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精釀啤酒以及未來的發展?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精釀啤酒也越來越多的被大眾所接觸和接受,但對於國內而言,目前為止依然是極為小眾的產品。中國的酒文化博大精深,那麼大家怎麼看待精釀啤酒以及它的未來發展呢?


在討論精釀啤酒前,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提到紅酒大家腦子裡的辭彙是什麼?

小資情調高消費,高端大氣上檔次?

同樣的道理還出現在咖啡,乳酪,慕斯這種辭彙。

它們有一個共同點,用一個詞成為一種消費品的象徵,從而獲得更多價值,哪怕這個詞並不精確。比如說,我們喜歡使用紅酒和干紅,但直譯應該是紅葡萄酒,因為還有白葡萄酒和桃紅葡萄酒。而乳酪/芝士/起司/乾酪等一大堆看起來不一般的名字更讓人無語了,它們有啥區別?

事實上它們僅都代表了西方生活中的最普通商品而已,葡萄酒/乳酪/咖啡,就像中國人生活中的黃酒/腌肉/茶一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但它們背後站著一個更加根本的原因:文化的交流,或者文化的入侵。

這就是我們天天在新聞中看到的:力爭將中國文化傳播到XXX,促進雙方文化交流XXX。

文化的傳播也有一個基本原則:總是由強勢的一方傳到弱勢的一方,弱勢的一方往往會無條件乃至崇拜式的接受。強勢的定義也很簡單,國力更強/消費能力更強/軍事實力更強/經濟更強。一旦你作為文化輸出,你就會被接受者包裝並打上標籤。

比如落後的歐洲中世紀,中國和印度被包裝成了遍地黃金的國度,那裡產的香料和茶是上帝賜予東方人的寶貴財富,無數歐洲人拼死拼活也要往東方去倒賣回來大發橫財。當然,由於各種歷史進程,現在反過來了。

精釀啤酒就是這幾年一個最為標準的強勢文化輸入弱勢文化的典型。它雖然只是歐洲和美國的普通消費品,但中國的消費能力遠遠不如歐洲,所以從消費價值來看它成為一個文化強勢者。比如我所在的荷蘭人均GDP在45000美元左右同時居民工資收入佔比很高,全荷人均工資在2200-2500歐元左右,相當於人民幣15000。而中國GDP人均GDP在8000美元左右然而居民工資收入佔比很低,全國人民平均下來在2000-3000人民幣水平。

以一杯最普通的風車酒廠(De Molen)火與烈焰IPA為例,這裡酒吧中標價4歐,平均下來一個荷蘭人月薪能買500-600杯,而在中國普遍中賣60左右就算良心,只能買40杯了。

更何況中國還以前沒有濃烈的啤酒消費文化,精釀啤酒就顯得更特殊了。

所以精釀啤酒就成為一種迅速代表「先進文化」的象徵,成為一種人與人之間區別的標籤,它產生了遠超本身只是消費品的價值。而作為文化接受者,我們還傾向於給它進一步包裝,導致它的其他價值比重更高。

換句話說:價格虛高。

再換句話說:過度裝逼智商稅。

這句話不針對中國人,針對所有被啤酒文化輸出的國家。

比如,英國為了防止啤酒變質而加入大量啤酒花防腐運往印度的普通苦啤,再從印度運往更低一級的殖民地澳大利亞時,被當地報紙頭版頭條吹捧成了IPA。

梅特涅時代哈布斯邦王朝領銜歐洲政治,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最牛的飲品就是來自捷克皮爾森的啤酒,他們恨不得用當時最好最貴的玻璃器皿(皮爾森杯)去裝它。

英國人把自己家的世濤波特啤酒運往俄羅斯,立即就被叫做帝國世濤,以至於大家都忘記了波特本身就是碼頭工人啤酒的意思(Porter)。

因此,在中國而言,沒有精釀啤酒一詞來打標籤,還會有工匠啤酒/手釀啤酒/匠人啤酒/純釀啤酒等一大堆出現,起到相同作用。

至於會往什麼方向演化?

就是中國消費能力的提升,我們不需要達到歐洲人的人均GDP水平,也許只需要10-15年內人均GPD再翻一倍,消費升級帶來的消費者人群暴增就會讓精釀啤酒變得很普通了。

我大概研究了5年啤酒,真是深有體會。

5年前德啤為王,如今呢?

5年前還有人拿智美藍吹噓,現在呢?

5年前隨便一杯世濤都狂拽酷炫屌炸天,現在呢?

所以精釀啤酒會慢慢的淡化,只是成為啤酒而已。

但也不可否認,它打得標籤還是很有意義的,賦予啤酒很大附加值,讓啤酒商人們和自釀酒商有獲取利益的巨大動力。比如,幾年前中國自主品牌的精釀啤酒還無跡可尋,現在我們在某雜誌約稿時就已經寫出了Top 15了,可見一斑。。。。幾年前世界各大啤酒比賽還沒有中國人什麼事,這幾年就已經金牌才報道了。

現在依然是中國精釀啤酒的黃金髮展期,利潤高和快速佔領未來藍海市場,幾個現有品牌未來一定會賺得盆滿缽滿。隨後窗口期慢慢關上就沒有那麼大空間了。

隨著年輕一代消費人群的崛起,精釀啤酒的改變還會加速。中國人對社交的需求從來都是世界上最高的,咱們把飯局上巨額的花費稍微流一些到啤酒上,都足以支撐起一個龐大的市場。比如現在我跟朋友見面,一般都約在酒吧,比吃飯便宜多了聊得效果也好很多。

哎,只是可惜了我的人設,媽蛋起名的時候覺得太空精釀四個字狂拽酷炫有沒有?

現在再看感覺已經土到爆了!

【捂臉痛哭表情】×666


物質生活豐富了自然想喝口好的而已。有買主兒自然就有賣家。別一整啥就是文化呀出路呀啥的,中國那麼豐富的飲食文化,保不齊哪天乾隆爺/慈禧老佛爺就喝過誰家啤酒並且賜名了呢。


喜歡喝精釀有些時日了, 對於精釀稍微有些自己的思考。所謂的精釀啤酒是一個相對於工業啤酒的概念, 工業啤酒因為商業化了, 需要迎合大多數人的口味,而精釀的風格和具體的味道層次根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斷和喜好。

它的優點是種類繁多, 對於真正喜歡這類啤酒的消費者來說,會在經濟能力可以承受的情況下不斷體驗新的精釀, 而缺點就是普遍價格高, 不同風格精釀啤酒與食物的配合比較講究, 搭配不當, 會對食物和精釀啤酒的風味產生消極影響。

如果做實業, 比如進口, 開店, 沒有資金的情況下很難完成, 而且風險比較大。

開講座之類, 必須要有經驗, 至少喝過不同種類經典的那幾款, 對於原料特點和釀造工藝有了解, 才能開出有質量的講座。

我個人比較看好精釀啤酒的普及, 畢竟現在國內經濟發展迅猛, 貿易往來增多, 人對於生活品質增加, 從飯店各出新招的趨勢來看, 精釀以後市場會越來越廣。


精釀兩個字已經快被玩壞了


住的附近沒有好吃的豬頭肉,啤酒再好喝,又有神馬用…


增加了20%的成本,提高了數倍的價格。更好的口感肯定會被消費得起的人當普通啤酒消費,所以未來肯定還會存在,但是都不是傻子,虛高的價格也必然會降低。技術普及後淘汰普通啤酒的同時,精釀也就成了普通。

另外中國哪有什麼酒文化,只有酒桌文化。有錢人不惜得吹啤酒,吹啤酒的人喝不起這麼貴的酒。精釀啤酒在中國的未來純屬酒商炒作新名詞掙附加值,撈完趕緊走吧,變成普通價格的普通酒才是未來。


說起精釀,那就先從它的起源說起,現代精釀的發源地是美國,美國啤酒釀造商協會把精釀精神總結為「獨立性、真實性、合作精神和社區意識」,這正是美國文化的一個縮影。

美國人把對自由、極限、多元、創新的嚮往,加入啤酒的釀造過程中,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時間裡創造出了燦爛的精釀啤酒文化。

工業啤酒與精釀啤酒的對比

2008年是中國精釀啤酒的元年,這一年出現了第一批有意識的精釀啤酒企業。2008年成立的南京高大師啤酒是業內公認的中國精釀鼻祖,它是中國第一家精釀啤酒的專業工廠。同一年成立的上海拳擊貓是中國境內第一批精釀啤酒屋。

2010年北京和上海均陸續出現了一批精釀啤酒屋,如大躍、悠航、京A、啤酒博士、TheBrew等。2012年,其他城市如鄭州和西安,也有了精釀啤酒屋。2013年之後,牛啤堂和熊貓等大型精釀啤酒屋的出現,紛紛佔領了北京精釀地圖的顯要位置。

北京大躍啤酒屋

直到2016年,中國本土精釀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北京攢一個精釀啤酒局再容易不過了,在東邊晃悠幾圈,就能走過北京精釀的半個江山。

先在箭廠衚衕的一家小平房啤酒屋嘗一嘗「斷片兒」,再拐到五道營的School Livehouse來一杯釀自成都的「豐收」,走幾步又到了熊貓精釀。再南邊的方家衚衕里,隱藏著北平機器,如果還沒醉,就來一杯「百花深處」。若還不夠,就繼續一路向東,去三里屯工體繼續探索京A。

如今在上海、廣州、杭州等全國主要城市,同樣都可以輕易地組一個類似的局。

變幻花哨的精釀酒標

精釀是一個舶來品,進入中國之後,在口味和文化上都釀造了中國特色。他們不僅把桂花、辣椒、滇紅茶等中國原料加入釀造過程,還把精釀包裝成一種潮流文化。

熊貓精釀的創始人潘丁浩認為,中國精釀要有中國味道——刻在骨子裡的中庸之道。「這種味道是一種平衡,甜和苦,焦味和其他味道,添加味不應該過於突出,所有味道都加有一丁點甜,使人產生愉悅的感覺。」

風格獨特的飛狗(Flying Dog)酒標

互聯網環境下,斑馬精釀強亞東則把精釀啤酒定義為「迎合年輕消費者需求而產生的一個新的快消品類」,「能讓年輕人玩起來」成為他們的訴求。

因為小眾,所以流行,不過,小眾文化在大眾的附庸風雅中難免容易變成大眾文化,如同幾年前的民謠,最開始是有逼格的小眾,後來就變成了爛大街的流行。

查看原文:都2018年了,你還在喝水啤?

了解更多可關註:https://zhuanlan.zhihu.com/shangliu


看你怎麼理解「發展」這倆字的含義了。如果指代的是認知度,那麼是有可能壯大的。如果指代的是精釀的創新開拓精神,我持保留意見。畢竟,太多國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更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山寨出名聲超越正品的東西倒是有戲。


謝邀回答關於精釀啤酒的問題!

中國目前為全球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經濟體。人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升!

傳統啤酒產銷量負增長的背景下,精釀啤酒卻異軍突起。日前,央視報道稱,精釀啤酒正以40%的速度實現逆勢增長。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的啤酒行業相關數據,2016年1-6月,中國啤酒行業累計產量2251.6萬千升,與2015年同期產量2457.0萬千升相比,今年前六個月已減產205.4萬千升。自2014年7月以來,國產啤酒產量已經連續下降24個月。

傳統啤酒遇冷的背後,是國內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在此背景下,精釀啤酒正逐漸被市場、酒企及資本所青睞。近幾年,beerbox酒匣子,熊貓精釀、牛啤堂、BoxingCat拳擊貓、萊寶鮮啤、TapHouse扎啤工坊等精釀品牌不斷湧現。各種精釀啤酒屋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街小巷。

和國內相比,精釀啤酒在歐美地區早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精釀啤酒在美國便開始興起,如今精釀啤酒市場在美國已較為成熟。2014年,精釀啤酒在美市場佔比已達11%,另據市場調研機構IRIWorldwide最新數據顯示,精釀啤酒今年上半年在美國仍保持5%的增速。

面對精釀啤酒的崛起,美國啤酒企業也紛紛採取措施予以阻擊,一方面適時發展精釀啤酒產品線搶奪市場,另一方面則展開對優勢精釀啤酒品牌的併購。據數據服務商Dealogic統計,僅2015年,美國境內就有19家精釀酒廠被收購或部分被收購,總交易額高達130億美金。

所以說:精釀啤酒仍大有可為!當然最大的收益是國內的精釀啤酒!酒匣子也在今年推出自己生產的首款精釀啤酒,全國各分店均可品嘗!


精釀其實是啤酒多樣化的體現,大多數國人對啤酒的印象過於單一,所以對於最普遍的沒太接觸過精釀的大眾來說,認識它的多樣性就是它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啤酒也可以這樣,啤酒還可以那樣並慢慢的接受,習慣,欣賞。至於目前,好的精釀也在被一些人努力的降低價格推廣著,成本的降低是普及精釀,尤其是好的精釀的最有力推手


中國的酒文化和精釀文化沒有多少交集,起碼從精釀的文化方向來講,國內還是處於萌芽階段,市場方向必然是上升趨勢,從消費者需求,資本流動,人才技術交流等等方面,精釀啤酒在國內勢必要成為國內酒類行業的一個亮點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感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白酒是用來喝的,紅酒類的是用來品的,啤酒嘛,飲(牛飲,驢飲)哈哈,而且重要場合、酒席一般啤酒少見,以聚會,夜店,燒烤,火鍋等多一點。飲法必然量大,量大就圖個實惠,精釀啤酒應該會比普啤貴吧。幾個朋友,一頓火鍋、燒烤、唱個小曲,尼瑪結賬的時候發現精釀啤酒花了好多RMB,不行,不合適,我還是喝普啤吧。


推薦閱讀:

現在哪個國家的啤酒文化最為發達?哪裡的啤酒釀造水平最好?

TAG:啤酒 | 酒文化 | 啤酒市場 | 精釀啤酒 |