期望去讀書,帶著期望去讀書是讀不懂書的。我期望《最熟悉的陌生人》能讓我馬上提高我的自我認知能力,但是能嗎?我發現我還是犯了錯誤,因為我對於自己的認知還是有很多錯誤,我以為靠這本書說的,就可以一勞永逸了。書中剛好說到,「有時候內省反而會使人陷入怪圈,不能自拔。抑鬱者越沉思,越抑鬱,因為此時他的個人知識雖然給了他更多的信息來源,但是這股個人知識卻讓他得到了真實的幻覺,同時這股個人知識誤導了自己,他讓人以為自己在控制著一切,卻不知道,自己的潛意識在起作用。」
書中說的都很對,只是我不對了,我從內省不可靠,大做文章,從此我覺得我也可以放棄這項艱難而困苦的工作了。正如書中說的,大部分人其實會逃避內省,因為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事情了。
於是,由此我退出另外一個觀點,不能只相信意識,有些不能被意識到的事情也值得相信。
兩點結合起來,雖然我沒有明確表示,但是內心的傾向已經出來,那就是,別再內省了,靠無意識,我就可以安身立命了。
現在看來,這個觀點當然是無比的幼稚,但是當時卻還是非常頑固地相信著,而且我還像讀書會的朋友們說著,在空間上寫著。
這樣看來,讀書真的有風險,因為讀書沒有幫我實現我的期望。你想從書中得到什麼,它偏偏不給你。特別是很多時候,當我再問一個問題的時候,我不是純粹在問一個問題,比如,「財富是如何增長的?」我其實背後支撐我的期望是,等我知道財富是怎麼增長的,我自己便可以致富了。所以,這種探究和讀書的方式還是一種功利主義,我對之進行了手段目的分析。但是問題在哪呢,問題在於,我剛開始的期望沒有實現。比如,致富。
但是,期望沒有實現,我並沒有感到焦急,也沒有覺得一定要再將其實現。更奇怪的是,,我對非功利的東西形成了強烈的興趣。我不知道,這中非功利的興趣需不需要一直保持下去。因為實在太強大了,每次讀的東西都在改變自己本身。
純粹的興趣是不是該得到承認?經濟的興趣,就是對經濟背後的現象的興趣,這種興趣中是沒有自我的,經濟現象的規律出來了,我就出來了。對心理學的興趣,就是對於人的心理規律的不琢磨性。對於科學的興趣,就是哈貝馬斯所說的,掌握自然的興趣。對於社會科學的興趣,就是交往的興趣。對於人文的興趣就是對歷史的解釋及定向感興趣。對於哲學,等的興趣,就是對於解放感興趣。這些純粹的興趣似乎需要得到承認。
剛開始的不正確的期望有的時候,會被自己急於求成的心所扭曲,探究變成了自我膨脹的工具。所以我說,搞學術,讀學術書可能滿足不了自己的需求,但是還是要讀。所以關鍵在於怎麼安頓這顆躁動的心靈?
這樣的話,回到這篇文章的主題,逼自己讀書是有風險,風險主要在於自己的心會變。而書沒有變,書或者科學於是在成了心的惡的一面的使用工具。
但是不逼自己讀學術的書的話,我似乎真找不著強大的動力去讀這些無聊的思想。但是或許正如洪奎學長和嘉志說的,我讀的太快了吧,別人花了十幾年,幾十年寫的東西,你硬是要在幾天之內吃透,肯定會變得消化不良。但是消 化不良,也總比不消化好,還是得有一些基本的自律去維持自己的科學和思維的運轉。在學術上,也是需要有一些衝勁和動力的。我還需維持自己藝術家的一面,,這樣就不得不犯下很多的錯誤了。或許我犯的錯誤還是沒有專家多,因為專家是把這個領域的錯誤基本都犯過的人。
如果我尋求的是改變自己,為什麼還要讀學術書。。因為學術書可以改變自己,但那種改變是間接的。你可以說,是那份訓練的過程鍛煉了你,挑戰了你的智力,但是不全面,因為你從學術中得到的結果也會間接影響你的直覺。所以的話,學術書是可以改變自己。但是不是那麼的直接。而這裡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才是驅動你的呢?
我覺得心理學家很難回答,他們認為,人的心理是變化莫測的,或者如行為主義那樣解釋,是因為受學術的刺激多了,所以喜歡了學術,或者說,因為在學術中,能找到明確目標,能得到及時的反饋。但是我覺得不只是這樣,我更喜歡這樣來表達,因為對這個不可捉摸的世界的恐慌。在之前,我已經表達過這一點,在《煩惱其實就是興趣》,也說了這點。著就是驅動力的本身。當然想要做精一件事的慾望,那是更大的規划了。在《反面的力量》那篇文章,也有表述,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采銅在他的《學習知識的門徑》中,也說道,這種被折磨的感覺,被逼迫的感覺促使我們走上了學術和思考。
我也是這麼覺得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學術其實和寫小說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有點自找麻煩的意味,自己尋找挑戰,給自己出題。當普通人從來不認為一個問題不是問題的時候,你認為那是一個問題。或許如哲學家所言,我們生來就是被拋的,這個世界實在是太沒有邏輯,人類在宇宙和社會面前實在太渺小。於是人類開始建造自己的世界。正如楊襲最後的那句名言,儘管在理智上,絕望總是佔了上風,但是小說和詩歌等等就是在情感上給期望加油。不光美產生於絕望,文學從絕望開始,真也產生於絕望,學術從絕望開始。
在這樣的出發點上,學術書以後該怎麼讀,我暫時還沒想到,在想到以及找到更好的方法之前,我可能還是會採取以前的辦法,適當運用記憶,找著線索。或許我可以有拆著讀,我感覺在這方面還是有所進步的,總不能一點時間都不花吧。或者先讀結構,再找具體的。
當然,我還是一直堅持這樣一個原則,書本身會教會我們怎麼讀它和讀它類似的書。像心理學的書,一般會有結論,有現象,有實驗,有理論。不用做太多的研究。
至於,研究與生活,休想自己做完研究之後,就可以擺脫生活,一勞永逸,逼自己很多時候其實也是抱著這種心態來的,忍過一時,以後就再也不會糾結了。好好地研究了著裝之後,下次買衣服就一定不會犯錯了嗎?
研究了感冒之後,下次就不會感冒了嗎?
研究可能只能幫助我們少犯些錯誤,但是他不能幫我們完全地消除問題,因為研究本身就是滯後的。因為事物產生了,才開始總結。所以,等你再遇到新問題時,你的研究成果已經跟不上了。
3)書的標題是用來幹嘛的?
1、書中的標題不是書的內容的概括,注意只是概括,但是語言的概括性,未必代表就是本身。因為一件事物的概括性越大,被解釋的方向就越多。
書中的章節標題講的不是書中所有的內容,甚至有的詩集的名稱只是作者一首詩的名稱。
2、讀不懂書的時候,讀標題,是為了找線索,但是讀懂了一點點的時候,還是先看標題的話,那叫做,不想讀書,在瀏覽書。讀書總就不是讀標題。
一個好的方式,是標題越來越少
-------------------------------------------------------------
我的答案框架
1、找書
2、為什麼讀書
3、怎麼讀書
4、怎麼安排生活和時間讀書
--------------------------------------------------------------------------------------------------------------------------------------------
一、讀書首先找到經典,在記憶中找到書,不是看到書店一本書,網盤有本書拿起就讀
「閱讀經典的三種方法:文化史、文學史和精神史(好文,強烈推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Q2MjMxMQ==mid=201635027idx=5sn=1bc7367e485536cc252ab5533b615d95scene=1#rd
這篇文章說的是文學,但是對於經濟學,心理學,傳播學等等應該有可以借鑒的
--------------------------------------------------------------------------------------------------------------------------------------------
二、為什麼讀書?
有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為什麼讀經典?」
卡爾維諾:為什麼讀經典?
為什麼要讀書呢?
有兩篇文章說明了這個問題,
一篇叫」you are what you read」
You are what you read.你的閱讀造就了你
另一篇文章「一天不讀十萬字的人是可恥的」也回應了這個問題
一天連十萬字都讀不到的人是可恥的,
唐君毅的「讀書之重要」
說讀書之重要_繁花茶貨鋪微信公眾賬號,再看看兩張圖:關於讀書的兩組著名的圖
如果知道讀書重要,但不知從和入手,可以從讀書的書入手,有這麼一篇文章:「讀什麼,怎麼讀,關於讀書的10本書」讀什麼怎麼讀?關於讀書的十本書
個人再補充三本書
唐諾的《閱讀的故事》阿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本暢銷書《這樣讀書就夠了--------------------------------------------------------------------------------------------------------------------------------------------三、怎麼讀書呢?
為學術而讀書的讀法:
北京大學的鄭也夫教授
觀點丨鄭也夫:我們該怎樣讀書,怎樣思考?
沒有目的的讀書方法:
【實用】教你最有快感的閱讀方式歷史人文的讀書:「九位名人最牛讀書法,閱讀原來可以這樣簡單!」這篇文章稍微看看也行
九位名人最牛讀書法,閱讀原來可以這樣簡單!信息時代的讀書:
當然讀書讀到一定程度越來越謹慎,發現不值得讀的書越來越多,特別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這個時代,歷史學家 許紀霖寫了這篇文章:「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閱讀?
許紀霖: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閱讀? - 讀書有疑 - 知乎專欄
讀詩:
被國際上譽為中國現在最好的詩人,歐陽江河,有關他的一個採訪的文章,「
歐陽江河談如何讀詩:通向窄門又何妨 」,很有啟發。
讀論文:
如何有效的閱讀一篇論文?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924014如何總結和整理學術文獻?如何總結和整理學術文獻? - 論文--------------------------------------------------------------------------------------------------------------------------------------------四: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生活來讀書呢?
南懷瑾:剛日讀經,柔日讀史
如何讓你的閱讀更高效?——1700本書閱讀總結
「自本科上大學以來,筆者在八年間已經讀完超過1700本書,其中2014年的閱讀量達到峰值,年閱讀510本書。筆者以為談閱讀技巧,只能說給外人傳授如何讓你讀書後能有更高的成效,而非通過閱讀技巧來提升閱讀速度,閱讀速度的快慢只與個人的閱讀經驗相關,不能通過所謂的技巧而「提速」,如果自身水平不顧,單純的提速,只會讓閱讀「低效」」
還有幾篇文章
劉瑜說的「問題意識」,把讀過的經典變成自己的歷練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QxMTAwNA==;mid=200843111idx=2sn=50f9994d519d84be6ff5993758810d77scene=1#rd
改變只收藏不閱讀的習慣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QxMTAwNA==;mid=203642153idx=1sn=912f41d1b9b4d11acd6c9754073f67aascene=1#rd
學術名著的閱讀經驗參考,學術書的內容雖然比較高大上,但是也是可以用的,思想實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QxMTAwNA==;mid=202184896idx=2sn=0f77dbdeedff8822778d0cdad732958bscene=1#rd
最近在看《名人是怎樣讀書的》,歸納名人們關於讀書的方法和想法,也有一點自己的想法,建議你找原本看看,很有價值。
1.蔡元培- 專心
讀書要有偏重,不要什麼都去讀。(我認為這個專心也可表示讀書時的專心)
- 勤筆
勤筆記,勤摘錄。
2.梁啟超- 養成讀書習慣,讀書樂趣。
人生一世的習慣,出了學校門檻,已經鑄成了。所以在學校中,不讀課外書以養成自己「自發」的讀書習慣,這個人兼職是剝奪自己終身的幸福。
- 讀書有鑽研開拓精神,即讀而思。
若要過有意義的生活,須是哥倫布初到美洲時。(梁尤指中國學問礦苗豐富,但也指出中外平等)
- 抄錄和筆記。
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而大學者們動輒旁徵博引,有說有道,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 好著書。
讀書是想著要著一本書,但這只是一種心態,這種有目的性的態度,直接決定讀書的深度。即目的性挖掘。
- 分精讀和涉覽之書。
讀書心細和讀書眼快的習慣都要養成。精讀之部,每日指定某時刻讀,讀時一字不放過,讀完一部再讀別部,想抄錄的隨讀隨抄。涉覽之部,遇到想抄錄的,也俟讀完再抄,當時勿窒其機。
3.魯迅:我們自發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只好先行涉覽,然後抉擇而入手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4.周作人- 國文都是從看小說來的
- 多看書卻不亂讀,須得有人給他做指導顧問,其次要別的方面的學問知識比例的增進,逐漸養成一個健全的人生觀。
5.夏丏尊
文章名為讀書與冥想,冥想即思考、深度挖掘,思考出自己的東西。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分段列出了自己思考的東西,亦有對所讀文章的歸納。這才是真正的讀書。
摘錄:學畫蘭花只要像個蘭花,學畫山水只要像個山水,是容易的,可是要他再好,是不容易的了;寫字但求寫得方正像個字,是容易的,可是要他再好是不容易的了。(一件事要做的好是很不容易的。一門知識要學好是不容易的,所以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滿足了,謙虛,還有很好的等著我。)6.錢玄同
作者就青年是否應該讀古書做了論述。
- 不用書,青年必讀古書
- 古書為了解歷史的工具
- 使用工具要得道,看它是為了要滿足我們想知道歷史的慾望,絕對不是要在此中找出我們應該遵守的道德的訓條、行事的規範、文章的義法來。
- 為什麼又要了解歷史呢?
除舊布新。這個想法是有所為的,而不是為了了解歷史而了解歷史。
7.王雲五(長期擔任商務印書管總經理)- 讀書是權利
讀書是權利,這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義務。這又涉及到一個人受教育的問題了,作者小時候被強迫不讀書,由於刺激和反抗,便養成了讀書的興趣。這種反向而行之的教育方式是否可行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認的是「讀書是權利」,這是種態度,是積極主動的去讀書,這樣才嘗得到讀書真正的趣味。
8.陶行知- 讀書要腦手並用。「手化腦」,即知行合一,不要做書獃子。
- 學會用書。書是一種工具,用了方知哪些有用哪些無用,漸漸的保留下來的都是真知識。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要學會用書,讀書不是專利。
- 書不可盡信。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 學非問不明。戴東原的故事
- 不要拿條件不好來做不讀書的借口。王冕的故事。
9.胡適 為什麼要讀書?
- 接受人類的遺產。這點挺有意義,人類社會是怎麼不斷進化的,就是後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去求進步。(聯想知乎上一問:自然科學會因為太難而停滯么?)
- 為求過去的知識而讀書。這個想法很有意思,最初我們讀一本書,由於見識淺薄,很多東西都無法正確理解,之後讀的多了,便懂了以前不懂的。這是個良性循環,讀書越多才可以讀書越多。
- 讀書可以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供給思想材料,知識是思想材料的來源。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朝,遇到困難時,讀的書越多,腦中的辦法就越多,遇到問題就不會糊塗
以下答案總結自讀書類的問答,如「哪一本書顛覆了以前的想法」、「最讓你產生相見恨晚之感的一本書是什麼」等問題中提到的書單。
《如何閱讀一本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少有人走的路》,之前一直覺得自律簡直就是狗屎,一個人做什麼都要對自己限制該有多痛苦。直到看了這本書,或者恰巧在人生的某一刻經歷了一些事,才明白自律是多麼重要。
《平凡的世界》明白了最值得尊敬的不是什麼都不顧去追求夢想的人而是可以放下一切享受平凡的人。
Eckhart Tolle的《當下的力量》
《道德經》僅此於《聖經》銷量的書。曾以為讀完就會變得有道德了。
《人與永恆》,我不是大作家,更不是什麼思想家,但是讀到這本書的時候,真想把書撕了,質問他,為嘛你把勞資心裡想的都寫出來了。
《1984》——我才知道,原來人家50年前就預言到我的世界是shit。
余華《活著》
《看見》原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人,那麼多種活法。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這本書其實是錢穆先生的講演稿整理而成的。讀完世界觀被顛覆。即使在集中營這樣極端的環境中,每個人仍有選擇自己心態的權力,這是人最後的自由。弗蘭克《生命的意義》
《魔鬼經濟學》
《禮物》斯賓塞約翰遜,少數值得一讀的勵志書
以下來自其他書店:
柯雲路《婚姻診所》,很多生活中的感情問題幾乎都可以在裡面找到答案。我覺得這是在EQ成長中一本讓我頓悟的書。
《黑客與畫家》,是超贊的一本書。努力工作,努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回報。
未長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語人生。《入禪之門》
為什麼說驕傲是七宗罪之首?如何才能修鍊的謙卑呢?C.S.路易斯《返璞歸真;純粹的基督教》
《遊子吟》一個海龜自序從十足的唯物論者到虔誠基督徒的轉變。
你的支持是我的繼續寫下去的動力
書要怎麼讀才真正有效?
或許對你我來說,這是個很有必要探討的話題。
雖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人的壽命畢竟是有限的。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讀更多的好書,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書中的有益觀點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就是一件頗值得探討的話題了。
倘若你去圖書館轉轉,看著滿目的書籍你不禁會心裡發怵。
即使不吃不喝,不上班,每日讀書,怕這一生也無法將整個圖書館的藏書都讀一遍。
更何況,很多的書,讀過,放下了,對書中的內容很快就遺忘了。
博覽群書固然非常好,不同題材、不同類型的書,帶給我們的收益完全是不同的。
但在有限的時間裡,如何將閱讀的效果最大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前些年我在創業的過程中犯過不少錯,我經常與朋友們笑談,我已經讀過好幾個學費在幾十萬的EMBA學位班了。
這兩年我在精讀德魯克著作的過程中,發現原來我犯過的那些錯,大師在書中早就提醒了。
閱讀的那會兒我常常禁不住陷入沉思:要是早點讀到這些內容,我就不至於犯那麼多錯了。
不過換個角度來說,也正是因為親歷創業過程的腥風血雨,在讀德魯克老先生的著作時我才會有那些強烈的共鳴吧。
若啥經歷也沒有,即使手捧大師的著作反覆研讀,怕不過也是隔鞋搔癢,不懂裝懂罷了。
後來,經由自己的體會,再加上與高人探討,我發覺對於職場繁忙人士來說,閱讀得有技巧。
比如,每年定一個閱讀主題,該年便以重度垂直的方式精度相關主題的書籍,當然最好在這個過程中做些讀書筆記,寫點讀書心得。
要說,讀書這活,討不了巧,囫圇吞棗的閱讀,滿足於「讀過了」,意義是不大的。
很多時候經典的書籍需要反覆研讀。
另外我個人以為,閱讀也好、上課學習也罷,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效的一個學習方式,便是講給別人聽。
什麼叫掌握了?
能用通俗的語言,將你學習的內容陳述出來,要讓聽你分享的人聽的很明白。
所謂深入淺出就是這個意思吧。
好吧,為了更好的成長,我對自己提了一個要求。
今年我在系統、深入研究互聯網思維,以重度垂直的方式精讀相關主題的著作。
我要求自己在精讀的過程中做詳細的讀書筆記,寫系列的相關原創文章,還有一步,將研究的成果以演講的方式與他人分享。
好吧,行勝於言!
閱歷淺、經驗弱、經歷少、則難成大事。曾國藩言:「人之面相本難改變,唯讀書可換其氣質」雖今不在學校,但須每日縱閱書籍、或精讀、或泛讀、古今著述,浩如煙海,讀書不在多,貴在「經世致用」,學其書中權謀、膽略、思維、開闊眼界與增加識見才是根本。書籍文章浩瀚無際,深思其意,啄磨境界,若有一二句入我骨髓五臟,則畢生為我所用,實屬快哉!
庸腐桎梏之術,不學。權謀之術、厚黑之術須曉。韓愈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深耕一門學問,研究透了,熟爛於心,今生干到極致,使之思想每日與之進步,胸中有綱領,文章盡縱橫。執筆揚灑,則精闢之言語可盡皆留於方寸之地也,此乃吾讀書之法。應勤勉克已,不可中途荒廢,切記。
讀想讀的書足矣
科技類專業教材,外行一般不讀。增益「書卷氣」的書,多指文史哲。這一類書籍的特點是:門檻低、詭辯多於真知,知道不等於做到。
所以容易出三個問題:
一是紙上談兵。學一點皮毛,就以之為談資,夸夸其談,乃至好為人師。
二是惑於詭辯。真知如大象,好書是各路盲人摸索之後的轉述,壞書的寫作初衷就是欺世盜名,或求暢銷,或為自己樹碑立傳。社科知識的驗證時間長,發現自己走錯路常常要在三五年之後,迷途而不知返,就更加悲劇了。
三是以學習代替行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遊不說「書上」,而說「紙上」,就是要淡化書的神聖感。
就算懂了真知,開始指點江山起來,以為自己比行動者智高一籌。其實是「不懂事兒」,不知道別人的難處就叫不懂事兒!行動難在哪?克服恐懼和貪婪!被窩兒暖和,多睡一會兒。酒興正濃,多喝一點兒。都叫貪婪。貪婪對常人來,已經難如登天。克服恐懼更是難上加難!最後,順便抨擊一下酸秀才們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吧。古人講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是說你天天看紅樓夢、再撥弄兩句詩詞就高級了。這裡的書,特指應試之書。讀書就是為了當官兒,當了官兒,蓋他幾間黃金屋、娶他幾房顏如玉,衣錦還鄉、光耀門楣、封妻蔭子修祖墳,獲得超然地位才是正解。吟詩弄對、傷春悲秋的,是為官之路不順暢的文人遣懷之作而已。我們現行的語文教育可能過度強化了文學的重要性。「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的就是缺乏行動能力的腐儒吧!給今年定了一個目標,閱讀一百本書,不求質量,只求數量。讀什麼,看心情而定。現在九月,已經看完了50本,寫了21篇簡單的讀書筆記。這些書裡面,有經典,有文集,有工具書,有暢銷書,有情感小說。其實,我想說的是,讀了什麼,早已經忘記了。雖然每本書都看得很慢很認真,然並卵。現在,讀書,成為了排遣寂寞孤獨的方式。也成為了平淡生活煩躁心裡的安慰劑。不要去問書要怎麼讀,每個不同時期不同心境讀書的感覺和收穫都不一樣,看心情讀下去,你的內心會告訴你答案了。
書看多了,看問題也會變的坦然,不知道是好是壞,有時候太理智了啊。反正我想少看點了
我覺得任何回答與樓主的問題補充一比較,就相形見拙了……
推薦閱讀:
※「速讀」是否適用於閱讀專業書籍和文獻資料?
※今天的讀者該如何閱讀《史記》?
※讀書真的那麼重要嗎?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怎樣通過借鑒名家的著作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TAG: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